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假如我是蝙蝠侠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假如我是蝙蝠侠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04 21:4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假如我是蝙蝠侠读后感精选10篇

  《假如我是蝙蝠侠》是一本由【意】弗兰克·比弗·布拉迪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假如我是蝙蝠侠》读后感(一):肆意伤人与自杀浪潮

  死亡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犯罪也一直是人类社会尽力避免和痛恨的。在英文中,单词“犯罪”与“危机”都来自同一词源,亦即希腊语单词“krisis”,其原意为“判断,选择,分隔”。

  而作者关心的死亡和犯罪是那些本身就收到精神折磨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对于他们来说,大屠杀亦或是自杀,都是一种宣泄和逃避的出口。作者以这类人的死亡为主题,分析了人类社会的死亡趋势。

对于特定的大屠杀犯者来说,其意图便在于打破景观之镜。在他眼中,现实与想象的界限是模糊的、难以辨认的、扭曲不清的。他想要成为景观的一部分,景观因之而成为生活,以及最终——成为死亡。

  大屠杀是一种罪孽深重的反社会行为,书中列举了很多极端的例子,认为一部分大屠杀的本质上是承受了压力和痛苦的人,他们的屠杀有自我放弃的意味,包含了被杀的意向,他也可能会在感到难堪生活重压时借此来逃避整个世界。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在屠杀之前会向外发布屠杀的信息来博取关注,大屠杀后也会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屠杀是宣传自我的一种形式,一个人可能会尝试通过肆意伤人来重塑自己的社会声名,赢得他人的敬畏甚或尊重,罪行是声名的扩音机与整合器。

“肆意伤人(running amok)”乃是源自马来语的词汇。其在马来西亚原初语境中的含义是,一个本来没有表现出任何狂暴之怒征兆的人拿起了武器,突然间就像发疯了似的残杀或伤害自己身侧的任何人。

  虽然屠杀都是冷酷无情的,但是以宗教、信仰、政治价值为目的的屠杀更是令人发指,在历史的长河上,也有很多这样的屠杀,像是宗教战争的耶路撒冷大屠杀,法西斯极权主义的屠杀,9·11恐怖袭击等等有社会冲突的屠杀,屠杀是恐怖也是多样的。

  自杀不像屠杀那样引人注目和愤恨,但是现在全球自杀的人数只是有增不减,以作者的观点,在一个压抑的群体中,如果有人以结束生命而得到解脱,那么很容易掀起自杀的浪潮。很典型的例子也离我们很近的例子就是富士康的自杀浪潮。在高饱和,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压抑过大的人们选择自杀这样的出路虽然显得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和亵渎,但是对于个人,或许真的向往天堂那种无忧的生活,所以群起而效仿。如今的富士康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以防治悲剧的进一步发生:宿舍楼周围安装了总计300万平方米的黄色巨网以接住跳楼者;厂内设立心理疏导中心;工人们的工资提高了30%;要求新来的应聘者签署不自杀承诺书。

  日本也一直是一个自杀的大国,这和日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让我没想到的是,作为高收入、高智商的社会精英,银行家们也是自杀队伍中的一份子,作者分析银行家的自杀可以被解读为权力之无能的象征。

  如果每个人的愁苦能有合适的渠道去宣泄,社会的压力甚至舆论的压力没有那么大,我们现在的社会也许会更美好一些。当然,每个人都有支配自己生命的权利,但是世界这么美好,也值得我们多做停留去感知更多未知的天地。

  《假如我是蝙蝠侠》读后感(二):随机杀人犯心理研究

  这本书的书名《假如我是蝙蝠侠》其实有点迷惑性,但是当你真的读了这本书之后,会发现这个名字也恰到好处

  《假如我是蝙蝠侠》这本书乍看起来好像是一本科幻小说,典型个人英雄主义拯救世界,或者是蝙蝠侠的后传什么的。其实,这不是一本小说,相反的,这是一本非常严谨的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书。

  “假如我是蝙蝠侠”其实只是随机杀人犯的一种心理展示。而这个杀人犯正是美国《黑暗骑士》首映会枪击案的“蝙蝠侠小丑”杀手,他穿着蝙蝠侠的服装,用机枪扫射了电影院里那些手无寸铁,甚至还在什么都不知道,完全沉浸在蝙蝠侠的电影中的超级影迷。这次随机杀人,共造成了12人死亡,70人受伤……但是当他被捕之后,他对自己的罪行却并不认同,甚至还以为自己真的是在演电影,以为自己真的是蝙蝠侠。

  这属于典型的独狼式凶杀心理,这些年这种随机杀人的案件在全球上越来越多。 "独狼"布雷维克仍心有余悸时,美国"独狼"在一年之后又再次将新的梦魇带给普通民众。科罗拉多州影院发生的枪击案震惊全球。反恐方面防守甚为严密的美国本土虽然没有再次受到类似"9·11"的大规模恐怖袭击,但个人恐怖的威胁警报却频频拉响。本书的作者是外国人,可能某些方面对中国国情有些不符,但是大体的心理模式是一致的。

  随机杀人犯心理为何如此阴暗?数字时代为何反而加重了现代人的孤独与痛苦? 这两个问题是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这是一本对社会安定有很大帮助的书。

  其实,有点推荐刑侦类相关工作人员,(觉得想学刑侦的关宏宇可以考虑读一下)可以阅读下这本书。对了解这类犯罪心里和社会成因就很有帮助,之前一直在追一个美剧《犯罪心里》电视剧里的几个主角都是心理侧写师,可以根据罪犯的犯罪手法分析出犯罪的心理,进而分析出他的变态心里成因,从而对他的人格、外貌、生活环境、职业等进行测写,从而分析和锁定犯罪分子,最终实行抓捕。这本书就是在独狼式凶杀犯罪上的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根据书中的介绍和学习,可以对这类犯罪进行测写。

  同时,也推荐写推理类小说的作家们,可以看看,说不定可以找到很多题材,挪威爆炸枪杀案的安德斯•布雷维克、韩国赵承熙在美国制造校园枪击案、韩国自杀风潮到日本病态自杀现象,以及近年来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一连串恐怖性自杀举措……这些案件在本书中都做了分析。其实,这其实都是一些电影导演喜欢的题材之一。

  其实,有时候,我们理解身边人都很难,更何况犯罪分子。但至少我们身边有爱,让我们不至于犯罪,将自己的愤怒宣泄到陌生人身上。读这本书,能更好的帮助我们了解犯罪心理学相关知识。

  《假如我是蝙蝠侠》读后感(三):看不惯现世的学者

  又是一本看不惯现世的学者大吐槽。很有意思

  在文字上,他用的大半是很现代的词汇,不过难得的是,仔细琢磨一下竟然能听懂。

  其实作者的虚无观念是很鲜明的,开头和结尾说的很直白。难得有西方人能这样想。关键就在于,抱着虚无的世界观之后,你是否能开心起来。作者说的很明确,这是两码事,我们应当虚无并且开心的活着。这就是健康

  题外话: 总在书里看到“进化论”,我一再发现社会活动家宣称的“进化”和生物学中的进化相去甚远。总有自然科学的知识被面目全非地用到了非自然科学领域。 生物学中进化论的意思容易让人误解,首先是因为他们没有仔细学习生物。进化里“强”与“弱”的划分是容易误导人的。这里面的强和弱不是朴素、直觉上的意义,毋宁仅仅依据结果来判断为好:能活下来生孩子的,就是“强”。所以软弱、退缩、没骨气、认怂、麻木、甚至愚蠢都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成为“强”的因素。社会活动家提倡、鼓吹的“强”是他们臆造或另有目的的篡改。 中文的翻译,“天演论”是最恰当的。“适者生存说”也比较好,只不过“适”字少许不恰当,因为它意味着A适应B。在进化论里,当然该是个体适应大自然。但是进一步问,什么是大自然?这里面的大自然,和“自然选择”(这个概念也非常容易误导人)中的大自然是一个含义。可是这个大自然正是所有个体组成的。所以最好还是不要将他们从中对立起来。一旦对立,就会让人感觉大自然是一个凌驾每个个体之上的客体,这显然是错误的。我当然也不是说,每一个个体都是绝对独立、平权的。我只是想强调,使用“大自然”这种概念时,容易让人误入歧途,比如很多人就得到了“神”、“上帝”这种概念。当然可以考察某个、某些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关系,但要小心,他们之间的作用永远都是相互的。

  《假如我是蝙蝠侠》读后感(四):如果你喜欢《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那你千万不要错过这本变态重口味新作。

  如果你喜欢《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那你千万不要错过这本变态重口味新作。

  本书没有关注传统意义上的连环杀手,因为这类人有着密不可宣的虐待狂倾向,沉迷于他人的痛苦,享受看到人们死去。而这里的主人公全是本身就饱受精神折磨进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人,他们借此来宣泄自己对公众关注的病态需求,并以之为逃离地狱的自杀性出口。这些凶手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主要趋势之一的极端示威者。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美国《黑暗骑士》首映会枪击案的“蝙蝠侠小丑”杀手、挪威爆炸枪杀案的安德斯•布雷维克、韩国赵承熙在美国制造校园枪击案、韩国自杀风潮到日本病态自杀现象,以及近年来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一连串恐怖性自杀举措……

  一个内心极度痛苦的人,为何会选择恐怖枪杀案来寻求精神的宣泄?我们生活的家庭、学校、集体,在个体走上犯罪道路上,起了怎样的作用?科技发展与数字网络的流行,为何加重了现代人的孤独与痛苦?这是绝望恐惧时代必读的救赎之作!当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我们应该读读这本书!意大利思想家法兰克•贝拉迪勇于探究,结合哲学、心理分析、新闻报道,找寻当代心理问题的社会根源。经过40多年的辛苦研究,贝拉迪以反乌托邦式的讽刺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

  《假如我是蝙蝠侠》读后感(五):好好活着不好吗?

  2012年7月,克里斯托弗·诺兰《蝙蝠侠》三部曲即将步入尾声,那是在科罗拉多州奥罗拉城一家影院的午夜场里,詹姆斯·霍尔姆斯枪杀了12人,更是有70人受伤,当时的场面就像一场屠杀。本书就此拉开序幕。

  事后我们通过媒体对监狱工作者的采访中了解到,詹姆斯·霍尔姆斯试图假装患失忆症来逃避罪责,这手显然并不高明,有本事弄24个比利出来啊。就在枪击案发生的短短数日之后,詹姆斯的形象就上了EBay的网站,被做成面具兜售,虽然很快该商品就被下架,但换个角度来看,詹姆斯·霍尔姆斯的确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得到了关注,一时间成为震惊世界的“名人”。

  和过去许许多多的凶手一样,霍尔姆斯被分析,被娱乐,被消费,同样大众又很快对他失去了兴趣,当一切水落石出之后,霍尔姆斯的生活被剥得一丝不挂,他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被曝光反复解读,然而人们发现这就是在浪费时间,现实中的他是个十足的屌丝,只能说,他用他的余生,换得了令人惊骇的三十分钟。这是一笔和魔鬼做的交易。

  相比霍尔姆斯的装腔作势,佩卡-埃里克·奥威宁则更显得有思想一些——虽然他的手段更为恶劣,枪杀了凯拉中学9名学生。奥威宁在行凶前曾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发表了一篇《自然选择者宣言》,从宣言的内容来看,奥威宁崇尚的是一种“反存在的存在主义者,反人类的人道主义者,反社会的社会主义者,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者,崇敬神圣的无神主义者。”听起来很纠结是不是?想要理解奥威宁的这种哲学,可以参见一部电影,叫《蠢蛋进化论》。极端点来讲,奥威宁遵循黑暗森林法则,认为杀与被杀都是自然选择和淘汰的手段,本身并非涉及罪恶,罪恶本身也是相对于道德而言,无法独立存在的。就这点而言,我个人倒是能够理解他,丑小鸭的故事同时向我们揭示了大多数排除异己落井下石的嘴脸,同时也展示了其面对强者阿谀谄媚的奴性。当社会关系而不是个人能力来决定其应有的位置时,被压抑的一小撮中难免会有气不过要搞事的。但清洗不该是盲目的,总是有更好的办法——优生优育嘛!这么一讲一下子就感觉既科学又文明。

  全书还枚举了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在1999年4月20日于科伦拜恩中学犯下的枪击案,以及赵承熙在2007年4月16日于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所犯下的枪击案。两起案件一共杀死了44名学生和1位老师,47人受伤,也就是说,伤亡共计100人不到。可在美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一个人杀掉了2000多人!这个人就是约翰·巴斯隆,一位二战英雄,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同时获得过荣誉勋章和海军十字勋章的锅盖头。所以当书中枪击案一再强调死伤人数时,我便在想一个问题,数字只是造势的一种手段。决定你是蝙蝠侠还是小丑,完全取决于你把枪口指向谁。英文中“犯罪”与“危机”本来就是同根,区分只在于对当下的判断和把控,理解这点,也就理解了《奇爱博士》中将军所指的那场虚无的“侵略”。每当面临抉择时,信仰并不能真的帮上什么忙,也许它会让你意志坚定得去做,但并不代表所作所为即是正义。

  那么什么又是正义,正义也是相对的。当哥谭市的平民多于暴徒时,蝙蝠侠是正义的,但反过来,如果暴徒多于顺民,小丑即为正义。更可怕的是,这种比例也是波动的,掌握话语权具备狼性的人,才能左右和控制这种局面。麻木的人只会说,“我做了一辈子的顺民”。

  “个人英雄主义的缺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我们想到英雄,首先就是那些堵过枪眼,炸过桥的,后来有个舍生救火被烧死,再后来还被坐实是假的。这些人给我们什么感觉?第一是与时代脱节,我们不再是战争年代,在没有给你牺牲奉献的机会了;第二是与现实脱节,我就问你素昧平生一大妈就突然倒在你面前,你敢扶吗?

  郭德纲总会提到说观众都是明是非懂善恶不需要说相声的再教育的人,这是当然的。但那杆叫做良心的秤又有几人摆得正?个人英雄主义,表面上看是自我意识的表现,它同时也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当自我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完成与能力相称的事情,就已经成了自己的蝙蝠侠。

  可别忘了,蝙蝠侠也叫黑暗骑士,要有哪怕不被世人理解也要忠于自己本心的觉悟哦。

  《假如我是蝙蝠侠》读后感(六):上次看到谈起资本主义这么愤怒的人还是我的中学政治老师

  看完这本书,我专门翻找了一下这本书编辑的名字。虽然我不知道那几个名字里具体是谁撰写了封面文案,但特别想深情地说一句:“辛苦了,同志!”这本书的封面文案成功提炼了本书最吸引普罗大众眼球又貌似发人深省的卖点,通俗又深沉,猎奇又普世。等勾起的热情遇到真正打开这本书看到那些佶屈聱牙的理论名词和千回百转地推论出来的任性无解,真是兜头一盆冷水透心。

  为了显得公允一点,我必须承认阅读是一种满私人的体验,同样的文字在不一样的人的心里激荡出来的很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看到“独狼式凶杀的心理及社会成因”这样的副标题,天真如我,真的满以为是一个建立在罪案实证调查基础上的犯罪学或者社会学的相关文本。但是没有想到,它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符号资本主义的声讨,并且这个声讨的背后是一片空虚。

  是的,符号资本主义,这个词我在书里看到的时候也是着实寻找了一下作者对它的定义,大概意思是越来越抽象化的资本,一切价值使用价值都体现在流通性可交换性里,是表现力,是竞争。而身处其中的我们,因为竞争导致恐慌,恐慌然后疯狂。“社会群体被迫承受无孔不入的在债务,贫困与剥削由此诞生”“金钱消解了一切事物的区别,并最终都化作罪责。”而那些拿起杀伤性武器把自己的杀戮作为一场表演的年轻人,不过是这些罪责的受害者和具体爆发点而已。是符号资本主义里的娱乐产业里的灌输给他们扭曲的英雄主义——爆发意味着拯救,然后反噬社会。宗教,人道主义,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建设起来的社群组织的力量和意义都被消解。书写越往后,拯救的力量越指向虚无,一直到写到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全面走向穷途末路,人类心灵堕入深渊无法拯救的时候,作者发现自己也指不出另外一条路,只好把顽固抵抗作为唯一的措施。

  说白了就是我对制度很不满意,但是我也没有办法,我要做的就是把我的不满意整理出来,而其中所有的论点论据都是文艺作品,理论,作者自洽的逻辑和不满的情绪堆积成的。告诉你,资本主义就是死路一条,大到社会经济,小到神经细胞,自己不死也会作死的。就问你怕不怕!讲真我印象里上一次提到资本主义这么激动的人,还是我中学的政治老师,而且我当时的感觉是,为了让我们考试多点分数,老师你也是尽力了。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在资本主义国家好好当着教授的老同志为什么有这么大不满,跨着大洋控诉。就因为他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吗?

  而且这本书里面提到的各种我不明白的定义性名词不下几十种,有新保守主义,巴洛克主义,后资产阶级。新巴洛克,诠释虚无主义,绝对资本主义,货币主义……好像我来到一个各种主义开大会的现场,看着眼熟,实际上并不认识。

  更诡异是在本书的最后,他不知道是忧思过度还是玩性大发说:“最后,别把我说的话太当真,别把我的灾难预言太当真……最后的最后,不要相信我。”

  我真的很想含着热泪说,你出来我们好好聊聊,我保证不打你。

  所以,我要说的都说完了……大家按需观看。

  《假如我是蝙蝠侠》读后感(七):只有你善待世界,世界才会善待你。

  高铭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你一定不陌生,它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的所思所想。同样,《假如我是蝙蝠侠》也何尝不是个社会的悲剧。   为何智能时代反而造就现代人的孤独与痛苦?为何连环杀手选择极端的犯罪暴行来宣泄自己对公众关注的病态需求? 未看这本书前,我们不得而知。   讲真,我会对这本书感兴趣完全是因为它的标题,在我心中,除了身穿蝙蝠衣之外,蝙蝠侠的最大特点就是内裤反穿飞檐走壁惩奸除恶无所不能!所以啊,自然而然就有了读下去的欲望。这是一本很有深度的小说,不同于它“逗比”的标题。一页又一页的翻看,最终我被它震撼。   2012年7月20日,一位年轻男子买了一张电影票,进入影院,坐在前排。影片开始播放。30分钟后,他从一扇自己事先打开的紧急通道大门离开该栋建筑。他到自己的车里换上防护服,备好枪支。凌晨12点30分。能从那扇打开的门重新进入影院。这时候,他藏者防每面具,防弹头盔,身着防弹裹腿、护喉与战术手套。正在观影的观众有人注意到了他,可在《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首映礼上出现一位乔装打扮的蝙蝠侠粉丝实在太过平常了,显然无人多想。凌晨12点38分,持枪男子扔了一个烟雾弹,开始了对银幕和观众席的扫射,有些子弹甚至穿过墙壁伤及了隔璧观众。最终造成12人死亡,70人受伤。当被捕入狱后,他不停朝守卫吐唾沫,而且毫无悔意,还以为自己真的在演电影。——由这个片段引出的情节毫无意外地吓着了我。能把杀人当做演电影,可笑还是可怕?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欧洲近几年来面临的恐怖袭击。他们到底是为了报复社会,还是只是为了满足他们变态的破坏欲?恐怖分子的心理,谁也猜不透。又或者,他们也是把这些,只当做是一场荒唐的梦了?庄周梦蝶,不知此生是人是蝶。   美国《黑暗骑士》首映会枪击案的“蝙蝠侠小丑”杀手、挪威爆炸枪杀案的安德斯·布雷维克、韩国赵承熙在美国制造校园枪击案、韩国自杀风潮到日本病态自杀现象,以及近年来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一连串恐怖性自杀举措……在世界逐步数字化的时代里,当个体对生活之真实及诸乐趣渐失信心,在极具欺骗性的电脑特技仿造的“英雄人物”误导下,他会采取极端的犯罪暴行以寻求精神的解脱和痛苦的宣泄……蓝鲸游戏也是如此,它以一个“光鲜亮丽”的外表,一步步地诱导人们落入游戏的圈套,尤其是青少年们,在还没有辨别是非能力的时候,在迷途上越走越远,从自残起,乃至自杀。这些想想就会毛骨悚然的事,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那么多人要去做?难道真的是有什么天大的苦衷,才会选择用这种方式结束生命?不,并不是。《假如我是蝙蝠侠》可能会给你带来解答。   不过,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人们能做的只有:以乐观的心态迎接生命,爱惜自己乃至他人的生命,远离不知名的危险。要知道,只有你善待世界,世界才会善待你。

  《假如我是蝙蝠侠》读后感(八):我劝你们不必太用力地生活

  1关于书名

  这本书原题为《Heroes:Mass murder and suicide》,直译为“英雄:大屠杀与自杀”。作者在本书的序言里解释了此一书名的寓意,“英雄”二字起于英国摇滚歌手大卫·鲍威于1977年发行的专辑《英雄》,而德国艺术家、文化理论家黑特·史德耶尔在他的《荧屏上的卑琐者》一书中对此专辑的“英雄”二字作出了如是评议:“在新自由主义革命盛行、世界逐步数字化的时代里,他歌颂一类全新的英雄。……鲍威的英雄不再是主体,而是客体:一样事物,一个意象,一种光芒万丈的崇拜物……不再是一位做出丰功伟绩的传奇之士,甚至也算不上偶像,他只是一个被赋予了超人类美感的闪闪发光的产品……”而本书作者布拉迪正是在此反讽的寓意上借用heroes一词来作为他的书名,他写道:“在古典主义传统中,有别于悲剧与抒情诗,英雄乃是史诗想象之产物。……随着现代性的终结……史诗中的英雄们及其诸事迹也消弭了……替之上位的是符号主义与广泛传播幻觉的机器。”作者以为,惟有反讽或者说讽刺才是符号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盛行的时代下提示人们清醒的自主性语言。反讽是当我们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唯一可行的正当之事。离开了对此一反讽意涵的理解,你很难知道作者到底想说明什么。

  此书对大屠杀案例的解读从杀手们本身所承受的痛苦出发,但绝不为他们惨绝人寰的举动形成辩护。之所以以这些极端的案件作为切入点,作者以为这些凶手(同时也是自杀者)是我们这个时代主要趋势之一的极端示威者。詹姆斯·霍尔姆斯、埃里克·奥维宁、赵承熙等这些臭名昭著的罪犯在本质上皆是承受苦痛之人,他们的大屠杀行为中包含着被杀的意向,以使自己从不可承担的生活重负中解脱出来。

  本书也关注普通人流行性的自杀、关注认知工人(白领)的精神痛苦,以及资产管理者(中产)与企业家(精英)的道德与存在之境——它们一起构成了对这个时代趋势演进下的无望的启示;它们也一起构成了批判——批判绝对资本主义、符号资本主义、零化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等任何你看见的或者能想到的术语发明。最后,它们完成了一次关于时代进步的最彻底的批判,并且不给出新的路径和希望。唯一被剩下的答案即是讽刺。

  2景观世界

  作者认为,在调查于我们这个时代大规模爆发的心理疾病时,应该考量到数字革命给人类心智环境带来的重要变化。这在两个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地考察,其一是语言学习与身体的情感性体会相分离,其二是对他者之认识体验的虚拟化。简单一点说,就是长期接触虚拟环境会导致人的心理认知发生突变。作者没有在书中提到任何关于这一猜测方面的心理学研究,(我也据此认为这本书是不应该被划到心理学分类里的,并且,当今的脑科学研究或者认知心理学应该是可以为这一猜想提供相关佐证的。)而是以此猜测来理解那些疯狂的杀人者(虽则这并非他们疯狂行为爆发的唯一因素)和更一般的被媒体景观塑造的新一代人,他们的“移情能力与感性能力出现了一定的病态,前者表现为一种孤独症倾向,后者表现为对他者存在之感知的迟钝”。当然,首先是他们已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心理折磨——孤独、焦虑、抑郁——似乎已成为一种时代性症候,然后他们便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虚拟活动中,这又加强了疏离感和区分现实与幻想的无能。而对那些凶手的历史调查和他们在进行大屠杀之前寄给媒体的录像带和文章的披露似乎应证了以上的推测。

  今日之世界是媒体景观世界,我们生活在屏幕中,屏幕也倾其所能地抓住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祖辈已经很难想象,我们这些成天坐在办公室里对着一台显示屏操作的人(看上去什么也没有生产)能挣回一份足够养活自己的薪资。我们生产的是符号,也消费着符号。同时,谁用符号抓住了更多人,谁就拥有了资本(同样是虚拟的)。货币作为物质交换的工具,本身即是一种符号,而今货币的虚拟化更成为符号之虚拟,虚拟之再虚拟。而新自由主义鼓励我们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无法抓住用户眼球的就要被市场淘汰,沦为弱者。据此,我们的时代有了网红经济,有了直播,哪怕采用下三滥的方式,能赢得注意力就是强者。毫不意外的是,那些在校园里杀了数十人之后自杀的暴徒在行事前都会寄一份“行动说明书”给媒体,他们原本在现实生活中是被嘲笑、被欺压的默默无名之辈,他们要采取极端形式出名,成为虚拟世界中达尔文主义的“英雄”。

  3新的剥削、新的奴役

  在工业时代,工人们的工作是肉体行为的重复,而今时今日,认知生产力正逐渐成为生产的核心资源。认知工人的创造力、表达能力、情感、情绪被视作生产元素,并以此为依据加以评估。剥削、竞争、不稳定性、裁员不被视作社会关系冲突的后果,而被内化为个体的缺陷与不足。当今我们认同的逻辑是,你被淘汰是因为你能力不足,你失败你穷困是因为你不够努力。认知工人把心灵纳入到资本保值的进程中,意识情感器官被迫受支配于竞争压力、不断增加的刺激因素对其注意力的持续利用导致其心灵的突变——不仅如此,我们被迫通过工作来对自己的灵魂进行身份认证,完全依顺此种生产之勒索。“社会矛盾与不满被认作心理失败,并由此摧毁个体自尊。”

  此种境况下,自杀如流行病一般蔓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过去的45年内,全世界自杀率增长了60个百分点,这还不包括自杀未遂的案例(其频率更是成功自杀的20倍)。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克里斯托弗·德卓在《痛苦的工作》一书中指出,在过去,工作与自杀本来没什么交集,工厂的工人们固然承受着生产活动与精神活动分离的痛苦,但这种痛苦迫使他们将心理能量投入到团结体中。可对认知工人来说,团结体是个稀罕物,每个人都感到孤独,被迫与他者竞争,受到不稳定性的无情支配。

  4我劝你们不必太用力地生活

  几乎无人幸免,每个人都身处于金融资本运作的庞大系统中。在这个系统里,不只是工人,银行家也有跳楼自杀的。这被作者解读为“权力之无能的象征”,“他们意识到自己从中获益的机器并不完全为他们所控制,他们不过是这个致命机器的一部分罢了。”

  在这个时代拼命上进的人不会受到作者的鼓舞,因为一旦你准备好工作,那就是准备着被压榨,一旦你想要成功,你就是认同了这套资本运作的逻辑。没有人是无辜的,除非你成为一个局外人,才能多少免除一点心灵的伤害和剥削。“如果你顺从了这种种的诱骗而参与其中担起责任——你就被困住了。不要加入游戏,不要指望政客提供任何解决方案,不要被连接到任何事物上,不要怀有希望。”当然,一个合格的批判者(也即是一个怀疑者)不会对自己的批判就此止步,我劝你们不必太用力地生活,但同时,“不要相信我。”作者以此作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