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自然中的美食》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自然中的美食》的读后感10篇

2018-01-07 20:4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自然中的美食》的读后感10篇

  《大自然中的美食》是一本由[日]中山章子 等主编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全5册),页数:1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自然中的美食》读后感(一):启蒙经典儿童科普好书。

  满世界都是爸爸妈妈最关心的关于孩子的N个问题,但是孩子最关心什么问题,很少见有人聊。

  其实弄懂孩子最关心什么问题,才是爸妈最应该关心的问题。

  从一出生开始通过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和味觉认识世界,到3岁左右,孩子们一般开始建立逻辑思维,这个阶段是读图画书最好的阶段。通过有逻辑的正确语言习惯来带领孩子读书,是培养孩子逻辑思维以及语言能力最好的办法

  家长此时对孩子的启发式教育,往往能让孩子的思维变得有深度。有的孩子看到一朵花就是一朵花,但有的孩子就可以看到整个春天。这方面有很多书做得非常好。它们所遵循的规律其实就是从生活中能接触的事物出发,然后按照孩子能理解方式,就某一个问题做简单,但全面科学系统的介绍。这样的方式对思维发展有益。但反观我们很多教科书,其实缺乏的正是以点带面和小中见大,我们经常是知识点的罗列,这种做法本质上是无法促进思考的。

  在这方面做得登峰造极的是日本的童书,比如适合3-10岁的孩子阅读的《大自然中的美食》(全5册)。这套书最厉害的是它的编辑方法完全贯彻了上面(红字部分)这个规律。它不是那种看上去分门别类,但其实不成系统的科普书,它有方法论在里面,甚至你能感受情怀,那种认真做事感觉

  《大自然中的美食》读后感(二):不做五谷不分小朋友,从阅读这套绘本开始

  ------------------读《大自然的美食》 文/纪汐

  在把此套绘本送给小侄女前,我问她:“你知道大米是从哪里来的吗?”

  她答:“大米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

  我继续追问她:“那农民伯伯怎么种出来的呢?”

  她不由得迷糊了:“就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不然呢?”

  我不由得一笑,同时摸摸她的头说道:“嗯,至少还是知道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这点就值得表扬,至于农民伯伯怎么种出来的?你就要来看看这套书咯。。。

  小侄女8岁了,作为出生在这个由钢筋混凝土构建的高楼大厦里,童年除了电子设备还是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陪伴她长大。所以在和她一样岁数的时候,我们还不懂手机为何物的时候,她已经可以轻车熟路的用手机进行打电话,拍照,微信视频聊天等。当然有得必有失,童年我在田间奔跑抓泥鳅,青蛙,跟着老爸老妈屁股后面玩水稻苗,夏天晚上和老爸去跟其他农户分水,守在源头,趁其他农户分好走开的时候,自己偷偷地把流向我们这边的口子弄大,他们那边的口子反而再垒些泥土上去,让我们自家的水能够多点。当然还有除草等,有点扯远了。。。

  《大自然中的美食》无疑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本套绘本共5本,分别是《大米哪里来》,《大豆 !变身!》,《蜂蜜做好啦》,《牛奶大变身》和《最爱巧克力》。

  其中《大米哪里来》从春季插秧开始到秋季丰收,然后把收割下来的稻谷如何经过各种机器最终变成我们吃的稻谷。不过期间小侄女也问了个很有艺术性的问题:“可是我们每天每个人都要吃饭,需要的大米那么多,他们不是应该每天都要种吗?而,而且我好像有听说不是有啥大棚种植的,可以不用分季节啊。”

  确实,现在很多蔬菜的种植都采用了大棚种植,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蔬果,诚然这样保证了品种的丰富性,可是实际上呢,反季节的果蔬除了价格贵,其实很多时候口味更是最重要的问题。当然大米并没有采用大棚种植,不过通过科学的方法,至少杂交水稻确实提高了不少产量。解决了我们当年吃饭难的问题。

  而通过阅读《大豆变身》让小侄女了解到了我们平时吃的豆腐,喝的豆浆,其实都是大黄豆变身而来的。而奶酪,牛奶,蛋糕上的奶油,黄油是如何制作的,这个在《牛奶大变身》里都得到了解答。至于蜂蜜,和巧克力,也让小朋友学到了不少知识。

  如果说这本书有个瑕疵的话,那就是由于里面有些食物,譬如纳豆,味噌等是日本特有的食物,对于中国小朋友来讲,日常生活中并未接触过,所以对于这块的介绍,小朋友很多时候只能不求甚解了。不过终究是瑕不掩瑜,毕竟其实中日文化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套书还是让小朋友重新认识了大米,大豆,牛奶,蜂蜜还有巧克力的制作过程。在了解美食的同时,科普美食的由来,谁会不爱呢?

  本文均属原创,严禁转载。转载请豆油。

  20160411

  《大自然中的美食》读后感(三):带孩子了解日本的“食育”精神

  前几年开始了解到日本的“食育”,就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也就是从幼儿期,给予食物、食品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象力和人观培养上。这些年,“食育”这种精神也传到中国,我们中国的家长和孩子也能够在一些书籍活动中看到这种方法。“食育”这种方法最可贵的是希望通过对食物营养、食物安全的认识,以及食文化的传承、与环境的调和,对食物产生感恩之心,进而培养健康身心和丰富的人性

  不过相比日本处处体现出来的食育精神,中国还欠缺不少,特别是中国的孩子对于食物的来源和制作缺乏了解,也没有这样的环境让孩子们参与到食物的制作当中,体会不到制作的辛苦收获喜悦

  其实我们这一代大人就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有很多食物方面的常识我们也不太了解。比如曾经我们几个同事在一起聊天的时候,突然聊到了黄豆,有一个年长一些的同事就问我们,“你们知道黄豆在刚结出来果实的时候是咱们平时吃的什么东西吗?”基本上90后的同事都在摇头,我们稍微年长一些的都暗自偷笑,因为我们知道黄豆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毛豆。为什么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根源就是我们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到食物的制作过程中,也没有途径摄取这方面的知识。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多了解食物,在城市中的我只能抽时间带孩子去野外采摘,或者多带孩子看一些这方面的书籍。最近看的一套书《大自然中的美食》,其实不看作者我也能猜到作者们一定是日本人,因为从这几本书中就能明显体会到日本的“食育”精神。

  为了让孩子更好的阅读这套书籍,我和孩子不仅仅是从头到尾进行阅读,仔细的观看每张图片,最关键的是结合每本书我们都进行了额外的操作。我相信作者们也绝不是让小读者阅读完就完事,而会希望小读者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了解这些食物。

  第一册《大米哪里来》是按照大米的成长日期来描述的,在这本书的开始就告诉孩子们把稻种放到盐水里,沉下去的就是好稻种,并且稻种不是直接种到田里,而是从4月份开始育苗,经过一个月之后才可以移栽到田里。这本书把大米从种子到最后的打磨出来的“精米“的过程用照片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水稻从绿色到黄色是如何演变的每一次细小的变化都没有落下。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女儿用自己的画笔重新画了一张图,梳理了这本书的脉络,更好的理解了大米是怎么来的。

  《大自然中的美食》读后感(四):对食物抱有感激之情

  《大自然中的美食》一套书共有五本,介绍了大米、大豆、蜂蜜、牛奶和巧克力的来源与制作,是一套科普丛书。尽管购买这套科普书是为了增加孩子的知识面,不过作为家长的我看后也不禁感叹,自己知道的太少了,可以说这是一套家长与孩子一起共同学习的书籍。

  这套丛书之所以叫《大自然的美食》,我认为食物就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但称之为“美食”,是人们怀着对食物原料的理解,进行烹饪加工、制作,再通过味觉,甚至是视觉、听觉等感知而来。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一味地摄取食物,却未抱有感激之情去对待食物。

  日本人吃饭前都要说一声:“我开动了!”第一重意思是对参与制作食物的人们表示感谢,第二重意思是表示从食物那里取得生命,来维持自己的生命。我想,日本之所以是全世界米其林餐厅最多的国家,或多或少跟这也有些关系,只有抱着对食物的感激之情才能做出最美味的食物。

  对待食物,日本人有着精益求精理念,而制作图书亦是如此,这套《大自然的美食》是日本全国学校图书馆协议会选定图书,孩子们通过书本就可以了解食物生长、产生、制作整个过程。《最爱巧克力》是我很喜欢的一本,这可能跟我本身就喜欢吃巧克力有关。虽然之前知道巧克力是用可可做出来的,但是却从未想过可可是什么样的,巧克力到底是怎么做出来。

  《大自然中的美食》读后感(五):大自然中的美食—知之,惜之

  中国有句俗话,叫民以食为天。饮食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相信用心陪伴孩子亲子阅读的家长会发现宝宝们看到跟吃有关的绘本或绘本中有关吃的情节会很兴奋。因为吃好吃的是孩子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家长有必要帮孩子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了解它们的来源和营养价值

  说起食物,我们对于每天都要吃的米饭啦,牛奶啦,多少能说出一些知识点,但是真要系统介绍给孩子还远远不够。如果照搬一些文献,又难免枯燥孩子不感兴趣。后浪的这套《大自然中的美食》可以说是量身为孩子打造的食物科普绘本。它选取了孩子最熟悉的5种食物,大米,大豆,牛奶,蜂蜜,巧克力单独成册,分别介绍。采用摄影照片加文字辅以幽默小漫画的方式图文并茂呈现这些食物的种植/加工过程。全面,系统,直观,难度适合3岁以上,开始对周围事物感兴趣,开启十万个为什么模式的孩子。

  《大自然中的美食》读后感(六):走近自然,科普美食---评《大自然中的美食》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下。”也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每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除了品尝美食外更有必要了解关于美食的科普知识。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而言,美食知识的科普学习不仅可以开拓孩子们的阅读视野,还可以让孩子们对于平日里的美食有着更加发自内心感情孕育。

  经由朋友的推荐,我和孩子们最近正沉浸在有趣的《大自然中的美食》阅读学习。神奇的自然赋予了人类无穷无尽的美食资源。尽管这些食物和我们平时息息相关,但是我觉得很多的孩子,哪怕是大人都不一定真正知道这些食物究竟从何而来。借助着这套《大自然中的美食》丛书,我们可以分五个不同的版块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关于美食的故事

  《大自然中的美食》共同包括了“大米哪里来”“蜂蜜做好啦”“牛奶大变身”“*爱巧克力”“大豆!变身!”五个分册。每个分册深入浅出地分享着关于美食的众多资讯。在翻阅的过程中,我发觉这套丛书有着很多的精彩亮点值得推荐给小读者们学习。那大版面的真实图片分享,那趣味手绘展示美食从生长到制作的全部过程,那简明扼要却又生动精彩的文字讲解,那以文具形式的颇有调动阅读积极性的结构设置,那按照食物各个阶段的诞生和制作描述------尽管我们没有亲身见证过这些食物的出产过程,但是本套丛书已经给予读者们最为自然的,最为生动的,最为真实的,最为身临其境般的阅读感受。在“大米哪里来”分册中,我读到了大米如何从播种到成长,到谷粒到大米的转变。超级喜欢这样的以阶段性的分步骤讲解,我家的小宝贝如痴如醉地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美食当前,又是如此细致地细数着以前很多未知领域的美食故事。孩子们自然对这套丛书的阅读兴趣深深。相较于以往的科普类书籍,这套丛书非常完美地实现了图文并茂的生动讲解。对于这套读物,它里面涉及的主题是孩子们平时熟知的话题。这由此也让孩子们有着亲密的阅读兴趣和零距离的知识了解。在引申的话题中,书中更分享着小读者们可以根据兴趣借助这些食物的原材料制作爱吃的美食。毫无疑问,这种在读书的过程中又将孩子们培养动手能力的互动穿插结合的知识分享更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大自然中有着太多的美食让人心动。身为读者,我觉得我们还是超级期盼着有更多围绕着“大自然中的美食”主题的书册可以推出面世。带领着孩子们走近自然,深入了解和学习科美食的科普知识。

  《大自然中的美食》读后感(七):书里藏着我童年的好奇

  很难想到,长到那么大又折回头去看童书。好像是一种对自己童年的补偿,又有一点发自初心的好奇。

  我的童年是缺少童书的影子的。我所有的财产就是安徒生和格林童话,再多就是一套童话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而这些都是我看到别人在读,央得爸妈买来。爸妈文化程度都不高,小时妈妈最常说的话就是:我也不知道给你看什么书,你要看就拿钱去买。在所有家长都对孩子读“课外书”都视如猛虎的时候,妈妈的豁达让我终身受益。我至今还能想起来童年读书时那种迷人的沉醉感。

  然而,我的书更多是故事书,那套勉强算上科普的《十万个为什么》,里面的童话故事远远比下面几句艰深难懂的科学解释吸引人。第一次知道《大自然中的美食》这本书的时候,我真心嫉妒当代孩子的幸运。大多数的爸妈开始培养起孩子的阅读,总有图书编辑费尽心思地为孩子们挑选一本好书。

  书一套五册,分别讲了大米、蜂蜜、大豆,牛奶和巧克力生长(生产)的流程。图页很精美,用孩子的语言,大幅的图画去展现出了这一个个故事。大米从哪里来,蜂蜜怎么做出来的,大豆的一千零一种吃法你可曾了解过?

  家乡在北方小麦产区,我生活中很难接触到水稻和可可树,大米和巧克力对我来说都已经是加工好的食物。也许我问过爸爸巧克力从哪里来,爸爸肯定只能投机取巧告诉我从商店里买来的。我的童年缺少科普,爸爸的童年更是没有科普。

  我们被散养长大,对世界的好奇心在满满的疑问中被积压到内心深处渐渐忘记,更可怕的是它逐渐在消弭不见。但我觉得自己依旧够幸运,我在乡下长大,我亲手种过萝卜,摘过草莓。我亲眼见到过麦子被播下,返青抽穗灌浆,在芒种到来的时候变成清香一片的金黄大地。

  等麦子割下,各家各户打了麦场,用石磙脱粒。那是六月的夏天,我的小学会特意放一场假,让我们回家帮忙收麦,而麦场繁忙的长辈,外面走街串巷卖冰棍的吆喝,是我童年里最难以忘怀的记忆。我也知道麦子怎么变成麦仁米,怎么变成面,怎么变成面条和妈妈蒸的好吃的馒头。

  家乡已经没有人种麦子了。我有时候会想,我以后的孩子可能再也不知道一个植物经过怎么样的流程变成了餐桌上馈赠。看到这套书的时候,我想,其实你可以知道的,而且不用我那样在成长经验中摸索就能知道。你的好奇,有人用书本的形式为你妥善保管者。

  而且,我也从中受益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我对牛奶也知之甚少,我只知道村里一家人养了奶牛,他们还有一片苜蓿地用来饲养奶牛。至于牛奶,当然是挤出来卖给我们喝了。牛奶还有什么可爱之处,我从来不知道。

  很多很多年后,我已经长大了,我习惯了这个世界上的种种生存生活模式。有一天,我为自己打开了一个新爱好:烘焙。我从网上买来奶酪做披萨,买来黄油做饼干。我知道这些是乳制品,可是我没有问它从哪里来,好像它就这么自然而然的存在。当我看到《牛奶大变身》里讲到牛奶是怎样做成了奶酪,变成了黄油,我忽然就有一阵羞愧。青春期的时候,我自己总结出一个道理:不要把这个世界看做理所当然,你就会发现很多乐趣。而后来的后来,我连这个都忘了。

  你可以说,因为读了一部童书我“返老还童”了,因为童书里藏着那颗差点被遗忘的好奇心。

  这个好奇心,能让孩子去发现世界的秘密,也能让成人找到生活的曼妙。

  《大自然中的美食》读后感(八):一次满足三个愿望的神奇画册

  老师问:“谁知道牛奶是哪里来的?”

  一个小朋友举手答:“牛奶是妈妈从超市买来的!。。。”

  这是前两天女儿给我讲的笑话,看到《大自然中的美食》这套书,我突然想起这个笑话,顿时思绪万千。于是拿到这套书时,我就决定不预习,回家后跟女儿一起尝鲜。意料之中的,女儿看到书就兴奋不已,越看越着迷,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收获颇多,心中只觉得,这套画册,就像孩子们都喜欢的奇趣蛋一样,神奇地一次性满足了三个愿望。

  首先,它真的太适合孩子阅读了,而且对大人来说也是很好的学习素材。现今的父母最担心的,其中之一也许就是孩子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在网络和电子产品的围绕下,五体不勤五谷不分。所以一到节假日,各种动物园、农家院采摘,更远的各处旅行,父母都不遗余力的安排,除了走出去,还有比较便捷的方式,就是阅读了。这套书最美妙的特点就在于,着眼点就是大自然,主题又是大家都最熟悉的食品:大米、牛奶、蜂蜜、巧克力和大豆。这些东西几乎天天吃,但是出处却不是人人都知道的,有些细节连大人都稀里糊涂说不清呢,比如巧克力的原料是可可树的果实,果实打开来是白色的、黏黏的小颗粒,这黏黏的东西里面才是可可树的种子可可豆,而且可可豆要做成香甜的巧克力,还有炒制、去皮、研磨、混合配料和搅拌等好多步骤呢。比如大米哪里来,从处理稻种、培植秧苗、插秧、除虫施肥、收割晾晒、去壳打磨,大半年的辛苦劳作,才得到的亮晶晶的大米,才能做成香喷喷的米饭。这回跟女儿一起阅读,可以说是一起解决了我们脑中的“十万个为什么”,我自己也有很大收获。

  另外,这套书也是很棒的食谱,是亲子手工时间很好的指导手册。小手工的过程都非常简单,而且每个操作步骤都配有照片,容易操作又好玩,比如巧克力的制作,把巧克力切碎、加热融化,就可以放入可爱的磨具中,稍冷却后加些彩豆等装饰,就能得到自己专属的巧克力作品。如果能有生乳就更好了,只要静置等待,上面就会凝结出一层膜,使用打蛋器快速搅拌,开始变松软的时候加入砂糖充分混合,就能得到香甜的奶油了,涂抹在面包或蛋糕上,(*@ο@*) 哇~想想都流口水。这些小食谱都太适合小朋友动手做试验了,又能玩又能吃。看书的时候,女儿看到一半就已经按耐不住,独自去找巧克力了,绝对的行动派啊!

  对于爱画画的小朋友,这套书就是实现第三个愿望非常好的素材了。书中的配图质量非常高,不管是各种步骤的小图,还是大幅的景观展示,都很清晰漂亮,最让人震撼的稻田成熟,两幅折页,全展开是4页连续的全景,金灿灿的田野,远方延绵青山、近处炊烟袅袅,成熟的水稻中,可爱的稻草人在做操。女儿手脚快,瞬间就参照着来一幅速成搞笑版,真是好玩又好笑。

  虽然生活越来越美好,我们却更容易憧憬远离我们的东西,这套画册就像神奇的纽带,从我们最熟悉的吃食出发,将我们联结到似乎遥远,其实很亲近的大自然中,使我们不止收获到知识,更体验到大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之道。

  《大自然中的美食》读后感(九):文字版的小森林

  这本书原是给我家小侄女看的,拿到书后,我就先睹为快了。一开始以为只是5本薄薄的册子,翻一翻就好。看着看着,竟不自觉的告诉身边的同事,“啊你看原来巧克力是这样做的!啊原来黄油是这样出来的啊!”如果我告诉别人,我是一名食品专业的学生,我想一定没有人相信。但是我们专业课上,讲的全是自动化生产的流程,看的全是一个个的方框图,而我向来对一堆的流程头疼不已,更不要提熟悉他们的流程。

  我是个标准的城市小孩,在上大学之前,从来没有见过农田,只在课本里和电视上见过。一直到20出头了,才突然有机会看到,秋天金色的稻田有多美,鸭子时不时抖动一下身上光亮的羽毛,母鸡刚下的热乎乎的鸡蛋握在手心里的满足感。

  这本书来自日本,日本在传统教育上向来做得很好。学生们不会浪费浪食,每年都要接触大自然,有小动物值日生,他们可以到农田里,到工厂里,看到香喷喷的大米饭,甜丝丝的蜂蜜,浓郁的巧克力、香醇的牛奶、百变的豆制品,他们一开始是什么模样,后来是什么模样,这些平时我们看到的美食是怎么做出来的。有的学校更会要求学生要自己体验一把生产的辛劳,面对自己辛苦生产出来的成果,他们在品尝的同时也对珍惜粮食有了更深的体验。

  反观我自己,虽说并无浪费粮食的习惯,但也算不上珍惜粮食,而我们只在课本上听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没有直观的感受又怎么会有实际的行动力呢?虽能对加工食品说上一二,也喜欢做美食,但往往是从超市买来半成品自己加工,从未从头开始做过食物。前阵子在看风靡一时的《小森林》,核桃饭,烤炉面包,烤红薯,一个个画面都美得让人想回到乡村去,品尝自己手作食物的美和满足感,是无法从现成的食物里感受到的。而自己手作的食物也会觉得特别香甜,特别美食,不愿意浪费一口食物。

  当然,大部分孩子仍然会在城市里成长,仍然鲜少感受到食物原本的模样。但是这套书的魔性就在于,它用画面为食物增添上了平时看不见的光环,是另外一个版本的《小森林》,是文字版的《小森林》,是儿童版的《小森林》。不管是精致画面化的流程、是可爱的孩子、还是美得醉人的稻田和牧场……这一切都散发着浓浓的亲切感,让人对这些食物有了神奇的感受,也能跟孩子有更深的交流,也许等有机会带着孩子去农田的时候,她可以开心的大叫,我在书上看到过!我知道牛奶是怎么来的!啊我见过大豆在田里的模样呢!而不会出现我们当初的担忧:以后的孩子连鸡蛋是从哪里来的都不知道。

  这看起来只是一套5本的小册子,并不是鸿篇巨作,但是这套书的价值并不亚于20万字,30万字的专业书籍。对于一个刚刚开始认识世界的孩子,它完全能够启蒙孩子的天性,能够让孩子体验到真实的生活,是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生活的父母值得阅读的一本书籍。哪怕孩子还不是那么看得懂,真实拍摄的图片也能吸引起幼儿的兴趣。还有什么不值得阅读的理由呢?

  《大自然中的美食》读后感(十):自然会告诉你,如何去爱

  在一群孩子中,你会最喜欢哪一个?最漂亮的那个?最聪明的那个?最活泼的那个?还是嘴巴最甜的那个?不同的偏好直接决定了我们倾向于把孩子往哪个方向培养,当然,能否如愿以偿是另一回事。让我选择的话,我会喜欢那个心中有爱的孩子:他可能静静听着同伴说话,偶尔露出微笑;可能默默靠近新来的伙伴,想跟他交朋友;可能小心翼翼走在雨后土地上,生怕踩到慌不择路的蚯蚓;可能藏起早餐的半块面包,蹲在地上喂蚂蚁。

  我想把孩子培养成那个心中有爱的孩子,不仅因为他会得到更多善意,也因为他能感受到更多幸福。可是心中有爱不像养成一个习惯那样,能够细化到步骤。爱可以培养吗?日本料理研究家合著的《大自然中的美食》为我们抛砖引玉。

  丛书共有五本:《大米哪里来》、《牛奶大变身》、《蜂蜜做好啦》、《最爱巧克力》和《大豆!变身!》。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食物,经编者细数,如同陪伴我们几度寒暑的亲密伙伴,顿时充满爱意。是时候和孩子一起拾掇起疲惫的心,重新认识我们的伙伴。

  朗朗上口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连黄发小儿都会背诵,但它到底怎么个辛苦法呢?《大米哪里来》用照片配合文字,详细介绍了这一过程。虽有现代农业的育种技术和机械的使用,种植水稻仍然不简单:育种、灌溉、插秧、除草、收割、晾晒、脱谷、去壳、打磨,辛勤劳作后才有洁白的大米进入千家万户。这其中还有种种生物相伴:蝼蛄、隼尾蟌、合鸭、麻雀,你能分清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不劳而获的偷食者吗?

  了解造物神奇和其中艰辛,才愈加珍惜手中的幸福,每一颗米饭都蕴藏着生命的能量,我们又该如何回馈呢?看看牛奶、大豆是怎么教我们的。搅拌牛奶上凝结的脂肪,松软后加入糖,我们做出了奶油;如果搅拌更长时间,只保留其中的固体,就得到了黄油;大豆炒熟制成营养小零食;如果去皮磨成粉,就得到美味的熟黄豆面了……跟着书中的步骤图,我们还可以亲手做出奶酪、豆腐、纳豆、巧克力,虽然未必像超市买的成品那么品质如一,但亲身参与的快乐和独一无二的满足会让食物更美味,每次微妙的差别也正是生活的情趣所在。想想跟我们一起参与变化的食材、益生菌、酶,则又多了几分感恩和喜悦。

  孩子是通过玩来学习的,教条地告诉他们要善良、要感恩、要爱生活,远不如由他们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所以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乡村是最适宜的育儿场所,他的爱弥儿将在感受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风霜雨雪、登山涉水、花开叶落、鸡鸣犬吠、捉虫捕鱼间,爱上自然之美、掌握万物之理。我们不必哀叹远离乡村的生活剥夺了孩子亲近自然的机会,生活处处勃发生机,照着《大自然中的美食》按图索骥固然是一乐;在阳台、花园栽种些许植物,观察它们的生长又是一乐;更进一步,我们完全可以怀着对自然的爱,亲近唾手可及的每一样食材,探索它们如何来到我们的餐桌上、有些什么特性、可以有几种变化、怎样保留他们的滋味。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有什么理由不热爱?当我们耐心去品味,大自然也会慷慨回馈,这份爱,让我们的每一餐饭、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满期待。

  ——丙申年读《大自然中的美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