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妹妹》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妹妹》读后感10篇

2018-01-02 21:3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妹妹》读后感10篇

  《妹妹》是一本由[英] 罗莎蒙德·勒普顿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妹妹》读后感(一):页页伤悲言,字字辛酸泪

  妹妹是本书中文版名字,其英文版原著名字是Sister,我以为译作“姊妹”更为妥当,因为本书讲述的是一对姐妹情深肝肠寸断的挚爱亲情的故事,可谓是页页伤悲言,字字辛酸泪。

  书读的很慢,很慢,不时的被作者无限的悲伤感染心情沉重的几度放下,不忍再读下去。

  人世间的一切苦难会随着时间的消失而慢慢淡化,所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但是重揭伤疤的痛则更痛彻心扉,本书的悲鸣则是如此。

  妹妹的死和追踪死亡真相过程中不被人理解的艰难已经重创了姊妹情深的主人公,而对着皇家检察官讲述与妹妹相处相爱的过去情形又勾起了主人公更加的痛楚,再加之亲人们爱人们的不理解与非议,主人公几乎被悲伤打击的崩溃了。

  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是处于冬天,于是乎整本书都散发出一股无比冰冷的气息,读着故事,虽然窗外是烈日炎炎,但心里还是涌起丝丝寒意,心情也渐渐沉重起来。

  如此压抑作品以前也只有在读茅盾先生的《子夜》时才遇到的。

  书还没有全部读完,但还是忍不住写下以上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挚爱亲情永远不会随着时代思潮的变迁而改变的,也不会随着物质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有所变质的。

  人生有爱才不枉此生,而不是金钱。我爱钱,很爱很爱钱,但我爱的是有情有爱前提下的钱。

  《妹妹》读后感(二):真相,真相,还是真相(剧透慎入)

  碧翠丝在纽约过着安逸幸福的生活,她与远在伦敦的妹妹黛丝有着非常好的感情,她们几乎无话不谈。就在她庆祝自己升为客户总监的当天,她接到母亲电话——黛丝失踪了,而她已经因为囊肿性纤维化症失去了唯一的弟弟。她第一时间赶回伦敦,四处寻找,最终找到的是一具公园卫生间里的黛丝的尸体,警察告诉她,黛丝因为产下死婴后患产后抑郁而自杀,碧翠丝的母亲、朋友男友及其他所有人都相信了这个结论。然而,对黛丝了解得无比透彻的碧翠丝无论如何都不相信自己的妹妹会自杀,她放弃优裕的生活选择留下来去查清真相。她住在黛丝生前的公寓里,在酒吧里做招待,尝试进入黛丝的生活。随着黛丝生前各种关系的慢慢理清,从怀疑黛丝的情人,到朋友,到医生,再一个一个的否决,她慢慢地离真相越来越近,也把自己推向了危险的边缘。

  最终,碧翠丝揭开了一个惊天黑幕,她发现黛丝的死是科学试验的牺牲品。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碧翠丝坚信自己的妹妹不会自杀?是什么让她放弃在纽约的幸福生活,放弃已有的事业,放弃热烈的爱情,放弃原本拥有的一切,回到遥远陌生的伦敦来调查妹妹的死因?当然,我们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中间她和妹妹骨肉亲情,她对妹妹的透彻理解是主要原因,然而,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应该是我们作为人对真相的渴求。这些全部叠加起来才为她提供了源源不断强大动力,使她有勇气敢于质疑警察的结论,敢于坚持自己的感觉,支撑着她顽强的去挖掘隐藏在幕后的真相。

  人们总是把真、善、美联在一起,加以热情的讴歌,关于真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而与“真”字组成的词语也多为褒义词,比如真理、真情真心、真挚、真髓、真切……同时,人们对谎言的反感,对被欺骗的感觉的痛恨,也促使人们不由自主地去了解、去探究事情本来面目,去寻找真相,那些历尽艰辛寻求真相、求得真理的人们也会得到人们英雄般的崇拜。即使真相更残酷、更骇人,人们接受起来也比假象更容易、更坦然。所以,碧翠丝不能自己欺骗自己,不能压抑自己的内心,才拼了一切去调查黛丝的死因。

  这让我想到近来刚刚发生的甬温线动车相撞事故,以及随后发生的一系列扑朔迷离的事情。事故发生了,是什么样就什么样,你把事件向大众作一个解释,把形成的救援方案及时公布出来,有些原因一时不能说清楚的,也把理由原原本本的告诉公众,一切公开了、透明了,我觉得是可以取得公众的谅解的。比犯错更可怕的是隐瞒真相,不知悔改。现在通讯这么发达,这些事情做起来也没有什么难的,反倒是铁道部这种隐三瞒四的做法让人厌烦、痛恨,不得不去猜测这背后到底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事实上,及时公布真相有这么难吗?承认错误有这么难吗?你把这些做在前面,会比事后费尽口舌地去解释、去回应质疑,要省力得多,也更容易取得公众的谅解。之所以会发展到此种地步,大概与铁道部的铁老大地位,与其官员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愚民思想不无关系,也会与全社会累积的对铁道部的不满情绪有关吧。当然,我是支持中国高铁的,但坚决反对铁道部处理这起事故的态度和做法。

  动车相撞还没尘埃落定,渤海湾漏油事件又在升温,真相不明,郭美美炫富事件引发的人们对红十字会的质疑仍在继续,故宫对损坏、偷卖国家文物等事件回应得语焉不详……这不由得让我感叹:现在的中国要了解真相咋就如此之难呢!有句话——当真理刚刚穿上鞋子的时候,谬论已经飞遍了全世界——只有及时的公布真相,人们不会去无端的猜测,才不会去听信谣言。

  要想社会中多一些真、善、美,少一点假、丑、恶,要想生活中多一些真心、真情、真意,少一点谎言、虚情、欺骗,这有待于我们共同的努力。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多一点象碧翠丝那种不达真相不罢休的劲头,这样的目标应该是不难达到的吧!

  《妹妹》读后感(三):这本书里的一些bug

  细节方面

  1 37页提到收留的是一个流浪猫

  但是212页说‘你的狗,布丁”

  2 126页提到尼克斯医生的拉布拉多犬

  但是252页却说是古代牧羊犬

  不知道是译者的问题,还是原书本来的问题,这么简单的错误,再版那么多次,不会看不出来吧。

  关于剧情方面:

  1 姐姐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写出了26万的信件。。。

  2 最后凶手杀人的原因还是有点牵强

  凶手本身的疯狂的表述和其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不符

  并且凶手出去那么长时间的原因完全没有交代,感觉是为了让姐姐获救而准备的bug

  文章线索方面:

  以下是百度百科里面对囊肿型纤维化的描述

  治疗  

  囊肿性纤维化患者须每天接受胸肺物理治疗─―用力按摩胸腔表面以减低黏液的黏稠度。医护人员会教导囊肿性纤维化病童的父母怎样做。年纪较长的儿童和成年人则须学习怎样自己进行物理治疗。   

  囊肿性纤维化患者如有任何胸肺感染,必须立刻以抗生素治疗。大部分患者须在进食正餐或零食时一并服食胶囊药物,以补充身体缺乏的胰脏酶,令身体能有效地消化食物。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可行的疗法,适合不同的患者,例如:   

  每日口服或吸入抗生素,以防止肺部受到感染   

  接受吸入性抗哮喘治疗   

  使用皮质类固醇片剂   

  使用一种名为pulmozyme的药物,减低唾液的黏稠度   

  用药物改善便秘情况,或令补充酶的化学物质更活跃   

  为患有囊肿性纤维化的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   

  用药物治疗由囊肿性纤维化引起的肝病   

  为患者提供充足氧气,帮助呼吸   

  帮助患有囊肿性纤维化的男性克服不育问题

  生产前的诊断   

  已怀孕或是准备要怀孕的夫妻可以经由检查CFTR基因是否有突变来判断胎儿得到囊肿性纤维化的机率,若单个或两个夫妻测出的结果都是高危险群,那么便再测试婴儿的CFTR基因。产前检查虽然可以提供胎儿是否患有囊肿性纤维化,但是由于囊肿性纤维化并不能够被治疗的情况下,若在得知胎儿患有囊肿性纤维化之后也许夫妻可以考虑采取堕胎方式

  可见目前来说诊断的关键还是产后以及产前的堕胎,我觉得随便相信一个新的治疗方法对于西方医学界来说是非常不科学的,并且姐姐这种思维缜密容易怀疑的人,为什么一开始就没有想到钱的问题,一般人不会马上考虑到这个问题吗?因为妹妹的生活那么窘迫,怎么可能负担那么多昂贵的费用。还有,300英镑很多吗?即使核算成人民币,也才4000不到。

  以上只是一些简单的质疑,就这本书语言的描述方面我觉得很多地方还是可圈可点的,有很多线索到最后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虽然第二人称不是主要视角,但是我第一次看第二人称在文章中充当如此重要角色小说,很新鲜

  《妹妹》读后感(四):奇迹,因相信而存在

  最近几年读小说的能力越来越下降了,学生时代,一本厚厚的武侠小说能够一两天的时间读完,情节居然还清清楚楚,现在打开一本小说都需要鼓足了勇气,然后又常常在不停被中断之后因终于记不起前面的情节而半途而废

  《妹妹》却是近期来能够读完的一本小说。吸引我坚持读下来第一个原因是这个故事的情节吸引了我,这是一个写姐妹情深的故事,以姐姐碧翠丝第一人称叙述的角度展开,姐妹俩从小感情很好,长大后姐姐生活在纽约,而妹妹在家乡伦敦的一个艺术学院学习。突然有一天,姐姐接到电话说妹妹黛丝失踪了,于是,她回到了伦敦寻找妹妹,然而,令人心碎的是,找到的却是妹妹的尸体……所有的人都推断黛丝是自杀身亡,包括警察、她们的朋友、碧翠丝的未婚夫,甚至连母亲都认定了这个事实,但是,对妹妹了解极深的黛丝认为妹妹绝不可能自杀,这一切一定另有隐情,于是,她开始对妹妹的死因进行调查,调查的过程中,碧翠丝饱尝了众叛亲离的味道,所幸的是在她的坚持下,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吸引我的第二个原因是作者细腻生动的笔触。在寻找妹妹、寻找真相的过程中,碧翠丝不断回忆起姐妹间的点点滴滴,语言叙述画面感极强、催人泪下。如描写黛丝葬礼的场景:“你的棺材降下,放入地上挖得很深的洞穴里。我看见它擦过裸露在外的草根,渐渐降下,愈来愈深。我多希望能再握着你的手,如果可以,我愿做任何事,只求能再握一次,几秒钟。任何事。//雨滴敲击着棺材,滴滴答答;‘滴滴答答,滴滴答答,我听到了雨声’,五岁的时候,你刚出生,我唱了这首歌给你。……”

  此外,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也令我折服。随着碧翠丝的调查逐渐深入,在阅读的时候,对“谁才是真正的凶手”这个悬念我完全被碧翠丝的猜想牵引着,自己根本来不及去想,直到最终真相的出现。特别到最后,作者才挑明“莱特律师”这个人物居然是不存在的,也着实是始料未及

  有点遗憾的是,书的封面写着“同名电影由百代电影公司拍摄”,读完书之后,我对电影充满了期待,上网搜了搜,好像根本没有……但不管怎么说,这的确是本很不错的书,这段姐妹深情,忽然让我想起信的那句歌词——“许多奇迹,我们相信才会存在”。

  (2015.3.3)

  《妹妹》读后感(五):妹妹

  偶然看到有人坚持在豆瓣上写书评的话,想起自己每次看完一本书后内心的五味杂陈难以表诉,所以自己也想开始写书评。不见得会坚持,也不见得写的好,这是我第一次写书评,以此来见证。

  这应该是属于一本推理类的书吧,如同我所看过的其他的书一样,一开始每个出现的人,都像是那个杀死女主角妹妹的人,包括“莱特先生”(女主角幻想出来的律师,但开头并没有交代他是幻想中的人物,只在结尾处略提一笔),感动我的是女主角对自己推想的坚信不疑,或许我们会想其他人一样,包括女主角的母亲认为黛丝(女主角碧翠丝的妹妹)会是因为未婚生子,孩子生下来便是死胎,而且孩子不被他的父亲承认,这样重重打击下选择自杀,在碧翠丝回忆黛丝时,她认为黛丝之所以希望孩子父亲承认她的孩子或许是因为她的孩子泽维尔已经夭折,如果她好好活着的话,她或许并不在意他承不承认孩子是他的这个事实,就像在女主角年少时期时抛弃了他们姐弟三人的父亲一样,他们的父亲出席了黛丝的葬礼,而在此前他们是都不联系的,因为“你无法否认一个死去的孩子”。黛丝那样完美女孩,带着对世界的爱,永远的被埋葬,她死前最后呆的地方却是污秽的公园废弃厕所,不知碧翠丝是否被妹妹黛丝的死亡触动,在整本书的进程中,我看到了她一点点的改变,由从前带着对世界的固有认知,变得对世界充满情感,而不是一个有点机器化的的现代人,她的情感不仅是爱,还是所有的人所具有的,能表达的一切内心的感情。当然,缺点也许是没有故事性,我想表达的意思并不是狗血的剧情反转,人物夸张的心里表达,而是看不到人物内心的更深刻的描写,所以对于一个现代消遣悬疑小说来讲,也算是不入俗流了,虽然结局有点能猜的到,但是中间的部分还是不错的

  《妹妹》读后感(六):姐姐的成长路

  我很少看悬疑类的小说。一个爱看此类小说的学生推荐给我看了这本书。我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

  第一天晚上,我只读了五分之三,到要睡觉的时候,我离开书桌,一转身,却看到了茶几上女儿的仿真人洋娃娃,我吓出了一身冷汗,接着,我害怕得环顾四周,怕家里某个黑暗的角落,潜伏着什么危险因素。第二天晚上,等我看完,我却再也没有任何恐惧,一方面是因为终于真相大白,另一方面是我先前的害怕完全被一种更阳光,更积极的情绪所代替,这里面有贯穿全文的姐妹情深,也有姐姐对自身,对他人,对生活深刻的反思。

  姐姐向来缺乏安全感,里奥的死,父亲的离去,还有寄宿学校的生活,都在她的心里留下阴影。因为缺乏安全感,她找了一份枯燥无味的工作,也找了一个同样枯燥无味的未婚夫。这些话是妹妹生前对她的评价,通过妹妹的情人之口说出来的。

  但是,姐姐在蜕变。在追寻凶手的路上,她变得异常勇敢,坚强。她的勇敢来自对妹妹深厚的爱,也来自深深的自责,她发誓要找出真凶,还妹妹一个公道!她开始接触妹妹生前交往的每一个人,试图从他们身上找出蛛丝马迹。在跟这些人相处的过程中,她开始反思,也因此明白了很多事情,她学会了细心体贴,学会不以貌取人,学会活在当下,更学会感恩。最后,她被凶手丢弃在废弃的公园厕所里,她坚强得活了下来,直到救援到来,与其说是妹妹的力量支撑着她,不如说是她自己的精神力量拯救了她自己。- 她再也不是从前那个缺乏安全感,总是逃避的女人了。在我看来,姐姐为妹妹找出了杀人凶手,妹妹却是照亮姐姐成长的一盏明灯。

  很多时候,人都是在经历挫折后才学会长大,所以,对于生活中的挫折,我们是不是应该张开双臂,“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至于姐姐对妹妹的感情,小说几乎每一个章节都在倾诉她对妹妹的感情,那种感情是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的。我认为姐姐对妹妹的感情是深厚而且真实的,只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这样深厚的姐妹情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才显得弥足珍贵,甚至让人觉得美好得有些不真实。她们之间的感情更象是精神伴侣,这正是姐姐精神力量和坚定信念的源泉,当然,也包括亲情。难以想象,一个跟妹妹关系并不算亲密的姐姐会放弃自己的一切,为妹妹找出真凶。

  小说的文笔非常细腻,读来让人身临其境,故事情节安排巧妙,结局出人意料,读后余味回甘。

  《妹妹》读后感(七):第47条染色体

  一个充满爱意的亲情故事;一本独具特色的推理小说。

  通常认为,自然选择的结果才是最完美的。除非是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有人为手段的干预。比如剖腹产、试管婴儿等,就是在自然生物行为不能完成的情况下的医学手段干预。所谓干预,单从字面意思就能体味出,这是一种强制性的侵入,结果自然会有一点的破坏性。即使有临床试验和经验的支持,这个过程与亿万的生物进化历程相比,依然是微不足道。然而,科学家的梦想,往往令人咋舌不已。46条(23对)染色体,已然是自然进化的完美结果。有些自恃禀赋异常的所谓科学家,偏偏要向这亿万年的生物进化提出挑战,要在“46”上再加一个小小的“1”,企图让46对染色体成为历史,从而实现一个拥有47条染色体的“强人”时代。这,可能吗?《妹妹》就讲述了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企图”和这个“企图”付出的惨重代价。

  代价,本应由那些始作俑者和肇事者付出。然而,现实的残酷之处就是,一些善良的人被无辜牺牲了。佛学尚讲因果报应,然而,很多的时候,人们看不到也找不到公正的答案。不是敌人的隐蔽和迷惑,便是亲人的消极和无为,使得寻求公正变得更为艰难。碧翠丝和黛丝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姐妹,虽然一个在美国一个在英国,远隔重洋,她们的亲情牵绊却更为紧密。正是这种亲密无间的爱坚定了姐姐碧翠丝对妹妹黛丝的信任,也正是这样的信任,让姐姐相信妹妹绝对不是自杀。就连她们的母亲也接受这样一个结果的时候,姐姐依然没有放弃对于妹妹的信任,并走上了艰难追查真相之路。

  亲情与爱自然是本书的一大看点。除此之外,本书最具特色的便是它的结构。作者虚构了一个人物形象,来建立起一条明晰的推理线索。不仅防止故事流于乏陈,也使得推导更为严密合理。这正是它作为推理小说独具魅力的一个特点。另外,本书的故事主题也很有意义,让人对现代医学科学心有余悸。表面看来,都是第47条染色体惹的祸,实际呢,不过是人的私心和贪心在作祟。人性之上的丑恶,是无法通过改变生理结构就能摒弃的,别说是47条染色体,就算是鼓捣出48条染色体也无济于事。所以,还是好好养心吧,心坏了,一切都完了。

  《妹妹》读后感(八):不要相信封面上的营销词汇

  说不上差在哪里,反正不好看。

  不能算是悬疑小说,顶多算悬念小说——是谁杀死了妹妹,为了知道凶手,我忍受着通篇冗长描述、无趣细节、和辞藻堆砌,终于捱到了最后一章。

  奉劝那些中途看不下去的人,直接看第22章就可以了……不会有遗憾的。

  故事从妹妹失踪,姐姐回来调查开始。当妹妹的尸体被发现,所有人都认为她是自杀的时候,姐姐却因坚信妹妹不是个会自杀的人,而固执的选择了独自调查。调查的方法就是,不停的去找那些和妹妹在生活中有接触的人,一步步发现问题,当她以为找到了真凶并即将迎来胜利的时候,却陷入了和妹妹当时一模一样的危机当中。

  这样的概括好像挺吸引人的,别被它骗了!问题就出在姐姐这个调查的过程中,80%的情节都和“本案”无关。就好象本可以三集就讲清楚的剧情,非给你演个10集。

  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令英伦三岛魂萦肠断”。

  好吧,也许它真的感动了英伦三岛,但没有感动我。

  《妹妹》读后感(九):一点想法

  这本书在我读到约六分之一的时候,仍然对此书的广告中所宣传的姐妹之情不以为然,虽然,关于妹妹黛丝的失踪,小说一开始便将姐姐碧翠丝的感受写得甚是哀婉凄凉,但却一直引不起我的共鸣,并且还常常怀疑作者的人生中并不曾有过失去亲人的真实感受,在我看来,有些细节,描写过度,如:在为失踪的妹妹揪心的同时,姐姐仍然注意到母亲衣服的品牌,在为寻找妹妹失踪前最后的目击者而情景再现的时候,仍在意自己被雨打湿后身材的毕现,以及过往司机异样的眼光。我觉得悲伤过度的人是不应该注意到这些的(我曾有过亲身体验,若现在再去回忆失去亲人的当时的场景,除了逝者的面容,其他所有的一切都印象模糊。)。还有,虽然小说中的叙述者——“姐姐”一再强调与妹妹的感情如何地亲密,却对妹妹的近况一无所知。也是让我怀疑所谓的姐妹情深不过是作者为了达到煽情的目的而刻意渲染的。我以一种挑剔的心理继续着我的阅读,当情节发展到妹妹的死亡被证实后,叙述越发沉重起来,姐姐碧翠丝的精神状态也从起初的将信将疑往失神恍忽上过渡,紧接着跨入歇斯底里,之后便陷入了深深的怀疑。她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去当女招待,试图深入妹妹的生活,力图求得真相的时候,我有些动容了。因为工作而疏忽了对妹妹的关照,错过了帮助妹妹的最佳时期,心痛与愧疚是姐姐精神迷惘的原因,也是她追查凶手的动力。她的契而不舍是对妹妹生命的尊重也是在自我救赎。

  在我看来,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主体,对心理上的描写容易给人以真实感,但如果分寸掌握不好,容易失之矫情。在小说的开头,处于悲伤状态的姐姐在细心地刻画场景细节,就让我有此感觉。不过,仔细回想,小说之所在开头注重细节的描写,很有可能,一方面作者是想突出姐姐的细心与谨慎,正是因为姐姐有这样的品质,才会对众人众口一词地认定妹妹黛丝是自杀身亡而产生怀疑。而另一方面,作者对整个事件的形成需要交待,所以那一段文字应是重在交待而不在抒情。

  一般说来,含有推理或悬疑成分的小说如果非常注重情感的表达,相对地,谜团的设置会失之精巧。是的,在《妹妹》一书中,虽然妹妹的死亡迷雾重重,但因前面的铺垫过于明显,因此,结局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不过,因为作者让读者站在了姐姐的角度上,随着姐姐一起去寻求事情和真相,悲伤着姐姐的悲伤,愧疚着姐姐的愧疚,执着着姐姐的执着,感同身受的是手足之情,共同目睹的是披着普世济人的外衣的贪欲与野心。温暖的亲情与冷酷的所谓的科学实验在同时敲击着我们的心,这种双重的体验,有如冰火。

  读完之后,细想一想,书中所呈现的医学事件,实际上离我们很近。

  《妹妹》读后感(十):结构域语言艺术的结合

  结构与语言艺术的结合

  ——《妹妹》

  如果没有将《妹妹》这本书读完,那么我们看到的或许只是一个姐姐寻找妹妹死亡真相的故事,可是,慢慢看下去,这本书背后所隐藏的有关道德伦理的质疑便浮了出来,那么在妹妹死亡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一个怎样的阴谋?

  虽然从开始看到结束,这本书有一些的枯燥,虽然故事情节的叙述运用了语言的很多技巧,但是依然感觉欠缺了推理小说的一种刺激感。而且就故事本身而论,这个主题虽然值得深思但是并不新颖,如同前不久看的徐然的《活肝》,同样是一个从事不道德手术的一种控诉,主题却大不相同,虽然同样有亲情的意味存在,虽然同样都有着欲望的刻画,但是死亡的对象却不尽相同。

  继续读下去,小说的结果似乎已经不是那么的喧宾夺主,而且还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回忆与现实的穿插,幻想与真实的交错,血腥与平静的存在,一种冷酷而又存在生命的叙述就这样慢慢的铺开,所有人都不相信妹妹被谋杀的真相就这样被碧翠丝艰难缓慢的侦查而挖掘出来。而这一种结构形式的运用,像极了反法西斯电影《老枪》中运用的手法,闪回画面的再现与现实情节的交织,主人公愤恨却沉稳的个性,都是一种完美的演绎。或许,这种结构形式,运用电影语言可以说是一种想象蒙太奇与回忆蒙太奇的综合运用,于是,这种结构运用在文字中,便带来了感官上的画面感,妹妹如何被杀害,我如何见到这些画面,都在我与莱特先生的叙述中真实的描写了出来,而我的内心,此时也在反省与悲伤、探寻中一步步的受着煎熬。可是,这个听我诉述,降低我心理压力的莱特到底是不是真实的人物呢?通过这种结构,通过碧翠丝对妹妹所说的话中,似乎已经不再重要,那种寻找妹妹的坚持,那种因为没有与妹妹联系的心理压力似乎在威廉罪恶的嘴脸下已经显得如此高尚,那种亲情的联系是一种如此巧妙而又神奇的联系啊。而且,卡莎,这个最终可以让翠碧丝依赖的女孩子,最终通过警方找到了她,故事顺利结束。可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些不幸的遭遇是多么的震撼人心。每个人在探索科学成果的同时,却将不人性的一面施加于受害者,这种道德感的缺乏导致了科学的危机,不得不使人产生戚戚然之感。

  而对于寇迪以及母亲的描写,一个有着高尚职业却不负责任的负心汉,一个面对女儿的死亡消极的面对的悲情母亲,都是对现实生活中普通大众的一种再现。而警方的调查最终却输给一个根本不懂如何侦查的女子手下,不是社会执法人员的一种耻辱?可是,这种结构与文字叙述的融合很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让故事在平淡中展示出它惊涛骇浪的一鸣惊人的力量。

  然而,死者已矣,生者在被营救中将整个故事结束!而在一个大环境下的道德质疑也即将被正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妹妹》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