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九八四》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九八四》读后感10篇

2017-12-13 21:2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九八四》读后感10篇

  《一九八四》是一本由[英] 奥威尔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68;27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九八四》读后感(一):珍惜这虽不纯粹,却来之不易自由

  读完之后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不知是尚未从情节中跳出的原因,还是处于对未来的担忧,担忧会有那么一天,我们曾经的愿景会成为如书中描写的那样可怕的事实。

  不要觉得我们的党离极端还很远,甚至觉得那不可能发生。事实上我们却曾经经历过那样的状态,就在不久前。我们最终是否会走向书中那样的结局,我们以后的几代人也许都无法预测。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的这点感想有地方可发,且能被读到,表明我们的思想和意识还没有被完全操纵。当下除了享受这份自由,还有什么可奢求的。

  《一九八四》读后感(二):奥布兰们的胜利

  读这本书是因为杨哥力荐——在他满满两书橱的书中,他不假思索的为我推荐了这本书《一九八四》。这个行为给了我强烈的暗示,这本书“高人一等”。事实证明杨哥做的对,而我只用了三天就读完了,根本停不下来。

  整本书从第一段话开始就是灰色的,昏暗的。而故事的情节走向,给人的感觉就是在一片灰暗模糊的世界中,你突然发现了一小团色彩——本文的主人公温斯顿,这团色彩在灰暗的世界中不断挣扎,忽然发现了另一团色彩,女主角茱莉亚。他们飞速的互相认同,相爱,合成了一团更加鲜艳的色彩,并准备要不断壮大,似乎要感染整个世界。当然只是似乎,随着更加纯正的灰暗—反派”奥布兰“的到来,这两团色彩被轻易分开,并很快的黯淡,最终融入了这个世界的背景色之中。

  书中创造了很多概念,最后成了预言,让我印象深刻:

  ”老大哥“,指的是党的领袖,无处不在,狂热崇拜,我一下就想到了朝鲜的金氏家族,看过国家地理的朝鲜记录片,”老大哥“无处不在。

  ”电屏“,这个无孔不入的监视系统全球各地都有,美国自从出了个棱镜被曝光后,我就知道他和电屏挂钩了。

  ”新话“,简直神了。我记得看过一个故事,政府一开始的时候制定了一个不能说的词汇表来控制言论,然后发现这个词汇表愈来愈多,难于管理了,有个”天才“说,那我们来制定一个只能说的词汇表吧,这个好像就是”新话“了。再后来,人们用一个词表示多种意思,也就是暗喻,那只有不断删除词汇表了。最终,”新话“里没有一个词了。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关于极权和统治的理论,都十分深刻,例如不断消耗产品,让群众处于贫困中;不断篡改历史、毁灭历史来控制群众等等。这简直是一个体系,可以学到很多。

  有人说这是恐怖小说,我同意,因为压抑,因为就像描述一个我们差点走入的世界;有人说这是讽刺小说,我同意,因为书中的这个极权社会确实让人觉得可笑。但是,我还看出了点别的东西,那就这个评论的标题,奥布兰们的胜利。

  奥布兰应该是一个反派了吧。他是内党的党员,统治阶级的一员。就是他最终毁灭了温斯顿和茱莉亚,然后将继续毁灭其他思想上的反对者。

  这样一个反派,人们从愿望上是乐于看到他们随着罪恶的制度一起灭亡的,但是我觉得这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奥布兰这个人,优雅沉着,智慧冷静,连温斯顿自己都十分清楚完全不是奥布兰的对手。当他以为奥布兰是”自己人“的时候(可见这时候奥布兰就完爆温斯顿了),是十分崇拜敬仰奥布兰的,当他被奥布兰折磨的时候,变成敌人且憎恶他的时候,温斯顿仍然肯定,奥布兰比他强大太多。

  所以,奥布兰们是不会随着制度毁灭的。他们比普通人强大、邪恶,而且是统治阶级,具有普通没人的力量,更可怕的是,他们能够利用统治优势,把和他们一样强大的普通人变成统治阶级,维护统治。而强大的普通人一旦获取了利益,变成了既得利益者,群众的利益就不再是他们关心的东西了。

  最终,奥布兰们会胜利。

  :其实奥布兰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我猛然发现了我与他相似的某些地方,而这早就有人给我指出过,只是我不愿意相信。我不愿意是奥布兰,但是,没用了。

  《一九八四》读后感(三):距离1984有多远

  全书生僻、晦涩、枯燥,丝毫没有爱、幸福、趣味,而且为了原汁原味,保留了许多英语语序,这会让国人很辛苦的,翻译大哥你造吗?可是它的存在意义远大于阅读的愉悦,最后温斯顿的人性屈服于党性,没有思考没有反抗没有坚持,他顺从他止罪他双重思想得理所当然,老大哥又一次胜利,权力又一次胜利,默哀。

  一、极权社会的三大定律

  战争即和平,书里有明确提到:二者的本质在于保持社会结构不变,即等级不变。战争,一方面消耗剩余产品,防止因产品过剩而消除等级差异;另一方面,营造恐怖气氛,当人们意识到处于战争中,为生存将全部权利交付某个阶层,该阶层便取得了权力的合法性。和平,永远和平,每个国家都自给自足、自成体系、互不干涉,永远不会有使人头脑清醒的外来威胁存在。

  自由即奴役,书里奥布兰提及一二:二者互为因果。单个的、不受约束的人总会被打败,然而人们是无法超越约束的,即生老病死、生理规律的约束。如果人能完全服从,即被奴役,便是挣脱个体身份的束缚,融为集体的一部分,那么他便是自由的,因为集体是无所不能的、永生不死的。简而言之,个人的奴役成就集体的不朽。

  无知即力量,书中并未完整提出:保持大众的愚昧无知野蛮顺从,防止他们自身阶层分化出一个由能干、未尽其才、渴望权力的人所组成的集团,那么当掌权者可以任意转嫁怀疑时,无知者无畏,行尸走肉便成为了豺狼虎豹。权力是对人的权力,思想为首,身体(实体)次之。如何保持大众的无知性:1、战争,丧失怀疑和勇气的生存空间;2、监视、封闭,消除比较的标准,让大众意识不到被压迫;3、消灭词汇、控制历史,从而窄化思想范围。

  二、离1984有多远

  随便翻几段吧,脑子里情不自禁想起了一些词语片段。

  1、放弃世袭制可以化解反抗,只要等级化结构永远保持不变,至于谁掌权并不重要。(VS名为民主选举,实则内部指定)

  2、寡头政治最稳固的基础是集体主义,财富和特权如果被集体拥有,捍卫起来也最为容易。(VS国有、集体所有

  3、党有两个目标,一是征服全世界(VS资本主义的同化、社会主义的扩张),二是一劳永逸地消灭独立思考的可能性。(VS应试教育悲情历史、限制引进、广电审查删禁)

  4、通过像两分钟仇恨会这种活动,他对贫乏的、无法得到满足生活产生的不满内精心导向外部并消散,而有可能导致反抗态度的怀疑被他很早就形成的内心纪律提前消除。(VS有节奏的渲染反日情绪

  5、等级社会中,统治集团之所以下台,会有四种情形:1)被外部势力征服(VS战争、主权、暴力机关);2)其统治的效率不高,以致大众被发动起来造反;(VS各种毛)3)一个强大的、心怀不满的中等阶层的一出现;4)统治集团丧失了统治的自信和意愿。最终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统治集团自身的精神。(VS保持先进性)

  无论何种制度,权力统治上大同小异,欧亚国、大洋国可能成熟些,东亚国生涩点,可不见得能断定孰优孰劣,五十步笑百步的事有时候很愚蠢。

  书里有句话,党越强大,它的容忍度就越小;反抗越弱,就专制得越严厉。书评里也有句话,多一个人看Orwell,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当然可悲之处在于,我并不清楚自己看的版本是否完整,只有老大哥才知道。

  所以,为或早或晚的自由,为时有时无的思想,为苟且偷生的活着,为倔强逞强的反抗。

  《一九八四》读后感(四):一九八四

  突然之间,一九八四就来了,后来我们说一九八四那是历史,其实,聪明人都可以看出来,一九八四正是现在和未来。

  — —《一九八四》书评

  乔治.奥威尔是什么人呢?英国人,生于1903年,死于1950年,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中下层家庭”。著名著作:一本政治性寓言《动物庄园》,一本政治预言《一九八四》。

  以上,是他的不可变更的客观事实。那么现在我们可以谈谈他的政治立场。百度百科里面说他是反乌托邦式的人物,同时说他信奉社会主义,然后又说他极力反对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看的我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这个奥威尔到底信奉什么主义,又反对什么主义。但是看了《一九八四》,奥威尔在后序中写道“我的一切写作都是为了反对极权主义,一本没有反对极权主义的书对我而言是没有价值的”。哦,我才知道,原来他反得不是意识形态,而是一切违反自由、平等、博爱的极权呀~

  那么《一九八四》写得是什么呢?奥威尔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极权到顶峰的社会(让我看的不寒而栗似曾相识)。整个社会分为三个等级:内党、外党和群众。内党的人是固定的,基本上是世袭,吃的好住的好有特权,生活完全保密不为认知;负责紧紧攥住权力,操纵外党思想,下达指令篡改历史,拥有数以万计的思想警察。外党的人都是受过教育的,与群众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会有犯了“思想罪”的外党成员消失,有激进思想的群众补充进来。外党成员主要分布在“友爱部”“真理部”“和平部”“富裕部”四个部里,“友爱部”负责拷打、审讯、“改造”思想罪的成员;“真理部”负责篡改过去,使“老大哥”说的话准确无误。“和平部”负责战争,“富裕部”负责让经济持续的萎靡不振,让群众保持在贫困、粗俗的状态中。同时外党成员受到严密的控制,通过“双重思想”“电屏”“思想警察”以及无孔不入的从孩子起进行的愚民、激进式教育,完全打破人与人的信任丈夫监视妻子,孩子举报父母,打破家庭和谐,束缚人的本能和欲望,通过灌输激进、盲目、仇视敌国,个人崇拜等完成对整个社会的控制。

  其中的三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战争及和平”“奴役及自由”“无知及力量”。这是内党成员控制整个社会的主要思想和方式。男猪脚温斯顿在真理部负责更改过去,他陷入严重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厌恶中。他企图知道过去对比现在,可是经过层层的篡改后“过去”早就不存在了,在严密的控制下,他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表情,不能露出丁点儿不耐烦或是厌倦或是怀疑的表情。他行尸走肉一般的活着。然后呢?他陷入了爱河。可是恋爱是不被允许的,党不能容忍任何一种忠诚的、亲密的关系存在。于是他们偷情,同居,相互诉说……当然,他们被抓了。经过残酷的思想“净化”,他们彼此厌恶,甘愿受死,最终变成了“思想纯洁”的人。

  在他写完这本书后两年奥威尔就去世了。他没有看到他天才的洞见的未来。东德的大河文学,中国文化大革命,柬埔寨的红色高棉政权,用不同的方式诠释和证实了他的预言。

  在温斯顿被“纯洁”的过程中,内党成员奥勃良说:你以为我们为什么牢牢的抓住权力?“为了带领人民走向正确、富裕的道路?”“不,我们抓住权力的原因就是权力本身,我们不为任何人,我们不能放弃权力,就像不能放弃生命。”奥威尔认为,极权制要保持有几个重要因素。一是贫穷,通过连年的战争(或虚构的战争)来消耗掉本来生产出的能使社会走向富裕的消费品,保证群众们的有气无力。二是愚民,首先是群众,不举办教育,让群众不知所以然,以为生活本是这样,抹杀历史和过去,让人民无从对比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三是通过高度的思想监视,对有一定知识,受过一定教育的“温斯顿”们实施绝对的思想控制,不断的进行恐吓、拷打与清洗。也就是他宣称的“战争及和平”“无知即力量”“奴役即自由”。

  另附上我喜欢的台词:

  “谁控制过去就是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能控制过去”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

  “思想罪不会带来死亡,思想罪就是死亡”

  “我背叛了你,当他们拿着一种东西在你眼前,恐惧控制了一切,直到你恶狠狠的说出了别人的名字,说出别人的名字后,你对他的感觉也同时变了。”

  “老大哥在看着你”

  祝大家一切安好。

  《一九八四》读后感(五):再读《一九八四》

  上一次读《一九八四》大概是两年多以年,读了半本就感觉难以读下去了。听过了老一辈人讲文革,讲上山下乡,了解过那段疯狂的历史,再来看这种想象出来的专权统治下的生活状态就感觉一点儿味道也没有。唯一的新鲜东西就是那个连周围人的心跳都可以监测到的“电屏”,却又因为这种比其它东西超前太多而感觉格格不入。于是中途放弃了。

  然而看书看一半这种事儿,一但想起来,就像撒尿撒一半一样让人十分不爽。这个十一没有回家,也没有别的事情,就自己一个人在家,于是就又把这本捡了起来。我看书一般比较慢,这次花了一个晚上和一个上午完了就已经是快的了,快是因为我这次的确被吸引和震慑到了。

  这本书,不是一个寓言,也不是科幻,也不是政治。它是启示录,给人以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感的启示录。这绝望,不是指那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监控,监控可以避开;也不是每况日下的生活环境,恶劣的环境还可以忍耐。那绝望,来自面对人性的泯灭和精神的摧残时的无力感;那绝望,就像是被一群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丧尸所包围的感觉。就像书里所阐释的那样(括号里是我加的潜台词):

  “党所做的最坏之事,是说服人们仅靠(自己的)冲动或感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以你什么事儿都要依赖党),而同时让你在现实世界上变得彻底软弱无力(因为你自己一个人什么都不是)。”

  一开始,他以自己仅能做的方式——写日记——抗争着,并寻求着莫须有的兄弟会的同盟,却又不得不提防着身体所有的人,从一个个眼神、细小的动作甚至说话的方式上来分辨周围的人。他找到了奥布兰,因为奥布兰的肢体动作给他以一种安全感,奥布兰也找上了他,他也好像找到了组织,第一次会面就坦白了。然而现实轻易地将他的希望击碎了,他的判断全是错的。他觉得正统的,不正统的,都被抓进了仁爱部,或者是直接蒸发掉了。他时常造访的杂货店掌柜却是他时刻提防的思想警察。他自己还什么事儿都没有为组织做,就被抓进了仁爱部。事实上,他是掉入了别人的圈套,一个精心策划的陷阱,在他内心最有希望的时刻,把他打入无间地狱。更糟糕的是,哪怕身陷囹圄,他依然无法确认对方是敌是友,他没有头脑,没有思想,没有判断的基准。他只有接受,按照对方想要的那种方式去接受。他放弃了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还发自内心地认为二加二等于五。他没有死,他被净化了,他感觉“像是走在阳光下”。但是原来的那个他,便同时被看守射杀了。他所有曾经有过的真实的快乐的童年回忆,都变成了“虚假的记忆”。而他的情人,朱莉娅,原本一个活泼、机警看透了党的无聊手段的软妹子,从仁爱部出来也变得如同死尸般僵硬。(我甚至怀疑朱莉娅是托)

  因为从精神层面上,他们都被摧毁了。

  “‘他们进入不了你的内心。’她曾经说过,然而他们能够进入你的内心。‘在这里发生在你身上的事将永远抹不掉。’奥布兰曾经说过,那是实话。你无法恢复某些事情,还有自己的行为,你内心的某些东西被损毁、焚烧并且被烙上了别的东西。”

  这是一悲剧。温斯顿曾经试图寻找过解决的办法,所谓的兄弟会给他了他“那本书”其实并没有讲任何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只是把老大哥的革命理念从现实的角度解释了一遍。然而所讲述的本质内容却是: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的,人是分三六九等的,这是无法改变的。就像奥布兰所说:

  “群众永远不会造反,再过成千上万年也不会,他们没能力。”

  为什么没能力?温斯顿也知道:

  “他们从未学会思考,……”

  “那本书”里也解释道:

  “完全不用害怕群众,由其放任自流,他们就会一代接一代、一个世纪接一个世纪地工作、生养、死去。他们不仅没有造反的冲动,而且不会明白世界可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对他们(指处于战区的人)来说,哪一方取得胜利完全无所谓,他们明白统治者变化无非意味着他们仍然要继续干同样的活,因为新主人会跟旧主人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们。”

  这不仅仅是剧中人的悲剧,也是作者无奈的控诉。他在他的杂文中《我为何写作》中提到:

  “一九三六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

  这不是一本挑战想象力的小说,它在引导人们观察与思考这个社会,以防跳入掩盖在鲜花与掌声中的陷阱。他不是哲学家,也不是政治家,在他书中通过反讽等手法提出的关于社会制度和阶级的见解势必是浅薄甚至幼稚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它引导的作用。 也并不妨碍读者去作出自己的判断。它不告诉你答案,它也不应该告诉你答案,因为答案要靠你自己去探求。就像书里说的:

  “为什么一定需要一些年代久远的记忆,让人记着以前并非如此时,才会觉得这些是不可忍受的?”

  有些事儿,本是是非自明,无需佐引,无需类比,无需判例。但是前提是,你得有颗通事明理的心。

  这本书细细读来着实发人深醒。4星推荐。

  《一九八四》读后感(六):1984

  1984年超级碗比赛中,一部苹果公司的广告拉开了中场演出的序幕。广告长约60秒,描述了奥威尔笔下的极权世界。广告中,一位白衣女子冲出黑暗,把手中的锤子扔向巨大的屏幕,击碎了“老大哥”沉闷的面孔。乔布斯以这种方式发布了自己的新产品Macintosh,以对抗当时的“老大哥”IBM。广告结束语是这样的”…and you will see why 1984 won’t be 1984。

  当然,乔布斯关注点更在于自己对电子行业的热爱和改变世界的雄心,而并不在1984是否会到来,如何对抗1984的世界。

  为什么会有1984?想来乔治•奥威尔写下这部传世的政治讽刺小说时,一定想过这个问题。如我们后来人一样,他也会把自己笔下的描写和身处的社会环境作对比,审视自己的国度,思考未来的出路。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先一探那个极权独裁世界的模样。

  1.组织结构

  1984的世界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的社会。“金字塔的顶端为老大哥,永远正确,无所不能…谁也不曾见过老大哥,他是宣传牌上的一张面孔,电屏里的一个声音…”老大哥是国家的象征,伟大的代名词。他是党用来展示自己形象的工具,他并不直接控制国家,人民的生活,他的作用是作为热爱恐惧崇拜的焦点,在对象是个人而非某个机构时,这种情感更容易产生。

  老大哥之下是内党,党员人数限制在六百万以下,不到总人口的百分之二

  内党之下是外党。二者的区别在于工作内容和享受待遇的差距。主人公温斯顿是外党党员,每天在真理部档案司处理没完没了的资料文件,物质生活匮乏,和普通人一样忍受着生活必需品不断减少的配给;而外党党员奥布莱恩,身材魁梧,住在装修精美的房间里,可以享受常人从未见过的美味葡萄酒。事实上,外党党员负责具体事务处理执行,而内党党员发布命令,变更政策,处于领导地位。“如果内党可以称之为国家的大脑,外党就是国家的双手”

  再往下是“愚昧的群众”,可能占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他们生活贫困接收不到良好的教育,处于金字塔的最底层。

  2.日常生活

  温斯顿所在的大洋国长期与另外两个大国欧亚国、东亚国交替战争。他所在的伦敦市一片凋敝,社区破败,在“一条铺鹅卵石的小街上,两旁是低矮的两层楼房,破破烂烂….那里可能有四分之一的窗户都是破的,用木板钉起来”。奥威尔这样描述劳动的妇女,紧束的工作服下是一具健壮的身体,手臂粗壮,壮实的像母马一样的的屁股往后撅着,粗糙有力。而战争的火箭弹也时不时的从伦敦上空落下,与战争相伴的是,不断缩减的烟草,巧克力等物品配给的减少

  3.思想状况

  群众生活在热爱,仇恨,恐惧的情感中。

  仇恨会是大洋国人们每天必须观看的短片。戈因斯坦都每次是短片的主角。他是头号卖国贼,一切颠覆破坏活动幕后的直接策划者。很久以前,他是党的 主要领导人之一,几乎跟老大哥平起平坐。后来参加反革命活动,是党的头号敌人。仇恨会上的群众情绪激昂,对戈因斯坦发出不可遏制的怒吼。而他的面孔后面,浮现的是敌国整齐划一的军队。人们进而进入狂热状态,上跳下窜,仇恨报复的心理把每个人都变成了疯子。

  而党员,他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在思想警察的监控下。不管何时何地,他都能在不被统治也不知觉的情况下被监视。一个合格优秀的党员不应该保有个人情感,他应该生活在对敌人的仇视和对老大哥的热爱中,这需要一种能够包容一切的思维体系——双重思想。因为事实上的老大哥并非像宣称中的无所不能,党也不是完全的正确,这要求党员具有根据情况颠倒黑白的思想能力。用在敌人身上,意味着不顾客观事实,无耻的颠倒黑白;用在党员身上,它的意思是出于对党的忠诚、热爱,在纪律的要求下颠倒黑白。最后,它意味着混淆黑白,既忘记黑曾经是黑,白曾经是白,黑既是白,白既是黑。

  3.战争的作用

  社会发展中,一个国家如果要不断发展,需要全体国民共同的创造,他们依靠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持续不断的工作劳动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国民是否能得到普遍的教育十分重要。对于如果大多数人生活充裕,接受一定的教育,那么独立的思考将会是一种普遍现象。他们学会这些后,迟早会意识到少数人享受的特权的不公正性。

  因此,大洋国战争的目的就一幕了染了。通过战争不断消耗机器生产的产品让人们的生活保持在低水平上。战争要摧毁的不一定是任命,而是人们的劳动。例如建造一个巨大水上堡垒的资金可以用来建造出一百所学校,而堡垒可能会报废,被摧毁,接着在建造下一座堡垒。“从原则上说,战争努力总是计划的能够消耗满足人们最低需求之外的所有剩余物”。但实际上,群众的需要总被低估,他们生活在赤贫里,贫富差别可能就是是否有块肉吃。在战争的威胁下,“将全部权力交给一个小小的阶层似乎是不待自言的,是为了生存下去不得已而为之”在贫穷、愚昧、恐惧的人们中,党的统治合理而稳固。当时交战的三大国情况均是如此,通过不以胜利为目的的消耗战来稳固政权。正如党的宣传语所说,战争即和平。

  奥威尔在1984里为老大哥的党创造了三条著名的标语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它们概括了党的统治原则:战争巩固和平统治,奴役知识分子的自由思想,愚弄贫困的群众使仇恨和热爱代替所有情感、冲动。

  通过严格残酷而无缝不入的控制,党可以消灭所有意图反抗的人,通过灌输双重思想,还剩一丝残念的人也不得不自觉接受,生活在荒谬巨大的谎言里。回到现实社会中,能有如此完美控制力的国家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但是,受过独裁苦害的人们却并不在少数。我们无需一一列举。奥威尔也在《我为何而写作》中道出了自己的意图:1936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

  在短暂的广告效应之后,Macintosh的销量陷入低潮,1985年乔布斯也被迫在数月之后离开自己创建的苹果公司,蛰伏下去。2011年10月5日,乔布斯逝世。他的产品广泛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留给人们无尽的讨论。称赞他的人说他是改变世界的人,追求完美不遗余力。不满他的人描述了他一个独断专行,冷血苛刻对待下属的一面

  没人知道十几年后他会卷土重来,创造出一个个世人皆知广受追捧的电子产品,一手缔造今日的苹果帝国。也没人来说明why 1984 won’t be 1984。

  《一九八四》读后感(七):谈谈这个版本的翻译,以及一些纠错

  译者孙仲旭是我目前比较欣赏的人,因为能感觉到他是用兴趣在翻。

  属于没有什么才气,但翻译得很认真、有良心的一类译者。

  举个例子,他翻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我觉得比施咸荣的版本好一点,少了好多错。然而,他应该一辈子也想不出把catcher翻成“守望者”的。没才气。

  这种没才气造成他翻的不少作品都效果被打了很大折扣。比如《门萨的娼妓》,简直是灾难。

  但是,读了原文以后,我是真心觉得1984就是适合给孙仲旭这种人翻的。孙仲旭翻的相当认真,原文的意思基本上都被准确的传达;不像很多其他作品,这本书并没有很多需要才气才能译好的词儿,概括能力强就行了;最重要的是,孙仲旭的语言风格也是朴实简练的,这和原文呼应的非常好。

  因此力荐这个译版。我甚至觉得这个译版和原版都没多大区别,如果不是为了学英语,直接看译版都没什么要紧的。

  ————————————————————————————————————————————

  不知道是印刷问题还是什么,我读的这本书里有几处错误,在此指出以飨后人。

  1.

  第一部

  第一章

  正数第三节

  最后一句

  从句的结构看错了导致整句话得改。

  【原文】His hair was very fair, his face naturally sanguine, his skin roughened by coarse soap and bllunt razor blades and the cold of the winter that had just ended.

  【孙仲旭版本】他长着淡色头发,面色红润自然,皮肤因为使用劣质肥皂和钝剃须刀片而变得粗糙,然而冬天的寒意才刚刚结束。

  【应改为】他长着淡色头发,脸色天生红润,皮肤被劣质肥皂、钝剃须刀片和刚刚过去的严冬消磨得粗糙。

  /*这应该不是印刷错误,而且犯得非常非常非常非常不应该,不知道以后的版本有没有校正过*/

  2.

  第一部

  第一章

  中文分册P12,英文分册P12 /*实际上我手中的这本书,中英版本的分段到后面就不互相对应了,因此之后只标页码*/

  中文分册正数第10行,英文分册正数第19行

  细节错误,可能是印刷问题。

  【原文】Within thirty seconds any pretence was always unnecessary.

  【孙仲旭版本】过上20秒,任何装备总变得毫无必要。

  【应改为】过上30秒,任何装备总变得毫无必要。

  3.

  第一部

  第二章

  中文分册P20,英文分册P20

  中文分册正数第5行,英文分册正数第21行

  细节错误。

  【原文】This happened about once a month

  【孙仲旭版本】这种事情每月进行一次

  【应改为】这种事情大约每月进行一次

  4.

  第一部

  第三章

  中文分册P25,英文分册P25

  中文分册倒数第二行起,英文分册倒数第三行起

  翻译的太晦涩("典型梦境"太难理解),且含义有所失真。

  【原文】It was one of those dreams which, while retaining the characteristic dream scenery, are a continuation of one's intellectual life,......

  【孙仲旭版本】 有一种梦在保留典型梦境的同时,人的思维活动仍继续进行,......,这个梦就是如此。

  【应改为】有一种梦虽然保留了典型的梦境场景,但却主要是人思维活动的延续,......,这个梦就是如此。

  5.

  第一部

  第三章

  中文分册P26,英文分册P26

  中文分册正数第5行,英文分册正数7-8行

  翻译的太容易引起误解。

  【原文】......, and when the members of a family stood by one another without needing to know the reason.

  【孙仲旭版本】......,家庭成员互相扶持,不需要知道为什么。

  【应改为】....,家庭成员无条件地互相扶持。

  6.

  第一部

  第三章

  中文分册P27,英文分册P27

  中文分册正数第4行,英文分册正数第10行

  可能对理解造成一定影响的细节错误。

  【原文】3,000 clothing coupons annually

  【孙仲旭版本】三千张配给券

  【应改为】三千张服装配给券

  7.

  第一部

  第三章

  中文分册P27,英文分册P27

  中文分册倒数第10行,英文分册倒数第5行

  严重的语义错误。

  【原文】the look of grim enjoyment

  【孙仲旭版本】十分快乐的表情

  【应改为】凝重的快乐表情 (可能我翻的也不好)

  8.

  第一部

  第三章

  中文分册P29,英文分册P29

  中文分册正数第9行,英文分册倒数第13行起

  翻译的太难懂

  【原文】But it was merely a piece of furtive knowledge which he happened to possess because his memory was not satisfactorily under control.

  【孙仲旭版本】但这只是他碰巧暗中知道的事,这是因为他对自己记忆的控制并未达到要求。

  【应改为】但只是他因为对自己记忆的控制没有合格,而暗中知道的事。

  9.

  第一部

  第四章

  中文分册P32,英文分册P32

  中文分册正数第二节第二句,英文分册同

  名词翻译的不准确

  【原文】pneumatic tube

  【孙仲旭版本】小气力输送管

  【应改为】气动导管

  /*这个名词在后文也出现过几次,做同样修改为宜*/

  10.

  先写到这里睡觉去了

  《一九八四》读后感(八):about1984

  1.“《1984》描寫的不是世界的某一階段,而是最終結局。“

  馬克思說”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

  如果按照這種思路,人類發展的下一步是共產主義然後是極權主義?

  2.昨天看完了《雲圖》。當人類文明發展到極高的程度時,面臨的是戰爭同潰滅?

  就如《雲圖》中所呈現的一般?文明最終走向墮落,為了更高的權利,人類相互殘殺?

  3.世界形成三囯鼎立局面。

  蘇聯解體后兩極世界消失,世界呈现出多头政治和多极化趋势。

  美國帶領一派勢力,以中國為首的另一派,外加其他國家。

  三國鼎立局面,未來不可謂不可能。

  《一九八四》读后感(九):醍醐灌顶

  按着自己一点点印象来写吧。小说前面一部分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温斯顿作为一名党员,生活中到处都有电屏的监视,周围还有各种“嘿,老大哥在看着你呢!”的图标,宣传画。没想到当时的英社那么先进,还到处装监控设备,咱们的八十年代肯定没那么好的硬件设施吧~不仅如此,你还得防备所谓的思想警察,他们的厉害之处在于能够捕捉到一个人心里产生的怀疑反抗而显于脸上的表情的微妙变化(我没说错吧?)总之,一个人应有的个性,主张全被压制了,如果从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或许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可是,温斯顿曾经是经历过所谓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但是他记得,那是一个更加自由的氛围。所以他想要反抗……即使外面任然对党狂热,却阻止不了他内心对党的痛恨厌恶。

  有时觉得,人这一生真是有一种对自由的渴望,从前的战争,革命年代,有些人会经历肉身上的一种禁锢,被囚禁起来。但是控制思想却让人即使肉身自由,也深觉被束缚,表面上似乎是自由的,其实就是个被人控制的玩偶,更无语的是周围的人都这样……人总是会容易服从于一个群体中的,很现实的问题。然而这个群体只盯住所宣传的内容,并不会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凭什么要这样,换句话说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已经在这种宣传中,变得没必要去使用而停止了。我不否认有些人真是单纯地去热爱这一切,如果你变得聪明了,变得独立、有想法了,反而在这种氛围下给自己徒增苦恼,光想想也就算了,但一个人总是难以隐藏太久,或许在私底下可以宣泄反抗,但是回到群体中就得去伪装,于是就憋得太难受了,开始不经意的、缓慢地流露出自己的不满情绪而被其他人捕捉到,然后他们要么对你进行教育,要么干脆就疏离你呢,不同信仰的人总是难以同负一轭。我没有奥威尔大师那种惊人的表达能力,所以越说越乱了,其实我只是想要自由,想要独立的人格,想要努力地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追求美好的理想,为什么老是要把那一套强加给我,难道你不也是希望我心甘乐意地去接受的吗?怎么到了后来我只感觉到一种变相的控制,软暴力!

  先不写了,要写作业去了。

  《一九八四》读后感(十):我读《1984》

  断断续续的读完了《1984》,通篇读完,感受最深的便是那挥之不去的的压抑感,晚上睡觉的时候想起《1984》所描绘的那个世界不免心生寒意。想起了无时无刻都在盯着你的老大哥,核心的双重思想,止罪,新话,思想警察,无处不在的电屏,以及刻在真理部大楼上醒目的“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奥威尔用他细腻而残酷地笔调淋漓尽致的描绘了一个虚构的、尤胜于法西斯纳粹和斯大林主义的反乌托邦的极权主义世界。而笔下的温斯顿、茱莉亚、奥布兰等人的命运相互交织,吸引着我的阅读兴趣,读到最后,更难掩悲伤。想起温斯顿最后去仁爱部里甘愿认罪,一颗子弹从他的背后射中他的后脑勺,温斯顿在老大哥的注视下微笑流泪的迎接死亡,这不竟让我想起了《这个杀手不太冷》的结尾莱昂脱下面具,憧憬的走向希望的出口,而背后那个坏警察在背后朝莱昂开了一枪。一个因为极权走向死亡,一个因为自由走向死亡,令人唏嘘不已。不过按照双重思想,我相信在那个充满谎言的、过去和现在以及人的记忆都被改变的世界,温斯顿死时心里想的也许是老大哥,但也许会是他的母亲和妹妹。正如温斯顿对奥布兰所说:“它不会有活力,会解体,会自行毁灭。”就像闻一多所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