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读后感10篇

2017-12-03 22:16: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读后感10篇

  《一九八四·动物农场》是一本由[英] 乔治·奥威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39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读后感(一):震撼,却无法说服,太多疑问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

  充斥着黑暗窒息的空气,给一点零星的火光,正让人好不容易燃起希望,然后一步一步,拳打脚踢,痛的挫骨扬灰,割断你每一根神经。

  脑子里一团乱麻,很多疑问。

  党的集体权力理论表面似乎无法辩驳,但如果没有残酷至极的审讯和针对人致命缺陷的101室,那么思想犯还会被纯洁改造吗?我认真的想象过,如果101室给我准备了一个深水池,水底暗无天日,只给我一个氧气瓶,把我关在黑暗的深处三天三夜,那么我可能什么都承认了,正如思想警察给男主准备的装置——让老鼠活活的啃噬他的脸,光是看这段文字都不寒而栗更何况老鼠是男主最恐惧的东西。

  但是,酷刑真的就意味着纯洁改造吗?思想上的,情感上的,彻底的改造?所以看到结局男主对老大哥充满了畸形的热爱,我觉得不可思议。或许男主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被改造了,因为周围的一切显得虚实难辩,毕竟在那个世界里,个人的生活空间极小,就算党规定怎样荒谬的结论,个人也无从反驳,假如党说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个人想要反驳,但是在党完全控制的世界里,没有书籍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传承,那么个人将永远无法辩驳,因为他找不到证据,因为他丧失了过去。奥勃良审讯温斯顿时,一遍又一遍逼他承认二加二等于五,不承认就是浑身可怕的疼痛,温斯顿开始还不屈服,最终他承认了,二加二等于五,但温斯顿曾在日记里写过这样一句话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说实话看到这一段时有种沉痛的感觉,回顾人类的历史,有太多类似的悲剧上演。我觉得人类作为人类,难道不应该有一点守护真相的最基本的自由吗?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一定要疯狂的压榨呢?奥勃良疯狂的崇拜他的党他的所谓集体的权力,但实际上那也不过是两百万人的人数,为了这两百万人的权力,却牺牲掉其余几十亿人的智慧,自由,快乐回忆。奥勃良居然也大方承认党的出发点就是对权力的无限追求,这样毫不掩饰的态度,倒也让我刮目相看,至少能看出这两百万人是一个头脑清醒的集体,或许不能说是清醒,而是极致的冷酷,这更可怕。

  双重思想真的就毫无弱点了吗?就好像太阳绕着地球转的这个理论,对于核心党员而言,一方面他们知道这是一个谬论,但是更重要的一方面这无所谓,只要能巩固党的绝对权威,他们可以自我催眠毫不迟疑的大吼太阳绕着地球转。因为党永远不会犯错,这个集体永远英明神武,是啊,表面上看,这个党销毁一切记忆,重塑一切思想,监视,窃听,酷刑,暗杀……无所不用其极,更可怕的是,这还是一个有文化思考有理性的团体,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他们在核心党的内部竟然废除了世袭制,因为这不利于底层民众的稳定,从这个角度上而言,他们对权力的追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注意这里用的是他们而不是他),并且是以集体为出发点的(如奥勃良),他们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极权社会。在高科技的监视科技的辅助下,他们一步一步控制了人民的思想,最终彻底维持社会秩序。而在这个伴随暴力和丑恶的过程中,双重思想就是核心党员的精神盔甲,刀枪不入,不择手段。因为它本身是悖论,只有悖论才会让人无从反驳。

  无产阶级真的不能成为救世主吗?核心党给了否定的回答,在他们看来,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五的无产阶级虽然人数众多,然而品质低劣,视线狭小,一盘散沙,如果没有党的领导他们只能加速灭亡,所以党的压迫也是理所当然,实际上无产阶级只是一个称号,他们和千百年来被压迫的愚蠢大众没有差别,他们也永远不会自动起来造反,只要没有比较的标准,没有多余的教育,他们永远不会意识到自己受到压迫。这些说法看上去好像有些道理,但是这不是唯一的结论,因为核心党的变态们,别忘了,人终究是人。人是为了快乐而存在的,权力能带来快乐,不代表其他的不能带来快乐,就算你们丑化性爱,杜绝娱乐,监控人民,但是永远无法灭绝人的天性——如果你们不能遮挡天空,就不能让每个人都厌恶晴天白云,如果不能把大家变成哑巴,就不能让每个人都不再聊天歌唱(书中反复出现的那个唱歌的无产阶级大娘形象)。正因为无产阶级没受到太多的知识教育,反而最大可能的保留了那份最原始的热情,只要人类天性中的热情还在,那么总会有一天,总有一个人,会意识到这样的生活不幸福,有什么地方出问题了,应该要改变,打破,哪怕还要再等一千年,但会有那么一天的,人类漫漫几千年来的进化发展正是铁证,就算核心党再怎么抹杀历史,但历史就是历史,它存在过,也势必对现在有影响,这是无法抹杀的。

  说到这里,我想起书里最让我感触的一幕,当温斯顿被奥勃良的酷刑折磨的死去活来时,某一夜他却做了这样一个梦——梦里有金黄色的夕阳,树叶在微风中发出轻柔的声音,他,母亲妹妹,裘利亚,还有奥勃良坐在翠绿的草坪上,大家说说笑笑,一条清澈的溪水悠悠淌过,空气中充满了清新的味道,温斯顿深深吸了口气,沉浸在前所未有安宁愉悦中。乔治奥威尔行文冷峻,终于在此处流露出难得的柔情,虽然他没有说明什么,但我想他也找到了那个答案。

  最后,我想对自己说,珍惜现在。

  《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读后感(二):我们的动物庄园

  在我们眼里,动物是畜牲;在动物眼里,我们是畜牲。归根究底,我们都是畜牲——这是个畜牲遍布的世界,地球就是一个巨大的动物庄园。

  既然是畜牲,自然会干些畜牲能干的事情,自然会想些畜牲能想的事情,以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如此。无需对号入座,无需甄别对比,我们身上透着畜牲的属性,做些畜牲能做的事情、想些畜牲能想的东西再正常不过了。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讲述的就是一群畜牲在做畜牲能做的事情、在想畜牲能想的东西的故事

  很多读者都将过去曾经发生过的历史拿来与《动物庄园》的内容进行对比,以证明这些内容的可信度与真实性,最后他们或高兴失望地发现:《动物庄园》里面写的东西不是胡编造乱的,那都是有迹可循、有史可查的事实,过去的事实、现在的事实或者未来的事实。人们由此惊讶地得出一个结论:原来《动物庄园》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部分人类历史及部分政治形态,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将这面镜子拿出来都能准确地照见一些东西。这是为什么呢?

  大部分读者都在《动物庄园》的两个封面里寻找答案,但是最后他们什么也没找到。但有一部分读者已经在《动物庄园》的内页里找到了一点答案。这些读者直接翻过人类历史与政治形态的两个封面,翻开写有“原来人类也是畜牲的一种,只不过是一种高等畜生罢了”的内页,终于窥见了一点有用的东西。这点东西我可以归结为下面这句话:

  说到底,人类历史与政治形态都是人类创造的,如果人类的畜牲属性出了问题,这两样东西自然也会跟着出问题。

  如果有人觉得这句话不好理解的话,那么我就只能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解释了:

  利益、权力和欲望就像紧紧黏在一起的甜糖,无论什么人沾上这块甜糖就很难将它扔掉。我知道有人洁身自好,不屑去捡这块甜糖;我也知道有人有心无胆,不敢去捡这块甜糖;我还知道有人浑浑噩噩,没法去捡这块甜糖。但是我们别忘了,你不去捡这块甜糖,总有人会去捡这块甜糖,不是在今天,就是在明天。这块甜糖永远都会被人握在手里,供他自己品尝而不是让所有人和他一起品尝。“人人平等”永远都难以实现,因为只要这块甜糖被人握在手里,平等规则就会被打破。而且,更要命的是,这块甜糖无论何时都有人将它握着,从来都没有脱手的时候。我们假设它有被人脱手扔掉的一天,但它自己也会想法找个宿主黏上去——这块甜糖就是有这么神奇、这么可怕。

  看完这个例子,前面的问题也就得到解答了。《动物庄园》里面讲的就是一个叫拿破仑的畜牲因为沾上那块甜糖从而无法将其脱手的故事。因为那块甜糖拥有“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粘在宿主的手上不会掉落”的神奇属性,所以我们将《动物庄园》当作一面镜子四处照射的时候总能看见那块甜糖的影子,无论从前还是现在,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完全如此。如果我们活得够久,过一百年过一千年之后,我们再将这面镜子拿出来,它照见的还是那块该死的甜糖。这倒不是说造这面镜子的人有多高明,我们应该说那块甜糖才是最高明的。造镜子的人恰恰发现了那块甜糖的高明之处,所以造出了这面令人毛骨悚然的镜子,只要我们拿着它,随时随地都能发现那块甜糖如同鬼魅一般在镜子里面张牙舞爪、放声狂笑,而我们却对它无可奈何,只能“望镜兴叹”!我们放下镜子,回到现实,发现那块甜糖简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于是我们就开始抓狂了——奶奶个熊!这个世界果然是这样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是这样的!奶奶个熊!

  其实我们没有什么好抓狂的,因为我们都是畜牲,只不过是高等畜牲罢了,只要是畜牲,自然会干些畜牲能干的事情,自然会想些畜牲能想的事情。那块甜糖香脆可口,其无穷之魅力不是随便哪个畜牲就能抵挡得了的。很多畜牲都想去拿,很多畜牲都会去拿。就算你能抵挡我能抵挡他能抵挡,但是总有人无法抵挡。但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就真的能够抵挡那块甜糖散发出来的魅力吗?一旦你我当中的一个沾上那块甜糖,是否真的可以毫不犹豫地挥手将它扔掉,不会变成一头叫做“拿破仑”的猪呢?你能吗?我能吗?谁也不知道……

  归根究底,我们都是畜牲——这是个畜牲遍布的世界,地球就是一个巨大的动物庄园。既然是畜牲,自然会干些畜牲能干的事情,自然会想些畜牲能想的事情,以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如此。

  《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读后感(三):二十四只乌鸦

  前三分之一,我觉得《1984》又无聊又可笑;中间三分之一,我承认它很感人;后三分之一……我发现这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最可怕的一部小说。TUT

  所有对人物的认知,对情节的推想,对信念感动,都在最后三分之一被摔得粉碎。我和曾经的主人公一样,以为自由的思想和情感是永远无法剥夺的骄傲,然而我们都太天真了。

  我的存在主义信仰几乎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友爱部的目的并不是你的生命或者情报,而是你的理智与情感。我无法想象从那里出来的时候还有谁能完整地保留它们,无法想象在101号房间还有谁能做到自由选择。

  ……如果萨特看过《1984》,他还会写下《墙》吗?

  “仇恨他们而死,这就是自由。”温斯顿想。

  可他最终还是没能获得自由。

  没有果尔德施坦因,没有兄弟会,没有怀念过去的旧货铺老板,没有引领者,没有同伴。

  没有异端,所有的异端都是党自身,所有的异端都被用异端的方式(双重思想)抹去了,然后抹去这件事本身也被遗忘了。

  《1984》是一个悖论,它是真理,同时又是谬误:最清醒地认识到集权制度的罪恶的人正是发动罪恶的人;主人公加入反党组织时立下的誓言与党的恶行毫无二致;党用理性将人还原到只剩本能,以此来摧毁他们的理性……

  然而,如果所有的理性在本能面前都不堪一击,那又如何解释有那么一批人如此无私地为“集体”工作,不惜以自身的毁灭为代价去换取“集体”的永存?(我指的是核心党员而不是外围党员,因为后者大多不能算“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没有清醒的理智与健全的情感)

  诚然,迄今为止有很多这样的组织,但是它们的成员无一不是相信,自己是在为人类的正义和进步而不懈奋斗,少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作恶、在与全世界为敌仍然不改初衷的,即使是恐怖组织。当然,组织的首领可能例外,但是这个首领有且只能有一个,原因很简单——权利欲是排他的。

  既然核心党员奥勃良表示,他们舍弃了所有的一切只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利欲”,那么权利欲的本能绝不可能使他们相处全无嫌隙、工作协调高效、利益完全一致。

  他们明明清醒地知道世界的真相,他们明明清醒地记得过去,他们明明清醒地了解人性。他们哪怕存有一点私欲,也能使自己的生活条件提高N倍(以当权阶级的标准看,他们的生活算是相当简朴的了)——他们甚至都不能把优越的条件传给后代。他们到底图什么?他们的信仰怎能如此坚定

  既然“洗脑”是将人还原到本能层面从而获得成功,那么这些核心党员到底有没有经过洗脑?如果完全洗脑,他们就不可能有清醒的意识(奥勃良和洗脑后的温斯顿不一样吧);如果部分洗脑,那么贪婪自私的本能不可能将他们导向无私奉献;如果完全没有洗脑,回到老问题——他们图什么?他们除了比别人稍好一点的物质条件和过早衰老以外还得到了什么?

  从权力欲的私心出发,却为了“集体”牺牲一切;奉行似是而非的双重准则,却将它导向单一的方向;一无所获,却相信自己拥有全世界……种种极端的矛盾都决定了小说所构建的体制只能是空中楼阁。

  所以1984只是一个寓言,它没有成真。

  能无私到这种程度的是机器,不是人类。

  人性万岁。

  另一个不科学的地方在于:人类社会永远不发展,这是不可能的。

  同样因为人性。

  人的天性不可能忍受一成不变的生活、日复一日的说教、永无休止的战争,人不可能生活在永恒的谎言里。人性的野蛮、自私和破坏欲同时意味着无畏、深爱和求知欲。没有永不改变的东西,自然规律如此,人心的规律也如此。

  而消灭全部的人性,是这个集权体制再发展一百年也做不到的事。

  首先,外围党员仍然保留着一些属于“人”的东西。老大哥改变不了他们对“美”的判断,否则宣传画里出现的就不该是健壮俊美的男女,而是现实生活中为党鞠躬尽瘁,面黄肌瘦过早衰老的人们;老大哥改变不了他们对“发展”的向往,否则皮鞋增产、战争胜利之类的宣传就毫无必要;老大哥磨灭不了他们的爱憎,否则他们又怎么能去仇恨“敌人”、爱老大哥呢?

  其次,被“挤空”再被“填充”后的温斯顿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而不是另一个奥勃良。他已经不能够做任何实质性的工作(他为退化成野兽的那一刻所付出的代价是:他将再也不能作为一个人生活),他真正地不存在了。可见,“洗脑”固然可以消灭“人”,却不能创造新的“人”。而国家不能靠一群白痴来运作,因此他们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关进友爱部。当一个温斯顿变成几十个几百个温斯顿,也许变革的火星就会出现。

  更重要的是,冷静下来以后,我觉得我还是非常相信广大无产者的力量的。[这部小说太成功了,我从来没有这样深刻地信仰过社会主义= =]无产者们无疑保持了相当完整的人性,他们拥有没有电幕的小屋,拥有家庭,拥有唱歌的能力(尽管歌词是机器写的,然而洗衣女工将它唱出来时不是打动了温斯顿麻木的心吗?因为她已赋予了它新的生命)。他们拥有爱。

  爱是生产力。

  那些外围党员们不会爱,所以他们只是消费,没有生产。世界必须依靠无产者的生产劳动才能维持运作,人类社会也将依靠他们的生产延续下去——他们曾推动了它的每一次变革,下一次也一样。

  最后,历史毕竟是一条浩瀚的人性和真理之河,它的存在是很难磨灭的。

  秘密警察却林顿伪装成开古董店的老头,直接导致了男女主人公的被捕。你却很难说他对古董的爱是假的,他渊博的知识是假的——也许他在道德和真理之间做了抉择,选择用良知去换取一小片自由的天空?

  奶油纸日记本、漆器鼻烟匣、玛瑙饰针、珊瑚水晶……这些造物是先人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它们带着不灭的真理之光穿越了久远的时空,前来告诉未来的人们:“人”之永存。

  他一定相信那些古老的歌谣存在过:

  二十四只乌鸦 拷馅饼里摆

  当那馅饼一打开 鸟儿就唱起来

  •FIN•

  +++++++++++++++++++++++++++++++

  .S. 友爱部什么的太可怕了,理智惟一赢的机会,就是在被捕的那一刻马上自杀有木有T T

  不过还是有个疑问:101号房间将一个人最本真的恐惧展现在他面前,使他还原到兽的状态(温斯顿瞬间变成了那个抢走妹妹最后一点巧克力的野兽),从而摧毁他对自己是“人”的信念,夺去他最后的理智和情感。(我自认如果面对一笼子蛇,我的表现也不会比温斯顿好╮(╯▽╰)╭)

  但是……有没有可能,人在那种状态下出卖一切,却仍然会本能地保护子女?

  没有相关经验,所以我也不知道><

  《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读后感(四):读完之后

  读完之后,感触很深(相信许多人都有感触):

  极权主义社会的人没有人性,因为极权主义本身就没有人性。千百年来极权者总是打着各种旗号进行极权,而人民总被他们欺骗,一场革命上台的总是新的特权阶层,人民从来没有真正当政,他们总是在最下层,有史以来都是这样。极权政治最根本就是一种建立在恐惧仇恨和残酷之上的政治制度,正如书中所说,这种体制是永远不会支持很久的。极权体制政府不会让它的人民知道得更多,人民也不会知道更多,极权政府会永远让人民保持麻木不仁,保持愚昧,让他们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不威胁到统治阶层的利益,统治阶层的利益是统治阶层最关心的事情,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是极权政治的目的之一。这种社会不论用什么主义来自称,其本质都是极权。极权政治家来编出一些华丽的辞藻欺骗民众,愚弄民众,最后获利的仍是统治阶级。说白了,极权主义就是一种统治阶层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满足自己的欲望的一种丑恶的思想——很多人打着其他旗号来掩饰他们极权的渴望。

  最后,向时代的良知,本书的作者George Orwell致敬!向那个不存在的,但仍给予我们警示的1984年致敬!

  2012年2月29日 21时44分

  《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读后感(五):1984,小孩关政治什么事。

  284页的《1984》终于读了个干净,说浅了,这是极权社会下的一个“公务员”的生活。说深了,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终极形态下的如纪录片式展现的发展史。

  我认为,若说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的需要而发展所导致最终的终极形态是帝国主义的话,那么《1984》则就描写了社会主义发展下的终极形态。

  最恐怖的不是控制你的身体和灵魂,而是控制你的思想。

  《1984》太压抑,不过还好,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带有中国特色的。

  真幸运。

  之前从未接触过任何带有强烈政治味道的文学作品,直到《1984》,让政治在我心里的地位愈发的高了起来,读完后,不禁会拍案大呼道:政治,原来离我这么近啊!

  尽管比我年长的人们总会拿着批判抑或是告诫的语气告诉我:少时远离政治总归是好事,等你功成名就了,有资本了,在去骂体制,要民主,争自由去吧。现在就是给我学习,努力学习。

  有资本?哦,也对,政治从来都不是没有资本的人们可以玩转的。

  所以,1984,小孩关政治什么事。

  抛开政治不说,《1984》的文字真的令人折服。

  说起读《1984》的缘由。还是因为村上春树的一本名为《1Q84》的致敬小说

  村上春树,这个对我青春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重大指导意义的作家,在它的《1Q84》里描写了一个空架与现实之上一个故事,我从中读出了一点政治的意味,但却不是那么的浓厚。青豆与天吾的故事的确令人难以琢磨,你若说它是爱情,它确有科幻,你若说它是科幻,但确有悬疑,你若说它是悬疑,但确有讽刺,最后,当我合上BOOK3是才恍然大悟,噢!原来它在讲政治。

  就在这种恍惚状态下,我买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读完后,再于《1Q84》做比较,我明白了所谓作家的天真和深邃这两者的区别

  天真的当然是村姥爷。当然,这里的天真毫无贬义。

  附上在《1984》中,我最喜欢的那首从奥布莱恩嘴里念出的那首英国短诗。

  橘子与柠檬,吟着圣克莱门特的钟

  你欠我三法新,响着圣马丁的铃

  几时还我?哼着老贝利的铃

  等我阔了,答着肖迪奇的钟。

  后来在网上找到了这首诗在书中没写到的最后两句。

  Here comes a Candle to light you to Bed

  Here comes a Chopper to Chop off your Head

  Chip chop chip chop - the Last Man's Dead

  中文的翻译是这样的,

  点一支蜡烛你去睡觉

  刽子手马上会来到

  咔嚓咔嚓一声响

  排最后的脑袋被砍掉

  但我却觉的这个翻译并不是太好,于是便自不量力的搞了一个自己的版本。

  燃亮烛光,照耀在我熟睡的床上

  屠刀磨亮,只待砍下头颅

  咔嚓咔嚓的响,砍掉排在最后的脑袋。

  但愿没有亵渎经典。

  朱家山

  2012.02.24凌晨

  《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读后感(六):颠倒的不只是年份,更是意识

  这本书是乔治-奥威尔在1948年写成的政治恐怖寓言小说,为了表达这种可怕前景的迫在眉睫,把1948颠倒换成1984奥威尔是一个社会主义者,更是一个反极权主义者,他追求的社会主义是主张政治民主和社会公正的社会主义,反对一切变种的社会主义,比如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收进了权威的词典,甚至衍生出一个形容词“奥威尔式”。这部小说通过描绘一个看似离奇的故事,对极权主义进行了探讨和讽刺,引导读者进行思考。读这本书时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共鸣感,被思想冲击的时间间隔很短。小说里的大洋国政府机构分为真理部、和平部、友爱部、富裕部,党的口号是“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在我零碎的历史知识中探寻,总会找到几个时期的几个国家有着本质上的相似,不知奥威尔描述的这个世界是当时的写实,还是对极权主义的发展的惊人预测,现在读来却是非常写实,感觉就是现在的朝鲜,过去的文革中国,甚至是现代中国中一些有待发展的东西,都是非常契合。这究竟不可避免的发展阶段,还是可怕的走向,是我们每个人读完这本书后应该去思考的。

  摘录:

  *不过巡逻队并不可怕,只有思想警察才可怕。

  *千篇一律的时代,孤独的时代,老大哥的时代,双重思想的时代,向未来,向过去,向一个思想自由、人们各不相同、但生活并不孤独的时代——向一个真理存在、做过的事不能抹掉的时代致敬!

  *党的一句口号说,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双重思想:同时持两种互相抵消的观点,明知它们互相矛盾而仍都相信,用逻辑来反逻辑,一边表示拥护道德一边又否定道德,一边相信民主是办不到的一边又相信党是民主的捍卫者,忘掉一切必须忘掉的东西而又在需要的时候想起它来,然后又马上忘掉它,而尤其是,把这样的做法应用到做法本身上面——这可谓绝妙透顶了:有意识地进入无意识,而后又并不意识到你刚才完成的催眠。即使要了解"双重思想"的含义你也得使用双重思想。

  *正统的意思是不想——不需要想。正统即没有意识。

  *性生活的剥夺能够造成竭斯底里,而这是一件很好的事,因为可以把它转化为战争狂热和领袖崇拜。

  *战争的基本行为就是毁灭,不一定是毁灭人的生命,而是毁灭人类的劳动产品,因为财富的全面增长是毁灭等级社会的威胁。战争的目的不是征服别国领土或保卫本国领土,战争的目的是保持社会结构不受破坏。

  *这三种人的目标是完全不可调和的。上等人的目标是要保持他们的地位。中等人的目标是要同高等人交换地位(现在中国的中产阶级?)。下等人的特点始终是,他们劳苦之余无暇旁顾,偶而才顾到日常生活以外的事,因此他们如果有目标的话,无非是取消一切差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这样,在历史上始终存在着一场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斗争,其大致轮廓相同。在很长时期里,上等人的权力似乎颇为巩固,但迟早总有这样一个时候,他们对自已丧失了信心,或者对他们进行有效统治的能力丧失了信心,或者对两者都丧失了信心。他们就被中等人所推翻,因为中等人标榜自己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把下等人争取到自己一边来。中等人一旦达到目的就把下等人重又推回到原来的被奴役地位,自己变成了上等人。不久,其他两等人中有一等人,或者两等人都分裂出一批新的中等人来,这场斗争就周而复始。三等人中只有下等人从来没有实现过自己的目标,哪怕是暂时实现自己的目标。若说整个历史从来没有物质方面的进步,那不免言之过甚。即使在今天这个衰亡时期,一般人在物质上也要比几百年前好一些。但是不论财富的增长,或态度的缓和,或改革和革命,都没有使人类接近平等一步。从下等人的观点来看,历史若有变化,大不了是主子名字改变而已。

  *通过使另外一个人受苦。光是服从还不够。他不受苦,你怎么知道他在服从你的意志,不是他自己的意志?权力就在于给人带来痛苦和耻辱。全力救就在于把人类思想撕得粉碎,然后按你自己所选择的样子把它再粘合起来。

  《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读后感(七):停留在1984

  作为预言小说出现面世,1984年已经远远在我们身后了……

  政治——全部的什么

  《1984》反乌托邦,政治是其内核,到了这样的时代,奥威尔夸张设计的政治场景并未出现,但我们的“全部什么”却稳稳落入奥威尔的预言,丰富并持续着“奥威尔主义”的价值。全部什么,无法清晰的概括,甚至难以罗列。像是文化、价值观念一类最软性的却比“电幕”更能控制我们行为的“什么”。这里没有老大哥,却意味着权威的全民性和强大的繁殖能力,不必怕谁被打倒,总有不计其数的人和头脑去顶替。这里没有“电幕”,却有超凡的教育环境,显然这比“真理部”的工作更让人放心且更有信心。这里没有“友爱部”,却有制作孤独和羞辱的全民武器。我们可以逃避政治,在这样一个所要求的自由度范围内,还是可以自由独立,但我们无法逃避活着,“全部什么”无处不在。

  党——平民

  小说中党和平民是两个几乎不相干的领域,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在奥威尔的世界里我们还可以逃到那样满是臭虫,放置了大量古典物品的二层房间,或者和爱人约会的杂树丛。如今,我们将逃亡何处?

  我看到的——你看起来的

  我看到的自己和你看起来的我是不同的,请不要轻易的去理解我,去读懂我。我尚在床上默默等待思想警察的到来……

  《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读后感(八):没读完

  这是一部恶狠狠的痛斥极权主义及乌托邦情怀的作品,序言及导读中辩解称作者并没有鲜明的针对社会主义下的权利分配,或许是我对其本人的思想成长历程及其作品不甚了解,亦或者我读的不够深刻和全面,又或者作者身处的时代所限以及社会主义体系在作者题材中的鲜明性所致,但借苏联社会主义体系为样本并以如此不羁的手法来羞辱极权主义的存在时,我想作者起码对于社会主义的存在并没有十足的好感,最多是同情吧。当然,我并不是说庇护自己身处的这个社会主义,而只是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仅此而已。

  整部作品的手法和角度都及其的独特有趣,作者用其出色的想象力构建出一个虚拟的系统或者故事,然后极尽能事的讽刺挖苦甚至蹂躏他要展现的主题。作品的前半部分刻画了极权主义黑暗下的人们是如何接受程序化的洗脑及面临怎样的思想压制,而动物农场更是让人忍俊不禁,以一群农场动物的视角无情嘲弄了人们心中的乌托邦只不过一个笑话的存在,两部分都极其鲜明的反映出作者对于这两个事物的强烈的憎恶之情。而作者给予他后来的读者的阅读角度,是以穿越回去的姿态去看一个1948年的作者所要描述他心中的1984年,我们不得不佩服一个政治家在这样严肃的话题上是如此的“荒诞不经”,如此的独特有趣,而作者展现出的惊人的洞察力对于他笔下的极权主义的存在及其呈现的景象也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比如文革时期的中国、整个苏联以及现在的北朝鲜,都似乎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那个雏形。

  当然,不得不承认,作者始终是站在一个正确的立场方向上来阐述他的政治见解,并且表达的独特到位,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不少赞誉和认同,并一度成为人们研究的楷模和信奉的精神。但这样一部作品带有太明显的时代烙印和地区特性,以及一针见血的政治取向,个人觉得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很难找出它存世的借鉴意义,或许只有北朝鲜或越南等少数地方值得民众一看并借此希望引起他们的反思,但这是很难的。而自己选择这部书的时候也只是因为1984与自己的渊源,并期望从这部书中寻找出那个1984年出生的糟糕的男人造成了他现在这种局面的历史原因,却未想到事与愿违。所以笔者在读至五十页左右的时候毅然决定中止对本书的阅读,并在此做出动机解释,期望得到本书拥趸以及借阅者的谅解。

  《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读后感(九):一点感想

  《1984》描写的不是世界某一阶段,而是最终结局。

  当世界为三个极权主义国家所瓜分时,这个世界上就不会再有真正的自由。

  奥威尔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简洁的笔法表达了自己对集权统治的不满。

  “战争即和平,无知即力量,自由即奴役。”奥威尔笔下的社会就在这三句话的指导下完美的运行着。随着新话逐步成为官方语言,世上将不会再有反抗者,因为所有的历史都将被篡改,正如英设所信奉的教条那样:“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了未来。”

  英社最恐怖的一点就是,他将政治强加入了人的内心,通过系统化的洗脑使大部分人认为,检举思想罪罪犯是天经地义的事,孩子检举父母会受到嘉奖,夫妻之间互相检举也成为常事,更可悲的是,父母甚至鼓励自己的孩子这么做。当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成为思想警察,孩子举报父母之时,当杀人放火不会受到真正的惩罚而仅仅产生一个反对政府的念头而被判处死刑之时,当通过创造新语言使人断绝与过去的联系之时,政治的发展就真正到了一个终点。因为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真相,即使知道什么是真相,他也不肯去相信,那么它便与假象无异。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帕金森家的孩子。看到有人用老大哥的画像包香肠,便在那人的背上点火;在锁眼里听到自己的父亲说反政府的梦话,便向思想警察去告发,将自己的父亲送入“仁爱部”,这哪里是孩子,分明是两个恶魔。给可悲的是,帕金森先生在狱中甚至为自己的孩子感到自豪!孩子是没有责任的,应该对此负责的是恐怖的思想控制。

  这就是建立“大洋国”统治的重要手段。

  《1984》中的“仇恨会”,“双重思想”等在现实中已有所体现,集权统治需要不停地为人民寻找一个“仇恨”的目标,让人民的仇恨可以发泄,以维护他的统治。在奥威尔死后的若干年,这已经在遥远的东方出现了。

  总之,自由就是2+2=4,但是最后,领导人可以宣布2+2=5,而可怕的是,几十年之后,大部分人认为领导人是对的,而客观世界又只存在于人的意识中,意识又是可以被更改的,那该肿么办?

  奥威尔留给我们的一个永恒的问题。。。。

  《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读后感(十):《一九八四·动物农场》收录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两部代表作《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

  《一九八四·动物农场》收录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两部代表作《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这两部作品是世界文坛最为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一九八四》与苏联扎米亚京的《我们》、英国小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被合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书中描述的是对极权主义恶性发展的预言:人性遭到扼杀,自由遭到剥夺,思想受到钳制,生活极度贫乏、单调。《动物农场》是奥威尔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是一则入木三分的反乌托的政治讽喻寓言。农场的一群动物成功地进行了一场“革命”,将压榨他们的人类东家赶出农场,建立起一个平等的动物社会。然而,动物领袖,那些聪明的猪们最终却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成为比人类东家更加独裁和极权的统治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