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15 21:5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精选10篇

  《战争与和平》是一本由(俄)列夫·托尔斯泰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1.60元,页数:137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一):《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虽然比不上列夫·托尔斯泰用了五年时间完成这部巨作、译者张捷经历了几个寒暑才完成翻译工作,但这是我目前为止用时最多写完的一篇读后感。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部文学著作,还是一部战争史、年代史,同时又包含了许多哲学心理学等论述,信息量很大。读罢之后各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拧成一股赞叹这不愧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丽史诗的力量。

  (一)

  喜欢某本书,多半是因为在这里面的人物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喜欢娜塔莎。她是小时候的我想成为的那种女孩儿。但是现实中的我,更像是玛丽亚公爵小姐与索尼娅的综合体。

  玛丽亚公爵小姐,好像曾经的自己。胆小、自卑,尤其是第一次要见到阿纳托利,像个木偶一样任由小公爵夫人和布里安娜小姐摆布,打扮得完全不是自己却无能为力,那种挫败感让她悲伤至极。那段精彩的描写,完全就是曾经自己的内心写照:我的人生为什么不能自己做主,难道就是因为我所呈现出来的一切在别人眼里实在是太糟糕了吗?他们觉得我实在是太差劲了,看不过眼,才对我指手画脚,以期按照他们的样子来过活。就是那种极度的自卑,让我对玛丽亚公爵小姐第一次产生了共鸣。还有见到阿纳托利后的种种幻想:仅仅被外在迷惑,而不是去思考两个人的性格和品质是否真的合适。这种事情也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读过后觉得很害臊和愧疚。

  随着之后她丰富的精神世界的逐渐展现,虔诚、善良、仁爱、责任与担当,让我开始越来越喜欢这个角色。如果说对娜塔莎的喜欢是一种羡慕和向往的话,对玛利亚公爵小姐则是更多的认同。托尔斯泰给了她一个幸福结局。她值得拥有

  喜欢索尼娅,是因为她很漂亮。托尔斯泰没有吝惜自己的笔墨,在大段赞誉娜塔莎的美貌之外,也多次提到美丽动人的索尼娅,而且很多细致入微的描写也让这个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在我心里,索尼娅就是一个梳着两条乌黑长辫子、有一双乌黑大眼睛,为了罗斯托夫一家、她爱的尼古拉,可以牺牲一切的乖巧姑娘。她习惯于和喜欢牺牲自己,因为她觉得只有作出牺牲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尊严。在这一点上,我和她是多么的相像!但是托尔斯泰毫不客气地指出了这样做的愚蠢:尼古拉心里对她有一种无法报答的感激,赞赏她的耐性和忠诚,但是却竭力疏远她。尼古拉在心里因为她过于完美、因为她无可指责而责备她。她身上有人们所珍爱的品质,但是能使他爱她的东西却很少。有时,觉得牺牲自己、委曲求全伟大,但是除了父母,有多少人是真正在意你的呢?从小没有父母、寄人篱下的索尼娅的那种牺牲精神更早已被家人习惯了。所以,我很同情索尼娅,与她产生共鸣的同时,也点醒了我,尊严和信心不是靠无谓的牺牲换来的。

  男主人公里,安德烈公爵英气逼人、有才干、家境显赫,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堪称完美;尼古拉帅气潇洒,有男子汉的责任与担当,能和玛丽亚公爵小姐最后走到一起,也是我所希望看到的;但是相比于上述两位钻石王老五级别的优质男,我更喜欢大高个、胖且壮、一开始沉溺于声色犬马的上流生活、有些胆小又懦弱的皮埃尔。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到这三个字,我脑海中就浮现出高晓松老师的形象。后来,看BBC版的《战争与和平》,皮埃尔俨然是长大版的哈利·波特,一副金丝边儿的小圆眼镜儿戴出了几份亲切和温柔,更俘获了我的芳心。他在心底对娜塔莎的爱和默默保护,应该是每个女人都渴望的吧!

  另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男主人公是老鲍尔康斯基公爵。那个脾气暴躁、倔强固执、说话刻薄的犟老头,从来都没有好好地和自己的女儿说过话;甚至还故意借布里安娜小姐来羞辱玛丽亚公爵小姐。每次读到这样的描写,都会被气得让人怀疑公爵小姐究竟是不是他的亲生女儿。作者大段诸如此类的描写,以至于我都要相信老公爵确实厌恶自己的女儿。但是,哪怕稍微动一下自己愚蠢的脑子,也会想到,这样是违背人性的:有谁不爱自己孩子呢?在老公爵临终时,他抓住玛丽亚公爵小姐的手,痛哭流涕,一个劲儿地重复“好闺女……谢谢你……谢谢你的一切……原谅我……”,父爱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这一段我看了很多遍,每一遍都和父女俩儿一起泪如雨下。我想,最难过的悲伤,莫过于曾经狠狠伤害过深爱自己的人,却再没有机会补偿的那种无力回天

  (二)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即使能够想象到、也体会不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灾难。通过文豪的笔触,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已体会到那种绝望与痛苦,更何况亲历战争的人们,无论是取得胜利的一方,还是溃败而逃的敌军。

  即使一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相对于其给人类带来的破坏力与杀伤力来说,不值一提。没有战争,人们可以安心建设自己的家园,父母可以悉心照料孩子,人们可以自由地相爱,老人可以尽享天伦之乐……但是战争,好不留情地将一切美好粉碎至极,有时,人类活着这一项最基本的权利,成为一种罪过。罗斯托夫在去探望住院的杰尼索夫,在医院看到满地或死或伤、或正在死去的伤员,那触目惊心的场景和尸体腐臭的刺鼻气味深深地刺痛了罗斯托夫的心。

  “我们也是人,不是狗……”一位普通的士兵,因为级别太低,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只能靠在医院走廊的墙壁上,任伤口腐烂化脓、苍蝇围着满天飞,静静地等死。相比于感官上的强烈刺激,内心的镇痛与崩溃让他开始怀疑战争的意义——是的满腔热忱的热血青年能够冲上战争大干一仗,是荷尔蒙旺盛的年轻人的梦想,但是当他看到和他一般大、处在最好的青春年华的年轻人,痛苦在挣扎生命边缘、尊严破碎一地时,开始体会到即使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放置于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来看,无疑是停滞甚至倒退。

  世界和平。全人类共同的愿望和一直致力在做的事。但是很遗憾,现在,在世界的某些角落,依然战火纷飞、硝烟四起。每天我们都能看到、听到伤亡的新闻传来。究竟还有多久,所有的战事才能平息?希望老天能听到全世界所有热爱和平之人的心声。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有好好活着的权利。

  (三)

  文豪几乎在每一卷、每一部的开头都会用哲学、心理学来分析敌我双方作战的因素和实力,尤其是在后几卷描写卫国战争时,反复多次地分析俄国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同时,他又借由库图佐夫之口,不断向读者传达俄国是如何一步步地牵制住拿破仑、最后取得战争胜利的。我粗浅地理解这一制胜因素就是:顺其自然、静观其变。

  他说:历史进程从来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谓伟大的历史人物,只是因为当时所处的时代、所发生的事件、历史恰好走到了那一步,才成就了他的丰功伟绩。历史绝不是一个人的才能、意志、被一些历史学家称为所谓的雄才大略来决定的。只能说他是一个幸运儿:因为撞上了大事儿,才变得伟大。

  他说(借由库图佐夫之口):不需要攻打和冲锋,而需要耐心和时间;没有比耐心和时间这两个战士更强有力的了。库图佐夫“没有对事件进行分门别类和作出结论的才智,只有静观事件发展进程的能力,相信一切会照应有的方式进行:他什么也不构想,什么办法也不采取;但是他听取一切,记住一切,使一切各得其所,不妨碍任何公益的事,不允许任何有害的东西。他懂得有一种东西比他的意志更强大更重要——这就是事件的必然进程……”

  他说:俄国在一八一二年战争的最后阶段,以优势兵力包围了法军,溃不成军的法国人又冻又饿,成批投降,既然俄国人的目的在于拦住、切断和俘虏所有法国人,为什么不全部俘虏和消灭他们呢?

  因为这样做毫无意义:“第一,拿破仑的败军以最快的速度从俄国逃跑,做着每个俄国人最希望他们做的事。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用各种方法阻击呢?第二,站在路上去堵截全力逃跑的人是毫无意义的;第三,为了消灭法军而损失自己的兵力是毫无意义的;第四,想要活捉皇帝、国王、公爵们的想法是毫无意义的,将会给俄国人的行动带来极大的苦难。”

  最后总结:“一个有经验的赶牲口的人懂得,最好的方法是举着鞭子吓唬奔跑的牲口,而不是劈头盖脑地抽它们”。

  他说:“在军事上,军队的力量是质量乘以某种未知X所得之积”。而不是说谁的部队越多,力量就愈大,否则为什么拥有大批人马的法国人最后溃不成军呢?他分析,这种未知的X就是“军队的士气”,“即组成军队的所有人进行战斗和甘冒危险的或大或小的愿望,而完全不依赖于是否在天才或非天才指挥下作战,是分成三路还是两路,是用大棒还是用一分钟能射击三十次的火枪。具有进行战斗的最大愿望的人,往往会使自己具有最有利于战斗的条件”。

  (四)

  多棒的外国文学,如果碰不上好的译者,就像那句广告语所言: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幸运的是,国内一代又一代的优秀译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用通俗优美智慧的语言翻译出了一部又一部精彩的作品,让我们通过译本能够感受、洞察那些文豪深邃的内心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张捷翻译的这部《战争与和平》就很棒:准确又通俗,一些景色和心理的描写刻画得也很细致,最重要的是,对于这样一部史诗性的历史小说,他不辞辛苦地对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二百多个历史人物都一一作了加注。《战争与和平》里曾多次提到《圣经》的人物和故事,他也注明了这些引文的出处,同时对中国读者不太熟悉的各种宗教节日、宗教仪式和民间习俗也作了简要说明。这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工作量实在不小,但是老先生还是兢兢业业、不辞辛苦地一一标注,使此译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除了作者和译者在这部经典中提到的大量历史、人文、民俗、宗教知识外,自己也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比如说,书中经常提到的哥萨克,是生活在东欧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历史上以骁勇善战和精湛骑术著称。沙皇统治时期,哥萨克人组成的骑兵,是沙俄的重要武力。但是因为哥萨克民族多为逃亡流落他乡之人,因此主要作为贵族阶级的奴仆或军队中的马前卒,身份比较卑微。还有能歌善舞的冈茨人,其实就是常说的多以卖艺和占卜为生的吉卜赛人。

  还有一点就是俄国人的决斗文化。皮埃尔看似胆小软弱,但是与情敌决斗时的那一幕却大快人心。原来,在那个时代的俄国,真的有贵族之间盛行“决斗”的风气。之前高晓松老师在《晓松奇谈》节目中也提到过,伟大诗人普希金与情敌进行决斗最终身亡。彼时俄国的尊贵阶层中弥漫着一种浪漫主义的叛逆精神,认为决斗是光明磊落地维护个人尊严的正当行为。固然通过决斗解决问题听上去很冲动,而且在小说中双方的好友在决斗前都有进行劝说,但是在尊严和荣誉面前,一切都需要让步,包括生命。连皮埃尔那样的人都不惧怕,可见决斗文化之盛行。

  想起当初站在图书室的书架前望着这部名著时的那一刻:厚厚的两册,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呢?女儿家家,头发长见识短,原本只是对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以及儿女情长之类感兴趣,没想到战争的描写读起来也津津有味

  五个月的时间,在托尔斯泰的带领下,去回顾重温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感受每一场战役、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通过几大家族的爱恨情仇和兴衰荣辱,去体会、领悟人世间最重要的情感和人类最本性的特质,深深地明白了,究竟如何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更好地生活下去。

  从读上这部经典文学开始,每一次小心翼翼地捧起它时,我都由衷地感叹:这真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二):一篇不知道怎么写的读后感

  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桌上摆着厚厚两大本巨著。托翁絮絮叨叨讲了一千多页的故事,给了我整个暑假的好梦【用来当睡前读物真是极好的】。说实话第一次打开《战争与和平》是去年寒假的事了,转眼大半年都过去了,断断续续终于看完却不知道该怎么写一篇读后。Anyway,当年立了flag说,每看完一部文学名著都要写读后感。为了让flag不倒决定还是坐下来写点什么。

  之前看过一篇推文,有哪些作品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但没几个人会去读的?《战争与和平》算其中之一,可能大家都觉得托尔斯泰这个老头儿太唠叨了吧。

  说托尔斯泰是文豪还真不是吹的,人家的文笔,人家的各种比喻,精确,到位,一枪命中靶心,然后你发现,就是这样,多一点太多,少一点太少。翻翻夹在书里的各种便签,第一次让我心动的是托翁对奥斯特里茨战役的描写:“在钟表里,无数不同的齿轮和传动装置的复杂运动产生的结果只是报时的时针的缓慢而平稳的移动,与此相似,作为十六万俄国人和法国人以及这些人的激情、愿望、悔恨、屈辱、痛苦、自豪、恐惧、欣喜等等的所有复杂运动的结果的,只是这次被称为‘三皇大战’的奥斯特里茨战役的失利,也就是世界历史的时针在人类历史的时钟面上的缓慢移动。”细细读来写得多好。

  整部作品中,无数人在眼前划过,留下印象的却不多。要说完完整整的喜欢似乎也找不出谁,每个人都有我喜欢的和不那么喜欢的一面。

  先说说安德烈公爵。在小说的开头,他抛下怀孕的妻子远赴战场,当时觉得他如此冷酷。后来,战场上,他仰面跌倒,“在他的上边已什么也没有了,只有天空——这天空很高,虽不明朗,但看上去仍然无比高远,上面缓缓地漂浮着灰色的云朵”。一直到读完整本小说,那高高的天空始终让人难以忘怀。后来,他对皮埃尔说,他决定不为荣誉,为自己而活。那又是什么让他再次走上战场,最终负伤而死呢?看着安德烈公爵的故事竟然想起了阿基琉斯。同样的战场,同样在参透战争的残酷与生命的意义之后决定第二次走向战场,同样的战死沙场,古今英雄们那样相似。

  娜塔莎的出轨让安德烈公爵恨极阿纳托利。然而在战地医院,看到阿纳托利的一瞬间,他原谅了他。在原谅阿纳托利的同时,安德烈公爵懂得了爱,“对弟兄们和对爱着的人的爱和同情,对仇恨我们的人的爱,对敌人的爱”,这就是他爱惜生命的原因。于是他理解了娜塔莎的感情,她的痛苦、羞惭和悔悟。

  总有那么一个时刻,我们突然发现自己能够理解他人的行为,进而能够宽容。读书也是这样。接触不同性格的人物,乍看之下难以理解的行为,慢慢地发现,其实他们的故事都是可以理解的,行为之下,有一种人性的东西。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小说的结局。娜塔莎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变成了一个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总觉得她属于更大的人生舞台。不过也是,不管是什么样的生活,只要喜欢就好。

  索尼娅终于还是没能跟尼古拉走到一起。这个寄人篱下的姑娘是整部小说最让人怜悯的人物,有着媚兰的温柔顺从,却没有她的果敢和决断。

  尼古拉从一个敢做敢为,胸怀天下的年轻人成长为一个只关注家庭琐事的顶梁柱;皮埃尔从一个只关注内心的共济会成员变成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无论十二月党人失败与否,他正在成为下一个英雄。

  而小尼古拉呢,我想,他会像他父亲安德烈公爵一般,像年轻时的尼古拉一般拥有抱负和理想吧,他也会是下一个英雄。

  最后,还是用书中非常喜欢的一句话结尾吧~

  爱苏醒了,生命也就苏醒了。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三):我不需要你的史诗

  今天闲着蛋疼,把拖拉机的战争与和平,雨果的悲惨世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几个字数均超百万的巨著史诗们(比较有价值的安娜卡列尼娜88万字无缘泪奔)拉过来横向对比一下,更可以看出拖拉机这部史诗的定位。

  我不否认拖拉机的这一部在结构上是比其他几个厉害的。一只大树,分成四杈,两个粗枝纵横交错交相呼应,二百多个人物遍地开花蔚为壮观,也颇符合拖拉机那句牛逼满满的“不必客气,这就是伊利亚特式的作品”风格。但缺点也十分明显,写到最后,连拖拉机自己都搞错了几个细节和人名,真不知道他几十遍修改改哪去了。其他几个比较单一,都是主要人物出场然后各种历险(尤利西斯除外)引出其他人物。优点是可以突出主角生命历程的时间感,不过战争与和平只写了七年再加一个尾声,所以拖拉机这一手玩的漂亮,双主角大大加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深度。

  不过拖拉机不同意战争与和平是长篇小说长诗或历史纪事,而是“作者想要而且能够用表达它的形式所表达的东西”(这他妈什么狗屁意思),换言之,就是自己一个人神神叨叨念叨着玩的东西。这可以说明什么呢?托尔斯泰自己的内心还是不想把它当成一部饭后小说这么简单的,这里面有他的情感和一部分思想精华。

  好,我们再挖,什么情感?什么思想?

  民族情绪,历史先定论。

  你还能再找出第三个来吗?

  俄国人写俄国人的胜仗,自然想怎么写怎么写,写成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编进教科书都行,这种事情我链锤党干的还少?爱国主义控制不好就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很明显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走火了,以至于到后来抹黑拿破仑到我这个局外人都不能忍的地步。后来一想,算了,反正是艺术创作,大不了下次再看的时候下个TXT把“拿破仑”全部选择替换成“小狗蛋”不就完了。

  恶心的,频繁的民族主义宣传,哦伟大的斯拉夫民族,热爱和平的斯拉夫民族,淳朴善良的斯拉夫民族。

  然后就是历史先定论。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任何像马克思那样把历史理论单纯归结为一点比如生产力或人民之类的说法,就像一个天主教徒对我传教上帝是存在的一样,完全取决于你相不相信,尽管这个真理自以为是真理因为他认为就他一个是对的。关于自由和必然性的论断论来论去几十张突然砸出一个天文类比,人依赖必然性就像行星依赖万有引力一样(这个一会再说)。消除恐惧,消除焦虑,欢迎来到托尔斯泰马克思的大家庭来。

  按照休谟的定义,一本有用的或者说不用烧了的书除了有关抽象数字思考的就是可以告诉你生存存在经验的书。很明显,到目前为止,拖拉机这本书,再不济也不至于被烧了,所以定位应该是后者。

  但他告诉我们的是什么狗屁经验?

  一个行之有效的意识形态,一个消除未知的思考方式。

  那这本书靠什么火了一百三十年?总结了一下有三点。

  一,卓绝的历史场面描写和宏大的叙事。

  二,近乎完美的角色塑造。

  三,托翁的思想精华。

  第一条,托尔斯泰写不过雨果。雨果的小章节滑铁卢和托尔斯泰的主线奥斯特利茨拿过来对比就能发现,稀里糊涂开始打稀里糊涂打完了然后主角又晕了。你读到安德烈公爵被轰晕那一段的震撼力比得上内伊指挥近卫军冲锋遇到大坑吗?一个是创造出来的角色,比如罗斯托夫面对亚历山大一世就不能上去搭话,只能旁观者。这一点无疑极大制约了战争场面的情感处理,而情感,就是一切。艺术水准?有多少人看过神谱?

  第二条,估计又是拿角色人物多和个别人物心理历程说事。第一个没什么用,1000个兵马俑站在我面前还不如让我抚摸她的脸。心理历程这一点肯定写不过后来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事实上这两本角色塑造极难超越),大师炒巴斯烧鸡之前总得先涮涮锅把,不对,应该是先炒个蛋炒饭。

  第三条,不说啥了。

  总而言之,这部小说(没错,这他妈就是小说)距离后面两部艺术创造力和思想深度差得远,没关系,拖拉机才三十多岁,还有五十多年的路要走呢。我相信托尔斯泰的悲天悯人和泛爱的伟大,但我不需要这个民族主义的宏大史诗。

  从今以后,再提到这本书,我就:呸。

  我们可以把这本书视为拖拉机年轻时候抽风的不成熟思想创作,和《艺术论》一样,就别整天拿着说事了。

  至于我盯着看的是不是托尔斯泰粗糙的“阴影”,地狱里的狂风会替我裁判的。

  突然又有兴趣聊聊为什么我党对托尔斯泰如此推崇呢?

  一、苏联社会主义伟大导师列宁非常推崇,小兄弟中共也要站好队啦。再加上一批对共产主义拥护者或者暧昧者的极力推崇,比如高尔基和罗曼罗兰(我承认名人传里的托尔斯泰传关于战争与和平,呸,那几段不能看),朋友的朋友,自然也是朋友啦。

  二、托尔斯泰的思想有共产主义的苗头,比如泛爱,不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友谊人民公社么。而且托尔斯泰反封建反教会,这点太重要了。(不然怎么不见文联作家们写个啥耶稣千年诞辰纪念?)

  三,拖拉机弟子甘地,也是反封建反帝国的好手啊!

  这下可好了,根正苗红,整好我党缺一个世界级作家关照一下,兄弟就是你啦!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四):托尔斯泰的历史观

  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听说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大名,知道他有三部名扬世界的小说,而其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战争与和平》了。在刚刚上大学的时候,由于害怕自己理解力有限,所以一直不敢去想阅读这样一部,生怕开了头却遇到进退两难的局面。大三开始,在阅读了外国的几部小说之后,终于可以开始涉足。在了解中,都说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我也不知道比较中国的《红楼梦》到底怎么样,当然我过去是放弃了对于红楼的阅读,因为文言以及语言风格都让我感觉吃力,主题方面我也比较回避,毕竟是关于清朝的官家内院的儿女故事。但是对于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逃避是明显的,其次将女性平等对待也是中国小说开天辟地的一件事。《战争与和平》却是把目光放在国家的反对外来侵略与批判封建官僚体制以及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人类民主思想,人类人性的分析与批判,社会个体的爱与忧愁,青年人的创造等等上面,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时时惊叹。曾经有一个只爱好哲学的朋友跟我说,小说家没有什么用,因为伟大的人只用说出伟大的话就可以了,如果一个小说家耗费毕生精力来打造一部小说,还不如直接说出他的思想。这种看法的在我认为的错误是明显的,因为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没有自己经历生活或者深刻考察生活,说出的话又有何意义呢。

  在思考小说的成功之处在哪里的时候,我想起在南怀瑾百度百科看到的他的一句话,小说的人物名字是假的,但是发生的故事确实真的。而历史书上面除了名字是真的,没有一件事是真的。看到此话,我当时就觉得实在是有道理。古代的史官在记录帝王将相的言论时,难道没有粉饰。历史上只有几个流传千古的伟大帝王,那些平庸无能的帝王的正史写得那么美妙,那个故事是真的呢。即使唐太宗那样的,玄武门兵变杀兄的故事,在后人读他们的历史时感觉到的有理有据,难道没有粉饰?人性中的恶,是无可否认的,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哪能战胜常识。

  哲学家的话语有一家之言的成分,而小说家的故事确是在告诉我们,在那样的历史下,人们的生活活动被写成那样,我们民间的生活如今依然可以感觉到其书写的可靠。在阅读托尔斯泰另一部著作《安娜卡列尼娜》和契诃夫的中短篇小说时,我发现,沙俄贵族的生活天天在舞会聚会中度过,何等恐怖。比如,在战争与和平中,皮埃尔的夫人,埃莱娜,自从和身为伯爵的皮埃尔结婚后就天天参加舞会,然后就是各类王公贵族的宴会。书中的知识分子皮埃尔都厌倦这种生活,但是埃莱娜却永远不会,她最终死在了纸醉金迷中。《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也是在舞会中认识的弗龙斯基,他们的不容于世的爱情也是在各类舞会聚会中酝酿产生发展。契诃夫的小说,《脖子上的安娜》中的女主角更是如此。我们相信小说真实描写了那个时候的上层人物的活动,他们的遭遇以及人生的发展在我们看来是符合那个时候的社会潮流的,比如,娜塔莎的哥哥尼古拉罗斯托夫在军营的生活,以及弟弟彼佳的参军,都是我们置身其中的话可以相信的。历史的真实情景在小说家的描述中可以让我们感觉思考,让我们发现作者的用心。一个出色的小说家不需要在他的小说中议论自己的人物的命运以及成因,因为其一生的遭遇无形中已经告诉了后世的读者。一百四十年之后的我们对于小说第一主人公安德烈公爵的一生,依然会悲痛不已。他是一个追求完美以及有激情有斗志的生活的年轻人,他的父亲老公爵也同样如此。他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着顽强的追求。比如,安德烈公爵在1807年进军服役的时候,他的父亲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你可以战死,但不可以让我丢脸。安德烈在年轻的时候期待成为英雄,像拿破仑一样的英雄。拿破仑年轻时候就建功立业,1804年称帝的时候后日的大文豪雨果才两岁。我们可以想见,安德烈对于人生成功的看法是多么的现实在那个时代。在他第一次负伤的时候,他在战场仰望蓝天,才发现了人世无常,功名利禄如浮云的道理。是不是感觉很熟悉,因为中国古代文人经常由此看法。托尔斯泰如此安排,合情合理合当时。安德烈遇到女主人公娜塔莎的时候,被她身上的那种人性中自然可爱的成分打动,爱上了她。怎么理解,我告诉我自己,那就是你看到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然后她的声音相貌自然的让你心醉。当然,托尔斯泰是如此安排的。这样的安排我也认为巧夺天工,为什么呢?因为安德烈公爵醉心于军功章,他要像他老爸一样威震军营,还有就是让他老爸看得起他,因为老公爵实实在在就是一个专制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作者安排安德烈公爵与娜塔莎订婚但又让娜塔莎堕落一次,而这又惹怒了安德烈。这种安排跟金庸在《神雕侠侣》对于小龙女的安排有相似的味道。因为娜塔莎出于自然,内心纯洁,在进入交际圈后被人利用然后陷入圈套,这本身是可以理解的,她被奸诈的埃莱娜的哥哥阿纳托利勾引,险些与其私奔。安德烈知道后感觉受到侮辱,放弃了与娜塔莎的婚约。在战争的最深处,也即博罗金诺会战中,安德烈身受重伤,托尔斯泰老先生给他安排的死期将近,在包扎站,安德烈见证了他的横刀夺爱这阿纳托利的死亡,他瞬间就原谅了他。为什么呢,因为国家利益民族历史大于一切啊,听说郁达夫被他妻子戴绿帽子也是这么说的,何其伟大啊。安德烈在将死之日,希望见到娜塔莎,当然,作者也圆了他的瞑目请求,在拿破仑进入莫斯科的时候,罗斯托夫伯爵一家离开莫斯科恰巧碰到了安德烈的病车,然后娜塔莎照顾了他一个月,他也安然欣然瞑目。对于作者的安排,我始终有意见,因为一个经历死亡,经历战争,爱情,毁灭重生的人,该如何生活,我很想知道。托尔斯泰为了满足自己的化身皮埃尔与娜塔莎结合而让安德烈去死,我真不愿意看到。(关于第一主人公安德烈的意见我还有很多,此处省略很多字啊。。。)

  书中并列的第一主人公皮埃尔也是一个大人物,他是一个私生子,但是成年的时候突然获取了巨大财富和地位,他就是 别祖霍夫伯爵。皮埃尔是安德烈的朋友,他们的感情特别深,应该可以称为真正的友谊。皮埃尔是一个花花公子,我们没有看到过他的抱负,他的努力奋斗,他就是托尔斯泰的化身,但是他是个思想者,他有很多的社会理想,他有自己的道德观,但是他的实践都是失败。他的人生就是哲学家的人生,现实让他痛苦,但是他无处藏身。书的结尾他成了娜塔莎的丈夫。

  书中,最最重要的女人,娜塔莎,是一个清纯的美少女,特别可爱,深得人心。关于她的文字很多,但是在这里,我不方便议论,但是我喜欢这个人物,就像我也喜欢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一样。

  书中的重要人物,尼古拉罗斯托夫,也花了很多笔墨,跟安德烈类似,但是尼古拉比较不自主一点,他的人生很成功。

  安德烈的妹妹,玛利亚公爵小姐,最终带着本属于安德烈的万贯家财成为了 罗斯托夫伯爵夫人。她和哥哥不一样,她逆来顺受,同样也获取了幸福。

  娜塔莎的表姐,尼古拉的初恋情人索尼娅,托尔斯泰最终让他成为了老姑娘,用意何在啊? 难道纯洁的爱情竟然必须让渡给社会物质的再分配吗(因为尼古拉娶了玛利亚公爵小姐)?

  皮埃尔的夫人埃莱娜以及她的父亲兄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书中还写了领导俄军打败拿破仑的库图佐夫将军,此人的思想最有意思,他从不主动出击,只是刻意不打失败的仗 。因为他相信拿破仑远征必定要失败,何必出军阻止敌人的失败呢,这完全是托尔斯泰主义。

  拿破仑也是重点描写的对象,不过托尔斯泰仿佛不怎么看得起他,将他描写成为了一个小人物,因为在托尔斯泰看来,人民和历史才是主导社会的主力。

  托尔斯泰在本书中的议论,特别多,基本上每卷每章前都有他的经典议论。比如在 第四卷第四部13节的地方,描述了皮埃尔在战后的受欢迎,作者说,原因在于皮埃尔开始承认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考,承认不可能用语言说服一个人改变看法。比如在1052页,作者在阐述为什么战争年代人们依旧歌舞升平的原因时说,我们之所以不喜欢印象中的国民同仇敌忾是因为我们没有想到每个人依旧有生活需求,不可能天天像北朝鲜一样剃个飞机头喊着打败美国,灭亡韩国。还有在历史的航船,行政长官在风平浪静时候总觉得是自己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殊不知其实他只是跟随历史人民的大船的前进。托尔斯泰的议论确实精辟。他说的那句,上帝喜爱残缺者的芬芳,残缺者是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那句话据说出自战争与和平,可惜我在读了一遍此书的情况下并没有看到。

  托尔斯泰在解释法国侵略俄国的战争的原因时不承认那是拿破仑的意志,因为他认为破轮只是一个小人物,只是历史海洋的一只破轮而已。同样,在讨论法军进入莫斯科城,莫斯科居民退出城市后莫斯科城被毁的原因时,他也说只是因为城市是由木头做成的。

  两百年后的我们,距离1810年已经整整200年了,历史的航船依旧前进,但是灾难和悲剧以及人性的残缺依旧随处可见。为什么呢?伟大的小说家的作品,是不是该读一下呢?而不是被问及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时喊一句战争 和平,人类的永远主题,战争 和平与爱。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五):了解一切,就会原谅一切。

  好久没有静心阅读过这一类外国鸿篇巨著,自己40多天能够静心下来读完,先给自己点个赞。其实对于这类现实主义历史小说,阅读有技巧,这本书的历史背景是拿破仑战争战争,那么先了解拿破仑的历次战役,外交关系,再了解俄国18世纪初的历史,最后梳理几位主角的家族关系,阅读下去就不会有难度了,难的总是静下心来阅读,静心阅读是这个时代最宝贵的阅读技巧。

  《战争与和平》的诞生是个意外,托尔斯泰在1865年遇见从西伯利亚特赦的十二月党人拉巴佐夫。克里米亚战争战争的失败,帝俄已经没有充当欧洲宪兵的实力,农奴制的废除,几件大事验证十二月党人正确的超前眼光,亚历山大二世在现实与舆论压力下,于是特赦了全部十二月党人。托尔斯泰为了纪念这次由贵族内部发起的革命,自我的革命,打算构思一部十二月党人的小说。十二月党人的思想是在拿破仑战争的背景下滋生的,更远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输出的思想在百年后的一战终于使皇帝贵族一扫而空。所以,讲述十二月党人革命的事迹,必须要讲拿破仑战争那是十二月党人的壮年时期。但是直接在1812年开始,讲拿破仑的失败,好像有点不好意思。应该先铺垫法国同盟的失败,拿破仑的不可阻挡,1812年的卫国战争才波澜壮阔。托尔斯泰确定从1805年开始故事,“怎么,我的公爵,热那亚和卢卡已是波拿巴家族的采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领地。”1805年拿破仑加冕皇帝从旭日迈向如日中天。也许1812年的卫国战争着墨太多,这次战争已经占据了小说的半壁。在尾声的1820年,主角皮埃尔只暗示了5年后的十二月起义,在一个大波浪平复,下一次波浪再掀起的时候小说结束,即使几位主角在十二月起义的结局有暗示,还是使人意犹未尽。

  所以,《战争与和平》最后以卫国战争为高潮而不是十二月党人起义是一个意外,但是这个意外使这部小说走向宏大,伟大。因为十八世纪初,拿破仑发起的一系列战争改变了欧洲的社会形态,法国大革命改变了之后的人类社会,拿破仑通过武力把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传播出去。放眼千百年,拿破仑战争显然是更适合作为史诗小说的背景。《战争与和平》被罗曼·罗兰誉为此书是“我们时代里最伟大的诗史,是近代的《伊利亚特》”,如果写十二月党人起义,我想故事虽然悲壮,但难以成为史诗。

  小说分为现实历史的一面与虚构故事的一面,现实历史包括了法国与俄国的外交手腕,奥普就在战争中在两者势力彼此增减之间摇摆。战争包括了申格拉本战役,称为“三皇大战”的奥斯特利茨战役,一八一二年战争的爆发,斯摩棱斯克的失守,波罗金诺会战,俄军放弃莫斯科,法军进城和莫斯科的大火,还有后面的俄国反击战。

  其中申格拉本战役与波罗金诺会战的描写非常详细,两场战役俄军没有击退法军但是都达成战略目的,爱国爱得深沉的托尔斯泰对两场大战大书特书,而相反“三皇会战”是拿破仑战国辉煌的战役却在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这是我一点怨念了。更别说从第三卷的1812年开始,作者讽刺拿破仑,说拿破仑是梦想人类建立大同社会,却成为人类刽子手,黑得有点过分了。

  还有亚历山大一世与拿破仑在蒂尔西特的船上签订和约,双方从敌人到称兄道弟,到1812年再次撕破脸皮打仗。斯佩兰斯基改革,许多人进步分子支持,改革的政改还参考了拿破仑的《民法典》到后来被流放改革失败。帝俄军队内部的拍戏倾辄。托尔斯泰查阅了很多的历史材料,历史书籍才写出一部真实的历史小说。可以认为,《战争与和平》就是18世纪初版的《巨人三部曲》而且有更深邃的思考。

  但是一部历史小说的质量还有由虚构的一面决定的。《战争与和平》一共有500多个人物,其中虚构人物300多个,以上流社会为主。几位男女主角经过考证都是托尔斯泰的祖辈。唯独男一号男二号考证不到原型人物,根据英国作家毛姆(他骄傲自大,是托尔斯泰的粉丝,对托翁心诚理服),认为男一号皮埃尔与男二号安德烈就是托尔斯泰自己,两人相反的性格确实托翁内心的矛盾,安德烈是年轻的托尔斯泰,热衷于建功立业,皮埃尔是中年的托尔斯泰,思考农奴改革问题。两个人性格虽然相反,但是价值观却是高度一致的,特别越到后面趋于同道。两人多次发生意见的相左,但是都没吵架,微微一笑结束。两人是君子之交,和而不同。有时间再分析两个角色。

  男三号尼古拉是一位脾气暴躁的保皇派,他们一家除了后来嫁给皮埃尔的娜塔莎都是沙皇的忠实捍卫者。通过尼古拉还有他弟弟彼佳见面亚历山大一世的热烈忘我、狂热崇拜,既然表现了当年帝俄人民心中,沙皇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明,例如在克里姆林宫召开群众动员大会,沙皇吃的馅饼碎掉了下来,下面的群众争着吃,好像碰见仙桃生水一样,其实这是赤裸裸的讽刺统治者与君主专制。在第一次参与战争,尼古拉手臂受伤然后临阵逃跑,后来还吹嘘自己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到后面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勇敢男子汉。很多人现在喜欢说《红楼梦》是一部青春小说,其实战争与和平也是。皮埃尔,安德烈的转变是思想上的,智慧的开悟。尼古拉的转变是勇气意志,但是因为他缺乏深刻的自省思考,他没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我要求,他很仗义如同另外两位男主角,但是最终他只能成为守旧势力,在《尾声》他听到皮埃尔说起秘密结社,他激动地说:“如果你成立秘密团体反对政府,不管这政府怎么样,我知道我的天职是服从这个政府。如果现在阿拉克切耶夫要我率领一个骑兵连弹压你们——我一秒钟也不会犹豫,立即去执行命令。”非常可能,尼古拉与皮埃尔在十二月党人起义,两人兵戎相见。

  对于女性主角,托尔斯泰笔下一样有几种类型,玛丽亚与索尼娅同一类人,她们都为了自己的家庭无怨无悔的奉献与牺牲。玛丽亚是个虔诚的东正教信徒,把生命的一切都看做升天天堂前的考验,没有人是罪恶的,如果有因为我们的看法出问题。书中描写玛丽亚长得不咋样,在上流社会的美女之中恐怕也是拿来做陪衬。作者用她的外貌反衬美丽心灵,这个美丽的心灵不落尘俗,她年纪开始大了还没有合适的婚事,老爸尼古拉·鲍尔康斯基开始老了,脾气越来越古怪,还喜欢羞辱她,哥哥安德烈远走他方的战场,她奉行母职照顾自己的外甥小尼古拉。她的生活条件其实很优越,但是对这一切都不感兴趣,她渴望地像东正教云游派教徒——一群类似跛足道人的信徒,云游四海,礼拜各方教堂,胜迹。接受在家信徒的布施,为他们布道,当自己有一天走不动了就躺在大地上等待上帝的接引。作者除了娜塔莎特别偏爱玛丽亚,经过考证玛丽亚是托尔斯泰的母亲原型,玛丽亚其实还渴望结婚,恰好尼古拉家里快要破产,尼古拉在玛丽亚撤退童山的时候解救了她,两人相识,这时候两人其实已经相爱了。但是尼古拉答应了要去表妹索尼娅,表妹索尼娅有人说她很像《红楼梦》的林黛玉,都是父亲早丧,寄人篱下,可她却更不幸,她没有自己的贾母,在直接面对“王夫人”的辱骂,要离开尼古拉为入不敷出的家庭考虑。她也是一直牺牲,牺牲才能使自己显得自己有价值,才能报答舅父舅母的养育,但是罗斯托娃夫人好像理所当然,还骂她是阴谋家。到罗斯托夫老伯爵死了,资产与负载都公开了,资不抵债,尼古拉在莫斯科谋了一份职务,但是连养家糊口都勉强,债务还上,遥遥无期,你说俄版红楼梦上演,索尼娅的贾宝玉怎么办,当然听从母亲去了玛丽亚。玛丽亚配得起尼古拉的爱,尼古拉娶了玛丽亚也避免了成为鲍里斯,为重新回到自己的阶级重头努力。这一切都牺牲了索尼娅,两个性格相似的俄罗斯女性不同的结局让人惋惜,都是万恶的金钱:

  在最后分析娜塔莎之前,必须要先剖析库拉金家族,皮埃尔说,哪里有他们出现,那里就有罪恶与道德败坏的事发生。可以说男一号,男二号的悲剧都是他们引起。瓦西里公爵早就继续皮埃尔的遗产,要为皮埃尔的同父异母姐姐们争取遗产,因为瓦西里公爵与他们有亲戚关系,但是基里尔·别祖霍夫却把自己全部留给自己的私生子皮埃尔,皮埃尔却对瓦西里公爵没有警惕,在他们与众多人撮合下,与他的女儿埃莱娜结婚,皮埃尔对她的风流事迹也早有听闻,但是没有办法男人败给了自己的情欲色欲。结果,埃莱娜作为上流社会的交际花或者更直接地说是“公交车”为自己戴上了数不清的绿帽,从痞子多洛霍夫与亲王的都有交往。皮埃尔在第一次与多洛霍夫决斗后深感后悔,带着痛苦与疑问的契机下加入了共济会。之后对妻子的行为千般百般的容忍,听之任之。他的哥哥阿纳托利也是浪荡子,对于娜塔莎与安德烈的感情造成致命的伤害,对他们的名誉造成致命的打击。最后恶人得到应有的结果,皮埃尔还是为前妻还了债务,安德烈看到阿纳托利再战场上重伤截肢,痛苦地叫喊,悲悯顿生,决斗的初衷也随之而忘,他原谅了阿纳托利,明白了玛丽亚经常教导他的博爱。

  娜塔莎,一位在《战争与和平》最耀眼的女性,她一出场就惹人痛爱。托尔斯泰形容她是“小哥萨克”,她出身上流社会却没有上流社会的特征,她不会法语,她不会说话讨好谄媚。她身上有许多优秀特点使她不乏追求者。主要角色鲍里斯、杰尼索夫,安德烈都追求过她。但是阿纳托利的出现改变了娜塔莎与安德烈的人生,娜塔莎的感情冲动不理智,使她智昏与阿纳托利私奔,撕毁婚约。幸好有索尼娅与玛丽亚·德米特里耶夫娜的果断阻止才没有让耻辱的名声降临到罗斯托夫家的头上。这件事对娜塔莎的打击很大,还服用砒霜企图自杀未遂。从此娜塔莎看清楚自己,自己原来跟普通人没有区别,她不比别人更美丽善良可爱,她也是平凡的芸芸众生 ,她也是一个有罪的人。她开始虔诚地,坚持地祷告,开始有意识地行善。她的感情开始内敛,但是皮埃尔还是爱上她,这一段挫折使娜塔莎变成一个贤惠的妻子,虽然她开始失去少女时代的风采,向俄罗斯大妈的路上一往不返,但是最后她是幸福的。我相信,皮埃尔参与起义后,娜塔莎肯定也是那些陪同丈夫前往西伯利亚的公爵、伯爵夫人。

  鲍里斯,一个从故事开始我非常痛心,到结尾我非常厌恶的人。他出生在落魄的贵族家庭,曾经瓦西里公爵受过他父亲的恩惠,现在他的母亲却要低三下四地哀求她,为的是给自己的儿子在军队安排一个好的职务。人情势利古犹今。活在中下层或许内心不一定痛苦,但是从社会的金字塔滑向中心层那肯定内心煎熬。君不见,全网散播的中产阶级焦虑症。从此他发奋图强,面对军队的长官阿谀奉承。他知道怎样迎合上司的观点与爱好,在上流社会什么时候发言,该说什么话都掌握得一清二楚并且,为别人别人连这样简单的事情都不知道而惊讶。他为了能结交到上流社会的朋友,为了自己的面子,什么里子都可以不要,为的就是穿上上流社会的华衣,宝马。保全一张在上流社会的通行证。相信大家对鲍里斯的厌恶都是从他不理会尼古拉为杰尼索夫求情开始的,鲍里斯的母亲德鲁别茨科夫人是罗斯托娃夫人的闺蜜,受到他们家里的接济。但是自己的儿子仕途顺利后又很少来罗斯托夫家里作客,现在面对有求于自己的罗斯托夫摆出一副上司的姿态爱管不管。他已经变成了又一个瓦西里公爵。后来他与娜塔莎早早结束感情的纠葛对双方都是好事,面对自己感觉故意表现忧伤的朱丽有着绿茶的性格,但是为了钱途的考虑还是娶了她。到最后他在本尼格森与库图佐夫之间也是见风使舵。除了库拉金家族之外,就数他最让人讨厌。

  托翁因为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对于战争的认识有着其他作家不可比拟的优势,外国的著名作家很少有参军从戎的经历,就像宋代的辛弃疾,参加过打仗又能作的一首好词,这些作家在历史上数的过来。所以《战争与和平》对于战争的描写,细节处把握得非常好,对于军队的检阅,非战士生活,战前的动员,后勤的运作...都写得很详尽。

  除此之外,托尔斯泰在这场战争还引发了思考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的共同问题,例如,历史是由谁推动的,战争是谁发起的为什么会有战争,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我们为什么会痛苦,面对痛苦我们怎么办,我们如何才能自由,最后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要博爱。

  最后,《战争与和平》是本反战争英雄,反英雄史观的小说。但是我觉得安德烈就是那些真正的英雄平凡的英雄,他曾经希望建功立业,受到万人的顶礼膜拜,即使家人的担心,妻子在家里担忧焦虑也在所不惜,他渴望那些自己也不认识的人的认同。经过妻子的死,他第一次改变。说出了标题这句话,后面安德烈继续转变,变成一个学会为国民为人类做贡献,不好自己沽名的大好男儿,最后的重伤与死亡,他明白到 什么才是博爱。

  是的,了解一切就会原谅一切。皮埃尔,安德烈,玛丽亚最后都明白到这个道理。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六):引人深思

  一两个月的时间,零零碎碎地看,终于看完了这部巨著。

  刚看10来页,就被吸引住了。为了记住复杂的人物,我还列了一张表。事实证明,很有帮助!

  要说读后感,感觉千言万语不知道从何说起。简单说,我读到了人性,人生的悲欢离合,有时美妙有时凄惨的爱情故事。对俄国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欧洲也有了不同的认识。

  俄国社会完全由贵族统治。贵族生活奢华,贫富差距很大,但他们的确不是草包。他们有才学,而且品德高尚,绝不贪生怕死,像安德烈公爵,尼古拉等都是身先士卒。他们对皇帝的崇拜、爱戴好像是非常真诚,而不是仅仅功利的。

  书中的爱情故事,令人惋惜。哎,说不清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