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轮回》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轮回》经典观后感集

2017-12-31 20: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轮回》经典观后感集

  《轮回》是一部由罗恩·弗里克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轮回》观后感(一):《轮回》:如果这世界还有最美

  没有字幕没有对白的纪录片,无论你是哪国人哪个星球的,会不会语言都没有关系,只要带着眼睛即可。制作团队花费5年时间,捕捉20几个国家文化精髓,或人或物,或静或动,完全画面和配乐来展示这个奇妙世界中令人叹为观止的人文景观。片名“轮回”来源于藏语,但并非是国人传统观念中转世轮回的那般样式,只是导演对生命的一种表达形式

  导演是20年前出品过经典纪录片《天地玄黄》的罗恩·弗里克。与上一部比较起来,少了苦难和死亡的追踪画面,更多的是激励人心向上的繁荣景象。可喜的是,中国元素占有大量篇幅,从西藏的布达拉宫到内地工业场间,从庞大的武术少年队到整齐阅兵式队形,还有那令人窒息的千手观音,无不振奋人心感动至深。如果说曾经有人对《天地玄黄》的评价是“被流放到荒岛上,唯一愿意携带的电影就是它”的话,那此次的好消息是,我们有两部影片可以一起携带了。

  《轮回》观后感(二):我什么都不懂,把《轮回》的镜头放在这里

  法界一界是佛教了义的世界观。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譬如数学家能如实看清几何体形状,有些人就是看一辈子也看不清;又譬如色盲的人无法看清色盲测试图。所以同一法界,不同的人所见是不同的。正如《佛说不增不减经》所开示:“舍利弗,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知一法界故,不如实见一法界故起邪见心,谓众生界增,众生界减。舍利弗,如来在世,我诸弟子不起此见。若我灭后过五百岁,多有众生愚无智慧,于佛法中虽除须发,服三法衣,现沙门像,然其内无沙门德行。如是等辈,实非沙门自谓沙门,非佛弟子谓佛弟子,而自说言:‘我是沙门真佛弟子。’如是等人起增减见。何以故?此诸众生以依如来不了义经,无慧眼故”

  《轮回》观后感(三):只简单说一下

  导演在叙事编排以及影片需要映出什么,或反应什么有着极为明确的表达与触角,而这一点恰恰是构成影片本身为何看似零散地演绎了一些画面,但关于“轮回”的主题又如此鲜明的原因

  在明确知晓导演要讲什么之前,可能多少需要了解“轮回”与“业力”的关系。实际上,轮回与善恶无关,但却与人们对善恶的认定、以及思想行为的倾向有关。人们对所向往的事物本身产生的意念,构成了因,而在物质层面所经验到的因为该意念或行为上的表达所塑造而成的结果,就是业力本身。当人不断地取舍互为相反的因果时,轮回就产生了。所以人的心灵一直处于颠簸的状态拥有了想要的结果之后,又产生了新的欲望,如此反反复复,即是位于轮回中周而复始

  导演在轮回意向的安排上是极为明确的。首先展示了最能展示有轮回理念的几个佛教文明地方,然后周游了那些沉积于历史中的古代文明;再接下来展示了许多现代文明的景观、再接下来简单展示了在现代文明兴起的背后,那些看似不为人知、但却实际在发生的“死亡”——缺乏生机的物化的人群、无机质仿佛人类的生命、机械一般的流水线工人、以及所有和死亡、毁灭相关联的潜伏的暗涌。而就在这时,导演再将画面瞄准那些战事频发地区的人们——祈祷与仪式的行为协助人类在黑暗的笼罩下维系了神圣的平衡,不管人类社会看似有多少的问题,依然会有人存在,千手观音舞蹈背后的慈爱与护佑,以及重复的沙漠的画面,也印证着在世界的兴衰背后,巨大的轮回依然周而复始,无尽无休……

  总之,导演如此丰富而细致的展示,无论出于怎样的原因,都算是一次有力的拍摄,因为这不但让我们无差别地领略了世间那最美好的景观,同时也知晓了无论看似多么绝望的情态,一切还为时不晚,无论来自于何种宗教或什么样的人群,人类心灵的力量始终维系着些许平衡,在世界的不同地区繁衍生息,无止无休

  《轮回》观后感(四):我很喜欢带有哲学的视角

  庄严的音乐和精美的画面,构成了这样的一部电影。

  内部已贯穿的作者的哲学,便不需要语言。这样,也不需要道理,更不需要说教。不同的人,对这样的影片,会有不一样感悟。你感受到了什么?

  科技的发展政治的冲突,我们都是精灵的动物。但是在宏观的视角下,我们如整齐划一机器人。这个世界上需要规则,我们有着自己思维,但是又围绕着规则而运行。

  生命也需要规则,可能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留意在上面。更可以说,我们还没有完全发现和理解其中的规则。

  却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我们追逐着财富,追逐着欲望。影片的前面和后面相互呼应,用一个沙画说明了这个道理,再美好的事物,终有消逝的那天。

  我们围绕着规则运作,又在创造规则。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终将过去,这样,我们就变成了五彩斑斓的沙子。

  《轮回》观后感(五):从来没死过 晓雅

  文:晓雅(澳大利亚首席华语心灵导师 )

  微信公众号:晓雅心灵工作坊xiaoyaxinling

  自古以来,人类对于生死轮回的讨论和研究就从来没有间断过。生命到底是什么?意识到底是什么?意识的存在是否一定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这些关于“未生之前我是谁”、“死亡之后我去哪”的生命终极问题,无论是在科学界还是在哲学、宗教界,已经有无数的证据证明,人的灵魂并不会随着身体的消亡而消失殆尽。

  事实上,我们从来没死过。

  全世界,讲述生死轮回的书籍非常多,最为有名的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布莱恩·魏斯(Brian L. Weiss)的Many Lives, Many Masters (《前世今生--生命轮回的前世疗法》,简称《前世今生》)。

  布莱恩·魏斯本人是常青藤名校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生,曾是接受过正规训练的医生、权威的心理医学教授,也是坚定的“无神论者”。直到1980年,他遇到了一个叫凯瑟琳的病人,彻底地改变了他的生命。

  在《前世今生》一书里以及过去的采访中,魏斯多次谈到了他遇到凯瑟琳后人生的转变:“遇到凯瑟琳之前,我发表了40余篇科学论文及专著,在精神药物学与脑部化学领域里,我获得国际认可的声誉。一点也不奇怪,我对‘非科学’的领域,如‘超心理学’,曾经是彻底的怀疑,而对于前世轮回的概念一无所悉,也不屑一顾。”

  “哪想到催眠中的凯瑟琳莫名其妙的开始回忆前世,其中还有另外空间的高级灵性大师带来的教导。她所有的病症,在前世回溯后都获得改善。我惊愕万分,事件冲击了我,让我进入‘轮回’、‘灵魂’的世界,于是开始找寻科学与直觉之间的交点。"

  魏斯对于治疗过程中所体验到的转世轮回,既惊讶又疑惑,却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他客观地记录下治疗的全过程,用了4年的时间,整理成了这本书。

  早在二十多年前,《前世今生》这本超级畅销书就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后来,在奥普拉的脱口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拉里·金的现场节目(Larry King Live)、CNN的探索频道中,以及无数的杂志、报纸和电视节目中,都可以看到魏斯博士的研究。

  而在西方,越来越多的主流医学家也开始通过研究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来探索生死轮回,并把经历过濒死体验的患者和医生找来采访记录。

  据统计,有1千5百万美国人、330万德国人以及200万法国人有过濒死体验,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这种现象都很普遍。

  在1969年,荷兰心理专家、科学家皮姆·范·拉曼尔博士和一个心脏实习生,共同见证了一个失去意识、心脏停止的病人在体征完全消失4分钟之后重新复活。当他们欢呼雀跃时候,病人却极度地失望。病人告诉医生,他进入到一个非常美妙的世界,那里有一束光,有很漂亮颜色,很祥和。当时的皮姆.范. 拉曼尔博士却并没有对此深究下去。

  直到1986年,他读到George G·Ritchie(乔治·李齐)写的《Return From Tomorrow》,那是一本关于穿越死亡9分钟的濒死体验的著作。在那之后,他开始认真进行濒死体验的研究。他们访问了10所医院344名经历过心脏停止而活下来的病人,发现其中18%的病人有过濒死体验。

  全球范围内,进行濒死体验和生死轮回研究的科学家,不止皮姆·范·拉曼尔一个人。在所有的濒死体验调查中,很多濒死体验者的回忆有以下共性,例如可以看到自己的身体、可以听到医生和家属的谈话、可以感知外面发生的事情、可以心灵感应到别人的内心、生前受损的感官瞬间恢复正常(如盲人可以看见、聋子可以听见等),以及都感受到无限的光和爱,体验到极度的平静

  从这些濒死体验者的描述中,死亡并没有我们想象得可怕,甚至也有可能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轮回》观后感(六):不从记录片来看轮回

  昨天在影像民族志的课上,老朱给我们放映了轮回的片头。说实话从一开场三个小姑娘的着装以及她们的妆容已经吸引了我的眼球,我总觉得屏幕上眼睛就像一把锃亮的不锈钢匕首,直直的朝着心里此去,躲不开。严重点说虽然被看的毛骨悚然,但还是抵挡不住来自眼眸深处的一瞥。

  我喜好走南闯北,总也说不明白为什么喜欢在路上的感觉,或许是好奇心太重,或许,这个或许只是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美丽风景,太悠久的文明,我觉得她们无时无刻不在召唤着那些为她们痴迷的人,所以这种呼唤是很要命的,因为一旦你隐隐感觉到这种召唤,便会不顾一切上路,即使你没有上路,你也是在筹划上路的准备。所以之前对于异文化的理解在于他们与我们的不同,这一点在“轮回”中有很好的体现,导演的足迹遍布25个国家,历时5年,采集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人种的不同风采。但当你真正用眼睛跟随导演去追求这些异的时候,又发现先前的所有关于异文化的假设又都不成立了。尤其是当你看到非洲某个国家的小镇上人们在集市上讨价还价,有人推着自行车从桥上走过,喝得两岸遍布垃圾,人们就这样行色匆匆的走在路上,你又突然发现这和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小镇是那么的相似,如果不是这些穿着和长相有点和我们不一样的人,那么我想我们是分辨不出这样的生活与我们有什么区别的。浮生百态,最终还是回到最初的原点。片中导演既描述了繁华大都市的车水马龙,也采撷了生活在废墟和垃圾场中的人们的片段,这些不同生活的底下究竟体现了什么,似乎大家都在为这某样东西生活着,总觉得在这万象后面有一种东西,我们暂且把它称作“本质”,让所有不一样的人看起来又是一样的。我并非存心要将你们和自己绕进去,可事实就是这样,我们认为生活有太多的不一样,有穷人富人,有高官有乞丐,有人含着金汤匙出生,有人却生在废墟,这些代表什么,代表穷人一定比富人过的差,代表高官一定比乞丐睡的香?当你目睹曾经的盛世繁华归于尘土,斗转星移世间变幻,虎背熊腰的大汉抱着刚出生的婴儿轻轻地亲吻时,我们平常所刻意构建的那种距离和差别一下子就变得微乎其微。我想无论是生活在殿堂之中,还是生活在废墟的垃圾场中,有些东西是不变的,例如对自然美的欣赏,例如父母子女的爱,例如对生活充满信心,例如常怀一颗良善之心。我不对生活的本质做探索,道行太浅参不透,只是试着努力而认真的生活。生而为人,世世轮回,我们都不过是穿行其间的苦行僧而已。

  既然讲轮回,宗教是一个避不开的主题。我们从小生活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信仰无神论,可是无神论不代表我们没有信仰,因为他们说我们的神就是马克思。导演在片中的不同时段为观众展现了基督教的洗礼,宏大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哭墙和朝圣的景象,还有令人憧憬的西藏。其中伊斯兰教的朝圣确实让我震撼了,上百万人聚集在一座广场,全是白色,整齐划一的朝着心中的主磕头献礼,而的西藏的佛寺,立于飘渺雪山,淡淡佛音之间,让人在瞬间宁静下来。我还属于那一批被神抛弃的人,因为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信仰。但我一直很惊诧宗教的力量,究竟是什么让人们不顾一切的为自己的信仰和信念献身,是什么让他们那么忠贞不二。宗教代表着什么?哎,百思不得其解啊。宗教场就是最大的轮回场。

  AMSARA片中还有许多震撼人心的点,比如说站在没穿衣服的男模画报旁边的被裹得严严实只露出眼睛的中东妇女,印度尼西亚监狱里的舞蹈,非洲原始部落人手中的枪,办公室里抓狂的管理员......这些都是一些比较有意思话题。我只摘取其中感兴趣一二作谈。推荐诸君如想有另一番收获,定当亲自看看此片。

  《轮回》观后感(七):人在不断的轮回,而信仰一直存在

  轮回是生命体生死相续,没有止息。世间的万事万物如轮如动,周而复始,没有穷尽。这部纪录片没有任何人类的语言,却以丰富的镜头以及动听的音乐诠释了轮回的意义。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毁灭的过程。佛教的唐卡,由人类亲手制作而成,复杂的图案、繁华的色彩都源于人类之手。机械也是由人类创造而成,形状多种多样,用途广泛。然而这些创造于人类之手的东西,最终也毁灭于人类之手,他们的消逝像是对创造者的一种报答。导演将事物不断创造,又不断毁灭,周而复始的过程展现在观众的眼前。世界上的很多东西犹如唐卡上的沙,一旦被毁灭,绝不留任何痕迹。

  从最原始的村落到最繁华的城市,让观众看见了时间与民族文化之间生生不息的联系。被民族文化禁锢的土著人、被监狱束缚的犯人、生活在繁华城市背后的贫民窟的贫民,他们被外界所遗弃,失去了属于自己的自由与尊重,被无形的文化与制度所制约。为观众展示了繁华世界背后的人类的真实生活状态,而他们那一双双眼睛望着遥远的地方,渴望而又绝望的眼神深深的烙在了观众的心里。然而新世纪人类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在工厂,工人们重复做一件事,始终重复着一个动作,将这种被操控的生活状态展示在观众的眼前。行为艺术家为观众展示的是因生活压抑导致的扭曲的生活状态,非常压抑,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人类所圈养的牲畜,被人类无节制的索取,在为人类做出贡献后,依然逃不过死亡的命运。这些给观众带来的不仅仅是震撼,更是深深的思考。

  南北朝的三八线,分隔了两地的文化,也是死亡之线。两个国家之间的隔离墙,隔离的是两国的人,隔不开的却是一种精神及对信仰的追求。机械化的生活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世界,与之相反的是在清真寺的周围人山人海,人们围绕着清真寺缓慢而有序的朝同一个方向前进,像缓缓转动的圆盘,让观众看见了轮回的轮廓,人们同时跪、站,是宗教的力量,更是信仰的力量,让观众为这种精神所震撼,为观众阐述"人在不断的轮回,但神圣的信仰却一直存在"的道理。

  轮回是万事万物的不断创造与不断毁灭的过程,人亦是如此。

  《轮回》观后感(八):大千世界一掬沙,你却是自己的宇宙

  amsara中文翻译为“轮回”,单从这部片的名称看来,就承载着重要生命价值意义,尤其是当字幕提示本片没有台词时,更提起了我的好奇心。

  影片的开头,以宗教起,从喇嘛们精心绘制坛城开篇,坛城逐渐露出眉目清晰,大千世界由此向我们打开。

  整部影片涉及多个场景、不同国家、宗教、人种、事件,这让我联想到《one day》那部纪录片,一天里,世界上有人生、有人死、有人在监狱,有人在夜总会搔首弄姿、有人在磕长头、有人在写诗,有人在迪拜六星级宾馆吃早餐,有人在垃圾堆里捡垃圾,这世界那么大,可选择的生活方式那么多,要如何才能过好一生?

  世间万物本因因缘际会成就了你我,也建造了这繁华世界。 战争、种族、竞争、冲突、性爱,接踵而来,我在这一帧帧背景轮换中应接不暇 ,大千世界展现出了它既可恶又可爱的那一面。我们恨她,但也难以割舍。万事万物,谁都逃不掉这轮回中,更无法逃脱自己的宿命,犹如纪录片中那一只只被卷进机器里的肉鸡,我们又何尝不是被命运无情的齿轮碾压,无力挣脱,我们似乎也无意挣脱,在这虚拟乐园里乐此不疲。

  渐渐的,伊斯兰的吟唱想起,人如蝼蚁,在麦加城起起落落跪拜真主阿拉,场面着实令人震撼,世世代代,人们都祈求获得心灵上的寄托与归宿。画面一转,回到了坛城面前,几位老喇嘛看着这多日来精心绘制的精美绝伦的坛城,轻轻拂去,无丝毫留恋,是啊,这世界本就一掬沙,扫过,便什么都不剩。我们又何尝不是一粒沙,在自然强大的不可抗力前,渺小的实在卑微。

  外求的物质贪欲终得不到内心的宁静,这世界繁华的让我们几乎忘记了它本是因缘聚会的一场盛大的虚幻,内求内心的平静才是获得终极秘密的钥匙,尽管我是一粒沙,我也是自己的宇宙。

  《轮回》观后感(九):俯视及其他

  看到结尾的千手观音,如沉淀了90分钟的情绪终于被点化了悟,找到了出口。

  在东南亚的硫磺矿场,被晒成黧黑肤色的当地农人,赤裸上身,蹲下后需要缓一缓、发力,方能起身,担起那两竹筐沉甸甸的矿石。镜头显然是留意到了这个农人肩头、颈后连成一片的水泡,而农人自己似乎也已经习惯,这些新伤痕与旧疤痕就继续在硬竹扁担的重压下被再次磨破、复合、磨破。不止一次,镜头从高处俯拍这些受着劳累与辛苦的人们,矿场上、垃圾场上、贫民窟中、圣坛中。俯视芸芸众生,这样的视角,有些冷酷,有些怜爱。如果是神的视角,神啊,你有无限法力,又为何要千亿人类受如此之苦却无动于衷。神生出千手,普渡众生,伏拜在神坛下,是多么能感受到神的无量无边,又多么感受到人心皈依的渴望。

  仿佛是第一次懂了观音的千手,又深知这世界的冷酷与无常乃常态。

  潸然泪下。

  《轮回》观后感(十):伟大的平庸

  万物有灵且美,轮回的摄影充分展现了这一点,任何文字的描写都不如镜头本身,是谓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因此对电影具体内容我不再赘述。但就轮回这部电影而言,它与一般的国家地理电视栏目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本片通过蒙太奇组合以及各种充满仪式性的配乐来构建一种电影语境,在这种个人主义极强的语境下,普通的镜头被赋予了“超我”的意义。很难判断这种意义的赋予中有多少强加的成分,但是仅仅通过电影语言来构建语境本身的行为是值得称道的,这让我想起2001太空漫游片尾光怪陆离的十分钟,虽然库布里克的方式更加极端和抽象,但我认为轮回与之多少有些共通之处。我列举出的第二点本质也是包含在第一点之中,之所以单独列出来是因为在我看过的弗里克的四部片子里都有这样一种镜头,就是被拍摄者面无表情的较长时间地盯着镜头。有人说这是殖民主义的凝视也好,或者只是单纯的面无表情也罢,这种镜头已经成为弗里克的“符号”之一。我个人并不喜欢这种镜头,这种表面上的一视同仁掩盖的恰好是不同阶层对于自身状态的胆怯愤怒或者迷茫等种种独特的情感表达。

  正如我所取标题,伟大只是用来修饰平庸,尽管本片在美学层面上已几乎无可指摘,但在具体思路上我认为甚至不如弗里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失衡生活(摄影编剧而并非导演)。那部片子中主要分为史前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衰退三个阶段,时间分配较为均匀,并且通过富有节奏感的配乐,二次曝光,延时镜头等元素的综合运用使整部片子层次感分明,起承转合还比较明显,因此突出的主题也让人易于接受。之后的两部时光和天地玄黄重在对时间感的画面呈现,但在这两部作品里弗里克的视点已经越来越高。当他之后接受采访时说到拍摄轮回与天地玄黄最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他安插了disturbing line,我认为这是很荒谬的行为。这种荒谬感来disturbing本身,因为如果说在弗里克之前的电影中人类还是作为一个整体的话,在轮回中人类已经被分为不同的群体。事实就是弗里克作为导演本身并不能脱离群体的阶级属性本身,所以立足于群体(电影中的line)的互为主体性上提到disturbing本身是很荒谬的。在轮回里由于存在很多条line但缺乏一个共同的起点或者是终点,所以本片尽管揭示了集体无意识的放射性恐惧,个体异化的孤独等问题,但对于整个轮回主题的诠释则显得并不深刻。甚至当这部片子被叫做天地玄黄2对我来说也可以接受。

  列维斯特劳斯在形容法国大革命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话,我认为其用来形容这部片子也是恰到好处:“大革命在人们的头脑中灌输一种将社会当成抽象思维范畴的思想。将“风俗和习惯放在理性的石磨下去磨”,如果这样去,“就会将建立在悠久传统之上的生活方磨成粉末,将每个人沦为可以交换,而且不知其名的微粒状态。”所以轮回这部电影最大的遗憾就是它所带给我们的轮回感太过扁平化,因为其本身脱胎于导演对社会比较抽象的思维范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