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瓦尔登湖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瓦尔登湖读后感10篇

2017-12-09 21: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瓦尔登湖读后感10篇

  《瓦尔登湖》是一本由〔美〕梭罗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3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瓦尔登湖》读后感(一):等待破晓 - 读瓦尔登湖

  你可能还不知道在一个半多世纪以前,会有这样一个人,他怀着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天性的崇高信念,摆脱束缚人心的文明生活,怀着对自然,对自由忠诚与热爱,一个人在瓦尔登湖旁边的林中搭起一座木屋,度过了两年的隐居生活。在别人看来,他是不可被理解的怪人,可能,人们为他所要承受的孤独也有一番同情,但他自己从来也不会真的觉得孤独,他将那样的生活当做是一种赏赐,一种自我心灵的洗礼。

  我相信没有人会比他更喜欢康科德,更喜欢瓦尔登湖,更喜欢松鼠,山雀和潜鸟。更喜欢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仿佛他对田野,山脉,河流有种与生俱来感情,他对自然界的每件事,每个细微的变化都感兴趣,因此,他了解了大自然的许多秘密,并从心底里赞美它,崇拜它。也因为如此,他才拥有了别人无法拥有的杰出智慧和警醒的洞察力。他说,“我突然发现自己突然与众鸟为邻了,我用的方法不是不是把鸟儿关在笼中,而是自己住在一个靠近它们的笼子里。” 他用这样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爱,也正因为这样的爱,他对自然配以相应的信任宽容。“土拨鼠把我1/4英亩的土地啃得精光,可是,我有什么权利去清除掉狗尾草之类的植物,把它们那个古老的百草园瓦解掉呢?” 土拨鼠毁掉了他的豆田,但没有毁掉他对自然的包容和信任。他没有表现任何的憎恶和埋怨,而是反思事情发生的根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想就该有这样的醒悟,这样的智慧。

  他是真挚的化身,他倡导人们去过一种“真实”的生活,所谓真实,其实是“ 人的完整性 ”的一部分,而人的完整性在于一个人对于外界的态度:是否为了一个‘目的’或‘目标’,而漠视和牺牲其他。生活对于每个人都会不相同,就像他所说的“面前摆着的生活对我来说是一场很大程度上从未体验过的实验。”,而生活之道也会是各种各样,正如一个中心可以画出许多条半径一样。也因此每个人的选择也会不尽相同。而他倡导人们,摆脱掉忍气吞声绝望,摆脱我们对于生活的过度紧张,精打细算,摆脱我们老套的思维方式,跳出让人觉得耻辱的思维怪圈。去热爱智慧,按照智慧的指示去生活,过一种简单,独立,宽宏和信任的生活。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的人做不到不随波逐流,不听天由命,他们的生活忙忙碌碌,勤勤恳恳,但不乏是为了追求名利,钱财或者更高明的谋生手段,而不是只为了生活的必需品,让自己去体验不同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这些在他笔下都透露出让人悲恸的失望, “当别人躲到马车和棚屋避雨时,你可以躲到云下面去避一避。别让谋生成为你的职业,它是你的游戏,你欣赏着大地,但不占有大地” “我宁愿坐在一个南瓜上,一个人独占。而不愿坐在鹅绒的垫子上,你挤我,我挤你。” 也许我们该了解真实的目的,但真实的目的往往被人看做最大的谎言,而虚伪与欺骗却变成了真理,这才会让人真正的绝望。那么,我们就一定得学会再觉醒,寄无穷希望于黎明。“让我们平静下来,把我们的双脚污泥般的意见,偏见,传统和表面现象中去,这个冲击层把地球全给蒙蔽住了,穿过巴黎和伦敦,穿过纽约,波士顿和康科德,穿过教会和国家,穿过诗歌哲学和宗教,我们两只脚一直踩着,直到踩到一片可称之为现实的坚硬的地面和岩石上,这是我们会说:就是这里,错不了” 。但我们真的如此确定,真实的生活会朝你又来。而生活的目的,关于生活的种种疑惑,我们为什么屈服?为什么随波逐流?到底什么是人的主要目标?什么是生活的真正的必需品和手段?都会自然地解开,成为真理的一部分。我们会对他之所以去过那样一种生活感同身受,“我到林中去,是因为我希望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是去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能学到生活要交给我的东西,而不是等我临死时才发现自己没有生活过。”

  还有,我也很欣赏他那独立的人格和品质。这塑造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与智慧。爱默生在序言《梭罗小传》里写到“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美德,有美,他都会找到一个家”。从他那满腹哲理的话中就可以看出(其中包含了我个人的批注和理解)。

  “的确,我从未在太阳升起的过程中出过什么力,可是,不容置疑的是,太阳升起时,你正好在场,这才是最重要的。”(# 他的勤奋只因不愿错过美好的事物,只因融入自然本身)

  “通常人们更渴望穿上时髦的,最少是干干净净没有补丁的衣服,而不问良心是否完美无缺”(#美德不需要衣物去衬托,而时髦艳丽的衣物只会给美德蒙上让人误解的阴影,会给人以偏见)

  “农夫占有了他的房屋,并不因此更富,反而更穷了,因为房屋占有了他。”(#真正做到自己主宰自己,而不为外界的物质所占有才会让自己快乐)

  “你可曾想过,铺在铁路下面的那些枕木是什么?每一个枕木就是人,爱尔兰人或北方佬,铁轨在他们身上,而上面又盖上沙子,车辆就平稳地在他们身上奔驰而过。”(#铁路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而作者看来,那只是表面上的进步。因为人开始变得匆忙,开始了无节制的生命消耗,人的完整性也逐渐消逝)

  “为什么一桶水很快就会腐臭,而冰冻之后就会永远保持甘美呢?人们都说,这正是感情与真理的不同之处”(#感情与理智的区别就像水和冰那样,感情是瞬变的,且容易腐败变质,而理智是感情的沉淀,是永恒存在的真理)

  “我们只熟悉自己所生活的地球的表层。大多数人没有深入过这表层之下六英尺,也没有跳出高出六英尺以上。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哪儿,而且我们生命中有一半的时间是在酣睡。”(#我们自以为聪明,掌握着万物的规律,自以为是深刻的思想家,自以为是世界的主宰,这些都是自欺欺人。人类要学会看得更远,知识和思想没有边界,也许现在,有更伟大的施恩者和智者俯视我们人类这种昆虫)。

  而如今,如果从《瓦尔登湖》中梭罗所描绘和倡导的生活反观现在的人类生活,你会发现人的完整性逐渐消失已成事实,人们所推崇的自然也早已面目全非。或许,从另一方面讲,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人类对于自身认识越来越局限而非全面。我想,这样的局限性不可避免,文明的发展注定会使人失去很多东西,正所谓的科技与其说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不如说是鼓励了人的懒惰。伴随着这样的历史车轮不断前进,我不知道,人身上最终会留下些什么?也许,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内心都该有一泓瓦尔登湖去予以内心的宁静和清澈,去予以恒。

  《瓦尔登湖》读后感(二):《瓦尔登湖》:人是怎样一种存在?

  文/吴情

  一八五四年春天,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在老家康科德城瓦尔登湖畔建筑起一座小木屋,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单生活。在山林中,他与花草树木为邻,与鸟兽虫鱼为伍,或辛勤耕耘几亩土地、种植豆类,或索性享受一份孤独、在自然中漫步。当时,许多人不解,觉得梭罗远离人群、走进自然,纯属浪费光阴的无谓之举,与时人趋之若鹜的“美国梦”,更是相去甚远。这样简单的生活,梭罗总共坚持了好几年,最终又成为文明世界飞鸿一过客。而这一实验的结果,除却沦为部分人茶余饭后的笑谈,还有一部散文集《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初版时,并不为评论界看重,仅少数文学家对此作出了不低的评价。百来年后,在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今天,它被封为生态文学的经典之作。不过,细读《瓦尔登湖》,可以发现,很多读者都在有选择地阅读或误读。虽然有不少篇目涉及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但《瓦尔登湖》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提供一种有别于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倡导返归自然;在笔者看来,《瓦尔登湖》的难得之处在于,它始终不懈地追问了:“人是怎样一种存在?”

  “你是谁?”这一哲学的重大问题,每个人穷其一生都在追问,或以种种方式试图作出回答。当你回答“我是一个农夫”、“我是一个伐木工”、或者,“我是一个挤奶工”时,你是否怀疑,这真的是你吗?你作为人的全部的价值,就在于能为市场提供充足的蔬菜瓜果、牛奶芝士?以职业或社会角色界定自我,这种看似极其正常合理的方式,在梭罗这里,并不能不证自明。至少,梭罗眼里,很多被目为“常规”、“习俗”的食物,须经一次又一次理性思维的检验。

  梭罗从个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出发,勾勒出个人生活所需的几大部分,比如食物、衣服、取暖,原初或普通的生活方式中,个人通过劳作,基本能够满足自我需要。然而,当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个体裹入市场中,人越来越被异化,不是作为该经济体制的目的,而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农夫占有了他的房屋,并不因此更富,反而是更穷了,因为房屋占有了他。”管牛群的人,“与其说人管牛群,不如说是牛群在管人,因为牛群更自由自在。”无疑,人是自由的存在,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不过,拒绝市场介入个人生活,拒绝被社会异化为手段,在梭罗所处时期及百十年后的现今,似乎都近天方夜谭;但是,我们须时时铭记,人永远都是目的,而非手段;我们虽无法从被异化的状态中完全脱离,却能够并且应该反思自己是何种存在。永远不要沦为自己或者他人生活的手段。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很多情况下,由于种种因素的作用,人的存在(此在)处于“非本真”状态,难以自由选择,表达自我的真实诉求。梭罗的作品,多少有对这一思想的文学化描述。

  《瓦尔登湖》中有不少篇章有对林中生活的朴实描写。简单的文字中,是一颗亲近自然的心。对于自然,人类或许太过执着于将其视为达成生活的手段。农夫在自然中开垦、种植作物,牧民在自然中放牧、喂养牛群。可对于自然,除却工具价值,似乎它还有自身的内在价值。“自然有大美而不言”,人类从自然中走出来,并不一定意味着将与自然对立。相反,人能欣赏自然万物之美,也能学会被无关利害的事打动,毕竟,在这颗孤独的星球上,自然万物,永远是人类最好的访客。与其将自然视为冷冰冰的认识客体,不如试着在宇宙自然中迷失

  梭罗对当时人作出一句评断,“大多数人都过着忍气吞声的绝望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何尝不是振聋发聩之言!不过,要想真正处于海德格尔所谓的“本真”状态,又谈何容易。生活总让我们远离最初的目标,使得我们忘记出发时的模样。对此,我们多数人无可奈何,可我们至少可以思考此在,时时提醒自己何谓本真。《瓦尔登湖》并非一本能随时进入的书,并非任何人都能从中获益,因为,它仅对敏感的心灵开放。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瓦尔登湖》读后感(三):瓦尔登湖之后

  好久没静下心来读一本闲书了,或许也因为这个原因,感觉自己的文笔也没有了灵气。或许也因为这些年内心过于浮躁,对该类书没有了感觉。或许这终将是我写的较差的书评之一了,望往后能有所增进。

  先从译文角度评价:对不起译者,我觉得您的翻译水平真的不怎么样,研究生三年生涯为导师翻译了几本宪法文本,自认为对翻译有了初知拙见,文中多处翻译显得语句不通,或者有点中文式拼凑。如文中11页处第一段“更好的演讲是只讲给少数人听的”,很明显,该处的更好的,从英译著作角度考虑,应该是better,但是直接翻译为更好的显得功力不足,此处直接翻译为优秀的演讲即可,更能贴切文意,而不能单单考虑单词的本身含义。我们知道,优秀的翻译,并不是你对外文有多么好的水平,而是你对本国语言的掌握程度。或许也因为该版本的翻译显得有点拙劣,故对本文并无感(感触明显的是读完他人读后感后发现引用文句的确不同,有机会希望能读读徐迟先生的译作或者原版书)。

  回归本书,从苇岸先生的导读我与梭罗中,大致了解本文作者想表达的内容,梭罗是一个超验主义的推崇者,其宣称“我最大的本领是需要很少”,该处的需要应译为需求更妥切。的确文中多处显示出梭罗先生这方面的本领,如文中说他每年只需要六个星期的劳作就能满足一年所需等,在此不多引用。但作者其实并不仅仅说明欲望少的好处,其本质如苇岸先生道出:梭罗的本质主要的还不在对返归自然的倡导,而在其对人的完整性的崇尚,详见《我与梭罗》。文中多处反映:

  “我为什么还要做铅笔呢?已经做过一次的事情我决不再做。”

  “当问及他最喜欢桌上哪道菜时,他回答,“离我最近的那道””

  “你可以贴着铁轨睡觉而不被打扰:人的天性知道应该听什么,潜意识已经决定了你不会去听汽笛声”

  “重要的不是事实,而是那事实在你心灵中产生的印象或影响”

  从经济篇中,我们可知,作者对生活必需品的理解,食物、住所、衣服、燃料,全篇想说明的是我们必需的需要真的很少,对我们身躯而言,最需要的是保持温度。上述四种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存在。但是那些过着奢侈生活的富人就不是只保持舒适的温暖,他们要的是很不自然的热。

  “人们购买衣服时总是喜欢新奇,重视人们的意见,而不注意衣服的真正实用性如何”“因为他考虑的不是什么东西真正值得尊敬,而是什么东西受到了尊敬”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人性扭曲的批判,也回应苇岸先生所道的梭罗的本质。

  文中“一个阶级的奢侈是由另一个阶级的贫困来维持平衡的”,该句并不是很主要的表述,在此提出主要是结合自身在香港地铁口所见而有感,一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也是由许许多多的第三世界人们的付出来平衡的。

  文中其他部分就不过多叙述,作者主要是以时间轴为线,从春、夏、秋、冬叙述他在瓦尔登湖两年多的生活。惬意自然,平淡有趣,但对我而言觉得过于流水账,故本人读该文无感。其主要是想通过自身的两年的生活经历来证明其并推崇他的自然信仰的生活态度。或者也是因为我内心仍是浮躁,对该种流水账的生活随笔并没有感觉。

  终!

  ———焚音

  《瓦尔登湖》读后感(四):瓦尔登湖的孤独

  如果搞一次评选,看看哪本书是最常被人提及,又最少被人阅读,《瓦尔登湖》一定位列其中。这并非是一本好读的书。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甚至连词句也难称华丽。只是用素朴的语言,不断的描写着耕种,湖泊,村落和食物,平淡无奇。

  那么,怎样的书又能被公认好读呢?无非是些侦探,悬疑,恋爱,武侠与魔幻罢了。但这些书之所以好读,并非其本身的了不起,而不过是因为激发起了人们心中的动物性。肾上腺素,荷尔蒙或力比多的释放,让人们感觉到爽。然而,这些激素在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阈值。一本侦探小说,一旦真凶水落石出,其精彩激烈程度就被减去大半。魔幻小说,如果不从头看起,其复杂的世界观与人物设定,一定会令人不知所云。而《瓦尔登湖》,则是哪里都可以开始,哪里都可以结束。随便翻开一页,“据说大海一天是蓝的,另一天是绿的,而天气却并未发生什么可察觉的变化,当雪盖在大地上的时候,我曾见到此地的河流,水和冰几乎都碧绿如草”,读下去。累了,把书合上,想着安静的瓦尔登湖。除了偶尔飞过的几只野鸭,湖面上什么都没有,碧绿的湖水在阳光下流淌,不曾为任何人而停下脚步。

  有些书能让你充满欲望,佳肴华服,宝马香车,都让人羡慕不已。但这亦会加剧你的不安,不属于你的东西,你永远都得不到;有的书能让你斗志昂扬,但不消一天,就会忘记当时的热血,甚至变本加厉的堕落。但《瓦尔登湖》却很难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但就像小时候父母的教导,你也许并不在意,但你却很难忘记。一些句子,会在不经意间重现,“我想,最努力的学生,即使在喧嚣的剑桥大学阅览室,也孤独的像个托钵僧。”“在为自己或后代积累财富上,在成家,兴国,甚至在追求名誉上,我们都是凡人,但在对待真理上,我们却是不朽的,无须害怕变化,也无须害怕意外。”

  如果被迫流落荒岛,只能带一本书,人们或许会选择《鲁滨逊漂流记》这类的应景文学,抑或是《荒岛求生》这种实用宝典。但在做出如此选择时,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在解决了荒岛生存之后,人们也许会陷入日复一日的等待,无聊甚至绝望。如何保持平静,活下去等待救援,才是最大的难题。也许有人会求助于上帝,但当你数次求救而不灵的时候,你是否还能一如既往的相信?这时如果有本《瓦尔登湖》,是非常幸运的。它是如此丰富,无论从哪页读起,都能瞬间获得平静,同时又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即使合上书本,还能不时想起其中的文字。它教你如何体会自然之美,观察动物的一举一动,这让你仿佛回到童年,那时的你刚刚张开眼睛,对这个世界还充满着好奇。它还教你减少欲望,做个精神上的富翁。当你只需要水和面包,而你又恰好拥有水和面包时,你就是圆满的。如此这般,你不仅能在荒岛上呆下去,甚至还能过的愉快。

  《瓦尔登湖》在文学界的地位很高,不论是什么名著的选编集,少不了它。但即使是在名著群中,它也是格格不入的,原因就在于它的非时代性。像《十日谈》,《悲惨世界》和《汤姆叔叔的小屋》等,无不引领时代潮流。但《瓦尔登湖》中,你却很难找到历史的痕迹。与之类似的嬉皮士运动,比它整整晚了一个世纪,尽管被扣上了自然主义的帽子,它也时常显示出超脱于此的价值观。梭罗,同时是出世的,又是入世的,他批评人们已经成为工作的奴隶,要时时从工作中超脱出来,但同时,他又毫不吝啬对商业的赞赏。火车,这个资本主义的象征,在梭罗那里,是自由和活力的象征。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社会和厌世者,而是这个凡尘俗世的冷眼旁观者。他博览群书,但却并不以此为豪。和其它喜欢吊书袋的文人不同,他的书中极少引用。但在不经意间,他随意吐露的几句《论语》,《中庸》或《孟子》,就已经能让身为国人的我,有些惊愕,继而羞愧,然后击节赞叹了。

  隐居于瓦尔登湖的梭罗,其实并不孤独。在他的屋子里,经常接待来自四方的访客。于此,他并不介怀,尽管一砖一瓦都是亲手所筑,但他并没有把这里当做私产。如果瓦尔登湖有胸襟接纳他这个不速之客,那么他也能同样开放的接受它人。这木屋,同周边的一切,都源于自然,同时又必得归于尘土。即使没有了这许多的访客,瓦尔登湖也从不孤独。不断生长的植物,总能给人惊喜,而偶可一见的松鼠,猫头鹰,也同样令人注目。松鼠不停的跳着,不得安宁,而猫头鹰却一动不动,只是偶尔撩起眼皮查看周围的动静。在观察了它们片刻之后,你似乎也获得了这些动物的某种特质。

  而即使这一切都不存在,正如梭罗所云:“我不会比这湖中放声大笑的潜鸟更孤独,也不会比瓦尔登湖本身更孤独 ...上帝是孤独的-可是魔鬼绝不孤独,他看见许多伙伴,他有一大帮...我不比米尔溪更孤独,也不比风向标,北极星,南风,四月的阵雨,一月的融雪,或新屋子里的第一只蜘蛛更孤独。”

  《瓦尔登湖》读后感(五):《瓦尔登湖》的启示

  作者:科学时报

  近二百年来,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为迅猛的阶段,无论是从物质财富的角度还是从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的程度而言,人类社会发展似乎到达了顶峰。人类在不知不觉中沉沦于用技术为自己建造的巴别塔(Babel)之中。我们坚信严谨的科学思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严密的科学管理制度,不仅会让人类造成通天之塔,更会使其真正地站在万物之上。事实上,我们也做到了,人类不仅进入了太空,还将自己的足迹印在了另一个星球之上,人类在为自己的壮举欢呼雀跃之时,又有几人能够理性去思索这成就背后的科技缰绳。人类用所谓的科学技术和制度为自己编织了一个看不见的网,它不仅束缚了我们的肉体,更禁锢了我们的灵魂。

  梭罗是最早看见那张无形之网的人,也是最早向人们发出警示的先知。他将自己对于技术束缚人类的忧思变化成隐喻的生活散文——《瓦尔登湖》。它不仅仅是一部生活散文集,更是一部向人类讲述摆脱技术束缚、寻求心灵自由的寓言故事集。梭罗是生活的智者,也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因为一个半世纪前,人类对于技术的崇拜与痴迷是不允许任何人来亵渎的,即使这个人说的是实话。梭罗在他生存的年代是孤独的,《瓦尔登湖》在它诞生的年代是孤独的。看不透的人说它艰涩难懂,看通透的人说它是中世纪的异教徒。梭罗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他用自己的行动去印证自己的思想。

  1845年,梭罗拿着锄头来到了瓦尔登湖畔,想在离湖最近的地方建造一座自己的房子。他独自一人伐木,砍削木料,做着主柱、椽木和地板,挖着榫眼,斗着榫头……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建成了一座属于自己的长15英尺宽10英尺的木屋。7月4日,他搬进了这间小屋。开始了在这里长达两年又两个月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与创作。他在这里思考并证明如何合理地运用时间,力图找到懒散与闲暇的区别,并进行经济试验,看看能否工作一天,休息六天,改变美国一周工作六天的习惯。瓦尔登湖边的生活是那么轻松惬意:“一年只要工作六个星期,就可承担所有的生活费用。整个冬天,以及大半个夏天,我都自由而安静地读书。”“我有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世界。”他想向我们证明的是: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对精神财富的追求也应永不停歇。

  梭罗希望我们能够理性看待科学技术。“那包简直就像是他颈后面的一个巨瘤。如果一定要带着包袱走,我也会小心翼翼地带上一个小一些的,以免让它夹住我的类似颈脖一样的重要部位。但是千万记得,尽量不要把自己原本自由的手也卷进去,这是最聪明的做法。”什么是最聪明的做法呢?我们应该是科学技术和制度的主人,而不应该沦为它们的奴隶。而事实则是“过去出于充饥的目的自己去摘果子的,结果现在变成了农民;以前在大树下躲避太阳的人,现在变成了管家。”“等农夫拥有了房子,他不仅没有富有,反而更贫困,因为房子拥有了他。”我们以为自己拥有了技术,就拥有了全世界,结果却可悲地发现是技术占据了我们,它支配我们的思想,主宰我们的灵魂。人生的目的与达到人生目的的方式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我们努力追求更新的科学技术来达到我们所认为满意的生活方式,结果却是用最时髦的方式“烤”自己。“有人给文明人的生活设计了一套制度,目的是保存种族的延续,使种族的生活更加完美,这是为我们的利益着想,但是却以牺牲个人的生活质量为代价。可是我要指出的是,为了得到现在的这些好处,我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我还想说,我们本来是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就获得很多利益的。”这就是梭罗想要告诉人类的,科学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解放人类,而不是让我们沉溺在对于科学技术的致臻追求中迷失了自我。梭罗对于人类痴迷技术的忧思,使我不禁想起了尼尔•波茨曼,他的思想跟梭罗其实是很相近的,《消逝的童年》、《娱乐至死》、《技术垄断》三部曲所表达的主题与《瓦尔登湖》是一样的,即人类该用怎样的态度来看待科学、科学技术、科学家。用梭罗的话说,我们不仅要防备那些穿衣服的人,更要防备需要“穿新衣服”的事业。所谓“防备”的态度就是审慎的态度,既不盲目乐观也不盲目悲观。人类在运用科学技术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过程中,对技术渐渐产生依赖,继而被束缚,想要获得快乐,却渐渐忘记了快乐。我们在科学的歧途中无法自拔,这些智者向我们呐喊:苏醒吧!人类!快挣脱束缚思想的科学技术之“恋”吧!不过,尼尔•波茨曼是幸福的,因为在他生活的时代人们正在觉醒,开始反思人类对于科学技术的态度,所以尼尔不是孤独的。百年前的梭罗是孤独的,百年后的梭罗和尼尔携手向人类讲述着他们的寓言故事。

  人人都夸耀自己懂得多;

  但是,看啊!我们却舞动翅膀,逃走了——

  艺术、科学,

  以及千般的技艺,

  其实他们知道的,

  只是轻拂的风。

  我们活在自己用科学技术编造的无形之网中,到底是继续编网,作茧自缚,还是冲破科学技术之“恋”,破茧成蝶?这是人类的抉择。《瓦尔登湖》是梭罗要向世人讲述的“警世通言”。在那里,我们会寻找到自己的答案,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六):瓦尔登湖 自由的咏叹

  在瓦尔登湖,我看到了梭罗。一个远离喧嚣的人、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一种简朴却丰盛的生活,一个独立而不孤独,与自然为友的高尚灵魂。一声深入灵魂,自由咏叹。

  远离喧嚣,一个人的瓦尔登湖

  梭罗说:“他走进和走出森林,是因为要过好几种生活”“人们赞扬并认可成功的生活,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为什么我们非得夸大其中之一而贬低其他生活呢?”

  “我们这么容易不知不觉陷入某一条道路,为自己踏出旧辙,这真是令人惊奇”是的!成功只是他人定义,我们走在在划定的路线上,朝着一个目标。对于生活的更多可能性,我们是否做过考虑?为什么要重复别人的人生?瓦尔登湖的生活:“木屋之外,只有很简单的几件家具,自己耕种,几近自给自足。” 远离工业大革命、远离突飞猛进的美利坚、远离喧嚣。19世纪的美国,梭罗一个人在瓦尔登湖。

  和谐趣意,一个人的四季盎然

  梭罗的木屋建在瓦尔登湖畔。在花园锄地时,一只麻雀停在了梭罗肩上。松鼠和梭罗混得很熟,偶尔抄近路把梭罗的些当成了便道;还有冬天在地窖过冬的鼹鼠,吃掉了梭罗1/3的土豆。冬日,在木屋下筑巢的野兔,早上常被作者翻身惊吓,嘭嘭嘭撞上地板。噢,还有院子里,作者身临其境的一场战争,参战双方是红蚂蚁军团和黑蚂蚁军团……

  在瓦尔登湖还有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水变绿,或变蓝了,下雪、结冰、晚上听到的冰裂声;作者还描写了散步、垂钓、捕鱼、出猎的趣闻。狗鱼,梭子鱼、鱼鹰、猫头鹰。路上偶遇的土拨鼠,嘲笑梭罗的潜鸟。还有湖边和林子里的种种草木缤纷。古代先民开出的湖边小路、湖底出现的独木舟、冬日清晨挖冰人堆起的一万吨蓝冰。人在自然里生活,人享受自然,自然充满生趣。

  野性自由,深入灵魂的咏叹

  在瓦尔登湖,梭罗自己动手建起木屋、只做不超出生活所需的活计。对身外之物看得很轻“大多数奢侈品以及许多使生活过得舒适的东西,不但,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确确实实有碍于人类进步。大智者往往比贫困中更为简朴。身外的财富再怎么贫乏,可内在精神生活却丰富无比。” “农夫占有了他的房屋,并不因此更富,反而是更穷了,因为房屋占有了他。房屋要保持美观没有恶味和难看之处,这需要很多的钱。” 读此良言,不由想到了“急之国”的一切切。是的!不要被物质奴役,不要让房屋占有。离物质越近,离灵魂越远。不要!不要!

  “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将显得越不复杂,孤独将不成其为孤独,贫困也不成其为贫困,软弱也不成其为软弱。”这是梭罗对于社交的看法“我发现孤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和别人在一起,甚至和最要好的友伴在一起,很快就令人感到厌烦,浪费精力”“社交通常价值不高。我们聚会的时间很短促,没有时间去让彼此得到任何新价值。”

  梭罗孤独么?不!梭罗在大自然中找到了朋友“我有这样的体验;甚至一个可怜的厌恶人类这,一个最忧郁的人也能在自然界的事物里面找到最甜蜜温柔、最纯洁最鼓舞人的朋友。”“当我享受四季友情时,我相信任何东西都无法使生活成为我的负担。”梭罗对于社交评价不高,观点有点极端化。

  通过阅读,其实梭罗对于邻居、访客、旅者、村民、伐木工、猎人、都是很好客和热情的。“黄昏时,屋主应当待在院子里,待到给一头奶牛挤完牛奶的功夫,如果他高兴,还可以待更久,以等待客人的到来。我常常履行这种好客的职责,我等的时间足以给整群奶牛挤完牛奶,但都没有看见人从城里出来” 每每念此句子:怡然和旷远的心绪涌上心头。

  自然,美丽,旷远,万物共生,怡然自得,呼啸林野,还有永恒的自由!自由!自由!灵魂深处深深的咏叹。

  《瓦尔登湖》读后感(七):人们所有的不幸,所有人们的不幸,都是因为他们的不勇敢

  梭罗是勇敢的人,他可以放弃一切物质上的无用享受,独自在湖边自食其力生活两年。他是精神世界的大富翁,是世界首富。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看到了生命的本质,以及他勇敢的实践。

  无论是梭罗生活的19世纪,还是现代化的21世纪,人们始终是势力的。人们根据你的衣着、装饰、工具(汽车、手机等)来判断你的社会地位,进而决定对你寄予多少的尊重。这就使得我们必须通过金钱来使自己更加物质化,从而得到足够的尊重以及社会地位。于是我们中间的大部分,开始追逐金钱,并从这条物质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但是梭罗在200年前就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批判,他一直主张提供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就足够了,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修养中,投入到思考中。我们都向往那种自由的精神世界丰富的生活,可是我们没有勇气,我们只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不够勇敢,于是最后的最后,我们不幸。

  我就是《贝克农场》中的约翰菲尔德,翻地,挣钱,我想改变,可是我不敢,于是我能看到我的未来以及我的最后:我的一生并没有做我喜欢的事,我后悔,我咒骂自己不勇敢,之后,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瓦尔登湖》读后感(八):梭罗与梦中的瓦尔登

  一边读《瓦尔登湖》,会一边在脑海里刻画梭罗的样子:一双深邃的眸子,坚毅的面孔,沧桑的胡子。不禁会好奇,生命中怎样的经历,造就了这样深刻的一个人。

  梭罗的一生是寂寞的,而自己似乎又对这寂寞乐在其中。梭罗曾说:“我喜欢独处。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 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头,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1847年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住在爱默生家里。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5岁。他笔下的《瓦尔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似乎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它始终默然地等待了一个世纪,依然不倦怠的孤独的不紧不慢的对每一个读者叙说着一个男人在湖畔寂寞的光阴。

  梭罗的一生是恬静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尔登湖春日生机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虫声嘤嘤的小道上,记录下秋日里的落英缤纷、天高气爽,描绘出冬季雪花坠落的轨迹和冰晶的形状„„他就这样“活过每一个季节;呼吸空气,喝水,品尝水果,让自己感受它们对你的影响”。《瓦尔登湖》记载着他在小木屋中度过的每一个恬淡、安详而简单的日子,文字如美梦中的呼吸一般轻盈,淡淡的味道让人心旷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于世俗中的人们:“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梭罗的一生是智慧的。隐逸的生活中,梭罗总沉心思索。对现代科技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梭罗并不排斥,只是批评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他这样评价。“我们接通了越洋的电缆,却用它询问阿德莱德王妃是否得了咳喘,并未用它交流人类的思想。我们建成了铁路,却坐着它去城里消磨时光。”但是,梭罗对社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批判,而更在于指导。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揭露,同时也负责任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抵御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简朴。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能够选择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够的勇气将其他多余的东西摒弃,全然不顾同时代人如何对我们指手画脚。《瓦尔登湖》中不乏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见解独特,耐人寻味。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人们应该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都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时至今日,在物欲横流的大千社会中,人们开始迷失和彷徨,梭罗精神变得更加珍贵和重要。一部《瓦尔登湖》中凝结的感悟与体会,值得用一生去参悟和实践。如何寻觅内心的平和与从容,如何感受寂寞中的快乐,如何从杂乱的人际网中脱身,重新审视自己,也许从《瓦尔登湖》中,你会得到启发。

  瓦尔登湖已不单是那一片湖,那些在生活中感悟真谛,追寻简单的人们梦中,都有不一样的“瓦尔登”。正如梭罗所说:“一本真正的好书教给我的远不止只是阅读它。我必须很快将它放在一边,然后按照它来生活。我始于阅读,终于行动”。相信我们都会到达梦中的瓦尔登。

  《瓦尔登湖》读后感(九):梭罗梭罗,着实啰嗦

  首先承认我并不喜欢这本书,而且只是说说我自己的观点,不喜勿喷。要是这本书是我从图书馆借来的,而不是自己花钱买来的话,我可能根本不会读完这部书。

  书里就是絮絮叨叨的写了作者在瓦尔登湖边上生活的一些情景与感悟。如若多写一些感悟也无可厚非,可是他把自己在湖边的生活写的那么详细我就觉得大可不必了,甚至列举出了大量数字,我与你非亲非故,谁管你这些啊。

  开卷有益,读书更多的是交给我们一些思想、一种思维方式。梭罗的文章有着很明显的隐居的意味,可能是我二十出头,少不更事,理解不了其中的深刻内涵吧,我还是觉得积极融入社会更好。

  可能是自己的原因,读完这本书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收获。

  《瓦尔登湖》读后感(十):宁静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宁静,是许多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如今在这个繁华且现代化的世界里,人人都在追求物质、金钱,从而忽视了对大自然的爱护,人们只知一味的从大自然身上获取对我们人类有益的东西,树木、煤炭、井水、石油……,却忽视了过度的开采而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尤其在我们中国,尤其是这两年,PM2.5对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已经是家常便饭了,雾霾天气也是越来越频繁了。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茂密的森林,都只能在梦中出现了,像瓦尔登湖这样没有被污染的地方在中国95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几乎已经找不到了,曾经习以为常的美丽环境,如今遥不可及了。

  物质,金钱真得比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的健康重要吗?很多人一定都知道答案是“不”,可为什么依然还有很多人继续做着用我们周边的环境来换取金钱呢?人似乎很矛盾,明明知道不该这么做,在行动上却依然在这么做着。五千年前,孔子为了推广儒家学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五千年后,我们这些所谓更聪明的后辈们,却是为了金钱和物质而知其不可而为之,若孔老先生在泉下知道后代们将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用在了这种不该用的地方,他一定会怒而无法瞑目的。

  如今的人们,对金钱,对身边的物质有着狂热的追求。人们每天起早贪黑地忙忙碌碌一整天,为的不就就是让自己更有钱点,生活的更好点,家人都过得舒坦些。若现在世界上还有一处像瓦尔登湖这样与世隔绝但又美丽宁静的地方,我想也鲜有人会做出和梭罗一样的决定,放弃名誉,放弃金钱,抱着与世无争的心态,安心地在这片虽美但又过于寂静的树林里一个人过着自给自足地生活,与大自然做朋友,享受属于自己一个人的生活。即便我有羡慕这样生活,喜欢这片树林的心,依然不会去尝试。因为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一个人孤独的内心,去面对物质匮乏的生活。我的内心还不够宁静,宁静到能承受一个人孤独的生活。

  梭罗的《瓦尔登湖》,花了两个多星期才算马马虎虎的看完了。花这么长的时间,不是因为自己很忙而没时间看,也不是因为作者写得不好而不想看,更不是因为文字深奥难懂,只是因为自己总是静不下心来去读。我想那些喜欢读《瓦尔登湖》的人,内心深处定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瓦尔登湖,宁静,美丽,孤独但不寂寞。所以他们往往比其他人对金钱物质看得更透彻,有着自己对世界独特的见解,也往往不会被他人左右,不会被外物所迷惑。他们会常常自省从而慢慢地使自己更优秀些。或许这样的人更值得让人尊敬,敬仰。

  《瓦尔登湖》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作品,它虽不能怂恿更多的人放弃眼下的权利、名誉、金钱,去过清贫的生活,但它能唤起人们是时候要保护环境,不能将金钱看做是人生的追求。闲来无事可以拿出来再看几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瓦尔登湖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