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围城》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围城》的读后感10篇

2017-12-26 21: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围城》的读后感10篇

  《围城》是一本由钱锺书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6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围城》读后感(一):最喜欢唐晓芙

  围城

  1

  对唐小姐印象很好,不施粉黛,不染胭脂。

  和方鸿渐最初接触的那几天,她认为自己绝不会爱方鸿渐,爱是又曲折又伟大情感,绝非那么轻易简单。这会不会是转折呢?故事结局不知如何,这两位在一起么?倒也合适,不过略感觉方鸿渐素质不够了些,死要面子活受罪。不过他文学学得真还可以,说话往往有艺术感,除了争强好胜的时候。比如他和唐小姐第一次单独吃饭时,说话的氛围就很好,唐小姐在这场饭局中表现出来简单坦率,而方鸿渐又有点绅士风度,考虑细致。

  和唐小姐同感,不会这么容易爱上一个人的。不过方鸿渐表面功夫足得不得了,我怕唐小姐被骗了。

  不喜欢那位据说是剑桥的曹元朗,作诗乱七八糟,尽是表演主义,就好像包装了再包装如是之后再裹得厚厚的一件烂得不得了的礼品。...感觉他绝对不是来自剑桥的。

  “鸿渐忽然有个可怕的怀疑,苏小姐是大笨蛋,还是撒谎精。”哈哈,鸿渐可爱起来了。

  不知道为什么,看得很着急。正月十四了,还是这般冷,腿没有知觉了。

  我以为它很薄诶,罢了,洗洗睡了,阅至86页。

  2

  每次听到唐小姐的名字“唐晓芙”就想到泡芙,香香的,软软的。她是这本书里最好的一个女人了,鸿渐喜欢她,也算是有眼光。附带一提,本书里最好的一个男人,应该是辛楣。

  故事到后来,烟火气越来越重了,是炸药的那种烟火气。吵架,吵架,吵架。结局想必也不大好罢!

  3 在看书的附录

  钟书和杨绛这一对太令人羡慕了,两个文人,互通书信,字里行间柔和平静生活颠沛,感情却是好的,谁都懂得对方的意。况也不是真颠沛,两人都是清华毕业,自有本事,乱世也不怕。

  哈!这两人却是在聊什么?不仅聊文章,还聊美人。一个稍不美的人怎样稍加改动,又怎样成为一个美人......咳。

  钟书真是好生厉害,他不但中英文造诣深,还精于哲学心理学呢!上课不记笔记!啊,我何时才能有这样的能力!钟书先生,你是我偶像!

  “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钟书先生用情专一啊,对孩子也一样

  钟书还帮猫打架。啊,痴气!

  4

  围城总算是看完了,中间有一大段忘了做笔记,有点遗憾。最喜欢的事鸿渐一行人到三闾大学那一段。也收获了很多,我忘了写在那个本子里了,不想翻找。

  《围城》读后感(二):迷样婚姻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愿望大都如此。钱钟书笔下的婚姻是琐碎的,觉得方鸿渐和孙小姐不是因为爱情走到一起,只是在恰好的时间,恰好提出结婚的需求,而恰好当时又不算讨厌对方,就这样组成了家庭。方鸿渐的人生是处在黑暗角落里的、无法放在阳光下炫耀的生活,浑噩的留学,造假的文凭,一无所长自尊心爆棚,却一直靠他人关系介绍工作,在感情上,他喜欢的人不喜欢他,喜欢他的人他又看不上,始终过不上理想中的生活。孙嘉柔无疑是有心计的,从订婚到结婚,她似乎嫁到了他所爱的方鸿渐,但是她真的是幸福的吗?方鸿渐家庭的古板,自己家庭的繁琐,丈夫似乎没那么爱她,每天在琐碎的翻旧账、小气的争吵中度过,孙嘉柔也是迷样女子,婚前作者塑造的是温柔贤惠的知识女性形象,婚后却变得猜疑、小气,也许作者预示了无论婚前看到的是什么样,结婚后总会觉得娶(嫁)的是另外一个人,总没想象中好。全书的最后似乎暗示了他们会一直以这样的状态生活下去,彼此不会分离。争吵、生气、和好这就是婚姻日常的全部吗?对婚姻又产生了一层迷之困惑

  《围城》读后感(三):围城里外,人本孤独

  和大多数人一样,读《围城》不止一次。也许就像人生这一遭,总要进进出出许多个围城,才使得围城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不断提醒吧。

  前两日新读完了围城,在这个青黄不接的人生阶段,在这个刚刚离开一座城到了下个城的阶段里,又想了更多也回味了更久,也许钱老先生不单是写了一座人人进出皆不得自在的城池,也告诉我们,在城里城外都好,我们想寻求一个依靠,始终也是不能和任何人保持并肩的姿态长久的联络下去。我们总是逃避着为人生负责任,最终也还是不得不自己走下去。

  好比方鸿渐辗转遇见赵辛楣,方鸿渐若是遇不见他,也定会遇见其他人,每个人大约都会遇见这样一个赵辛楣甚至几个,他在你的人生里似乎起了相当关键作用,也许你能在口头上说出,若是没有谁谁谁,我断不会到这步田地或是有这般成就。也许你不能但总是在潜意识期望他给你在每个岔口指出一个所谓无路可选的选择。这或者和弗洛姆先生的“逃避自由”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总是不想自己去负担人生万一“完了”的责任,只好找个人来分担找个人来指引。我们都像方鸿渐,希望依着一个赵辛楣过着无可奈何而又不用自己负责的人生。

  可是即便如此,这样一个灵魂人物也会在人生缺席。赵辛楣走的那么匆忙甚至不给他思考机会,也就像许多人一样,你所认为全部意义的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就这么悄然消失了,完结了。你突然发现没有了指导,人生变得无所适从,于是只好马上寻找下一个,赵辛楣一走,孙柔嘉自动送上门来,于是鸿渐又好像无可奈何别无选择的和她订了婚,此后听着她的种种意见来生活。成了败了,总之是因了她了。

  书中不单是鸿渐,孙柔嘉有她的姑母,赵辛楣有苏文纨有汪太太。唐晓芙有苏文纨,苏文纨又有那些所谓的追求者人们都在他人的身上寻求依据和答案。婚姻也好,职业也罢。这或者才是围城。

  可是最终,这个依赖对象会消失,我们终会成为自己的答案。孙柔嘉走了,希望鸿渐最后不在盲目寻求下一个依赖,而是正视自己,职业也好,婚姻也好,做自己的选择。那么他一定会打破这座城。不再有围困之感。

  但愿我们都能打破这座围城。

  《围城》读后感(四):杂评

  还挺喜欢这本书的,虽然有点长。语言诙谐幽默,很有代入感,看着就能想象出画面。一开始觉得前面的故事不愠不火,越到后面,看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婚姻,感触越深。当时的社会半封建半开放,两个家庭的价值观,亲家,妯娌,朋友夫妻全围绕钱,斗个你死我活。人不能靠,靠谁都没有用,免费是全天下最昂贵的东西,事情须得自己靠能力完成。我最怕麻烦别人,麻烦他人做事,下次可能就要加倍奉还。穷人家里的话,常因为钱的事就鸡毛蒜皮的事吵的不可开交,叫他帮了忙,就可能在下次吵嘴的时候拿帮这件事反复念叨,又无力反驳,硬是觉得一股气难以咽下,气的半死。朋友之间,被帮助多了,也觉得亏欠,到后来觉得低人一等,有些不想做的事情也不敢拒绝。没有钱的婚姻真的很可怕,什么事情都会吵起来,女人也不要太强势,男人会觉得很没面子,不要依靠亲戚,亲戚也会有很多事端。所以一定要等到自己有足够的资本再结婚。

  再往前看,体会到的就是一定要有真才实学,趁年轻,趁现在,好好学些本领,找个工作,踏踏实实的干,做好自己,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别被社会染了邪气,也深感社会的复杂黑暗,愿自己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看杨绛的解读,我也是笑到疯,钱钟书是个多有“痴气”的人,太可爱了。

  《围城》读后感(五):我们围在自己的城

  故事似乎到了方鸿渐结婚以后才渐渐生出了烟火气,焦躁不安的争吵,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来自家人的全盘否定。种种挫败将一个本就随波逐流的小男人,丢了风度,失了方寸。

  我觉得自己像是婚姻里的孙柔嘉,因为生活的不顺遂将怨气无休止的投注到婚姻里,逼的互相争吵恶语相向才肯罢休。原因,可能只能归咎为“这不是我想象中的生活”。

  女孩在未婚时都会幻想自己婚后的生活,丈夫温柔体贴,公婆通情达理无忧无虑为所欲为……

  婚姻里的生活真的给所有期待一记响亮的耳光~不仅不顺遂,还有各种意外和无法期待的争吵,于是四面竖垒,顿感生活无望。关于婚前种种,亦如往事随风,吹过了无痕。

  方鸿渐与孙柔嘉像是被舆论挤兑到了非婚不可的地步,草率的决定了自己的婚姻,虽然结合的西式,却摆脱不了双方家庭的桎梏,于是来自双方家庭的冷嘲热讽,变成了射向对方心口的子弹。时间久了,心都成了骰子,又怎么留得住温暖

  工作同样也是围起来的城,各怀心思不同性格的人,为了同样的目的凑在一个集体中,这样的目的由信念理想开始,渐渐变成了自己的利益,丑陋的嘴脸涎着市侩的猥笑将工作的城涂的面目全非,而我们困在这样的城里,要么被同化,要么被清除。

  今天的职场,一样的排挤新人,与学历和才华无关,更重要的是人脉和情商。与上司同事们的相处融洽,是比业绩突出更适合一个团队中生存的。个性突出的异类,一定不适合在毫无根基的团队中生存,除非你家背景深厚。

  围城之所以让人着迷,书中每位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眼神动作心态,处处精细,个性不同,使得书中所有人,都有各自存在必要

  方鸿渐的心里波动搭配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将读者代入其境,叹为观止

  《围城》读后感(六):漫谈《围城》

  将鸿渐于天庭,始龙骧于学海。

  初读《围城》,看到主人公的名字,便想起这么一句话。也就觉得默存先生对于方鸿渐存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之后更是去查了一下,才知道鸿渐是典故名,典出《周易》卷五《渐卦》,意为鸿鹄飞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仕宦的升迁及仕于进朝的贤人。由此可见先生对于鸿渐存在着怎样的一种感情

  曾听人说过,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读《围城》,会有不同的体验,从笑到哭,体悟不同的人生,也许就是这样吧。

  第一次遇见这本书,是在高考前夕。

  那个时候,为了放松,为了回避,我选择捧起书籍,让自己沉浸在文字里。希望借此来放松自己,来避开内心恐惧彷徨、怯懦。

  我记得我是从考前一个月慢慢地开始读书的。最先开始读的是止庵的《插花地册子》,而对《围城》开始感兴趣也是从这本书开始的。止庵先生在书中这样评价《围城》,“关于《红楼梦》上面说到过多少遍,只是大概如此,因为这书有个好处,随便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接着读下去,我也正是这么一再翻读的,好像只有后来读到的一部《围城》差可比拟。”“当时很少有一本中国小说像这本书那样风靡一时。最令人着迷的还是它的语言,那些异常聪明的比喻句,而且作者往往一路生发下去,不肯轻易驻足。”

  这些正是当时的我所需要的——轻松,随时可以翻读。而且里面的一些比喻更可以给我一些参考,能拓宽我的思路。就这样,我在嬉笑怒骂,幽默风趣的文字里度过了那人生最重要关卡之一的高考。

  我也在好玩中读完了《围城》,在这风趣里冲出了一座城。

  时隔几个月,《围城》中奇妙的比喻仍然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譬如开篇把鲍小姐比作“熟肉铺子”,在《我们仨》里还说过“鲍鱼之肆是臭的,所以那位小姐姓鲍。”又如在三闾大学期间高松年把学校和个人比作细胞和有机体,这简直就是把学校当成了军队,多么可笑啊!还有一则则是赵辛楣头一次见方鸿渐是无视鸿渐的描述“假如苏小姐也不跟他讲话,鸿渐真要觉得自己子虚乌有了,像五更鸡啼时的鬼影,或道家‘视之不见,抟之不得’的真理了。”好一个子虚乌有,好一个鬼影,真是妙笔生花

  最近,因为必要,我又重温了一遍《围城》。

  而这次,我才略微懂得了先生在书中的那一份深刻,那一份沉重

  围城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冲出来。城,作为一个光鲜亮丽的外壳,给人一种假象,让无数的人向往城内的生活,却也是座监牢,是个金丝笼,困住城内的雀儿,束缚他们的翅膀

  就像婚姻,苏文纨想进方鸿渐这座城,赵辛楣想进苏文纨这座城,而方鸿渐又千方百计地想进唐晓芙那座城,再者,又如孙柔嘉,陆子潇等人,哪个不是费劲心机。人们都说婚姻是座坟墓,可还是都往里面冲。可进去之后呢?又有几人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孙柔嘉如愿地与方鸿渐结婚,但不到几个月,就闹得一拍两散。苏文纨与曹元朗结婚,结果如何?才情、气质全无,变成了倒卖私货,勾引他人的庸俗女子。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的婚姻都是坟墓,就像本书的作者钱默存与杨绛先生一样,他们的婚姻美满幸福,充满了平淡快乐。这一点,从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里就能看出,他们从来就没有后悔过在一起。也许默存先生写《围城》就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幸福婚姻啊。

  我也是着实地羡慕这样的爱情。可是作为一个单身二十年的小白(汗颜汗颜),我不知道我的城在哪,也不知道遇到的是否能够让我长驻其中。

  城当然不止一座,还有一座友谊。鸿渐把辛楣当做好友,辛楣也当鸿渐是好友。这并没有错,但为什么书中总给人一种这是错误的友情的感觉?原本的我并不是很了解,但在看过他人的解读后我懂了。鸿渐,太过依赖辛楣。在他们成为好友后,鸿渐的一切都靠辛楣帮他。工作由辛楣找,结婚靠辛楣资助,甚至因为他和妻子吵架,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去投奔辛楣。这样的方鸿渐太过窝囊,就像孙柔嘉讲的“你不但本领没有,连志气都没有。”甚至就连辛楣也曾说过鸿渐“你什么都好就是毫无用处。”

  在生活中,倘是遇到方鸿渐这样的人,我定然不会与他来往,甚至还要厌恶他。可在这书中,我却对他有了一丝同情,有了一份恨铁不成钢的咬牙切齿。我想,默存先生对鸿渐的感情也一定是这样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然又何必取名“鸿渐”,而非阿猫阿狗呢?

  《围城》读后感(七):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们现在把“围在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来”表达一种人在某一领域被琐事所羁绊,束缚,想出又想进的矛盾,纠结心理。细细观察品味,人生中的围城到处都是。但是,为何不积极一点,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去主动掌控“围城”,而不是被其所困。

  大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座围城。大学中有一类人,他们每天沉浸于自己过去的辉煌中,抱怨大学生活的不如意,抱怨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他们总是认为自己高考失误,本该去一个更好的环境遇到更优秀的人。但他们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或者根本就不愿意去寻找,最终选择了就此沉沦。迷茫不知所措将他们深深地困入大学这座“围城”中。

  而另一类人,选择掌控“围城”。即便他们进入了二流的大学,他们也不允许自己过二流的生活。他们像一群探险者,勇往直前,探寻自己的内心,直到找到心之所属。他们不断挑战自己,挖掘天赋。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当初的选择负责,他们掌控了大学这座“围城”。

  还有一类人,他们更为勇敢。他们选择给自己换一个环境,跳出大学这座围城。看看这类人,乔布斯,比尔盖茨,戴尔等都中途离开了自己的大学。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对于他们而言,大学这座“围城”外有更大的世界,他们选择跳出这座围城,但他们已经掌控了自己人生的“围城”。

  大学这座“围城”的选择很多,你可以选择沉沦或上进或离开。但我相信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人,不管是大学的围城还是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围城”都困不住他。

  《围城》读后感(八):少年不识围城苦

  不是不宜读,如果有可能的话,建议至少从初中开始就把《围城》作为初高中生必读科目,修一修正确的爱情观处世观。但之所以要这么说,是因为年纪小时,根本读不懂。才不管有没有评价说这是一本被拔高的书。我喜欢,还愿意再读一遍细细品味,就够了~

  一直耳闻《围城》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一直没有拜读。这次会拿起来,还是因为杨绛先生。先生逝世的时候被朋友圈刷屏,铺天盖地最才的女最贤的妻。80%的人,谁读过老先生3本以上书的,算我输。和朋友聊起来,不可避免的说到钱锺书,朋友说,对杨绛的作品没有什么印象,但当时读《围城》的时候,倒是被逗得不行,笑得肚子疼。引起了我的兴趣。究竟是怎样幽默的语言,能引出这样的评价。

  其实是一个很平常,甚至有点枯燥的故事。平常到书里的主人公,就在你我身边,甚至就是你我本人。故事本身没有什么惊险刺激,如果要是想要推理小说那种一环扣一换的紧张故事,必然会大失所望。但生活本身不就是最好的编剧么,我们的生活都是一地鸡毛蒜皮。《围城》的高明也就在这里,它想一锅慢炖的汤,初识时如白水寡淡无味,很多人就放弃了。再读一次,小火慢炖,开始出了味道。反复重温,直至香气四溢,读通了书中的道理,拍案叫绝:这写的就是我自己啊。

  整本书在我看来,分成3个部分:方鸿渐留学归来——去三闾大学任教——结婚回上海

  原来那么多的经典都是出自本书,关于婚姻就像围城的自不必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看看方鸿渐和孙嘉柔婚后的生活就知道,其实都没有什么大问题,可偏偏两个人都不会好好说话,话一出口就扎心窝而去。一个表示关心,另一个明明知道却不肯就坡下驴反而不依不饶,非得说得让对方厌弃继而反击。何苦呢。但这不就是很多人的相处之道。清楚的很话未出口前是自己的奴隶,出口之后自己就会是言语的奴隶。也许是千年的奴性吧,看上去每个人都乐在其中不能自拔。

  还有和红玫瑰白玫瑰异曲同工的肉骨头理论“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的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没有张爱玲给的唯美吧,但谁能说不是一个意思,反倒是这朴素的形容更接地气。过去说白居易做诗,力求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据说他每写一诗,必对家中老妪读之,老太太能理解的就抄录,不明白的就改写。用是不是老妇能懂作为评判是水平高下的条件之一。如此看来,肉骨头理论似乎更是好理解一些。所谓什么求而不得的遗憾,恐怕正是因为不得所以才是遗憾。

  还有知名的借书理论,终于见了原版的:“女人不肯花钱买书,大家都知道的。男人肯买糖、衣料、化妆品,送给女人,而对于书只肯借给她,不买了送她,女人也不要他送。这是什么道理?结论要还的,一借一还,一本书可以做两个接触的借口,而且不着痕迹。这是男女恋爱必然的初步,一借书,问题就大了。”深有同感,倒不是因为一借一还两次接触,现代人的交流之多,哪里还需要打着借书的幌子。而且,如果钱老爷子知道现在有电子书这种神奇的东西,可能就要收回这段话了。书不外借,真心是因为舍不得。只要想象一下外借的书,被随意放置招灰还是小,睡醒后意识模糊的翻开咕咚又睡下压褶好几页,吃完饭油乎乎的手翻页印上一片油渍,中午看书不小心睡着了留了一片口水。。。。老公、书、还有车,不外借。谁也别开口。

  “我发现拍马屁跟恋爱一样,不容许有第三者冷眼旁观。咱们以后恭维人起来,得小心旁边有没有其他的人”突然想起最近很火的人民的名义中一个给领导母亲哭坟的段子。不正是当着第三方拍马屁以至于被同事笑话鄙夷。他一定没有认真看过《围城》。其实又何止恋爱和马匹。做许多事,都夹起尾巴,时刻提醒自己磨锋芒太漏。久而久之,变得圆滑世故没有棱角,是不是这样才能滚的远?

  “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且慢,你听我说—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原来这段话也是围城里的,被多少恋爱中的小情侣奉为经典。可是钱先生忘了说了,旅行之中相看不厌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犹记得朋友悠悠的语气:当时我们出国游的时候,表现的真的是没得说,可是那又怎样呢。也许所谓的必要条件就是说,如果两个人连旅游都攒不起来,没法成行,可能真的是需要再多磨合慎重思考了。经历了几次出游更是深刻的理解,现在的人选择多了,选择强迫症也就多了。能规划并带队旅行,从确定目的地到做攻略,跟进全程,未可知的困难真的太多太多。遇到一个愿意操心出去玩的种种琐事,让你不用带脑子就可以美美旅行的朋友,一定要好好珍惜。

  “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臂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这次兵灾当然使许多有钱,有房子的人流落做穷光蛋,同时也让不知多少穷光蛋有机会追溯自己为过去的富翁。日本人烧了许多空中楼阁的房子,占领了许多乌托邦的产业,破坏了许多单相思的姻缘。”

  “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谈恋爱的时候,双方本相全收敛起来,到结婚还没有彼此认清,倒是老式婚姻干脆,索性结婚以前,谁也不认得谁。”

  以上的种种,都是书里的经典语录,被广为流传,第一次知道原来都出自这同一本书。真是更有此体现了国文的魅力和译本书的不足。翻译过来的语言缺失了很多美感。书中的国文,都取自生活,处处有着幽默机智。就像是一位睿智的老人在跟你说他的经历,他说起来稀松平常,你听到的却是妙处横生。

  也许杨绛先生说出了《围城》能有如此魅力的原因: “钟书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发愤用功”,其实他读书还是出于喜好,只似馋嘴佬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极俗的书他也能看得哈哈大笑.戏曲里的插科打诨,他不仅且看且笑,还一再搬演,笑得打跌.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大部著作,他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厚厚的书一本本渐次吃完,诗歌更是他喜好的读物.重得拿不动的大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等,他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他看书长做些笔记。”

  借题感慨一下,果然还是喜欢纸质书,用kindle看了这几本书,有利有弊,利的是看书的速度确实是快了,以前纸质书一个月不见得能看完一本,各种诱惑拿不起来。换成kindle基本可以完成自己定下一周一本的目标,当然还需要努力。弊端就是所有的书读着都像在吃速食,或者说罐头。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但缺失了原有的味道。没有了油墨的香气,再好的书都像是失去了灵魂。嗯。。。我矫情了。。

  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好睡觉

  《围城》读后感(九):走进围城

  终于完整的看完了一遍!书中充满了俏皮的语言和对人物恰如其分的描刻,或是一笔带过,或是前铺后叙,每个人的特点都跃然纸上。另外,对于书中围城思想的理解,我感觉我现有的岁月还不能去感慨一番,只是有一些惆怅的痕迹。对于有些自己不曾有过的经历或是东西,总会充满期待和羡慕,但某一天终于得到又忘却了初衷。感觉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不会去珍惜太容易得到的东西,或许是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一样,只有失去了才会蓦然发现。又或者是去追寻某个东西,只是为了打发现在的不安,没能静下心来问问自己真的需要。有时候自己会活得患得患失,总想一大把抓起所有的豆子,精疲力竭之后才发现手里的豆子是找不到地方去搁下的,只能拿着,拿着,,,

  《围城》读后感(十):第二遍 听围城,意犹未尽

  第一遍看围城,因多年如雷贯耳的那句“婚姻就像围城,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看了原文才知道原句是这样:“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游戏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看完之后有,哇,原来这句话是这样写的,在这样的场景被知识分子们在饭桌上闲谈出来的。仅此而已。及看了个内容梗概。

  也知道以后还会再看,不然怎么看得出所谓的大师作品高明在什么地方?

  第二遍,是在喜马拉雅上听书。下载下来一有空就听。播音员声音浑厚,属中年男低音,刚好对上主角方鸿渐等人,有很强的代入感和画面感。节奏也刚刚好。随着声音带出的画面,在脑海中有完整清晰的如同电视剧般的感觉,再结合第一遍看书想象的场景。

  第二遍是凭听觉读到一些经典的句子,耐人寻味,整理一下,都是哲理。

  1、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游戏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句话读不读围城都知道,但不等不写。)

  2、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这是在讽刺读一家之言容易造成的片面世界观,指出部分知识分子的狭隘视野)

  3、对于丑女人,细看是一种残忍,除非她是坏人,你要惩罚她。(这是一种多么好的修养啊!)

  4、奶是孩子吃的饭,所以也该在饭堂吃,证明这旅馆是科学管理的。(听着这句话只觉得有趣,有意味,但是想不出怎么表达,可能理解不太深刻。)

  5、我们称那位衣着暴露的S小姐为"局部真理",因为真理都是赤裸裸的。(太经典!)

  6、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说方鸿渐拿假文凭的这部分印象很深,钱钟书先生在他们那个年代就能通过小说指出社会上的假文凭之风,也是当下的一种社会病。)

  7、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鱼片里示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超级形象,听了好几遍,听到“饭里的砂砾”时候内心也会“咯吱”一下酥麻到身体)

  8、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要去看看那只下蛋的母鸡呢?(这句话是在看《我们三》时候杨绛先生说他的先生的,说钱老不希望别人因为《围城》好看而采访做的比喻。有一天我在微信看到一篇很好的推文,顺便连接打算看看作者,结果其他的都很普通,一下子想起钱老这句话。对他来说是自谦,但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确实如此。)

  9、“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百无一用是文人,只会无病呻吟!这是对方渐鸿做人的简练结论,一句话道尽了他嘴上机敏而内心怯弱、不无见识而又毫无作为的悲剧性格。)

  10、要想结为夫妻,先去旅行一次。(原来结婚和蜜月谁前谁后的梗是处在这里!第一遍没怎么注意呢。太经典啦~)

  还有很多很多经典的讽刺意味的话,只是听书没法完全记下来,而且惭愧的是表达能力欠佳,很多背后所表达的意义也没能用文字写出来。这种大师的作品让人读得意味深长,意犹未尽。有空还需要慢慢咀嚼,不然也仅仅算作亵渎了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