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唐诗的唯美主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唐诗的唯美主义读后感10篇

2017-12-30 20: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唐诗的唯美主义读后感10篇

  《唐诗的唯美主义》是一本由毛晓雯 / 苏缨著作,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7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诗的唯美主义》读后感(一):唐诗的唯美主义

  诗是通往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路,包括宇宙心灵;世界上任何一条路最后都会归于诗,包括生与死。

  在本书中,作者用绸缎般精致细腻的文字,以超越常人的丰富想象,贯通中外,融合古今,用最通俗华丽的笔法解析了唐诗的美感。其文笔优雅灵动,其风格姿肆纵横,其神韵悠远绵长,其思想深邃博奥。

  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什么都不得也会有个阅读快乐。诗用有限的文字表现无限的空间时间与心灵。一次哭泣、一团云烟、一枚手印皆因诗成为永恒存在

  从来不甚喜欢以作者生平、注释、主题思想三合一的诗词解读,好像是查字典,翻过了也没有什么深刻印象,更不论体会了。自从王国维先生首论意境,便于茫茫迷雾中拨云见日一般,对诗词的解读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不是基础的不重要,而是那不能解释全部。即如书中所说,有时候也许抛开注释不谈,只就诗论诗,更得意境深邃之美。

  《唐诗的唯美主义》读后感(二):通往诗国的伊甸的小径

  通往诗国的伊甸的小径

  ——《唐诗的唯美主义》读后感

  邂逅一本好书就像邂逅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样,那一刻,再怎么华丽的语言都变得那么苍白无力。

  2010年研究考试前两天,我放下了课本和笔记,径直去了那个山城(河北张家口)比较有名的一个书店。这个书店的老板有意思,他去北京等地进货时,每种书他只要一本,而且这些被他选中的书,他可以卖,也可以留着自己看。如果卖的话,都按照书后的标价,一分也不少。

  在书店里迅速的扫描着,不一会目光便停在了《唐诗的唯美主义》这本书上。当时也没多想,掏钱就买了。

  后来回到住处,撕去外面的塑料包装,小心的翻着,当时只有一种心情——我买对了。对于大多数备考的人来说,那两天他们都在临阵磨枪,而我却在一页页欣赏着那本书,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即将到来的考试。耳边还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老七推荐的本多ruru的《美丽心情》,现在每每回想起来,仍旧让人沉醉。

  来到这里后,有一次在图书馆五楼随便翻书,又跟它不期而遇时光的飞逝虽然有时候让人感到惋惜,但它偶尔也会在我们的意识里发生逆转。我抽出了它,又一口气看了两天。

  诗歌是美的!

  诗歌作为一种人类情感自然宣泄的方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欢。从物质层面来说,诗歌虽然不是我们生存的必需,但若从精神层面来说,人是有情动物,而人生也是有情人生,在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我们会自然而然的、甚至难以自抑地追求更高级的精神享受,而诗歌就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方式。正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大序》)诗歌在西方人眼里,更是他们追求理想的一种表达。海德格尔说:“人,诗意的栖居。”电影《死亡诗社》里有句台词说道:“Science, business and medicine are what we are living on, but feelings in the poety are what human-being should have. They’re what we are living for.”(科学、商业和医学是我们赖以生存东西,但诗歌里所蕴含的情感却是我们人类理应拥有的东西,它是我们生活的理想所在。)

  《圣经》里有个伊甸园,基督信徒认为那是人类远祖的居住地。中国的诗歌史上有个唐朝,闻一多先生说“诗唐”,而我则说唐诗是我们这个诗国的伊甸。说唐诗是“诗国的伊甸”,并不是说它是中国诗的源头,但就像闻一多先生说的那样:“唐诗的体裁不仅是一代人的风格,实包括古今中外的各种诗体。”从这个伊甸里,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各种风格的诗。所以,“有些人”很武断的看法(说唐以后无诗)我们应该舍弃,但我们却可以说,后世的诗歌的确都是从这个伊甸里产生的、或已经生了根萌了芽的。

  由唐而今,历朝历代的人都在试图走进这个伊甸,其实也是在走进我们自己。

  对于唐诗的赏析,简单的词句分析加一点本事介绍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而《唐诗的唯美主义》这本书虽也是赏析,但它就像那万绿丛中的一点红那样引人耳目。

  这本书以“唯美主义”为切入点,试图找到一条通往诗国的伊甸的小径。全书共赏析了李商隐、李贺、杜牧等21位诗人的35首诗。没有按时间排序,也没有按文学史的发展来梳理。全书在结构上分为专论和随笔部分。其中专论部分以李商隐、李贺为对象,阐述唐诗的唯美主义;随笔部分为作者读唐诗的札记。结构上虽分为两部分,但主题却都是在构建“唯美”的殿堂。

  这本书特立于其他同类赏析著作的地方在于:对某一首诗的赏析,从古今中外对比的角度入手,既有艺术上的解读,而更多的则是从文化上予以关照和阐释。这些解读与阐释,再加上本事的梳理,某些字词的训诂,有的还介绍了该诗的接受史,批评史,这些共同构筑起一个立体的美的世界。人类的种族、生活的时空等等会有所不同,但我相信人类的心灵是一样的,对于美的追求的渴望也是一样的。

  这本书既是赏析式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本学术著作。对于喜欢诗歌的人来说,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精神陶冶;而对于有志于研究诗歌的人来说,则可以把它当作通往诗国伊甸的一把钥匙。

  林庚先生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奥秘历来为人所乐道,而诗的艺术真谛又往往在可谈与不可谈之间,这正是诗评诗话、千言万语,而未足穷其情,诗学美学、层出不穷,终难尽其意。此古今作者所以各有一得也。”(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序言》)对于《唐诗的唯美主义》的作者苏缨、毛晓雯来说,她们的“一得”就是找到了一条通往诗国的伊甸的小径。正像该书的序言所说的:“诗可以延伸出通向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路,包括宇宙和心灵;世界上任何一条路最后都会归于诗,哪怕这条路一开始和诗南辕北辙。”

  对于我们这些仍在寻找“小径”的人来说,如果仍找不到,我觉得倒可以踏着苏缨她们找到的路继续往前走,因为她们在邀我们同行。在她们所开辟的小径上,她们不会跟我们收“过桥费”。

  对于每个喜欢诗歌的人来说,这本书不啻为一处心灵的寄托。就像它的扉页上写的:“这本书描述的对象是诗,而它本身,也如诗般精致、雅丽、余韵悠长。不仅仅是美而已,它美得深刻而有力。这些美丽的文字,会似龙卷风般裹挟着你朝美的丛林一路飞奔,直至穷途末路,逼迫你折服。”

  但在诗国的伊甸里,没有穷途末路,只有永远的美,永久的栖居。

  《唐诗的唯美主义》读后感(三):消遣古典情怀美文

  可以说,很多市场上流行的诗词美文都是一种对诗词的解析,领悟,只是个人情怀不同,手法不同,以至衍生出许多形形色色的美文、散文来。看得多了,总有虚幻的感觉,不知作者是在与古对话还是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主题虽在,但离诗已远。

  这本书写得很美,正如作者所崇尚的唯美诗一样,笔调什么的也在寻求唯美。插画也极力寻求古意,给书古雅的装饰。只是,遣词造句再美,若是渐离诗意之外,那么赏诗就变为一种个人的盛宴,别人看的是作者的文笔功底,真正能得到的却不多。

  就当是一本消遣古典情怀的书吧。在清闲的午后,品着新茗,与古人作一次穿越。这样挺好,不用非得读些诗词的校本,才能入门的书,很适合去抚平心灵的烦躁。

  《唐诗的唯美主义》读后感(四):唐诗之美

  对于这种书,偶尔看看还是很好的,大部分情况下泡在知网的人伤不起~~~~反正我是在看《谈艺录》的同时看的这本书,这本书看完很久了,关于谈艺录的完期还遥遥无期~

  书中写的关于李商隐的诗歌的分析,一千本书里有一千个李商隐,我也不知道哪个是真的,但是大家分析的都好有道理样子

  感觉书中的文艺理论不是很靠谱,所以大家就看着玩玩就好!

  作者的文笔还是很好的,点赞加分!

  书摘:

  理解诗意就需要许多扎实的工作了。况且,美不一定就是不可言说的,只不过有人愿意把它言说出来,而有人作了相反的选择。这看上去应该属于生活态度问题,无论哪种选择都无可厚非

  李白一生赋诗1059篇,其中341篇与月有关,夸张点说,李白生命的三分之一交付给了月亮。但只一句,便让我觉得张泌的一生都给了月亮。当繁华幸福阳光下嚣张地上演,张泌和他的惆怅交由月亮悉心照料。

  《维摩经》这里反映了印度佛教中大乘与小乘的一个区别:小乘佛教是强烈主张出家修行的,而大乘佛教则反其道而行,尤其在大乘初期,信徒们主要都是在家的居士。所以大乘信徒可以用钱财布施,而标准的小乘信徒却是一分钱也没有的。

  恶的胜利,并不是因为善的缺失,而是因为善的乏力。

  陆时雍曾说,“初唐四杰”以王勃为最高,他的诗“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这是说王勃的诗歌之美,既有唐代的健康爽朗,也有六朝时候的精工美艳。

  我一直以为,最能反映初盛唐生活安定、社会繁荣诗句并非“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诸如此类等等,而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面对漫长距离和更为漫长的时间,诗人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对将来满怀信任态度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道家的庄子被尊为南华真人,《庄子》改称《南华真经》;列子被尊为冲虚真人,《列子》被改称《冲虚真经》,还设了专门的科举考试,即便这两部书和道教并没有多少关系

  定论,直到很近很近的时候,归功于一首歌曲的流行,国人普遍认同了“龙的传人”这一充满感情色彩的说法,龙也许终于算是修成正果了

  后来,历元、明、清三代,龙的地位越来越高,而龙的地位到达顶峰还得说是在近现代:闻一多率先提出龙为图腾,但他的论证并不足够有力,自然也没有成为龙终于变成操纵降雨的神物而获得官方的祭祀,这大概始于六朝隋唐,到了宋朝就相当普遍了。

  当然,求雨不是单单祭祀共工,而是春天祭祀共工,夏天祭祀中霤,秋天祭祀少昊,冬天祭祀玄冥。--反正说到底也没有龙王什么事。

  唐诗的顶峰向来以李杜并称,我们如果从诗体上看,李白代表的就是古体诗的顶峰,杜甫代表的则是近体诗的顶峰,两个人其实并不在同一个领域。

  张振镛有过这样一个评价:孟郊和贾岛虽然是“郊寒岛瘦”,但不失奇崛之气,李贺和卢仝则由奇崛走入了幽冷怪癖。(《中国文学史分论》,1934)

  “洞房”这个词现在只有一个意思,就是新婚夫妇的卧室,但在古代并不都是这么讲的。唐诗讲到“洞房”,常常是指女子的闺房,比如张修之的《相和歌辞.长门怨》有“长门落景尽,洞房秋月明。玉阶草露积,金屋网尘生”,这里的“洞房”就是指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的住处;上官仪《高密长公主挽歌》有“寂寞平阳宅,月冷洞房深”。洞房之“洞”,强调的是房间的幽深,所以只要符合这个规则就可以称为洞房,男子的住处也不例外。比如张说《深渡驿》有“旅泊青山夜,荒庭白露秋。洞房悬月影,高枕听江流”,诗人在驿站里住的就是“洞房”。就连和尚也可以住洞房,王维《投道一师兰若宿》“昼涉松路尽,暮投兰若边。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

  李商隐的诗歌为什么一度饱受冷落呢?原因很多:一是不合儒家正统,正人君子们觉得他的很多作品太凄凄婉婉了,太沉溺于男女之情了,不健康;二是根据以人品论诗品的传统,人们觉得李商隐人品不好,属于文人无行的那种,所以连带着鄙薄他的诗;三是李商隐的一些诗写得太前卫了,所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很难被主流社会接受。要说第三点,这首《锦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唐代的诗歌高手中,有几位让人惊才羡艳的女子,李冶、鱼玄机,各有一番传奇,而这些女子中的翘楚则非薛涛莫属。在今天的成都近郊,仍然留着薛涛的吟诗楼,纪念着这位传奇女子最后的那段时光。

  这是一声亘古的叹息。《易传》早就说过“万物莫不长生而恶死”,爱生恶死是一切生命的天性,而生又生得如此之偶然,死又死得如此之必然,稍一深思就会让人感到一丝绝望

  《唐诗的唯美主义》读后感(五):美学角度下的唐诗

  多年来读唐诗,确实像作者所说,先弄懂大概意思,然后搞清楚中心思想,这是套路,而有的诗,确实无法按这个套路来,比如意象派,比如唐诗中的李商隐,还有的诗,按普通套路无法体会作者的心境。感谢这本书,让人对唐诗又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有考据、有援引,还有比较,古今中外地比较,非常渊博。先是对李商隐的诗解的好,但最解的好的还是从哲学、从美学角度,用散文的方式来解的。

  比如,“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解为:这样的自然场景正如同人的情绪,痛苦并不撕心裂肺的,也不是排山倒海的,它就是那样淡淡地存在着,亘古以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亘古以后也还将是这样,甩不开,解不脱,让人在看不到希望的世界里始终郁郁寡欢着。正是渲染着这种绵长而无望的等待。

  再比如,"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缘”,这两句可谓把时间之浚长无垠写到了极致,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时间,便没有了优美与闲适的情趣而是产生了巨大的压迫感,觉得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神仙真人,在时间面前都是如此的渺小,如此的无能为力。所以,李贺的文字虽然一点没有慷慨激昂的感觉,却营造出了美学上所谓的“壮美”。所谓"壮美”,通常的译法是"崇高”,这里它不再是描述人的精神修养的曰常语汇,而是一个西方美学体系里的专业术语。作为美学概念,"崇高"是个西洋的东西,在中国本土几乎是完全没有的。

  “崇高”的根源是痛苦,而同样对于痛苦,中国的正统是压抑痛苦,只许淡淡地流露,西方的传统则是热爱痛苦,唯恐痛得不够,苦得不够,这可以说是东西方审美观念上的一个最核心的差异。所以中国没有悲剧传统,寥寥有几出悲剧也会被接上光明的尾巴,而没有悲剧传统则很难达到美学意义上的“崇高”。这对我们似乎难以理解,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还不够悲吗?王国维不也说李后主的词是以血写成的吗?但是,李后主的词再怎么愁,再怎么痛苦,也属于抒情诗的范畴,而在叔本华的美学体系里,抒情诗位于文学体裁之序列的最低端,大受轻视,戏剧才是这个序列的最高端,我们由此可以想见悲剧与"崇高”处于何等的地位了。

  《唐诗的唯美主义》读后感(六):通往诗国伊甸的小径

  通往诗国伊甸的小径

  ——读《唐诗的唯美主义》

  邂逅一本好书就像邂逅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样,那一刻,再怎么华丽的语言都变得那么苍白无力。

  2010年研究生考试前两天,我放下了课本和笔记,径直去了那个山城(河北张家口)比较有名的一个书店。这个书店的老板很有意思,他去北京等地进货时,每种书他只要一本,而且这些被他选中的书,他可以卖,也可以留着自己看。如果卖的话,都按照书后的标价,一分也不少。

  在书店里迅速的扫描着,不一会目光便停在了《唐诗的唯美主义》这本书上。当时也没多想,掏钱就买了。

  后来回到住处,撕去外面的塑料包装,小心的翻着,当时只有一种心情——我买对了。对于大多数备考的人来说,那两天他们都在临阵磨枪,而我却在一页页欣赏着那本书,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即将到来的考试。耳边还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本多ruru的《美丽心情》,现在每每回想起来,仍旧让人沉醉。

  来到暨大后,有一次在图书馆五楼随便翻书,又跟它不期而遇。时光的飞逝虽然有时候让人感到惋惜,但它偶尔也会在我们的意识里发生逆转。我抽出了它,又一口气看了两天。

  诗歌是美的!

  诗歌作为一种人类情感自然宣泄的方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欢。从物质层面来说,诗歌虽然不是我们生存的必需,但若从精神层面来说,人是有情动物,而人生也是有情人生,在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我们会自然而然的、甚至难以自抑地追求更高级的精神享受,而诗歌就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方式。正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大序》)诗歌在西方人眼里,更是他们追求理想的一种表达。海德格尔说:“人,诗意的栖居。”电影《死亡诗社》里有句台词说道:“Science, business and medicine are what we are living on, but feelings in the poety are what human-being should have. They’re what we are living for.”(科学、商业和医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东西,但诗歌里所蕴含的情感却是我们人类理应拥有的东西,它是我们生活的理想所在。)

  《圣经》里有个伊甸园,基督信徒认为那是人类远祖的居住地。中国的诗歌史上有个唐朝,闻一多先生说“诗唐”,而我则说唐诗是我们这个诗国的伊甸。说唐诗是“诗国的伊甸”,并不是说它是中国诗的源头,但就像闻一多先生说的那样:“唐诗的体裁不仅是一代人的风格,实包括古今中外的各种诗体。”从这个伊甸里,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各种风格的诗。所以,“有些人”很武断的看法(说唐以后无诗)我们应该舍弃,但我们却可以说,后世的诗歌的确都是从这个伊甸里产生的、或已经生了根萌了芽的。

  由唐而今,历朝历代的人都在试图走进这个伊甸,其实也是在走进我们自己。

  对于唐诗的赏析,简单的词句分析加一点本事介绍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而《唐诗的唯美主义》这本书虽也是赏析,但它就像那万绿丛中的一点红那样引人耳目。

  这本书以“唯美主义”为切入点,试图找到一条通往诗国的伊甸的小径。全书共赏析了李商隐、李贺、杜牧等21位诗人的35首诗。没有按时间排序,也没有按文学史的发展来梳理。全书在结构上分为专论和随笔两部分。其中专论部分以李商隐、李贺为对象,阐述唐诗的唯美主义;随笔部分为作者读唐诗的札记。结构上虽分为两部分,但主题却都是在构建“唯美”的殿堂。

  这本书特立于其他同类赏析著作的地方在于:对某一首诗的赏析,从古今中外对比的角度入手,既有艺术上的解读,而更多的则是从文化上予以关照和阐释。这些解读与阐释,再加上本事的梳理,某些字词的训诂,有的还介绍了该诗的接受史,批评史,这些共同构筑起一个立体的美的世界。人类的种族、生活的时空等等会有所不同,但我相信人类的心灵是一样的,对于美的追求的渴望也是一样的。

  这本书既是赏析式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本学术著作。对于喜欢诗歌的人来说,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精神陶冶;而对于有志于研究诗歌的人来说,则可以把它当作通往诗国伊甸的一把钥匙。

  林庚先生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奥秘历来为人所乐道,而诗的艺术真谛又往往在可谈与不可谈之间,这正是诗评诗话、千言万语,而未足穷其情,诗学美学、层出不穷,终难尽其意。此古今作者所以各有一得也。”(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序言》)对于《唐诗的唯美主义》的作者苏缨、毛晓雯来说,她们的“一得”就是找到了一条通往诗国的伊甸的小径。正像该书的序言所说的:“诗可以延伸出通向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路,包括宇宙和心灵;世界上任何一条路最后都会归于诗,哪怕这条路一开始和诗南辕北辙。”

  对于我们这些仍在寻找“小径”的人来说,如果仍找不到,我觉得倒可以踏着苏缨她们找到的路继续往前走,因为她们在邀我们同行。在她们所开辟的小径上,她们不会跟我们收“过桥费”。

  对于每个喜欢诗歌的人来说,这本书不啻为一处心灵的寄托。就像它的扉页上写的:“这本书描述的对象是诗,而它本身,也如诗般精致、雅丽、余韵悠长。不仅仅是美而已,它美得深刻而有力。这些美丽的文字,会似龙卷风般裹挟着你朝美的丛林一路飞奔,直至穷途末路,逼迫你折服。”

  但在诗国的伊甸里,没有穷途末路,只有永远的美,永久的栖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