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读后感10篇

2017-12-13 20: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读后感10篇

  《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是一本由罗尔纲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0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读后感(一):不苟且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大一的现当代文学课上,已去复旦的段怀清老师向我们郑重地做了推荐。但由于当时自己对民国时期的历史所知甚少,有关胡适仅能说不时听到而已,所以拿不出兴趣来读。

  一个月前培训时,师兄推荐了《南渡北归》,看了几章后,算是对这些人物在脑中勾画出了简单轮廓,也让我想起了这部小书。这周用零零碎碎的时间总算是把它读完了。

  总的来说,这本书没有带给我新的思想。“不苟且”三字换成两字就是校训“求是”。它只是举了让我十分信服的人和事件,给我一个机会,重新对它进行思考

  思考的内容包括:不从事学术研究,“不苟且”有没有意义;如果有,在哪些方面有意义;在这些方面,三个字要做到怎么样的程度。思考结果如下。

  学术研究只是探索的深化,我只要还在探索着什么,三个字都有其价值。而今我探索着一个全新的领域,开始不细致,将来补漏洞会难上加难

  探索的对象是知识,除知识以外,不必较真。一丝利益,一点面子,与人治气,与人误解若都持“不苟且”的态度,就因小失大了。

  这个程度要区分对内对外。若知识对外输出,满足相应“对价”即可,写一封授权书不必把美工考虑进去,整齐就好。若自己领悟知识,自当“不苟且”。标准为“通透”二字,此二字义理参考理清各种支票逻辑时的状态。

  由此篇开始我写书评影评的计划,望之后评论皆能从此三字。

  《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读后感(二):《师门五年记》:煦煦春阳的师教

  10年10月23日

  这本书很薄,把序、自序、后记和附文都包括进来,也不过是62页。读起来很轻松自然,却又让人不敢随意翻阅了事。几天前,刚拿到这本书,就一口气读完了,但仍觉得不够,这个台风即将来临的下午,趁着无事,我又读了一遍。

  感动的是那煦煦春阳的师教。作者罗尔纲把他在老师胡适那里受教的经历,写得极其动人,极其令人受启发。

  比如,作者对学术的态度和方法的最初训练,就来自于胡适亲身立教《蒲松龄的生年考》和《醒世姻缘传考证》的考证,既如何大胆的假设,又如何小心的求证。具体让作者参与的,是教导他如何用对勘方法来解决考证问题。这点让作者大受启发,影响深远:50年代时,作者太平天国史料辨伪代表作《太平天国史料里第一部大伪书——<江南春梦庵笔记>考伪》就是用这个方法写出的。

  后来,因为生活原因,罗尔纲大量卖稿,很多皆是急就章,以至于举例以偏概全,立论简单粗暴,胡适读后,甚是生气,写信和当面批评他,要他“有一份证据只可说一分话。有三分证据,然后可说三分话。治史者可以做大胆的假设,然而决不可做无证据的概论也”。但教训之后,却是鼓励他(比如指出作者的优点乃是“不苟且”),和指导他(比如在作者准备研究清代军制时,特意写了一信,提出了自己认为可行的步骤、方法和应注意的地方),令作者深受启发。这才是为师者可贵之处。

  令作者对老师念兹在兹的,还不单单是在研究上的教训、鼓励和指导,还有来自生活上的真切关心。比如,在工作上,帮忙和指导的用心良苦,在交往上,时时顾及到作者的自尊,所以作者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我还不曾见过如此的一个厚德君子之风,抱热诚以鼓舞人,怀谦虚以礼下人,存慈爱以体恤人;使我置身其中,感觉到一种奋发的、淳厚的有如融融的春日般的安慰”。这是真心话。

  当今何处去寻得如此之老师呢?这也是读毕此书后,很多人自然发出的感慨。

  《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读后感(三):爱而知其恶,爱而知其美

  得承认,历史对待胡适多有不公,如此才华洋溢的饱学之士,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人物,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多年得不到承认,官方删定的教课书,对胡适的评价,依然沿袭了M泽东时代的断论。本着将胡适批臭打倒的精神,致使当下的人们对胡先生的认识,仍是云山雾罩不得要领

  这本书算是从侧面给出胡适的生活。

  胡博士因为在西方的教育,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在哲学 、史学、考据、思想等方面的贡献,居功至伟;在为人处事方面,胡适是成功的典范,不管师生朋友文艺青年,凡与他过往之人,大都相处良好,因此人脉广泛,关系超群,时下的风流人物都是胡家的座上客。

  通读此书,会发现胡适这人太好,几无缺点,有点令人怀疑。毕竟是学生写老师,或者有所隐晦。从另一点来讲,在这世界上,完人是不存在的。罗尔纲的果然是研究历史的,他所写文字,基本上是史料的罗列,怀念起恩师来,感情也特别含蓄,仿佛只是给人们提供真实客观的材料。

  更多系感念胡适的帮助,叙述他的研究方法,写师者的为人处事之道。

  完美的胡适不存在,但从人格和人品来讲,在那一代的学人里,胡适无疑是出类拔萃者。比如,他与江冬秀的结合,乃可看作是他维护自己道德层面形象的一种牺牲。

  他因为苏雪林辱骂鲁迅而特地写信给苏,表示自己不能接受这样的方式对待死去的周先生。他和鲁迅之意见,常常相左,但他骨子里的某些东西却和鲁迅一脉相承,对自由之渴望,对真理之拥护,对未来期望

  因此,对鲁迅的攻击,胡适不以为意,反而也会为鲁迅说话。这在当时,殊为难得,对比一下陈源等人的作派,胡适无异是真君子。

  胡适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什么是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对鲁迅,是这样,对胡适,同样是这样。

  每个人身处自己的时代,都会受局限,但你得大胆承认,他确实是个较为完美的人物。

  《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读后感(四):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

  胡适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学者之一,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虽然青年时代即暴得大名,但却为人极为谦和,丝毫没有架子。《师门五年记》就生动的反映了胡先生的高风亮节

  罗尔纲先生的小书部头不大,薄薄的50余页,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浓浓的师生情。胡适先生金针度人,对罗尔纲悉心指导,一步步指引他、帮助他走向学术的殿堂。胡适先生不仅仅对罗尔纲如此,对吴晗、对唐德刚莫不如此。胡先生的学问好,人品更好。胡适先生在台湾不断重印《师门五年记》,无他,指导世人,无私物。“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胡适先生把自己的方法无私奉献给大家,我们对这份宝贵的礼物要认真对待,努力学习,不负胡先生的倾心指导。

  《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读后感(五):狷介 旧式文人 与其他

  午夜一口气读完了《师门五年记》的只有五六十页的小册子,记述了史学家罗尔纲先生自述的在胡适先生门下受教的五年的情形,其中不免很是有些旧式文人的自傲,以及对于师恩的称颂的。可是,一个在学术上能有如此成绩的人,一个在胡适先生门下受教,能受到陈独秀先生、蒋廷黻先生等名宿赏识的人,一个与吴晗教授等个个如雷贯耳的学术大家私交甚笃,一起创办史学评论杂志的人,谁能有什么理由不允许他的自傲呢,另外谁又能对于胡适先生如此的关怀提携不表示感恩与称颂呢?

  胡适先生对于罗尔纲先生的评价基本概述为“狷介”与“不苟且”。狷介是指他的性格孤僻,不喜与人交际游乐,且感恩自立之心颇重。不苟且是指其在学问方面能有专心与毅力恒久专注,且细心谨慎,也是对于其在做学问时的期冀。

  在此文中首先深感的是旧式文人意气相交之间的那种淡雅,不是如今肤浅的嬉戏之乐,更不是充满铜臭的利益之交。罗尔纲先生初到胡适先生家只不过是做一个家庭教师的职责,除了辅导胡适先生的两位公子读书之外,主要职责是单一重复繁杂枯燥的整理胡适先生父亲的遗稿。而在胡适先生为其介绍工作时,也是先拒绝了待遇更为丰厚的文书这样一个事务性的工作,而在后来选择了待遇只是前者一半的北大考古室艺风堂的一个助理职位,当然其也在金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其所怀念的最大的乐趣,便是与吴晗先生等人一起创办的史学研究会相互切磋讨论的时光

  当然此文中令人感触最深的便是严谨的考据学术方法,所得有以下几点。第一,学术研究必然是枯燥需要耐心的,需要在浩瀚的史料中阅读整理,以及去搜寻新的材料以作佐证。第二,胡适先生常讲“要大胆的假设,要小心的求证”。他强调对于史料的怀疑精神,要疑而后信,且不要运用上古史这种本身存疑的历史来做研究,以及强调要不断补充足够的证据以证明自己的论点,如《上太平军书的黄畹考》就要求罗尔纲先生三次补充材料。第三,作文章遣词造句要谨慎,要言出有据,不能没有理由的信口开河,以及妄自给一个整体的时期下一个结论,就像《清代士大夫好利风气的由来》中“重名重利”那样,或是《研究清代兵制计划》中关于“湘军以前,兵为国有;湘军以后,兵为将有”那样。第四,是以前我也看过并深为重视的一点,就是研究者自身的成见评判的问题。孔夫子讲要“述而不作”,《菊与刀》里面提到了对于其他文化的评判标准的“有色眼镜”的问题,这里也提到了“做历史家不要由主管,要将全部历史全盘托出”,以及凡德尔的演讲词。当然了,杨小凯先生也曾经在《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的开头提过反对的意见,也就是固有的分析框架的不可避免

  我觉得在《研究清代兵制计划》的逐步改进中,很是有点意思,能够让人真实深刻地感受到制度史方面的研究方法,如果做研究的话应当是个很好的启迪。从事实与起源出发来深究问题的本质原因,才令文章避免与流俗肤浅。

  最后,还是要感慨一下民国初期知识分子的人文气息,难怪那时是一个大家辈出的年代,现在恐怕难以找到这样的师生友谊,这样的学术氛围,这样的人文情怀,这样的把桌椅坐穿的做学问的专注。另外要感慨一下北大的深厚底蕴,艺风堂拓本的捐与得实在是令我唏嘘,紫金港的现代气息始终是令我难以感受到大学厚重感与学术沉淀的味道,也难怪大家都在指责浙大师生都太过于浮躁。

  2008-12-7 凌晨

  《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读后感(六):现代的孔夫子:胡适肖像

  现代的孔夫子:胡适肖像

  ——读《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

  在广州中大的时候,常常去附近的文津阁学术书店闲逛。文津阁书价一般六折,而书的品相却甚好。一日买得罗尔纲所著的《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罗尔纲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史、晚清兵制史尤有精深的研究,主要论著有:《太平天国史》、《太平天国史论文集》、《李秀成自述原稿注》、《湘军兵志》、《绿兵志》等。1930年代,罗尔纲入胡适门下,一边辅导胡家两个公子胡祖望、胡思杜的学习,类似于家庭教师的角色;一边整理胡适父亲胡传的遗集、校正和整理《聊斋全集》。

  初进胡适家门,帮助两个孩子学习,对于做过代课老师的罗尔纲并不难;胡传老先生遗稿(铁花先生遗稿分六部分,约有80万字)的抄录工作,罗尔纲在1931年3月便完成。除了因家事中途回老家一趟,罗尔纲先后在胡家五年。特别是从老家再返胡适家中,胡适就没有给罗尔纲什么工作了,只让他自己读书做研究。罗尔纲得以每天到北京图书馆看书,然后回家写文章。就是在这个期间,罗尔纲开始了太平天国史的研究。

  1943年,罗尔纲出版了《师门辱教记》,记叙了师从胡适,并在胡适家“工作”五年的实况。1993年,他又作《胡适琐记》,写的是胡适的学术研究、行政工作及生活琐事。1995年5月,三联书店将这两部书合并出版,1998年7月,三联书店再次推出增补本。按范泓先生的说法:新版《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虽谈不上“珠联璧合”,但作为当年《师门辱教记》的背景阐述和事件注脚,似可不妨看成“姊妹篇”。只是在《胡适琐记》中,罗尔纲再也不像先前那样开口必称“适之师”了,通篇皆“胡适”之名讳,给人以一种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之感。

  胡适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他在勤奋的一生中,扮演了无数的角色: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奠基者、中国现代化高等教育与高深研究的倡导者、二三十年代因发表《人权论集》而遭受国民党政府通缉的自由斗士、史学家、考证学者、外交家、文化明星等等。但从大的方面归纳来看,胡适一生的事业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开创了现代新文化运动它是中国人文传统的更新与变革,胡适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他早期围绕这一运动,在诸多文化领域里留下的著述,都是前无古人的;另一个方面是传播中国自由主义的真谛,它是近世西方文明的吸取和引进,胡适认定为“世界文化的趋势”和“中国应采取的方向。”

  《师门五年记》专门记述向胡适求学问道,师生相处五年情谊至深的经历。出版之后,学界评价甚高。史学家严耕望先生称“此书不仅示人何以为学,亦且示人何以为师,实为近数十年来之一奇书”。而《胡适琐记》真切细致地记述胡适的治学、从政、社会交往与生活情景,虽然世间关于胡适治学之道、生平活动的著述极丰,但由入门弟子亲撰的这两本书却角度独特。“书中,煦煦春阳的师教与虚心笃实、毫不苟且的为学组成一幅充盈师友切磋乐趣的图景。”罗尔纲在自序中说道:“我想起适之师以‘不苟且’三个字教我,使我终生感戴,受用不尽!我觉得我这一段故事,或许可以使青年人领会到一位当代大师那一条教人不苟且的教训,去做治学任事的信条吧”。

  我曾经在唐德刚的《胡适杂忆》、胡颂平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等书里触摸到胡适的风采,《师门五年记》又以另一角度为我们铭刻了胡适的肖像,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现代孔夫子的音容笑貌。故尔广州学者胡文辉一言谥语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知识分子。无论在纯学术方面,在思想文化方面,乃至在政治参与方面,胡适的贡献和影响都无人可及,可谓国士无双。”美国学者夏志清特别推崇胡适,不仅仅因为胡适的学问渊博,更因为他立言的道德勇气。

  “胡适先生学识之渊博与其容忍之雅量,并世无第二人”——罗尔纲如是说。胡适最爱写的一幅对联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常人一般注意“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而忽略“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这层意思。其实上联教人求学,下联教人作人,此乃双璧之美,缺一而不可。当下某些所谓的学者好谈自由主义,但一遇到批评,便勃然而怒。胡适的宽容在此时此刻显示出巨大的人格感召力,难怪千家驹先生会说:“胡适这种宽容精神,在当代学人中我从未见第二人。”

  罗尔纲能够成为太平天国史、晚清兵制史的权威专家,与在胡适门下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治学的方法上,罗尔纲在《师门五年记》的“《蒲松龄的生年考》与《醒世姻缘传考证》的启示”一文中提到,通过帮助胡适完成《蒲松龄的生年考》及胡适考证《醒世姻缘传》作者的过程中,他切身体验到胡适“大胆的假设,细心的求证”的方法论。罗尔纲说“如果我的工作还有一点学术上的意义,如果我还说得上是适之师的一个门弟子,那么,我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便是在这一年里亲承师教读了《蒲松龄的生年考》和《醒世姻缘传考证》两篇考证得来的。”

  在《师门五年记》里“煦煦春阳的师教”一章里,罗尔纲记录了一件事,有一次,胡适读了罗尔纲的《清代士大夫好利风气的由来》后,非常生气,写信给罗尔纲指出文章立论不足,并写到:“这种文章是做不得的。你常作文字,固是好训练,但文字不可轻作,太轻易了就流为‘滑’,流为‘苟且’”。胡适接着说:“我近年教人,只有一句话‘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一分证据只可说一分话。有三分证据,然后可以说三分话。治史者可以作大胆的假设,然而决不可作无证据的概论也”。

  胡适还经常对罗尔纲讲: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我看应该再加一句,时髦不能跟!做学问最忌跟风,最忌人云亦云。1935年,胡适游江南名刹开山老殿,该寺和尚请他留言时,他的题词也是不离“本行”:“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罗尔纲后来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以考证为主,他严格按照胡适“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要求磨砺自己,勤奋踏实,埋头苦干,最终在学术领域连出硕果。成为太平天国的历史专家,名播学界。《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的一言一行的绝妙好辞,《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也颇得《论语》的神韵,展现了一位伟大的知识分子的个人魅力。

  《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罗尔纲著·三联书店1998年7月第一版·增补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