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曼陀罗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曼陀罗读后感10篇

2017-12-08 20: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曼陀罗读后感10篇

  《曼陀罗》是一本由马基雅维里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9.80元,页数:12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曼陀罗》读后感(一):马基雅维利的《曼陀罗》

  读过一点政治学的人,都知道马基雅维利和其代表性著作《君主论》。其实,马基雅维利的戏剧《曼陀罗》也是值得恭读的佳作。

  戏剧的开场白就用平铺的叙述介绍了故事的五个主人公:一个审慎贞节的女郎(卢克蕾佳)、一个是入了迷的情郎(卡利马科)、一个是博士没啥头脑(尼洽)、一个是修士坏透了肠、一个是食客,骗人的本事实在高(李古潦)。

  戏剧的开篇出场的是那位入了迷的情郎卡利马科和他的仆人西罗,从俩人的谈话中可以知晓卡利马科的身世:十岁的时候父母双亡,监护人将其从佛罗伦萨带到了巴黎,在那里度过了二十年时光。二十年的岁月心情是很愉快的,读书、娱乐和忙其他,悠哉乐哉。也许是生活太惬意了,有个叫卡米洛•卡尔福奇的意大利人和卡利马科聊起了男人之间的永恒话题——女人:“最美的女人在哪里,是法国还是意大利?”卡米洛•卡尔福奇向卡利马科提起了自己的亲戚尼洽•卡尔福奇的夫人——卢克蕾佳,这撩起了卡利马科心中的欲火,就顾不上英法两国此刻正在交战,毅然而然地从巴黎回到了佛罗伦萨。可是摆在卡利马科面前的有几个难题:第一,这个女人天生正经,没有任何风流韵事;第二,她老公虽然不是很年轻但是很富有;第二,她没有远亲近邻,很少出去郊游,没有一个牵线的人,不容易勾搭上。于是,卡利马科感叹到“从来就没这么绝望过,真叫人走投无路啊;可就算是希望渺茫眼看着一场空,一个男人想要办成事情的意志欲望,也得让他看起来不是这么糟糕。”于是乎,他定下心来也仔细分析了一下自己的优势:第一,她老公虽然是个博士,但是全佛罗伦萨最蠢最笨的人;第二,两个人都想要孩子结婚七年依然无丁;第三,她母亲以前是情场上的老手,可以借此突破。

  于是乎卡利马科在佛罗伦萨结识了潦倒食客李古潦,此人精于人情世故,能说会道,他让卡利马科假扮成巴黎的名医,并骗尼洽•卡尔福奇登门求医。卡利马科在李古潦的指点下也煞有其事地分析了不孕的原因有很多,“凡不孕之因者,或在阳精、或在子宫、或在精管、或在男根、或另有原因。”卡利马科分析得头头是道,就这样骗取了尼洽的信任,尼洽回家取来了卢克蕾佳的尿样给卡利马科检查,卡利马科开出了药方:“要想让一个女人怀孕,最灵的法子莫过于叫她喝一种用曼陀罗草炮制的药水。但服药之后头个与她同房的男人,八天内会死掉,因为毒性太强所以必须找个替死鬼把曼陀罗草的毒性全部吸走。”尼洽听后明确表示了拒绝,因为“不想让太太做婊子,自己成个瘟生。”后来听卡利马科说“法兰西国王和诸多贵族”都这么干过才安下心来决定一试。但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就是前面所说的,其夫人卢克蕾佳是个正派女子,天生正经,如何突破她成了一个技术性事项。

  于是,李古潦分别以向修道院捐款三百金币的许诺诱动卢克蕾佳的忏悔神父提莫窦修士和卢的母亲索斯特拉塔对卢克蕾佳进行劝说。

  作为基督教道德化身的修士说道:“最让人喜欢的是女人,最让人讨厌的也是女人。谁赶跑她们,就能既躲开麻烦又躲开好处;要是谁跟她们搭腔,就既有好处又有麻烦。不过说真的,没有蜂也就没有蜜”。(女人是麻烦的,可是男人就喜欢找麻烦)“尼洽老爷和卡利马科是有钱人,不管从谁那儿,都能大捞一票”、“卢克蕾佳太太又明白又善良,但我可以利用她的善良”、“说到良心嘛,您得抓住这么个原则:要是明摆着有好处,没准儿也会有坏处,那咱们就不能因为怕坏处就把好处也给放过了••••••因为犯罪的是意愿,而不是身体••••••什么事情都得看它的目的,您的目的是在堂堂里有一席之地,还有就是满足您的丈夫。圣经上说,罗得的女儿们想着世上只剩下她们了,就去与她们的父亲睡觉;因为她们的意图是好的,所以她们就不算犯罪。”卢克蕾佳的母亲索斯特拉塔说道:“女人没孩子也就没有家。丈夫死了,她就像是畜生,人见人嫌。”

  就这样一切按着预订的计划行事,天衣无缝。一夜激情后,卡利马科向卢克蕾佳道出了整个真相,卢克蕾佳在饱食了“一个年轻情郎的吻和一个年老丈夫的吻”是多么的不同后感叹道:“既然你的狡猾、我丈夫的愚蠢、我母亲的轻信和我忏悔神父的恶意竟让我做出这种我从不会做的事儿,我想这也真是天意,老天爷乐意这样,老天爷要我接受,我就不能拒绝。相反,我是把你当做主子、保护人和向导的:你就像是我的父亲、我的护卫,我的幸福全靠你了;我丈夫乐意咱们这一夜,我希望它就永远这样下去。••••••”(想必哪个男人听到如此尤物对他述说你是我的“主子”“父亲”“护卫”,焉有不激起强烈保护欲与责任感?)

  这就是曼陀罗的魔力:“这骗局是多么美妙,将他人的忧愁哀告,变为自己的如意珍宝。让每一次苦涩成了甘甜的醇醪,噢,天上才有的良药,你给迷途的灵魂指明了正道;你,还有你那巨大的威力,赐福某人的同时,又使爱神变得富有。用那神圣的建议,你战胜了顽石、毒药和符咒。”

  戏剧最后在教堂中拉下帷幕,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读者也能猜出故事的“结局”是完美的:卡利马科拥得了美人入梦;修士和李古潦赚得了丰厚的赏钱;尼洽老爷有了当父亲的期盼;卢克蕾佳享尽了云雨之欢。马基雅维利是高明的,他驳斥了人道德上的伪善、抨击了基督教的虚伪与堕落:卡利马科错拿情欲爱情,玷污了“爱情”二字;修士是教会的代表,象征着善,却做的尽是不仁不义之事;尼洽老爷是法学博士,是律师,公然地为私利私欲的“通奸”行为提供口实,即合理性基础。(因为法兰西国王和贵族这么干,我这么干也没过错,所以我太太不是婊子,我也不是瘟生);卢克蕾佳道德上的优越感顷刻间被嘲讽得体无完肤,认为“这是天意••••••我就不能拒绝”••••••似乎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寻找一个恰如其分的理由,只看重行事的动机和结果,而不论采取的手段为何。而这可引入到韦伯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二元化分中来。韦伯认为:价值理性是善的,是美好的愿景,但它必须要以工具理性为前提,要考虑行动中的手段和过程,建立在手段和过程合法性的前提之下而后开展的行动方是合乎法律规范与正义要求的,而不是顶着“造反有理”的口号与旗帜蛮横地推倒一切。像《水浒传》中武松血溅鸳鸯楼,李逵斧劈小衙内就是一个典型的硬伤(滥杀无辜)。

  可以说,马基雅维利不愧为政治现实主义的大师。他以尖锐的笔锋直逼人性中的阴暗面,揭露了人的虚伪之至。世界上本没有魔鬼撒旦,人性(或人心)才是最恶的。诚如谌洪果老师所言,“马基雅维利才是真正的魔鬼和毒药。他的《曼陀罗》实际上比《君主论》更生动地揭示了人类命运秘密。此后数百年的政治演变和人世悲欢均没能逃离马基雅维利的法眼。他躲在教堂的顶端,躲在天堂里,俯瞰着一幕幕的悲剧和闹剧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国度上演,并露出狰狞的笑容”。

  (意)马基雅维利:《曼陀罗——五幕喜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曼陀罗》读后感(二):邪恶巫师,还是救世天使

  阴谋的三个阶段

  “阴谋的危险存在于三个阶段:预谋、实施和实施之后,能善始善终寥寥无几。”[ 马基雅维里:《论李维》第3卷第6章【5】,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325页。]

  阴谋的预谋阶段

  在阴谋的预谋阶段之前,还有一个阴谋的诞生阶段,马基雅维里在开场白中就介绍了这一阴谋诞生的根源:“一位审慎贞节的女郎,使他深深陷入了情网,想要设计将她拿下。”甚至迫不及待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我也情愿你们也都像她一样上当受骗。”一位名叫卡利马科的青年被撩起心中的欲火,为了结交卢克佳蕾特地从巴黎来到佛罗伦萨,但是却不得不征服三重困难,即卢克佳蕾的天性正派、富有不衰老的听话丈夫和卢克佳蕾不喜欢结伴玩耍的生活习性。看似困难重重,但是卡利马科接着又分析了自己的三个“盼头儿”,即尼洽老爷的愚蠢、夫妻想要孩子的迫切心愿和卢克佳蕾之母是欢场老手。可以说,正是这三重困难为卡利马科正面突破制造了障碍,而这三个“盼头儿”则为阴谋的预谋与实施奠定了条件。

  从第一幕第一场的主仆对话中,便可得知,卡利马科一个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欲念,他需要寻求帮手,对仆人西罗直言“因为想着有些事需要你去办”,于是仆人西罗便成为他的第一个帮手。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和《论李维》中分别提出:“搞阴谋不能单枪匹马地干”[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19章,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87页。]以及“如果只有一人则不宜称为阴谋,因为缺少阴谋招致的三种危险之一”[ 马基雅维里:《论李维》第3卷第6章【2】,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323页。]。

  欲火中烧的卡利马科缺乏实现自己欲念的智慧,不过他却具备第二种“头脑”,即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提到过的“人的头脑有三类:一类是靠自己就能够理解,另一类是它能够辨别别人所说明的事情,第三类是既不能自己理解,也不能理解别人的说明。第一类是最优秀的,第二类也是优秀的,第三类则是无用的。”[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22章,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11页。]当然,这第二类头脑离不开第一类头脑,否则它也会从优秀变作无用,于是拥有第一类头脑的李古潦在第二场正式登场。

  最初的阴谋是卡利马科自己策划的,他只是希望能够制造出和卢克佳蕾邂逅的机会,并没有更进一步奢望,于是在第二场里李古潦只是在劝诱尼洽老爷出来泡温泉。但是在第三场李古潦和卡利马科的对话中提出“我相信,既然你喜欢这个计策,我们就可以牵着他的鼻子走;我就不知道是不是能达到目的。”显然,李古潦此时看出来这个计策的局限性,而且对卡利马科的最终目的相距甚远,同时李古潦也在用这个疑问试探着卡利马科,卡利马科回答说“我还能搞个什么计策?......如果我不是对这个计策还抱有希望,早就死了七八十回了。”至此,李古潦彻底了解了卡利马科的欲念,在表明自己立场的同时提出新的阴谋,“咱们俩总是血性相投,我就跟你一样,恨不得你的愿望能够实现......我想到另一条计策......就算他想到了,也没有时间破坏这个计划。”李古潦的这一段表白,充分显示出自己具备那第一类最优秀的头脑,也可以说是智慧,新的阴谋已经在孕育之中,他甚至已经深谋远虑到阴谋实施以及实施之后的阶段。这时,卡利马科的阴谋集团扩大到三人,而且这三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过想要成功实现这个阴谋,三个人还远远不足,何况其中的西罗只是一个不完全知情者。

  阴谋的实施阶段

  从第二幕开始,进入阴谋的实施阶段,温泉计划已经退居其次,但并没有被完全弃绝,而是保留它作为一条退路。第二场,在李古潦和卡利马科的诱导下,尼洽老爷自己提出,“除了温泉,您还有别的药方吗?”第三场至第五场全部用来表现尼洽老爷的愚蠢,在第六场中卡利马科正式依计开出“曼陀罗草”的药方,并用计划好的言辞说服了尼洽老爷,限定药方的饮用就在“今天晚饭后”,因为幕后主谋李古潦深知压缩时间对于阴谋的必要性,因为“关于某件事要说服人们是容易的,可是要他们对于说服的意见坚定不移,那就困难了”[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6章,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5页。],并且“能在众人中间长期保密,不啻是一项奇迹”[ 马基雅维里:《论李维》第3卷第6章,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25页。]。在这一场中卡利马科犯了一个错误,他对尼洽老爷说“您、李古潦、西罗还有我”一起参加对流浪者的捕获行动,此时他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变故,这里只是埋下了一个伏笔。

  第三幕出现了两个新人物,即卢克佳蕾之母尼斯特拉塔与修士提莫窦,前者近乎尼洽老爷般愚蠢,而后者则近乎李古潦的同党。这两个人加入了阴谋集团,从而是人数扩张到五人,不过事实上的知情者只有三人,即卡利马科、李古潦和提莫窦,这正符合马基雅维里在《论李维》中指出的:“可靠的人也许能找到三两个,但你若想找到更多的帮手,就难以如愿了。”

  而就卢克佳蕾在第10场和第11场的表现来看,她是一个没有独自的智慧,一切依赖天主和圣母的虔诚教徒。第12场尼洽老爷不仅接受自己戴绿帽子的潜在事实,甚至还欢呼,“我是这世上最开心的人了。”尼洽老爷已经完全被这个阴谋集团所蒙骗,丧失了全部的判断力。

  第四幕的第二场,卡利马科终于意识到自己之前的那个错误,“要是我不跟你们一块儿,他就会看穿咱们这计谋。”当然,这点小事难不倒聪明的李古潦,他马上随机应变想出了应对的办法,进而使得阴谋的实施顺利进行。在第九场,尼洽老爷终于亲自把卡利马科送上了自己老婆的床,阴谋大功告成。

  阴谋的实施之后

  第五幕发生在阴谋实施之后,在第二场里,放走乔装打扮的卡利马科之后,尼洽老爷自鸣得意地对李古潦描述自己的“审慎”,充满幸福感地说,“我很想你们和卡利马科也在,我们可以跟修士说话,感谢他,为他替我们做的事情报答他。”在第六场,喜剧迎来了皆大欢喜的结局,修士和西罗得到了金钱,尼洽老爷和索斯特拉塔认为卢克佳蕾将顺利怀孕,李古潦得到了双方的认可,甚至卢克佳蕾也利用宗教得到救赎,当然,最幸福的还是卡利马科,他说“我觉得我是开天辟地以来最幸福、最满意的人,要是这幸福没有被死亡或者时间打断,那我就比蒙福者更有福,比圣徒们更圣洁。”

  正如弗劳曼哈夫特的分析:“马基雅维里的戏剧表明,如果人可以秘密且不受惩罚地放纵自己的欲望,甚至在放纵自己欲望的同时满足别人的欲望,那么肉欲在本质上是无罪的:纯洁对男人或女人来说,都不具有首要价值。”[ 弗劳曼哈夫特:《喜剧药方:马基雅维里的曼陀罗》,转引自《马基雅维里的喜剧》,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也就是说,具有首要价值的因素是如何做到放纵自己欲望的同时满足别人的欲望,也就是完美的阴谋,以及构造阴谋所必须的智慧。通过《曼陀罗》这部喜剧,马基雅维里正是要告诉人们,实现欲念和构造阴谋的智慧的首要价值,比起宗教的道德观、传统的伦理观等等,智慧才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足够的智慧可以达成“皆大欢喜”的结局并且逃避一切谴责及惩罚。

  正是利用李古潦智慧的力量,卡利马科仅只一天便实现了自己的欲念,要是按照最初的计策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而且还将面临潜在的竞争者以及各种危险。在阴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变故,也都是利用智慧转危为安,甚至更加消除了尼洽老爷怀疑的可能性,由错误转变成良机,这都是运用智慧的结果。下面一节将进一步分析马基雅维里式智慧观的内涵。

  马基雅维里式智慧(wit)观

  马基雅维里式智慧的四种形态

  1.1 历史见识的智慧

  马基雅维里在《论李维》的第一卷前言中写道,“主要不是当今的宗教使世界羸弱不堪,或贪婪的惰怠给众多基督教地区或城市带来的罪孽,而是缺少真正的历史见识。”

  “从广义来说,一切关于人类在世界上出现以来所做的,或所想的事业和痕迹,都包括在历史范围之内。”[ 詹姆斯·哈威·鲁滨孙:《新史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页。这里仅采用鲁滨孙对广义历史的定义,不涉及他的新史学派的具体观点,即简单地把马基雅维里的历史观世俗化。]而所谓“真正的历史见识”,是品出历史的真谛,让掌握的史实发挥功效,马基雅维里甚至说出“新生之道是使其返回源头”的观点。这种历史见识,并不是套用历史经验解决现实问题的刻板化应用,而是彻底理解历史的基础上,带有“新方式和新秩序”地返回源头。正如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指出的,历史并不是一门有关“过去”的学问,而是有关人类和人类行为,并且时时介入当前语境的学问。而将历史见识具体到个人的日常生活,则是将历史铭刻进身体内,时时更新且不断在记忆里寻找解决现世问题的智慧。

  在《曼陀罗》中,死读书的尼洽老爷便是历史见识匮乏的受害者,他在第二幕第六场清楚地知道“圣普乔的话儿”,即《十日谈》第三天第四个故事,也是一个愚蠢丈夫戴绿帽子的故事——出家修士堂费力切教在家修士普乔苦行忏悔之法,普乔在外厅如法炮制之时,堂费力切却与他的妻子在内室作乐。只要尼洽老爷具备“真正的历史见识”,必定能一眼看穿当前的阴谋,可他既没有这种历史见识的智慧,又被想要孩子的欲念冲昏了头,最后只得成为一个任人摆布的愚蠢木偶。除了近乎同样愚蠢的索斯特拉塔之外,尼洽老爷因为自己的愚蠢遭到了全部主要角色的蔑视,而他的愚蠢大部分出自历史见识的匮乏。马基雅维里一再交代尼洽老爷是个博士,并且“读了一包波埃修的法律书”,但是他并没有能够将其转化成自己的智慧,反而使自己的头脑愈发僵化,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蠢蛋。

  1.2 因时制宜的智慧

  “命运”

  1.3 极端主义的智慧

  “应该彻底避开中庸之道,因为它是有害的”

  1.4 结果至上的智慧

  “只要结果为善,行为总会得到宽宥”

  智慧与道德的优选问题

  在智慧与道德的优选问题上,马基雅维里完全站在了智慧这一面,他无疑是《理想国》中苏格拉底的对手特拉需马科的信徒,即显得正义而实施非正义的行为要比真正的正义获益更多。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的应对是灵魂不朽说,在《斐多篇》中亦有此论述,在此基础上“驳倒”了特拉需马科。但是马基雅维里显然不相信什么灵魂不朽,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父兄弟》中借伊万之口说出“没有不朽,就没有德行”,似乎说出了数百年前马基雅维里的心里话,于是德行在马基雅维里这里便失落了。

  马基雅维里认为,君主必须有足够的智慧,知道怎样保留挽救国家的恶行且不必自责不安,进而举出了一系列的恶德,如吝啬、残酷、不守信等等。马基雅维里知道,运用这些恶德需要具备相应的智慧,不然只能导致毁灭,而传授这种智慧就是马基雅维里创作《君主论》 的目的之一。马基雅维里也一再强调“显得具备一切良好品质”的重要性,亦即运用智慧维持表面的道德,将不道德隐藏得“越是隐蔽,就越不应当受到责备”。最后达成皆大欢喜的结局,既满足自己的欲念,又使其他人感到快乐,这样的智慧在《曼陀罗》这部喜剧中得到了最完整的呈现。

  柏拉图 正义之辩与显得正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 灵魂不朽

  车尔尼雪夫斯基 合理利己主义

  智慧失落与公民腐败

  人性本恶与智慧控制

  君主智慧的世俗化恶果——公民腐败

  公民腐败加之世俗智慧的失落——城邦覆灭

  邪恶巫师,还是救世天使?

  马基雅维里对智慧的偏重,以智慧取代道德、正义等传统信念的优先性,认可具备优越智慧者可以享受非正义带来的邪恶收益,同时不必受到谴责。这无异于在财产、阶级不平等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智慧的不平等,更惊人的地方在于,无产者与革命者可以采用暴力手段推翻对立阶级并侵占其财产。但是对于智慧优越者,众人却认同,或者说被欺骗着认同,被耻笑的永远是戴了绿帽子的蠢蛋、被骗的守贞女等等低智慧角色。将智慧标准确立为“新方法和新秩序”,真的是一剂良方吗?

  与智慧相伴相生的是计策,或者隐喻为“药方”,运用阴谋诡计达到目的且不被发现,既实现欲念,又受人爱戴,虽然马基雅维里对“爱戴”并不感兴趣,这就成了他所推崇的价值观。道德、伦理、正义等等观念退居到智慧之后,成为一副副假面,君主可以戴着假面作恶,当然,作恶的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存活。君主的恶行一旦被揭露也不会怎么样,因为就结果来看,他的统治是有益于国家的,而“倘若人们受到良好的统治,他们就不会再去追求或向往更多的自由”。

  但是智慧不同于财产和阶级,它无法在自己的子嗣中传承,“两个有德行的君主相继主政,便可成就大业”,这里的德行也带有智慧的意味,所以这是一件很难达成的事件。依靠智慧兴旺的国家,也会因为智慧的消失而衰落,除非在灭亡之前再度出现智慧的君主,方能使国家继续存在,于是民主的选举制便有了选出智慧者的功用。

  生活在这样的国家中,公民越来越发现智慧的好处,各个沉浸在智慧之中,运用智慧来相互欺骗,获取正常手段得不到的利益。既而这个国家也就越来越依赖于智慧的假面,一旦智慧失落,或者再也满足不了公民的兽性,那么这个国家也就会急剧毁灭。我相信,如果可以像柏拉图那样重新开始建造自己的城邦,不会有人选择智慧作为第一标准,但是如果城邦既已建成,并且已经显现腐败,那么显得道德的智慧便毫无疑问,是一剂维持统治的良方。对于剂量的控制,便成为了延长国家生命的决定因素。

  马基雅维里是一个长着恶魔嘴脸的天使,讲出了天使们不敢讲出的东西,因而既被上帝责备,又被撒旦厌恶。

  《曼陀罗》读后感(三):错误的译名:兼考曼殊沙华、曼陀罗和曼德拉草

  这本小册子,题名作“曼陀罗”,有误。应作曼德拉草。

  曼殊沙华

  曼殊沙华,就是今天的石蒜,石蒜科石蒜属石蒜种。

  曼殊沙华是梵语音译。法华经序品第一有“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之说。“摩诃”一词,在“摩诃婆罗多”解释为伟大的,不知此处解释为何,是大小还是高下。日文佛经中,译为“曼珠沙华”,有一字之差。

  中国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说石蒜科,“通常具佛焰苞状总苞”。佛经说此话,或许有形状相似的原因。种名作Lycoris radiata,radiata一词词根同英语radiate,指放射状,可为辅证。

  日文名写作“彼岸花”。又名死人花,地狱花等。

  网上说,《妙法莲华经决疑》中解释,“云何曼陀罗华?白圆华,同如风茄花。云何曼珠沙华?赤团华。”此书有,但序品第一网上不查,原书是台湾的故不见;应无误。

  网上根据这一说法,认为曼陀罗华与曼殊沙华都是石蒜,只是颜色不同,一白一红;而曼陀罗华与曼陀罗不是一种植物。这种说法不对。《决疑》说曼陀罗华“同如风茄花”。《本草纲目》中,曼陀罗的释名就是风茄儿,开白花。所以曼陀罗华就是曼陀罗。

  网上说法又说曼殊沙华专指红色石蒜,其他色石蒜不能叫做曼殊沙华。第一个原因是《决疑》中的“赤团华”。这种说法有可疑之处。白云禅师去《法华经》成典太远,如何阐发理解佛经的说法可传,而书中植物的说法传了千年,未必可信;且石蒜多开红花,其他颜色本来就少,此处说“赤”,只是和上文“白”相对应。第二个原因是日语中的“彼岸花”,即是指色泽鲜红似血,这种说法也不能信。日语说彼岸花,一是有毒,二是花期近秋分祭礼,三是石蒜叶落花开,花落叶发,永不相见;且日语中彼岸花本不分颜色。

  现在网络的小说或者文章里,多说曼殊沙华是颜色如血的接引之花,又说生在三生川旁,多是附会。此说大约出自安妮宝贝或郭敬明等人之手,听了个“如血”、“彼岸”的名字,又加上“曼殊沙华”的幽幽,于是编造一番,很是小资。着实可恶。(“三生川”这种名字,你说不是郭敬明编的我都不信……)

  (又,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说,石蒜科,“主产我国和日本,少数产缅甸和朝鲜;我国约有15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尤以温暖地区种类较多”,而言未及印度。则或“曼殊沙华”未必是石蒜,而至中日为人所附会为石蒜,讹称传至今日,此说亦有可能。

  又,《法华经》中的曼陀罗华和曼殊沙华,据《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指白莲华和赤团华,据《三藏法数》即白华和赤华,或华言适意和华言柔软。可见未必指真实的花木种类。)

  曼陀罗

  曼陀罗,茄科曼陀罗属曼陀罗种。又有人考证说《本草纲目》中的曼陀罗,相当于现在的曼陀罗和毛曼陀罗两个种。

  李时珍说曼陀罗有两个别名,一个是风茄儿,一个是山茄子。现在的山茄子,是紫草科山茄子属山茄子种,又是这个属中植物的统称;又有山茄,在茄科水茄组以下。这二者都和现在的曼陀罗无关了。风茄之名犹在,现在在上海仍有别名叫枫茄花。

  曼陀罗全株有毒,据说就是古代蒙汗药的主要原料。

  曼陀罗之名,据李时珍说,就是来自《法华经》。

  (据《佛学大词典》,“学名Erythrina indica(Coraltree),产于印度,夏季开花,六七月顷结实,叶颇繁茂。又学名Calotropis gigantea,马利筋属之植物,亦称曼陀罗,系献供湿婆神之花”。皆与汉语之曼陀罗相差甚远。

  可知风茄名曼陀罗华,石蒜名曼殊沙华,大约都与印度所指相差甚远,来我国附会讹传。)

  曼德拉草

  曼德拉草,英文做mandrake,是茄科茄参属的统称;又特指Mandragora officinarum。中文名没有查到;officinarum的词根同officinal,大概翻译为药用茄参。

  西方文化中的mandrake等,有着巫术和神话中的形象,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可以用学术科学可以圈定的。下文仍用曼德拉草称呼。

  曼德拉草的根部像人形。这和中国的另外两种植物相类似。其一是何首乌,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实在伤感。其二是人参。据说人参之所以长得像人,是因为本来就是人。东北人过去挖人参,小心谨慎,害怕人参发现了要跑走。及至挖到了人参,就要喊一声“棒槌”,才不会逃走;还要再系上红丝带,于是就不能再复人形了。

  曼德拉草的传说则与此不同。如果看过哈利·波特系列,应该对此有直观感受。在地上部分长着草,而地下则是人形。据说本只是草,只是生长在绞刑架下,因为某种机理,逐渐成了这个样子。而当曼德拉草被连根拔起时,会造成可怕的后果。早期有说法说其气味很浓,会使人不能说话;后来则由人形演化出另外的说法,即曼德拉草会发出叫声,使人发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就有这么一句:

  “And shrieks like mandrakes' torn out of the earth,

  That living mortals, hearing them, run mad.”

  抛去传说,曼德拉草的块根还被大量的使用于巫术药剂的配置。原因大约是形似“完人”,故而人们相信其药性也是万应的。这种说法有点像顺势疗法。极端科学主义者请绕道。

  曼陀罗和曼殊沙华被人搞混,乃是因为在佛经中并举。曼德拉草和曼陀罗花的搞混,则是由于名字相似。下举四例。

  尼古拉·马基雅维利的著名喜剧,意大利语作La Mandragola,即曼德拉草,而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译本,题目为“曼陀罗:五幕喜剧”。这就是典型的把“曼德拉草”和“曼陀罗花”混为一谈。

  《圣经》和合本中,KJV Gen 30:14,“And Reuben went in the days of wheat harvest, and found mandrakes in the field, and brought them unto his mother Leah. Then Rachel said to Leah, Give me, I pray thee, of thy son's mandrakes”,被翻译成“割麦子的时候,流便往田里去,寻见风茄,拿来给他母亲利亚。拉结对利亚说,请你把你儿子的风茄给我些”。此处mandrake被翻译成风茄。有人以此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曼陀罗的别名是风茄的说法是错误的,风茄是曼德拉草的别名;这种批评是前后逻辑颠倒了。上文已经说到,上海现在仍称曼陀罗为枫茄花。此处应当是译者在想到mandrake的时候,自然的以为这就是“曼陀罗”,于是用曼陀罗的俗名来翻译,于是有此错。这里的mandrake并不是魔法、巫术中常出现那个曼德拉草,而只是一种似乎有催情功能的纯粹的植物(BBE中作love-fruit),倒是翻译成茄参或者曼陀茄比较好。

  上面引用的莎翁所作两行,梁实秋的翻译作“再加上听到那令人发狂的好像是从地理拔出一株曼陀罗似的凄厉的锐叫”。错法也无二致。

  台湾的志文出版社在1979年出版了一本博尔赫斯(台湾作波赫士)的《想象的动物》。其中第七十章谈论的是曼德拉草,可以一读。但是遗憾的是,再次译为了曼陀罗华。事实上,曼陀罗的英文是datura,和mandrake相差甚远。

  《曼陀罗》读后感(四):颠覆了人的信仰

  马基雅维利说,喜剧的存在是为了对观众有益并愉悦观众。的确,这部喜剧有其可让我们愉悦之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笑过之后,我们看到了什么。

  他颠覆了人的信仰。缺乏灵魂、只有躯壳的尼洽先生迷信而虔诚,在观众看来最傻的人却在社会中扮演了地位很高的角色,看起来是很捉弄人的。贿赂往往比暴力来的更有效,卡利马科采取的方式是贿赂式的,而不是暴力式的,这确实要比暴力来的更有效,而且不会造成外显的伤害。卡利马科是马基雅维利在他的《君主论》中提到的第二层的聪明人——能够洞悉并利用别人理解的东西。他把对卢克蕾佳的占有欲和性欲称之为爱情。卡利马科目的的实现需要为之服务的人。李古獠出现了,卡利马科的这些主意和点子都是来自李古獠。作为食客——以骗人为职业的李古獠是整个剧,甚至整个社会的操纵者。

  说他颠覆人的信仰,主要是指卢克蕾佳,这个虔诚的教徒,她矛盾过,怀疑过,但是如果没有宗教信仰,她也绝不会赞成这个计划。马基雅维利将宗教的工具价值体现出来了。卢克蕾佳就从追求基督教彼岸世家转变为追求身体以及人类的欲望和幸福。

  《曼陀罗》读后感(五):没有色情的曼陀罗花

  此书作为马基雅维利的著作,对我是有天然的吸引力的。然而单从故事来说,此书说的是一个少年搞少妇的故事。对少年与少妇激情的幻想鼓励着我将此书看完。

  但是偏偏此一章节,本书没有描写。

  一种可能马氏不屑描写此类龌龊情境;

  二种可能是此书来到一个特殊国家,其翻译有所删减。

  我认为马氏作为一个思想家,不会愿意偏大笔墨描写一些最最粗俗的勾当。

  那么此书是不是证明了,好的道理来自人心的而不是来自人欲的呢?

  《曼陀罗》读后感(六):马基雅维利与市民社会

  1. 《曼陀罗》描述的是市民社会,而“市民”的最大特征就是只关注眼前的短期利益。

  市民社会中的卢克蕾佳,与前基督教社会中的鲁克丽丝,其结局是不一样的,前者选择为了利益而妥协,后者为了维护罗马贵族阶级的利益而自杀。

  对于贵族来说,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而对市民来说则没有。在市民社会,任何高贵的德性都会被同化。不能用市民社会的道德来要求罗马贵族。

  2. 所谓新君主,是完全凭自己能力而上位的(即屌丝逆袭,所以需要美化包装自己),而市民社会中的人们只看重结果,新君主怎么得到他的权位并不重要。

  马基雅维利写《君主论》,其实也是要以君主为镜子反映市民社会,所以《君主论》不是写给君主看的,是写给市民看的。

  因为市民们只会用眼睛观察,只能看到表面,所以新君主要显德,所以市民社会的统治者只能是李古寥,只有他能满足各类人的欲望。

  3. 理想中的政治是高贵的,而现代政治都是行政管理,与道德无关,不再高贵(可以还原为性,即各种欲望)。新君主即使做不到道德家,但也要显德,表现出亲民(和老百姓一起吃包子XD)。

  政治与道德的分离是一个势,但马基雅维利是有自己心中的理想国的,即罗马共和国,那时的政治家是有道德的。

  所以马基雅维利写的这些作品,并不是要教人作恶,而是教坏人怎么变好,向古代的传统看齐,模仿古人的德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曼陀罗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