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围城》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围城》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09 20:05: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围城》经典读后感10篇

  《围城》是一本由钱锺书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35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围城》读后感(一):读《围城》之感

  哪怕你见过再大的世界经历过再多人间百态,终究抵不过被生活枷锁的围城。

  轮船载着留洋学生驶回祖国,也带着我们同他们一起驶入这城之中。

  已有一门亲事的方鸿渐在船上被鲍小姐玩弄了感情,后又使得苏小姐为其倾慕。谁知,方鸿渐迷恋上了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而又迟疑着不敢拒绝苏小姐。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却被当作了笑柄。“为卿痴狂为卿醉,怎奈佳人本无意。”方鸿渐失意后遇契机,与同样因佳人失意的赵辛楣一同奔赴内地教书。后于孙柔嘉结婚,辞职返回上海,方鸿渐愈加深陷围城之中,矛盾愈演愈烈,在“当、当……”的钟声中,文字结束,而方鸿渐的命运可能更加坎坷……在意犹未尽之处戛然而止,仿佛有着超乎文字之外的韵味。

  方鸿渐一生囿于谎言懦弱与那他渴望维持的书生尊严,在学业、感情、工作甚至于家庭之间愈发被动不堪。方鸿渐是庸常的,也是独特的,他更是围城中千千万万人的缩影。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毫无疑问是对围城最贴切而真实的写照。与其抱怨,不如欣然接受你所应遇到的一切。围城之所以是一片围城,是因为你被层层困住,你不在这座城,就在那座城,终究是无法冲出来的。我们没有赋予围城固定的形容词汇,围城有喜有悲。因此,与其悲天悯人地去铸造一座悲城,倒不如改变自己,笑对万事,将围城变作自己的乐土

  正视自己,也同样正视生活。永远不要因生活的处处不顺意而步入那充满悲观的泥潭。身居何位,便思虑何事。用自己的努力去换取如意的生活,自己劝慰抑或迷惑自己,永远是最无用之举。

  最后,我想说:围城再深,也会有阳光照耀。❤️

  《围城》读后感(二):珍爱生命,远离渣男

  曾经我在学校里遇到一个宏建一样男生追求我,闺蜜警惕我他的上一个女朋友是新疆的大美妞,他跟我在一起只是为了获得满足,我不信,直到我看了宏建这个形象,才深深的理解并认同这个道理

  宏建用岳仗的钱美国留学却一无所成,和同学们一起聚餐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听到别人聊哲学竟然点头睡着了,自取其辱。还不断的撩妹,最让人气愤的是他同时撩一对表姐妹,明知道表姐喜欢他,他喜欢的是表妹,还不切断跟表姐的两性关系,表妹的伤害才是最深,傻姑娘被他那些幼稚话语撩住,不断的付出感情,最后分手的时候又是那样无情。还不对恩人岳仗家人行礼,渣男真的是为了满足自己,不断的利用别人成就自己,要有一颗慧眼秒判渣男啊!

  《围城》读后感(三):第一本

  围城,算是重拾读书大业的第一本。

  之前也略翻过,当时心浮气躁,看了方鸿渐等人在船上的缠绵,便无心再看。这次心静下来,也就慢慢翻了开来。

  先说结局吧,感觉有点意外。总觉得方先生和孙小姐总会发生点什么,没想到的是一次吵架过后,书就这样没了。过时的古钟和现实停留在两个层面,一个美好,一个黯然。不过,也值得回味吧。

  现在还在学校读书,感觉还处在方鸿渐从国外回来前的阶段,也就是还没有对这个社会世态炎凉有个特别深入的了解。书中描写到的爱情中的猜忌、不安、争宠等等,倒是略有体会。虽然也能感受书中人物时代背景下由于世事浮沉而受到的各种冷眼旁观,在未能亲身经历之前,或许也不会有应有的深度。心里想着,多少年肯定会重读围城,到时可能会有新的感受吧。

  “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这是之前对围城仅有的一点了解。总认为这是说婚姻的,读完后,才会有更新的体会。人生何尝不是在进城与出城之间纠结着呢。方鸿渐想进唐小姐的城而不得,又进了三闾大学(没记错的话)的城,但是真正进去之后又由期望教授勉强做成了副教授,也不无后悔之意,后来又稀里糊涂滴进了孙小姐的城。未进之前和乍进之初或许还有点希冀,盼望着会过上幸福的生活。现实生活这围城有让他在里面郁郁寡欢、勉勉强强。

  其实,要是这样想下去,生活难免会了无生趣,前途一片黯淡。反过来想呢,或许应了那句话,活在当下。踏踏实享受现在就好了,不用过分向往未来,谁又知道希冀的未来不会是新的围城呢。这样安慰自己,也鼓励大家。

  睡了,下一本,霍乱时期的爱情。

  《围城》读后感(四):民国小文人=小肚鸡肠?

  书中方鸿建及他在上海及三闾大学接触到的一切男人,无不是小鸡肚肠,热衷于小圈子中赚虚荣猥琐之极。除了赵辛楣被苏小姐甩了之后形象一下正面起来。女人更是个个尖酸刻薄,在感情方面极富心计,在物质、家庭生活方面斤斤计较,个个都是控制狂。通篇下来,方鸿建也就是个靠了家里扶持在国外转了一圈回来的海带,极爱在女人面前拍马溜屁出风头,背后对别人非议起来用词之刻薄恶毒让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书中三个女人都会倾心于他(钱老先生自恋本质?)。对于方孙婚后的生活描写看得人心头像有蚂蚁爬般焦躁丈夫无奈被骄慢妻女步步克制。是否书中人物性格及婚姻生活就取材于钱先生本人的人生经历?否则真要佩服能创造出如此活灵活现让人闹心的人物形象及对白。还是因为我还没走进婚姻所以无法理解围城的真实本质?

  看完得出以下结论:本人无文学赏析能力。非常不待见书中的人物。

  《围城》读后感(五):文人小说――《围城》

  文人读,文人写,写文人。

  “婚姻是围城”只是婚姻失败者困顿不堪后的无力呻吟,从始至终,都是自己作茧自缚。方鸿渐想要摆脱现状却又无力摆脱的困境是自食后果,可怜却又理所当然。如赵辛楣所说,“你不讨厌,却也毫无用处”,方鸿渐不坏,只是个无用的“好人”,而如今,多的是,无用的“好人”。不会对社会有什么危害,却也谈不上什么用处,是人口统计时里的一个平淡无奇数字

  纵观方鸿渐这一生,毫无意思,白活了一遭,可若是从来一次,只怕还是同样的结局,同样的可有可无。知道自己一无是处,想要从围墙上找到一个缺口逃出去,却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尚在留学时,不知生活艰辛,悠闲度日;辗转多个校区,不求甚解;毕业在即,肚中的墨水却不及章鱼的十分之一,买了个文凭,骗骗家人,美其名曰安家中人心。留学伊始,他的犬儒主义性格便已初现端倪,而往后的故事更是让他把“犬儒主义”的帽子戴牢了。毫无志向可言,毫无生活目标随遇而安是他标准的生活方式,唯一可贵的是赤子之心尚未丢失。这赤子之心令他不似李梅亭一流那般令人嫌恶,却也让他与这社会格格不入。 一生糊涂,糊涂一生,如此形容他也是不为过的。看着他糊涂的糊涂地生活,糊涂地工作,却未曾想他能如此的糊涂地结婚。一步步地掉进孙嘉柔挖好的坑里,虽有着辛楣的提醒,却还是不可阻挡的掉了进去。生活早已是困顿不堪,而这婚姻则更是让他将自己围困,难以逃离出来了。孙柔嘉是驭夫的好手,却也只是半吊子,只是将丈夫绑在身边,却未能得到他的爱,还令他成了一座孤岛,荒芜的孤岛。这婚姻彻底地使方鸿渐被围在城中心,只他一个,朋友,家人都在城的那一头。

  书中女性形象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精彩所在。苏小姐高傲却又市侩,耍得一手好心机,而到头来确是,落得一片白茫茫真干净。唐小姐得到了作者的偏爱,活泼通透,不是计算人心的小聪明,是女性在生活中少有的大智慧,最喜她的这样一句话:“女人不傻绝不因为男人浪费摆阔而对他有好印象——可是,你放心,女人全是傻的,恰好是男人期望的那样,不多不少”这样的一番话,通透而留有余地,是苏小姐与孙小姐这样的富有小聪明的女人说不出来的。汪太太,一张红唇,十指兰蔻,极具风情,颇为干练,也是个聪明的女子,有着苏小姐的神韵,却无苏小姐的家世。嫁了个大自己二十来岁的丈夫,生活寂寞,玩弄男子于股掌,厌倦了如斯生活,借着辛楣撕破脸皮,破罐破摔。范小姐确实不足一提,庸庸妇人,搬弄口舌,耍弄小聪明,虚荣是她。而孙小姐的”千方百计“的用错了人,告诫女人要先千方百计的选对人,再千方百计的嫁给他。本是可怜人,不受家中重视,一切都得依靠自己去争取,不争不抢,不耍弄心机,一切就都不属于自己,这是生活教给孙嘉柔的。有哪个女子不想躲在父母亲的怀中撒娇,不争不抢,优雅度日;有哪一个女子喜欢整日算计,不想在丈夫的怀里调笑,只是生活所迫,迫不得已。其实说什么生活使然,一切都是自己的心境罢了,又有多少如孙小姐一般境地的人,单纯无二,笑待生活呢。如唐小姐一般通透的妙人儿已是不多,给了方鸿渐确实可惜了,作者好手笔。

  妙语连珠,确实不假。书中的比喻带有着的浓浓的讽刺意味,隔着书页,也是能闻到的。最爱他的比喻,巧妙而深入人心,那些不可言喻只可意会的东西都让他写进了心底,又像是文人之间的无伤大雅的玩笑。

  《围城》读后感(六):城中城

  1

  说说《围城》的语言

  围城的故事发生在1920年到1940年,书里描写了一大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与之前推荐的《人生》相比,《围城》在语言上更加生动有趣,全书共有23万字,比喻多达数百个,精彩的比喻吸引读者爱不释手,也令读者称赞每个比喻竟然如此精准,仿佛作者描写的场景都显现于眼前,伸手可触似的:“同路的人,一到目的地,就分散了,好像一个波浪里的水打到岸边就四面溅开”

  《围城》里的人物,大多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对自我认知过高。比如,方鸿渐、赵辛楣等六人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想弄到几张尽快出发的汽车票,一筹莫展之时,同行的李梅亭则通过妓女王美玉联系到了军用运货汽车。“王美玉走后,李先生回身向赵方二人得意地把头转个圈儿,一言不发,望着他们。二人都钦佩他异想天开,真有本领。李先生恨不能身外化身,拍着自己的肩膀,说:“老李,真有你”读到这句话时,小汪不得不佩服钱老的语言运用能力,这里的描写生动极了,一个骄傲自大的形象跃人眼前,读完不禁让人会心一笑。

  还有一段是这样描写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的:“经朋友们这样一恭维,他渐渐相信这真是至理名言,也对自己倾倒不已。他从此动不动发表这段议论……”读完这一段不免让人产生一种怜惜之情,因为当人处高位之时,身边总是少不了一些人会阿谀奉承,会把你捧得使自己的缺点也看成优点。所以啊,人在任何的时候都要对自己保持一个清醒认识,身居高处不妄自尊大地位卑微亦不妄自菲薄

  2

  先旅行后结婚?

  之前网上流行一种说法叫“恋人婚前应该至少旅行一次”我曾深以为然,但是当我读过《围城》全文之后,却对该观点产生了新的看法。其实,网上流传的这个观点就是从围城里引申来的,《围城》中赵辛楣的原话是这样的:“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做朋友。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关于文中靠旅行结交朋友一说我是认同的,因为在途中,赵辛楣和方鸿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为日后方鸿渐去重庆再度投靠赵辛楣奠定了基础。但是关于结婚说我却并不十分认同,作者本人的观点也大抵如此。因为事实证明在旅途中楚楚可怜、娇滴可人的孙柔嘉并不是方鸿渐的最佳伴侣,他们在旅途中没有彼此厌恶也没有拌嘴,但是他们婚后仍就不幸福,婚后的孙柔嘉与婚前的她仿佛判若两人,不知道是婚姻改变了一个人的模样,还是婚姻暴露了一个人最初的模样。

  3

  一个男人与五个女人

  小说的男主名为方鸿渐,是一个留学生。素未谋面就已仙逝的未婚妻淑英他是不爱的,但是有一些怜悯之情。由此可见,方还不是一个过于冷血之人。在归国船上初识有未婚夫的鲍小姐便与之调情可见方并不十分看重所谓爱情,大抵只是随性随心罢了。归国之后,他又同时周旋于苏文纨和唐晓芙之间,懦弱与多情令她得到了苏文纨的憎恨和唐晓芙的鄙弃,他最爱是晓芙,却求而不得,不免让人叹息。他对柔嘉的爱大概是日久生情,又或是因为柔嘉爱他所以他也要爱回柔嘉,柔嘉不比苏文纨的骄傲与直白,也不比晓芙的灵动与真挚,柔嘉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却为了得到爱而“千方百计”工于心计。

  杨绛说:“孙柔嘉最大的成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说成功是因为孙柔嘉一生最爱是方鸿渐,一个女人嫁给了爱情是成功,就如钱钟书和杨绛一样。说是失败是因为方鸿渐并不是一个可以靠得住的人,他的性格是有些懦弱与妥协的,二人性格上的冲突是婚姻上最大的障碍。有人说“鲍小姐代表肉体和诱惑,唐小姐代表真爱和梦想,苏小姐代表无奈与羁绊,孙小姐代表一个令人难以顺应却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在经历了求而不得,大起大落之后,你会选择继续追寻梦想和真爱还是继而妥协去面对现实呢?

  4

  生活就是城中城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对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我想这大概和人的好奇心有关,总是对未知的事物寄予厚望,就如同王菲的一首歌里唱到“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城里的人觉得城中苦,城外的人却艳羡不已,殊不知,生活处处是城,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的城中。境界最高的人应该是处于城中不急于逃出,处于城外不急于进入的人。安于自己的本分,踏实的做人做事,那么自然也不会被禁锢于一座小小的围城之中。

  《围城》读后感(七):围城

  围城

  这几日 ,因了杨绛先生逝去,一时之间刮起读其书的风,我也随着这大流,附庸风雅一把,乘势读了《我们仨》。书写的极好,文笔平实,词藻不华丽但让人觉得自然亲切。他们一家的生活和情致在杨先生笔下如画卷般慢慢展开,在这画里,先生的丈夫钱钟书,那个会在妻子脸上用画笔画花脸的男人,勾起了我的兴趣。

  这个得杨先生一生宠溺呵护的男人儿究竟有何魅力。

  带着这好奇,我翻开了《围城》。

  其实,数月前,曾读过部分,但至方鸿渐和唐晓芙分手处便搁置了。总觉得不过是讲青年情爱,左不过是些你侬我侬,海誓山盟的桥段,就不愿再看。这回再看为求完整也没从断处看,直接从头看起。许是用了三四天,总算一气呵成看完。

  读必,真真不由得赞叹。钱先生果真才华横溢。这号称新儒林外史的《围城》果真名不虚传。

  之前误会它只是一本爱情小说 ,实在是我才疏学浅没有领悟得透。

  它实是一本民国时的万象微观,从留学归国负盛名而无实才的方鸿渐入手,叙述他回国后上海内地又归上海的几年生活。用精巧的笔触刻画了除方渐鸿外的,苏文纨,唐晓芙,孙嘉柔,赵辛楣等人。刻画了人生中的无数围城困境,如爱情,婚姻,职业。

  也借此讽刺了人性中的虚荣,虚伪,假道学。揭露了爱情里的不真实肉欲,不从心的软弱和勉力爱透一次便不会再用力爱的真相,刺破大社会里的左右逢源,虚与委蛇与勾心斗角。

  只是二十出头的年纪,让我来领悟大社会和真人性着实有点勉强。只有这爱情与婚姻,还能参透些许。

  从这个角度看,这实在不是一本适合对爱情有幻想的少女可读的书。它无情的刺破了许多爱情的真相。如方鸿渐头一回与鲍小姐恋爱,只是出于无聊和肉欲的勾引,后与矫揉造作的苏文纨产生诸多纠葛却是因了性格的优柔寡断与心软,最后,和孙嘉柔步入婚姻的殿堂也并不是出于浓烈的爱,仅是适合仅是心疼仅是嘉柔柔顺。文里唯一与少女梦想的爱情一致的仅有方与唐晓芙那段,真真是一见钟情,真真动心,但却因少年义气逝于风中。

  方与孙的婚后生活,也足以吓到若干爱幻想的少女,起初还尚相敬如宾,结婚牵扯进两家,就多了许多可生嫌隙的空间,绕是嘉柔爱鸿渐,也抵不过父母,姑母嫌弃鸿渐家底不厚,志大才疏,鸿渐一家也对嘉柔不美,家底不厚,一副独立新女性的样式不满,一来二往,吵架拌嘴皆是常事,争执劲头又用如利刃般言语刺向对方。两个人本就不甚浓烈的爱情,在这一来二往中被稀释消磨。

  真真应了张爱玲那关于红玫瑰和白玫瑰的经典话语。少女读了怕是会觉得人生晦暗,今生无望。

  但少女终会长大, 幻想终会归到现实。 明白,恋爱不等于爱情,婚姻也并不是王子和公主的幸福生活的童话故事。这是成长的一步,也是理清自己未来想要什么的一步。

  从这一桩桩情事,我们能看到许多前辈的影子,有选择嫁给市侩但“有本事”的文纨大小姐,有借男人之力成就自己的鲍女士,还有为得到爱人步步为营处心积虑的嘉柔姑娘,各人有各人的选择,在此不做评断。

  我只希望少女如我能洒脱,拿的起放的下,选了就选了,永远不埋怨。如杨绛女士爱钟书那般,纵他有千般不完美,只他一点我恋上了便觉得他是世间珍宝,倾尽全心,爱入肺腑。

  《围城》读后感(八):乱世中知识分子何去何从

  断断续续看完《围城》,也在网上查询了很多关于围城的解读。可能是太过于年轻,对于钱钟书先生想要表达的思想了解的不是很透彻。大多数人对于围城的解读都是那句著名的话:“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在我看来,这句话更能表达婚姻的困局,但却不能准确地概括这部小说想要表达的思想。结合作者创作的年代,抗战时期,整个国家内忧外患,思想新旧交替,《围城》表达了作者对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一种关注。虽然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述方鸿渐的感情与婚姻,但是通篇的笔墨都在关注他的心理和生存状态,为什么去留学,在欧洲留学是怎样的混日子?又是如何买到假文凭?回国后顶着博士的头衔却为生计发愁,夹杂在中国传统的人情世故中饱受困苦,既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又带有旧文人的虚伪,既想干出一番事业却又找不到出路,空有理想情怀但却不愿意屈从现实。最后他们愤世,对婚姻、事业、生活绝望,这才是乱世中知识分子走不出的围城状态。

  《围城》读后感(九):看了书,不敢看电视

  一直有想再读《围城》的想法,结果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搁浅,没有决下心来看。或者说我希望有一整片的时间来欣赏这本书。

  前几天听朋友说在读杨绛的书,于是就买了本杨绛先生《洗澡》,想看看。结果在搜杨绛的书的时候,钱老的《围城》跳出来,就赶紧买了下来。

  第一次读《围城》是在小学,在亲戚家看到的,拿起来看,不知所云,觉得了无趣味。大概那时年少,没有经历,看不懂。这次总共买回来5本书,抉择先看哪本书,决定还是先看《围城》。

  熬了3个晚上,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了。最喜欢的部分是他们一行去三闾大学那段。

  方鸿渐,书中多处,提到名字用鸿渐,感觉钱老是在写一个熟知的朋友。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让我觉得有丝丝的悲剧,丝丝的忧伤。又很纯净。但不喜欢他不为命运抗争,唯唯诺诺,导致他的一生让我觉得很荒谬。他是真喜欢过唐晓芙的。所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所以才会和孙小姐结婚。大多数时候我们不也都是找了个自己不讨厌的人结婚?

  很喜欢孙小姐这个角色,觉得很烟火。大多数时候我们不就是个普通人吗?处心积虑嫁个自己喜欢的人,在现代社会不是很正常吗?

  也很喜欢赵辛楣这个角色,痴情,拿得起放得下,有自己的目标,让我觉得很男人。

  最不喜欢的人物李梅亭。觉得和我们现在的所谓叫兽真的很象啊。

  不得不承认钱老谙熟人情世故,刻画人物入木三分。读起来轻轻松松,又忍俊不禁。

  听说有《围城》电视,不敢看,怕定型了我对人物的想象,怕破坏了对钱老文字的美,怕演员演不好,怕失望。

  《围城》我还会再读的。

  《围城》读后感(十):日久见人心

  较之于个人这种思想有点黄有点暴力的小清新来说呢,题目是可以理解成两层意思的。不过为了延续文艺青年的路线,首先还是得开门见山免除大家的误解,这里所谓的“日久见人心”是指日子过久了才能看清楚、认识到一个人内心里最深层的面貌。

  写今天这篇短文,源于钱钟书老先生的《围城》一书。想必大家有所了解,“城里的人想进来,城外的人想出去”,也算是先生一生中穷尽了写小说的力气与才华铸成的经典之作,不断被各文学大家、草根读者追逐分析。第一部分看完之后其实没太多的感觉,可第二部分之后越读越是滋味。一座城,围尽了成人世界的七情六欲。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城,想出去而纠结得和不得,想进来而纠结可和不可。鄙人才疏学浅,不敢对围城妄加分析,且浅谈一点自己喜欢的两个人物:李梅亭和孙柔嘉。

  说到喜欢的人物,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喜欢老先生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呈现方式,而非人物本身。李梅亭的出现是在第二部分(我把它称为人在旅途)和第三部分(我把它称为大学政治),这两部分读起来是最有滋味也最令人感叹唏嘘的。有句话说:“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固然,旅途中沿途的风景可借以体会自然与美,但是最有意思的就要属结伴旅行的人了。

  平日的生活中,我们都会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尽力展示给他人驻足观赏,鲜会表露出“恶”的一面。其实,无论“恶”与否,这些都是我们的本性。不同的是,有些人能够理性地控制好“恶”,用自己更多的“善”去战胜“恶”,最终呈现出原来最真实的自己。每一个人控制的成效不同,于是本性的体现不同,结果便是“最真实的自己”出现差异化。所以也可以这样理解“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上一千,必有汉奸”一类的“真理”。

  当然,李梅亭就是属于“真理”当中的“汉奸”了。读方鸿渐、赵辛楣和他相识之初,对这个人物并无太多的感情色彩。可是从“船票事件”开始,这个人便开始精彩了起来。李这类人其实很常见,为了少花点钱但又不想让他人以如此这般的看法去看他。于是乎来个乾坤大挪移,许下自有熟人可带船票的承诺,而后替自己买好较为便宜且条件较差的“低等舱”船票,替他人买好价钱较高且条件较好的“高等舱”船票,继而以“善人”的态度回应——实在抱歉,船票太紧张了,只买到了这样情形的船票,我的错,这样,你们用“高等舱”的这几张,我和XX用“低等舱”的船票。发展到最后,你还得表示感谢,若以小人之心度其腹,倒显得你真小人了。

  关于金钱的交道,还有一处令人印象深刻,大致是这样的:路上的五人遇囧途,若要行至终点,路费定不够。这时负责人辛楣便提出大家交出自己身上的钱,作为共同费用,尽可能少花钱,坚持至聘用他们的学校电汇来路费以作补充。李这类人是绝不可能将所有钱财交出的,事实证明,被鸿渐看到,被辛梅悟到:私留钱财,偷买烟抽,饿了自行大街去买红薯解馋。人,有些时候做事不能太不厚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到了“大学政治”的这一部分,李这个人物就更是精彩了,可谓是“恶”的本性毕露。事关“政治”一类的“深水”就不多谈了,大家感兴趣可以自行体会。

  再来说说孙柔嘉这个人物。女人方面的话题,其实从第一部分作者就开始展现了。可是行至最后的这个女人,让我好不惊讶,钱老先生也真可是“用心良苦”。一开始最默默无闻的人物往往最能够带来“惊喜”。起初我对孙嘉柔也没有太多的感情色彩,并且一度认为她不会有太多的作为,可是事实证明这类女人却往往最有心计。她为了嫁与鸿渐,一步步算着接近他,进而与他结为夫妇。成婚的过程及婚后生活的一系列行为更是让我大跌眼镜。且不论她能给自己的男人带来什么帮助,就她的不会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各类小算盘,也够方鸿渐后半辈子好受了。

  小说以她和方鸿渐的争吵、打架收尾。行文最后:“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一本值得解读人生的佳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