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希腊人左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希腊人左巴》读后感10篇

2017-12-24 20: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希腊人左巴》读后感10篇

  《希腊人左巴》是一本由[希腊] 尼科斯·卡赞扎基斯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6-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腊人左巴》读后感(一):说不出话来的,我们就跳舞吧

“如果叫我在世界选择一位导师的话,我肯定选择左巴。他拥有的一切正是一个知识分子求之不得的:原始的眼睛像飞箭般扑向猎物;创造性的纯真——使他每个早晨遇见什么东西都像初次看到,使日常生活中永恒事物——风、海、火、女人、面包,样样变得洁净无瑕。一双稳操胜券的手、一颗清新活泼的心…….他是我一生中认识到的一个最伟大心灵、最坚实的躯体、最自由的呼声。”

  作为尼克斯·卡赞扎斯基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希腊人左巴》一经问世就受到极大关注。作品完成后的次年(1955年)卡赞扎斯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此后1964年该小说被导演迈克尔·柯杨尼斯搬上银幕。Zorba不仅同时是一本小说、一部电影、一出舞台剧、一首歌曲的名字;也是一个鲜活勃发的生命,那个最为血性纯真,真正活着的形象

  与其说《希腊人左巴》是写给左巴的赞歌,不如说这本书是卡赞扎斯基和自我的搏斗与和解。

  故事并不复杂,“我”与左巴相识于比雷埃夫斯港,那时“我”刚好在克里特海滨租下了一个被遗弃的老褐煤矿,决意与工人、农民,那些淳朴的人生活在一起,远离“书虫”之流。突然出现的左巴——这位四海为家,调动全身感官生活,历尽人生苦乐却始终充满生活热情欲望的老头,毫无缘由,他随“我”踏上克里特岛。

  “我”与左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面向。“我”,一个厌倦了书斋生活的作家,深受佛陀思想影响,想将书中所学实践于生命,渴求寻找真实鲜活的生命体验;但却始终囿于理性,怯于服从肉体欲望。左巴,则是一个彻底隔绝于知识,充分利用身体官能生活的老头;他用身体建构只属于自己的生存哲学——遵从身体欲望,绝不迷信道德。他打破逻辑、道德、贞操这些生活的外壳,直接进入生活的本质

  《希腊人左巴》读后感(二):这恐怕不是一本书,而是墓志铭

  有一种书是这样的,你刚刚翻开才读了一页半,紧接着你就想大喊,想叫来你所有的朋友们指着它说——快看啊,这本书!

  对我而言,《希腊人左巴》就是这样一本书。

  《希腊人左巴》是希腊人尼科斯·卡赞扎基斯的作品,此前我没有读过他的任何一行文字,而这本书就此唤起了我对这位“火车一样长的名字”的作家的喜爱,甚至对所有希腊作家的热情。

  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左巴是谁?我又为什么会激动得想要跳起来高呼呢?

  一、左巴是谁?

  《希腊人左巴》是一本26万余字的小说,左巴是它的主人公。按作者的话,左巴是个“不可思议的酒囊饭袋、老工人、情人和流浪汉,他是我一生中认识到的最伟大的心灵、最坚实的躯体、最自由的呐喊者。”

  虽然足够精彩,可这样的描述还真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不过,好在我们能通过几件小事认识认识他。就在作者“我”在和左巴分离之后的某天,作者在柏林忽然接到左巴发来的电报:“发现绝美绿宝石,速来。左巴。”

  那时正值德国大饥荒,无数的人因为一块面包甚至让自己的灵魂与肉体都蒙受着屈辱,但是左巴却邀请他远赴千里之外去看什么绿宝石!一向以知识者著称的“我”这时候只在心里愤愤地说,让美见鬼去,美是没有心肠的,美根本不关心人间苦难!于是他写信回绝了左巴,甚至还战战兢兢地做了解释。接着这个“最伟大的心灵、最坚实的躯体、最自由的呐喊者”左巴是怎么回复他的呢?

  “很遗憾老板,可你是个耍笔杆的,可怜的家伙。你本来也可以有机会看这一辈子才能看到一回的美丽绿宝石的,可是你看不到了。上帝啊,当我没有事的时候,我就常纳闷儿:有地狱还是没有地狱呢?可是昨天接到你的信我就说:‘对耍笔杆的人来说,肯定有地狱。’ ”

  对美需求,知识分子们向来是“锦上添花”,一旦在饿肚子的时候谁会顾上美?但左巴不,左巴哪怕饿着,该看“绿宝石”还是要看,更何况这是一辈子只能见到一次的!如果没有见过这种美,在左巴眼里,这和“地狱”有什么区别?

  左巴一向称作者为“书虫”,因为在左巴面前,作者实在太孱弱。按作者说的,“知识分子在巨人面前能做什么呢?”这种孱弱就好像工业文明与生俱来的遗传病——没完没了思前想后犹豫不决,无尽的“理性”和“忧郁”的枷锁,以至于这个以知识分子自居的人身上严重缺乏左巴那种天然的、浪漫的、感性的、酒神式的“疯狂”,缺少一种原始的生命热情。

  “如果让我在全世界选择一位导师的话,我肯定选择左巴”,因为左巴仿佛天然地拥有了“一个知识分子一生所求之不得的东西。”

  那是些什么东西呢?原始的眼睛、创造性的纯真——每天早晨遇见什么东西都像是初次看到,使日常中的永恒事物(风、海、火、女人、面包,样样变得洁净无瑕),他能够永远热情的秘诀也许就在于此,因为他不会感到厌倦,他能永远好奇;他还有一双稳操胜券的手——自信,以及对于失败的毫不介意;一颗清新活泼的心和嘲弄自己的勇气——仿佛有一种内在的自我超越力量,以及,发自肺腑的狂笑,那笑声的力量能够冲破人们在惶恐中,为了保全自己而树立起来的种种藩篱——道德、宗教、各种主义。

  《希腊人左巴》让人不得不想起周作人那篇《人的文学》。真正的“人文主义”首先是关注自己之为“人”的事实。左巴不信鬼神,这一定会被许多人判定为毫无敬畏之心、粗鲁放任,但左巴是否毫无“信仰”?不,左巴冲破的藩篱仅仅是人类所谓文明中,设立出来干扰自身的东西,左巴信自然,信美,最核心的是,左巴信左巴自己。这并不是说左巴自认为自己多么完美,而是左巴接受了自己,同时左巴也愿意成为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二、成为形容词的“左巴”

  相比较孱弱的知识分子,左巴显然更富有热情,更有生命力,更浪漫,甚至也更懂艺术

  作者在第一次遇见左巴的时候,左巴还是个矿工。在随身的包袱里,作者看到左巴背着一把桑图里(类似扬琴的乐器)。作者开始并不知道那是什么,于是问左巴:“你的包袱里包的是什么呀?吃的?衣服?工具?”左巴笑着耸耸肩,说:“你的想法倒是合情合理,就是把我小看了。”

  ‘“‘ ‘我二十岁的时候,在奥林匹斯山脚下,我们村上的一个节日,我第一次听到有人弹桑图里,我惊呆了,一连三天吃不下饭。

  “‘‘‘‘ ‘你怎么了?’一天晚上,我父亲问我。

  “‘ ‘我想学桑图里。’

  “‘ ‘你不觉得害臊?做个流浪汉,去当个玩乐器的?’

  “‘ ‘‘我想学桑图里!’

  之后,左巴拿出了准备结婚用的钱,又把所有身上的钱全都一股脑地加上,买了一把桑图里。接着他跑到一个桑图里大师那里,给他下跪,说要拜师。从那以后,桑图里让左巴变成了另一个人似的。在他痛苦或穷困时,只要一弹桑图里,就觉得轻松。弹琴的时候,别人跟他说话,他听不见,就算听见了,也说不出想说的话。在音乐里,左巴好像“走火入魔”了,但他弹琴并不是像其他的人一样排解忧愁,恰恰相反,桑图里只有在左巴心情好的时候才弹。他说:“要是你老婆骂了你一顿,你还有心情弹桑图里吗?”

  他那把一直随身背着的桑图里,渐渐变得光滑,琴弦和琴身布满岁月魅力,而左巴用自己那双善于使用十字镐又娴熟琴艺的、结满老茧、裂口变形、青筋暴露的大手,温柔地收起它,仿佛怕心爱的女人着凉似的。

  对于艺术的热爱与理解,到底是那些报纸一端的评论家们更胜一筹,还是左巴呢?艺术,爱情,美,纯洁,情感,这些听起来复杂而抽象的词,在左巴这儿忽而变得具体,淳朴,真切

  左巴一面是如此潇洒——流浪,喝酒,干活,做爱,打架,不问“为什么”,只回答说:“为了高兴,行了吧?”——只要过得痛快就好。另一面,他又富有涵养,智慧超群,还艺术天分惊人。他喜欢微笑,大笑,继而再开玩笑;他明白分离的沮丧,但不想让朋友伤心,他想出办法说“要是我们中间有一个人面临死亡的危险,他就去想另一个人,要想得非常强烈,使对方无论在哪里都会受到感应……”

  他理性且勇敢,当有人说“愿上帝与我们同在”的时候,左巴会补充道“还有魔鬼”;他看得透彻,也明白自由的含义,可以说,左巴是个真正活着的人。作者说,与左巴的巧遇,“使我感到白白浪费了一生。”

  如果今天,“浮士德博士”已经成为一类知识分子的形容词,那么左巴该成为“理想的人”的定语,最为美好人格最为贴切的形容词,在他们最为闪耀的哲学家柏拉图那里,左巴完全称得上是那匹“理念的马”。

  三、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左巴闲的时候会想,地狱是否真的存在,而《希腊人左巴》却让我在空闲的时候开始去想,左巴是否真的存在?

  左巴的热情,原始生命力,浪漫主义和天真淳朴的人格,以及他对于生活直抒胸臆大喊大叫,他的畅快淋漓,加上对于自由、战争、经历、哲学等多方位名词的综合性考量,让我开始觉得这个小说里的“人物”不仅仅是一个人物而存在,更进一步说,他甚至可以作为一种理想,一种既文艺又务实,既朴素又高贵的“理想”的存在。

  作者尼科斯说,左巴的故事应该被广为传诵,而自己不过是写下了一本书,作为最不合适左巴的形式在心里复原左巴。艺术家、音乐家、作家等等吧,这些知识分子们乐意窝在书斋也好,愿意走出去放放风也好,如果没有遇见“左巴”,就永远说不出来“去他妈的生活”这样痛快洒脱的话。

  从本质上来说,“左巴”的意义早就超脱了具象的个体的人的概念,与此更进一步的是个人在心灵深处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与期待。但这跟悲剧还是喜剧有什么相干?当然有,因为这关系到“左巴”究竟会不会死。

  左巴是死亡或者延存,对于整个儿的人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甚至我想,这关乎着人类最终是否能到达那个理想中的完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没有”左巴与“‘还’有没有左巴”这两个问题,都让我不能停止思考

  在我看来,《希腊人左巴》很像另一本《堂·吉诃德》,只是塞万提斯那本说的是吉诃德与桑丘,而这本说的是桑丘和他的吉诃德的故事。没错,读者诸君必须意识到,这首先是一本小说,必须先清楚这其中的虚构成分,由此再往下读,哪怕后来读到了比现实还要逼真的人与故事。在此前提之下,不论从任何角度看,《希腊人左巴》都让人感到鼓舞。由此我不愿意将如此明亮的作品定义为“悲剧”。

  退一步,若“左巴”只是一个艺术创造,我们要感激尼科斯,是他将这样一个“人类的导师”带到所有书虫一样的知识分子们面前,冲我们大喊大叫,冲我们说:起来!别犹豫啦!来看绝美的绿宝石!能够塑造出“左巴”的艺术概念,其本身不就是绝美绿宝石吗?

  可如果“左巴”不仅仅是作者的理想,不仅仅是个虚构的概念,而真的是一位年暮,甚至已然故去的旧友,那么“墓志铭”是必要的,作为刚刚认识了左巴的朋友们,眼泪也是必要的。尽管读者无权宣布谁可能是上帝之子,谁会复活,谁得永恒,可人类中曾出现过左巴这样的灵魂,他的死亡并不是永寂。他鼓舞着每一个想像左巴一样生活的人,像左巴一样潇洒热情地去拥抱生活,他告诉活着的人——这一切都是可能的。

  尼科斯自己也说,为什么要尽快将这个家伙的故事整理成书呢?因为他想要固定下来左巴的一举一动,仿佛在驱逐死神一般,驱逐左巴的死神。作者也感到担忧,他生怕“左巴”会就此“消失”,于是尼科斯说——我想,这恐怕不是一本书,而是墓志铭。《希腊人左巴》也正是想将活的左巴的生命得以延续和复活。“让我们献上自己的鲜血,使得他复活吧;让我们尽一切可能,哪怕他得以多活一天。”

  是的,在书里,左巴死了,但是,在书以外,我希望更多的人和作者一样,在左巴将死之际猛然“复活”,成为另一个“左巴”。

  【注:本文最先刊于《书都》杂志2017年1月刊,转载请联系标注】

  《希腊人左巴》读后感(三):希腊人左巴

  文:薇薇爱阅读

  “如果非要问谁在我心灵中留下的烙印最深,大概可以举出三四位:荷马、柏格森、尼采和左巴。荷马是只高超明亮的眼睛,太阳似的光辉四射,普照万物;柏格森把我从青春时期为之困扰而感到迷惘的哲学问题中解救出来;尼采使我增添了新的苦闷;而左巴教给了我热爱生活和不怕死。”

  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弹自己的琴, 有着自己向往的音乐, 喜欢自由, 这就是我对左巴的认识。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周围都是平凡普通人, 很少能接触到那些明星或者是像荷马这样的人物。 人们平时的生活也不是像电视剧那样跌宕起伏, 绝大多数人过着特别平凡的生活, 每天的生活平凡的似乎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但是对于生活的热爱,并不会因为生活的普通而磨灭, 这或许就是左巴跟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吧。 我们不需要让平凡变得多么不一样, 其实平淡中也有真的幸福的存在。 跟身边的朋友聊聊天, 下班之后一起聚在一起说说话, 似乎这更像是生活应该有的样子。

  书中左巴是主人公, 而作者一直是一个旁观者,左巴的“老板”跟叙述者的身份一直在左巴的身边。主人公“我”厌恶了书斋的萎靡岁月,想要寻找真实的生命体验,恰好偶遇了左巴——一个四处游荡、历尽人间苦乐却始终充满火热欲望的老头。两人结伴踏上克里特岛,开采褐煤矿。是左巴让他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 这大概就是这份儿对生活的热爱能够感染周围的人的力量所在吧。

  人们觉得左巴疯了, 但是这就是他热爱生活,热爱自由的一种表现呀。

  生活中的我们也许做不到像左巴这样, 但是那种对于生活的执着的热爱, 似乎每个人都需要重拾。

  看到书的最后, 我忽然想去网上找找这部书改变的电影看看, 看看流动的画面下展现的人物又是一种怎么样的景象呢?

  作者虚构了一个左巴, 一个让大家都羡慕的伟人。 生活里的平凡的我们也是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着这个世界。

  【特别鸣谢---时光书屋】

  《希腊人左巴》读后感(四):[拾光书屋(书评)]信仰生活本身才是生命的真谛

  收到书,亮黄的封面上是碳条的简笔画,一个起舞的左巴。朋友说:很少看见这么纯粹的书了!我知道是指的没有腰封这点!其实看过书以后,觉得书腰纸好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简洁又明媚的装帧一切都有了!

  “希腊人左巴”是有一部改编并且获三项奥斯卡金像奖由迈克尔.柯杨尼斯导演的黑白电影的!因为经典还搬上百老汇的舞台,成为经典剧目。它不只是一部电影还是一部小说和一首音乐,甚至以希塔基民谣为基础的音乐和舞蹈风靡世界一时,而这种舞蹈也被冠以“左巴”舞。因为曾经三毛的作品里提过看“希腊左巴”的电影,以及铿锵的李敖也推崇过,左巴,自称中国的左巴,所以忍住没去看电影,我专注于最初的味道!

  作者尼克斯.卡赞扎基斯是上个世纪最富争议的希腊重要的作家和诗人。他热衷于周游世界,甚至到过遥远迷人的东方巴基斯坦,日本和中国。这些都是他流畅的歌吟一般的作品的积淀吧!他的作品你读来,有诗歌般的节奏和愉悦。其实,“希腊人左巴”只是一部叙述普通故事的小说,故事的由来也很普通。不过是郁郁寡欢的主人公嗯,一个文化人,偶然遇到了到处流浪却活力四射的左巴,左巴要求“我”雇佣了他打理事物,一起在一个岛上开采褐煤矿的并且相处听左巴讲述曾经的经历。其实,正如作者前言里所写到“如果让我再全世界选择一位导师的话,我肯定选左巴。”学会热爱生活和不怕死,对生命的热忱,那是一切框框架架没有的!所有的经历完全是比教科书更生动有力的生活。

  书中的“我”和左巴完全是不同的!包括性格,经历,文化,地位处世的态度,而“我”一直在找寻的生命的真谛,却在左巴的简单和直率的生活里早已直面。也许这就是作者想要诉说的焦点。文化的本身并无过错,可是生活却不是简简单单的纸面人生和精神构想,活生生的喜怒哀乐也许是走下虚无圣坛的真实。我想这正是知识分子应该反思的!礼教的束缚和知识的储备并不能抛开生命本能,而生活的本质也许就是坦率的欲望和精神的约束的双重实现才可以找到生命意义的路途,而不是抛开物质一切的精神虚空。尊重生命的本身就是一种生存意义的升华。而在某一个时期,或者大部分时期,真正的知识先驱们也许刻意忽略了这一点。

  作者的诗歌般的叙述让人第一次有读小说也有音乐的节奏。评论说他延续了荷马史诗的叙述手法,而我感觉作者的笔触更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也让平淡的故事和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丰满了起来,整个作品读来有美感。作者想诉说的不就是这样,平平常常的生活要像左巴那样“创造性的纯真——使他每个早晨遇见什么东西都像初次看到,使日常生活中的永恒事物——风、海、火、女人、面包,样样变得洁净无瑕。一双稳操胜券的手、一颗清新活泼的心…….”

  《希腊人左巴》读后感(五):书评《希腊人左巴》有感

  比生活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

  也只有放下包袱,才能体验到真实生活的美妙,或放荡不羁,看世界风景花开花落,或中规中矩,安静度日看夕阳西下,你有什么欲望就有什么生活方式。

  时间划过一年,又划过三年,最后又是几年,终于在回望过去,主人公发现了生命中的轻与重。

  作者采用倒叙的记事方式,回忆过去的那么多年,遇见了一个神奇的朋友,并度过一段充实又美丽的生活。所见,所闻,所感。来自内心的向往与保守的纠葛,是人生世界观的坚守,还是生活价值观的改变,在世俗红尘中慢慢磨灭,醒悟的那一刻,再也回不到从前,回忆是思念,是泪痕,是无法原谅的软弱的伤痛。

  左巴已逝,不再回来,之后再也没有心灵的玩伴,倾诉的智者。

  作者一开始在序言中称呼左巴是自由的导师,在文章最后又大声呼应:“左巴万岁”,前后相接,首尾相连,衬托左巴一生的传奇,以及自己的崇敬与悔恨。想摆脱安逸书愤追求真实自由的生活,主人公离家远游,巧幸遇见左巴,两人结伴踏上希腊的克里特岛,打算开采当地的褐煤矿,试图改变人性的生活方式。左巴是一个老年人,四海为家,放荡不羁,经历过大起大落,有酒有故事,对生活充满热情。文中交代,“我”一生中最美好最悠然自得的日子,就是遇见左巴之后所经历的一切,带给“我”无限的欢乐笑语以及思考。白天一起劳作结束,与左巴相聚克里特岛的海滩,点燃篝火,考上羊肉,面朝大海,看夕阳西下,喝酒,弹琴,跳舞,听左巴讲述往昔的故事。左巴爱国当过民兵,流过泪,洒过热血,切过土耳其人的脑袋,杀过教堂里的神父,火烧过居民的村庄。未曾受过多少教育的左巴,唯一的价值观,就是乐观的活着,即使再大的苦难,也要勇敢的去享受一纵即逝的岁月,所以四处漂泊旅行,看过人世繁华又沧桑,喜欢美酒,能做一手好烫,爱过寡妇,睡过女人,做过无数工作,用一切的可能去做好每件事,绝不浪费生命片刻。主人公一直向往追寻的就是左巴所经历的,然后却没有勇气去改变,面对寡妇布布丽娜的诱惑,主人公也内心纠结了好久才偷偷闯入寡妇的花园之门,得到了解放,但不被世俗接纳的寡妇在教堂前的审判,主人公表现的软弱与左巴正面的挺身相助,形成强烈对比,是人性的思考,彼此价值的体现。可怜的寡妇,终于惨死在法警刀下,跟左巴结婚的霍顿斯太太也患病去世,与左巴建立的采矿事业也因高架索桥坍塌而毁灭,主人公也没有信念再继续自我改变,或生活,或事业,或人生,或价值,最终选择了逃避,回到之前的囚牢,开启枯燥的写作。

  “永别了!”左巴费劲地咽了一口唾沫,再次说,“是的,永别了。你跟我说我们还会见面,建一所修道院,这些哄孩子的话我不接受!我不需要这些!怎么,难道我们就这么软弱,需要人哄吗?不,永别了!”。分别后,主人公依然自己的书中岁月,继续写作,思考,怀念。与左巴唯一的联系就是书信,精神的寄托。左巴跨过山和大海,看过世界风景变幻,又经历不同生活,饱受沧桑,依然坚强的活着,四处流浪,大口喝酒,跟女人做爱,爱上寡妇又再次结婚。

  最后,左巴要死了。“他紧紧抓住窗框,朝远山望去,睁大眼睛,大笑起来,然后像一匹马似的嘶叫。就这样,他站在那里,手指甲抠进窗框,死去了。”

  这就是希腊人左巴传奇的一生。

  “我”有后悔,有难过,有醒悟,有思念。

  一个委婉的资本家,一个慷慨的施工派;一个保守厌旧的作家,一个多彩生活的老农;一个向往自由豁达不拘束的生活,一个过着自由豁达不拘束的生活;一个温柔软弱,一个勇敢坚强;一个有制作故事,一个书写故事。

  两个世界的碰撞、融合,一段不可思议的奇妙友情。两个人互相鼓励,相互影响,主人公开始渐渐熟悉和了解了生活的意义,体会到了"不循规蹈矩"的快感。而左巴也得到了艺术和文化上的熏陶,度过了一段轻松美好安静的日子。他们的友情依然超越了种族、贫富。

  主人公在文章最后一句话,“我笑了”,在收到左巴妻子的书信后,主人公终于笑了,这是一次改变,要去左巴的家里,拿走赠送的礼物-桑图里-曾经在海边弹唱跳舞的乐器,并带走寡妇,走上左巴的路。

  至:我们一生的友谊。

  《希腊人左巴》读后感(六):我们生活在巨大的胆小中

  豆瓣第一次书评给《希腊人左巴》,他教会我怎么面对选择。

  《希》是左巴一生的展现,正如书上写的,教会了我生活和不怕死。

  他的世界没有束缚,任何事物都无法捆上他。他的世界他从没有畏惧,西方神圣的神在他眼中不过是一个同样有人欲的人。他在他的世界中活的舒坦,活的嚣张。

  相比我们,我们就是生活在巨大的胆小中,畏手畏脚做事。我作为学生,在担心一个月后的期末考,你们作为自己,在担心着比我更多的东西。左巴一生所信奉的教条就是不被束缚不畏惧,由此他也贫穷,但他却落得快乐,无悔的过了一生。我们大部分这辈子可能吃好穿暖,但绝不会像左巴一样活的放肆,你如果说,我追求的就是条件优渥,我不要像左巴一样过日子,但条件优渥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快乐,我们为什么不直接跨过这一步,从现在及时行乐,每天快乐足矣。

  这也让我反思,我为什么追求好大学,为什么要高质量生活,从而安度生活,每天快乐?那我现在在学习中的确无法快乐,我为什么不现在及时行乐,反正我饿不死冻不死?为什么?

  可能是因为我怕,我怕我脏,我怕我父母没人养活,我怕我被人耻笑,也可能是我被各种渴望所束缚,我渴望金钱,我渴望身材,我渴望别人艳羡的眼光。我的确生活在巨大的胆小中,被虚荣束缚,可谁又不是呢?

  我羡慕左巴的不畏惧不被束缚,但我又乐于被虚荣束缚被畏惧绑架。

  《希腊人左巴》读后感(七):《希腊人左巴》--关于左巴,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话

  说起希腊,作为遥远时空中一片神性和人性并存的土地,与中国一样,都在纸张尚且没有被发明的年月和现在这个容易被无尽的废纸包围的时代,有着让身处其中生存成长的人自然获得“无论有无知识,都自有一套处世哲学的能力”的“天赋加成”。刚看到本书的封面,视线扫过一般的书籍并不会轻易选用的颜色鲜明的黄,瞧着上面这位有着奔放舞姿、不羁笑容的男人,加上书名里这个不知具体含义的、具有异域风情的名字“左巴”,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两位译者慧眼识珠,又从遥远的、精彩纷呈的希腊思想文化体系中,淘选出了一位哲学功底深厚、语言雄辩难挡的“遗贤”吧--毕竟在物质日渐侵占了人们生命的空隙的社会发展历史中,在我们这个长期于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探寻和取舍间难下决断的民族的疑问里,能影响着作者(包括译者)在认同了“左巴教给了我热爱生活和不怕死”这一观点后,还能让其愿意把这句话衍生的叙述当成信条,甚至推广、“论证”的头头是道还不会被广义上的“道学家”反感,真的会很不容易啊。

  然而我错了。这里我所要承认的错误,是试图将“左巴”这个形象固化,想当然地给他安排一个神坛上讲道的身份,觉得能“教给了我热爱生活和不怕死”的人,作为一种“信条”的化身,不说十全十美,至少讲出来的每一句话,也都得称得上“大道至简”才行。可惜思维局限往往会让许多事情从一开始就埋下悲剧的伏笔,而后的升华也会因此显得更加不易。

  于是,故事发生了--情节概括起来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作者尼科斯•卡赞扎基思)既想在精神世界获得超脱、又在资本主义世界获取资源和财富的社会浪潮的驱使下,在希腊的一个小岛上开矿,结果两个目标均未达成,还失去了财产、朋友精神上的支持和陪伴,目睹了与世隔绝状态下当地人的愚昧言行,提及了战争带给人们的毁灭和阴影,包括女性应该奋力挣脱的悲惨命运,言及宗教给人们带来的桎梏······层面覆盖之广,触及问题之多,让人短短数语间,难以说尽。

  但是,每个被东方文明哺育、影响着长大的人,都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到书中所讲述的都是那样的熟悉:关于佛理和人性的辨析;有识之士热切地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试图改造社会环境的志向;知识分子近乎天真的不谙世事和具体劳动工作方面虽无知却满怀热情的态度;左巴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都会有不同的关于工作和享乐的、角度奇特的哲学式理解和归纳;左巴同当今潮流已经脱节不少的对于女人和“寡妇”们“热切爱怜”的态度与放诞言论;“我”面对劝诱仍坚持自己的原则,偶尔偏离轨道的裂变思维;对一言不合借宗教与乡风民俗名义犯下野蛮罪行的软弱和控诉;面对俗世给予的“失败”评价,“我”和左巴不约而同秉持的豁达而不以为意的态度;最后“我”却不得不屈服于残酷的社会动荡下缺乏生活基本所需的现实,因而未能去看“绝美绿宝石”,只能写书作为遇见左巴“喜怒交加”的纪念的心情······这一切都和“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在作品中纷纷予以表现、疾呼的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部分至今都没能解决的思想上的问题的延续;而思想探寻反复历经挫折难以竟其全功,行动改造方面基本以悲剧告终,最后归结到左巴身上的种种朴素却不必一定要成为完全体系的智慧的认同,既与我国当时的知识分子主流写作模式类似,也与本书的成书时间--即二战后--欧洲大陆为原有的思想体系和基础感到迷茫,转而向东方、劳动人民的处世哲学里找寻出路的尝试相合。于是,无论情节安排的看似多么刻意,在左巴这样一个真正的男子汉面前,一个正深陷于东方佛陀的智慧、真正想做些实事却基本没有任何应用经验的知识分子,在突如其来的初次相遇之时,就对一个人性的深刻认知者、各项劳动方面的经验都很丰富的多面手、有着犀利语言及态度的老头手无招架之功,被他的魅力折服,并非毫无道理。最后,左巴更是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不在乎自己曾经在意过的衰老和死亡的最后胁迫,以“他站在那里,手指甲扣进窗框,死去了”这样一个句子,完成了他不拘一格的死亡,与作者处在“写”还是“不写”的矛盾里、不知这样是否会让左巴真正地死亡相互质问,共同成就了一个最有力的结尾。

  许多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们有着历经时空转换,仍有其对应的现实意义。比如左巴,单独拿出来,他不会是什么“正人君子”,讲得出“信条”随即被供奉成“十全大补”的榜样模范,但是,他的价值正和很多人不喜欢的角度--即“被拿着和别人比”--相反,左巴本身虽然有着未受过教育和时代发展导致其有些观念显得不合时宜的缺陷(如对女人和国家的观点),但越是和周围的人比,越显得出左巴本身的赤子之心,他与自然沟通能力的强大和健全,他出于复杂的“爱”要保留与人类社会之间的抗争与勾连。所以,他有资格占据我们的眼前、案头,他应该在人们的思想里复活并长期盘踞,直到接受他的人生命的最后一天。

  《希腊人左巴》读后感(八):喝酒,做爱,大家,那才叫年轻人呐!

  “如果非要问谁在我心灵中留下的烙印最深,大概可以举出三四位: 荷马、柏格森、尼采和左巴。 荷马是只高超明亮的眼睛,太阳似的光辉四射,普照万物; 柏格森把我从青春时期为之困扰而感到迷惘的哲学问题中解救出来; 尼采使我增添了新的苦闷; 而左巴教给了我热爱生活和不怕死。”

  《希腊人左巴》同时是一本小说、一部电影和一首乐曲的名字:这本小说的作者1955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这部电影在1964年曾获三项奥斯卡金像奖。这首以希塔基民谣创作的电影主题曲及舞蹈风靡全世界,从此世人将希塔基舞称为“左巴舞”。而《希腊人左巴》舞台剧至今仍是百老汇最叫座的节目之一。

  《希腊人左巴》曾经是女作家三毛生命中的过客。结婚前夕,荷西因为三毛最后一天做自己的女友,于是请她到一家五流沙漠电影院看了一场好片子——《希腊人左巴》。

  村上春树在记录旅居欧洲生活的《远方的鼓声》中,所推崇的希腊小说正是卡赞扎基斯的《希腊人左巴》。

  《佛陀左巴》一书中,将主张享乐的左巴和主张苦修的佛佗相提并论。“如果你能全然活过,当下这一刻就够了,不需要来世,不需要永恒,生命每一个片刻都无比丰富,只是你现在不快乐,你便错过了生活,错过了生命。”

  卡赞扎基斯说:“如果叫我在世界上选择一位导师的话,我肯定选择左巴。他拥有的一切正是一个知识分子所求之不得的:原始的眼睛像飞箭般扑向猎物;创造性的纯真——使他每个早晨遇见什么东西都像初次看到,使日常生活中的永恒事物——风、海、火、女人、面包,样样变得洁净无瑕。一双稳操胜券的手、一颗清新活泼的心…….他是我一生中认识到的一个最伟大的心灵、最坚实的躯体、最自由的呼声。”

  超我与本我在这本书中相遇,而当阿波罗也跳起舞时,世界属于永恒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希腊人左巴,可能是文学作品中最血性而纯真的人,真正活过的人。

  《希腊人左巴》读后感(九):【拾光书屋(书评)】虚构的自由

  刚刚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得知本书曾经被拍成过电影,于是由于我害怕看过原著之后就会看不下去电影,所以我先看了一遍电影。电影和小说都获过奖,同时还是一首乐曲的名字。

  主人公“我”厌恶了书斋的萎靡岁月,想要寻找真实的生命体验,恰好偶遇了佐巴——一个四处游荡、历尽人间苦乐却始终充满火热欲望的老头。两人结伴踏上克里特岛,开采褐煤矿。佐巴对女店主霍顿斯太太展开热烈追求,使这个年老色衰的孤独女人重新燃起青春活力。“我”暗自倾慕村里丰满的寡妇,却瞻前顾后、天人交战,怯于服从肉体欲望的指引。每当白天的劳作结束,“我”便与左巴在海边点燃篝火,面对夕阳与大海,喝酒,弹琴,听佐巴讲述往昔——那是“我”一生中最惬意的日子。“我”一直寻求的人生意义,佐巴似乎轻易就悟到了。分别后,佐巴依然四处流浪,做爱,跳舞,傲然迎接世间每一次的清晨与夕阳。最后,佐巴要死了。“他紧紧抓住窗框,朝远山望去,睁大眼睛,大笑起来,然后像一匹马似的嘶叫。就这样,他站在那里,手指甲抠进窗框,死去了。”这就是希腊人佐巴传奇的一生。

  这本书的作者是尼科斯•卡赞扎基斯,1955年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这以上只是对于这本书的概括,本书真正追寻着的,我想大概是自由吧。这也是我喜欢这个作品的理由,现在的社会,每个人上班下班,被领导催促工作,业余时间都用来加班,看似是自由的,可是这又和在牢笼里有什么分别?同样是早上起床晚上睡觉,一天三顿饭。这本书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更加真实、亲切,向我们描述了一个自由的人——佐巴。

  佐巴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觉,仿佛是在追寻着什么,是自由吗?也许只是在人生道路上的不断变化着的思想。这种思想代表变革,代表心境的转变。佐巴,一个年迈却始终放荡不羁、精力充沛的开矿工人;“我”,一个年少、怀抱高远理想却理性压抑的书呆子。我们偶然邂逅、结伴同行,彼此相知相惜,最后佐巴又孑然一身去远行。爱琴海中的克里特岛上,佐巴引领着“我”重新思索生命,体验跟他过去截然不同的生活。他对“我”说:老板,你什么都有,但是你仍然错过了生命,因为你心中少了一点疯狂。如果你可以疯一点,你就会知道生命是什么。

  佐巴成为了“我”人生的导师,这个人物来源于生活,是作者的感悟。源于自己内心想要达的,并不是一种体制内禁锢的思想,而是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希腊人佐巴》实际上是一本追寻的书,让我们懂得一种人生的状态,其实,说自由,代表的是自己生活的种种罢了。

  《希腊人左巴》读后感(十):绚烂的生命

  希腊人左巴对生命充满热情享受当下的思想现在越来越为我们当代人所推崇。但是真正能够像左巴一样从心底能够做到的究竟有几人呢?我不光说的是在形式上的,而是从内心深处来说。老婆孩子热炕头当然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态度,像左巴活的那么绚烂与多姿多彩的人生来比较,我们的生命是否有一丝缺憾?

  我又想到了著名的《荒野生存》,人的生命价值是需要本我的认同的,这些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在自我内心的感召下的真实想法与自我追求,即便这有悖于世俗,甚至是伦理纲常,一个人只有遵从自我内心的呼唤,他才是幸福的与真实的!

  当然我又想到余华的《活着》,那个年代那种中国式的统一思维,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生存哲学,似乎与希腊人左巴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格格不入。能够活着,即便是有些屈辱的这又是一种生活哲学,并不能说它们谁好谁坏。

  希腊人左巴的生命形式太过耀眼,繁华过后必定凋零。但是在繁华中迸发生命的全部色彩,这何尝不是一种最高的生命表现形式呢?!

  左巴是一个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与英雄主义色彩的人物,他的人生经历也会被后世广为议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