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哀悼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哀悼人》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09 21: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哀悼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哀悼人》是一本由(日)天童荒太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3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哀悼人》读后感(一):世界上唯一的花

  荒野上的花,即使最终的宿命是独自默默枯萎或是被无心踏碎,依旧会努力开放。

  巡子:

  怀着对“借来的生命”的感恩宽容生活平静地走向终止。

  美汐:

  新的小生命带来新的希望。在美汐身上,能看到“蒲草韧如丝”的味道未来艰辛困苦,她也会坚强面对。

  记者先生

  估计会活的更灿烂张扬吧?生命力什么的,才不会因为年纪渐长慢慢散去呢。

  倖世:

  柔韧的她,终于找到了让她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

  静人:

  神在人世间行走,不发出一点声音。有一种人,生下来就得承了某种使命。静人的轨迹,自有他的“义理‘。

  MAP有首歌,叫”世界上唯一的花“,只要是朵花,只要努力在绽放,就有光芒美好随行。

  花会凋谢,不要担心,有人会哀悼的。

  《哀悼人》读后感(二):亲爱的,你曾经活过、爱过、被感谢过……

  亲爱的,你曾经活过、爱过、被感谢过……

  ——《哀悼人》的感人篇章

  最近在网上红火万分的韩国电影《世界上最美的离别》中有这样一句:“只有经历过离别的人,才会在每一个泪点释放自己。”亲爱的,当我们在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当人生在徘徊的时候,当我们面对那些相识或者不相识的人的离别的时候,我们将会怎样走完这一段特殊旅程,纪念是否会有特别意义

  “他爱过谁?”“被谁爱过?”“被谁感谢过?”……我们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当一个个体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我们会有这样那样的感触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会被这样那样的人感谢,被记得,被怀念。《哀悼人》就是这样一本在死亡旅程上叩问生的意义和死的价值的一本小说,在坂筑静人的哀悼之路上,我们在试图寻找的是,我们是否真正意义上的活过,我们是否值得被记得?

  “不论你是谁,我都会记住曾经来到世上的你。”一路上,静人这样答应着。在他有着传教士一般执着的行程里,他遇到过油滑世故的周刊记者莳野抗太郎,解救过与死去丈夫怨灵纠缠不休的奈义倖世,让过失去特殊孩子的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父母得到心灵安慰……他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着别人,让哀悼有了特殊的含义:不止让逝者拥有在这个世界上来过的痕迹,更让生者能够找到自己生存的意义。他的行为简单,却在拷问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到底有多么紧密?

  当然,一部优秀作品通常都不只是一条主线的深刻,通常,在另一条支线上,我们可以寻找到隽永的意义,妈妈巡子因为二战失去了哥哥,却因此怀疑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爱,然而随着静人的出走,她渐渐在生活中发现,她,已然成为家中所有人的支柱:是女儿美汐迎接新生命的恐惧的解救者,是丈夫的心声的代言人,是儿子静人行为最有力的支持者,是女婿眼中完美妻子理想形象,是……当她在生命的尽头行走,当癌症的病魔折磨着她的肉体,她发现,她找回了她存在的价值,最终,她爱着儿子也回来了,而被她和她的儿子所感化的抗太郎,将接过她儿子的手棒,去更远的地方,拷问生命,哀悼死亡。

  两条主线就在最后,合成了一股细细长长的棉线,在岁月中,吱吱呀呀被纺成生命具有独特纹路的织带。在命运中,我们可能会去拷问这些,思索那些,但是亲爱的,在这些事情的背后,请你相信,生命不止拥有这些,更能拥有的,是爱和感谢。它们,将会证明我们活过,也会支持我们,继续活下去。

  亲爱的,你曾经活过、爱过、被感谢过……

  以上,《哀悼人》。

  y 林怿

  2011年11月23日星期

  a.m.9:48

  写于粮道街165#

  《哀悼人》读后感(三):传递

  “他被谁爱过?他爱过谁?他做过什么事被人感激?”回到这三个问题,即使是多么十恶不赦、罪恶滔天的人,也有令人情动之处。

  “即使是多么憎恨你或者你多么憎恨的人,也是在爱的怀抱中出生的。”

  即使是你认为多么丑陋的人,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也是在这天地之间曾经有过一丝无邪的微笑一个生命的逝去,总会带走某些人哭喊的泪水,不论他是生活无忧的白领,或是土黄的农民,或是那个孤僻的少年

  发现所憎恨之人的美,是对方解脱,或许也是对自己的解脱。人性太过复杂,非单纯的黑与白,非简单的对与错,丑陋中浮现美丽,夺目间暗藏腐臭,这是人间常态。静静思索这三个问题,给自己沉淀空间同时也开启了一个世界幻美窗口。

  每个人都是这世上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存在,即使多么微不足道,多么普通平凡,也是受人所爱,爱着别人,对于某些人而言极其重要的人。“没有无聊得死亡,特别的人正在死去”。

  报纸上一天天,一个个,冰冷的数字,我们逐渐习惯,逐渐遗忘,那些无言文字下,曾经是鲜活跳动的生命,曾经是给这个世界带来过微笑的生命。因为遥不可及,因为事不关己,所以可以一笑置之,可以轻视嘲笑,唯有那个厄运自逼眼眉的时刻才惶恐地明白生命的独特。

  安静回答这三个问题,得到仅是荒芜的寂静。或许我也在等待着某个哀悼人。

  天童荒太这名哀悼人,很好地执行了他的任务。逝去的诗人,仍将继续歌唱。到了哪一天,希望我也能咏唱起这几句耐人的诗,单膝跪地,直达心灵。

  《哀悼人》读后感(四):一幅立在文字间的生与死的立体画

  花了将近三个月的时光读完了这本书。

  断断续续本就是我平时看书的风格,有时候真的会厌弃这种看法,但这一次发现了不同之处:以往断断续续地看,总会丢掉上一次的感觉,唯独读《哀悼人》时,那种压抑着却又理性化的情感像被串了一条线,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断续而消散。

  我从没想过,在死亡之后,肉体腐烂之后,是否还会被人记得,曾经那样活过,哭过,笑过,被爱过,也爱过别人。

  当我看到静人那近似于苦行般的哀悼,我在想,如果他不是个虚拟的人物,如果他真的存在,该有多好。他用他的一生,记录下各种各样的人的死亡,把他们放进心中,用微薄力量温暖,抵抗着这个浮躁冷漠的世界,控诉着其他人:一个生命既然存在过,不论它的行迹如何,它都是不可替代、独一无二的存在,都值得被记住。人生前本是悲哀,被金钱名利和所谓的道德理论不明所以地分为了三六九等,但人们忘了,作为同一种生物的群体,其实是没有权利以自己的眼光将另外的人定位的。我们可以对其有看法,但这看法永远不能作为对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客观存在过的性质的定义。而静人,以无差别的哀悼,纪念着每一个人被爱过、爱过、被感谢过的曾经,而不是去区分一个人到底是好还是坏。就像静人自己说的那样:“我没有这样的权利。”

  莳野抗太郎,这个角色承担下来的意义在于:比起对一个人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与这个人相遇之后所得到的东西。抗太郎的身世使其对爱与原谅的意义都极其冷漠。他不愿原谅因病衰微、却仍想见上自己一面的父亲,与其说是不愿原谅父亲曾经的背叛,不如说他是不愿承认自己心中仍对爱与关怀的渴望。父亲的情人理理子却看透了他的心思,坚持让他来参见父亲的葬礼,让他听到别人眼中的父亲与他眼中的父亲究竟有何不同,让他明白父亲并不完全性格中也有值得人尊敬和欣赏的一面,让他知道虽然父亲曾经不避讳地伤害过他,却也在生命的最后,悔过了自己的错,渴望着他的原谅和爱。还有他与静人短暂却令人深省的相遇,通过对静人哀悼行为的好奇、不理解到反思、体会和渴望继承,他在静人的身上发现了悲悯式的爱,发现了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这些,都成为了拯救抗太郎灵魂良药,虽然抗太郎因为自己的不良行为遭到了报复,但他的灵魂却从污浊逐步走向澄澈。他对那个自称十八岁、却已经二十六岁的悲惨母亲的案件的执着,让人看到了他内心被救赎的过程,他以心中自己都无法解读的情感和冲动,坚持找寻着真相,最终涤净了那个女性身上的污名,让世人了解到她的不幸与曾有过的爱和被爱的事实

  坂筑巡子,静人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一直理解、守护和等待着自己追寻自我的儿子。巡子在得知自己癌症晚期、无法治愈后的事实后依然乐观向上地生活着,与病魔做着抗争,拼尽全力延长自己的寿命和坚持做人独立尊严,这不仅仅是出于对家人的爱,更有她对生命的爱惜与尊重。就是因为年幼时多病,自认为是得到了哥哥馈赠生命而活下来的巡子,一直秉承着要把心爱却离世的人的那份一起活下来的信念,与邻里有爱,得到晚辈们和被其帮助过的人的尊重。她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坚强和爱的韧性。

  柰义倖世,一个迷茫于生与爱的意义、游走在生与死的夹缝的女人,再与静人一起旅行的过程中,逐渐理清、抚平了自己内心上的折皱,学会面对自己的心与情感。如果说在遇到静人之前的人生是一团迷雾,那么由静人身上投射出的爱的光,驱散了她生命中的阴霾。杀死自己的丈夫朔也,一直被何为爱的谜题羁绊,倖世曾一度无力地挣扎着,看不清活下去的方向。她渴望被爱,不愿孤单,而朔也扭曲的价值观和行为将本以为步入正常生活的她推向了更深的无底洞。而在“理解者”这一章中,她最终明白了自己曾经被那样的朔也真心爱过,同时又被如今的静人深深刻在心上,她找回了生的意义,同时也明白为何静人只关心死者被谁爱过、又爱过谁、被谁感谢过的事实,因为这才是人存在过的意义。金钱、地位甚至是欲望,都不是意义。而她与静人灵魂上的碰撞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她放弃了对静人的执着,任他独自继续旅行,这样的牺牲使他们之间的男女情爱在“哀悼的意义”的烘托下,得到了升华。她也要走,去哀悼,然后与在某处的静人会合。这成了她以后人生的信念。

  借书中的几句话来表达我对静人哀悼行为的理解吧:

  使他成为‘哀悼人’人的,是泛滥在这个世界上的对逐渐遗忘死者一事的罪恶感。

  是对所爱的人的死被人区别对待或是被人遗忘的愤怒

  是对自己会不会也在什么时候被当做无谓的死者来对待的恐惧。

  这其实也正是我们自己的心声。如果说读这本《哀悼人》之前我们脑中对生与死的理解还没有理清,那么看过这本书之后,我们应该可以体会到这三句话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如果我们做不了哀悼人,至少,我们也应该记住身边每一个人存在的事实,更应该对陌生人的死亡表示严肃的敬意,因为那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的逝去,是一个不会再有的爱过、被爱过和被感谢过的灵魂。

  感谢《哀悼人》。

  《哀悼人》读后感(五):是很喜欢的书

  昨天看了一晚上,终于看完了《哀悼人》,很久没有看四百多页的书了,觉得看起来有些困难,因为心境随着书的进展不断变化,因而消除了疲倦。起初觉得新奇,有这样奇怪的人存在,剪报然后找到死亡现场进行哀悼,并不是祈祷冥福,只是希望永远记在自己的心里;后来在描摹死亡的情境中感到悲痛,把死亡具体到每个被人爱过的人,觉得这种情感很难负担,完全理解哀悼人哀悼之初,时时想自杀的心情;哀悼人的母亲得了绝症,一直细致地描述到临终时刻,想起朋友几个月之前看着那样的情景,终于觉得心里很疼,这样的感情完全不适合和朋友分享,有些自责当时应该多陪伴一些的;把书翻到还剩很薄的时候,忽然就觉得清明,平和了,其实书里并未对死亡的困惑做出怎样的开解,只是莫名地在静人母亲幻境里,得到了平和。是很喜欢的书。

  《哀悼人》读后感(六):一度觉得此书是不是更适合芥川赏,最后想想又不是

  喜欢拿死亡做噱头的作者不少,但是稍欠火候就会变成中二/装逼。玩群象/复线的作者也很多,毕竟群象是最能让作品显得大气的手法,但是掌控力稍差的作者,几乎都会玩崩

  该作的剧情说穿了就是一个精神有点问题的青年类似自我流放的方式到处跑。以此为线索,讲了若干和该青年有交集的人所见所闻所感所经历的生活。由于是以死亡为题材的故事,所以悲惨的故事不少,社会的阴暗面也有所触及,但是要说是批判或者写实,比例又不到主体。而要说内涵什么的,或许有象征和暗示的地方没有深挖,但是过度深挖窃以为也没有意义

  那么该书的亮点究竟在哪里呢?作者笔力雄浑叙事能力高超,所以用一个绝不是喜剧的故事,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得到了郁爽的体验。一开始觉得此书是不是更适合芥川赏,但最后想想,还是作为通俗娱乐更合适

  《哀悼人》读后感(七):不要死

  总有些逼迫人价值判断处于极暧昧境地的题材,如孤独战争,让你走近一步则难耐其散发的彻骨寒冷,走远一步又内疚于自我麻木不仁。其中无非以死亡最面目可憎。孤独可以靠沟通缓解,靠欢聚遗忘,然后靠本性捍卫,而死亡却如同一切的原恶,一切尝试逃避的行为,减轻其恐怖的行为,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迎面与之对抗的行为,都只能称作虚张声势,隔靴搔痒,动摇不了其核心的一丝一毫。且前人的经验不能吸取,别人的体验不能传递,这终归是一个必须自己面对,而又根本谈不上面对的问题,纠缠我们到最后。

  如芥川龙之介所说,生命如一盒火柴,轻慢疏忽容易招致危险,过于慎重又显得荒唐可笑,如果死亡是生命的反面,也许同样呼唤我们这种态度,也许看来,莳野的态度算是过于轻慢,静人的态度又过于严肃了,但谁又是中庸至圣的神明,能走在恰如其分的刀锋上呢?

  “哀悼人”到底在干什么?于人,他往往表现为冒犯和突兀,虽然曾经打动一些人,那也只是类似约翰列侬所言,恰好有”共通的梦想“。于己,他终于不能记住所有义理苛求的细节,只能在被要求的时候刻意努力,这还不算那些自我修订的法则,资料不齐全怎么办?这已经接近于一种圆谎,有的时候真想亦正亦邪的朔也所说,“那已经不是伪善,那只是自我满足,连伪善都不如。”再退一步,到底死者是不是害怕被遗忘,当然不是,那么是活人害怕自己被遗忘?然而会否被铭记并不等于会否被死亡放过。说到底,家人将静人的行为描绘为“寻找自我的旅程”并无不当,而这种旅程的结局永远不是完成,而是放弃。

  书中如圣母般的巡子,仿佛呈现了对自身死亡的最完美姿态,有作者的厚爱,巡子是不会被遗忘的典型,死亡也成了唱歌一般的存在。将死的巡子与还将长期生存的静人(如作者暗示,好像是“越来越健康”),形成书中对待自我生命最强烈的两极。将死者拼命融入社区生活,在生者却选择一条孤绝世人的难被理解之路。将死者用最后的余力体验生,在生者却妄图无师自通地去体验死,两代人的方向尽管不同,但却都尝试联通生死,只是巡子对生的体验源于她仍在生,所以鲜活生动,充满光明,而静人对死得体验却因他尚未死,格外艰涩生硬,最终使他几乎成了一部似乎靠使命感驱动的机器,纵使幸世想要用爱的体验将其召回,但结局仍未带来安慰。

  到底有什么可以跨越生死,即便是在那样不容原谅的行径面前,老人在病床前写下的“抗、快来”也同样让人鼻子发酸。莳野因为绝情而不容易被触动,静人因为太容易被触动而绝情,可是只要有生死大事在头顶萦绕,人就注定只能是多愁善感,出尔反尔的动物吧。静人的旅程注定和人生一样,结束不是因为完成,只是因为结束突然降临,在此之前,他仍需要坚持一会儿。其实人生就和巡子的病一样,只是坚持多久的问题。

  一本暧昧到可恶的书啊,你都不知道作者在肯定什么,但至少,珍惜生命是没错吧,总之,不要死。

  《哀悼人》读后感(八):比起悲叹失去的东西 想要珍惜留存的东西

  很沉重

  完全没有被治愈的感觉

  腰封骗人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对生与死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想

  为什么既然爱别人 被别人爱 并因为种种被感谢过

  还要死掉呢

  那对活着的人岂不是很不负责任 很不公平

  转念一想

  若是真有“哀悼人”一说

  那么,很多被决定,被下达死亡通知书的人

  就不会惧怕它了 而是想到 有人哀悼我的过去

  就会欣然离去吧

  这就可以解释悻世为什么想要轻生

  她怕没人记住她爱过谁 被谁爱过 做过什么而被人感谢过

  贯穿全书的三个问题

  以静人母亲巡子用总结性的口述来概括

  “比起悲叹失去的东西 想要珍惜留存的东西”

  这句话让我心头涌上暖流 直至温热眼眶

  说到心坎上来了

  通俗地讲,

  看到这时

  正与麻麻搞得僵

  心想要是有一位巡子这样通情达理的母上大人就。。。

  我承认我爱做梦

  说本书是第二人称手法

  不如说是由三人来从侧面反映静人的心理活动 语言 动作等

  好像每有死者出现 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是这个死者爱过谁 被谁爱过

  因为什么被谁感谢过

  但是从没关注过静人 问过他这三个问题

  这就是作者的巧思之处 以我主观的观点认为

  他爱过母亲及家人朋友还有伴随者 悻世 当然

  反之同样也被他们爱过 而色猎野也因为他所做的一切,对父亲的死

  对他所报道的事件主人公 还有因此要代替静人去哀悼,他是对静人心存感激的 因为他被静人拯救 重生了

  《哀悼人》读后感(九):虚妄之花,结不出丰满之果

  《哀悼人》讲述的是坂筑静人由于敏感的个性,从小看到小鸟在大风之夜被摔死而留下阴影。从此对生命中的无能为力心有戚戚焉。他一直执着于人要怎么才可以在离去后依旧在这个世界留有痕迹,或是曾被人感谢过,或是被人爱过,又或爱过谁。当生命如轻羽般消逝,那些爱过的,被爱过的,感谢过的人依然将他留存心底。他辞去工作像苦行僧一般在日本全境进行无差别哀悼。

  不管这个人生前曾是被人感谢的人,还是被人憎恨的人,或是这个人生前从来不曾引起过别人的关注,他都会无差别对待,在死者死亡之地,探寻他生前的故事,并作哀悼,告慰亡灵。

  我跟书中的很多人一样,觉得这样的行为莫名其妙,充满了乌托邦的幻想。可能作者更多的就是将这个人当做一种理想,一种平和而富有同情心、富有耐心的神祗来对比庸庸俗世中焦躁、冷漠而又没有耐心的我们。

  用一个哀悼人的形象来试图给到处充满了仇杀、情杀、凶杀、意外、病痛的世界一抹温暖的色调。

  然而个人觉得如果仅仅作为一种抽象的意向固然是可以,但是所谓“无差别哀悼”不过是一场虚妄。

  且不说那些死亡的人是否介意自己曾给这个世界留下的痕迹,仅仅就“哀悼人”五年间每一天都行走在路上为别人哀悼这个行为来讲,非常质疑这样的行为到最后留在“哀悼人”心里的那些故去者又有几个?他试图让那些即使在这个世界上无人惦记的人也在此刻被他所铭记。但是下一刻,当他为下一个人哀悼的时候,对前一个人的怀念是否也就戛然而止?

  列数他一天的行程,哀悼的死者大约三到五个,这样持续五年或者终其一生下来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够被铭记。

  爱本来就如同捕风,一个陌生人的哀悼或许会比风还清浅。

  应该说哀悼人本来也不仅仅是为了告慰亡灵,更是为了让自己内心安定。

  不过我依旧觉得他行走在茫茫旅途,内心也一样茫茫无依。哀悼或许让他内心安定,然而哀悼到底是对生命逝去的无能为力还是有所为呢?我自己也想不明白。

  反而是静人的母亲,巡子,她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所表现出的生活态度让人颇为感动。她愿意着装亮丽地去安慰那些尚且还在医院里接受治疗的人,也愿意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放手去做一些她认为有意义的事,而不是把生命的赌注放在医疗上,希望借助治疗来同生命博弈。

  她的丈夫患有交流障碍,她是丈夫的代言人,她的女儿面临着新生命的降临内心不安,她成为了女儿安定的力量。这样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生命的意义,她从容淡定的姿态不需要哀悼,即使有一天她离去,也会长久地存在于那些被她照拂的人心上。

  她常常想念自己的哥哥,而哥哥也因此虽然离去好多年,依然在这个世间留有痕迹。静人虽然行走在路上寻找生命的意义,试图留住死者在世间的痕迹,却忽略了妈妈的内心,如果他早一点明了舅舅在妈妈心中存在的方式,也许他会早一点开悟。

  我们都只是人,而不是神。能够留在心里的,关爱的,照拂的人数有限,好好珍惜身边人每一天的生活和感受尚且不易,对人类进行无差别哀悼,怕是只有神祗才能做到。

  若是静人因为“哀悼之旅”而错过了母亲最后的时光,我真觉得他才是那个真正应该被哀悼的人。

  爱的定义是什么,我希望爱的定义是,对于每一个深爱我的和我爱的人,他们生命的每一个重要的瞬间,我都在场。他们危难的时刻、难过的时刻、悲伤的时刻我都可以哪怕是给予安慰。即使是要做到这些也千难万难。所以对于无差别的哀悼,只能说是一朵虚妄之花。爱只有在深切的存在中才会开花结果,荡在空气中的浮尘,此刻即使存在,也敌不过时间。

  《哀悼人》读后感(十):你离开的地方

  死亡。这个词会让人想到离开的家人、报刊新闻和街上远远传来做法事的嗡嗡声吧。那些模糊不清的呢喃,敲响的节奏,是一种哀悼吗? 死亡这个永恒的话题对我来说依旧是那么的遥远。在爷爷的墓前祭拜,烧着纸钱的空气依旧无法让我的双眼留下泪来,爷爷的生前是怎样的面容呢?微笑呢?手的大小和纹路呢?还有,故事呢? 再无其他。也不曾想过那些关于如何死去如何下葬的问题,面前,不过是一堆黄土而已。我的多年以后也会是那样吧,一捧蛋白质或矿物质沉睡在黑暗中,无人想起,无人记挂。时光这洪流把我们跟不上脚步的石子随意地丢弃在河床上,有谁会在许多许多年后驻足倾注几秒钟的目光将我认出呢? 说多了不过是想象。像是世界地图的背面,死亡于我是毫无经验领会的一片空白。可是静人说,“那位去世的人,她被谁爱过呢?爱过怎样的人呢?做过什么事被人感谢呢?” 坂筑静人初登场的那一刻,我眼前浮现的是《虫师》里银古的影子。高瘦单薄的身材,稳健的步伐,褪色的T恤和背后的登山包,重合的身影应该有一样寂寥的色彩吧。为了寻找什么而踏上旅途,也因为各自的原因不愿停下浪迹天涯的脚步,也都会有几分不可依赖的味道吧。在开了口以后会被异样的目光注视。在习惯了负重的肩上却没有牵挂的重量。在独自一人的旅途上饱经风霜。 可是坂筑静人啊,他是在走向死亡呢。总是在死了人的地方转悠,因此也会被警察拘留。在附近打探关于死者的消息,常常被别人斥责为一种不尊重的行为。以奇怪的方式跪在地上哀悼,也会被人赶走。在这样的途中,小心翼翼地行走,带着脚下的某个地方被某个人深爱过的人曾经死去的想法。并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那些死去的人,无名无姓的流浪汉也好,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也好,早夭的婴儿也好,他都一个个地哀悼。 并藉由关于他们的爱与感谢将他们放在心中。 这样一颗心,究竟该有多大呢?能包容一切死亡的是地府吧。所以人们认为这个哀悼人只是个伪善的宗教人士,也是很正常的想法。在这个死亡司空见惯,被人们漠视的年代,一个以哀悼素昧平生的死者为使命的人不被理解是理所当然的。更何况,关心死者的话,大多是猎奇的心理想要了解各种各样人的死法吧。但哀悼人不是这样的。“为了不忘记……这孩子的事,放在这里哦。”年幼的静人说,“因为,这孩子生下来,好好地活过的事……放在我心里了。”在这哀悼亡者的人心里,其实是活着比死亡更重要吧。 “她被谁爱过,爱过谁?她做过什么让人感谢的事?” 这一切,难道不是比死亡的方式和原因更值得记住的存在吗?存在的意义是爱而不是死亡啊,所以哀悼人在走访的时候问起这样的问题,把这些放在心中进行哀悼,而不是可以引人注目的新闻式死亡过程分析。一个软软的头发蓬蓬的可爱宝宝,一对爱惜伙伴的朋友,一位有美好笑容的女性,一个失去了至亲而绝望甚至自暴自弃的少女,一个被丈夫深爱着的不会说话的妻子……即便只有零星的生活细节,即便只有死去的事实,也为了记住把这些刻在心里。 因为遇到了静人,对死亡的看法改变的莳野写出了不同往常的报道。关于死者的,爱与被爱,活着的证明,变得比他以前所追猎的凶杀动机和龌龊更为重要。这是一种天真的希望吧。希望活着比死亡更受人们重视。希望“至少要选择在死的时候别人知道你是谁的生活方式”。那种死者对于被忘记的恐惧,对于藉由在人们心中被记住而活下去的渴望,是希望可以传达到大家那里吧。从哀悼人那里传达来的这希望,使莳野不由自主地协助着静人,去寻找那些关于死者的温暖真相,并藉由他的笔传达给更多的人。 静人在踏上旅途的时候,心中是有着这样的觉悟的吧。“不能忘记这个或者那个死者活下去……”因为害怕遗忘,所以选择统统记住,一个也不敢漏掉,一步也不敢停下。 可是一步也不敢停下,静人的脚步终于没能在母亲死前踏入家门。静静等待着静人,等待着新生,等待着死亡的母亲巡子,虽然不愿让家人去寻找静人但心里还是一直抱持着他会知道我即将离去的念头吧。可是慢半拍的静人,不敢停下脚步的静人,却始终没有回到她身边。忍不住想起巡子在等待死亡之际编出的那一个个“好笑的谜语”,以将死亡编成笑话来习惯这件事情,真是奇怪的安慰方式啊。可是那个谜题是“我的癌症”,谜底是“恋爱后得知家族是仇人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我在不经意轻轻巧巧猜出来的一刹那泪流满面。“知道的时候,已经晚了。”静人对于母亲的死亡,知道的时候已经晚了吧。哀伤仿佛不知置于何处。可是当静人将巡子的生命以爱的形式留存于心中,当静人对死后的巡子说出“是我从今往后也会继续爱的人”,这个故事温暖了。因为哀悼人就是,就算生前等不到,死后必定会相见,这是母亲对于儿子行为多么伟大的理解啊。 坂筑静人在死者去世之处以将双手分往天地又在胸前重叠的动作,把去世的人作为他人无法替代的存在记住,来哀悼。将天地之间死者的存在,接触的空气,分享的喜悦与哀伤一同纳入心中,以此来记住他的存在,是这样的吧。你离开的地方,我来过了喔。与你相关的,爱过的、被爱的、值得感谢的,我放在心里了喔。所以,不要害怕被忘记喔。是这样的吧。对于哀悼人而言,哀悼,是为了祈愿不会忘记。 但是在相伴的旅途中逐渐对静人产生了依赖的倖世,却因此觉得不如死去来让静人把她记在心里。“因为想让你把我刻在心上……想让你哀悼我。”所以倖世来到了崖边。“要活在你心里……为了这个……我必须死……”因为接纳了太多死亡而不敢展露其真实的静人的心,因此而茫然了。一次次地面对死亡而不被打垮的静人,也许是逼近神一般的存在了吧,却在这里也透出了一个人的软弱。害怕、嫉妒、喜欢……一个寻找亡者爱之踪迹的人却被爱困住了。这也许是因为作者希望哀悼人更有血肉吧。又或者这是一件自然而必然的事情,正如因理解而产生爱,又因爱而选择离开的倖世。执着是爱,放弃执着也是爱。所以倖世选择了道别,希望静人继续哀悼下去,继续做一个将来会为曾经被爱的自己哀悼的哀悼人。而静人翻过山,消失了踪影,可他的足迹留在那里,如同所有离开的人一样。 你离开的地方,留下爱与感激。 你离开的地方,我用爱与感激将你铭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