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读后感10篇

2017-12-05 22:42: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读后感10篇

  《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是一本由顾城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2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读后感(一):诗歌总是最好的陪伴

  实习的时候,大概头两天,就在办公室里捡到了一本《树枝的疏忽》。据说是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让每个同学挑一本书写读书笔记,交上来的书就摞在了墙边,无人问津

  刚开始的几天里,天天都拿这本打发时间,同事走过时总会问,然后说:“你还在看这个啊。”

  最初的日子里很不习惯,总想着人生怎么这么绝望。读着顾城写的知青生活,竟然觉得很有安慰。里面还写到了一些诗,有一次我还煞有介事地往胳膊上抄了一首。也在纸上抄了很多。有一次也想过把某个小姑娘做在书里的笔记抄下来,整理成一篇文章什么的。但后来就没再看了,投入到了上网和找工作的经营中。

  市中心有一个书城,上大学前我第一次去市里,去书城时就像拿了个大口袋往里面打包,一口气买了很多。把每个架子上的名字都读了一遍,很多以前只是听说过,兴奋地赞叹:“还有这个!这个也有!”然后期待着上海的书城会更大。而这一次去,也不想浏览,也不知道买点什么。看了看杂志,然后转到诗歌架前。朋友不停地对我说,现在文学已经离她很远了。我看见了我当年买的那本《在路上》,拿起来看了看,自然和我的那本一模一样。朋友见了,说:“你还在看这个啊。没什么意思的。” 我不知道说什么,就说:“原来还在啊。”

  在诗歌的架子下,我说,我想买一本诗集,然后挑了一本海子的,朋友又说:“经常看这些没什么意思。”我很诧异她突然这么说,然后拿了一本顾城的。于是就买了这本顾城的诗集。

  之后这本书就一直放在床头。宿舍里有人晚上下班后十一点才回来,洗漱完毕还要备课,直到一点以后才睡,又没有台灯,顶上的灯就一直开着,惨白的,怎么也睡不着。我就把这本书打开,压在脸上。有时候读一两篇。尤其是后来,Mp3里装了万晓利谱曲的《墓床》,更是喜欢这一首。

  还有一些时候,不知道如何是好,或者觉得很需要诗歌的时候,也会读,读到“不要在那里踱步”这样的句子,还会抄下来。总是能得到安慰,虽然过后可能忘了。

  诗歌总是最好的陪伴。当它盖在我脑袋上的时候,我依然睡不着,但会觉得有一些安全。

  有的人说树枝低了,有的人说树枝在长。

  《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读后感(二):纪念顾城

  一个任性孩子独自徘徊在寂寞的小巷,他心不在焉地走着,眼里噙着泪水,敲打着厚厚的墙。——题记

  顾城死了很多年,大概得益于网络,使他竟一时复兴起来。骂他的人远比爱他的人多,想来既合理又欣慰:我们现在,不是比任何年代都愿意不究真相而否定一切么?而骂一个诗人,总比忘记一个诗人要好得多。就像昨天在一个北岛照片微博下的回复中,有人说他是个日本人。心凉之余,突然发现北岛和村上春树长得有些神似,于是了然。

  题记化用了顾城两首诗,在他的诗集中,这样的诗比比皆是毋庸讳言,顾城比任何现代诗人都更加影响了我,有一段时间甚至每当我睡下时,刚刚闭上眼睛,就觉得眼前的黑暗是一部充满讽喻的童话。刚才再次浏览顾城的相关资料,突然发现这样一个封号,“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中国朦胧诗和新诗的历史发展中起了太过独特的作用,但由于各种不便透露的原因,曾与他亲近的人并不愿意太多地评论他。顾城生前很多诗歌是北岛帮忙出版的,我想找找北岛的评论,但同样由于各种原因,没找到。当然,在这个把北岛当成日本人的国度,我略带痛苦地揣测着生活在香港的他,恐怕没有太多心思去缅怀昔日的故友了。在八十年代,这些人走了那么远,可是现在这些九十年代生人,却不知有汉了。

  我始终坚信,一个人的文字可以表现出他的内心。看了顾城写给谢烨的情书和他杀妻自刎前的遗书,两相对比,竟出奇地一致。我们经常臆想的生死恋情以另一种面目呈现在眼前,顾城以才情征服了谢烨,可谢烨却以自身的全部征服了顾城。这也导致了顾城最终沉溺于自己理想中的女神形象而不能自拔。这个故事简单,顾城劈腿后回心转意,但发现谢烨也同样劈腿,于是妒火攻心。也许顾城错在生活中除了诗歌就是这个女人,有一天他从自己的诗情画意中被惊醒时,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就像他的诗中反复言明的那样,他始终是个讲着童话的孩子,他的嫉妒带着赤裸裸的天真

  我无意为顾城开脱,他确实是个杀人犯。杀人偿命是我们的固有套路,我们自古以来就喜欢看菜市口死囚的一腔子污血。但是我们欣赏的是顾城的诗,是他的才情。我们会为梵高的疯狂扼腕,我们会为卡夫卡的落寞伤神,我们会为托尔斯泰临终前的惶恐而心痛,那么同样是一个成功却不幸的诗人,我们为何对他如此刻薄?我想大多数的看客并没有过多了解过事情的真相,也懒得去了解真相。我们是不宽容的,我们学不会把人性和律法分开来对待。在美国加州校园枪击案中,死难者的家属原谅了那个杀死他们孩子的韩国留学生,因为他们知道,一颗受尽痛苦折磨的心灵其实过得并不好受。顾城不是恐怖主义,不是民族主义,也不是什么黑恶势力。他只是一个生活的受害者,如果那时他有一个心理医生,如果他的生活中除了诗歌和谢烨外还有其他的色彩,如果他能够活在一个亲朋好友善待他包容他呵护他的世界,一切必将有所不同。可是没有如果,他就是那样一个人,一个生活在自己黑暗童话中的人,如果不再黑暗,他灵魂中的光明也许同样不复存在

  文章憎命达,就让我们普通人把目光投在他的诗歌上吧。你可以鄙弃他的为人,但你绝无法否认他的才华。虽然短短二十年间,中国的诗歌已经奄奄一息了,但是从顾城,还有那个年代曾燃烧过的诗人的作品中,我们还能欣喜地发现母语如此绚丽的可能性。时至今日还有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流传,虽然其后的署名已经变成了古人或者日本人。五四后的新诗人告诉我们白话文写诗是可行的,而八十年代的诗人告诉我们,白话诗也具备古诗那样的立体性、丰富性、延展性。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可以理解很多人对近体诗的不屑一顾,但是我不能理解的是很多人采取了辱骂的手段。你自然可以爱吃萝卜,但你没有必要也没有权利辱骂那些爱吃青菜的人。你可以辱骂那些吃屎的人,但是青菜毕竟和屎不同,青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可以补充营养,未必比萝卜差。但是倘若吃着萝卜还要满嘴喷屎,那我真要怀疑萝卜的营养成分了。

  卧轨的海子,杀妻的顾城,流浪的北岛,还有沉默了的芒克与舒婷,以及那么多那么多的诗人、画家。我们昨天还拥有他们,现在却在内外力的交互下丢失了他们,也丢失了自己。刚才还看到微博上有人评论,中国的民谣始终是个畸胎,而摇滚却蓬勃地发展起来,大概是因为风雨欲来,没有人静下心听故事了。风暴重要,细雨同样重要,北岛当年就说过我不相信,可是现在丧失信仰和荣辱的我们却不得不去相信。顾城说过,诗人就要痛苦地穿越。诗人徘徊在云的彼岸,圣洁之光照耀着人们的额头,让人们可以诗意地栖居。

  化用诗人最最著名的诗句结尾,让我们在现世的黑暗中睁开眼睛,努力地寻找光明。

  以此为奠。

  《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读后感(三):请打开窗子,抚摸飘舞的秋风

  顾城是我接触到的第二位现代诗人,第一位是海子。而顾城给我印象最深,对我影响也最大。

  初读顾城的诗是在高中图书馆。一间小小的阅览室,我穿梭其中,一眼便看到了这本书《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记得当时看到一句话,是写太阳的,大意是 再添一枚甜甜的太阳。我很受触动,回家之后一晚上没有写作业看完了它。当时觉得语言的灵动,童真的感染,内心的宁静让我既震惊又有归属。我认为诗歌应该如此。

  后来三年里我一年借这本书一次,朝夕相伴,它培养了我的性格,淡蓝色的性格。我也开始写诗 ,学着顾城写诗,追着他那种感觉,后来渐渐就习惯了。笔尖至处,情感迸发,奇思异想,一气呵成

  诗这种东西,音律很重要。顾城应是有过研究的,可惜天妒英才。不过也不必太过惋惜,江郎才尽有时更令人扼腕。随着我一点点长大,继续写诗,却很难再见顾城的影子。那种童真,童趣很难维护。所以,趁着年少,多读诗也是很好的体验。

  再说说其中的画,怎么算呢,画的不是很好但却有情感,有诗意。可以模仿,画些自己心里的故事,不必太好,跟着心随意画一画就会感到幸福

  再说一点关于诗的理解。诗,个人认为多数小众文化,不适合大众,唯有极好的作品才能为大众所接受。唯有动人心弦才是好作品,频率相同的人才好去理解。《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就是这样一部很了不起的书。只要你仍存童趣,只要你仍存宁静,在这本书里就能找到一片天地。

  《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读后感(四):关于顾城

  对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并没有太多研究,之前在微博上看到有个筒子在分析艺术家的本我自我与超我,觉得倒是挺有道理。

  那篇分析大致是说,如果人在童年时代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动,本我就会停止生长,永远停留在那个年纪。本我停止生长后,自我和超我为了保护本我,会急速生长,变得很强大,想像力、创造力、感受力,都比普通人强大很多。 很多艺术家,才华横溢,任性自私,就是本我和超我的各自呈现。

  顾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本我一直停留在童年从未长大,他从来不缺少灵性和孩子气,所以他的诗歌童真浪漫到极致。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读到他的一些诗会泪如泉涌,感受至深,因为他的诗直接越过了超我(面具),触到了我们的本我。 我认为很多真正热爱顾城的人其实都会有一个相对年幼的本我,因为这应是理解顾城必备的前提——你要和他一样疯,至少你要有些疯,才能真正或者部分懂得他在讲什么,随之达到共鸣。

  评论家说顾城的一生是悲剧。他的悲剧在于他拒绝成长,生活在自己想象的精神世界中。而我觉得他是一个勇者,一个敢于坚持自己的人,没有被世界所同化的纯粹的人。非要说悲剧的话,我觉得是他没有遇到一个真正和他一样纯粹的人。他遇到的两个女人都太正常了,或者换句话说都相对现实,最终击垮了他的精神世界,让他走上了不归路。如果他能遇到一个和他一样的疯子,一辈子生活在新西兰的那个破小岛上,会是挺开心的一件事。

  《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读后感(五):顾城的诗

  《一代人》

  黑夜给我了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很多人因为这句诗认识了顾城,我也不例外。

  这首高大上的作品,张力大气;

  读了他更多的作品,发现他更纯真而富有想象力的一面,孩子一样,于是只能更爱他了。

  《奇遇》

  红过的果子

  落在地上

  花开在近旁

  这是它爱过的果子

  :这是它爱过的果子,多么哀伤温柔的表达。

  《星月的来由》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

  但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

  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

  人们把它叫作月亮和星星。

  :树枝把天空戳出了小洞,如此星月的来由,有木有很可爱呢?

  《门 前》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很安静的画面感,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和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三毛的是纯真年代,顾城的这个更有恋人甜蜜安静的感觉。

  《生命幻想曲》

  把我的幻影和梦,

  房子狭长的贝克里。

  太阳是我的纤夫。

  用金黄的麦秸,

  织成摇篮,

  把我的灵感和心,

  放在里边。

  装好纽扣的车轮,

  让时间拖着,

  去问候世界。

  我把希望融进花香。

  合上双眼,

  世界就与我无关。

  时间的马,

  累倒了。

  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

  沙漠、森林和偏僻的角落。

  《种子的梦想

  种子在冻土里梦想春天

  它梦见——

  彩色的地平线上走来的少年。

  :光是这个题目,就让我眼前一亮,激励满满。

  《雨行》

  云灰灰的,

  再也洗不干净,

  我们打开伞,

  索性涂黑了天空。

  《给我的导师安徒生》

  但全世界的国王,

  也不会比你富有。

  你运载着一个天国,

  运载着花和梦的气球,

  所有纯美的童心,

  都是你的港口。

  :安徒生和顾城都曾当过笨拙的木匠,都有孩子一样的纯真。

  《雪人》

  在你的门前,

  我堆起一个雪人,

  代表笨拙的我,

  把你久等。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远和近,有点哲学的味道。有些诗,你说不出它哪里好,就是读后就忘也忘不掉。

  《我总觉得》

  我总觉得

  星星曾生长在一起

  像一串葡萄

  我总觉得

  人类曾聚集在一起

  像一碟小彩豆

  我总觉得

  心灵曾依恋在一起

  像一窝野蜜蜂

  因为生活的风暴

  飞散在远方

  :我总觉得,我总觉得碎碎念,神经质般,可爱又又心灵飞散的无奈。

  《田埂》

  路是这样窄吗?

  只是一脉田埂。

  拥攘而沉默的苜蓿,

  禁止并肩而行。

  如果你跟我走,

  就会数我的脚印。

  如果我随你去,

  只能看你的背影。

  《信念》

  土地上生长着信念

  有多少春天就有多少秋天

  《安慰》

  青青的野葡萄

  淡黄的小月亮

  妈妈发愁了

  怎么做果酱

  我说:

  别加糖

  在早晨的篱笆上

  有一枚甜甜的

  红太阳

  《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走了那么远

  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思想之树》

  我只有一颗心

  常常想起露水的清晨

  我走过许多地方

  许多风蚀的废墟

  为了寻找那些

  值得相信的东西

  我常看见波斯菊

  化为尘沫,在热风中飞散

  美和生命

  并不意味着永恒

  也许有这样一种植物

  ......

  习惯了在死神的金字塔上

  探索星空

  重新用绿色的声音

  来呼唤时间

  于是,在梦的山谷中

  我看见了它们

  一千枚思想的果实

  在夕阳中垂落

  《我唱自己的歌》

  我唱自己的歌

  在布满车前草的道路上

  在灌木和藤蔓的集市上

  我唱自己的歌

  既不生疏也不熟练

  我唱呵,唱自己的歌

  直到世界恢复了史前的寂寞

  细长的月亮

  从海边赶来问我:

  为什么?为什么?

  你唱自己的歌

  《土地是弯曲的》

  土地是弯曲的

  我看不见你

  我只能远远看见

  心上的蓝天

  还是给我一朵云吧

  擦去晴朗的时间

  我的眼睛需要泪水

  我的太阳需要安眠

  :云擦去晴朗的时间,我的太阳需要安眠,如此浪漫可爱的想象力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象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他们挨的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个早上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从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1981年3月

  :我也想做一个任性的孩子

  《最后》

  蒲公英

  在年轻的风中

  飘舞,落满我的书架

  我用诗的卵

  精心铺成的小路

  :年轻的风

  《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读后感(六):孤僻 冷峻 木讷 沉思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初中写作文时引用过这首诗

  那时只觉句子美的透彻洁净

  直到读到这本书

  才知这首诗出自顾城

  在读诗集的前一半时

  我完全沉醉在顾城童真清纯的精神乐园

  心湖平静的犹如明镜

  只有微颤的呼吸才会在湖面激起星点涟漪

  被美好良善裹得严实

  就连阴郁忧伤都被粉饰的碎花斑斑

  “他砍杀妻子

  而后自杀”

  他说

  一语戳醒梦中人

  微合的眼神游的魂被撕扯着拖拽回棱角分明的现实

  我匆匆百度顾城

  情人与妻子共存

  完全活在自己臆想的女儿国

  些许精神分裂些许幻想症

  不能容忍自己的骨肉是个男孩儿而送走他

  妻子在他没能完成安排好的自杀时愠怒异常

  离婚发生分歧时砍杀妻子继而自杀

  当然这只是说法之一

  在略读了这些血淋淋混沌不堪的生平后

  心情已惊涛骇浪再也无法复归纯净的阅读清凛的聆听

  变得聒噪变得浪涌

  勉强读完了诗集的后半部分

  牵不起动人的句子拎不得闪烁的灵感

  阅读成为了认字

  诗句则是泣泪

  其实常常不能是非分明就事论事的将作品与作者完全切割开来去欣赏

  作者的品行人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有着色彩指引

  是亮色系又或是暗色调

  作品逃不脱作者的色彩定义

  黑色的作者至多写出灰色的作品哪能去奢望纯白

  未读其文便由其人定色调的阅读方式是有失公平与理性

  但这又何尝不是一份未泯的浪漫童真

  或许只有童年时的我们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种人

  好人和坏人

  岁月的旋转让我们领悟到了好人也有缺点坏人不乏良善

  童年飞走了

  思想是厚实好还是单纯好

  谁又说得清道的明呢

  这本书除了顾城的诗

  还有顾城的画

  我对画作像来言语甚少

  孤僻

  冷峻

  木讷

  沉思

  我只能看到这个层面

  《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读后感(七):《顾城的诗顾城的画》评论-28分

  顾城的诗,一直有着后人良好的认可,我这是第一次买顾城的诗集,先前我从没有看过他的诗,就是想在其中找到这种认可的缘由。

  大概两个小时就可以及其认真的读完,这个认真的程度包含反复斟酌,而不仅仅是一看而过。除了那耳熟能详的几个段落之外,其他的诗我是实在没有找到让人崇拜之处,我觉得这是我自身的对于文学高度的缺失,然而又真正的有几人能够完全的吸收其中的含义呢?我在思考,如何读诗?如何理解其中的深意?我也去查找了些关于读诗的方式和技巧,然而还是无疾而终。

  关于顾城的故事,大家可能远比了解他的诗要多得多,大概这也是提升认知度的一个环节,就如同林徽因,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之外,我们更愿意把目光放在某人的方方面面上,以此来增加关于某人的谈资。

  顾城的画,让我惊讶,这也是之所以“力荐”这本书的原因,文学和绘画艺术是相辅相成的,期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我在他的画中感受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力图用画面去说明思想的向往之情,画中分为大体上的几种风格,及其简笔的不论,有些线条很繁复,并且不会出现具象的实体,脱离现实的画面氛围营造出高于现实的感觉,这不仅仅是在看画,是在边看边带着你去思考关于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所以,我对顾城的画很喜欢,我把其中的二十几幅翻拍下来,按着我的想法,以备后用。

  《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读后感(八):真正好的书是带有书的香味的

  已经记不起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读书这一种活动的。总有一种很久远的记忆指引着我一本又一本一箱又一箱的来买书。那种很久远的记忆似乎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

  那时候我还扎着小辫子,周六日不去不去公园不去游乐场,而是被妈妈拉着去新华书店。开始的时候总是不情愿的,但是因为新华书店旁边有一家很好吃的蛋糕店,所以也总是欣然前往。

  还处在幼儿园时期妈妈就给我买书了,虽然我还都看不懂,只能让爸爸妈妈读给我听,但是当时却确确实实的对一本厚厚的《格林童话》爱不释手。

  上了小学妈妈给我买的书更多了。看过了《悲惨世界》、《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巴黎圣母院》这样一切很有名的世界名著,还看过了许多女性名人传记。之所以读女性传记,我想是妈妈在小时候就想要给我灌输一种“女人也要靠自己去成功”的思想吧。

  我妈妈是疯狂的读书爱好者,上大学的时候便在校报上频频发表诗歌散文等。每次妈妈买了书都要在书的扉页上给我写下“书香伴人生”几个字。后来等我的字写的漂亮的,妈妈便每次只写下“书香”两个字,由我自己来补上缺掉的“伴人生”。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明白,好的书是有书香的。

  这些年多多少少是读了些书的,初中的时候读言情小说,一打一打的买书,每个月的零花钱都去买书了,有时候宁愿不吃饭也要去买书。我想书很少有不好的,比如即便是言情小说也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初中时疯狂的痴迷,于是每天不分昼夜的写摘抄,仿照着其格式写自己的矫情文。以至于后来可以把看过的最喜欢的基本言情小说完完全全的从头到尾背出来。

  书虽是有书香,但是这些年,经手的书不少,却很少真正闻到过书的香气。现在科技进步快,难免印刷书籍的机器也会出现革新,也会让书丧失掉书的香味儿。

  但是这本《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确实让我觅回了失散已久的书的香气。打开书页,纸张是泛黄的,都说泛黄的书页可以保护眼睛,但我觉得是因为泛黄的书页没有那么多的化学漂白成分,材料更接近天然,所以才会让人在内心潜意识地产生与其的亲近之感。

  看这本书之前对于顾城的认识只囿于那首著名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以及“远和近”。但在读了这本书之后对顾城才有了多一些的认识。只是在触到文字的那一瞬间,然后感觉惊为天人。

  顾城的文字里,隐隐的透露出一种天真。他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是一个对于光明极度渴望的孩子。书里收集的诗时间跨度很大,从顾城十二岁开始。

  对于写作这件事,我想有人为钱而写作,有人为成为作家而写作,有人为出名而写作,而有人写作什么都不为。顾城就是属于这最后的一种。因为他的诗,从十二岁到他成年,到他成婚,到他拥有自己的孩子,到他离世。有一些字里行间的东西,是永远都没有改变过的。比喻任性、纯真。

  我想这些诗句始终不是一个地球上存在的人会写出来的。他的眼光可以延伸到宇宙的亿万光年之外,看到浩瀚的宇宙中的生物所不能看到的一面。比如他可以看到被树枝戳破了的天空的幕布透出的光亮便是星星和月亮,宇宙最开始是一串葡萄之后颠沛流离的失散成为了今天的星系。

  他还说,他是一个快乐的木匠,推出的刨花就是他制造的浪。虽然没有金钱绸缎,但是全世界的帝王都不会比他富有。

  他还说他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他热爱光明,想要创造没有黑暗的世界,让所有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光明,这一个词语在顾城的诗里总是频繁的出现。而这是不是就代表着这是他内心深处最原始最深切的渴望。

  合上书后,心里还是久久的不能够平静。依然为一个自始至终从未长大的孩子,一颗无比干净的心灵而打动着。不能自已,又打开书,方后,闻到的是久违的书的香气。

  《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读后感(九):在淡漠的烟里继续讲绿色的故事

  “没有声音/后来 我是一个人。”

  他的确是一个人,一个人活在孩子般的世界里,天真又充满了没有拘束的想象,在黄色麦田里,在树枝的疏忽了,活得轰轰烈烈又寂寞空虚。他是喜欢做梦的,在他的生命里,呼吸变成云朵,水底生出大树,在沉默和孩子般的幻想里,保存着童心和干净,死死守护着精神世界,那个完全理想主义个人主义的世界。

  他也许太天真了,把黑夜给予他黑色的眼睛仍然无所倦怠地寻找光明,他是任性的孩子,他说,并这样写道“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色的眼睛/都习惯光明”他有信念,是对理想的信念,追寻着光和美,他这样写到信念“土地上生长着信念/有多少秋天就有多少春天/是象就要长牙/是蝉就要振弦/我将重临这个世界/我是一道光线/也是一缕青烟。”他怎会不知道这个尘世,这些巷道塞满了齿轮和变速器,城市的上空里是热电厂恐怖的烟云,他都是明白的,但他不服气,生命里强烈的理想感唱成自己的歌,让他固执的从土里里生长,在阳光下洗涤,在赤热的国土上行走,用一颗心投影露水的清澈,在篱笆外的耕地里养着一群鸡,把梦想都告诉春天,让青草和微笑永远不消失,从头到尾啊,都用绿色讲故事。可就是由于他是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更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个人主义者,他对爱保持着幻想和挣扎,在幻想破裂之时,他狂了,残忍而恐怖的断裂不可抑制的让他的手举起了屠刀,砍下去。我们猜不到他那一刻心是怎样颤抖,是如何明白了世间之残忍让他无法安生,是如何终究走向了淡漠的死亡,离开了他所眷恋的美的生命和阳光与呼吸。他极端的可爱天真,又极端的残忍。

  顾城是绝不能认为生命和生活同一的。他在诗中写道“祝愿我们永远幸运/生命的力量不要太强/生活的惯性不要太弱。”可他的生命感又如此强烈,生生碰撞在生活的压抑与规矩束缚之下,终于是到了结局,走进了梦。他说他心爱这世界,“她溶化了,像一朵霜花/溶进了我的血液,她/亲切的流着,从海洋流向/高山,流着,使眼睛变得蔚蓝/使早晨变得红润”他的爱和渴望如同罂粟一般控制着他,所以他出于本能追求着完美的世界,最终却被世界玩笑变得残忍,眼睛从蔚蓝色变成了血红。

  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冲着诗意来,他在往世里说“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忘了一件事/我用诗想这件事/来到这个世界上/我知道了一件事/都不说/那件事/诗让我说那件事”

  他是为诗而生的,也明白消失与永恒的故事。他逃走了,路,也消失了。

  “我知道我的道路/是最美的。”

  《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读后感(十):顾城的书,顾城的画

  《顾城的诗,顾城的画》是我四年前读的一本书。我能想起那些靠在床头读顾城诗的深夜,窗外的紫茉莉趁夜绽放,蔷薇芬芳,月光透过窗纱,交织于台灯昏黄的光。这是我想要的宁静,除却手中的诗,其余都融入宁静。我对诗歌总是心怀一种莫明的敬意,不愿在纷闹的境况下去触碰。我总是要待到一切芜杂俗事都去除时,才能读诗,不是默读,而是小声的,轻轻的,诵读。读诗的时候,天地唯剩诗与我。

  顾城的一些名诗我都读过,他不是我第一个喜欢的诗人。第一个,是汪国真。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同学送给我一张小如书签的贺年卡,卡片上除了朦胧的风景,还印有汪国真的诗。那么浅显,又那么富有哲理,只是一眼,我就喜欢上了。挑选印有汪国真诗的贺年卡片,然后将诗抄在笔记本上,是我在初中时期最乐意做的事情之一,就像有些同学喜欢收集港台明星贴纸一样。

  初中,我诗意萌发。我时常在上晚自习前,趁着黄昏在乡间小溪边散步,有时会折一片叶子,或摘一朵草花,夹在笔记本里。那本笔记本的扉页上写着“梦旭诗集”几字,梦旭是我给自己取的笔名,自认为有诗意有境界。我把自己写的诗整抄在笔记本上,并配上钢笔画的插图,有一些女同学会借我的诗集去看,我最担心的是她们会把我的笔记本弄丢。在我离家去城里上高中时,我把诗集锁在箱子里,置放在阁楼上,结果等我想起它时,它却莫明的不见了。母亲说,或许是老鼠啃掉了。当时我很伤心,觉得初中三年的美好都已遗失,诗意的日子荡然无存,再也找不回来了。现在想来,当年所写,不过几首糙诗罢了,鄙帚自珍。

  几年后,读大学时,我在校图书馆借到一本《朦胧诗选》,才第一次读到了顾城的诗。印象最深的自然是那首《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彼时,我读海子、席慕容,读泰戈尔、聂鲁达,我读各种流派的诗,也越来越读不懂诗,也淡忘了汪国真。与人聊诗,聊到顾城,我才发现,大家对他的杀人与自杀的兴趣与探究,更在其诗之上。此时我才知道,在我读高中的时候,顾城已经在新西兰自杀去世。顾城的离世,想必是中国文坛的一个大事件,只是那时我正走在通往高考的独木桥上,不知世外有顾城。知道后,也只能感叹一个纯净有着梦幻童话般思维的诗人,如此走向绝路。

  多年后,我在钟书书店看到一本名叫《顾城的诗,顾城的画》的诗集,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它让我想起我当年自写自画的笔记本。

  读顾城的诗,常会沉迷于诗中的意象。比如说《小巷》:你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在诗中,诗人即用了隐喻的象征手法,弯曲的小巷、门和窗,旧钥匙与厚围墙,各有所指,内心的迷惘与不屈,俱在用旧钥匙敲围墙中体现。这首诗大致能代表朦胧诗的特点,想说,又不说明白,隐晦的不说透,让你猜。再如《安慰》:我说:/别加糖/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这是首“治愈系”的小诗,顾城将红太阳比作甜甜的果子,颜色与味觉通感,因意取象,美得令人心动。

  看顾城的画,却会觉得迷惑。插图是用钢笔画的,线条复杂,画得最多的变形的鸟与鱼。鸟披华彩的吉羽,鱼着繁复的衣裳,身着如此多的装饰,与其说是亮丽不如说是束缚,不知鸟儿是否还能高飞,鱼儿还能畅游。不管是鸟还是鱼,最显眼的是那一只只眼睛,只有小圆圈没有焦距的眼睛,仿佛心中的迷惘。据说涂鸦的线条最能反映人的内心,不知心理学家从顾城的画中能看出些什么。

  这本书看完后一直搁在我的床头柜上,一撂书的最底下。原来,不知不觉间,它一直在陪我入睡,只是尘世中的俗人啊,并没有诗意的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