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的影评10篇

2018-01-07 21: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的影评10篇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是一部由伊桑·霍克 / 德里克·雅各比 / 特雷弗·纳恩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 / 英国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影评(一):个人长评与总结

  关于莎士比亚的台前幕后,很棒的纪录片

  1、第十二夜 Twelfth Night & 皆大欢喜 As You Like it,2、麦克白 Macbeth,3、理查二世 Richard II,4、暴风雨 Tempest,5、亨利四世 Henry IV & 亨利五世 Henry V,6、哈姆雷特 Hamlet。

  1、第十二夜 Twelfth Night & 皆大欢喜 As You Like it,共同点是都有男女性别错位的部分,男装女女装男各种错位达到各种喜剧效果,还有一点是都有一个比较持续贯穿性的小人物。个人认为腐国成为腐国的原因,对于性别方面宽容,还真要感谢莎翁几百年前塑造了雌雄莫辩却吸引人、值得人爱的角色;反观史记、资治之类,差距挺大。

  2、麦克白 Macbeth,通过各方面的分析很能帮助理解。1、原来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苏格兰王;2、牵涉到犯罪心理和macbeth夫妇之间的爱、共谋与背离;3、400年前是莎翁去世后才出版的;4、最后的杯具无可避免,尚活着的macbeth也知晓这一点。发现这部纪录片每一集都是从Shakespeare's Globe Theater出发,果然是公认的权威原版。

  3、理查二世 Richard II,这一集笑死我,Ian爵的各种基友各种出现,1939年的ian爷爷在40岁演了macbeth,1971年32岁演过RichardII(那个叫自恋!);1938年的Derek Jacobi爷爷在40岁时演了RichardII;在本卫肖的空皇冠E1里面,有Pro.X的帕爵饰演Rory的亨利IV的老父亲(这绕的);神总结就是演RII的都是gay2333。另外这里关于莎翁身份的存疑(16th牛津伯爵)和当年伊丽莎白一世的政治背景也是蛮有意思的。不过E2macbeth联系到了911,E3RichardII联系到了独裁政治,都有政治的隐喻;倒是E6的Hamlet,无关政治,仅仅人性丰富就能留下这样一篇传世名作。

  4、暴风雨 Tempest,莎翁创作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被认为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50岁的主角,操心女儿遇人不淑、最后放弃了魔法天赋神马的,好虐;2010电影里本卫肖居然演Ariel噗;globe的双关应该是故意的,那段独白还真是很走心;里面还提出类似共产平等思想简直惊讶;还有这里应该是人性本善的论调。总之很想看一看啊似乎没有很好的版本哭死。另外连续四集SGT的演员都!好!眼!熟!

  5、亨利四世 Henry IV & 亨利五世 Henry V-抖森:原来这部剧如此丰富是集大成者,虽然有完全来自编年史的段落,不过很多内容很棒,从亨利IV的父子关系到亨利V的领导才能,很多名言金句都很棒:“Uneasy lies the head that wears a crown.”等等忘记记了。想重看一遍空皇冠了。

  6、 David Tennant on Hamlet唯一有中英双语字幕,从台前幕后历史背景全方面解读哈姆雷特,有很多背景阅读很有意思:1.自带吐槽Hamlet太有名了,人人都能来两句,这也是我觉得这么多演员的演绎却没有一个人真正能代表唯一;2.当时莎翁失去了儿子Hamnet;3.维多利亚时期对鬼魂的看法比较中立;4.关于独白和提问的分析这就是哈姆雷特尤其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同时复仇的动机又预示了杯具的必然;5.采访裘花花和本韦肖等等扮演者;6.找到原始的珍本会发现最早的四开本和后来很大的出入;7.关于母亲性生活的探讨和诡异的发展趋势,然后又是自带吐槽杀完人喋喋不休老妈的罗曼史神马的;8.Yorick的坟墓和经典的头骨场景;9.剧情高潮的分析,关于Hamlet当时的东方情怀也许也是他这么独特的原因之一;10.“the rest is silence.”莎翁的双关好棒,然后下一瞬间腐国按头小分队瞬间笑出戏。总的来说纪录片剪辑的超棒,各种采访根据剧情和主题分别接续一起,可惜没有全字幕要不然很能帮助理解。另外私以为,这里莎翁有探讨自杀的意思,他人作用下的自杀是不是自杀?这些从很多小片段里都有体现,不管是独白还是闲杂人等谈论奥菲莉亚的死亡。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影评(二):理查二世和那些暴君们

  这一集由英国著名演员Sir Derek Jacobi主讲,看点主要是有以下几个。

  看点1:莎士比亚阴谋论

  所谓的莎士比亚阴谋论(Shakespeare Conspiracy)在英语文学界中指的是,这位来自斯特拉福埃文河畔的演员威廉·莎士比亚,并没有写下任何我们所熟知的“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另一个人写的。至于这个人是谁,学者们似乎还没有办法统一答案。本集的主讲人Derek Jacobi和大多数赞同此论说的学者一样,认为“莎士比亚”的真正作者是第17代牛津伯爵。他们认为,莎士比亚作为一个只有本地语法学校教育程度中产阶级后代,如何能够对政治、对宫廷对贵族有如此深刻而准确的认知呢?这是不可能的,这些作品理应出自熟知宫廷的贵族之手,而最有可能的,就是这位在贵族内颇具诗名的牛津伯爵了。至于他为什么不能在戏剧上冠上自己真正的名字而是让威廉·莎士比亚去荣享后世无尽的诗名呢?答案也非常简单,因为贵族可以写诗但不能写戏剧,写戏剧是下贱的;也因为《理查二世》如果是贵族写的,无误他将会被以谋逆罪而被斩首。如果你对这个学说有更多的兴趣,也可以看2011年的电影《匿名者》(Anonymous)。

  “莎士比亚阴谋论”能作为一种学说堂而皇之地登陆BBC,这不得不说是英语世界莎士比亚研究的一大进步,对不同的、颇具挑战(甚至可以说是挑衅)意味的学说有了更多的宽容。当然,这不代表你就一定要同意Derek Jacobi的说法,牛津大学古典系教授Jonathan Bate显然就不同意。他认为,莎剧中充满了一个演员看世界的视角和方式,一个非戏剧从业人员是写不出来的。至于为什么他会对宫廷和贵族生活如此熟悉呢?演员是要去宫廷表演的。与此同时,尽管莎士比亚只受过语法学校的教育,但当时的语法学校是需要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这点在《温莎的风流娘们》和《爱的徒劳》中都有体现),他的所学其实让他早已具备了深厚的文字和文学功底。

  或者,究竟“谁是莎士比亚”根本不是一个重要问题,更重要的是,“莎士比亚是什么?”

  看点2:《理查二世》在当时及现世非凡的现代性和警世意义

  在历史撰写者的眼中看来,理查二世是一个不可一世的暴君,深信君权神授,深信自己是永恒的、不可战胜的,却最终被拉下神坛,被推翻,被唾弃。

  《理查二世》首演于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时期,这当中隐喻不言而喻。伊丽莎白曾自称“自己就是理查二世”,而密谋反对她的“柏林波洛克”,则是她曾经一度非常信任、喜爱的埃塞克斯伯爵。由于谋反者在谋反前一天曾经观看了在环球剧场演出的无删节版《理查二世》,环球剧场本身也差点被牵连进这场政治密谋当中。当然,埃塞克斯被斩首处决,莎士比亚毫发无损。

  即使是在今天,《理查二世》对于那些暴君或者独裁者来说,或者更广阔意义上的,那些相信自己无所不能将永恒不朽的人来说,都是一种警示。从前苏联的解体,到撒切尔政坛的瓦解,到卡扎菲政权的陨落,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理查二世》要告诉你的是,如果你真的相信你的皇冠你的荣耀你的地位才是“你自己”的话,一旦被剥夺,“你”也将会“融化,消解,变成一滴露水。”(would melt| Thaw, and resolve itself into a dew!)

  看点3:从中世纪到早期现代的转折节点

  理查二世在他最后的那段戏剧独白中,终于明白了他是一个凡人,他是一个会消逝的肉体,而不是一个不可战胜的、被天神所保佑的无可匹敌的“神之代言者”。在中世纪,无论是君王还是最下贱的游民,每个人都真诚地相信自己是上帝的子民,自己生来所处的位置、是上帝安排的位置,不能否认也无可撼动。也正因如此,直到亲手将皇冠交出去,在那之前理查二世都不相信他会被推翻。然而就如同莎士比亚令人拍案叫绝的“井喻”,中世纪的理查二世黯然退场,被清算,被掏空,早期现代社会(或者称为文艺复兴)随着亨利四世的加冕一齐登场。人们尽管依旧敬奉着神,却同时开始积极思考其自身和其所处的位置、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自我”和“社会角色”的挣扎中,也许是第一次,人的主体性悄然抬头,像他们的祖先约伯一样,质问上帝。

  继续题外话:说某人(我头像上那货)的Richard II是被宠坏的小孩,其实我还蛮同意的,因为他演的第一个广受好评的角色就是彼得潘嘛……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影评(三):《暴风雨》:莎士比亚的伤感谢幕

  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和其他莎士比亚剧作最主要的一点不同是,它没有非常明显故事来源,我们不知道它的Source是出自《十日谈》还是出自《坎特伯雷故事集》,只知道它来自当时一场真实事件,一队冒险船队在百慕大三角洲消失了一年后又平安归来的离奇事件。莎士比亚用一个当下的真实事件,是为了表现些什么呢?爱情?复仇?宽恕?还是,像本集的主讲Trevor Nunn所相信的那样,为了表现的,是剧作家自己?

  看点1:普洛斯布罗,莎士比亚的另一个自我

  普洛斯布罗是《暴风雨》中最主要的人物,他出场时50岁了,而莎士比亚在当时,也正是知天命之年。非常有可能他亲自饰演了普洛斯普罗,就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暴风雨》不仅仅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的谢幕演出。

  当然,说普洛斯普罗就是莎士比亚的依据并不仅限于此。普洛斯普罗是一个魔法师,能够使唤精灵、呼风唤雨,他是这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至高无上的君王,编织着他的复仇与宽恕的故事。而莎士比亚呢?他不也是一个魔法师么?施展着他的想象力,他用他的文字,他的台词他的演员他的剧场,把剧场变成普洛斯普罗的荒岛,编织着他笔下的情节。

  甚至普洛斯普罗试探斐迪南的情节也有影射他自己的生活,当时他的小女儿正在和一个不怎么可靠的男人交往,那个男人曾经让别的姑娘为他怀孕了。即使是在今日,女儿的婚事也仍然是父亲心头的一块大事更何况在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结婚生子是女性一生要做的唯一一件事。莎士比亚作为父亲的心情其实并不难体会,他必须要知道女儿的情人是否可靠,就像普洛斯普罗需要知道斐迪南是否可靠。

  当然,让读者/观众深深地感受到普洛斯普罗就是莎士比亚的,也许并不是这些可以“对得上”的细节,而是普洛斯普罗的戏剧独白和收场诗中传达出的一种悲悯的乞求,一种谢幕的苍凉。就像普洛斯普罗丢弃了他的魔杖(笔的隐喻),莎士比亚在他最后的一部戏里,乞求他的观众还他予自由,让他可以离开他的演员、他的剧场。因为,无论是作为魔法师还是作为剧作家,他们都不是上帝,他们没有绝对的掌控权。对这位50岁的剧作家而言,是时候“回归人间”了。

  看点2:莎士比亚的“第一部戏”

  《暴风雨》也许是莎士比亚的第一部室内戏剧。和露天的环球剧场不同,烛光是这个小小的黑衣修士剧院里唯一的光线来源。与此同时,相比露天的环球剧场,黑衣修士剧院的密闭空间有着更好的声学效果——能更好地表现暴风雨中的各类声效。甚至观众也是不同的,在当年你至少需要交纳六便士才能进入黑衣修士剧院,而这已经是环球剧场的最高价了。这些钱显然不是白付的:肆虐却突然无影无踪的暴风雨,变成鸟人的爱丽儿,华丽而虚幻的盛宴,以及盛大的婚礼庆典——这些都是魔法,普洛斯普罗的,也是莎士比亚的。甚至为了讨好这些明显是社会上层的观众,莎士比亚也有意地让他的演员穿上更好的戏服,比如普洛斯普罗的法师服,比如尼泊尔一行人海难后反而更鲜亮的朝服。除此以外,《暴风雨》也同时探索了黑衣修士剧院无尽的声效可能,可以说,整部戏就像卡列班所说,‘the isle is full of noises,|Soundsand sweet airs that give delight and hurt not’。

  看点3:从复仇到宽恕

  复仇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人看来,是一件毫无疑问的正义的事。莎士比亚在之前的《哈姆雷特》中已经质疑了这种观点,哈姆雷特已经开始质疑其复仇这件事本身的道德合理性。到了普洛斯普罗这里,莎士比亚可以说终于脱离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道德思辨,走向了更为现代的道德概念:宽恕。之所以说是“现代”而非“崇高”,是因为这宽恕仍然是苦涩的,被伤害的仍然是被伤害的。他之所以愿意去宽恕,不过是发现了‘we are such stuff that dreams are made on’,不过是明白了,禁锢尼泊尔一行人的岛屿,也禁锢着他自己。而现代,也是因为他放弃了“血债血偿”这种原始而被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所推崇的做法;他的选择是一种更为现代的选择:他要安东尼奥求偿还原本就属于他的公国,要求他的“物权”。这种现代性的诉求,在随后不到40年的时间里就随着内战,一并爆发了。

  说好的黑小本:凃那么白活该被黑 凃那么多发胶活该被黑 你裸了一整部片子比人A篇裸的都多你家那位造么 你整部片子都是CGI亮瞎我钛合金狗眼了你造么2333333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影评(四):Shakespeare and His Henrys(莎士比亚的亨利三部曲历史剧)

  这一集由《空皇冠》中亨利四世的扮演者Jeremy Irons主讲,详尽地介绍了《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的台前幕后,与此同时将目光聚焦在了环球剧场近几年出品的舞台剧以及2012年由BBC出品的《空皇冠》系列。在观看的时候,可以注意以下四个看点。

  看点1:哈尔王子的人生选择与精彩的戏中戏

  一个几乎贯穿莎士比亚所有戏剧的主题就是:我们自己和我们所扮演的那个人。在喜剧中,这多是通过易装/易性的方式来呈现的;而在悲剧中,莎士比亚展现的则是那些找不到或找错自己角色的人的挣扎(比如哈姆雷特,又比如麦克白)。而在历史剧中,“做自己”与“扮演一个自己”的双重性某种程度上更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嬉皮笑脸游手好闲的哈尔和一个终将要背负起王国命运的哈尔,哪个才是真实的他?和福斯塔夫厮混在一起的哈尔是不是真的要放逐福斯塔夫?放逐是他的本意,还是他不得已为之的无奈之举?在戏中戏里,我们看到哈尔坐到了王的位置,戴上了铜制皇冠——这不仅仅是他未来的加冕的预示,更是一个无可避免的转折点:收起自己的本性,好好扮演起一个国王。莎士比亚让哈尔王子最终承担起了这么一个角色,似乎不仅仅是为了符合历史事实,更是为了表达:在我们所扮演所承担的角色面前,我们的自我是多么的脆弱。

  看点2:《亨利五世》的致辞与环球剧场的特殊性

  《亨利五世》最伟大的地方或许在于其开幕词,它毫不避讳地告诉观众,这里只是一个由破木板搭建而成的简陋剧场,我们只有这么些演员,但我们演出的是帝王将相,万马奔腾千里远征,从英格兰到法兰西,我们讲述的是我们英格兰最伟大的君王的故事。为了能完成这个故事,我需要你们的配合,请运用你们的想象力,想象这里是法兰西,这里是战场,这里不是几个演员,而是有成千上万的大军在交战。《亨利五世》很有可能是在环球剧场首演的一部戏,因此开幕词和谢幕词似乎变成了一种惯例,保留在了之后的几部历史剧中(《理查三世》则比较特殊)。

  环球剧场无疑是个特别的剧场,和现代剧场不同,演员和观众共享着相同的气候条件和光线条件。演员看到的不仅仅是黑压压的一片,而是一张张清晰的观众的脸。在这样的条件下,演员很难不去和观众对话,交流,碰杯(被《暴风雨》中特林鸠罗碰过杯的人飘过←_←),拥抱,调笑甚至对峙。而观众,也并不是在被动地接受导演和演员带给他们的对莎士比亚的理解,而是和演员一起去创造、去诠释、去表现。

  看点3:对战争双重性(duality)的描绘

  战争的本质,也许和爱情的本质一样,没有人能描绘殆尽,却始终有人乐此不彼。福斯塔夫对荣誉的质问精准到位,和《亨利六世》里那场亨利王目睹的父杀子子弑父的戏有异曲同工之处。奥利维尔为了鼓舞二战时期英国人的士气,亲自导演并演出了《亨利五世》,然而他却把全剧中亨利五世最为残酷、血腥、暴力的台词删得一干二净。士兵们都愿意相信圣克里斯斌节(St Crispin’s Day)的许诺,然而那许诺里的苦涩、危险与无可奈何,却也在《空皇冠》版的《亨利五世》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提亚没有让主演在全军面前、以鼓舞士气的方式来作这段演说,而是选择了让亨利五世在一小群人面前,以一种酸涩而迷惘的语调,探讨了荣誉与生命的选择,国家与自我的权衡。莎士比亚有的时候看起来具有“非同寻常的现代性”(extraordinary modern),这些议题,在400年后的今天,对正在经历着中东战争的英国人来说,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

  看点4:莎士比亚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什么样的风格才是莎士比亚式的风格?永远处于矛盾当中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莎士比亚只给了我们他的台词,他的文字,他的角色他的人物;他却把自己的想法巧妙地隐藏在剧本后面,用上帝般的视角审视着四百多年来导演、演员和学者们一次又一次的诠释和解读。哈尔是违背他游手好闲的本性、被迫承担起国王的重任,还是心中早有全盘打算,和福斯塔夫厮混在一起只是为了演戏?亨利五世是为了荣耀为了英格兰而战的明君?还是嗜血成性不顾普通人死活的暴君?战争的本质究竟是捍卫、还是掠夺?福斯塔夫究竟是不是真的爱哈尔?还是只是把哈尔当成了他炫耀吹嘘的资本?中国的文学评论多数把福斯塔夫定义为一个“衰败的封建贵族”和“封建势力瓦解的最佳缩影”,而在剧场,福斯塔夫却永远是最受欢迎掌声最多的角色——因为他代表着生活。

  这一切的一切,莎士比亚都没有给我们答案。他只是把问题抛给我们,从劳伦斯奥利维尔到提亚,我们试图寻找的不过是可以说服我们自己的答案。

  题外话:很遗憾这集里没有《亨利六世》的事,可能相比起来前两部更为大众所熟知,更受学者和演员的喜爱。我个人倒是很喜欢《亨利六世》,不仅仅是因为玫瑰战争,更是因为它对”空皇冠“这一主题的进一步探讨,以及和《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相比更为饱满的女性角色。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影评(五):《第十二夜》和《皆大欢喜》:莎士比亚笔下的女主角们

  本集由著名莎剧演员Vanessa Redgrave的女儿Joely Richardson主讲,以《第十二夜》和《皆大欢喜》为主,讲述了莎士比亚早期的职业生涯和他的喜剧创作。以往观众和学者总是给予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历史剧更多的关注和研究,然而莎士比亚的喜剧是绝不应当被轻视的,因为它代表着生活,代表着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代表着生、老、病、死。

  看点1:莎士比亚的早期戏剧生涯

  在《理查二世》那集中,Oxfordian表达了他们自己的观点,即认为莎剧是由牛津伯爵写的。而在本集中,Stratfordian也坚持并委婉地表达了他们的观点:正是这位来自埃文河畔斯特拉福的莎士比亚写下了所有这些莎士比亚的戏剧。因为莎剧中有太多的痕迹表明这是由一位精通戏剧业务和剧场表演的人写出的,它是“圈内人的戏剧”(insider’s play)。相反,一个毫无表演经验的贵族,纵然有再高的文学造诣,也无法写出这样的戏剧。

  至于为什么莎士比亚要去伦敦,可能只是因为要讨生活。斯特拉福是一个只有2000多人的小镇,仅仅依靠帮助父亲制作手套,恐怕难以维持生活。因此他出发去了伦敦,因为在那里他有更多的机会,然后他当上了演员,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同时也开始了写作。《错误的喜剧》是他早期的一部作品,然而即使是在这部早期作品中,他的戏剧灵敏度已经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其结构之精妙令人惊叹。在《错误的喜剧》中,他塑造了一堆双胞胎兄弟,然而就像嫌弃一对还不够似的(其实有点类似于曹雪芹的“繁中愈繁”手法),他又给这对双胞胎兄弟加了一对双胞胎仆人。莎士比亚对于双胞胎的关注程度在伊丽莎白戏剧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无疑和他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子女有关。到了《第十二夜》,这种关注程度无疑加深了,因为这次他直接设定了一对双胞胎兄妹,维奥拉和赛巴斯辛。维奥拉坚信自己失去了一个哥哥(奥利维亚则是真的失去了一哥哥),而莎士比亚不久前正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双胞胎兄妹中的哥哥。任何作家都无法不借鉴自己的经历来写作,这一点,即使是莎士比亚,也不能免除。

  看点2:易装的喜剧

  在伊丽莎白时期,“易装”是常见的喜剧手段,这主要有两方面的考量。首先,从现实层面上,由于女性角色都是由男性演员扮演,因此让“她们”再“变回男性”,某种程度上要容易得多。比较典型的是John Lyly的《嘉拉迪亚》,剧中的两位女主角几乎从头到尾以男性身份出现。其次,从剧情角度,“易装”也更容易产生更多的笑料和误会,易于丰富剧情。然而,没有一个同时期的剧作家像莎士比亚那样把易装手段玩到了极致,这点在《皆大欢喜》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一个男性演员扮演的女性Rosalind易装成了青年男子Ganymede,而这位Ganymede又在Rosalind的恋人Orlando面前假扮Rosalind。而在《第十二夜》之中,这种易装带来的效果则更是惊人:Orsino公爵爱上了Olivia,他让他的仆从Cessario去为他追求Olivia,而Cessario其实是女子Viola假扮的,而且她深深爱上了公爵。就好像嫌事情不够糟糕似的,Olivia对Cessario的女儿真身Viola一无所知,她深深地爱上了Cessario。莎士比亚为什么那么执着于描写易装?

  我从来不认为莎士比亚是个女性主义者(《驯悍记》告诉我们他不是),但是显然,莎士比亚认为女性和男性是一样的人。这一点在他的时期是相当罕见的,因为当时的社会认为男性和女性本质上就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对莎士比亚来说,易装不是禁锢,而是解放,易装让演员找到自我。作为一个男人,Viola说出了她在女性的状态下无法启齿的一些感受和爱意。作为一个男人,Rosalind让我们看到了她是一个多么出色的谋略家和政治家。换句话说,莎士比亚以他能力所及找到了一个能让女性发声的方式,伪装成一个男人后,女性通常做得不错,甚至做得比男性更好。

  看点3:不合时宜的声音

  在莎士比亚的喜剧里,似乎总有那么一两个不合时宜的角色,说着一些不合时宜的声音。在《皆大欢喜》中,我们遇到了Jaques这么一位讽刺家,他讽刺婚姻,讽刺爱情,讽刺舞会,讽刺一切。可是我们似乎对他的讽刺无能为力,因为他说的每一句都是事实。在“人生七阶段”的独白中,我们所感受到的无外乎戏梦人生,生老病死。莎士比亚的戏剧灵敏度不仅仅在于他能纯熟地运用喜剧手段,或者是铺架纯熟的戏剧结构,而是在于他对于舞台与人生的准确深刻认知。在“人生七阶段”的独白中,Jaques所表达的,我们所感受到的,说到底,离《哈姆雷特》,或许并不那么遥远。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影评(六):【未完结】【文本】第一集 Joely Richardson looks at William Shakespeare's early career and his roles for wome

  根据片中翻译整理

  ================================================================

  Joely Richardson “朋友们,这儿是什么国土?”这简单的一句话出自我最喜爱的莎士比亚戏剧之一。(这句话)由薇奥拉在《第十二夜》的开篇所说,她发现自己被海水冲上了一个异国的海滩。对我而言,这个地方诉说着我们全部的希望和梦想,重头开始的机会,全新世界的愿景。

  如同莎士比亚的所有喜剧,在《第十二夜》中,我们目睹了新生、新的欢笑以及最后新的爱情。这部戏的核心,也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推动着剧情发展的,就是他笔下那些卓越非凡的喜剧女主角。在这部怪异的黑色喜剧《第十二夜》中,女主人公是女扮男装的薇奥拉。

  Andrew Dickson - Author 'The Rough Guide to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之所以是一位了不起的剧作家,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对女性人物的关怀。他创作了这些迷人、顽皮、有趣、滑稽的女性角色,她们是戏剧史上独一无二的。

  ro. Marjorie Garber - Harvard University 莎士比亚的一个绝妙之处就是,他了解女人的心理,或者说,他创造了女人的心理。

  Richardson 很少有戏剧中的女性角色,能够媲美莎士比亚最甜蜜和最浪漫喜剧《皆大欢喜》中的女主角罗瑟琳。

  rof. Jonathan Bate - Worcestor College Oxford 莎士比亚的女性角色,其纯熟、热情、戏剧化,和言辞的广度,都是史无前例的。毫无疑问,莎士比亚热爱强大的女性。

  Richardson 在本片里,我将要探寻莎士比亚的喜剧如何依然能够娱乐、吸引和打动我们,就像它们在四百年前那样。

  ate 长期以来,人们对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历史剧的关注度,要远远高于他的喜剧作品,但这是个巨大的错误。关于怎样成为一个人、怎样在社会中生存、怎样处理男女关系和家庭关系这些问题,莎士比亚正是通过喜剧,用深刻的方式予以了解答。

  Richardson 自我有记忆开始,莎士比亚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家几代人都深爱着莎士比亚的戏剧诗,也扮演了他笔下许多著名角色。

  这里是老维克剧院,这是伦敦最古老的剧院之一,建于1818年。

  只要置身剧院,我就总是激动万分,无论它是空荡荡的,挤满了人的,还是正在演出。我上一次在这里观看的莎剧是《第十二夜》。

  1937年,就是在这里,我的祖父迈克尔·雷德格瑞夫出演了《哈姆雷特》,劳伦斯·奥利弗扮演哈姆雷特,我的祖父扮演雷欧提斯。谢幕的时候,劳伦斯·奥利弗停下来对观众们说道:“今晚,一位伟大的女演员降生了,雷欧提斯有了一个女儿。”就是那一晚,我的母亲瓦妮莎出生了,就是在这个舞台上被宣布。

  我母亲瓦妮莎·雷德格瑞夫,这一年24岁,开始了她的演艺生涯。1961年,她在《皆大欢喜》中扮演罗瑟琳。

  Richardson 妈妈,你第一次接触莎士比亚的经历是怎样的?阅读还是演出?

  Vanessa Redgrave 阅读。我在书柜里寻找,因为我四岁的时候就开始识字,七岁左右的时候,我找到了一本叫做《威尼斯商人》的书,似乎很有意思。于是我翻开它,从头读到尾,我被这个商人的故事深深迷住了,还有鲍西娅和夏洛克。我特别喜欢鲍西娅那段伟大的演说:“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有双重的福佑。”因为按照我的想象,这就是生活中应该发生的事。我有个保姆,偶尔会惩罚我,让我觉得生活中缺少慈悲。

  Richardson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我从事演艺并不奇怪。但对莎士比亚来说,他的背景里并没有什么预示着他会从事戏剧。

  出生在斯特拉特福小镇,他最初是经营父亲的手套生意。年仅18岁的时候,他就与一位年长于他的女人,安·海瑟薇结了婚。这是奉子成婚,她已有三个月的身孕。

  Germaine Greer - Author 'Shakespeare's Wife' 当然,有趣的是,她26岁,正是适婚的年龄。而他却完全不合适,他才18岁,可他是莎士比亚,他不是普通人,他是一位卓越非凡的人。我想,他是被一个同样非凡的女性所吸引这样的想法会让他更有面子些。

  Richardson 无论这位女人是否不平凡,对一位将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剧作家来说,这都是个再平凡不过的开端。她们的女儿苏珊娜出生两年后,莎士比亚有了一对双胞胎,在斯特拉特福教堂受洗,时值1585年2月2日,两个孩子分别叫哈姆内特和朱迪思。在这之后不久,莎士比亚就几乎从小镇的档案记录中消失了。这些确实的年份,时常会引起人们对作者身份的质疑,但对此的任何考据,都无非是对他作品的颂扬。

  rof. Stanley Wells - Shakespeare Birthplace Trust 这是段巨大的空白,我们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但他显然积累了大量的戏剧经验。基于这一点,有人认为这些作品是出自一个毫无剧院经历的贵族之手,这个说法是相当荒诞的。这些作品出自一个完全精通专业戏剧的人。

  Greer 他无法在斯特拉特福谋生,这只是个有着两千人的小镇,这样的小镇无法为诗人提供生机。所以,我猜她对他说:“好了,我不能忍受你这样下去了。留在这里没有未来,去伦敦吧!”

  Richardson 于是他这样做了。我们再次听到他的消息,是他在16世纪末的伦敦当了一名演员,他离开了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

  Greer 莎士比亚的与众不同在于它的诗情。我想,你可不能指望他是个好家伙。

  Richardson 当然,随着新事业的开始,莎士比亚便展露了他与生俱来的本领。

  rof. Laurie Maguire - Oxford University 《错误的喜剧》是他最早的作品之一,他提笔写作之时,就已是一个具有着炉火纯青的戏剧造诣和极高戏剧价值的人。像《错误的喜剧》这样的早期作品,其结构是惊人的。这是一出滑稽剧,人物的出场下场都安排得精准无误,而整个剧情却都是关于错误的人在错误的时机出现。理论上说,一个学徒的作品能够达到如此水平,是相当令人震惊的。

  Richardson 尽管莎士比亚的家人和他新生的双胞胎不在他眼前,但他们肯定没有离开他的心间。因为这部喜剧设定的核心,就是一对孪生兄弟。

  ate 这个时期的其他戏剧中,也时有双胞胎出现,这是继承于古典传统。但是没有哪个作者像莎士比亚这样对双胞胎感兴趣,某种程度上说,这无疑是他自己有对双胞胎的缘故。

  莎士比亚在早期喜剧《错误的喜剧》中以此作为基础,但是,按照莎士比亚的特有风格,设定一对双胞胎还不够,他设定了两对。所以我们看到,安提福勒斯兄弟各自有个仆人叫德洛米奥,他们也是孪生兄弟。这种喜剧、滑稽、身份倒错的效果立刻就加倍了。

  Richardson 莎士比亚的戏剧才能很快得到了认同。他再次回归双胞胎的主题,是在六、七年后的《第十二夜》中。似乎,家庭在他心目中的分量愈发加重了。戏中的双胞胎,和他自己的一样,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薇奥拉和西巴斯辛,但戏中孪生兄妹的出场是带着不幸的。1596年,莎士比亚双胞胎中的儿子哈姆内特年仅11岁就夭折了。

  ate 对于他们的父子关系我们所知甚少,但有个儿子毕竟不是件小事。儿子是永生的赐予,是传宗接代、延续姓氏的人。对莎士比亚来说,失去独子是个巨大的变故。

  莎士比亚的戏剧都不是明显带有自传性的,但所有作家都会借鉴自身的经历和感受。《第十二夜》这部苦乐参半的喜剧,把兄长的下落不明作为剧情的核心绝非巧合。在他的独子——双胞胎之一的哈姆内特去世仅几年后,莎士比亚写下这部作品,一定不是巧合。妹妹薇奥拉确信她的哥哥失踪了,这部戏的氛围就是围绕着这种失落感。

  Maguire 在这部戏里,喜剧和悲剧成分的重叠是不言而喻的,喜剧场面往往被死亡所萦绕,就如同是悲剧的收尾。

  Richardson 独自身处异国,她的哥哥和看护人都可能溺水身亡了。为了保护自己,薇奥拉决定伪装成一个男人,向当地的公爵——伊利里亚的总督奥西诺谋求一份差职。

  Maguire 《第十二夜》一开始,薇奥拉就装扮成了一个男孩,而且还是她的哥哥。你不需要阅读弗洛伊德就知道这是怎么来的,弗洛伊德说,哀悼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你想要与失去的那个人合为一体。她的方式就是易装。

  Richardson 化名西萨里奥的薇奥拉,成功在公爵那里谋到了差职。

  ate 某些喜剧中,一个基本的主题就是当你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一个危险的环境,伪装往往是必要的,伪装变为了一种解放,通过伪装你可能发现自我。

  Richardson 但是,不论自我发现了什么,喜剧成分大多都源于伪装之人所遭遇的麻烦。女扮男装的薇奥拉不久就爱上了公爵,但她不能表现出来,就算是公爵问起谁是西萨里奥的所爱之人。

  公爵丝毫不知道眼前这个男孩是个女的,并且,让事情更为复杂的是,他已经爱上了另一个女人。

  Dickson 莎士比亚的伟大主题之一就是爱上错误的人,或者爱上已经另有所爱的人。这是很危险的,因为第一,它极易暴露;第二,它会让你置身各种奇怪的境况。把它们糅杂起来,再一一化解,便是令这些戏剧吸引人的地方。

  A 尽管乔装成了西萨里奥,薇奥拉所戴的面具让她有一点点丢失了自我意识。

  Richardson 在伦敦重建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里,演员们正在排演乔装成西萨里奥的薇奥拉与奥西诺谈论爱情的一场戏。有个问题是,假扮成男人是否解放了她,让她能够说出,在奥西诺知道她是女人的情况下无法启齿的感受。

  她有了这样一个外在的面具,所以或许她不需要再情感和理智上克制自己的真实感受。

  A 这里是否是一个男人在自命不凡地吹嘘他所遭受的痛苦等等之类的事?

  Richardson 我来到了他们的排演中。

  Anthony Howell - Orsino actor 这是个非常直接的回答。“是个什么样子的女人呢?”“相貌跟您差不多。”就像在说:“噢,好吧。”

  Richardson 关于这个主题,装扮成异性,男扮女装、女扮男装,究竟是要表达什么呢?我们这样讨论和观看者,让我忽然觉得,他所传达的就是:年龄、性别等等都不重要,那都是用来作伪装的。因为我们爱上彼此,是从一个本质到另一个本质。

  A 无论这场戏里发生什么,无论这个人是男是女,就如你所说,都是不相关的,她戳破了他的浮夸。

  Richardson 接下来就发展到了另一层,这不只是利用伪装去欺骗,这也是自我欺骗。因为他最终还是爱上了身边的这个人,而不是他以为自己爱的那个人。这就是故事绝妙的地方,让所有人都大吃了一惊,包括他们自己。

  到这里,奥西诺对他仆人的感受仍一无所知,他让西萨里奥替他去追求他爱的那个女人,奥丽维娅。

  Richardson 让女性角色装扮成年轻男子,是一贯的喜剧手法,但这也是具有实用性的。

  Dickson 在莎士比亚的时代,女性不能从事职业化表演,一直到莎士比亚逝世五六十年后,才出现了职业女演员,所以女性角色一直都由男人扮演。

  ate 你让男孩演女孩的角色,如果你让男孩演女孩的角色,然后再变回男孩的打扮,对男演员来说就要容易得多。也让你可以在性别、易装、男伴女角上面制造一系列笑点。

  Richardson 如今,在伦敦南部的达利奇学院,仍然延续着男伴女角的传统。这所学校由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人所建立,为17世纪早期的舞台培养了许多演员。

  今天他们正在排演的一场戏,是奥西诺让假扮成西萨里奥的薇奥拉去拜访奥丽维娅,施展魅力使她爱上奥西诺。

  ate 莎士比亚和观众从始至终都知道西萨里奥其实是薇奥拉,这个男孩其实是女孩。但莎士比亚和观众同时也知道扮演薇奥拉的演员是个男孩,这个女孩其实是男孩,所以需要大量模仿异性的嗓音去说话。那种俊美阴柔的少年身上有种迷人的东西,会让男人女人都不禁爱上。

  Richardson 装扮成西萨里奥的薇奥拉,受公爵之命不得不前来拜访奥丽维娅。这场戏对于后续剧情的展开至关重要。

  或许,如今我们最接近性别装扮传统的,就是将整个易装手法加入到传统舞剧中。当然,即使到了21世纪,男人依然会扮演女性角色,但这主要是为制造荒诞不经的喜剧效果所采用的手法。

  在这部《白马王子》中,主角总是由女孩来扮演。和莎士比亚的观众一样,这种模糊性别的手法很是吸引人。

  Hannah Wilding - Prince Charming, Nottingham Playhouse 2011 人们对于女扮男角的反应非常不同于女孩演女孩的角色,因为扮男孩的时候你可以做到更多,你可以更厚脸皮,可以更加的趾高气扬。我觉得这让人更自由,你能够发挥得更多。随着演出进行,也令我有点紧张,前排有越来越多的爸爸出现,或者是没有孩子的男人、有一定年纪的男人、没有带孩子的那些人,或者是三个男人带着一个孩子,你都不知道这是怎么搞的。

  Richardson 当然,即使是到了21世纪,男人依然会扮演女性角色,但这主要是为了制造荒诞不经的喜剧效果所采用的手法。

  Greer 即使到现在,会扮女人的男演员都有着前途无量的机遇。为什么人们觉得他们好笑?连女人也觉得他们好笑。我倒不这么觉得,我觉得他们要是去扮黑人的话,会一分钱都挣不到,可他们演女人就没问题。

  Richardson 莎士比亚时代的观众们,似乎都挺能欣赏笑话,但同时,也会很严肃地对待易装的爱情故事。

  薇奥拉是非常矛盾的,她自己爱着公爵,现在却要劝说奥丽维娅接受公爵的追求。

  Garber 薇奥拉的处境非常有意思,因为她在某些方面很受约束。她受困于她的伪装,她爱上了奥西诺,却又不能表达她的爱意,因为她扮成了一个男人,办成了西萨里奥。

  奥丽维娅也同样受困,而莎士比亚把它表达得如此动人,他让两个女人如此相似。她们各自都有个哥哥,奥丽维娅的哥哥死了,她正悼念他,深陷于怀念之中。扮作西萨里奥的薇奥拉的意外到来,却释放了奥丽维娅。她揭开面纱,露出她的脸,某种意义上说,这也重新唤醒了奥丽维娅。现在她是脆弱的,现在她也愿意学着去爱。

  Richardson 有如此多的方式可以来证明爱情和爱的阻碍,而非直截了当的叙述。

  主角们像是一直在互相挑衅,关于“你有多爱我呢”“我会向你证明我爱着你”。

  Vanessa 并且,只有在假装成其他人的时候,女人才能够表达她的爱意。薇奥拉创造了一个另外的人,才得以表达她的爱。她去找奥丽维娅时,薇奥拉这个年轻男子说:“我要在您的门前用柳枝筑成一所小屋……”。这是莎士比亚最美的独白之一了。

  Richardson 这段著名的表白,是当奥丽维娅问西萨里奥,假如他像他的主人奥西诺那样爱她,他要准备怎么做。

  当然,薇奥拉想奥丽维娅所表达的,正是她自己对奥西诺的爱,而她的真诚却带来了喜剧化的效果。就这样,奥丽维娅爱上了这个传话的人,而不是所传的话。

  Richardson 就好像所有这些错误的身份和错置的爱情还不够复杂,莎士比亚在这部戏里还安排了他最有名和受欢迎的支线情节之一。

  ate 莎士比亚的想象力是如此丰富,他在每一部戏里,都要穿插设计多种多样的元素。有一些表面看上去是次要的,用来制造喜剧效果的情节,几乎抢了整部戏的风头。

  Richardson 在《第十二夜》中,支线的主角叫马伏里奥。马伏里奥是奥丽维娅府中傲慢自大的管家,家中的其他人打算挫挫他的锐气。对于演员和观众来说,马伏里奥是莎士比亚笔下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

  Dickson 奥丽维娅的管家马伏里奥被哄骗说,奥丽维娅爱上了他。家中的其他仆人写了一封信,他捡到后以为是奥丽维娅写给他的情书。他接下来的经历难忘又丢脸,他按照信上所要求的那样,穿上了一套奇怪的服饰。奥丽维娅当然完全疑惑了。

  ate 马伏里奥的故事应该是次要情节,当做背景和笑料,但所有早期的表演都显示,马伏里奥让观众印象深刻。

  Richardson 马伏里奥的广受欢迎使得《第十二夜》成为最早被拍摄成默片的作品之一。1910年,著名演员Charles Kent饰演了马伏里奥一角。

  ate 马伏里奥几乎成了这部戏的明星,事实上,当查理一世国王买回莎士比亚剧作集时,在目录表中,他划掉了其中一些剧目,他划掉《第十二夜》并将其称之为“马伏里奥”。

  Richardson 事实上,在我看来,这玩笑有点开过头了,马伏里奥都快疯了。但在戏剧结尾,一切都得到了解决,薇奥拉的哥哥,西巴斯辛出现了,奥丽维娅把他当做了西萨里奥,要立即和他结婚;薇奥拉是女儿身的秘密揭晓,奥西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爱上了她,而这对孪生兄妹薇奥拉和西巴斯辛感人地团聚了。

  icholas Hytner - Artistic Director, National Theatre 《第十二夜》的结尾毫无疑问是令人感动和震撼的,令人震撼的是兄妹的重逢,令人震撼的是他们找到了彼此,知道对方没有死。

  Richardson 联想到莎士比亚不久前痛失独子,你会不禁去想,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作出的这个决定。

  ate 在这部虚构的作品中,在这出戏、这个故事里,你会获得奇迹般的治愈,失落的能够被寻回,你会有一种重生的感觉。当然,这就是在《第十二夜》的结尾所发生的,哥哥和妹妹又重新在一起,你不必是弗洛伊德学派的精神分析家,也能在莎士比亚的笔下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愿望的达成”。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影评(七):莎士比亚在纽约

  因为据说明年又要上9年又9年的一部《爱在午夜降临前》,有必要提早确认下,男女主在外观上还能不能看,就分别找了他俩最近的片子。所以这部莎士比亚其实是为了伊森霍克看的。大惊喜。

  先说伊森。没有残好吗?没错,他走在纽约街头,就是一个标准的疲惫的路人甲。于是,我就更加喜欢他了。。

  这片一共6集,我就看了其中3集。完全公正地说,伊森这集是最好看的。

  作为只在小时候看过一套莎士比亚各大悲剧喜剧的小人书的无知青年,不得不承认BBC还是很厉害的,能把一个这么老旧的题材拍得相当好看,让无知青年也兴趣盎然。最后以911遗址和纪念活动结尾很聪明,也很感人。

  try not to grieve with the same intensity that you loved, for then it would be unbeared.

  let us not measure our sorrow by their worth, for then it will be have no end.

  不要以等同于你爱的程度去悲痛,那样的话会无法承受。

  我们的悲伤不可用他们的意义来衡量。因为那将永无止境。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影评(八):《麦克白》:一部你甚至不能直呼其名的戏剧

  当我们谈论《麦克白》的时候,我们甚至不能直呼其名,而只能说“那部苏格兰戏剧”;当我们讨论这位悲剧英雄的时候,我们只能称呼他是那位“苏格兰君王”,因为即使仅仅是说出那个词,都是在召唤女巫,都有可能遭致不幸。在莎剧演出史上,《麦克白》有太多的演出事故,使得人们对这部戏有着非同一般的敬畏心理。而今Ethan Hawke则试图要揭开这部戏的神秘面纱,还原莎士比亚笔下真实的《麦克吧》。

  看点1:内心的黑暗

  对于早期现代的英国人来说,“女巫”和“鬼魂”一样,并不仅仅是为了插科打诨、增添异域情调的存在。相反,人们真诚地相信这些超自然的事物存在于他们每日的生活中。国王相信她们的存在,他甚至相信女巫会推翻他君权神授的统治。麦克白也相信她们的存在,相信她们许诺给他的一切诺言,相信自己会成为王——而他,只是顺势而为? 实际上,在我看来,这些女巫更像是莎士比亚的笔下的一个媒介,她们连接起了现实世界和那个怪异、黑暗的超自然世界;从戏剧的角度来说,也正是她们连接起了舞台和观众。我们变得和麦克白一样,被黑暗所笼罩、所包围。令人不解的是,这黑暗与邪恶到底是女巫们通过法术种入我们体内,还是早已潜藏在我们心中,她们只是让我们看见它?个人非常喜欢Greenblatt的一番话:“就像我们看到的恐怖电影一样,你回家,关上门,锁门,再锁门,锁上第三道门,奔进卧室,锁门。然后你发现,你最害怕、最恐惧的东西,它已经在那里了。”黑暗已经在那里了,它其实就存在于我们内心,我们脑海。

  看点2:麦克白夫人的形象及夫妻关系

  麦克白夫人满手鲜血的形象,也许是莎士比亚笔下的最为经典的形象质之一,有无数多的拉斐尔前派画家以此为题进行创作,而麦克白夫人的形象,也历来是学者、演员、导演感兴趣的话题。Judith Anderson所饰演的麦克白夫人是嗜血的,人们甚至称呼她为吸血鬼Judith。Ellen Terry则是许多拉斐尔前派画家的灵感来源。而观众们显然更喜欢以为强势独断且极具操控性的麦克白夫人,比如Charlotte Cushman,一个十九世纪的著名的美国女演员。她的麦克白夫人让扮演麦克白的人、甚至她的观众都有些害怕,但同时观众也对她印象深刻。而Sarah Bernhardt显然是另一种风格的麦克白夫人。她探索了本剧中麦克白夫人的性意味,她塑造的麦克白夫人性感而艳丽,这甚至使得某些观众产生厌恶:这个女人是邪恶的,她不应该那么迷人。

  邪恶而迷人的女性形象,其实某种程度上正符合了厌女症的矛盾想象:强大而富有女性魅力的女人是危险的,她们会让男人因为她们犯下错误,她们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比如美国人心目中的希拉里·克林顿。然而,事实真的是这么简单吗?我们当然可以认为是麦克白夫人在操控麦克白,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倘若麦克白不去实施他所许诺给他妻子的,他就永远不能像个男子汉一样在她的面前抬起头来。因为她是性感而艳丽、富于女性魅力的,如果他不去“弑君篡位”,他就没有办法确认他的男子气概(masculinity),他作为男性的自己。

  换言之,这对夫妻的 “弑君同盟”,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两人对自己性征的认同。而这个同盟一旦瓦解,这种认同感也会荡然无存。无论是强势独断的麦克白夫人,还是性感艳丽的麦克白夫人,都光彩不再。而麦克白也似乎“封印解除”,变成了一头真正的野兽。宴会一场后,两人没有再同时出现在舞台上,这对夫妻的“同盟”宣告瓦解。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影评(九):短评写不下

  三年前看了这部揭秘后,又有重读莎士比亚的冲动,并将BBC1978年拍的莎士比亚精选系列买全了,对许多背景及以前根本没有留意的细节和妙处有了了解。

  有空大家看看吧:

  介绍的剧目:<第十二夜><皆大欢喜>《麦克白》<理查二世><暴风雨>《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当然还有《哈姆雷特》

  看看演员:伊桑·霍克 / 德里克·雅各比 / 崔佛·纳恩 / 杰瑞米·艾恩斯 / 大卫·田纳特 / 乔莉·理查德森 / 本·卫肖 / 汤姆·希德勒斯顿 / 裘德·洛 /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 海伦·米伦 / 西蒙·拉塞尔·比尔

  心动吧,赶紧找来看看

  .S. 已经有第二季了,可一直没有找到资源,期待哟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影评(十):【未完结】【文本】第二集 Ethan Hawke looks at the greatest productions as he uncovers the story behind Macbeth

  根据片中翻译整理

  ================================================================

  Ethan Hawke 当你想到血腥的谋杀、暴虐的罪行,和梦魇般的恐怖时,你也许会想到大都市,想到曼哈顿,或者和我一样,你也许想到稍久远以前一部有着四百年历史的戏剧《麦克白》,这是讲述一个人通过杀戮登上苏格兰王位的故事。

  《麦克白》是一部你甚至都不能直呼其名的戏剧,因为即便是它的名字,都是在召唤女巫和宇宙间的糟粕。这个关于血腥谋杀的故事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最黑暗、最离奇的。这部戏有着约四百年的历史,但任何人稍加注意,就能在里面识别出每个人、识别出人心的邪恶。或许,在没有对于破碎贪婪之心更美妙的刻画可以媲美麦克白那颗嗜血的心。

  也许有点可笑,但这是我一直想要扮演的角色。我想,你如果要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就得去寻找一些真相。

  Hawke 莎士比亚写下《麦克白》的时候,他探索的是人类心灵的阴暗面。麦克白将成为一个叛徒、一个屠夫、一个连环杀手。然而,震撼人心的是,他所写的并不是关于一个“怪物”的戏,而是关于一个“人”的戏。《麦克白》探索的是我们内心蕴藏的暴力和邪恶,对于演员来说,这有些可怕。

  我以前从来不想演这部戏,年轻的时候,我被这部戏吓坏了。因为老实说,我觉得如果演了它,我会疯掉。不过现在,由于某些原因,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了。并不是说我变勇敢了,我只是意识到,这是生活真实的一面,假装它不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扮演这个角色,意味着要自我追问一些难以作答的问题,所以对我来说,必须要做的事就是弄清楚怎样去准备它。我想这不是件人们乐于谈论的事,但是我为角色做准备的最佳方法就是和那些睿智的人为伴,我要向那些博学、经验丰富的史学家、学者、导演寻求建议和智慧。另外我要着手开始做的,就是尽我所能地多看,你可以看波兰斯基的《麦克白》、奥逊·威尔斯的《麦克白》,当然技巧在于,你必须忘掉它们,让它成为你的一部分,让它成为你的现实。

  Orson Welles - 1958 一个人不是常常有机会出演这样的戏。我演过这部戏,在我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我在大西洋两岸都演出过,我把它做到了教科书的级别。我不知道关于这部戏还有什么我没做过的,除了如我所愿地去演绎它,与超越你自身的东西打交道是种很美妙的感觉——你知道自己永远到不了那种高度。

  Hawke 同时看到如此的自大和自谦,感觉真怪异。奥逊·威尔斯真是个奇特的家伙!

  Hawke 不论你怎样演绎麦克白,故事就是这样:麦克白起初是名战士,因其英勇受到国王的嘉奖。接着,三个女巫,或是莎士比亚所称怪异三姐妹预言他将成为国王。麦克白和他的妻子决定使之成真,他亲手谋杀了国王,然后是所有其他的潜在对手。这部戏里有着太多的暴力血腥,但却是超自然的因素——女巫或怪异姐妹是麦克白萌发了杀人之心,她们的预言点燃了他的野心。

  Hawke 对女巫的描写可以说是最为天才的写作,他的语言是如此奇特和具有召唤力。女巫所扮演的角色是神秘的,是她们导致了后来发生的事,还是仅仅作出了预言?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莎士比亚安排麦克白在一个陌生的无人之地遇见她们,却又没有脱离现实世界。这部戏发生在一个虚幻的地方。

  我们现在在中央公园,对我来说,中央公园是一个绝佳的边界、一个过渡地带。你感觉仿佛身处乡野,然而咫尺之外就是来往的出租车和熙攘的曼哈顿,就像有一块隐形的帘幕在这儿,让你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这里有时候令人怯步,有时又引人入胜。我想那三个女巫就是在用魔法召唤出这样的帘幕,使一切变得黑暗。

  Hawke 麦克白通过杀戮来实现他的野心,但是这邪恶的启发来自女巫,她们说他会成为国王,就意味着在位的国王必须死去。这个致命的决断是《麦克白》整部戏的支点。在伦敦的环球剧场,这个还原莎士比亚曾经工作之地的剧场,正在排演开场的一幕。

  现在麦克白和他的亲密战友——班柯与女巫首次相遇了。女巫传递了她们的预言,麦克白的反应将推动其这部戏的后面部分。然而,到底是他一直就渴望着的王冠,还是女巫植入了这个想法?

  Antony Sher - Macbeth, RSC 2001 这就好比阅读星座运势,我从来不读。星运告诉你有某某事将要发生,不论你有多理智,不论你有多么不相信星座运势,这件事都已植入你的头脑里,我想我们是很容易受其影响的。

  Hawke 这部戏最令人不安的地方在于,扰乱麦克白的只不过是野心。可怕的是,它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的确,不是每个人都想要当国王,但有数不清的演员愿意去撒谎、欺骗,杀了他们的老妈,就为了一个奥斯卡、一个奥利弗奖或其他什么。我们都有雄心抱负,我们都希望自己出类拔萃,甚至可以为此舍弃善良和美德,美其名曰为了实现目标。

  Hawke 如我们所见,女巫激发了麦克白。如今每个人对此的反应都会各不相同,我想知道的是莎士比亚时期的观众是怎样看待女巫的。

  rof. Justin Champion - Royal Holloway College London 某种意义上说,那是一个充满了巫术的时代。那时的人,都经历着在魔鬼和上帝之剑摇摆的心灵之战。

  Ethan Hawke 史学家贾斯汀·钱平专门研究17世纪的社会。

  Champion 对现代早期的观众来说,女巫无处不在。他们会在书里读到、在歌里唱到、在酒馆里与邻人谈论到。她不一定要被抓捕或是被处死,但你了解关于女巫的事。所以,莎士比亚笔下的魔法、巫术和幽灵,并不是插科打诨的龙套,不是用来增添一点异域情调的,而是一种强有力的预言,让观众能够即刻与之建立连接。

  Ethan Hawke 在莎士比亚的年代,书写巫术有着重要的政治涵义,人们都很严肃地看待女巫,甚至国王自己也如此。1597年,詹姆斯一世写作了一部鬼神学的书,纠正和重作了一些文章,他这样做是因为他坚信女巫可能推翻由神钦定的君主政权。所以这部关于谋杀国王的戏剧显然是危险的。

  Champion 萦绕16-17世纪政治史的极大忧虑,就是魔鬼可能会通过罗马教皇和反基督者推翻英格兰的新教政权。所以,再一次地,这部戏非常敏感,莎士比亚是在以一种微妙的方式与国家事务打交道。如果稍有差池,他就会被认作是在煽动叛乱和谋逆。

  Hawke 这部戏追问了黑暗力量究竟从何而来,麦克白为什么要犯下如此可怕的罪行,究竟是因为女巫,还是黑暗和邪恶本来就存于人心?对此,学者们也不确定。

  rof. Gail Kern Paster - Folger Library, Washington DC 当然,他们提出的真正问题是,在多大程度上是她们植入了恶念,还是仅仅看到了他内心的邪恶。这是这部戏对超自然力量所提出的疑问,到底是超自然力量引发了一切,还是仅仅预言了注定会发生的事?

  rof. Marjorie Garber - Harvard University 这部戏涉及到阐释的风险,人们渴望去解读,去寻找确定性、寻找意义。

  rof. Stephen Greenblatt - Harvard University 《麦克白》的精妙之处部分就在于人们很难确定这些女巫做了什么,对于你所看到的,她们又负有多大责任。

  Hawke 换句话说,那股推动力到底是超自然和外部的,还是麦克白身上的人性?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一开始的时候他是谁?一开始的时候他有多高尚?你知道,最受欢迎的选项就是,他本身是个非常高尚的人,但随后女巫出现了,他只是顺势而为。或许是这样,但在我看来不对。

  Hawke 到底是什么是麦克白从一个雄心勃勃的战士变成了一个谋杀者?这似乎是个不好作答的问题。莎士比亚的模棱两可很巧妙,他将答案交由演员去决定。所以,为了确定这一点,去弄清楚莎士比亚是以谁为原型的,大概会有所帮助。谁是真正的麦克白?因为真的有这么一位麦克白。

  约一千年前,麦克白生活中苏格拉的佩思郡,没人知道确切地点,不过最有可能是在邓斯纳恩。我常常听到这个名字,但从没真正看到过它的样子。史学家贾斯汀·钱平去了那里。

  Champion 我现在在苏格拉,如你从戏里所知,在我背后的是邓斯纳恩山,这里与麦克白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麦克白是一个真实的人,与这片区域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我转过来让你看看,那边就是邓斯纳恩山。

  我现在正在邓斯纳恩山顶,眼前是一幅戏剧般的全景。这里是一座堡垒所在,从考古记录里我们知道这里不是城堡,一千年前他们没有城堡,但山顶上是筑有防御工事的,这里是一处几乎无法攻取的防御点。从山顶我们可以一直看到北海,那一边可以看到伯南伍德,这是个绝佳的天然防御所。

  Hawke 当然,这也是遇见女巫的绝佳场所。月亮居然在白天就出来了,好诡异。

  Hawke 所以这里就是麦克白可能生活过的地方,但那个真实的人,麦克白和被他杀害的国王邓肯呢?

  Champion 在莎士比亚所记载的邓肯之死中,麦克白的角色是一位暴君,一个狡诈的主人,将他神圣的国王谋杀在睡梦之中。事实上,我们知道麦克白在战场上曾击败邓肯。极有可能的是,在那个版本里,邓肯是侵略者,他入侵了麦克白的国土,而麦克白只是做了所有好国王都会做的事——捍卫他的主权。所以某种意义上说,邓肯只是死于战争的一员,麦克白并不是我们在莎士比亚剧里所看到的那样欺诈和不忠。

  Hawke 我很好奇莎士比亚身上有多少史学家的成分,他只是知道几个名字然后捏造一个故事,还是作过研究,但故意写成这样呢?这时他想出来的吗?是否有人告诉他,麦克白其实是个坏人的故事,所以他就这么写了?对此我十分好奇。

  Hawke 的确,莎士比亚有着改编和渲染史实的名声,不过在这里,历史的真相似乎已经被改编和渲染过了。为什么?

  Champion 我们得去责问史学家,我们得想到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麦克白输了,他被处死了,马尔康继承了苏格拉王位。作为失败的一方,麦克白立马被刻画成了一个暴君,而莎士比亚只能藉这些史料进行创作。

  Hawke 掌权的君王决议宣称他们对王位的继承要比任何对手都名正言顺,史学家们就得出力帮忙。

  Champion 有些史学家刻意编造史实,当代的人也能一眼看出,苏格兰的许多历史都是建立在虚构和伪造档案之上的。但是只要它们能起作用,只要能够顺应权势,它们就与你看到的其他任何历史同样可信。

  Hawke 苏格拉历史或许不能反映真实的麦克白,但它展现了君王和皇后们身处的残酷境况。我还得去了解麦克白的灵魂伴侣,麦克白夫人。与她丈夫同样的臭名昭著,她是他的同犯,所以如何去扮演麦克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员对她的看法和她所施加的影响。她读着麦克白的来信登场——他无法抑制听到女巫预言后的兴奋,“当我燃烧着热烈的欲望,想要向她们详细询问的时候,她们已经化为一阵风不见了……”关键的问题是,他是准备独自采取行动,还是他的妻子逼迫他去做为了成功必须要做的事?

  在他们谋害国王的行动里,麦克白夫人的本性引发了激烈的辩论。

  我正在和一位表演史学家谈论各个不同的麦克白夫人。

  Tanya Pollard - Brooklyn College, NY 这是埃伦·特里,在这幅著名的前拉斐尔派画作中,那些深受大众喜爱的麦克白夫人形象都非常强势和独断,逼迫她们的丈夫采取行动。19世纪最有名的人之一,夏洛特·库什曼,就以凌驾于她的麦克白之上而闻名。她相当强势,你可以想象她扮演这个角色,她叫你去杀死某人,你就得去杀了他,否则她就会杀了你。埃德温·布斯扮演麦克白,他显然像是在抱怨说“你怎么不自己去杀了他?你比我厉害得多!”但她是个很复杂的女人,她是公开的同性恋,这在那个时候可不常见。她的表演相当强势,观众都有点怕她,但也因此对她印象深刻,因为她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怎样达到目的,她也知道怎么指使她的丈夫。

  Hawke 莎拉·伯恩哈特的表演显然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她夸大了戏里内在的性元素。

  ollard 莎拉·伯恩哈特在人们眼里是性感的象征,她在扮演麦克白夫人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到了一种让部分人感到厌恶的地步。他们觉得,“不,这个女人是邪恶的,不要让她这样迷人,不要让我们被她所吸引”。

  Hawke 他们的夫妻关系相当和谐,我想从原文中看得出来。

  ollard 我觉得他们的关系真的很好。讽刺的是,这是我们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可以看到的最幸福的婚姻。

  Hawke 对,是这样的。这是唯一一对真正幸福的夫妻,我们常常看到人们坠入爱河,然后分离,但很少看到关系稳固的情侣。

  但不论你如何扮演她,强势或者是诱惑,一个操纵和逼迫她丈夫的女性形象都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志。

  ollard 你可能记得90年代的时候,有篇关于希拉里·克林顿的文章,题目就叫“小石城的麦克白夫人”。人们将她视为麦克白夫人也有相当长的时间了,似乎她一直在操纵他、欺凌他。人们想要用她去为一位权势人物的过失、冲动或错误进行辩解。某种程度上她可以成为你想要去原谅一个男人的借口。

  Hawke 男人们特别喜欢这个想法:“要不是因为夏娃,我绝不会犯错”。

  ollard 一点不错。

  Hawke 如我们所见,无论麦克白夫人被怎样塑造,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就是,是她使他成为凶手的吗?这段夫妻关系里谁是主宰?

  回到伦敦环球剧场,他们正在排演聚焦这个问题的一场戏。

  谁才是掌控者?在女巫作出预言之后,这对夫妻预谋要亲手谋杀国王,但随后麦克白转变了心意,拒绝了这个计划。他的妻子很愤怒。

  Harriett Walter - Lady Macbeth, RSC 2001 她知道他野心勃勃,而且她更为清醒地认识到,要得到他们共同渴望的东西所要付出的代价。这就是莎士比亚这里所写的,他笔下的这对夫妻在这个关头都渴望着同样的东西。

  aster 我们看到她极其认可他的野心,同时也害怕他不能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为了使他如愿以偿地登上王位,什么是她必须要做的?

  Garber 麦克白夫人追问,什么是男人?男人是否应该敢于实现他的诺言,敢挑战权威,敢谋杀国王?

  aster 那一刻他在面对那种可能性时表现得很克制,他可能去做,也可能不会,但是如果他不去做的话,他就将永远在妻子面前抬不起头。

  Hawke 好吧,显然是她在占主导,从一开始,就是她在掌权,在各个方面你都能感觉到她在操纵他。不过依我看,他也是个想要被操纵的人,你可以说是她劝说他去做那件事的,但他也不怎么难说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