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锁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金锁记读后感10篇

2017-12-11 20: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锁记读后感10篇

  《金锁记》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5元,页数:1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锁记》读后感(一):可悲的时代,可悲的人

  《金锁记》展示的是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姜公馆逐渐衰败的故事。同时也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小说的基调是抑郁低沉的,这基调也表现出了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故事的背景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大地主、资产阶级们因为战争的影响而逐渐面临危机。那个时代经济衰败,民不聊生。姜家作为一个地主阶级贵族大家庭在那个时代也面临着衰败命运。《金锁记》中凤箫与小双关于下江衣着的议论、“二少奶奶”与“三少奶奶”在不同时期两次婚姻的叙述及家庭中的摆设的描写,将地域差异、时代特征以及姜家的衰败都作了含蓄的表现。

  在那个封建的时代,一切都显得如此荒缪。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在姜家衰败后,姜家分了家。七巧带走儿子女儿另租了一栋屋子住下。长白的正房芝寿身体本不好,“芝寿直挺挺躺在床上,搁在肋骨的两只手蜷曲着像宰了的鸡的脚爪。帐子吊起了一半。外面传进来说绢姑娘生了个小少爷。丫头丢下热气腾腾的药罐子跑出去凑热闹。……然而芝寿不再抗议了。”在那个封建时代,生儿子就奠定了一个女子在夫家的地位。这也反映了一个重男轻女现象严重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那个封建家庭,芝寿自认为已没有资本去抗议了。她的心也死了。绢儿为长白生了儿子,就证明了她的婚姻就也只剩下一张白纸。

  那个时代,充斥着是一片死寂。人们在封建制度、封建的礼教压抑下,如同被关进了监狱。被他人支配着自己的行为乃至意志。而在整部作品中,塑造得最丰满的人物莫过于七巧。七巧的哥哥为了攀上高宅大院的姜家,也为了省掉一笔嫁奁,将亲妹妹曹七巧送进了姜家瘫痪少爷的新房里。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要遇见姜家三少爷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而嫁到姜家。然而在姜家,七巧受到压抑,不仅在情欲上,而且在精神上。她,一个麻油店的小姐,从市井来到一个充满繁文缛节的大家庭中。首先在行动上,七巧就失去了自由,她的行动受到了身边的人及封建礼教的监视限制。在市井的种种行为放在姜家,七巧则被身边的

  人指指点点,甚至连丫环都在心底认为,二奶奶比自己都低等。

  在姜家,折磨七巧的不仅是与地主大家庭的格格不入,而是情感的空虚与情欲的压抑。七巧因为爱嫁入姜家,却只能天天面对服侍着一个残废的丈夫。她对丈夫没有感情,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种种现象,七巧甚至对丈夫嫉恶如仇。她恨自己的青春时光就注定伺候这样一个丈夫。她爱季泽,却只能在同一个屋檐下天天望着他而不能向他表露自己的情感。只能从季泽的玩笑话语中来获取情感上的慰藉。作品正是通过故事研究了一个健康生命在正常的情欲得不到满足后的形态。这个情欲得不到满足的少妇为了黄金,熬了半辈子,后分得了一大笔遗产。这黄金是以爱欲的禁锢换得的。为黄金而锁住爱欲,结果却锁住了自己,爱欲折磨了她一生,也折磨了她一家。七巧畸形的爱欲最终导致了她的儿女长安、长白的苍白生命与畸形情感。七巧的女儿长安,有过幸福,有过一段能让她从堕落生活中苏醒的恋情,让她能明白自己是一个女人,也有被爱的权利。但这段即将步入殿堂的恋情却因为七巧的作梗而夭折。女儿嫁给一位优秀的留洋生,本是一件幸事,况且长安也已三十,在那时已是黄花大闺女。能遇到童世舫,作为母亲本应欢喜。而七巧却不乐意。其实分析来,也不奇怪,七巧可能对女儿有种妒忌心理。七巧在年轻时代因为家里穷,为了钱财嫁到了姜家。她人生最美的时光中得不到向往的爱情,而女儿却可以在优越的环境中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她不需要考虑经济上的困难,这些都是七巧年轻时代所不曾拥有的。所以七巧嫉妒,她在心理上想让女儿也去体会自己的苦。最终,她终于做到了。这时的七巧在心理上已经是畸形了。她在心理上获得的快乐是要以女儿幸福的失去为代价。

  七巧为儿子取了两房妻子。一个是正房芝寿,一个是姨太太绢儿。然而在长白与芝寿的新婚夜晚,七巧却让儿子为自己烧烟,而让芝寿独守空房。这也就直接导致了长白与芝寿婚姻的不和。芝寿死后,绢儿扶了正,但不上一年,绢儿吞了生鸦片自杀了。长白不敢在娶了,只在妓院走走。长白在婚姻上的侩子手也是他的母亲七巧。七巧畸形的婚姻也导致了她对儿子婚姻的心理不平衡。最终断送了儿子的幸福。

  七巧在整个作品中就是一个悲剧的形象。作品结尾更是将七巧的悲哀描绘得非常凄凉“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就连出了嫁之后几年,镯子里也只塞得进一条洋绉手帕。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七巧挪了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试,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七巧的一生在渴求爱情。然而现实真实让她的爱情变得虚假了。对爱情也逐渐死心了。转而投向对钱财的追逐与守护,乃至用自己儿女的爱情作为她爱情悲剧的陪葬品。

  《金锁记》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了无生气的封建时代与七巧这个悲剧的人物。是时代导致了她的悲剧,同时也是她自己扼杀了自己的幸福。

  《金锁记》读后感(二):曹七巧和她身边的那些女人

  曹七巧用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剃刀般四面割着人。有人不以为然,有人刀口噬血,有人成刀下亡魂。

  1. 曹七巧的小姑:姜云泽。

  姜云泽是姜家最小的女儿,本是一个撮尖了嘴逗芙蓉鸟的小家碧玉。曹七巧见她活泼漂亮,看不得了,平白无故地造了一堆谣言。

  时代变了,现在的女孩子,女大不中留了,急着想嫁人了。

  原以为姜云泽像是吹着整个姜家的一阵清风。然而,被曹七巧的刀片嘴一割,即伛偻着身子,捧着脸哭了起来。

  张爱玲以玳珍之口说了句,云妹妹将来嫁了过去,叫人家怎么瞧得起她?她这一辈子还要做人呢!

  姜云泽到底还是挣脱不了封建礼教的枷锁。

  2. 曹七巧的妯娌:玳珍和兰仙。

  这俩一大一小妯娌,圆滑世故,深知曹七巧的为人和地位。无论曹七巧说什么,她们或是圆滑应对,或是置之不理

  不管曹七巧如何尖酸刻薄,她们仍然活得自由自在

  她们俩即是典型的封建社会孕育下来的产物。

  适者生存,万年不变。

  3.曹七巧的媳妇:芝寿和绢姑娘。

  芝寿过门没多久,曹七巧不但和她挣儿子,而且公开大谈儿子媳妇的闺房之事。丈夫不像个丈夫,婆婆不像个婆婆。

  芝寿被她那扁扁的、像剃刀片一样喉咙刮得全身疼。哭不是,不哭又不是,没处抗议。

  芝寿搁在肋骨上的两只手蜷曲着像宰了的鸡的脚爪。

  曹七巧变本加厉,变态指责芝寿的同时,让儿子纳了二房绢姑娘。

  芝寿停止了抗议,她的头向右一歪,滚到枕头外面去,挨了半个月死了。

  绢姑娘扶了正,做了芝寿的替身,不到一年就吞了生鸦片自杀了。

  她们俩是典型的无法反抗封建教条的悲剧。

  4.曹七巧的女儿:长安。

  长安生了痢疾,曹七巧不替她延医服药,只劝她抽两筒鸦片。

  曹七巧变态地妒忌她的女儿:姑娘急着要嫁,腥的臭的往家里拉,叫我也没法子。

  长安渐渐放弃了一切上进的思想,学会了挑是非,使小坏,言谈举止越来越像她曹七巧了。

  长安到了近三十,好不容易遇见了一位如意的。曹七巧疯子般把自己的女儿说成抽大烟的。

  她是这段畸形母女关系下的牺牲品。

  5.曹七巧。

  曹七巧原是年轻漂亮的,充满了热情的人,最后变成了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

  脸看不清楚,穿一件青灰团龙宫织缎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的疯子。

  她整天对着是一堆没有生命的肉体。她压抑情欲、泯灭人性生活扭曲。

  姜公馆里谁都可以轻视她,瞧不起她,连个丫头也敢对她冷嘲热讽,她用青春并没有换到该有的尊严

  她变得冷酷,变得尖酸刻薄,变得扭曲。

  她“恋子”,要儿子整夜陪着自己抽大烟土,以探听儿子与媳妇的房事为乐,逼得儿媳妇独守空房,最终自杀。

  她“妒女”,自己没有得到幸福,连自己的女儿也别想得到,设计折杀女儿与男友的爱情。

  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

  虎毒尚不食子,曹七巧却以畸形的扭曲扼杀身边最亲的人。

  姜云泽、玳珍和兰仙、芝寿和绢姑娘、长安都是不彻底的人,只有曹七巧才是一个彻底的人。

  搜索:徐心渔,关注我的公众号(ID:NiceXuxinyu ),左手文艺,右手职场。

  《金锁记》读后感(三):金锁记

  老师安排了读一遍金锁记,懒得去图书馆,在网上下载了一本金锁记,读着读着,觉得为什么这本金锁记辣么长,于是想直接搜搜到底讲了什么,于是搜到了关于曹七巧的一系列,我震惊了,因为我发现我书都下错了,不知道下成了那位大神写的小言,名字也叫金锁记,我在看的过程中还在想为什么这么俗套的剧情能让这本书这么火,后来又一想大家一定是有大家的特点,也许这是小言的鼻祖也说不定,就这样说服自己,结果发现下错了书,真是啪啪啪打脸的节奏。重新下了张爱玲版的金锁记,没到一节晚自习就看完了。看完之后才发现,这本书我原来看过啊,真是看过就忘的记性。之所以记得我看过是由于其中的两个桥段。一个是曹七巧把镯子从手腕一直推到了咯吱窝,再对比年轻时候最多只能在镯子里塞一张帕子的缝隙,如今她身上的肉也随着时间消失,同时消失的还有她的灵魂。另一个桥段是长安在院子里看着本可能成为他丈夫的人就那样离开了,有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无力感。在曹七巧嫁入这个家的时候,悲剧就已经开始了,越来越古怪的脾气和对人的不信任。当然也是由于身边没有可以信任的人,在将三叔抛出的橄榄枝折断之后,曹七巧才算是真正的堕入了黑暗,她那一段内心独白何尝不是现在众多情侣夫妻之间的感受呢?既然知道他是在骗她,为什么一定要拆穿呢?不过如果不拆穿,她也就不是曹七巧了。在看着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之后,她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折磨自己的儿媳,折磨自己的女儿,在看着长安试着改变自己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还是有一点光明的,可是这一点光明也随着曹七巧的干预而消失了,变成了完全的黑暗。因为曹七巧的多疑与猜忌,葬送了长安和长白的一生,她总是对长安说,那些人都是为了你的钱。都是因为她的金子,间接的害死了多少人,她不关心,她只关心别人是不是都是奔着她的钱而来,最后孤零零的死掉。故事的最后,有人说看到长安和一个男人在街上,那个男人给她买了一个丝袜,不过谁知道是谁的钱呢,虽然钱是从那个男人的口袋里掏出来的...

  《金锁记》读后感(四):浅析《金锁记》

  初读张爱玲的小说,对这个传奇的女子充满了好奇,带着这份好奇读完了她的一个名篇《金锁记》,以下谈谈我对该作品的理解

  首先,我认为这篇小说有几个出彩的地方,具体分析如下:

  1.物象的运用:月亮(六次出现)

  “月亮”这一物象,是张爱玲所特别偏爱的,她的很多小说都用到了这一物象,那么月亮是凭借什么得到张爱玲的偏爱呢?月亮在古代的文人墨客笔下最多的是代表一种思念家乡的忧伤情怀。在这里,也同样带有着悲剧、凄凉的色彩。再者,小说开篇和结尾都谈到月亮——“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首尾呼应,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延续。

  2.七巧的出场效果: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在这里,七巧的出场方式首先让我想到的是另一个名著里一个人物的出场,即《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老练、圆滑的人物形象,这也暗示着这里的七巧也将有着相同的性格特征,回首再看作者对她出场的描写: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血青洋绉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在这段描写里我看到了一个瘦骨嶙峋的小脚女人,她的尖酸刻薄的唇,她的圆滑敏锐的眼,她就这样半倚靠着门栏,整个一种凄凉的氛围,为她以后的悲剧命运做了铺垫。

  3.人性的扭曲以及金钱对人的诱惑

  七巧,封建统治的牺牲者,沦为金钱的奴隶。当一个人不断失去的时候,唯一能做的是用尽全力抓住自己认为最现实的东西。对七巧来说,曾今的幸福生活不再,自己男人身体的缺陷直接导致的家庭地位低下,现实婚姻的不幸,这一切的一切摧残了七巧的身心,她的心灵变得扭曲,于是她刻薄、冷漠、嗜钱如命,她亲手为自己打造了一把枷锁,金钱的枷锁。这把枷锁使得她完全沦为金钱的奴隶,并且在这样一个“被吃”、“自吃”的过程中,她也学会了“吃人”,她把自己的悲剧强加在自己的儿女身上,害死了媳妇,造就了下一个七巧。

  4.人物悲剧形象的美学体现

  我这里简要讲述悲剧的三种体现类型,一是无意识的悲剧,如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二是有意识的悲剧,如张爱玲的另一篇小说《心经》;三是人性欲望扩张导致的悲剧,本片七巧对情、金钱的欲望是导致她悲剧命运的一个主要因素。

  张爱玲对人性的揭露,对女人的了解等等,都是张爱玲对生活的理解,读金锁记,更想读懂张爱玲。

  《金锁记》读后感(五):金锁记

  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伽。她用那沉重的伽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刚开始看,很是同情七巧,最美好的年华嫁给了一个不能下床的丈夫,再多的财富也满足不了内心的丰腴啊!她怨天怨地,怨自己的娘家,怨自己的婆家。她认为身边的一切人都不愿让她好过。她的内心在这深宅大院心扭曲变形。她认为三爷说那些感人肺腑的情话只是为了骗走她的钱,她强迫女儿裹小脚,煽动她抽烟,拆散她与心上人,更令我气氛的是她故意对童世舫说“她吸完两筒烟就下来了”这样的场景不是宫斗剧里面的,怎么会是一个母亲的所做所为啊!她逼死自己的的两个儿媳,吓得自己的儿子都不敢再娶。她内心所受的苦,她要一一报复回来。她出身于麻油铺,而姜家确是大家之户,本来就门不当户不对,时间久了,精神压迫着,身边又没有可以说话的人。连自己的枕边之人都像一坨没有生机的肉,那还会有生活的希望啊!这个枷锁太沉太沉。如果当初她嫁给的是一个普通男子,那也不会变成这幅模样吧。

  《金锁记》读后感(六):善良是一种选择

  小说里的七巧,出嫁前是个泼辣、活泼的姑娘。然而命运捉弄,七巧被迫嫁给天生残疾的名门丈夫,开始了悲惨的一生。她日日面对着婆家人的看不起、下人的不尊重、以及娘家哥哥嫂子的厚颜无耻。渐渐地,七巧变得越发地尖酸刻薄、“盛气凌人”。唯独面对三少爷时,七巧才会表现出小女人的温柔。她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的感情,直到丈夫去世。她获得家产之后中,一向不愿招惹她的三少爷找到她并表明爱意。七巧的心动摇着,好似荒芜的沙漠里看见绿洲。只是命运始终未曾善待她,只是一会儿,破三少爷的谎言便被识破。而在一阵的撒泼似的怒骂之后,她此生唯一的爱情,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对爱情绝望以后的七巧,性格越发乖张,最后甚至亲手断送了儿女的幸福。纵容儿女染上大烟,刻意破坏儿子儿媳的婚姻,誓死不让女婿进门,生生拆散一对对相爱的情侣。小说结局,孤独死去。

  可悲,哀乎。

  “ 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这一点,就使他值得留恋。多少回了,为了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今天完全是她的错。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这样一段话,出现在张爱玲的小说里,便不禁让人想起那个占据她生命的男人—胡兰成。她对他的爱,据她自述便是“低到尘埃里”。爱玲,你何苦?惹得千万女同胞羡慕你的才华,也同情你在爱情里盲目可怜地付出,恨铁、不成钢。

  生命是父母给予,爱情来了,高兴地迎接,他要走,也没什么可留恋的。时间是最诚实的验证,愿处在感情中的女子,都能爱惜自己,尊重爱情。报复是人性,善良是选择。

  《金锁记》读后感(七):读后感

  起初看起来觉得是一部言情小说,猜想姜家这个家族里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小说写得很细腻清楚,有许多名词是我读不懂的,越到后面越觉得奇怪,怎么小说快结束了,要交代的事情还没有说清楚呢。看了豆友的一些书评,才看出了一些味道来,把故事表达的思想理清楚。细腻,就像被生生地刻在脑子里,一辈子都忘不了。

  那个时代的女人是深刻受封建世俗束缚的一代人,命运是掌握在他人手里,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她的兄长把她像一件衣服似的给嫁去了姜家。嫁给一个天生残疾的二爷,没有爱情可言,在姜家处处受欺负,最后习以为常,导致性格扭曲,再把这种方式嫁接到自己的儿女身上,以此解放自己。

  有必要反复研习,初次接触,只留下这么个大概的印象。

  《金锁记》读后感(八):“锁”在小说之内或故事之外的涵义;《金锁记》中的月亮或月光在小说中的意义

  《金锁记》

  quot;金锁”的“金”是明亮的金光灿灿的、“锁”则是阴暗的内心的象征;“金锁”的意象为“黄金的枷锁”。

  曹七巧出身低微不受人待见,但她不肯吃亏,以言语、行动挑战保守的上层阶级——大家族中的其他比她出身好的大奶奶和三奶奶,也是对自己嫁于近乎残废的丈夫的抱怨;这一切都是为了金钱,虽然她被禁锢在封建、没有生气的遗老遗少家中,但等丈夫和婆婆死后能分得家产,这时会想到金色的锁,但是金锁的负面效应则是七巧没有美满的感情生活;七巧戴着黄金的枷锁,看得到却啃不到,等到她分到家产时,她的金锁仍然在她的脖子上、紧紧地卡住她,七巧的金锁并不会因为可以触摸、可以得到金锁,而她自己把它解开,反而被金锁卡得更紧,使她的灵魂、心灵完全地扭曲,甚至连最基础的亲子之情也完全地被牺牲。

  三十年来七巧戴着黄金的枷锁,不仅锁住了她的身体,使她的心灵也变成了一个疯子,同时又祸延至下一代,使他们变成心灵的残废;“锁”,不仅仅是黄金的锁,而且是会锁住他们心灵的锁。

  quot;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开头就出现了月亮、月色,是对于时间、感情、永恒不变的东西的向往,但是七巧的生活并不幸福,而是像这月色带着凄凉的感觉。

  quot;她接不上气来,歇了半晌,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

  长安得知七巧第二天要去学校兴师问罪,知道自己没脸再在学校待着了,于是看到的月亮都是残缺的,就像她的母亲七巧没有给她健全的身心,使她心灵残废了。

  “隔着玻璃窗望出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一点,一点,月亮缓缓的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天是无底洞的深青色。”

  长白陪着七巧抽大烟,并闲聊着媳妇的事,使媳妇成为了一个笑柄;七巧就像是黑云底下透出的炯炯月光,将儿子牢牢罩住,将儿子作为私有财产留在自己身边。

  “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月光里,她的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她想死,她想死。她怕这月亮光,又不敢开灯。"

  七巧就像是阴森的月光,让媳妇芝寿害怕,担心在家里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

  结尾也出现了月亮,和开头相呼应;被金锁锁了三十年的七巧虽然如月亮沉下去一般已经死了,但被她已弄得心灵残废的儿女还要生活下去,所以故事还没完。

  《金锁记》读后感(九):金锁牢笼,不见情浓

  “童先生。”

  -她站在耀眼的阳光下,枯哑的喉咙发出这样的声音,不再有亲昵的称谓,只有刻意的冷漠的距离感。惶惶不可终日。

  “姜小姐。”

  -她的藏青旗袍上开着浅黄的雏菊,姗姗地迈下楼梯来。脸面上的柔和也最终凝滞。他的声音是平静的,他的心情是奄奄的,他转身前鞠的那一躬也是毕恭毕敬的。温文尔雅到极致,戳了脊梁骨。

  姜小姐放弃了童先生,并不全然因为母亲的阻挠。母亲自己的婚姻失败,自己身处深闺梦里尝尽冷嘲热讽,于是也不想自己的女儿得到幸福,甚至认为她永远不会幸福。母亲那一通又一通声泪俱下的谩骂,骂得在理,骂到了她的心坎里,卑微到尘土里的沙子,把自己包裹得再华丽,也会有原形毕露的那一天。没有人能精确地揣度出对方爱自己的程度,童小姐没有气力去试探这个限度,她与日俱增的恐惧迫使她放弃所爱。她爱不起。

  姜小姐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就是断得干干脆脆、断得肝肠寸断,那是她的生命里最完美的一段过程,与其别人给它加上一个不堪的尾巴,不如她自己早早结束了它。从此以后,抱着对过去的怀想终此一生,不枉此行。

  童先生放弃了姜小姐,更不是因为她母亲的阻挠了。他恰恰知道了姜小姐抽鸦片而已。

  “这就是他所怀念着的古中国……他的幽娴贞静的中国闺秀是抽鸦片的!他坐了起来,双手托着头,感到了难堪的落寞。 ”

  有些美好的幻想破灭了,这个人就不复存在了,有些温存的时刻就变成了泡沫,阳光射进牢笼般的天井,晒一下,就破了。

  童先生爱的姜小姐,不过是自己幻想出来的完美女子罢了。

  我希望历史不要总是重演,结局不是总是相似,可是在一座用一把金锁锁住的牢笼,人来人往,人生人死,从无意外。

  童先生与姜小姐的那远远相望情肠望断的一幕,与她母亲年轻时那一幕惊人相似。

  -“我就不懂,我有什么地方不如人?我有什么地方不好……”

  -“好嫂子,你有什么不好?”

  好,一切都好。只可惜,金锁牢笼,没有爱啊没有情,罢了。

  读张爱玲《金锁记》

  2017.03.17

  《金锁记》读后感(十):金锁记的书评

  人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太安逸的环境,生存不下去,太悲惨的环境亦生存不下去,其实不管是那种环境。都应该坚持一颗自己的心,可是这颗自己的心又似乎太难把握,多少次,我们受情绪的波动而哭泣、大笑。不论是大悲还是大喜之后,人都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七巧就是,和三十年的残疾丈夫一起生活,也许并不是他悲惨生活的导火索,而极度的不平衡,使他在金钱中寻找价值,就这样,一个深渊到另一个深渊,人其实都是一样的,一旦付出了,便再也放不下,似乎忘记了,这世界很多东西本来就不是自己的,钱财也好,感情也罢。何必看的太重,看的太死,伤了自己的同时亦伤了别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金锁记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