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杀戮之病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杀戮之病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07 21: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杀戮之病经典读后感10篇

  《杀戮之病》是一本由[日]我孙子武丸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9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杀戮之病》读后感(一):病态的母爱,延续的恋尸

  首先这本书的重口让人惊喜。尤其是对于受害者场景的描述,作案时强烈画面感。配上冷静,细腻,淡淡的文字叙述,堪称优秀

  但却不排除这本书逻辑上还有些许不通之处。结局父亲才是凶手让人意外,意外并不是恍然大悟,而是疑窦丛生。这是作者失败之处。虽然前篇交代了几处夫妻婆婆同住,也交代了罪犯年龄在三十岁之间,但可惜作者对家庭成员故意的漏白反而欲盖弥彰,使得父亲这一形象出入较大---我以为父亲冷漠,内涩,不善言辞。但第一人称却恰恰反映他擅于搭讪,外表老实却不内向。

  个人认为,儿子若是凶手,虽然在结局上震撼力较小,逻辑上却很行的通。

  其实,父亲恋尸癖的产生,完全可以参见身为妻子的雅子对于儿子的态度

  与其说是年幼时儿子对于母亲的依恋,更不如说母亲对于儿子也有不同寻常情感

  雅子对于丈夫是极端的冷淡,文中可见夫妻双方都是分房而睡。雅子自己内心活动中,也从来没有丈夫这一形象出现

  女儿虽然聪敏可爱,但文中涉及之处也只是一笔带过---雅子在对待女儿与儿子的态度有天壤之别

  可以说,关于雅子出现的篇幅,大部分都是她对于儿子是否为杀人魔的揣测,她翻倒垃圾桶,否认逐渐成形的推理,告诉自己他只是生病了,杀人的不是他,只是心魔----不难发现这是位多么可怕的母亲。

  如果儿子真是杀人魔,那么她在发现端倪之际采取的不是警告与救赎,而是自我逃避,为儿子找借口。让惨案一次又一次发生

  哪怕最后关头,雅子确认儿子的确是凶杀犯,她也依然选择沉默,甚至妄想用自己的力量阻止他---不是为了伸张正义,而是避免进一步过错被警方发现。

  虽然雅子一再强调着只是想维系这个家庭的完整幸福,但从头到尾,我只读出了她想保护儿子强烈的渴望。甚至丈夫和女儿,只是区别儿子之外的普通成员。

  这样很容易联想到雅子的婆婆----真正杀人魔丈夫以及他母亲的相处方式

  其实雅子儿子跟踪父亲到酒店,阻止父亲被杀又是一大败笔。雅子也许本身就是婆婆的翻版,而儿子也许也是父亲的翻版。如此病态的母爱,不难造就病态的心理。如果结局是丈夫被捕后十年,雅子某天在儿子房间重新找到黑色塑料袋,那会更引人入胜吧。

  《杀戮之病》读后感(二):缺乏生命力避重就轻之作

  又是一部叙述性诡计的书。在看完《剪刀男》后又看完《杀戮之病》后,之前看《剪》一书时就模糊存在于脑中的一个念头越来越清晰地浮出水面。

  叙述性诡计真的很不地道。

  读者看到结尾后恍然大悟的感觉其实只不过能持续几分钟,随后他们再次翻阅前面的章节稍微做下对比,全书辛辛苦苦营造出的叙述性诡计就如同书里提到的生殖器一样腐坏了,就是这么不堪一击——任何人都能感觉到的作者奋力描写的性冲动、爱欲,这些对案件侦破意思不大的情欲心态,竭力铺张的这些内容对于这本小说来说真是太薄弱了。为了弥补逻辑上的苍白和案情的简单无力化,作者刻意加重对情欲方面的描写,又设置这样华丽的作案方式,避重就轻的做法在第一次看的时候还勉强能继续,看完全书后连回头再读一遍的想法都没有。

  如果说《剪刀男》还多少是从探案和推理的角度下了一番功夫和情节设置的话,这本小说就真是太潦草了。

  叙述性诡计的小说实在不经看,这种缺乏生命力的作品对于读者来说倒是无伤大雅,翻翻也就过了。但是一想到作者也在在此书上下了时间费了心血,不禁觉得有些不值,既然都花了这么多心思写这么一本书,为什么不好好设计陷阱圈套完善推理逻辑,而要投机取巧地玩这种文字游戏,实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杀戮之病》读后感(三):俄狄浦斯恋尸癖

  【九月中旬完成。原址:http://commu.dangdang.com/member/myreviewdetail.php?displayid=4787179783862&review_id=5523734】

  个人评价:★★☆

  对于无法判定欣赏与否的作品,一向折中给予一半评分,即二星半

  本作的凶手并不难猜,当然作者的情节安排得是很高明,但如果抛开令人瞠目结舌的情色内容,谜底其实是一目了然的。不过作者对诡计手法的运用也算是搜肠刮肚了,刻意的痕迹隐藏在字里行间,只因对变态的杀手过于厌恶,猜出真相才成为难题

  杀手是个有潜在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人,而且是疯狂的恋尸癖。只听这个设定,就会对内容产生憎恶情绪。但如果要跳开书中充斥的大量色情场景和变态细节的描写,本书在风格上,还算是一部不错的推理。以前读过作者的短篇,那时可并未感到他如此惊世骇俗的笔法

  第一次被日本的小说惊到或是说恶心到,应该是很多年以前读过的一部,完全忘了名字和作者。大意就是里面的罪犯喜欢一个女人,他把她劫持到海边还是哪里,总之是一处荒僻之地,然后强迫她接纳他。她开始很抗拒,但后来斯德哥尔摩症候出现,变得接纳而且配合,两人相处了很多天,除了XXOO就是XXOO,描写得非常具体和变态;后来等到警察快赶来的时候,他在狂欢时杀死了她,并对着尸体伤感地得出结论:这个其貌不扬、之前他一点也不爱的女人,其实才是他的真爱,云云。大致如此,总之记得读过之后便随手扔了,大脑和胃肠犹自抗议了很多天

  本书很可能借鉴了上面的故事(搞不好那本书的作者还是日本的什么大师)。虽然作者说是受到了幼女诱拐案的启发,但手法上看和那本书惊人地相似。另外一个旁证就是本书还借鉴了一些森村诚一的《野性的证明》的创意:也是妹妹姐姐复仇,并托付给她所认为的可靠的人,这个人,也与她的姐姐有所瓜葛;而且也是不信任警察,要独立展开调查,并顺理成章地堕入险境——区别只是本书中的女主角比较好命。但若是读过“证明三部曲”,则会明白本书的震撼力确实不如真正的推理大师——另外,作者的这种行为叫不叫抄袭呢?

  对本书较惋惜的地方还有:它其实不该对恋尸癖的行为过度渲染。这不但不能昭示他是在揭露罪犯,反而令人觉得他的目的不是呼吁遏止这种行为,而是默许或同情。正如我国早年的某些禁书,一面打着唾弃某种行为的旗号,一面却又对那种行为详细勾勒,并给出各种费心解释——这是真心唾弃吗?不免教人生

  如果本书能够学习彼得·杰克逊导演的《可怜的骨头》中表现的那种大师式的叙事手法,完全虚处理幼女遇害的场景,却在亲情上颇见功力,那,本书虽然不会像现在这样饱受争议和传阅,但日后一定会成为推理史上的佳作。而现在,不排除有些人读它只是为了感官刺激和闲趣。而若真要把它和《感官世界》那样的色情名作相提并论,它又会因为主要人物不值得同情而落于下乘

  因此,本作处在了故事和诡计既有望绝唱、场景和细节却催人反胃的尴尬境地。俄狄浦斯情结其实还算正常,再加恋尸癖……你确定你的口味如此之重?

  建议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好都别看它,不是不相信你的成熟和判断力,只是意志坚强实在不必用吸毒去验证

  《杀戮之病》读后感(四):原以为结局才会给我带来最大震撼(完全无剧透)

  《杀戮之病》的结局是我没有想到的,但是却不是带给我最大震撼的地方。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冲击我的地方,因为整本书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它所营造的那一团粘腻、、腐烂、萎缩的氛围犹如果冻一样,会颤抖但不会散开...电影是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的,那是一种久久挥之不去恐惧之感,它先覆盖全身,然后一层层往体内渗透,直至被每一个细胞吸收。

  那种感觉不会时时刻刻让人“魂牵梦萦”,它可能在我弯腰的瞬间或者大笑至空虚时,突然涌现,毫无预告地,把我完全笼罩。此书我看得很快,但每一个字都敲打着我的神经,即便是“三月”、“二月”这样的字眼。今晚我能安然入睡吗?

  《杀戮之病》读后感(五):异常的性,异常的犯罪

  这不是一篇书评,只是看完这本书后的一些感触

  古往今来,性一直是神秘且具有不可思议力量的东西,它是生命之间的牵绊,有时也是导致毁灭的始作俑者

  性作为犯罪动机,往往被刻画得异常丑陋、异常扭曲。是它导致了犯罪,那么它就应该被唾弃,被歧视,它是罪恶的根源。

  但是细想一下,性本身是没有罪的,性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财富,有罪的是性的载体——人性,被扭曲、被丑化的其实是人性。

  就像是为了钱去犯罪,你不能说钱有罪,有罪的只是人类贪婪

  再来说说所谓“异常的性”,什么又叫异常呢?恋尸癖、同性恋、恋童癖……这些都算异常的性吗?那么什么又是正常的性?普通男女之间的性就是正常的性?这样的话,是不是一个有着正常性癖的人就不会因为性去犯罪了?还是说,只要是拥有异常性癖的人都会去犯罪?

  简而言之,是不是异常性癖的人犯罪的机率就一定高于正常性癖的人?

  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个误区,异常的性往往会跟犯罪行为无条件地直接挂钩起来,而我则认为两者其实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犯罪——就说杀人好了,是一种极端行为。性变态会杀人,正常人也会杀人。但杀人并不是性变态者的唯一宣泄途径。当然像本书中蒲生稔这样的情况比较特殊,恋尸癖,或许只能对死尸产生性快感。在一个现代化城市,如果不是特殊职业,要弄到女性尸体除了杀人恐怕别无他法。

  好吧,我承认异常的性或许在大多数时候确实会对社会、对这个秩序的世界造成多多少少的危害。但是人类异常的性通常是与生俱来的,被上天选中的不幸者在出生的时候就被设定了“BUG”,这些BUG往往有悖于和谐社会,或者说有悖于“大多数人”,异常人体内的“程序设定”不能与这个世界兼容,最后只会出现两种结果——“程序”永远被封存在人性的深处,或者——人性被“程序”毁灭。

  既然这样,这些异常人存在于世上的理由又何在?他们就只能是一个“杯具”吗?还是说,世间之物必有两极,有正常人,那就总会有“变态”?

  我之所以会有以上这些感触,并能不假思索说出“与生俱来”这样的词,是因为我自己也是个被设了“BUG”的人。我的体内也驻扎着“异常的性”。我是个M,只能在被女性虐待的异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畸形快乐。我这种人或许根本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但至少目前这样一个不寻常的我,并没有“犯罪”的念头。

  不知不觉说了那么多,夹杂了笔者的些许心声,如果以上内容让你感到不适,还请原谅。

  《杀戮之病》读后感(六):非专业解析《杀戮之病》的明线、暗线及伏笔

  严重剧透!!!!!!

  严重剧透!!!!!!

  严重剧透!!!!!!

  未读者慎入!!!!!!!!

  ----------------------------

  本书一共设置了三条线索,分别从凶手蒲生稔,母亲雅子,以及前警部樋口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讲诉故事的进程。而作者将本书最大的悬念放在了蒲生稔与雅子的关系上,即“蒲生稔与雅子的母子关系”,最后结局揭示却是夫妻关系。

  由此,笔者来非专业简要分析一下作者是怎么样将读者引入歧途,又是如何设置伏笔,埋入暗线。

  由于本书内容过长,在此只对蒲生稔与雅子两条线作简要分析,即,作者如何完成成功将读者引入蒲生稔与雅子是母子关系这一歧途,又是如何使得这个结局顺其自然

  =========================================

  正文最开始交代了蒲生稔被捕的事实,直接交代了蒲生稔的身份同时引出了两个人物——樋口以及雅子。

  来看一下樋口这个人物出现的背景:【接到樋口报案立即赶到现场的警察们】,这样一句话便交代了樋口作为报案人,也就是破解这个案件重要人物出现。

  而雅子的出现背景则是作为蒲生稔的亲属【在那里,一直号啕大哭茫然失措的雅子,不知是不是发觉了他想向自己说些什么,空虚的瞳孔之中露出一丝亮光,目不转睛地看着他。】

  在这里并未明确交代蒲生稔和雅子的明确关系,只能从二者微妙的关系判断是亲属关系,也为后文的悬念埋下了一个伏笔。

  -------------正文-----------------

  蒲生稔在被捕的时候完全没有进行一丝一毫的抵抗。

  接到樋口报案立即赶到现场的警察们面对无声微笑着的蒲生稔都是一脸困惑。看上一眼在他身边躺着的尸体的惨状,在场的所有人都会发觉,对他们而言,把蒲生稔这个人和一直以来在他们脑海中的杀人魔的形象联系起来实在是太困难了。

  被考上手铐的蒲生稔在数名警察的簇拥之下被带出屋子。出门的时候,他停下脚步,回身向屋内望了一眼。在那里,一直号啕大哭茫然失措的雅子,不知是不是发觉了他想向自己说些什么,空虚的瞳孔之中露出一丝亮光,目不转睛地看着他。

  但是,蒲生稔所望的却并非雅子,而是那具尸体,那具就在前一刻被他的双手夺去生命的尸体。此时此刻挟着他胳膊的警察似乎也注意到了什么,不由得回身望去。

  -------------正文-----------------

  结束正文的交待后,第一个叙事是正文中模糊提到的受害人家属雅子开始叙述的。而这个分段开头第一句话,就直接将读者引入作者所设计好的圈套——蒲生雅子与蒲生稔是母子关系。

  【蒲生雅子在开始怀疑自己的儿子可能是罪犯的时候,还是离春天来临尚有一顿距离的二月初。】

  由于正文开始的交待,自然而然,读者就将儿子这一名词自动替换为【蒲生稔】。而下文隐晦地出现了【丈夫】这一角色。

  ------------------引文-------------------

  雅子在二十岁那年结了婚,第二年生下了一个男孩,第三年生了一个女孩。丈夫的薪水虽说算不上很多,但只要不去过奢侈的生活也还够一家人的开销,所以雅子也没有必要出去工作来补贴家用。

  他们夫妇原本和公婆住在一栋房子里。由于公公在五年前去世,这栋房子便转到了丈夫的名下。【上一句话中可以得知,一家三代同堂,所以使得书中最后出现的蒲生稔真正的母亲,即雅子的婆婆这一人物的出现不显突兀。】

  雅子并没有感到自己与他人比起来更幸福,却也没有觉得有任何的不幸。但这并不是因为她是那种神经迟钝的女人。在人生长河的滚滚洪流之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高高地飞翔在幸福的浪花之巅,有时也会发现自己深深地陷入到不幸的漩涡之中。对于雅子来说,离婚这个词虽然一次也没有进入脑海之中,但她也从来没有因为能和现在的丈夫一起共度此生而感到高兴和幸运。虽然她很感激上天赐予她一双儿女,但在她看来,儿子和女儿从来都不是“丈夫”的孩子,甚至连“我们”的孩子都不是,他们永远只是“我”的,“是我”怀胎十月,含辛茹苦一手带大的。

  尽管雅子认识到自己正在过着的是一种朴素而平凡的日子,但她从来也没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好。相反,每当想到这些,一种莫名的安心感便涌上心头。

  朴素而平凡的日子。

  雅子发自内心地期待这样的生活能够持续下去。

  【以上这几段,交待了雅子与丈夫的关系,冷漠以至于想离婚,为其后蒲生稔的独居提供了条件,而后文还会进一步指出雅子与丈夫早已分居的事实。而雅子对儿女病态的爱恋以及对自己儿子过分密切的关注,也推动了下文的发展。】

  ===================

  【未完】

  = =这绝对是个浩大的工程,随时考虑弃更

  《杀戮之病》读后感(七):推理的经典之作

  五月风筝2010-03-09 13:44:16

  对于给予这本书几颗星,犹豫了好一会。在不喜欢的风格和极度震撼的结局两者间,到底要如何选择?最终还是决定给四颗星吧。毕竟,这是一本让人大概永远都无法忘记的经典之作。

  经典的残酷、经典的变态、经典的血腥、经典的诡计、甚至连作者的名字——我孙子武丸,都那么经典。即使从一开始就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害怕着了作者的道,到最后,依然不得不为其所折服。

  开篇就已经将罪犯的名字公布,然后,使用倒叙的方式,以三条主线,根据时间而分章分段的叙述。那些不断出现的变态行为,读起来让人不忍,却又真实可信。不信吗?这个社会,比之更残忍的事情,比比皆是,只是,有多少,是被掩盖在尘土中,始终没有公布于众罢了。想起两三年前发生于本地的一桩相似的案件,那个美丽、身材丰满高挑的无名女子,就是以类似文章的杀人JS手段(应该说更加残酷)被杀害的。而直到今天,尚不知那个女子的名字、来历,更别提抓到罪犯了。每每想到她,就觉得极其哀伤。

  作者的苦心,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个社会,有多少人是如此的?不知道自己病得很重,理直气壮的做着一些伤害别人的事情,却认为被伤害的人是充满感激和幸福的;以为自己可以给别人带来幸福,却不知就是他自己本身的存在,才给别人带来烦恼。社会对于心理疾病的重视程度,虽然比以前重视多了,但比起越来越泛滥的心理问题,还是完全不足的。心理医生的地位,也依然是有些尴尬的。

  雅子、退休的警部(一时忘记他的名字怎么写了)、蒲生,三个主线的主角,通过不同的线将他们联系在一起。而说到底,他们,不是都有着自己各自的心理问题吗?一个一心建筑自己理想中的幸福家庭,甚至发出“只要不是儿子杀的,死了谁都无所谓”的自私想法;一个将自己掩埋在过去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中,以致害死一个对他痴心一片的美丽女子;一个则充满幻想,认为“我爱你”,所以要杀死你!

  而也同时想到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那种很随便的和陌生人去酒店开房的行为,对女子本身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当然,男人也是要小心啊)。莫说为了钱财,或者为了一时的刺激,而因为伤心、赌气,去伤害自己,都是不该的。学会保护自己。女人!

  《杀戮之病》读后感(八):陈腐

  陈腐。

  读过的小说里,很少有可以如此简洁的用两个字概括的,然而这本可以。

  在某个微博公号里一篇题为“锤子手机产品经理推荐书单”里看到这本书,不得不说,锤子手机做营销真厉害,看了关于这本书的推荐语,马上记到百度记事本里,随后找来花了很短的时间就看完了。

  没有任何惊喜啊!带着给我一个大震撼的期待从第一页翻到快结束,心情越来越忐忑,啊!不要啊!完全没有出乎意料的东西嘛,不管是做案手法,心理问题,破案过程,完全没有任何亮点啊!除了性心理的描写还比较精彩,推理小说的核心,推理完全没有展现出新意。

  看完之后的两大感悟,一,作者有个好名字太重要了!对增加销量绝对有帮助。二,锤子手机的产品经理们的阅读品位实在一般。

  《杀戮之病》读后感(九):感触比较深

  我看到好多人都说跟《求生无门》很相似,应该是跟第一人称“我”让人觉得很接近吧,像作品中的儿子所为,结果却完全颠倒过来了,个人觉得杀戮之病要稍逊一筹,也可能是先入为主的观念,(我是先看了《杀戮之病》后看《求生无门》),《杀》中描写的一些性犯罪的场景,让你着实好像是亲临现场看到了凶手在与女人亲热的同时猝不及防的杀死对方,并从死尸身上得到一种强烈的满足。仅仅从“恋尸癖”这个噱头让你忍不住往下看,切割受害者身体的一些部位与其的“另类亲密”来获得满足。而

  为什么占有我?

  因为我爱你。

  为什么要杀死我?

  因为我爱你。

  这几句对话也很让人纠结,蒲生稔这种爱的方式太让人咂舌,反思爱这个东西实在是很容易说出口,又很难说出口,爱到底是什么?凶手也是因为缺少一种爱导致走向一种性自卑情节的反社会型人格,他根本就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跟自己正在做什么,以至于最后那一刻,他

  “空虚的瞳孔之中露出一丝亮光,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但是,蒲生稔所望的却并非雅子,而是那具尸体,那具就在前一刻被他的双手夺去生命的尸体。此时此刻挟着他胳膊的警察似乎也注意到了什么,不由得回身望去。

  “……真的是你杀的吗?”

  蒲生稔有点吃惊地看着提问的警察,马上点了点头。

  “咦?……啊。是,是我杀的。”

  这人究竟在想些什么啊都,?让他终于寻到爱并释放欲望?就是长久

  以来所寻找自己不明白的东西就是自己的母亲吗?

  《杀戮之病》读后感(十):杀人叙事诗

  我也不想标榜自己对于猎奇变态类的情节有多么适应,但此书中所谓惊世骇俗的虐杀细节的确未带来任何不适。试想带着性冲动或者忍着恶心去读一本满是文字还憋着叙述性诡计的书是多么郁闷的事情,从这个角度上讲豚鼠系列氏贺Y太那些并不讨喜的观摩经历挽救了我。

  此书三线程错时前行,节奏感极佳,仅在解谜时稍有颤音,好在因为首尾呼应的严整而未使结构崩坏。

  “杀人者”稔的情节自去年开始,跨度最长却最显悠闲。以他为主视角的猎杀和自慰过程注满了黑色的哲理与扭曲的爱意,这当然与谜底有关,但也揭示了案件的现实:毫不在意警方的犯罪者往往会成为最冷静和最有计划的人。

  “发现者”雅子部分则动荡不安,有一种制止时间前行的企图,却最终在与杀人者的时间线相交时溃败。她的溃败是多重的,扮演着被亲人和作者反复玩弄的角色,最终居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变成无力的“目击者”。

  “追凶者”樋口的时间几乎死在关系密切的女人惨死的那刻,但后来终于打破了凝滞,跟上了杀人者的节奏,最终却险些因为迟钝而失败,这与他退休警察和丧偶鳏夫的身份是相合的。

  我想说的是这三部分如果任选其一进行到底,会使全书变成平山梦明、凑佳苗甚至雫井修介式的不同风格,然而此种冒着冲淡主题风险的选择使我孙子最终成为了我孙子。

  书中对旧约和哲学家的句子多有引用,不知作者是否曾有过解说,其中虽大有深意,作为读者倒不必深究,因为话题一旦扯到向死而生之类意指混沌的词汇中去,阅读的乐趣也就大大减弱了。

  然而残杀和虐爱部分的描写却是必须的,因为从中能够得到杀人者将其行为与人世之爱联系在一起的逻辑基础和其快乐感之根源,其中多有违背常情之处也为诡计的揭开打下暗桩。

  全书最为违和之处应为终日在家中与流脂的器官和腐败的肉块交媾的杀人者之行为居然能够被家人容忍数月之久,其中对现代家庭关系畸形程度之讽刺倒甚于对杀戮之病的描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