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活中的大脑骗局》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活中的大脑骗局》的读后感10篇

2017-12-15 21: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活中的大脑骗局》的读后感10篇

  《生活中的大脑骗局》是一本由谢伯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0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中的大脑骗局》读后感(一):怎样应对生活中的八个常见骗局

  文章出处:怎样应对生活中的八个常见骗局微信公众号:warfalcon(read01)

  前几天看了一本新书《生活中的大脑骗局》,作者谢伯让是认知神经科学及脑科学专家,他非常善于仔细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思维陷阱,比如各种营销陷阱、职场骗局、社交骗局和知识骗局等等,在很多情况下当我们面临已经设计好的套路,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圈套,并自以为做出的决策是正确的,这本书就教应该怎样清醒思考、明智行动。

  这本科普书写的很有趣,看完之后知道了不少套路,能做些预防,有些内容以前在其它书籍中看过一些。

  书中的内容很多,只总结一些自己以前不知道或有兴趣的知识点:

  在演化过程中了,大脑为了让我们最好的生存下来,经常会牺牲“正确性”来换取“速度”,比如会自动忽略一些不关系到生死存忘的信息。

  但当我们进入21世纪之后,海量的信息迅猛递增,各种营销和骗局开始有意识的利用大脑的缺陷,来利用和设计一些套路让误导我们。

餐厅提高翻台率的方法:

  音乐轻松、小盘子、不收餐盘

  食品包装和盘子的大小都会影响你的食量,特别是当你用一个小盘子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的少吃很多。减肥的朋友,可以利用这招,给自己换个小一点的碗就比较降低食量。

  快节奏的音乐会加快进食的速度,而缓慢、轻柔的音乐能够让餐厅中的客人留的更久并且愿意花更多的钱来消费。

  不收餐盘,可以在视觉上营造出“我已经吃了很多”的氛围,让你不知不觉自动停止进食。

  控制饮食的读者可以按这个套路:用小的餐具或者将大包零食分装成小包。每吃完一份食物,包装和残渣别急着清理。

  我在其它的书中看到一个建议:进餐时音乐可以播放缓慢、轻柔的为主,吃的时候要慢一点,因为食物从胃到大脑的传导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你吃的过快,当你的胃已经饱了,这时大脑还不知道,等大脑感觉到已经饱了,你会在这段时间内又吃了不少东西。

菜单价格的心理暗示

  一个餐厅在门外的广告版中写着:all you can eat for only 9.95 (9.95吃到饱)

  (1)价格是1位数,要比2位数给消费者心理不一样的感觉,9元和10元的区别。

  (2)心理学们的一个调查发现价格是非整数,消费者会不想大幅砍价。

  (3)价格前后都没有金钱符号,一个金钱符号:$ ,会促发消费者心中的很多概念、情绪和意图

  (4)一次吃到饱,会把花钱心疼的心理因素降到最低

  以前,看过一本《被购物》:对抗无所不在的超市购物陷阱,里面也就谈不少类似的套路,而这种消费心理学能直接影响我们的决策,比如不同的文字描述、声音都会影响我们对食物的观感和食欲,而天气、公司名称也会影响股市和股价,并且会影响我们的决策。

保险业务员的心理套路

  笑脸操控你的潜意识:各种商家,甚至电话销售、客服都会要求服务人员有笑脸,能降低我们的防范心理,并增加认可感。

  赞美偷走你的心:哪些是别人随便恭维几句,在你明知道对方说的是场面话的时候,都能让我们产生好感,

  坐在你的右方因为右耳根子比较软:有很多心理学试验表明,大多数人喜欢用右耳,比如在酒吧或夜店时,提出要求,对右耳说时的成功率明显会高一些。

  小商品引诱大买卖:《影响力》一书中有类似的观点,先提出一点需求或无偿赠送些小礼品都会大幅提高认可度。

  玩弄数字游戏:想要隐藏风险时,用冰冷的数字百分比;想要突显正面好处时,用具体的真实人数。

投票陷阱:

  影响选举中其中一个因素是,很多人看脸蛋投票。外貌评分每上升一个标准偏差,就会多得到20%的票。

  人的相貌与智商无关。但长相会影响薪水。

  大家都会在相亲、面试、谈判等时候,刻意的做些准备。按这个套路推理,当你有意识学一些化妆、着装的知道,会帮助你在一些陌生的环境上提高第一印象,同时也能提高一些成功率。

权力陷阱

  换了职务就换了脑子,权力使然。权力导致一种不顾他人的心态,让掌权者只顾以自己的角度做事;还会倾向于赌博,自认为自己可以掌控全局。

  把好人放在不良的制度与环境中并赋予权力,很容易就能把好人变坏人。

美女陷阱

  在网络中,大多数骗局都是利用美女来骗男人,男人受骗的成功非常高,但美女背后不一定是美女。这类骗局的核心在于:信念先手。下次如何遇到陌生人率先释放“信任”而后利诱,记得保持冷静,理性思考。

社交秘诀:

  放头像时:群体照会比个人照更吸引,最好的方式是找几个绿叶来衬托你一下。

  男生可以利用低频男生来增加对女生的吸力力,压低声音说话就行。

  触碰能让人产生好感。但这个研究结果是针对西方人的。记得某本书中,恋爱时一个套路就是带去女孩子去陌生的地方旅游或旅游,然后创造机会触碰和接手。

  女生的套路是利用红色,比如穿红色的衣服,就能吸引男生。有时女生会下意识的运用这一招,比如在排卵期时,就喜欢穿红色或粉红色的衣服。

我们容易受骗的三个根本原因是:

  第一:我们其实生活在大脑创造的虚拟世界里。也就是说,我们只是间接地看到了世界。我们所有的知觉经验,完全都是大脑的产物。我理解这个原因最简单测试的就是我们在看过一片红色之后再看别的地方,那片红色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这就是因为脑中每一种色彩直觉都可以对应世界中某个特定波长的光波,当色彩消失时,它仍旧可以凭空创造出色彩知觉。大脑通过感官把外在世界的能量与信号转变成点生理信号后,再进一步转化成知觉意识,这个知觉意识就是一个虚拟世界。

  第二:各种捷思帮了倒忙。捷思是一种大脑为了求快二奖励的快捷计算方式。通过某些事先建立好的预设,大脑可以节省许多资源,但也因为大脑为追求速度以便应变各种变化就注定会牺牲“正确性”。抛开谢伯让在书里举的一些例子,我所遇到的最能直接表现捷思误导的例子就是文字的阅读。比如下面这段文字“研表究明,汉字的序顺并不定一会影阅响读。比如当看你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在我阅读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错误,读出来完全正确,读完以后才发现词序完全是错误的。这个例子我觉得不仅是捷思,也是一种虚拟幻想。应该是我们利用捷思把语句在虚拟世界里快速修正,模拟出正确结果。

  第三:大脑的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出现漏洞。我们的大脑每天要接收和处理庞杂的信息,在前面两条的帮助下,大脑会选择性地处理这些信息,那些被它以它的标准屏蔽掉的信息自然就无法被我们接收而被遗漏。

  所以说我们大脑受骗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我们与后天的捷思累积。而我认为大脑的本能作用只是影响了我们认知的表象,捷思更起着作出判断的主导性的作用,它其实就是我们对世界进行思维判断的一种标准和反应模式。

  《生活中的大脑骗局》读后感(二):【笔记】美是大脑演化的产物

  6p 快节奏的音乐会加快进食的速度,而缓慢、轻柔的音乐能够让餐厅中的客人留得更久并且愿意花更多的钱来消费。

  12p 当受到商业图样的“促发”之后,行为会变得比较以自我为中心。

  27p 拉手扶肩、肢体接触,拉高成交率。

  36p 品质上乘的产品,通过试用,让顾客更想拥有,即便价格不菲。

  45p 推销:笑脸操控你的潜意识;赞美偷走你的心;坐在你的右方因为右耳根子比较软;小商品引诱大买卖。

  50p 玩弄数字游戏:想要隐藏风险时,用冰冷的数字百分比;想要突显正面好处时,用具体的真实人数。

  65p 换了职务就换了脑子,权力使然。权力导致一种不顾他人的心态,让掌权者只顾以自己的角度做事;还会倾向于赌博,自认为自己可以掌控全局。

  72p 保守派:制式、循规蹈矩,并且会展现出比较一致的认知形式; 自由派:对复杂、模糊和新信息感兴趣。

  86p 社交,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基于人自利的本质,只要有人际,就会有欺骗。

  97p 骗局的精髓在于“信任先手”。所以在遇到陌生人率先释出“信任”而后利诱下,保持冷静、理性思考。

  109p 狡猾难骗,主要是对人普遍没有信任,一听到付钱,撂完脏话就走;容易上当,也不是因为笨,而是由于较热血和有礼貌

  150p 高糖分饮食让人变笨。因为这会造成胰岛素抵抗现象,进而影响和学习、记忆有关的海马体。

  176p 语言不是只在左脑,艺术不是只在右脑。

  201p 偏见是大脑的捷思,节省了时间和能量,就有可能出现错误,付出“反被聪明误”的代价。

  202p 对抗偏见或各种潜意识信息时,知识就是我们最好的帮手。

  《生活中的大脑骗局》读后感(三):你以为你不会受骗所以就真的不会受骗吗

  《生活中的大脑骗局》是认知神经科学家、脑科学专家谢伯让带领我们走进脑科学领域的趣味启蒙书籍。他把许多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案例和心理学以及脑科学领域的研究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让我们发现这些艰深的科学知识也有风趣的一面,也学会了不少在骗局中自我拯救的方式。

  心理学以及脑科学研究的本不是同一对象,脑和心灵的关系至今没有科学语言能够说清,不过无论是脑还是心灵,服务的是同一个人,驱使的也是同一个人,这就使得两门学科具备并肩作战的可能性。谢伯让以生活事例着手讲解,从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顺带还普及了不少或知名或有趣的科学研究,让人大开眼界。他的语言生动风趣,也很接地气,尤其是在讲解相关理论和实验的时候,诙谐幽默驱赶了科学研究在普通人心中艰深晦涩的印象,当然这可能也与实验的目的和性质有关,比较实验本就容易引人好奇,再加上实验目的多服务于研究人类属性,这些都让本书能够轻松被读者接受认可。

  消费骗局和职场骗局是生活中最常遇见的,说骗局可能太严重,但在很多时候我们会受到明显的引诱与误导,从而作出不符初心的决定。明明具备一定的学识和经历,人也不傻,为什么还是会做错决定?为什么总有人说“就是学历高的人容易被骗”?看看这本书,或许就能够理解,有时候可能造成人被骗的不是神一样的对手,而是猪一样的队友——大脑。“象牙塔纸上谈兵博士”完败“身经百战保险推销高手”,只此一战让我们明白,精密的大脑也会短路,理论再多也得实际操练。

  社交骗局的那些知识点如果正面用在我们的社交生活中,不得不说会大有帮助。如何在朋友圈中又美丽又耀眼,宅男怎么接近女神,妹子们追男神的时候真的不是只有整容一条路走,又或者在众多追求者中如何才能选到表里如一的那个,学学谢老师的理论准没错。

  知识骗局之中关于拉马克“获得性遗传”的讲解尤为精彩,这个理论的前世今生让我们了解到科学发展的阶段性、局限性和开放性,逆袭的刺激一点不亚于文学作品。人类确实不像动物,可以把上一代储存的知识遗传给下一代,然而真的什么都不会遗传下去吗?无数科学家们正在奋力拨开这团迷雾。

  《生活中的大脑骗局》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给读者灌输了大量的观点和理论,即使还记不住那些专业的名词,也一定能领会书中的内容,至少在下次遇到亲切贴心的推销员时能够捂紧钱包,遇到诈骗时能转身走掉,可以通过科学的知识和理性思维帮助自己清醒思考、明知行动。

  文|团团花哚 2016.07.13

  非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可豆邮或联系fionado@qq.com

  《生活中的大脑骗局》读后感(四):关于大脑是如何在生活中欺骗你自己

  我觉得《生活中的大脑骗局》写得不错,让我有想一口气读下去的冲动,作为一本要介绍大脑神经学、心理学的硬科普图书,真的要佩服台湾博士谢伯让的科学积累和有趣文风。

  其实我也知道自己的头脑并不像别人以为的那样靠谱,但是我还是有一点盲目的自信,毕竟我读了那么多做营销搞心理学的书,我应该不至于那么容易中招?

  事实很可能未必如此。

  这本书对我帮助最大的不是如何打败狡猾的汽车顶级销售员,深谙人性的保险推销员,又或者是在细节上绞尽脑汁努力提高翻台率的餐馆老板。

  这些我都知道,包括政治家长得帅就是选票多,我知道。

  但是有三个段落对我却有极大影响

  1、网络性爱诈骗: 我觉得90%的男人很容易中招,假如在不知道的情况下。

  2、右脑开发真相:其实没有右脑更擅长处理创造力的科学证据。

  3、睡眠学习真相:人在睡眠中学习复杂知识没有获得科学证据支持。

  知道第一条,让我很可能避免被骗。

  知道第二条,我得修改我图书或讲课里面的一些观点,我也犯了轻信的错误。

  知道第三条,我终于可以确定自己不买英语磁带睡眠中播放没有做错什么,好开心。

  所以,这本书,我推荐你们看看,轻松有趣开脑洞。

  《生活中的大脑骗局》读后感(五):大脑,你又骗了我!

  这是一本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科普严谨的科学事实的书。

  为什么我们会受骗呢?原因在于我们的大脑。它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演变成足以帮助生物体赢得竞争或繁衍的大脑,时常会选择牺牲“正确性”来换取“速度”。所以,它觉得,只要不涉及重大危险的失误,都是没什么滴。

  而大脑容易受骗的3个根本原因,书中也为我们一一说明了。一来是我们其实是活在大脑创造的虚拟世界中。我们所有的知觉经验,完全都是大脑的产物。就像后像现象,我们久久注视后的色彩,竟然能在空白纸上出现该色彩的补色。这是大脑的奇妙创造。二来是各种捷思帮了倒忙。捷思是一种大脑为了求快而建立的快捷计算方式。通过某些事先建立好的预设,大脑可以节省许多资源。捷思建立的越多,我们就能够腾出越多的脑力来面对其他更重要的不规则突发事件。但有时,要是出现了常理不能理解的事物,大脑就糊涂了。最后是大脑中的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出现漏洞。大脑选择只让我们意识到那些最重要的信息。但是,任何选择都有代价。

  书中还用各种数据和实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又一个的骗局。

  最让我惊异的是其中一个,草食男对肉食女的迷恋。说起草食男,就让我想起日本和韩国的花美男,当然还有近几年流行起来的鹿晗、张艺兴等人。他们小白兔的样子让很多女生直呼要睡了他们。美女配野兽,弱男爱悍妻。以前大家喜欢的都是硬汉类的男性,真是让人好奇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种转变?结果居然是卫生环境?原来是由于卫生环境影响了男性体内的睾固醇。而当男性体内的睾固醇浓度较低时,就会偏好比较阳刚型的女性。真是令人想不到啊。

  本书粗粗翻来,感觉很有趣,作者的语言也很接地气,还有很多最近的流行语,真是个很潮的科学家。但细细品味,里面又暗含了很多严谨有用的科学事实。是本值得时不时翻阅的科普书。

  《生活中的大脑骗局》读后感(六):原来大脑是骗纸

  虽然我也有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但隔行如隔山,尤其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大脑研究的科技领域,我很惶惑地担心自己会看不懂这本《生活中的大脑骗局》。 认知神经科学 脑科学专家、美国常春藤名校达特茅斯学院心理与脑科学系学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有着这么多光环的谢伯让所著的《生活中的大脑骗局》,带给我们的是否仍然是带着光环一般遥不可及的高端科技知识呢? 阅读过程有点出乎我的意料,谢伯让的《生活中的大脑骗局》,居然把脑科学的知识以诙谐风趣的口吻,通熟易懂的比喻,接地气的生活经历一一解析生活中常见的行为盲点与骗局。在对照自己生活中时常遇到的相同案例同时,让你学会识别商家、推销员、诈骗集团是怎样利用大脑容易被既定的观念限制,巧妙操弄各种生活中的信息,制造骗局,造成我们被错误信息控制的。在一边自嘲的同时一边学会如何争取大脑的主导权,清醒思考、明智行动以及避开陷阱的方式。 总结我们容易受骗的三个根本原因是: 第一:我们其实生活在大脑创造的虚拟世界里。也就是说,我们只是间接地看到了世界。我们所有的知觉经验,完全都是大脑的产物。我理解这个原因最简单测试的就是我们在看过一片红色之后再看别的地方,那片红色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这就是因为脑中每一种色彩直觉都可以对应世界中某个特定波长的光波,当色彩消失时,它仍旧可以凭空创造出色彩知觉。大脑通过感官把外在世界的能量与信号转变成点生理信号后,再进一步转化成知觉意识,这个知觉意识就是一个虚拟世界。 第二:各种捷思帮了倒忙。捷思是一种大脑为了求快二奖励的快捷计算方式。通过某些事先建立好的预设,大脑可以节省许多资源,但也因为大脑为追求速度以便应变各种变化就注定会牺牲“正确性”。抛开谢伯让在书里举的一些例子,我所遇到的最能直接表现捷思误导的例子就是文字的阅读。比如下面这段文字“研表究明,汉字的序顺并不定一会影阅响读。比如当看你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在我阅读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错误,读出来完全正确,读完以后才发现词序完全是错误的。这个例子我觉得不仅是捷思,也是一种虚拟幻想。应该是我们利用捷思把语句在虚拟世界里快速修正,模拟出正确结果。 第三:大脑的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出现漏洞。我们的大脑每天要接收和处理庞杂的信息,在前面两条的帮助下,大脑会选择性地处理这些信息,那些被它以它的标准屏蔽掉的信息自然就无法被我们接收而被遗漏。 所以说我们大脑受骗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我们与后天的捷思累积。而我认为大脑的本能作用只是影响了我们认知的表象,捷思更起着作出判断的主导性的作用,它其实就是我们对世界进行思维判断的一种标准和反应模式。 《生活中的大脑骗局》第一章和第四章将逐一解析我们受骗的主导原因是如何分布在四个骗局区域的: 一、 消费骗局; 二、 职场骗局; 三、 社交骗局; 四、 知识骗局; 这四个领域的骗局无论你对哪个区域更感兴趣都可以按你的喜好挑选出来事先阅读。因为每个骗局之间并没有特别紧密的联系。这可以让你的阅读更轻松、自由。 非常有趣的是在消费骗局里关于“商品组合效应”和“锚定效应”的描述。我觉得自己是完全中枪,但到现在才知道知道中了什么枪。 “商品组合效应”是人们对某一样商品的偏好程度,会常常因为另外一组或多组产品的出现而改变。女人买了一双漂亮的鞋,往往会引发出要买条与之相配的裙子,首饰,包包,甚至发型的多重欲望。很多商家就抓住这点心里推销出更多搭配,再给你两件以上折扣更多的诱饵,引你上钩。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决策时常常会依赖最先获得的第一条信息。这条信息会变成一个用来当做比较基准店的“锚点”,后来收到的信息,都会被拿来和第一个基准锚点作比较。表现最直接的就是我每次看到打折商品,都一定要找到原价是多少作为比较基准,就算卖家用新标签贴在原价格上也一定要把原价格抠出来,折扣越高,购买的几率就越大。谢伯让用下划线的文字重点提示读者“在盘算该不该买你原来想买的商品时,级的自动忽略掉这些对比商品,才不会被相对便宜的错觉给欺骗了哦。” 《生活中的大脑骗局》告诉我们很多日常生活里的反应居然都有被研究为某种效应,你会觉得原来大脑的世界如此有趣,原来犯傻也不是我一个人。大脑有着让我们很多不为人知的构造与作用。这也是看这本书的收获与乐趣。

  《生活中的大脑骗局》读后感(七):如果你属于这三种人,大可放弃阅读此书

  如果你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正欲阅读此书,不不,先不要着急阅读,作为一个刚通读了全书的普通读者,我个人有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如果你属于以下三种人当中的一种,这本书根本不值得你一读。这三种人分别是:生活家、大忙人、大知识分子。

  生活家,顾名思义,很懂生活的人儿,不仅不流俗,甚至精明于生活,生活撅起屁股你就能知道生活拉什么翔。如果你属于这种人,书中很多善意的提醒你肯定都是早就知道的,比如你肯定知道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巴夫就曾经和学生威廉斯一起在《科学》上发表过的那份研究报告。他请受试者填写问卷来评量某位陌生人的人格和个性,填写问卷的同时,有些受试者会拿到热咖啡,有些则拿到冰咖啡。结果发现,问卷上“对方是否温馨”的这个选项,拿到热咖啡的受试者明显给出较高的评分。

  哦对了,汽车经销商很好的利用了这个研究报告,他们不仅让顾客一他进门就有热咖啡喝,还给坐舒服的软椅。这个实验同样来自于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巴夫。他请受试者对汽车销售员手上的车子进行提价。这些受试者,有些坐在舒服的软椅上,有些则坐在冰冷的硬椅上。当受试者第一次提出价格后,销售员会先拒绝他们,然后请他们再提出第二个价格。结果发现,坐在软椅中的受试者所提出的第二个价格,比硬椅中受试者所提出的第二个价格高出近40%!这种商家的小计量根本蒙骗不到你,所以书中的这类生活常识类“理性消费指南”你肯定不需要,对吗?所以,如果你是生活家,大可放弃阅读此书。

  如果你是大忙人?哦天,你一定很享受事业和自身能力给你带来的快感,书中一些让你事半功倍的小技巧介绍你哪里会有时间看呢?比如?没错!女性不但喜欢低频男声,而且在女性荷尔蒙的影响下,更是会不自觉的喜爱低频男声。研究显示,排卵期的女性,常常会不知不觉的认为低频男声特别迷人。而且,一个巴掌拍不响,男性也会不自觉的认为,女性在排卵期的声音比较性感。可是你哪里会有时间去刻意练习低频男声?忙碌本身不就是一种魅力吗?

  再比如?在许多以西方人为主的社会行为学研究都发现,适当的肢体接触(例如友善的触碰对方的前臂),确实可以增加对方对自己的好感。例如,这个技巧可以增加路人愿意填问卷的比率、提升舞会中邀舞的成功率,并让搭讪者更容易要到电话。还有,在餐厅中,服务生采用同样的技巧也可以让小费增加3%,而顾客饭后加点甜点的比率也会增加20% 。哦不,我忘了你很忙了,你没时间动这些小心思,你的忙碌本身就是一种魅力。所以,如果你是大忙人,大可放弃阅读此书。

  如果你是大知识分子?那这本书对你来说更是小儿科了!你肯定能给身边的妹子以很好的建议,让她既省了去韩国整形的钱,又让她的魅力翻倍。是的,她只需要试试看红色的衣着,或许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你会告诉她,正由于红色常常传递出重要的生物信息,具有可以感应长波(红光)锥状细胞的灵长类便再度于演化中脱颖而出。而这样的演化结果,也导致我们每次看到红色时,就会不知不觉的产生一些心理和行为反应。

  所以,女生只要身穿红色,就比较有机会吸引男生。研究发现,男性觉得穿着红色的女性比穿着其他颜色的女性更具吸引力,而且通常并不知道自己受到颜色影响。有趣的是,女性有时候会下意识的运用这项技巧,例如,女性在排卵期时,就特别喜欢红色和粉红色的衣着,而且自己通常也不会察觉到这个现象。

  至于“语言不是只在左脑,艺术不是只在右脑”这种伪科学,你只能嗤之以鼻然后随性举出五大理由言简意赅的反驳,我只是个刚刚读过这本书的吃瓜群众,就不在你面前装关二爷耍大刀了。所以,如果你是大知识分子,大可放弃阅读此书。

  什么?你既不是生活家,也不是大忙人,更不是大知识分子?那你为什么不读这本书?人生如果起点低,就该多读书装逼啊!即便不为装逼,我们也可以为自己更好的生活而阅读它的。

  我们总以为自己头脑清醒、决策理智,并引以为荣,然而无论是高材生,还是普通人,都会常常无意识地陷入各种错误“常识”中。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放下自己的身段,不再自以为是,而去虚心的领教学习呢?对生活多几分理性,多一些科学的认知,不也是很好的吗?这本书的编辑推荐说,本书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能让我们多一点自知之明,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深以为然。

  以上。

  《生活中的大脑骗局》读后感(八):是什么掩盖了真相

  在这个时代,老实是个贬义词,老实人最容易被骗,被骗的次数多了,就会被怀疑智商有问题。那么生活中都有哪些骗局呢?有这么一本适合老实人读的一本书《生活中的大脑骗局》这是脑科学专家教你拆穿伪常识的一本书。我觉得它非常适合这个时代,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保护好自身的权益,就是保护自己智商的明智之举。何况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也许,这本书就为你指出,智者失的是哪一次?

  《生活中的大脑骗局》这本书分四个章节,分别是消费骗局、职场骗局、社交骗局、只是骗局,这么一看,我觉得大家都有被骗的机会。首先大家回避不了消费者这个角色,五花八门的营销手段和操弄人心的推销员,没事都在揣摩,到底怎么忽悠,人才会乖乖消费。

  商场里弄音乐催眠术,我们老早就看穿了,但至今还是没能摆脱。是有那让人捉摸不定的股票,我觉得玩股票的人,都有点神神叨叨的,无时无刻不在捕捉牛市的风吹草动。餐厅如果不动点心思,搞点花样消费,面临的恐怕是转让的命运。幸好,我不是白领,不用专职为餐馆助力。

  接着就是送礼物呗!这种形式大家也都熟悉,明知故犯,只能说太依赖侥幸心理,买保健食品和用品的常常对这一技巧用到了纯熟的地步,狠狠抓住,老人们舍不得花钱的心理,让这些爹妈们花大价钱,买些小礼物自娱自乐。

  说实在的,现在对推销到家的东西真的不敢相信,之所以被推销成功,很多是基于推销人,而非因产品是被推销人所需。推销信息无孔不入的时代,但我自认为还是捕捉到一点点回避不必要的被推销的真理,自己不想占小便宜,受骗的几率会大大减少。当然这样一来,会把自己弄成保守派,大多数新式的推销你不敢尝试。

  就像今晚,为了带孩子去看从外地带来的灯展效果,在排队等候的过程中,扫码送礼物的一波接一波,孩子们欢天喜地,也许只为一个气球。幸好我的孩子没有闹着要一个免费气球,换位考虑一下,人家给你送来免费气球,难道不是为了让你关注他所推销的产品吗?很多扫码者,会这样说,扫了又怎样,拿了礼物,还可以取消关注,可是难道送免费气球的老板不懂这个么?我想他们在乎的,肯定能够得到。

  最玄妙的就是保险推销,保险推销员都有一套迷惑他人的推销方略。对象常常是熟人,但是我真得不敢肯定有几个被保险推销员拿下的,真正熟读了保险合同,大约记得最清楚的,莫过于保险业务员的引申利益介绍。

  关于社交骗局,我想除了书中例举的形式,生活中对借精生子的小广告印象颇深吧!诱骗对象,常常是不玩社交的对象,可见社交的吸引力被骗子利用到“毫无破绽”的地步。最有趣的便是只是骗局,朋友圈里常常被转疯的所谓常识,吃糖会变笨吗?来次街头采访,假设你是被采访对象,你会怎么回答?我想即使你不认为,吃糖真的会变笨,也会对糖有所节制地摄取,可是你回避的了无孔不入的含糖食品吗?

  睡眠能帮助记忆吗?我觉得中国教育部最不信这个,从小学到中学,勤学是最好的升学方法,被录取的学生无不是真实的写照。这个我还真的模棱两可,个人情况不同吧!不过,研究一下日常思考陷阱,也许能帮你规避一些常识性的思考陷阱,让自己越活越明白,难道不是我们此生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么?

  《生活中的大脑骗局》读后感(九):眼见为虚

  眼见为虚

  一直以来皆听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然而殊不知眼见亦是未必为实,我们的大脑可能在欺骗我们。其实很多的时候我们容易被一些很简单的东西欺骗,如同网上特别流行的,比较两个绳子长短,明明是一张黑白格子图然而盯久了却会让你感觉有蓝色或者其他的小点在白格子中不断的跳动,还有些明明是静止的突然,却让你觉得在不断的变换位置或者转动。这些都是因为大脑产生的欺骗。

  其实这些都是静态图

  《生活中的大脑骗局》读后感(十):9个快速识别骗局的技巧-《生活中的大脑骗局》

  这本书的作者是谢伯让,是认知神经科学及脑科学界的大牛。毕业于达特茅斯学院心理与脑科学系,是麻省理工的博士后研究员,同时担任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脑与意识实验室主任。

  更让我意外的,这本书的推荐序里,竟然还出现了“台湾前教育部部长”黄荣村身影。

  而这一长串的高级履历,总会让人生出不自觉的推断-这本书该是本聱牙诘屈的高深的学术作品吧。但恰恰不是,诚然,它是一本硬科普,有着扎实的理论佐证。但更明显的特点,则是作为一个面向大众的大脑科学普及学籍,有着极强的趣味性。它的文风和《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时间管理幸福学》等有些类似,有种独特的台湾“邻家”风。阅读它,给了我一种充满了好奇、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体验。就像是一个邻居大哥,在面对面,和你咖啡时,传授你些许人生经验。

  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骗局。其根源,在于大脑的漏洞百出。脑科学知识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经由大脑,高度模拟的世界。在模拟的过程中,是完全有可能产生偏差的。另外,大脑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加快反应速度,往往通过“捷思”来牺牲正确性,提高效率。相当于在大脑处理系统里,植入了些大部分时间正确的“默认值”。

  索尔贝娄曾说,所有的伟大作家都试图定义人性。

  与作家相比,脑科学告诉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大脑更加厉害-因为它不定义人性,它本身就是人性。我对这本书的大卖,有着强烈的信心。因为它的方向太正确--它始终围绕着人性落笔。而切入点又无比巧妙。

  “为什么某些餐厅老板不收餐盘?”、“该不该在天气好的时候买股票?”、“商品组合为什么能使人的钱包投降”、“美女诈骗的心理学原理?”、“这个世界看脸吗?”(这个话题对长得丑的孩子而言,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清新、接地气、饶有趣味。在其中学到了许许多多有用的小知识:

  1.“促发效应”(priming)。将价格设置为9.95元,而非9.9元,前者消费者会倾向于砍价砍到9.9元,而后者消费者会倾向砍到9元。

  2.“商品组合效应”(product assortment effect)。提供电子版(59美元)、纸质版(125美元)、电子版加纸质版(125美元),因为商品组合(电子版加纸质版,居然和纸质版一个价)的对比,会导致第三种版本在没有做其他宣传的条件下,销量狂增。

  3.“右耳根子更软”。1961年,加拿大心理学家基穆拉(Doreen Kimura)发现,人们倾听时,偏好使用右耳。在右耳说出请求,成功的概率更高。这告诉我们,情话不要说给左耳,右耳才是把妹杀器呢。

  4.“这个世界看脸”。80年代的罗森堡(Shawn Rosenberg)研究发现,宣传单上的政治人士照片形象,会显著影响选民的偏好。注意,是“显著”影响。尽管人们宣称自己完全是按照理性来投票,但他们其实是看脸投票。这一点,他们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请允悲,长得丑的允许你们先哭会儿)

  这样的知识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写上。

  写到这里,可能很多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说好的9个快速识别骗局的技巧呢?

  不出你们的意料,这篇是标题党。写10个,你们会嫌麻烦不看,写3个感觉又太少,觉得料不够。

  写9个,感觉刚刚好。是不是感觉生活里全是套路啊:-)

  所以,赶紧学学脑科学知识,防范大脑骗局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