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知死,焉知生》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不知死,焉知生》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03 22:21: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知死,焉知生》经典读后感10篇

  《不知死,焉知生》是一本由[日] 上野正彦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知死,焉知生》读后感(一):冰冷的尸体,目击者的讲述

  作为一个年轻人,很少思考生死的问题,何谓死亡?除了正常情况下的死亡,还会有什么样的诱因导致死亡的终结?未亡人的情感又是如何?《不知死,焉知生》,略有哲学意味的书名,上野正彦,从事法医工作近60年,至今已检验2万多具尸体,43个故事里,上野正彦与“活着的”尸体的交流与思考,娓娓道来

  在人类社会中,死亡的现象被世界上的宗教传统和哲学疑问关注了几千年。然而,冰冷的尸体,本身意味着终结,在法医的侧耳倾听之下,却能挖掘出更多的问题:人情冷暖、悲欢离合、利益冲突,人权,健康,对生命的蔑视等等。这是一部简单而不烧脑的作品,没有赘余的讨论,只是点到为止地叙述,轻描淡写却一针见血的见地,给我们很大的思考空间。

  很多事并非表象所展示,一个生命的结束,往往存在着多种诱因。性交猝死并非人们觉得那么的不耻,它的发生往往暗示着已亡人本身已存在动脉硬化、脑动脉瘤、心脏肥大等病变,而非真正是由于性交过程中过于兴奋而猝死;以为是由于跌倒死亡的男子,其实是在跌倒后的电光火石之间的二次撞击而死;一个在睡梦中的人的突然去世,可能是由于几天前受的伤给身体其他器官带来负面影响所致……人心也是真挚的,也是复杂的。一心想与副教授在一起的女学生却被心爱人所杀,为了继承遗产而在情人安乐死之前匆匆办理结婚手续的女人,为拿到保险金而伪造母亲死因的儿子……面对死亡,每一个人的初衷不同,反应也不同,已亡人冰凉地躺着,一个生命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每一根毛发,每一个伤口,都在向法医雄辩,向生者展示一个前因后果

  然而,一个法医在根据事实真相、维护死者的人权、维持社会的秩序的同时,也会遇到法律、宗教的微妙问题:安乐死的定义并不能解决人间冷暖中最痛苦无奈人群的艰难;经过常年的呼吁,关于过劳死的判定也越来越人性化;死亡时间的定义和诊断,往往关乎遗产的份额和分配,分量并不轻;法医与警官结论的不同,最终判定结果对生者人生的巨大影响……一个个案例无一在提醒我们,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我们不仅仅应该学会健康生活,也要懂得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更重要的是,为了我们整个社会的秩序,更加安定美好的生活,我们应该从这些已亡人的故事中发现当前制度的不完善,去呼吁奔走,为了已亡人的人权,为了未亡人的幸福与心安,共同创造一个温情的、人性化的社会。

  “有人问我,死亡是什么,我也无法清楚地描述出来。但我觉得,死亡就是一个人出生前的状态,是虚无的世界。死亡就是有机物向无机物的转变,是归零。

  但是,我面对的死者也仍然活着。”

  《不知死,焉知生》读后感(二):冰冷尸体上的炽热使命(待修改)

  冰冷尸体上的炽热使命

  ——评《不知死,焉知活》

  文|杜子腾

  “活着的人会说谎,但是沉默的尸体却绝对不会。法医的工作就在于聆听死者的声音。”上野正彦的寥寥两句话,却道出了法医工作最灵魂的地方。

  想象一下下面的这组数据:从事法医工作接近60年,检验的尸体两万多具。这意味着上野正彦平均每天都要和一具“新鲜”的尸体打交道,并且这种接触是深入的,没错,是透过体表深入骨髓的。这种人尸之间的“社交”完全不亚于交际场上来往,由陌生到试探再到熟悉,考验着人的智慧。但是,与社交场合主动寻觅对象不同的是,法医没得选。他们只能在一个紧急电话后匆忙奔赴现场,被迫的去熟悉眼前的对象。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特制工作服是标准的搭配,锯剪锤凿等是“沟通”的媒介,尸检报告则是交往的私密日记

  尸检现场绝没有上面文字所描述的浪漫,但也绝不像小说、影视中所渲染的重口。然而,这完全不影响一名出色的法医在进行尸检时透出如此的气质与气场。当灵魂剥离出躯体,寒意便占领肉身;当活性全然丧失,僵化、扭曲便接踵而至。死亡,是个沉重话题,却也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课题。无奈的是,不期而至的死亡让受害者死不瞑目,也让真相蒙尘不见天日。所以每位法医更像是真相的最后发掘人,在与冰冷尸体的“对话”中查明真相,让逝者安息,生者如斯。

  当上野正彦将几乎60年的法医职业生涯浓缩在一本13万言的书中时,这本书就不单单是一个个过往案例的复述与合辑。技术性、专业性的知识在一再的案例重现中当然被读者烂熟。比如将尸体埋在土下二三十厘米时,通常连鼻子灵敏的狗都闻不到尸臭,但是如果用中空的“检土杖”,搜寻人员凭借自己的鼻子就能判断出尸体是否就在脚下;再比如一氧化碳中毒而死的人在其背部会出现鲜红色的尸斑,这大大区别于由其它原因致死时出现的红褐色尸斑;以及受害人在生前受到投毒、利器致伤与其死后受到同样伤害行为时身体呈现的极大不同:丧失活性的尸体由于血液停止循环,毒药不会扩散到全身,而利器留下的伤口也仅仅只会呈现黄色的皮下脂肪层,不同于活着时的血肉模糊。这些点点滴滴的法医学知识在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中成为解开受害人死因的关键因素,同时也为我们认识死亡,了解身体提供了一个反向的视角。

  除却对法医学常识的普及和技术性要件的解释,上野正彦对死亡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影响站在法医学的角度给予了广泛的探讨与解答。死亡,无论是生理意义还是社会意义,都有着复杂的一面。一名大脑停止工作,心脏却能依靠机器依然跳动的病人(称之为“脑死亡”),为了“尊严死”被亲人忍痛移去了氧气罩。脑死亡是不是死亡姑且先不论,取掉氧气罩的亲人在法律上该承担怎样的后果?这涉及安乐死这个医学、法律、道德等的多重价值考量的难题。作者的思考明显超越了简单的法医学范畴,简直和法国医师弗雷德里克•肖索依所著的经典安乐死著作《我不是杀人犯》有异曲同工之妙。法医行使职责验明致死原因的更大意义应该还是在于法律上的直接影响。一家人同时死于灾难,死亡的先后顺序对于财产的分配至关重要,这完全依赖于法医的专业技术。同样是死亡,自杀还是意外,往往影响着死亡人所投保险是否能有效履行。伪造的他杀现场如果不经法医的亲自检验很容易就会达到骗保的目的,虽然金钱与生命不能划同等号,但法医的职业道德要求必须还原真相。

  作者的学识总能在不经意间游走于笔下,从对中国古籍《洗冤录》的熟识,到对《感官世界》中真实事件的分析,再到爬梳性猝死称谓的由来与演变,他俨然更是一位权威的社会观察家、博学家与活动家。他对老年人死因的调查与研究在日本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相关的国家政策也因此进行了调整。很难想象,一名给世人无情、冷酷印象的法医竟在默默地怀有超出常人的炽热之心。

  不知死,焉知生?面对冰冷的尸体倘若没有炽热的使命心,如何完成为死者权利的争取与死者亲属的安心?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你却用它寻找光明。

  本文谢绝转载

  《不知死,焉知生》读后感(三):知死而知生

  我自小就有成为医生的愿望,小学时候受到法医美剧的熏染,便有当法医的念头,并且深根蒂固。是不是因为这个这个成为法医的念头呢,我看鬼片,大概是想要让自己变得勇敢。却又被这种死去的亡灵的执念给惊吓,开始有些退却。可是,今时今日翻开《不知死,焉知生》,确实又激起我成为法医的愿望。

  死亡与轮回的话题说不尽,法医就像平衡在人间与冥界的执行官,尸体有如媒介。《不知死,焉知生》这部书的作者,堪称日本法医界之神的上野正彦,在书中有写道,他认为的死亡,大概是一个人出生前的状态,是虚无的世界。死亡是有机物向无机物的转变,是归零。即使这样,他认为自己面对着的死者,仍然活着。

  上野正彦先生带着思考性的文笔向我们阐述,四个章节,四十三篇案件。每一篇文章,都像一部推理回忆录,从容地述说着,每一篇都给予我们一份哲思的总结。侦探从细节突破,法医靠现象解谜。虽然语气很平淡,但是很吸引人们读下去。

  似乎很多人都对法医带着偏见,就像入殓师。当年我告诉父亲我想当法医的愿望,却被狠狠地呵斥,因为常人都对带有死亡气息的东西避而不谈。可是我们忽略了自己走向死亡的事实。法医的工作就是毫无情调可言,他们冷静判断死因,推断死亡事件等等,所以会被落以不近人情之称呼吧。上野正彦先生常常被问:“您在验尸,剖尸时不会感到恶心吗?”——这大概是所有人都想知道的答案。上野正彦先生即刻回答:“活着的人更可怕啊。”

  本书的日文版原名是《尸体在讲述》,乍一看还真的挺吓人的,法医的工作就是与尸体对话,聆听他们的话语。可是,我更喜欢翻译后的书名,对孔子先生所说:“不知生,焉知死。”进行了反义,比起原书名,这更加有对死亡的思考,也更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口味。

  其实我们无须害怕死亡,也并不用郁闷活着的人更可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这本书能让我们用不同的眼光看待生与死,无论知死知生,还是知生知死,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正视自己活着的人生。只要能够学会尊重与敬畏,我相信,其实生活就是很简单的。

  《不知死,焉知生》读后感(四):一本有温度的书,值得一读

  今天讲的不是身边事,只是一本书。

  书名《不知死,焉知生》,作者是日本首席法医上野正彦。上野职业生涯中共检验、解剖过两万多具尸体。这本书其实是他在一本杂志上类似专栏文章的文集,40多个故事,浓缩了他的职业生涯,也是日本社会的一个投射。

  根据作者的后记,这本书原初的标题是“与死者对话”,但编辑却建议改为《尸体在讲述》,虽然这样一本书摆在书架上,难免会担心半夜有亡灵跑出来,但联想到逝者的低声絮语,仍然会给人很大的吸引,据说,自1989年出版以来,在日本已经大卖65万余册。中文译者却反借老夫子的话“未知生,焉知死”,改为《不知死,焉知生》,冲击力小了,但也有味儿。

  全书薄薄240来页,文字算不上优美,也没有多少清词丽句,但抓人,可读性也很强,下班后2个晚上就翻完了。

  从事法医,总是一件令普通人感到不解的事儿。开篇,上野就交代了自己选择法医的原因。一是职业选择的困惑。他的父亲是乡村医生,村民所有病患都会找上门来,耳濡目眼中,进入医科学校前,他还没有专业划分的概念,在内科、外科,甚至妇产科中徘徊过。但最终,他希望暂时先从事法医工作,以便思考“活着的意义与何谓死亡”,从而对自己从医有所帮助,最终再回到临床医生。二是父亲的支持。他父亲坚持“当医生并不是做买卖”,因此,也赞成他的选择。从此,他的主要学习内容变为做动物中毒和血清学实验。毕业后,成为一名法医,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恍然间,已经没有了再回去当临床医生的念头。

  法医,在上野看来最大的意义在于“维护死者的人权”。“维护死者的人权”,在书中十数次提到。因为,活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争取权利,而世间的法律基本也都是在保障活人的利益,唯独逝者权利需要法医来维护。

  这是因为,在上野看来,死者仍是活的,通过尸体在诉说。甚至于,作者在书中还模拟了一段和交通肇事逃逸致死者的对话。而书中揭示了很多看似正常死亡案例,但背后真相却惊心动魄,读起来也十分引人入胜

  法医,在书里不是冷冰冰。比方,上野发现,其实与家人同住的老人,更容易自杀,因为年老者往往意味着负担,受到的家庭压抑自然很多,这项研究甚至还推动了日本福利政策的调整。又比如,他认为,摆脱酒精依赖症的根本之道在家庭。“家”的概念,在书中也反复出现,并被强调。再比如,他对安乐死的看法,都饱含着人道主义关怀。

  当然,通过这本书也能增长不少“见识”。比如,检土杖在搜索掩埋尸体中的应用,尸体腐败速度等等。

  作为一部介绍法医工作的书,除了一两处文字可能引起不适外,绝大部分都十分平和。

  一本有温度的书,值得一读。

  我搞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有兴趣的豆油,欢迎关注!

  《不知死,焉知生》读后感(五):老法医朴实随笔

  老法医朴实的随笔集,并没有特别“浓缩”——短短13万字里里出现了不少重复。

  本书一版出版于1989年,写作时间更早,因此书中介绍的很多知识与理念在现在看来,尤其是对于熟悉医疗/法律/犯罪/刑侦/推理题材(作者上野正彦是日本推理作家协会会员)的读者来说,已接近常识而有些过时(例如通过血型判断亲子关系),一些甚至有所偏误(例如关于饮酒的益处)。

  作者对法律/医学/人生/社会的很多议论,现在看来也实在偏浅,只有一段印象比较深刻——“时至今日,人们还在使用‘豁出姓名去工作’这种振奋人心的表达方式。但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真的要我们拼了命地工作,而只是传达了‘要努力地工作’这个意思罢了。从事法医这么多年,我接触了太多的死亡,才深知生命之可贵,也愈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值得我们舍弃生命为之奋斗”。

  事件的描述也难以满足“重口味”的读者——本书描写的口吻颇为业务化,显然没有任何艺术加工,因此有些平淡无奇;一些事件甚至没有给出圆满的结论、不明不白地就过去了。

  不过这些质朴之处也令本书显得更加真实,本书最大的价值可能就是这种作为史料的价值吧。法医的朴实行动切实促进了日本法律与福利制度的一步步发展,不过作者在书中期望的保护死者的人权的“法医制度”(監察医)的全面推行仍旧面临种种困难(感谢hzl指点)。作者在后记提到,2001年日本有五大都市(东京、大阪、名古屋、横滨、神户)实行法医制度;到了2015年的现在,读者们大概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一范围扩大了——但实际上,仍在正常实行法医制度的地方仅剩东京、大阪、神户三地。(根据日文维基百科,来源是 山田敏弘 (2008年2月6日). "変死体とともに葬られる犯罪". ニューズウィーク日本版 第23巻 (5号通巻1089号): 44–50. ISSN 09122001.)

  《不知死,焉知生》读后感(六):很久之后买的第一本书

  不知是第几次走进方所。很多时候我只是想去浪费闲暇时光,随手翻翻自己喜欢的书籍,或者吸引我的书籍。前几天和老师一起吃饭,我们聊到文学,他问我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这个问题立刻就让我愣住了——是啊,我到底喜欢什么类型的书,我压根儿就没想过这个问题。这学期里下定决心要提高自己的内涵,也丰富一下课余生活,所以把之前买了一大堆书都堆在了床头,每晚临睡前都要抽点时间看看书,也奇怪,这样竟然把我的睡眠质量提高上去了,再也没有出现过上个学期那种失眠到凌晨的痛苦时刻。在那堆书里,有《审判美国》这种偏向近代史的书,有《看见》这种反映中国底层故事的书,还有龙应台的爱子三部曲,甚至还有《消费社会》这种经济学方面的晦涩难懂的书。回到老师的问题,我突然想到,这几本书都不是我最爱的类型,那我究竟喜欢看什么书呢?说着,手边翻到了一本书《不知生,焉知死》,说实话,书名并不吸引我,我会翻开纯粹是因为其“可爱”的外衣。看到法医,看到司法解剖,看到检尸仗,这些有冲击性的字眼,立刻把我内心深藏6年的那个梦想和兴趣又激发出来了——当初一心报考医学院就是想学临床麻醉法医这些专业,我想去了解尸体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想知道世上是否真的有鬼怪之说等等,对我来说太多未知的人体科学使我迫切地想通过学医来解答。阴差阳错的却读了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却变成了研究抗癌药物的,总之还是与医生无关。完全忘记了床头还有一堆书的“后顾之忧”,还是拿起了这本书。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有着这份对医学的向往,至少我觉得这本书很能满足我们——让曾经梦想着成为医生,还期待着对人性能有些自己的思考的人……

  《不知死,焉知生》读后感(七):维护死者的人权

  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伊壁鸠鲁。

  如何来正确的对待生与死,我想这本《不知死 焉知生》,日本上野正彦带来的法医的故事,或许能告诉我们某些事情。

  上野正彦是日本当代著名法医,从事法医工作近60年,至今已检验2万多具尸体,堪称日本法医界之神。上野正彦退休后出的第一本著作,把从事法医工作中遇到的事情,通过43个真实故事,向我们讲述了,有些人是这样死的,有些是那样活着,无论是这些人,还是那些人或是其他的人,他们的人生我们从来都不懂。

  在上野正彦的眼晴里,尸体比活着的人更为可靠,因为他们不会说谎,不会掩藏,而只会把事情的真正面目的展现出来。这也就是尸体可爱之处吧。而活着的人,或多或少,因为某些利益关系,或是出于什么因由而会选择说谎。这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当真是十分有趣,或许正由作者所说,这一切也是时代造成的,因为钱比命贵。

  因为堕胎手术为防止感染打的青霉素,导至休克,死亡。并非人人都是专业医生,都有专业的了解,医院所说的这些,家属并非能了解其中的悬妙之处。户籍处的负责人于些死亡诊断书上的死亡种类是病死,而死因是青霉素过敏休克,提出疑问。因为休克属于非正常死亡,是医疗事故,医生有义务向警方提出申报。验尸现场,注射部位:死前注射,针眼就会出现红褐色的凝血,但是现在眼前的却没有,还能看到淡黄色的皮下脂肪。这就说明不是生前注射的,而是在死后。继续推断,就不可能是因为青霉素过敏休克而死亡了。最终来向大家说明一切的,还是尸体,通过法医,看到,是因为子宫穿孔腹腔大出血,属于医疗过失,而医生因为业务失误,还试图掩盖真相,也被判有罪。

  作者展现的这些真实的事情,也让我们看到一个社会各个层面的人,在面对问题时,自然而然的心理变化。没有人愿意去承担责任,以及此此产生的问题,而总是向外推出去,就万事大吉了。医生是救死扶伤的,如果不幸死亡,他们应该反省自己的过失,以及以后可以采取的措施,而不是想办法掩盖真相。当时这个事件中户籍负责人也是按程序办事,也幸由于他,事情虽然曲折,但是家属终于得知真相,

  作者因为从事法医工作,接触了太多的死亡,才深知生命的可贵,也愈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值得我们舍弃生命为之奋斗。没有了生活,一切皆为空。我们需要的是如何学会,好好活着,好好努力的完成使命。

  现在社会,高压力,高强力,高负荷的运转,使得每一个人都超紧张,这些都会给心脏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们需要好好的活着,那么就需要适当的放松,改善这一切。就如文中所说”人死不能复生,但我们并不能就些放弃”我们要好好活着。这不是编造的故事,而真实残酷的事实真相,对于生命我们做不到漠然,诚然如作者上野正彦所说,好好活着,而法医则根据事实真相,维护死者的人权,维持社会的秩序,而专业法医学就是这样一种医学。

  《不知死,焉知生》读后感(八):来,谈谈“人死”,谈谈“人生”

  我喜欢这本书的标题:不知死,焉知生?孔老夫子当年的一句"不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把我们的思维就局限到了眼前所见的所谓“现实”中,似乎谈到死这件事情,就是不积极生活的表现。但其实想来,我们活的时间是短的,死的时间是长的,是不是应该反过来,了解了漫长的死亡之后,我们才有资格来谈论如何过这样的一生呢?

  本书的作者,上野正彦就做了这样的一种尝试。其实这本书跟深夜食堂类似,看上去是谈吃的,不过是借着一个小饭馆,来看人情冷暖、悲欢离合。这本书是谈死亡,但不过是借着一把解剖刀,剥开这个世界华丽外衣下的真实。

  读这本书,就像是能看到一位眼神冷静而温和的长者,慢条斯理、漫不经心,但是笔锋一转就把解剖的矛头指向了这个活的人但是冷硬的现实世界。一个个的小故事,与法医有关,与死亡有关,但是更多是与人生有关。一个烫伤案件背后的谋杀,折射了特殊人群的监护人在经受的煎熬,社会关怀和保障制度的短板;寻找一个失踪的少女背后,是看到无论你端坐庙堂之高还是身处穷乡僻壤,人心在爱情与婚姻、责任与激情之间翻滚煎熬……人心诡诈,人会撒谎,而死亡真实而冰冷,这样的现实不会撒谎。

  人会死好久、好久。所以,在那到临之前,想明白我们人生的意义吧!

  《不知死,焉知生》读后感(九):——

  2016年新年第二天坐在首图二层花了半个上午读完的一本书。

  作为看过CSI,CSI NY, CSI Miami, Major Crimes, Bones等各路美剧的观众,书中的故事谈不上曲折惊悚,语言叙述也大多简洁中立,虽说作者是日本首席法医,但是60载阅历人生,不可能日日都是戏,所以信息量也有限。

  读罢,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不知死,焉知生”的题目和作者在面对死者时的态度。摆在法医解剖台上的,是人又不是人;解剖之于法医,是工作但又不只是工作。由死观生,人们往往可以生出诸般感慨,立意也可以升华到“人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哲学问题上。作者并没有,我也不想牵强附会、过分解读。作者的由死观生,大概也就是从日常繁琐的工作中抬起头来,说说工伤鉴定、法医制度的情况和问题。其实这样也就足够了,既能低头工作,又能抬头看路。

  《不知死,焉知生》读后感(十):只有好好活着,才对得起只会经历一次的死亡

  只有好好活着,才对得起只会经历一次的死亡

  “我接触了太多的死亡,才深知生命之可贵,也愈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值得我们舍弃生命为之奋斗。”

  它让你回忆起与死亡有关的点滴

  读《不知死焉知生》,听法医上野正彦讲述一个个与死亡相关的故事的时候,一直也在思考生死这一沉重的命题。

  大概是因为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亲人的去世,所以越发觉得生命的可贵。从奶奶到外公再到爷爷,眼看着亲人最后归于黄土,此生再也见不到他们的音容笑貌心中的悲痛瞬间就侵袭全身,很多次书本拿起又放下,调整呼吸以后才能继续读下去。

  想起今年爷爷去世时候的点滴,我们看着他在我父亲的怀里咽下最后一口气,因为他早已经神志不太清醒,所以最后那一刻他张开嘴想要说的话没有一个人懂得。我只觉得那一瞬间空气都凝聚了起来,断断续续有亲人嚎啕出声来,而我围观着这一切,突然有些不在状态,眼睛的泪留下来的时候我竟好像看见了多年前去世的奶奶。因为当初在学校上学,没来得及见奶奶最后一面。爷爷去世的时候我竟然出现了幻觉,总觉得她是来接爷爷的。

  于是奶奶去世时的记忆也一一被翻腾了出来,我错过的外公的葬礼也在母亲曾经描述的言语里变得清晰了起来。

  这些糟糕的记忆,让我又一次变得难过了起来。

  见过再多的死亡,也无法平静面对自己亲人的离去

  但是死亡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没有人知道。

  作为法医的上野正彦也被经常问到这样的问题,他说“我也无法清楚地描述出来,但我觉得,死亡是一个人出生前的状态,是虚无的世界。死亡是有机物像无机物的转变,是归零。”

  也许真是如此,是一切从头开始,是走向另外一个活着的人都感受不到的世界。

  而作为法医的他,虽然见过不下数万次的死亡,但是面对自己至亲的人去世时,也依旧被感情所左右。他写到自己的姐姐去世时,他“根本无法冷静地诊断病情、作出判断”。

  但是死亡真的就是与这个世界隔绝了吗?

  作为法医的他,始终觉得,他面对的死者,仍然活着。像是无数的推理剧里所最常见的台词一样。上野正彦也说“尸体是会说话的。”

  法医的职责

  法医的职责就是让死去的人,尤其是非正常死亡的人得到“人权”,弄清楚他们是因为什么而死的,帮助他们的亲人和警察清理出事情的真相是身为法医最为重要的责任。因为上野正彦觉得,每一个死去的人都有知道真相的权利,哪怕他们生理上已经死亡。

  读着这43个故事,无不感觉到上野正彦作为一个法医对死者的尊重。甚至在他做的许多事情里看到了他对这个世界怀抱着的暖意。比如他研究老人自杀的原因,写论文发表出来引起媒体甚至是政府的关注,呼吁人们关爱老人。

  他还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死者发声,让他们的死有尊严有说法。

  这让我不止一次想起几年前看过的一部也是日本的电影《入殓师》,同样是为死者保持尊严的职业,入殓师一开始遭受的非议远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但是电影中的小林君却正是在被逼无奈走入入殓师这个行业里才真正懂得生死大意,并且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对父亲的爱也越发的浓厚。

  法医这个职业,也许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正因为见过太多的死亡,所以才更加珍惜生命。所以我才会把上野正彦的那段对生命的感悟放在文章开篇。

  这是一本呼吁人们重视自身健康的科普故事书

  《不知死焉知生》是一本重口味的书,因为作者描述了各种自杀、他杀、意外事故死亡的现场,以及他解剖尸体时的各种情状。有的场面残忍恶心,有不喜欢这类作品的读者估计要感觉难受了。

  但同时,这也是一本科普书,世界上每天有那么多死亡,死亡的方式千奇百怪,你永远不能预知你会以一种什么方式离开这个世界。通过这43个与死亡有关的故事,通过作者对各种死亡方式的解剖与解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有很多本身可以避免的事故也许再也不会出现在我生命之中了。

  最为可贵的事情是,这还是一本呼吁大家关注自身健康的书,作者提醒读者要注意自己身体的变化,要适当运动,学习必要的知识,要远离疾病,为自己为家人好好的活着。

  因为死亡只有一次,你经历了就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可以从新来过。这是多么残忍又多么温柔的经历,因为只有这么残酷才可以让你重视,好好地去过这短暂的一生。

  文/蓝晓潸

  2014年10月26日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