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微博力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微博力读后感10篇

2017-12-30 20: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微博力读后感10篇

  《微博力》是一本由[美] 谢尔·以色列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6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微博力》读后感(一):微人格分析师

  未来会有一个职业出现,叫微人格分析师。

  微人格分析师对付的是微博中的人格“变异”。微博正在成为人类城市人口)日常行为之一,它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你越来越乐意(越来越习惯)将隐私向别人开放,包括那些以前只对自己说的话、只有你最亲密的人才知道的你的饮食、起居习惯,还是具体入微的每时行程、动作(比如打开电脑、拿起手机)。你可能会觉得所有一切都是你的性格使然,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孜孜不倦的微博行为,还导致一种微人格的产生——不要忘记那句老话,你以为你的人格塑造了行为,实际上行为也塑造人格。一个人在一个较长阶段里的微博行为,无论如何掩藏矫饰,都有自身人格行为的蛛丝马迹在,也有另一种全新出现的微型人格成长空间。这对微博行为的主体以及和这主体适于发生各种关联的他者而言,都是一个机会

  微人格分析师是福尔摩斯、弗洛伊德、福柯和罗兰·巴特等专业人士的混合体,当然也带着一些本雅明笔下“拾垃圾者”的浪漫意味。他们游荡在无穷尽的微博空间,接受私人或企业、机构的雇佣,运用一套成熟的概念和分析体系,加上自己的悟性与风格,对任何一个需要跟踪的微博个体进行人格分析。相对于一般性的微博阅读者,微人格分析师自有一套建立在语言行为、日常轨迹、时间周期、社交范围的数据模型,他们的交叉分析手法不仅关注受分析对象的“既有”(相对静止的)人格,更关注其动态人格(微人格)的生成、活动。微博诞生之前,除非与受分析对象朝夕相处,动态人格的分析始终都是一种幻想——尤其是随时随地的动态分析。

  微人格分析师的雇主包括私人、企业、公共机构和政府。扮演类似精神分析师和心理医生角色,微人格分析师帮助微博的积极作者观照碎片化日常人生中的自我镜像和受分析者在交往行为中的潜在情绪与动机并共同修正。但我们可以想象,私人雇佣微人格分析师,更多的期许是寄望其以一种另类而有效的私人侦探形式去以窥探和发现他人的秘密轨迹——不仅是“过去”的,比如过去三年间与另一嫌疑对象在行为踪迹、情绪空间上的重合;也是“当下”的,比如一声深夜“晚安”可能的意会对象;更是“未来”的:微博写作者采用文字、影像、声音记录自己人生的行为某种意义上是对自己人格行为进行强化而且重复的激励、确认,也就是说,对应于稍纵即逝的日常人格确认(思想和具体动作行为意义上的),微人格自我暗示性更强,其行为轨迹也更好研判。据此,将数据模型运用在微博写作者的虚拟空间,找出其微人格发展规律,最终实现对其现实行动可能性的预测,并非纸上谈兵。微人格分析师只需设定好受分析对象微人格在完整人格中所占的比重(依据之一是微博习惯在其生活中的比重,包括所费时间、写作场所、交流对象的比重关系),便可以计算出对象某些行为的行动概率,比如,一个对象的微人格在未来一年之内出轨的可能性据分析为百分之八十,该对象每日的小时单位时间里,大约有12个小时与微博行为发生关系(百分之五十的微人格VS完整人格比重),并且频率以平均每15分钟一次(活跃度等级中度,可在评估比率里增加百分之十五的可能,如果为五分钟一次,视为活跃程度超级,将15分钟的比率乘以三,即增加百分之四十五的可能),则可粗略估计此人实际出轨可能性为百分之八十的二分之一再加以百分之十五,即百分之五十五。

  类同此理,商业消费的市场调查行为很可能因微人格分析师的介入而如虎添翼。受企业雇佣的微人格分析师需要采用更大更复杂的数据模型对消费者的行为习惯作出动态分析,特别是人际、圈层、群落的交叉分析。部分对策略制定有严重依赖性的大型企业将会收买微博平台运营商,推动微博的实名认证机制,以保证分析师拥有稳定、明确、可靠的数据源,这一点对长期的市场分析行为必不可少。当然,在商业领域里,微人格分析师并不会是孤军作战。商品消费行为更加强调对微人格的塑造,所以分析师在提供数据参考的同时,按照雇主要求,有必要与他们的搭档,一类名为“微人格塑型师”的专业人士配合,采取某些微妙而且隐匿的手法对微博写作者实施微人格层面的“微创手术”,植入想法、习惯、态度。受塑型者一般对此无知无觉,他们会以为是自己的选择——正如微博写作中最常见的“转发”行为一样绝大多数转发者都自认为他们是“带着自己的意见”转发的。

  公共机构和政府并不经常雇佣微人格分析师,他们拥有专职人员。尤其后者,他们本身充当的就是微人格分析师和微人格塑型师的角色——自古以来皆如此。一旦有大规模人格变异行为发生,民间的微人格分析师、微人格塑型师将会被全部征用,一方面是应急所需,另一方面也是阻止某些具有不良倾向的微人格借助分析师的分析而被召唤到显性状态并与其他类似微人格产生化合作用导致更大规模的人格变异。众所周知,微人格分析师行“驱魔师”职责的同时,也常常将魔鬼引出。

  在不久的将来,微人格分析师将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职业确立起社会地位,微人格分析也将作为一门学科在高校中开授。但是,那些最伟大成功的分析师将会发现,虚空的思想与人格日益深入日常领域的现实是整个微人格分析学的基础,这一共同的作用使那些人类至今仍死死抱住不放的所谓区别成为幻影。一个类似于阿西莫夫的微人格分析师将会为这个职业定下三条定律,每位分析师在采取分析行为之前对会将这三条定律向受分析对象(或雇佣对象)陈述:

  一、你的言语甚至思想不源属于你;

  二、你的交流本能及其尝试冲动不源属于你;

  三、你的所有的微人格构成一个人格,这个人格不源属于你。

  “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源属于你。”陈述完毕,受分析对象接受这三定律,微人格分析才会开始。

  (以此文向瑞士人方迪所著《微精神分析学》(三联书店1994年版)致敬——我深受其“害”的一本书。)

  《微博力》读后感(二):我推故我在

  在微博上我介绍了一本书叫做《微博力》

  近年自己逐步对一些商业的书籍感到兴趣,从而积极阅读。之前买这本书是本着作为一名新闻系的学生实在是应该好好研究一下这个在中国甚至世界掀起千层巨浪的崭新社交媒体(或者对于熟知twitter的人来说已经不新鲜了)。

  后来才发现《微博力》是一本相当商业的书籍。可是看完之后视野实在是开阔很多。对于微博控的我来说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微博还能够这么用,有这样的能力

  虽说是微博,其实主要是讲已经发展成熟的Twitter。主要是讲把twitter运用在商业上面的事。例如举出许多出色的例子讲述那些小小的企业如何运用twitter,不花一毛达到大公司所花大笔钱做营销都达不到的出色效果

  其中刚刚看完的一章让我印象深刻!!名字是个人品牌。这一章带给我一些新的思考观点方向。twitter城里面的人运用个人的专业知识,在里面提供无偿的公开的用于的信息从而获得极高的个人信誉,因此为他们带来工作的机会。一开始那些人使用twitter并没有刻意建立信誉的意思,只是在人与之交流的时候,在他们有需要询问到的时候大方的给出有用的信息,因此慢慢累积起来的人气与口碑。虽然他们发现了一个这样的商业途经,但是并没有完全把自己的号变成这样职业的存在,他们依旧运用这个号码来做日常的交流,生活,他们依旧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职业的号码。正是因为他们依旧是活生生的人,依旧会在twitter上面讨论菜单,赛车等事情。我想如果是在中国的话,当中国商人发现如此商机的时候,相信我那个号码会在不久的之后变成一个完全职业的缴费信息发布号码。这是相当符合在所谓的中国style。而外国,正是因为那些权威的咨询机构信用岌岌可危的时候才衍生出这种个人品牌。

  今晚本来只是想要写一下感想,推荐一下这本书。怎么写着写着,我发现自己正在以一个专业新闻系学生的角度写着一篇完全属于我思考过后的论文。甚感惊喜,于是,我把这文章下面的自己收起来好好地撰写,希望有一天能够完成一篇专业地,有深度,有属于我思想的论文~~嘿嘿~~

  《微博力》读后感(三):事情正在起变化

  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情要做以全面而客观的研究似乎过于苛求,但是确实又不能忽略那些影响巨大的正在发展的事物,所以更多的关于其的研究只能是一种描述性的结果,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进行思考。

  微博的确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若将其放置于传播史的宏观视角来看,微博也必定改写或者至少是拓展无数的经典传播学理论,而同时以传媒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视角来看,微博以及它产生的影响正在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书中描述twitter对美国社会中的影响,包括对具体的人际交流的影响、对商业营销与运营的影响、对政治生态的影响、对慈善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新闻业的影响等,这让我想到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描述的电视对美国社会的影响,看似只是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其背后却是整个社会系统的调整。

  微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的集合性,集合了几乎一切存在的传播形态,同时也在网络上很大程度上重新再现了一个虚拟的社会网络,正如书中提到的“twitter城”只说,社会中很多的行为与活动都有可能在这样一个虚拟的网络中进行,这里就可以生长出无数的可能性,不论是政治还是文化。另外一个不能忽略的助推微博力量的便是智能手机的出现,随时可以联网的手机成为一个新的信息终端,这个终端成为个人与网络进行连接的工具,通过这个工具,随时随地进行传播成为了可能,也几何倍数了放大了微博本身的力量。

  书中提到一个讲法,即当今真正从一个传播时代转向交流时代,其实在英文中都是communication一个词,但由于传播本身在中文中的单向性,所以这样的提法还是有些思考的价值。正是这样一种环境的转变,一切单向的、控制性的、主宰的力量都有了被消解的可能,因为从前的被动的接受对象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拥有了发声可能的人,或者公民。同样的,随着交流时代的到来,一切的社会系统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政治、经济或者文化无一幸免,罗永浩以微博弄得西门子焦头烂额便是一个最近的例子,消费者不再只能逆来顺受,事情正在起变化。

  此外书中另一个提法也值得进一步观察,即微博对新闻业的影响,作者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会出现融合,并称之为“辫子新闻”(braided journalism),意指传统媒体、公民新闻与社会性媒体会趋向一种组合的方式,重新型塑出新闻业。微博对新闻业的影响,已经很明显表现在我们生活的周遭,而这种影响的具体朝向,似乎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当然前提是微博能按照其本身的规律继续存在。

  另外微博对于人际之间的交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样一种杂糅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特点的传播平台,势必会不同于传统的SMS或QQ等交流工具,这方面的具体影响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用户研究才能进行评述。

  虽然有很多问题还不明朗,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事情正在起变化。

  《微博力》读后感(四):由微博看创意

  有了网络,就会有人想聊天,但扣扣只能一对一,于是就有了博客,但博客别人又没时间全部看完,于是就有了微博(在此借题发挥,因为全书并没有讲到中国的微博,而是主要讲授Twitter的营销手段。)

  中国人善于学习。博客在学习Blog,但是只学到外表,却学不到内在,那怎么办,只好自己来“开发”内在咯,出了些相册,订阅RSS之类的,可惜连累的这个网页的运行速度,又慢又卡,这样的产品又有谁能坚持下去呢?人人开心仿Facebook,但作为一个两款产品都用过的用户,用90后的眼光来看,发现人人这破烂玩意儿实在太烂,页面做得太过于复杂,功能选项设置得过多,根本不知道哪里跟哪里;现在又是复制Twitter的微博,可见,有外来的产品,就会有本土的“学习”。

  这个世界,有钱赚就会有一堆人,有一堆人就会有产品,有产品就会有营销。不是说学习别人不好,打游戏也得要经验才能升级啊!但是,什么时候我们能看到新出的游戏不再是左红右蓝的暗黑模式,右上角的地图不再是圆的魔兽模式?

  再学下去,恐怕中国人的思维就成为一种定式:面对一种项目,自己根本不会去创新,只会在那里等着老外的产品,产品一出,高仿接着,那又怎么能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意呢?

  如果有这么一天,我们能看到与国外截然不同,有着自己的特色的网络产品,到那时候,Twitter是Twitter,微博是微博。

  围脖?

  还是围脖。

  《微博力》读后感(五):笔记

  一本平平的书,几乎没有观点。有趣的是这个老外居然提到了成都的“书虫”吧⋯⋯

  ——————————

  Facebook, Youtube, Twitter. 人人开心,优酷土豆,新浪微博。

  Twitter的早期用户及支持者是商业人士,Facebook和Myspace的用户群分别是大学生和高中生。

  Twitter可以给你一种社交“第六感”,让你了解关注的人群当下的生活状态。

  互动艺术总监

  常用的搜索工具是Twitter,而不是谷歌。

  公民新闻。外行来报道新闻。

  社会性媒体。互联网沟通合作场所。专业人士+业余爱好者。界线模糊。

  《微博力》读后感(六):《微博力》——简述Twitter(相当于国内微博)的发展运营之道

  《微博力》作者:谢尔·以色列(Shel Israel) 任文科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1月第1版

  作者从自己的角度,阐述了对Twitter(即国内微博)从发展到运营的一些看法。虽然随着社交应用的迭代,有些显得过时,但一些大的方向倒也不错。比如传播大方向已经从单向发展为交互式,企业决策层有从上至下到从下至上,且向技术端偏移的趋势,在社交体系中分享才能产生价值等。以下为个人琐记,本为读书笔记,对相关专业名词加以百度,或许对诸君有所帮助。

  Twitter在页面上以相等的长度,体现了平等主义精神,采用的简略表达方式,加快了交流速度。

  (单项的)“传播时代”即将结束,(双向的)“交流时代”即将来临。

  Twitter城中体现了分项的价值,最慷慨的用户往往也最富影响力。(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Twitter有帮助,但很碎片化。)

  第一章诞生之日:

  关注创造过程中出现的有价值的事物,其价值有时可能远远超过当初其服务的主要目的。

  对于互联网来说,往往需要先搞好产品,让用户满意,再考虑赚钱的问题,而且专注意味着一切。市场可能很喧闹,令人分心,不要让这种纷扰将你代理既定轨道。(盈利模式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条件,但对互联网企业而言往往需要先创造出用户需要的价值,盈利不一定一开始就会出现。)

  软件设计师:是指能根据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的要求,按照系统总体设计规格说明书进行软件设计,编写程序设计规格说明书等相应的文档的实用性人才。还能够组织和指导程序员编写、调试程序,并对软件进行优化和集成测试,开发出符合系统总体设计要求的高质量软件;具有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社会化媒体 是一个近来出现的概念,大致上指的是“能互动的”媒体,或者说,如果缺乏用户的有效参与,平台基本上就毫无内容的媒体。社会化媒体改变以往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为多对多的“对话”。在社会化媒体领域,有两个关键词:UGC(用户创造内容)和CGM(消费者产生的媒体)。社会化媒体“网络的社会化不会朝生暮死,也不会昙花一现。网络的社会化将逐渐地影响到每个人,每家公司,深入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无摩擦经济:最简单的表达就是消除了所有中间环节,中间成本为零。 可以说“无摩擦经济”是一种理想主义,而在现实经济中的摩擦难以避免的。“无摩擦经济”的理论家们认为网络,特别是电子商务的普遍应用会消除交易中的分销成本和搜寻成本。这从理论上来看似乎是成立的,但在实际中分销成本和搜寻成本只会部分的减少,并不会降至零。在分销成本和搜寻成本降低的同时,不论是对企业抑或是对消费者而言,都会出现新的产品(服务)转移成本;并且企业还将增加新的客户成本。

  MS:短信服务(Short Message Service)是一种存储和转发服务。也就是说,短消息并不是直接从发送人发送到接收人,而始终通过短信服务中心进行转发。如果接收人处于未连接状态(可能电话已关闭),则消息将在接收人再次连接时发送。

  (软件市场上有先入为主的影响,但体验仍然重要。)

  西南偏南音乐节:SXSW(South By Southwest西南边的南边,这是德州的地理位置)美国德克萨斯州州府奥斯汀举办的音乐节的简写。这是一个每年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Texas)举办的可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音乐盛典。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上千万的音乐人,乐队报名参加。所有大小唱片公司及媒体都会派代表到场,在一千多场演出之间奔波。很多还没有被签约的乐队,也希望能借他们在SXSW的演出,吸引媒体,唱片公司的注意力。迄今已有22年历史,由音乐、电影和互动媒体三个部分组成。2015年互动媒体大会的举办日期为3月13日至17日。每年,大批企业高管、创意领袖、科技新锐等顶尖人才蜂拥至奥斯汀,在SXSW孕育前沿技术和数字创意。2014年,共有51,000人参加了SXSW大会。Facebook、Twitter、Airbnb、Foursquare等互联网热门皆在SXSW大会崭露头角,被VC慧眼识珠,可谓新软件和新技术的“发射台”。

  (拥抱科技,找到价值和用户的切合点,一切皆有可能。)

  《连线》(Wired)是一份美国科技类月刊杂志,创刊于1993年,着重于报道科学技术应用于现代和未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1998年6月15日被美国期刊巨头康泰纳仕集团Condé Nast收编。曾经被视为是新经济杂志一员的《WIRED》如今证明了它更重大的贡献在于培养了一大帮“技术派”,这本杂志崇尚无线技术及数码并长期坚持此道,实在值得大批数码热血青年的热烈追捧,文化评论家已经把它等同于1960年代由《滚石》带动的一代。

  第三章 建立平行多渠道

  《引爆点》(Tipping point)是一本谈论怎样让产品发起流行潮的专门性著作。书中将产品爆发流行的现象归因为三种模式: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及环境威力法则。个别人物法则是圈层营销或者说窄众营销的理论基础。作者在书中详细地指导了我们如何去寻找目标客户中的传播员、内行与推销员——那些有着非凡人际能力的人们。附着力因素解决的是项目应该怎样传递信息的问题。附着力因素首先告诉我们要在诸多卖点中提炼出高质量的信息,并寻找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不可抗拒。环境威力法则针对的是客户感知与项目期望表达的信息是否高度一致的问题。

  应该严肃看待那些细小的事物。

  博客上写的东西很重要,但 同样重要的是聆听人们的看法,并相应地做出快速反应。这被称为博客监测。

  第四章挽回声誉

  在谷歌上搜索sucks测试,可以作为测试不满意度的一个方法。

  第五章客户接掌一切

  把更多的决策权放在组织的最前沿,而不是高管们的会议室中,是一种更加精明、更受欢迎的运作方式。

  第六章品牌账号

  Twitter并不是在“获得”关注者,它正在创设一个被关注的理由:你由市场掌握。

  归根结底,人们与一家商业实体的关系,更多的是产品和服务,而不是更交流沟通相关。(交流沟通只是改进产品或服务的模式,提升客户数量和满意度,否则何用?)

  EverNote:永远一个伟大的产品要比有声有色的社会性媒体活动重要得多。

  第七章B2B之路

  CSR:客户服务代表(Customer Service Representative)代表企业或公司,透彻掌握和深入了解公司产品或公司所提供的服务,通过多种渠道(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互联网、视频图像、短信、数据库等现代综合信息处理手段)为客户提供售前、售中或售后服务,以提升公司形象及客户满意度为主旨的职业。

  学习营销知识,就从关注营销专业人士开始。

  从传播时代进入交流时代的一项基本变化在于,决策的流动方向从由上至下转入由下往上。

  第八章小企业,大足迹

  eesmic桌面会让用户觉得Twitter是Seesmic的一个嵌入式部件。(借势)

  梅特卡夫定律:是一种网络技术发展规律,梅特卡夫定律是3Com公司的创始人,计算机网络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的。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1946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美国科技先驱,发明了以太网路,成立3Com且制定了梅特卡夫定律 (Metcalfe's Law)。其内容是: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网络的有用性(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平方数增加而增加。换句话说,某种网络,比如电话的价值随着使用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现在如日中天的电子商务网站eBay就是最好的例证。即网络的价值V=K×N²(K为价值系数,N为用户数量。)网络的价值与网络规模的平方成正比。具体表现是网络价值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与联网用户的数量的平方成正比。

  第九章个人品牌

  在谈到他自己的个人品牌战略时,欧阳这样说道:“设立一个目标。首先,确定一个非常清晰的使命。你打算为你的客户或雇主解决什么问题?不要拘泥于工具方面的细枝末节;要思考大问题和你能提供的解决方案。”他经常使用的社会性媒体工具有十几种之多。“坚持你的计划,始终如一,做好长期的准备。建立我自己的个人品牌花费了数年时间,我研究了一下在我之前建立个人品牌的人,并效仿他们的做法。整合工具。不仅仅关注某一个,而应该学会同步使用所有工具。”

  第十三章尺度以及建议

  1.显露你自己。

  2.先看后说。

  3.先留言后关注。

  4.朋友比明星重要。

  5.不要有垃圾邮件发送者的特征。

  6.收藏留言。

  7.花一些时间。

  8.考虑社区。

  《微博力》读后感(七):披着新媒介外衣的营销书

  在学校图书馆推荐的书单里看到的,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自然要关注新媒介这一当前热点。以为很好看= =但是看过之后,除了其中介绍twitter的诞生过程、各种外国企业名称外,我表示无感= =

  这类书明明就是在火车站候车厅里买的跟什么励志啊心理学啊赚钱啊人际交往啊等等放在一起的所谓“畅销书”= =它主打的是“营销”,而不是在讨论我以为的新媒介=。=

  而且人家明明说的是Twitter,你翻译非要说是“微博”。

  我承认,中国好多东西是学习西方,但是引进之后又会带有我们自己的特点。Twitter和微博,这两者看似功能、形式差不多,都是140字,都呈现一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但是,实质上是不同的。从媒介环境、受众的素质乃至意识形态等等有很大差别。

  《微博力》读后感(八):很细碎的几句读后感

  1. 在微博上,你可以做什么?整本书致力于回答的一个问题,尤其把这个“你”设定为企业。

  2. 一本新媒体微博的营销手册。既是“如何利用微博营销企业”的案例手册,也是如何营销新浪围脖的一个生动案例。you know, 这是新浪围脖的一次自我营销。

  3. 全书败笔在于那些推广新浪微博的“狗皮膏药”式的大框框,上面写了一些新浪围脖的案例,穿插在书中,但显然,在很多时候,都不合时宜,因为它们出现得很突兀,版面也很难看。

  4. 第9章有讲到公民记者/公民新闻,以及跟传统媒体的微博应用有关的话题,虽然篇幅只是一点点,但可能是基于个人理由,我还蛮喜欢这一章,尤其作者说“昔日的新闻业中不可替代的资产是可靠、有效以及具有品牌效应的新闻组织。价值并不体现在报纸上,而在内容上。”我很喜欢这个观点。

  《微博力》读后感(九):社交媒体将演唱会变成公园

  广告的本质是“说”,而消费者看重的是“做”。

  社交媒体能放大一个品牌做了什么,未来,品牌做什么比说什么重要。

  通俗得说,广告像场演唱会,品牌花巨资让自己登台秀一把,为的是借助华丽的灯光舞美让消费者相信“我这个品牌很酷”。但消费者无从验证你酷不酷,有时被销售员恶语相向,消费者也没出说去。

  现在,微博把全世界的品牌和消费者纳入一个公园,每个人都是免费入场,一个企业干了什么,大家看的清清楚楚。麦当劳做出的一个不熟的鸡翅膀全世界都能看到,当然,它资助的希望小学也能被大家知道。这时,企业的销售、客服代表的一举一动,以及线下活动的氛围是热烈还是冷清,都被现场直播在微博上。这些——将取代传统的平面广告,TVC,成为消费者判断品牌的依据。

  基于以上,有人总结了,微博提供了免费的媒体,以后广告和性一样,只有没本事的人才要花钱获得。听得广告人坐立不安。

  其实,只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成本趋于零了,但是传播内容还是得专业的人来想呀。只是广告人不能再停留在做平面,做TVC上,未来应偏重网络活动、线下活动。就拿做品牌微博来说,中国人做得还有提升空间。相比于严肃的xx品牌微博,以吉祥物身份登陆微博更讨喜。比如麦当劳叔叔,他可以调侃一个嘴上有番茄酱的小胖子,把品牌个性带入微博;另外两种操作方式:一是领导人微博,开复、老罗做得很棒了;另外是借助名人之口,比如lv邀请洪晃参加活动,洪为它说了好话。

  一切都透明了,对于企业,必须诚信,因为说谎有证可查。对于个人,必须有才,君不见牛刀和任志强打赌房价2010年涨不到5%,说赌输了不再评地产,结果真输了。大家也都还记着呢。

  除了营销之外,任何企业与消费者互动的事情都能借助微博,而不用再花钱了。比如消费者调查,你可以开官方微博,看评论;搜品牌名,看评论。比如销售,一家外卖快餐店接受微博预定,消费者到了就取,不等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微博力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