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读后感10篇

2017-12-21 20: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读后感10篇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是一本由[乌拉圭]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33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读后感(一):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在开始的序中秦晖写到:拉丁美洲不发达的历史构成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看这本书带你回顾整个拉美的的殖民历史,太多的历史相似让你反思。如果说在以前的意识里那段殖民意味着血腥,贪婪残暴,不平等,那么现在的观念里则多了反思。旧殖民的掠夺带走了财富,而新殖民主义则带走了拉美的灵魂。从黄金到蔗糖,从锡矿到石油,从种植园的黑奴贸易到托拉斯的跨国控制。拉美国家的历史不仅是惊人的相似,让人同情,也让人发现资本主义攫取财富的手段无孔不入。整个拉美的财富以跨国资本的形式源源不断的流入美国,拉美的统治者将战略性资源拱手相让。滋着帝国主义权力中心的雨水淹没了该体系广阔的外围,与此同时,我们的统治阶级(受外部统治的国内统治阶级)的舒适安逸就等于诅咒我们广大民众永远要过着牲口般的生活

  居安思危,玻利维亚的锡矿工人和中国的煤矿工人的区别又有多大,为什么人可以卑贱如蝼蚁。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读后感(二):笔记

  可怜的墨西哥,你离上帝太远,离美国太近。

  土改不再是令人讨厌的话题了,因为政治家们已经学会,使土改束之高阁的最佳方式就是不断地说要搞土改。

  似乎可以这样说,北方十三个殖民地是不幸中之万幸。它们的历史经验说明,出身卑贱有极重要意义。因为北美既没有黄金也没有白银,没有印第安人文化以及具备了劳动组织形式的高度集中的人口,当初英国移民开垦的沿海一带也没有那种热带的肥田沃土。自然界很吝啬,历史也是如此:没有金属矿,也没有奴隶劳动力去开采埋在地层深处的金属矿。这是件幸运事。此外,从马里兰穿过新英格兰到新苏格兰的北美殖民地,由于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农产品同英国的完全一样。就是说,如同巴古所指出的,这些殖民地没有为宗主国提供补充性产品。安的列斯群岛和大陆的伊比利亚殖民地的情况截然不同。热带地区可以生产甘蔗、烟草、棉花、靛蓝和松节油;从经济角度看,加勒比的一个小岛,对英国来说,比美国早先十三个殖民地更为重要。

  这在拉美是正常现象:总是以资金缺乏为名、行出卖资源之实。

  富国先是把玻利维亚的白银抢掠一空,后又掠夺锡,这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在行使其天然的权利。罐头盒同有鹰的国徽和苹果馅饼一样,说到底也是美国的象征。然而,罐头盒不仅是美国大众文化的象征,而且也是《二十世纪锡矿》或称瓦努尼锡矿中矽肺病的象征,但这一点却鲜为人知。洋铁皮是含锡的。玻利维亚矿工去世时肺部全部腐烂,这样,世界就可以消费低价锡。锡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由很少几个人操纵着。

  钢是由富有的中心国家冶炼的,而铁矿砂是在贫穷的边缘国家里开采出来的;炼钢厂支付的工资培养出“工人贵族”,而铁矿上的日工资仅够维持生存。

  自由贸易使以出口为生的港口城市发了财,同时将渴望享用世界上所有奢侈品的寡头集团的挥霍程度刺激到了极点,但是,自由贸易摧毁了刚出现的本地工厂,使扩大国内市场的希望化为泡影。

  发展起来的拉丁美洲各大港口是把从地面和地下开发出来的财富运往遥远的权力中心的中继站,它们成为征服和统治所属国家的工具,又是挥霍国民收入的溢洪道。所有的港口和首都希望自己像巴黎或伦敦,而在它们的背后却是沙漠。

  德国海关联合会创始人弗里德李希.李斯特曾指出,自由贸易是大不列颠主要的出口产品。英国人对关税壁垒最为恼火。它们有时就用血与火使人们知道这一点,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就是一例。当英国确信自己无比强大,并在欧洲最严厉的贸易保护主义法律的保护下发展了本国纺织工业以后,市场自由竞争才变成英国发现的天理。在艰苦创业的初期,即在英国工业尚未走运的时候,一旦查出英国公民出口未加工的羊毛,就要判处断其右手的刑罚,倘若再犯就处以绞刑。另外,在教区牧师证明裹尸布确系国货之前,禁止下葬。

  墨西哥唯一绰绰有余的,也许是形形色色的干涉限制和羁绊。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读后感(三):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可看见当今中国的影子

  读《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看完《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感觉七十年代的拉丁美洲与当今的中国有许多的相似之处。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中国是世界的工厂,处于全球贸易利润的最下游;都是不惜降税甚至免税、出租廉价土地等以极低姿态引进外资和外国技术,然而真正的技术却是不可能引进来;都产生了巨大的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平等。当然当今中国的情况稍微好些、负责些,一个形式上的人民民主专政,在许多书面的法律上是有益于工农阶级的。七十年代的拉丁美洲的经济完全受制于美国等国家的跨国公司,它的经济是畸形发展的,是为发达国家而发展的。帝国主义和国内的寡头军人集团实行严密而又残酷的统治,暴力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努力消除人民对政治的关心,收缴一切进步书籍,摧毁一切进步力量

  下面是阅读时的一些感受和文摘

  七十年代巴拉圭的国情与现今中国国情难道不是一样的吗?一样的反讽,一样的无限制的引进外资。唯一不同的是,农村的的土地还没有被兼并。

  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发展都得益于它们初期的贸易保护主义。当其工业发展壮大之后便转向贸易自由主义,扼杀他国刚刚起步的工业。

  一位智力代表说:“发达国家允许我们向他们出售喷气式飞机和计算机,但是不让我们出售我们在优越条件下生产的东西。”

  在当代中国,工人有什么权利?农民有什么权利?

  非常时期成为永久性的时期。

  使人失去对政治的关注是掏空人们思想和削弱人们集体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行独裁的重要方法

  有一个拉丁美洲的独裁总统说,好人不谈政治,不想独裁,也不要求人权。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读后感(四):回望自身

  每次看到這樣情緒激烈的控述文章時,我都會提醒自己要冷靜客觀,警惕自己不要被作者的情緒帶着走。單一的視角與情緒到最後也使人困乏。

  同時心裏也帶着一個疑問,就是拉丁美洲與美國合作來加深本國的經濟殖民的政客與資本家難道真的意識不到自己是在被利用嗎?難道他們真的意識不到自己的國家主權正在被侵蝕,民主被破壞嗎?或者他們根本就沒有把拉丁美洲當成自己的家園,像書中所述一年300多天都在歐洲的上層階級里流連,所以也就和美國一樣只想盡可能得把拉丁美洲挖光用盡?如果是後者也應該是後者,那問題就更嚴重了,富人與政客的國家認同便也同樣是造成拉丁美洲貧困的原因,或者歸根結底是人的自私,而富饒又混亂的拉丁美洲便把這人性中的自私無限放大。

  我也在疑惑另一個問題,那便是為什麽歐美國家特別是美國能夠為了本國的利益而做出如此多傷天害理的事情?這就是所謂的文明國家快速發展背後的齷蹉嗎?或者說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罪惡?這就和戰爭里的殺戮一樣是我無法理解的,人為什麽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傷害其他人?權力真的會讓人失去理智,失去同理心并為之上癮嗎?為什麽會有國家的劃分,我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宇宙中,為什麽不該是一家人?僅僅是因為語言文化的不同嗎?以地球作為一個整體思考,所有人都是緊密相連的,所有的作惡到最後都是害人害己,發達國家竟如此短視嗎?或許我們并沒有走出叢林,本能里還是弱肉強食的野獸,所謂文明只是使破壞力更大罷了。人的道德發展并沒有跟上人的文明發展,科技,知識,經濟,政治的權力被濫用,且破壞力巨大,且沒有回車鍵。

  回頭看中國,如果二戰後不集權,會不會也淪為歐美的經濟殖民地?(當然這並不能作為獨裁的理由)。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抗爭也是很吊詭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也同樣是弱肉強食,當然白人的發達國家之間或許有某種聯盟,那也只是因為勢均力敵不想兩敗俱傷,無非是利益之爭罷了,卻要扯上意識形態。這詞語的,文明的粉飾。我突然覺得有信心,共黨的一黨專治必然會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現象,它會和一胎化一樣來的突然也去的突然,仿彿蘇聯解體,仿彿柏林墻倒塌。

  台灣的國民黨專政倒是結束得很快。但這改變仿彿主因是來自內部,蔣經國的主動放權。或許有歷史的偶然,但也有鮮血和肉體。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读后感(五):拉美的今天是否就是中国的明天?

  谈及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总喜欢和美国、欧洲或是日本对比,以此来衡量自己取得的成就。然而有一个角落却往往被有意无意疏忽,那就是被称为“拉丁美洲”的广大地区。常年来,我们对这一区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一些地理性的常识和拉美人对足球的天赋上。至于经济政治形势,则近乎空白。即使近年来“金砖四国”的概念大为流行,情况也没有太大改变。在我们的印象里,拉美就是经济发展失败的典型,实在没什么值得关注上心的。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也许,从这本《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真相。 在书中,作者加莱亚诺以生动而又饱含感情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拉美数百年来的历史,这是一部欺凌和掠夺的辛酸史。拉丁美洲物产丰富,丰腴富饶,然而这里的人民却陷于贫穷,这一切究竟是为何?早在殖民时代,拉美就已经是欧洲的宝库。探险者用枪炮和病毒将印第安人几乎灭种,然后就开始在这片大陆上予取予求。波托西的白银、米纳斯吉拉斯的黄金,南美的贵金属输出直接刺激了欧洲的经济和工业发展,然而却只留给这片财富源头的大陆荒芜破旧。殖民者不仅将拉美视为矿产输出地,更将其作为农业基地。在奴役印第安人和黑奴等廉价劳力的基础上,拉美大片的土地种植了甘蔗等作物。然而单一的种植种类却摧毁了原先多样化的农业。控制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的是实力雄厚的买家,而不是卖家。无节制的种植更是消耗了土壤的肥力,让那里的人民至今食不果腹。金银、石油、橡胶、甘蔗、咖啡……数不清的资源从拉美被切开的血管汩汩流出,滋润的是发达国家的工业心脏,却只留给自己瘦骨嶙峋的躯体和至今流血不止的伤口。几个世纪过去了,统治者换了一拨又一拨,从西班牙殖民者到英国人,从英国人到美国人,然而拉美大地的命运却依旧如故。国家独立了,民族自主了,然而从属经济的地位却从未改变。掠夺仍是掠夺,只是披上了“自由贸易”的冠冕外衣,只是将昔日的殖民换成了如今“援助”、“贷款”、“合资企业”、“开放市场”这样堂皇的借口。从西班牙的殖民地,到英帝国的编外省,再到美国的后花园,甩不掉的是命运永远操于他人之手的悲剧。外向型的经济,带来的是胎死腹中的民族工业,滋养的是少数外国资本的代理人,却使得绝大部分人依旧一穷二白,艰苦度日。时至今日,多数拉美国家仍是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当看到作者书中所写“不发达不是发达的一个阶段,而是发达的后果”,你会对此原因深有体会,并知道为何马克思会说“资本来到世上,每个毛孔都流淌这血和肮脏的东西。” 应该说,这并不是一部学术性的著作。作者是带着激昂与愤懑情绪诉说,有时难免偏激。如他自己所说,是用“爱情小说和海盗小说的方式谈论政治”。然而,面对自己民族的悲惨命运,面对拉美人民的苦难状况,要一个保有良知的人还竭力保持“客观和严谨”才是令人不能接受的。这不是理性的学术探讨,而是带着血与泪的控诉,是对掠夺者们不义的声讨,让人触目惊心无言以对无独有偶,曾有一个美国人铂金斯写过《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以亲历者的身份,诉说美国如何利用“经济专家”来掌控他国经济,维护本国霸权的行为。可说恰好与本书互为例证。这样的一部历史,不得不让人陷入深深的思索。拉美上世纪后半叶“经济自由化”失败的教训,更是不应轻描淡写地带过。我本人是自由主义者,在经济上也更相信市场的力量而不是政府的干预。然而不要忘了罗兰夫人的名言:“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作者在书中辛辣的嘲讽道,美国人所挥动的,是民主自由的变色旗,有利的一面总是朝向自己。而事实难道不是如此?欧美在自身加工业孱弱时,实行严格的贸易保护措施,出口羊毛会被斩手,而到了自己向他国倾销商品,则大举“自由贸易”的旗帜;美国要求他国放开市场,以给跨国企业进入,鲸吞中小企业的机会,对外资对美国企业的收购却重重设限;嘴上宣扬的是民主自由,可是为了保证原材料国的输出,却不惜支持皮诺切特这样的独裁者,而推翻阿连德民选政府……我非极端民族主义者,不会就此认定自由民主,普世价值不过是虚伪的概念,但是西方人自己背叛了自己的信仰,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如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尤其应该警醒。公平和自由,必须建立在自立的基础上,而不是依靠别人的施舍。否则,那就只是让奴隶挑选主子的“自由”,是让普通人和重量拳手同场竞技的“公平”,是让穷人富人都不许露宿街头的“平等”。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这不仅仅是针对拉美人民。阅读本书时,我始终关注的还是自己国家的命运,也不由想起了几年前在天涯看到的一个帖子,也是第一次知道本书存在的缘起——“中国经济是欧美化了,还是拉美化了?”在主流媒体纷纷称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伟大成就,在不少人还在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为中华民族创造的经济腾飞奇迹而欢呼自豪的时候,这样的质问显得如此刺耳,如此“不合时宜”。然而,这却是每个仍保有一丝清醒的人难以回避的问题。阅读过程中,常常感慨书中的情形竟与当下的中国如此相似。外向型经济导致的对欧美的依赖,委身产业链底端,只能依靠低成本赚取微薄利润,由此造成的国内市场萎缩,农村的荒凉破败,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这一切曾经发生在拉美的情景,如今难道不真切地在中华大地上重演?当巴西人说他们“二十五头牛犊换一台拖拉机”时,我们则是“十亿条牛仔裤换一架飞机”;当加莱亚诺嘲讽巴西为美国银行提供融资是“不仅提供食物,还提供唾液”时,他知不知道这用来形容如今中国赚了美国的钱,却用来购买美国国债的行为也一样无比贴切?当他揭露拉美上层阶级穷奢极欲,以模仿欧美为能事的时候,是否会想到,如今中国的富人在全世界挥金如土,令欧美人也矫舌难下?这一切的一切,让人无比担忧,拉美的今天是不是就是中国的明天?中国经济,是在通往欧美的道路上飞驰,还是在通往拉美的大路上狂奔?这个时候,我们还应该为“世界工厂”的地位而骄傲吗?前世之间,后事之师。在血淋淋的教训面前,我们还能自欺欺人多久?中国经济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是痛苦的。但如果有希望,希望就在于那些敢于正视这问题的人们。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读后感(六):贫穷和更贫穷的

  以前,我以为坏的对立面是好,恶的对立面是善,丑陋的对立面是美好,而贫穷的对立面,自然是富裕。这样,即使身处逆境,我依然怀抱希望,坚信着风雨过后便是彩虹这句众人皆知的格言。过了不知多久的以后,现实中的故事却总能给我们更多的机会来了解自己的忍耐极限,一次又一次地试探个人民族国家的承受底线。我承认自己遇到的不是很多,但确实耳闻目睹了一些悲惨的故事。被切开的拉丁美洲,便是其中一则。

  “我们永远不会幸福,永远不会!”这句拉丁美洲独立之父玻利瓦尔的话语,既是预言,也是诅咒。拉丁美洲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一刻起,就意味着几百年悲惨血腥历史已经就此开始。最初,西班牙人掠夺黄金白银,同时带来了欧洲奢靡堕落的风气;然后是蔗糖咖啡可可种植园,还有土著悲惨的待遇,其间是各种利益纠纷各种殖民强占。整本书透露出来的气氛是绝望的。读者在阅读时绝不会感到愉快,更多的是混乱和悲哀。这种混乱并不是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过错,实际上他已经尽可能地恢复一段清晰的血泪史了,而是拉丁美洲被西方各国掠夺践踏而导致的。同情和悲悯在此时也失去了意义。我突然意识到的是,那时候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会不会依然在这个世纪同样发生着?发生在不同的地方,发生在不同的人的身上?

  最残酷的事情是当我们在开一个玩笑时,却不幸地发现这个玩笑成了现实。拉丁美洲的流淌血液的伤口和一直未曾幸福的人民,让我突然想到之前听过的一句玩笑话: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然后他,又为你关上了一扇窗。当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很贫穷的时候,是不是就意味着只要改变只要努力,就有可能变得富裕呢?西方国家已经率先步入了他们所谓的文明,是否我们这些落后蛮荒的地方,也会在不久达到那样的水平,也可以享受面包牛奶,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享受先进的医疗设备?改变似乎是迫不及待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暴力革命,温和改良,非暴力不合作,总有人会出来带领这样的浪潮,引导穷苦人民,承诺一种幸福的生活,只不过到最后,似乎富裕的只有那些领导者,而经历了诸如此类改变的普通人,最后竟惊奇地发现,革命之前,自己还养有一头猪,而胜利之后,自己一无所有。

  一个地方的富裕必然有另一个地方的贫穷,一个阶级的富裕也必须要另一个阶级的贫穷来支持,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很可能导致了另一些国家的贫穷。这不是一句论断,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消灭那些不富裕的。这当然是一句玩笑,因为不可能只存在着富裕这一种情况。事实更可能是,一部分人富裕之后,另一部分人只能是贫穷,而反复努力之后,却可能更贫穷。

  这真是一本悲惨的书,真是一个悲哀的结论。最令人感同身受的是,书中的一切现在依旧存在着。可是正如作者在最后说的那样,即使当局政府禁止此书的发行,却依然有很多人在传阅,这便是一种希望。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的一句话,就当时我们最后的慰藉吧。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读后感(七):“我们保持了近乎愚蠢的沉默”

  这无疑是一本应该著名的书,然而在我们的印象中,拉丁美洲只是作为一个经济发展失败、足球天才众多的地方而长期被忽略,因此若不是2009年一则关于第五届美洲峰会上查韦斯赠送奥巴马赠送一本《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这本书还会沉睡在书架上,拉丁美洲的历史、拉丁美洲人民的血泪也永远不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拉丁美洲依旧会是那个在焦点之外遥远得模糊不清的地方。

  对于拉丁美洲的印象的来源,除了历史书上说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黑奴三角贸易”以外,最深刻的应该就是那本风靡中国的《百年孤独》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用那种我从前没有听说过的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写就了这本名作,用一个家族百年的历史,现实糅杂魔幻,深刻地表现出帝国主义对拉丁美洲的剥削。“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里雷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开头的这段话,读过的人都难以忘却。小镇马孔多从产生、到兴盛、衰败直至最好的消亡,表现出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帝国主义来了,到走了,走的时候如同那场下了两年的大雨一样,把一切都冲走了,一切比原来还要贫瘠得多。

  翻开《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以下简称《血管》),每一个字都是记录着拉丁美洲人民的血泪,每一个字都是对帝国主义的控诉。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用写爱情小说或海盗小说的形式来谈政治经济学”,或许有时候感情是偏激的,但是面对几百年来拉丁美洲人民的血泪史仍能心平气和地叙述的,更加是另一种偏颇的篡改吧。加莱亚诺因为爱那片土地,才如此深沉。此书“得到的最好的评价并非来自有名望的评论家,而是来自军事独裁政权,它们禁止此书就等于称赞了它。”加莱亚诺是一位乌拉圭记者,却因乌拉圭发生的军事政变而流亡海外。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的政府,尤其是军事独裁政权更是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帮凶。

  序言与目录之间赫然写着1809年7月16日在玻利维亚的拉巴斯市,维护委员会起义宣言里说的“……我们保持了近乎沉默的宣言……”,与此对应,原书的最后一小节的标题就是“西蒙•玻利瓦尔曾预言:我们永远不会幸福,永远不会!”。解放者玻利瓦尔的这句话似乎是应验了的,当你放眼拉丁美洲的现状的话。拉丁美洲为何就似被诅咒的土地一样,即使国家独立了,民族解放了,仍然只能“出口贫困”?

  加莱亚诺怀着“历史是回首往事的先知,它根据赞成和反对的往事来预告未来”的信念,开始从头叙述拉丁美洲几百年来的历史,只是为了让这片土地最终能够有所改变,摆脱看似上帝注定的贫困。

  拉丁美洲无疑是丰腴富饶的土地,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最早来到“新大陆”,发现了这片居住着连轮子没有发明的印第安人的土地之下,竟然埋藏着支撑起整个资本主义初期原始积累的黄金和白银,波托西的白银的光辉照亮了资本主义的黎明,无数在矿井里因过度劳动而被折磨致死的印第安人的奴隶劳动垒砌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台阶。“印第安人过去和现在都由于本身的负有而遭到不幸,这是整个拉丁美洲悲剧的缩影。”然而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只是养牛,英国人、荷兰人才是喝奶的。大量大量的黄金白银转手之间就到了英国人手里,“巴西每周有五万磅的黄金运入伦敦”,“如果没有积累这样大量的黄金储备,英国后来是不可能对付拿破仑的”。

  殖民主义制度出了将拉丁美洲所有的黄金白银掠夺一空,还大片毁坏原始森林,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种植园,利用这里肥沃的土地,为欧洲生产所需要的一切原材料,却不允许它们生产一根针。英国人将三角贸易做到了极致,他们从布里斯托尔、利物浦等地装满武器、布匹、杜松子酒和甘蔗酒、小摆设、彩色玻璃等等出发,到非洲将工业品换取酋长们俘获的奴隶,最后将努力在美洲卖出,美洲的种植园就多了大量的奴隶在劳作,最后满载各种不同的热带产品回欧洲,利用这些原料发展自己的工业,然后三角贸易又可以继续,如此的恶性循环,但其中积累起了资本主义必不可少的原始资本,所以马克思才说“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工业品、奴隶、蔗糖这样的三角贸易中积累的资本使发明蒸汽机成为可能。詹姆斯•瓦特是得到靠上述贸易发财的商人自主的。”“普罗维登斯的布朗兄弟用贩卖奴隶所获得的资金修建了一个冶炼炉,向乔治•华盛顿将军提供独立战争所需的大炮。”

  “拉丁美洲热带地区的蔗糖大大推动了英国、法国、荷兰以及美国工业发展所需的资金积累,同时又破坏了巴西东北部和加勒比诸岛的经济,加重了非洲历史性的衰落。欧、非、美三角贸易是以向甘蔗种植园贩卖奴隶作为主要支柱的”。

  拉丁美洲还有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智力的铜、巴西的铁、玻利维亚的锡、委内瑞拉的石油……毫无疑问,从过去到现在,从直接的掠夺到间接的掠夺,从殖民制度到强大的跨国公司,形式变了,但拉丁美洲富饶的矿藏被掠夺的事实却从未改变过。

  加莱亚诺不由得哀叹,“北美十三个殖民地是不幸中之万幸。他们的历史经验说明,出身卑贱有极重要的意义。因为北美既没有黄金也没有白银,没有印第安人文化以及具备了劳动组织形式的高度集中的人口,当初英国移民开垦的沿海一带也没有那种热带肥田沃土”。所以是拉丁美洲的富有造成了其人民的贫困啊,拜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所赐。

  拉丁美洲从来就没有真正独立过,虽然政治独立了,民族解放了,但经济一直为帝国主义所控制。从热带产品到各种矿藏,强大的帝国主义组成的买房势力强大,肆意地控制着国际市场的价格,拉丁美洲各国家从未能摆脱自殖民时期开始的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依赖性,俨然是帝国主义的编外省。一旦拉丁美洲尝试经济独立,发展农业多元化、工业现代化,帝国主义就大肆推行新自由主义,拉丁美洲弱小的民族工业在完全的自由竞争下纷纷败下阵来,外国资本逐渐控制了各个国家,以至于“在巴西,除了国家本身,只有外国资本还是强大的,当然也有一些光荣的例外”。从前是商品倾销,如今是资本输出,可是不变的是拉丁美洲的虚假的繁荣和实质的贫困。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国人,美国人轮番上场,可是拉丁美洲的命运依然如故。

  “在中国经济改性知己,当一些人急于‘与世界文明接轨’时,读一读《血管》中‘掠夺的现代结构’一节不无鄙夷,哪里有他人的历史教训”。《血管》里还可以读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如何使得拉丁美洲陷入不断接受贷款、外债高筑的恶性循环里,各种“合资企业”如何控制拉美国家的经济命脉。

  “一切掠夺都是在‘法律’、‘合同’的名下进行的,连政变也是‘合法’的;……惟独革命不合法,惟独将强盗的资产收归人民不合法”。

  全书都是拉丁美洲血淋淋的伤口,现在暴露在我们面前,如同一条条切开的血管一样。这对于中国现在的发展也是值得引以为鉴的,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不都只是成绩,还有各种危险,随时会将我们重新埋没在历史的垃圾堆里,我们必须时刻警惕,要走一条适合我国的发展道路,我们的民族才能重新崛起,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兴盛。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读后感(八):一切归于美利坚

  本来自己并不知晓这本《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以下简称《血管》)的书,某天偶然看到一报道说Hugo Chávez向米国总统欧巴马赠送了该书云云,随之也就随大流的去认真的阅读了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写的太苦大仇深,看完之后也就没怎么当回事。最近Chávez之殁沸沸扬扬,又令人想起了这本充满浓浓的愤恨情绪的书。

  从总体上来讲,《血管》一书也应归类于“诉苦”文学。作为一个镇里人,一个长期浸淫于诉苦文的人,对“诉苦文学”或“诉苦史学”等一类的作品并不陌生。“诉苦”是咱镇上“政治工作的一个伟大创造”。因此一看到《血管》一书就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出来作者所提到的各种“苦”,就发自肺腑的感觉到各种亲切。

  参照着土改时期的“斗地主”确定斗争对象、访苦、引苦、诉苦、算账等主要过程,本人尝试着对《血管》一书进行了解析。

  一、确定斗争对象

  按照诉苦类文学的作法,首先是要确定斗争对象。其实斗争对象在本书的序言开篇中,作者就已经指出(也同时开始了诉苦)。“所谓国际分工就是指一些国家专门盈利,而另外一些国家专门遭受损失。”本书开篇的第一句将斗争对象确定为国际分工中的那些盈利的国家。在序言第二页中,作者将斗争的对象予以细化,“今天对世界来说,美洲就是美国,我们充其量只是居住在一个身份模糊的美洲次大陆。一个二等美洲的居民。”这里斗争对象具体的指向了美国。拉丁美洲是一个讲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的地区,所以爱德华多•加莱亚诺谈到西葡两国的时候很是纠结,“西班牙养牛,但是别人喝奶”。

  综合全书的内容来看,很明显头号斗争对象就是美国,然后其他陪衬被批斗对象就主要老欧洲国家。

  二、访苦、引苦、诉苦

  访苦,就是要找典型的“苦主”。苦主们往往经历过一些悲惨的往事。在拉美,无疑这样的苦主是一抓一大把的。(其实每一个国家都有其涅槃的历程。)

  情景就这样在书中展现出来了,“瓜纳华托州一般的家庭——平均每家五口人以上——今天仍然住在只有一个房间的茅草棚里。”当然像单纯的自说自话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还得让美国人说话。“(曾指挥过多次远征的美国人斯梅德利•D•巴特勒司令)大部分时间都为‘大买卖’,为华尔街和银行家充当头等枪手。总之,我曾是资本主义的打手……”

  经过了访苦之后,很自然的就想起了前世今生,更多的苦就这样引申出来了……

  《血管》中写道“所有的印第安人都死于淘金之中”,“许多多米尼加印第安人提前完成了新的白人剥削者强加于他们的使命,先杀死自己的子女,然后集体自杀。”“白银是没有的。连一点点闪光的东西都没有。西班牙人甚至是用小笤帚把矿井扫得干干净净。”“(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向购买其专利进行工业生产的厂家收取高额费用,而向他们提供的却是一种溶于水、加上糖和苏打的原浆。”《血管》一书中,到处充斥着这样的控诉。 帝国主义的罪恶,尤其是美帝国主义的罪恶真是罄竹难书!

  在经过了访苦、引苦、诉苦等环节之后,在爱德华多•加来亚诺的引导下,拉美的“苦主”开始明白,“拉丁美洲的不发达是他人发达的结果”。于是算账就要开始了。

  三、算账

  在其他的几个环节走完了之后,必然要进行最后一个环节——算账。直白的说,就是打到就权威,打土豪分田地。

  “拉丁美洲的民族事业首先是社会事业,也就是说,为了使拉丁美洲获得新生,每一个国家必须从推翻统治者开始。起义和变革的时代展现在眼前。”同时要吸取墨西哥的教训,实现经济独立。爱德华多•加来亚诺说道,“墨西哥的民族主义没有转向社会主义,因此,同没有实现决定性飞跃的其他国家一样,也不能完全达到经济独立和社会主义的目标。”

  经过了三大步骤之后,一个完美的诉苦文学作品就诞生出来了。

  且慢,事实真的如作者所说的那样么?作者忽略了什么?掩盖了什么?

  爱德华多•加来亚诺本人是个欧洲人的后裔,一个天主教的信徒。当考虑到这些因素的时候一些问题就可以解释了。“西班牙养牛,其他国家喝奶”,虽然不至于“我心依然是西班牙心”,但是感情依旧在。只不过同为殖民者的后裔,一个生活在欧洲,一个生活在拉美;如今拉美的这个开始抱怨另一个对待自己不好。

  “父亲是商人,儿子是骑士,孙子是乞丐”。按照加来亚诺的思维,这些殖民者的后裔是不值得同情的,自作孽不可活。但是作者却在这个问题上故意与印第安人搅和在一起,“印第安人过去和现在都由于本身的富有而遭到不幸,这是整个拉丁美洲的缩影”。(除了诉苦时拉上印第安人外,后面不再谈论。)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事情发展主要是由内因和外因两方面促成的。同样在加来亚诺所关注的拉美问题上,自然也是拉美人应当对拉美负主要责任。很显然这点,在《血管》中是很难读到的。作者在书中将拉美贫困的原因先后归咎于农业产业化、跨国公司、自贸区以及美国,并稍微提了一下独裁者。在一个充斥着西葡两国后裔的地区,作者很少去从拉美自身去寻找原因。

  虽然在最后一章《七年后》中,作者似乎明白过来了,“贩卖黑奴的船只已不再漂洋过海了。现在的奴隶贩子在劳动部。非洲式的工资,欧洲式的价格”,但也只是似乎。

  作者一直醉心于玻利瓦尔,也爱屋及乌的醉心于(已经去世的)主张玻利瓦尔主义的Hugo Chávez,同样醉心于Chávez的socialism of the 21st century,希翼由民族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尽管作者自己也纳闷,为什么玻利瓦尔半部的旨在“保护秘鲁的印第安人,调整秘鲁土地所有制”的《特鲁希略法》“丝毫没有触犯秘鲁寡头集团的特权”?为什么“寡头特权仍完好无损”?当年把《血管》赠送给Obama的Chávez,如今快要制成罐头了,但是他成功的摧毁了大哥伦比亚母国的选举制度,顺便还解决了一大堆亲属就业问题以及建立其的个人崇拜。同时他也廉价的将石油售给友好邦交国,这也是加来亚诺所反对的。

  按照西方的观点,社会主义有各种流派。但是社会民主党人的社会主义都是在老欧洲,而老欧洲是被爱德华多•加来亚诺批评过的,所以加来亚诺所羡慕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实不言自明,尤其是对镇里人来说。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爱德华多•加来亚诺的羡慕之中。但是处在羡慕之中的我们真有那么值得羡慕么?

  当我们再来回顾加来亚诺书中所描述的一些事情的时候仍然感到切肤之痛。

  “在拉丁美洲,这种‘让全社会分担’出口商‘损失’的作法已司空见惯,外汇收入上的损失总是通过将本国货币贬值来弥补。”

  “乌拉圭人均肉消费量不算低,但这是一种假象……”

  “农民的工资和从收人所得的比例分成都没有增加。农村给很多人带来贫困,给极少数人带来财富。私人小飞机在贫穷的荒漠上盘旋,大型浴场的奢华铺张不断升级。欧洲挤满了腰缠万贯的拉美游客。这些人不照料自己地里的庄稼,但对精神享受却很用心思。”

  “土改不再是令人讨厌的话题了,因为政治家们已经学会,使土改束之高阁的最佳方式就是不断地说要搞土改。”

  “一辆在智利生产的福特•法尔孔牌汽车.价格比典国生产的同牌号车贵出三倍。阿根廷生产的一辆巴利安特或一辆菲亚特车售价是美国或意大利售价的两倍多。巴西生产的大众牌汽车价格也比德国贵两倍多。”

  “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孩,两眼闪着光芒,在观赏里约热内卢刚竣工的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隧道。这个小孩有理由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但他是个文盲,靠偷来的食物充饥。”

  总体来讲,《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一书的翻译质量是不错的,但是文中有一处瑕疵和一处错误。瑕疵就是对美国总统泰迪熊罗斯福的翻译,其名字还是常用Theodore Roosevelt,特迪•罗斯福的翻译毕竟还是少一些。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读后感(九):拉丁美洲的血泪史

  本书完成与1970年,讲述从旧殖民主义时代(哥伦布航行)到六十年代拉丁美洲在资本主义道路发展多扮演的血与泪的角色。印第安人过去和现在都由于本身富有而遭到不幸,这是整个拉丁美洲悲剧的缩影。资本家(大批海盗、商人、银行老板、海军陆战队员、美国企业家首领)从最先开始的寻找黄金和白银,然后以甘蔗(还有可可、棉花、橡胶)作为入侵物(直接或间接推动荷兰、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发展),混合了重商主义、封建主义和奴隶制等方式进入拉丁美洲,吞噬了农田,毁坏了森林,扩大饥饿面,加重了拉丁美洲历史性衰落。为了拉美的矿产资源,资本家摧毁一切国家独立的可能(危地马拉的革命、乌拉圭和阿根廷等的土改革命)。一种产品越是受到世界市场青睐,它带给为生产这种产品而作出牺牲的拉美人民的灾难也就越大。英国经济靠的是用棉织品换取拉普拉塔河流域的皮革,秘鲁的鸟粪和硝酸盐、智利的铜、古巴的咖啡。在工业品、奴隶、蔗糖这样三角贸易中积累的资本使发明蒸汽机成为可能。在拉丁美洲,唯一发展的是面向出口的生产,并且只进口最精致和最昂贵产品以满足统治阶级奢侈的消费。在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的各个利润位置里面(国际分工),拉丁美洲只能作为出口国际市场原料的国家存在。当拉丁美洲的民族工业有冒起的苗头,还远远没可能孕育出工业资产阶级的时候就立即被扼杀在摇篮中。贫穷潦倒(人民严重缺乏营养)、与世隔绝(大部分民众是文敏)、资金流失(外资没有加大投入)、国内体制问题严重(盲目相信外国专家)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当前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尽管本书著作于几十年前,但给读者仍较为震撼的阅读感。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读后感(十):盲人摸象

  本书写作于40年前。作者就其了解的历史,对国际垄断资本与政治利益团体,进行了辛辣的抨击,力图呈现给世人一幅“真相”。

  但是,盲人摸象,即便你摸到的大象的每寸肌肤都是真实的,也不意味着你能勾勒出整头大象的三维影像,更不用提摸清其内部生命运行的奥秘了。加莱亚诺,正是这样一位虔诚探索的盲者,带领对拉美近代史一无所知的中国读者,亲手触摸这头巨象。

  值得庆幸的是,这40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国际政治态势,弱国民主进程,强国的法规自律,世界经济格局,抑或国际资本流向,技术壁垒,等等,都与作者眼中的世界大相径庭。许多让作者义愤填膺的表象,如今有了更清晰的背景影像。今天再读此书,是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探索与揭露国乱民穷背后的国内恶因;而切勿一味怪罪于外部强权势力之邪恶,同作者一样走入逻辑误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