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10篇

2017-12-17 21:2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10篇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一本由马克斯·韦伯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1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一):《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我们总强调一个人的教育环境对他往一个方向的影响,但可能还有往相反方向的影响,比如我们很自然地接受一条鞭地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来解释资本主义,那么当韦伯从宗教的动力出发解释先于经济的并才对经济具决定性影响的精神上的因素导致的一种讲求方法的生活样式时,我们的对一贯从经济出发解释的反省反而能够更深刻。这种情况无疑还会发生在例如基督教成长环境,这件事如果溯源,那么最早的例子便是使徒保禄,他受到深厚的犹太教教育,也曾迫害过基督徒,然而在经历耶稣显现后,却成了可能是最伟大坚定的基督教传教士。

  我想先把韦伯的流れ理一下,这是最大的一件事。西方产生的资本主义的特殊点是什么?不是追求利得(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共通的),也不是“资本主义”的组织形式(第42页:以上情形不管从哪一点上看来,都是一种“资本主义的”组织形式——无论我们是着眼于企业家的纯粹在商言商性格,或是着眼于资本在事业里的翻滚运转上实为不可或缺的这个事实,或者最后着眼于经济过程的客观面向或簿记的方式,皆是如此。然而,这仍属“传统主义的”经济,如果我们从激发企业家的精神这一点来看: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获利率、传统的劳动量、传统的事业经营方式、传统的劳资关系,以及本质上传统的主顾圈子、招徕新顾客与商机的方式等,全都支配着事业经营,成为这群企业家的“风格”的基础。韦伯所举的例子可见这一页附近,这个例子与黄仁宇在其《从<三言>看晚明商人》里所解说的客商、牙商、坐商系统相似。而黄仁宇受韦伯影响,在其《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里证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所说“资本主义的萌芽”实在不能称为资本主义)。而是建基在一种禁欲伦理上的职业观,这种禁欲伦理使从商的清教徒每时每刻勤劳工作以最大化财富荣耀主)且不享受财富的样式(以这种讲求方法的不同于常人的生活样式确证自己属得救之列)生活。这里需要解释清教徒和禁欲伦理。清教徒一词自然有禁欲的意味,它来自对英国国教的反对,英国国教虽然也属宗教改革,但它除将国王列为宗教元首外,保留了大量天主教的仪式。而相信卡尔文主义的预定论(与天主教的普遍得救相对,卡尔文派坚信只有预定的部分人可得救)的宗教改革者则不相信一切神秘主义的仪式(祛魅),也不可能相信教会(更甭说世俗政府)的权威(教会的权威来源于普遍得救,教会拥有决定权,因而它可以发售赎罪券),因而他们反对国教派,要求祛魅并秉持如使徒那般的崇高方式自律生活。路德派认为因信称义,即得救与否在于信德,但这本质上也是普遍得救。而卡尔文派的预定论,无疑使基督徒面对更严苛的生命,因为你不可能靠积累善行等事功得救,他只能确证自己是否属于得救之列(这确证可不是一次性得到答案,因为你不可能知道上帝的答案,而像是一种永远看不到答案因而要永远目眦欲裂般试图确信),而这确证是每时每刻的自我观察(很难不让人想到福柯在《规训与惩罚》里所解说的发源于监狱的对犯人的每时每刻的观察、评估、规训、教育与惩罚走出监狱,走向学校对学生、公司对员工、医院对患者、党对党员、警察对人民的那种对象化的技术性的严密规训)。(第143页:对我们的研究始终位居关键点的,毋宁是所有的宗派共通的一个观点,亦即将宗教的“恩宠状态”视为一种身份,具此身份的信徒因而与被造物的堕落、与“现世”相分隔,而此一身份的拥有,尽管因应各宗派的教义而各有不同的获取手段,但无法借由任何的巫术-圣礼手段、忏悔赦罪或个别的虔敬善功而获得保证,能够加以保证的唯一办法,是证明一己的行为举止迥然有异于“自然”人的生活方式。)英国的非国教派(我认为可以等同于清教徒)均将卡尔文视为宗师,美国的新英格兰则由清教徒建立。某种程度上,我觉得韦伯和福柯从两条路归结出相似的现代人的完全交出自由以后的处境。蒋方舟在《生而为人,何以为耻》这篇文章里说:我总认为伟大的作品在写尽了人类已经到来和逐渐到来的苦难之后,总会提供一道窄门。我认为像《规训与惩罚》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样的作品本身就是那道窄门,或者可以正用韦伯在第183页注里所写:我从未怀疑人文主义的理性主义所具有的独立意义。今年所读的书里,从阿伦特到福柯到韦伯,在在深含着他们的人文主义的理性主义,这也是最让我积极振奋的感染我的东西

  接下来想以几个问题来写。第一,为什么入世禁欲的讲求方法的生活样式会转为“在营利上的惊人的纯良之心——只要一切都是出之以合法形式(第176页)”的功利主义的生活样式,并非本书主题,韦伯也只是在书末总结道:正如我们一再观察到的发展模式,当思想的宗教根基枯死之后,功利的倾向不知不觉地潜入称雄。(第177页)第二,为什么入世禁欲没有如天主教内的禁欲那样成为出世禁欲呢?首先在宗教改革之前,世俗的生活样式被认为是生物性的事,而修院生活方式(第174页:事实上,修院纪律的整部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与财富世俗化的问题相抗争的循环史)具有蒙神称义的价值(第54-55页),正是路德从自身经验出发赋予了俗世职业生活以“天职”的道德意义。(如此赋予俗世职业生活以道德意义,事实上正是宗教改革、特别是路德影响深远的一大成就。第55页)于是“禁欲之逃离世俗日常生活的潮流,如今已被一道堤防给防堵住,先前成为修道僧最佳代表人物之来源的那些真心热切的信徒,如今不得不在世俗的职业生活当中追求禁欲的理想”(第104页)。这堵住了出世禁欲的另一个口子,是当一个人被劳动的物性长期浸泡后,他很可能会感到精神上和宗教的远离。一个真心热切的信徒越会对此高度敏感,这份敏感我曾在已故的江绪林老师那里见过。说到这里必须岔开去说明,卡尔文派和受卡尔文主义影响的新教教派非常排斥感情性,他们坚持彻底的理性主义(可以说就是形式主义)(第87页:神义论的问题,以及那些苦恼其他人的、有关世界与生命之“意义”的一切问题,全都被排除舍弃,这在清教徒来说根本是不证自明之理,对犹太人来说也是如此——只是出于完全不同的理由)。如果一个清教徒商人感到和宗教远离了,他会更加严格地约束自己,以再次确证。然而这种劳动者的自律不需要太长时间,因为外在的强力将要降临,那就是韦伯所说的“钢铁牢笼”了。(第179页注:现今,劳动的物性,亦即从个人的立场看来,既无欢喜又无意义,在此却含带着宗教的光芒。资本主义于其形成期间,需要因为自己的良心而甘愿任由经济压榨的劳动者。如今根基稳固之后,即使没有来世的激励,也能强索人的劳动意愿。)第三,如果从现代国家里选出最正统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无疑就是答案。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形成之初需要一定的来自劳动者的自愿和认同(这需要利用一种传统精神资源,例如宗教传统),那么日本在资本主义形成之初是如何让日本人迅速自愿接受资本主义精神的呢?或者说,当时已有的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本身的经济成就就已足以作为最大的接受的因素了?但无论如何,日本人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接受禁欲的资本主义精神是十分凸出的。在此我没有答案。

  实际上这篇论文我还有大片没有专门提及的内容,包括韦伯在《入世禁欲的宗教基础》里对卡尔文派、德国虔敬派、卫理公会及从再洗礼派运动中生长出来的诸教派的分析(第71页),这部分虽然是归纳,但无疑是理解和厘清庞大的新教世界最好的文本;以及韦伯在《禁欲与资本主义精神》里主要以“清教道德神学最为集大成的一部纲要”——巴克斯特所著《基督徒指南》来仔细解明宗教的禁欲如何完美契合和孕生世俗劳动的资本主义精神。在未来慢慢做笔记的过程中,我还想再在此做一些添加。

  我猜想每个读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人都不得不为韦伯的倒数第二段话所摇撼(每一句都有宽阔的意涵),我必须要摘录如下:近代的资本主义精神,不止如此,还有近代的文化,本质上的一个构成要素——立基于职业理念上的理性的生活样式,乃是由基督教的禁欲精神所孕生出来的,而这就是本文所要加以证明的。我们只要再读一下本文开头所引的富兰克林的那段小文,便可看出那儿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那种心态,在本质的要素上,实与稍前所究明的清教的职业禁欲的内容并无二致;只是,前者的宗教根基,即使在富兰克林那儿,也业已枯萎衰亡。近代的职业劳动具有一种禁欲的性格,这想法本身并不是件新鲜事。断绝浮士德式的个人全方位完美发展的念头,而专心致力于一门工作,是现今世界里任何有价值的行动所必备的前提。因此,“事功”与“断念”如今注定是互为表里不可切割。市民的生活格式——若要成为格式而非不成个样子的话——所具有的这种禁欲的基本格调,也是歌德在作品《漫游时代》及给予浮士德的一生之结局中,以其高度的人生智能所想要教导我们的。对他而言,这样的认知,等于是向一个完美人性的时代断念诀别;这样的时代,在我们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已无法重演,犹如古雅典文化的全盛时期已一去不返。清教徒想要成为职业人——而我们则必须成为职业人。因为,禁欲已从僧院步入职业生活,并开始支配世俗道德,从而助长近代经济秩序的(虽然受到机械生产的技术与经济的前提条件所束缚)那个巨大宇宙的诞生;而这个宇宙秩序如今以压倒性的强制力,决定着出生在此一机制当中的每一个人(不只是直接从事经济营利活动的人)的生活方式——而且恐怕直到最后一车的化石原料燃尽为止,都还是如此。依巴克斯特的见解,对于外在事物的顾虑,应该只是像件披在圣徒肩上的“随时可以卸下的薄斗篷”。然而,命运却使得这件斗篷变成了钢铁般的牢笼。禁欲已着手改造世界,并在这世界踏实地发挥作用,结果是,这世间的物资财货,如今已史无前例地赢得了君临人类之巨大且终究无以从其中逃脱的力量。如今,禁欲的精神已溜出了这牢笼——是否永远,只有天晓得?总之,获胜的资本主义,既已盘根在机械文明的基础上,便也不再需要这样的支柱。其开朗的继承者(启蒙运动),似乎已永远地褪尽了她玫瑰般的红颜。“职业义务”的思想,亦有如昔日宗教信仰的幽灵,在我们的生活里徘徊。举凡“天职的履行”无法直接与最高的精神文化价值有所关联之处,或者说,当它已不必再被主观地感受到就是一种经济的强制时,个人如今根本就已放弃对其意义多家思量。营利追求最为自由解放之处,如美国,业已褪除此种一贯追求的宗教—伦理意涵,如今倾向于和纯粹竞赛的激情相连接,甚至往往使营利带上运动比赛的性格。没有人知道,将来会是谁住在这个牢笼里?在这惊人发展的终点,是否会有全新的先知出现?旧有的思维与理想是否会强劲地复活?或者!要是两者皆非,那么是否会是以一种病态的自尊自大来粉饰的、机械化的石化现象?果真如此,对此一文化发展之“最终极的人物”而言,下面的这句话可能就是真理:“无灵魂的专家,无心的享乐人,这空无者竟自负已登上人类前所未达的境界。”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二):摘录

  1. 无止境的营利欲并不等同于资本主义,更加不是其“精神”所在。反之,资本主义恰倒可以等同于此种非理性冲动的抑制、或至少是加以理性的调节。总之,资本主义不外乎以持续不断的、理性的资本主义“经营”来追求利得,追求一再增新的利得,也就是追求“收益性”。(前言P5)

  2. 我们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毋宁是具有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之市民的经营资本主义的形成。或者,以文化史的角度来说,也就是西方市民阶层及其特质的形成的问题。(前言P11)

  3. 关于资本主义“精神”的概念,从我们的观点看是是本质性的东西,既不能也完全没有必要被当做是唯一可能的理解。此乃根源于“历史概念形成”的本质,在方法上,其目的并不是要把历史真实嵌插在抽象的类别概念里,而是要在往往且无可避免各具独特个别色彩的具体发生关联里,致力整理出历史真实的面目。P28

  4. 人们并非“天生”就想要赚的愈多愈好,而是想单纯地过活,过他所习惯的生活,而且只要赚到足以应付这样的生活就好。P38

  5. 上述这种变革,表面上并不起眼,但对于此一新精神之贯彻于经济生活中实具决定性意义,而开创此种变革者,通常并非经济史上任何时代都惯见的那些蛮勇厚颜的投机者与经济冒险家,也不是那些只不过是个“大金主”的人,而是在严苛的生活训练中成长起来,心细胆又大,尤其清醒且坚定、敏锐且全心投入工作,带有严格市民观点与“原则”的人。P44

  6. 是否这样?并且在何种意义上是这样?正是此处所要加以探讨的。因为,以赚钱作为人有义务要达成的目的本身,作为“天职”,这样一种观念是与其他任何时代的道德观感相背反的,这几乎无须证明。P46

  7. “理性主义”是个历史概念,其中包含着无数的矛盾,所以我们理应加以研究的是,那个曾经是而且至今一直都是我们资本主义文化最特色独具的构成要素,亦即“天职”思想与为职业劳动献身—如吾人所见,这从享乐主义的利己观点看来是如此的非理性—得以从中滋长茁壮的那种“理性的”思考与生活,到底是何种精神孕育出来的?在此,让我们感兴趣的,正是存在于此一“天职”观(如同存在于任何“职业”概念)当中的那个非理性的要素,到底是从何而来的问题。P51

  11. 其二是,谆谆教诲人要以孜孜不倦的职业劳动来作为获得那种自我确认的最佳手段。这样,而且唯有这样,才能消除宗教的疑虑,并且带给人恩宠状态的确证。P91

  12. 宗教达人可以从两方面来确信自己的恩宠状态,要不是感觉自己乃是神力的容器,就是感觉为神力的工具。在前一种情形下,其宗教生活倾向于感情的陶冶,在后一种情形下,倾向于禁欲的行为。路德近乎前一类型,卡尔文派则属于后一类型。P94

  13. 所有这些全都显示,路德派特有的那种追求救赎的方式:决定性的关键并不在于生活实践上的“圣化”,而在于“罪的赦免”。取代有计划且理性地努力获得并固守关于未来(彼世的)救赎的确实认知,于此是感觉现在(此世)与神和好与交会的需求。P126

  14. 宗教要求于圣徒有别于“自然”人的这种特殊生活,已不再是在俗世之外的修道院里,而是内在于现世及其秩序里实行的,此乃决定性的关键之所在。着眼于彼世而在现世内进行生活样式的理性化,这是禁欲的基督新教的职业观所造就的结果。P143

  15. 犹有甚者,劳动根本上是神所规定的生活目的本身。保罗的告诫:若有人不肯工作,就不可吃饭,无条件地适用于任何人。不愿意劳动即是欠缺恩宠状态的表征。P151

  16. 强调固定职业具有禁欲的意义,赋予了近代专业人士一种伦理光环,同样的,对利得机会的神意诠释,也给予企业人士伦理上的荣耀。封建领主的高傲放纵与暴发户的浮华虚荣,同为禁欲之道所嫌恶。反之,清醒冷静白手起家的中产市民却博得全面的伦理赞扬,“神祝福他的事业”,是常套用在那些遵从神的安排而成功的圣徒身上的一句话。P158

  17. 若我们再把上述那种消费的抑制与营利枷锁的解除合而观之,那么其外在的结果是相当了然的,亦即,通过禁欲的强制节约而导致资本形成。P171

  18. 举凡清教人生观的力量所及之处,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有助于市民的、经济上理性的生活式样的倾向—这比单是促进资本形成自然是重要的多。清教的人生观实为此种生活样式之最根本的尤其是唯一首尾一贯的担纲者,守护着近代“经济人”的摇篮。P173

  19. 因视履行劳动义务为天职而唯独天国是求的努力,以及教会纪律自然强加于无产阶级身上的严格禁欲,必然多么强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意义下的劳动“生产性”,是很明显的。P179

  20. 近代的资本主义精神,不止如此,还有近代的文化,本质上的一个构成要素—立基于职业理念上的理性的生活样式,乃是由基督教的禁欲精神所孕生出来的,而这就是本文所要加以证明的。P181

  21. 如今,禁欲的精神已溜出了这牢笼—是否永远,只有天晓得?总之,获胜的资本主义,既已盘根在机械文明的基础上,便也不再需要这样的支柱。其开朗的继承者(启蒙运动),似乎已永远地褪尽了她玫瑰般的红颜。“职业义务”的思想,亦有如昔日宗教信仰的幽灵,在我们的生活里徘徊。P182

  22. 如今,无数的这种俱乐部成为身份性贵族化倾向的担纲者,而此一倾向与赤裸裸的金权制比肩并行—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而言与之相抗衡—乃是美国当代发展特色独具的一面。P197

  23. 禁欲的宗教集会与教派的形成,特别因其激进地挣脱家父长制的、威权的桎梏,及其擅自解释人必须更听从于神甚于人这个命题的那种方式,构成了近代个人主义最重要的历史基础之一。P215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三):资本主义为什么没有率先在中国产生?

  如果去掉资本主义官方意识形态的贬义性,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效率主导的社会。这种社会的形成需要几个因素:

  一、分工

  中国的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最大的分工为家庭内部的男耕女织,基本柴米油盐就都保障了。但还是有手工业者,如:木匠、篾匠、银匠等,这种分工如果要促进资源效率提高的话,出了技能本身提升外,专业工具或设备的发明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人工技能提升是有极限的,而工具的改进却没有。然而在这里碰到一个问题:中国手工业者对外人传授技能一般要“留一手”,特别是对于外人。并且传授的方式是口传心授,很少用文字的东西记载下来--------这样使得传授的知识一方面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传播的地域也受限制,最终限制了高效率工具的产生。

  二、市场的扩展

  “一个便宜三个爱”是商业的“金规则”,这个规则告诉我们成本的重要性。如果要赚更多的钱,即便生产效率提上来了,销量要随即跟上才能相促进。对于小农户,单户的购买量是有限的,要卖更多的东西,需要走到更远的地方,覆盖更多的村落。而儒家文化的“父母在,不远游”,限制了市场的拓展。

  三、地位

  儒家文化对于商人是贬低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考科举做官是最有面子的事。按照辜鸿铭的说法,中国的宗教是祖先,光宗耀祖的事,按西方的说法荣耀上帝的事,出资给祖先建祠堂、挂牌匾都不算最荣耀的。最能使祖上添光彩的是中举,借另一尊更高的神(即皇帝)来分封你的祖先。即是说无论如何富有,商人不能取得尊贵的地位。这对于任何一个有抱负的商人有未免不是一个打击。

  从上述的分析我们看出,效率社会产生是需要文化土壤的。需要社会的共享、个体的自由和恰当的评价标准。如果一个以邻为壑、限制自由和仇富贬商的社会,其资源利用效率绝对达不到最大化。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四):经济理性是新教国家取得成功的关键

  一直以来,十分迷惑Ferragamo、Fendi、Ferrari等手工品牌出于意大利,Benz、BMW、Bosch等工业大制作出于德国,而英国、荷兰、美国则向全球输出东印度公司、荷兰银行和好莱坞大片。原来,教派传统也影响着产业分工。天主教的意大利、路德宗的德意志、加尔文宗的荷兰、新教的英格兰和清教徒的美利坚,不同的宗教信任也决定着文明的发展和产业选择。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告诉我们,“天主教徒留守在手工业里,比较多成为工匠师傅;新教徒多流入工厂,成为熟练劳工和经理阶层”。“家庭的宗教气氛决定了职业选择和职业命运”。在韦伯看来,“新教徒展现出一种走向经济理性主义的倾向”。“卡尔文教派分布地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温床”。

  “西方为什么会成为今日的西方,而非别的模样”。为什么现代资本主义没有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地发展壮大。按理说,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起源地,有深厚的人文主义思想基础,西班牙有广阔的殖民地和庞大的统一市场。这些都是发展现代资本主义所必需的。按照韦伯的宗教社会学分析,也许是受天主教传统的影响。中世纪末期,天主教已经沦落为教庭的工具,纪律涣散。而“资本主义无法雇佣毫无纪律的‘随心所欲’者作劳动者,举止言行一贯厚颜无耻的商人无法为资本主义所用”。

  任何宗教都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宗教认可的“道德”高于一切。天主教“灭人欲”往往是通过“苦修”来实现的,通过肉体的痛苦对抗心灵的欲望。这类似于佛教徒的“闭关修行”。而基督新教认为,“不休不歇的、有系统的俗世职业劳动,是制欲的最高技术”。“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且系统的世俗职业劳动,是至高的禁欲手段”。这非常接近于唐代百丈禅师提倡的“农禅”思想,“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显然,这样的“道德”观更接地气,也更有生命力。人们的修行从此从修道院走向手工作坊,从象牙塔走向田垄间。

  传统基督徒视赚钱为不道德的行为,是撒旦干的事。《申命记》中,就禁止上帝的子民相互放高利贷。犹太人放高利贷一直为基督徒所痛恨。中世纪的欧洲,手工业者地位一直低下,连农民都不如。

  而通过路德的巧妙翻译,把德语中的“职业”(Beruf)一词译成“上帝所安排的任务”,从而给世俗的工作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手工业者不再低人一等。俗世劳动也是“邻人爱”的具体表现。劳动是每一个人“蒙召”的义务,是荣耀上帝的事,“否则即使身为僧侣,也不表示他可以得到救赎,说不定反会由于他的怠惰而受到天谴”。“劳动的人”从此与“祈祷的人”没什么区别。

  在韦伯眼中,是基督新教的教育造就了一批批堪为资本家、企业家所用的劳工,他们的“工作伦理”以及敬业精神取代了生产力低落的传统劳动观念,为资本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于此,在企业家这方面,新教所传播的“天职观”也有助于新兴的资产阶级以更合理和系统的方式,追求“正当”的经济利益。

  新教“不强迫有产者苦行,而是要求他们将财产运用在必要的实际上有用的事情上”。宣扬“财富的获得是劳动的结果,是神的祝福”。从而,我们看到,富兰克林的语录里,“从人身上挣钱”不是什么坏事,只要是正正当当的赚钱,都可以看作是职业上的美德和能力之成果。

  新教的理性,或者经济理性,是新教国家取得成功的关键。

  但基督新教的教义和初衷也是教导信徒要把世俗的财富视如敝屣,却没想到新教徒勤奋工作和讲求尽世间义务的“精神”促发了经济行为的理性化,资本主义盛行的结果,一切以金钱为计算标准,这正是宗教教义当初最为反对的!

  如此看来,促发经济理性的决不是新教教义和新教伦理,而是新教传统。

  韦伯从在研究世界各大文明之后,得出一个结论:文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传统”便成为固定下来的模式,几乎每个社会都有种种禁忌与限制,不准人们逾越传统的界限。坚持这一观点的,并不是少数。BBC纪录片《无神论简史》中, 乔纳森•米勒采访了6位物理学、神学、哲学和艺术领域的无神论者,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都将宗教视为一种传统,大家都遵守约定俗成的东西,不一定非信仰什么,就像中国人过春节一样。这或许就是一种理性吧。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五):浅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写在前面的话:

  这篇文章是我在英国硕士课程的一份作业,要求是对这本书做一个3000词的读后感并简要讨论一些阅读中的感受。作为一份学习中的作业,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是刻板的(还夹杂了不少英文),很多观点受限制于字数和时间也是未能充分讨论的。不管怎么说,作为自己学习中的读后感,发在这里保存可能更加保险一些,还不知道回国后原稿还能否得到妥善保存,算是求学经历的一份纪念吧。

  Introduction

  在中国的大学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19世纪德国产生了两位伟大的社会学家,一位影响了西方社会的进程,另一位影响了东方社会的进程,前者就是马克思•韦伯,后者是卡尔•马克思。由于这两位学者的名字中都含有类似的发音(在中文中,max和Marx的译名发音相同),因此他们经常会被放在一起进行讨论。马克思•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也是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其代表作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他采用独特的研究视角,从宗教和文化的角度探寻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背后隐藏在文化深处的精神动力问题。他通过比较东西方国家的不同宗教及其资本主义的现实发展得出结论:新教伦理及资本主义精神是推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道德依托和价值呵护。同时,在资本主义发展一定阶段之后,资本主义已经脱离出了新教伦理成为了占据世界的价值体系。正如作者所说“The Puritan wanted to work in calling; we are forced to do so”. 本文将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书出版的背景;第二部分介绍本书的结构和内容;最后一部分讨论马克思•韦伯的观点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关系。

  ackground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的文化比较系列专著《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的第一篇论文。在书中韦伯讨论了伴随欧洲宗教改革运动而出现的新教伦理及后者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起源和整个西方理性化进程的影响。该书最初分两部分发表于《社会科学与社会政治文献》(1904-1905)第七卷和第十一卷。1920年作为《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的第一部分被重新出版。在新版本中韦伯做了许多修改,并在注释中加了不少新的材料,同时回答各种批评。在讨论这本书时,我们首先回顾一下这本书创作的背景。

  首先,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使得西欧的理性主义传统遭遇了危机。作为生活在这一时期的马克思韦伯,他不仅受到传统的理性主义的影响,同时也看到了在西欧尤其是德国的非理性主义产生的影响,这就促使作者对这些不同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

  其次,在这一时期,德国境内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这两个群体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这就促使韦伯研究宗教与经济发展之间复杂关系来解释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

  最后,马克思韦伯出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加尔文派教徒,她对作者影响巨大。从这些方面来看,这些家庭和成长背景为作者从宗教和文化的角度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净胜动力提供了可能。

  tructure and Content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全书由7个部分组成,包含5个章节,一篇作者导论和作为附录的1920年出版时作者添加的notes(但是部分简化的版本并不包含导论和notes)。本文只对导论部分和5个正式章节进行回顾。

  Author’s Introduction:

  在作者导论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在众多的世界文明中,只有西欧文明形成了现代社会与科学并发展了资本主义。作者从科学方法、艺术、建筑和史学等多个方面对西欧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了对比,并从而得出西欧文明是唯一使全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文明的结论。在这些现代化的领域中,最重要的是西欧发展了资本主义,使之成为了“现代社会中最决定命运的力量”。韦伯所定义的资本主义,其实有着严格的“时空限定”。他考察的只是西欧和美国的资本主义(36页),而且他回避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也否认今后的资本主义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因为他觉得“初创时期”过后,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偏离,它已不需要资本主义精神的支持。所以,他考察的是需要资本主义精神支持的资本主义,在他看来,尽管中国、印度、巴比伦、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中世纪都存在过资本主义,但“那里的资本主义缺乏这种独特的精神气质”。韦伯将资本主义定义为以和平的形式利用交换机会谋取利润。资本主义的核心是理性,在韦伯看来尽管现代经济生活中存在着诸多非理性的行为,但理性才是区别资本主义经济行为和前资本主义经济行为的依据,非理性行为只是理性的程度问题。

  作者认为西欧文明发展了资本主义,并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原因是西欧文明使用理性的资本主义劳动组织方式,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生产。这种组织方式主要的特征有两点,第一是家庭事务和企业事务分开,私有财产和共同财产分离;第二是采用理性的簿式记账方式。作者承认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和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家,古已有之,并且广泛存在于各国。继而提出了本书的主题:为什么资本主义发展会在西方产生,西方的宗教观念尤其是新教观念是否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Chapter 1: Religious Affiliation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在这一章中,作者通过首先介绍了一个现象:在大多数宗教成分复杂的国家中,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尤其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在对德国的社会观察中发现,新教徒更倾向于接受职业技术类的职业教育,同时倾向在企业中担任管理或者技术工作;而天主教徒则倾向于接受人文科学的教育,一般在原有行业中坚持学徒制。对于这一现象的解读,一般认为天主教讲究修来世,故不重视现实利益;而新教重视现世享受,所以更有动力发展资本主义以获取经济利益供享受。作者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相对于天主教,新教则有更加严密的宗教控制,同时也存在这经济理性主义的倾向。在新教徒中,对于宗教的虔诚和追求利润的经济手段是共同存在的。

  在这一章中,作者通过对现象的描述将论述引向了更加深入的层次,新教教徒和天主教教徒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不同的两个群体,那么新教伦理是否对资本主义精神产生了影响呢?

  Chapter 2: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这一章节,作者通过对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一些名言开始论述,表达了资本主义的核心就是努力工作赚取更多的利润。这样的观点在当时被认为是功利主义的,作者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活动中的现象和资本主义企业家的行为进行分析,提出了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不仅在于追逐利润,还包含有保持勤俭的生活。在资本主义精神中,逐利并不是为了获取财富供自己享受,而是将逐利作为一种本能和责任。资本主义企业家在赚取了利润之后,并没有用于自身的消费,而是将利润投入到再生产总从而推动了事业的发展,也就带动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

  资本主义企业家将这种勤奋努力带来的社会繁荣作为自己的荣耀,对于所有这些对近代商人来说,这显然是生活中一种特殊的并且无疑是理想主义的满足,同样,一种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这种经济是以严格的核算为基础而理性化的,以富有远见和小心谨慎来追求它所欲达的经济成功,这与农民追求勉强糊口的生存是截然相反的,与行会师傅以及冒险家式的资本主义的那种享受特权的传统主义也是截然相反的,因为这种传统主义趋向于利用各种政治机会和非理性的投机活动来追求经济成功。如此看来,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完全可以理解为理性主义整体发展的一部分,而且可以从理性主义对于生活基本问题的根本立场中演绎出来。而这样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是受到新教伦理影响的。在下一章节中,作者对这种新教伦理影响下形成的职业观进行了分析。

  Chapter 3: Luther’s Conception of the Calling

  这一章节中,作者介绍了职业这个概念,它来自于宗教的一个概念,即上帝安排的任务。在宗教改革运动中,路德在对《圣经》的德文翻译中,使用了这一词汇,随后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而这一概念在之前的宗教文献中则是不存在的。作者认为在新教中,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以个人完成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就产生了一种新的伦理观:个人道德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应是以履行世俗实务的义务进行评价。而这样的新教伦理就形成了职业道德的概念,这对于资本主义发展十分重要。

  虽然路德提出了职业这一概念并被保留下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当时路德的职业概念仍然是旧式的,它要求人们安于现状,接受上帝的安排。资本主义精神的行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是路德派改革的初衷,在写一个章节中,作者对宗教改革中的其他流派进行了分析。

  Chapter 4: The Religious Foundation of Worldly Asceticism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对禁欲主义这一新教重要的伦理进行了分析。作者先后分析了加尔文派、虔信派、循道派和浸礼宗诸派四种禁欲主义的宗教形式。这些宗教的共同点是他们都笃信预定论,即上帝选定了部分人获得恩宠而另一部分人则不能得到救赎。虽然不同的教派中获得上帝恩宠的方式不同,但它不能通过圣事、忏悔和善行来达到是共同的。这种恩宠只能再自己和其他非信教自然人区分时才能获得,从而引发了新教徒自我监督并奉行禁欲主义。这种与自然人的不同不是在修道院中达到的,而是在尘世及各种机构中度过的,这就要求人们在世俗活动中摒除感情因素将一切理性化。

  禁欲主义下的努力工作和财富积累只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而存在,而不是为了自己的肉体服务。在随后的发展中,这种伦理演化成通过努力的工作并约束消费享乐只为了社会的理性化组织的利益服务。

  Chapter 5: Asceticism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在禁欲主义下的新教伦理下,劳动成为了禁欲的一种途径,虚耗时光和不劳动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传统的观念认为财富使人懈怠,但是在禁欲主义下,工作是虔诚的表现,富人即使拥有财富也必须工作。这样追求财富只要不用于挥霍就是合理的就成为了一种新教伦理。

  新教下的职业观(第三章)和禁欲主义(第四章)共同影响了资本主义精神,并将获利的冲动合法化,因为这是上帝的意愿。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新的资产阶级伦理就形成了:资本主义企业家是上帝的选民,受到上帝的祝福;只要自己外表得体,行为没有污点并合理的使用财富,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收到财富的支配,这是一种责任。同时,新教伦理下大量的敬业的劳动力也成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

  在本章节的最后,韦伯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由于敬业努力的职业观和禁欲主义的影响就加速了财富的累积,财富的累积容易使人们放弃禁欲主义走向功利主义,于是宗教褪去,资本主义占据世界,我们全部处于这种功利主义伦理的支配之下。

  Max Weber’s View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在本书中,马克思韦伯探讨了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影响。在韦伯的观点中,“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并不是等同的概念,二者是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不同的东西。“新教伦理”所包含的合理成分催生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出现和形成,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动力和刺激。

  首先,新教伦理以宗教的方式确认了正当追求财富在信念和道德中的合法性,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实际的心理动力。新教伦理把合理地追逐财富看作上帝的意愿,肯定了赢利活动的合法化,使西方社会走出了中世纪传统宗教伦理的禁锢。这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首先从信念和道德上做了准备,形成了一种以增加财富来获得上帝恩宠的原动力。

  其次,新教伦理强调合理限制消费,推动了资本的积累。因为“人仅仅是经由上帝恩宠赐予他的物品的受托人,它必须像《圣经》寓言中的仆人一样,把每个托付给他的便士入账,而如果仅仅为了一个人自己的享乐而非为了上帝的荣耀花费了哪怕一个便士,其结果至少是很危险的。”新教徒把劳动看作人生终极目的,极力反对无节制的享乐消费。对于新教徒而言,努力的工作,增加财富是其道德追求,不合理的挥霍被认为是丧失掉上帝对其的恩宠。这样新教徒积累的财富又用于赚钱的行为中,正如韦伯所言:“一旦限制消费与牟利行为的解放结合起来,不可避免的实际结果显然是:强迫节省的禁欲导致了资本的积。”

  最后,新教伦理调节了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从资产阶级的诞生而言,新教伦理使其存在具有合法性,而且产生这样一个现象,对于资本家,他们会更加努力的经营,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获得上帝更多的恩宠。对于工人而言,他们为了获得上帝的恩宠必须努力的工作,从而使工人成为资本家最理想的工人。“由于雇主的经营也被解释成为一种天职,因此使剥削这种明确的劳动心愿成为合法行为。显然,只有完成天职的义务,通过教规自然施加的,尤其是无产阶层必须履行的严格禁欲主义,才能实现对天国专心搜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正是在这种入世的新教伦理的影响和感染下,西欧社会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作为近100年前的研究作品,韦伯的很多观点在当今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仍然可以找到相互对应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在新教伦理中,受到预定论影响下形成的天职观将劳动视为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不能浪费劳动时间,通过履行现世的职能才打到禁欲的目的。在宗教褪去资本主义掌控世界的今天,这种观念演化成了为了组织而努力工作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而辛勤的劳动则成为了自我实现的一种有效途径。虽然在目的上发生了变化,但是这种将辛勤劳动和价值判断联系起来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我们对员工职业道德的要求和对组织负责的伦理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企业文化中要求我们增加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体现在很多企业文化的文件之中。我们将辛勤劳动从新教伦理中总要的要求变成了自我实现的途径,也体现了天职观对于当今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其次,禁欲主义影响下的资本主义必然导致财富的累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当资本主义发展成熟后,功利主义成为了主流的价值取向之一。在当今经济活动中,尤其是绩效管理中,我们存在着无止境的更多更好的追求,这种多体现了我们对于价值衡量的标准。在新教伦理下,更多的劳动收获体现了对于上帝的虔诚,当今更好的绩效体现了社会对于个人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虽然从本书中无法找到这种演化直接的论述,但是更多的追求这一点是共同的。

  最后,随着资本主义占据了世界的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对于我们的控制是全方面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我们必须接受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下的教育,然后通过求职工作从而是自己的生活完全处于这样的价值体系之下。不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如何强调个体,我们劳动的实质不再是自给自足的生活,而是通过出卖自由的劳动力换取生存的需要,即劳动换取自由。正如作者在第二章中的描述:”Thus the capitalism of today, which has come to dominate economic life, educates and selects the economic subjects which it needs through a process of economic survival of fittest”.

  Conclusion

  韦伯在这本书中致力于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即近代资本主义为什么仅仅出现在西方,而同时期的东方却呈现出停滞之势?就此问题,韦伯便极为注重对资本主义经济兴起过程中非经济因素的重要意义的深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便着重讲述了宗教观念(新教伦理)与隐藏在资本主义发展背后的某种心理驱力(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生成关系。韦伯深切感到资本主义精神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推动和支持作用,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精神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也就使他所主张的禁欲主义新教的伦理。

  韦伯的观点对于理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我对于其中的许多观点是持有怀疑态度的。首先,敬业的精神和抑制消费的取向不仅仅存在于受到新教影响下的西方社会,在许多非基督社会中这样的伦理也普遍存在,比如当今中国的多数企业家也表现出勤劳和节俭精神,但这并不是由于新教影响形成,所以说这样的结论并不是很全面。此外,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是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改进,作者并没有分析在资本主义起源时代,西欧文明通过殖民战争和海上贸易获得的巨额财富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作为宗教社会学的第一本经典著作,马克思韦伯从文化角度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分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同时,天职观和禁欲主义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也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六):观念左右历史

  近来在读马克斯 韦伯(Max Weber)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的基本观点开创了一个有别于英国的政治经济学传统的社会学新疆域。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人,从中学直到大学一直有意无意地被这种观点所引导。其内在的原因也许很复杂,但无可怀疑的是,中国近代的生产力落后对于中国人思想上的影响。即使在意识形态最强烈的五六十年代,其最初的出发点仍然是提升生产力。比如,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超英赶美,等等口号的提出,其潜台词就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生产力落后,亟待提升和超越。这种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当然是有一定的道理,也可以解释许多历史现象。可是,它显然忽略了文化背景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而韦伯的著作,就是从比较不同文明的宗教思想对文化、经济的影响,来阐释历史。除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他也分别著书对中国和印度的宗教进行了分析,分析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文化根源。我们可以暂时不去评论他的结论。可是,他的这种研究历史和社会的方法,显然是值得探讨和借鉴的。众所周知,韦伯是现代社会学的开创者之一。当我读现当代的许多历史和社会研究著作时,都可以隐约看到韦伯的影子,如亨廷顿的《第三次浪潮》。

  反观中国的近代史,观念的改变实际上左右着中国的命运。这一点,甚至也可以从《邓小平改变中国》这本书和近六十年的中国历史获得印证和启示。这种视角也许有助于解释从李鸿章、康梁、孙中山,再到毛泽东、邓小平时代,中国蜕变的内在逻辑。请注意,我并不认为,这种视角可以马上得出结论。实际上,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在对之前的历史进行解说时,必然产生不完全相同的结论。也许,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方法论才是最需要重视的东西。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七):朋友,你想发家致富吗?请购买《韦伯致富经》!

  声明:以下文字,来源于本人在一个月的速读中对此书所做的20页笔记(A4纸格式)的精选,部分文字是对原文所做的摘录,部分是本人对韦伯观点的理解,部分是本人被韦伯启发出来的观点和看法,出于实用和功利的目的,本人不做区分,敬请见谅。

  逐利、积财与资本主义无关,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只要出现可以获利的机会,各式各样的人都会行动起来。

  无止境的逐利并不等同于资本主义,更不是资本主义的精神所在,资本主义反倒会抑制这种非理性的冲动。

  在经济已经秩序化的社会里,谁要是不以获利为行动准则,那他就必然走向失败、破产。为了获利,荷兰舰长豁出去了——“为利扬帆赴地狱,哪怕炼火灼尽帆。”

  本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关于形成资本主义的几个关键要素:自由劳动(人的自由),理性组织(理性的准则),市民经营(市民阶级)。

  近代理性的、市民阶级经营的资本主义,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更需要按规则、按程序办事的法律和行政。缺少这两个条件,冒险者、投机商、与政治联合的资本主义或许还能存活,但是合理经营的私人资本主义绝对无法存活!(可以对照一下中国电影《芙蓉镇》中胡玉音和黎桂桂开办的米豆腐店、积攒的收入、新建的房子。)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理性主义呢?本人以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的地下管道施工和路面开挖为例作此回答。建议您先阅读《德国地下管线:一次建好》一文。

  资本主义国家的理性主义:政府(市政厅和市议会)和承包商都期望以最低的成本投入换取最大的投资回报,这里的成本不单是经济上的概念,而是包括了对浪费、污染、扰民、返工、养护的审慎考量、长远规划和精确计算。【政府】的收入主要依靠税收,政府的开支主要投入福利(即所谓民生),开税、加税、削减福利绝非易事,所以政府能用于市政工程的预算并不多(相对福利而言),开建工程,必须审慎讨论有没有必要、有多大必要、有多大用处、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哪项工程可以优先开建。【承包商】是商人,为了竞标成功和获取最大利润,不可避免地追求最低成本投入。注意,低成本不等同于低质量,所谓的低成本是相对于浪费而言的,例如,采用新的工程技术、新的管理制度可以缩短工期、减少施工人数、减少资源投入,进而减少浪费。我对浪费的定义是:如果在保有同等收益的情况下能够选择更低的成本进行生产,那么就应当舍弃高成本的生产,能选低成本生产却不选,本质上就是浪费,说得难听点就是蠢。(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部分对此有更详细的论述。)以德国为例,其地下管道集水、电、气、讯于一身,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燃气公司、通讯公司的维护工还能开车到管里内进行检查和维修,路面开挖只需一次,一劳永逸。【政府】要对市民负责,所以要做好。【承包商】在竞标下一个工程时,会把当前这个工程作为案例加以展示和宣传,所以要做好。

  中国的任性主义:本想写一个“略”字就算了,因为诸位网友对城建的任性主义都有相同的切身体会,但又担心一字太简单,所以还是多写一些文字吧。我所说的任性,就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这次出事后(挖爆水管、燃气管,挖断电缆),象征性地道歉,不久后又出事;不反复施工、开挖路面,一些人就没有大钱可捞,另一些人就得失业,所以城市的地表到处充满了痛苦感——天天挖、天天钻——你上下班、购物、访友的路线里总有施工队、挡板、轰鸣、堵车相伴;同一处的施工,次数不限,上不封顶;大量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学习时间、生活时间被侵占、侵扰,拖慢社会财富创造和积累的脚步——浪费资源、增加成本。

  全书精华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与资本主义精神。

  富兰克林道德劝诫的功利性:诚实是有用的,因为它带来了信用,信用带来了收益(他人因你的信用而帮你搬家、提供买车建议、到病床前探望你、为自家小孩买衣服时多买一件送给你的小孩,这些都是你的信用为你带来的收益。如果你的信用值很低,很难想象你能得到这些收益),守时、勤奋、节俭亦是如此。

  在你心中会有一个他人信用度排行榜,居前的通常是你的亲人和挚友,居后的通常是曾经欺骗你的人、道德败坏的人、说话和办事不可靠的人、不把你的物品和钱财当作一回事的人。在他人心中,也有一个同样的信用度排行榜,所以,你必须时时为你的信用度保值、增值。你是他人的标普、穆迪、惠誉,他人是你的标普、穆迪、惠誉,人际之间的信用评级是同存的、对等的。

  工作是天职,劳动是天职,赚钱是天职。天职就是义务,不可推脱。

  全书精华之二:禁欲主义。

  禁欲带来了无欲则刚、宁静致远、专注、成功。禁欲不是禁止所有欲望,而是最大限度地断绝或减少多数欲望——断绝和减少的欲望数量如此之多,以致逼近“禁”。绝对的禁欲,无疑让我们过着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生病靠忍、取暖靠抖、照明靠月的原始社会生活,极端的禁欲将导致人类这个物种的“化石”被地外高智慧生命的考古学家从地下挖出。

  禁欲出自理性和克制:克服自然状态,让人摆脱非理性的冲动和对俗世的依赖,使人服从于有计划的意志的支配之下;不断检视自己的行为,并审慎思量自己行为的伦理价值。

  禁欲大师:叔本华。

  浪费时间是首恶、最大恶,在道德上必须加以最大的谴责。

  富兰克林:“时间就是金钱。”

  挥霍时间就是瞧不起你的灵魂和肉体(肉体有保质期,过期就得扔弃)。

  “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一告诫无条件地适用于任何人——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

  生活=生下来就得干活。活着累吗?累。干活累吗?累。累就对了,舒舒服服躺着什么活也不用干的高贵生活是给死人准备的。

  神已命令你为自己日日的面包而劳动,不可以像寄生虫那样依靠他人的汗水来生存。

  劳动是天职,是为了增耀神的荣光。

  劳动是有效的禁欲手段。如何抗拒性诱惑?生理上做到节制饮食、少食肉类、洗冷水澡,精神上做到为职业而辛勤劳作。

  如果神为你指引了一条合于法律和道德、无害于你和他人的灵魂、能赚取到更多利益的道路,而你却选择了获利更少的道路,那么你就是拒绝神的要求,不接受他的指引和赐物。

  希望贫穷,如同希望生病,令人憎恶,有损神的荣光。

  “施舍非慈善。”

  神恩宠你,所以将钱财托付给你管理,你由此而成为他的仆人,所以,你必须对所托付的每一分钱都要所有交代,并以无休止的劳动来增加这些钱财。

  新教的禁欲思想,举其全力抵制对财产的自由享乐,勒紧消费,特别是奢侈消费。解开传统主义贬斥利得追求和钱财获取的枷锁,不仅使之合法化,更公开宣布为神的旨意。

  神并不是要强迫劳动者修苦行,而是要求他们将每一分钱的使用价值达到最大化,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荷兰人卖得多、花得少,财富得到积累。早期重商主义追求增加金银输入,晚期重商主义追求贸易顺差。

  清教抑制消费,被节约下来的开支成为投资的本钱,投资变成再投资,再投资又不断寻找投资机会。

  财富本身是一种诱惑,禁欲能生善(积财),也能生恶(造出诱惑并为诱惑而消费)。

  禁欲拒斥贪婪和拜金,不饶恕那些把财富追求视为目的本身的人。

  禁欲是市民阶级的一种美德。

  举凡财富增加之处,禁欲精神(书中使用“宗教素质”)也就等比例地减少。禁欲精神必然产生勤劳和节俭,而这两者无疑又会产生财富,财富一增加,傲慢、虚荣等各式各样的世俗堕落也随之增加。

  赚取你所能赚取的一切合法所得,节省你所能节省的一切非理性开支,通过勤奋和节俭成为富有者。

  【问】为什么有些人极勤、极俭都没有成为富有者?比如,中国普通工人和农民,又勤又俭,还是那么穷。再比如,保洁员,又勤又俭,收入还是比不上同在一家企业工作的行政秘书。

  【答】毫无疑问,财富必定源于创造和积累。有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公式:收入-支出=财产(财富),即增加收入并减少(或持平)支出就可以积累财产。富乃相对穷而言,无穷亦无富,两者是硬币的两面——共存、不能缺失另一面,因此,在我看来,【富有】有内比和外比两种衡量标准。假如你去年每月的财产增量为2000元,今年更勤、更俭,每月的财产增量上升到3000元,那么今年的你较去年的你是富有者——【你】比【你’】富有,这是【内比】。不论哪个你,每月财产增量都不及本省首富,那么后者较你是富有者,这是【外比】。

  进一步举例说明:张三是某企业的普通工人,加班、做兼职、在家经营养殖是勤,省吃省穿是俭,对于维持原状或非理性消费的张三’而言,是富有者;李四是同一企业的总工程师,不断创新技术是勤,不买豪华车是俭,对于维持原状或非理性消费的李四’而言,是富有者;王五是该企业的董事长,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是勤,不买私人飞机、不在婚外包养多名年轻女性是俭,对于维持原状或非理性消费的王五’而言,是富有者。这是【内比】。王五比李四富有,李四比张三富有,这是【外比】。

  世人通常采用外比,因为直观、明显、有效,具有现实作用。然而,从理性思维的角度来看,通过勤俭,张三和李四已经是富有者,如果他们不勤不俭,那么他们仍会是张三’和李四’,现在的他们比原先的他们能够消费更多的商品——如果他们愿意消费的话。所以,认为勤俭不富反穷的人,采用的是外比的衡量标准。

  如果采用外比标准,那么张三如何才能与李四、王五同等富有呢?惟一的途径就是变——穷则图变。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呈正金字塔结构(在此不考虑和讨论权、钱的世袭),越往上,知识、技术、资本越密集,用人要求越高,用人数量越少,例如法官、教授、工程师、医生、会计师、政要、飞行员、工商企业家、农场主(种植公司、养殖公司、林业公司的总经理或董事长)、金融业高管等;越往下,知识、技术、资本越稀疏,用人要求越低,用人数量越多,例如收费员、电工、保洁员、送货员、公路运输司机等。张三的变,就是通过勤劳、节俭、诚信、换行、换职、境遇(包括处境、遭遇、机会、机遇,以下简称机)升级到张三2.0、张三3.0、张三4.0…… 勤、俭、信、行、职,好理解,也可控,但机就存在太多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勤、俭、信、行、职以外的因素都可以归入机中。比如,张三筹集了10万元,准备投资餐饮业,不幸的是,一亲人被查出患有癌症,投资资本变成医疗费用;张三的餐饮店开业两年后,遇上“非典”,顾客大减;友人向张三透露第一手消息,张三迅速囤货或清货(清货虽让张三少赚,但相对别人的亏损就是大赚、富有);张三从事建材行业,政策和行情非张三所能左右,但每季都趋于利好张三,张三在三年内不怎么费劲地赚到了20万元。

  【问】既然财富源于积累,那么,倘若人人抑制消费,财富何以能够得到积累?又或者,人人都增加消费,财富何以能够得到积累?

  【答】我最敬仰的人生哲学大师叔本华最能回答这个问题。叔本华认为,除非禁欲,否则欲望必定战胜理性和智慧,支配意志和行动。有欲望的存在,怎么可能人人都抑制消费?有财富诱惑的存在,怎么可能人人都增加消费?在某一个时期,社会的财富总量没有太大变化,也就是说钱总共就那么多,具有流动性的钱总会从为欲望而消费的人群流向渴求财富增值并保持勤俭的人群。

  无法抑制的性欲消费。你如何通过他人的性欲消费而成为富有者呢?如果你资本足够多,可以在年轻人聚集地(如高校、出租房等)的周边经营宾馆、药店和人流医院。如果你资本较少,可以在情人节、平安夜、圣诞节(三大失身节)卖玫瑰花和德芙,之后在当晚卖杜蕾丝,次日开始卖毓婷,一个月后开始为人流医院发放宣传单,三个月后开始卖孕妇用品,八个月后开始卖婴儿用品。商机无限,只要你懂男人,你可以仔细观察一下电影《骆驼祥子》里祥子得知虎妞被自己一夜搞大肚子时双手挠头的痛苦情形(事后得知是虎妞骗他)。女生为什么早早结婚了?因为她怀孕了。男生为什么手头变紧了?因为他准备当爹了。为什么人类至今不能在火星定居?是因为人类的智慧不行吗?不是,绝对不是,人类通过智慧能飞得比鸟高、跑得比豹快、潜得比鱼深。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男人们把心思和能量集中到床上,而不是桌上,即,床拖慢了科技快速向前发展的后腿。

  讲信用的人是很受欢迎的,即使是最卑劣的失信者,也会向他托付事务、钱财、物品,因为他以信仰为根基的诚实是可靠的。

  对于圣公会,我不认同“英国国教会”这一译法。英格兰国王享利八世创立圣公会时,苏格兰还没有与英格兰合并,更何况,苏格兰属于新教的加尔文派(长老制),而爱尔兰独立前属于天主教。所以,译成“英格兰国教会”更准确一些。

  南海泡沫的受害者之一牛顿:“我能算出恒星的运动,却算不出人类的疯狂。”

  附录占了全书一半的篇幅,是译者写的,不太了解宗教改革的读者可以读一下。

  阅前准备:

  《欧洲史》(南森•巴伯,只阅读前几章的宗教改革部分即可)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

  《悲观论集卷》(叔本华)

  《达摩祖师传》(电影)

  《国富论》(亚当•斯密)

  《人口原理》(马尔萨斯)

  延伸阅读:

  《宗教与资本主义》(刘澎):http://www.aisixiang.com/data/76024.html

  《入世的清教徒》(利兰•赖肯)

  《威斯敏斯德信条》

  《威斯敏斯德大要理问答》

  《威斯敏斯德小要理问答》

  《海德堡要理问答》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八):关于翻译的一些修改意见(更新中)

  针对版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2013年12月第4次印刷。

  在与英文译本比照阅读中,于部分提出修改意见。仅为个人见解和理解,不足之处还望海涵,求指教。

  10•L1

  “不止是在信仰宗派之别与国籍之别相一致之处、也就是与文化发展程度相一致之处,就像德国东部地区的德国人与波兰人之间那样。而是几乎举凡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与其兴盛时期里大展手脚、按其需要而致使人口在社会上产生阶层分化、而职业上产生结构分化之处——而且情况越是如此,就越是明显地——在宗教派别的统计数字上显现出这种现象来。”改为

  “这种现象不仅在信仰宗派之别与国籍之别相一致之处,也就是与文化发展程度相一致之处(就像德国东部地区的德国人与波兰人之间那样),有所体现。并且,在所有于资本主义发展扩张时期,资本主义可以自由地按自己的需求来进行社会阶层与职业结构划分的地方所统计的宗教派别的数字中,也可以看出这种现象。而且,资本主义的自由度越大,这种现象就越明显。”

  14•L14

  “在在展现出一种走向经济理性主义的特殊倾向”改为

  “总是展现出一种走向经济理性主义的特殊倾向”

  17•L6

  “事实上,从非常表面的关键契机出发,已经清楚显露出,基督教虔信的最深沉内在形式的代表者里,出生于商人圈子的数目有多大么。”改为

  “事实上,即使是只做一个非常表面肤浅的调查,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基督教最深沉的虔信者中,有非常多人出身商圈。”

  19•L1

  “这些分布地大多发源于法国与荷兰的经济文化,而这两国经济文化的优越性才是上述状态的关键所在,或者说这也是因为流放的重大影响以及与传统生活关系的撕裂所致。”改为

  “这些地区之所以能产生并发展资本主义,可以说是因为法国和荷兰拥有优越的经济文化,这一文化环境使得经济团体得以发展壮大。其次,因流放而导致的传统生活模式的巨大改变,或许也是原因之一。”

  20•L5

  “在新教诸派里,其‘超尘出世’如同其财富在在为人所称道的那些教派,”改为

  “在那些‘超尘出世’的宗教精神与财富皆为人所称道的新教教派中,”

  22•L11

  “其次,是关于什么意念使得我们在这个研究范围内得以作出此种解释?”改为

  “其次,是出于哪种观念使我们在这个研究范围内得以作出这种解释?”

  32•L16

  “借着赚钱以充实自我利益的绝对肆无忌惮之普遍横行支配,是市民的资本主义发展在西方判准的评量下、仍属‘落后’的那些国家的固有特色。”改为

  “普遍性的对金钱肆无忌惮地进行攫取,是那些按照西方标准来说较为落后的市民资本主义国家的固有特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