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手艺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10篇

2018-01-13 21: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10篇

  《中国手艺人》是一本由白英著作,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一):抱朴守拙才是一种艺术

  刚收到书的时候便迫不及待地打开,封面朴素淳厚的画风直接感染了我。文案写到“他们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因为坚守,他们在这个喧嚣世界,显得格外宁静”。看完这句话,本来或兴奋或躁动的心突然安静下来,只觉得要整理心情,用最为宁静的心去阅读他们的故事,才能表达对“手艺人”和“守艺人”们的尊敬。 翻开书页,一股浓厚的书香扑面而来可能跟书的纸质和图画文字的油墨有关。这种味道更是很容易让人沉下心来,去探寻手艺人背后的故事。作者在序中也写到,是在旅游的途中把见闻记录下来,才行成了本书。我想,探寻手艺人的过程可能也是一次游历,是知识的游历,也会是心灵的游历。毕竟因为他们,喧嚣的世界也变得十分安静。 说到中国手工艺,其实它们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其实就是一件件篆刻在器物上的华美纹饰,是一个个凝固在寻常生活里的家用物件,是一缕缕融化在舌尖上的独特美味,是一丝丝烙印在心房里的美好寄托”,至善至美,大美无言。 想到最近在看的综艺节目《中餐厅》,节目本身是励志于弘扬中华美食,而节目嘉宾也将中国传统的小扇子、小脸谱、中国结等等作为礼品送给外国游客。其实这些所有令我们现代中国人骄傲的传统文化的载体,都是通过一代代的中国手艺人在传承、在延续的。书中把手艺人另写作“守艺人”真的是太过精彩和巧妙。 “无谓崎岖,专注向前,投入自己热爱的事;为接近极致,不惧枯燥和漫长,倾注所有……”作者通过四年的拍摄,将这些于平凡时光中坚守的手艺人化为文字和图片呈现在书中。让我们去感受一代代手艺人探索背后的文化传承,和一段段手艺人默默坚守的民间小事。 书中呈现了“指尖上的艺术”、“指尖上的生活”、“指尖上的美味”和“指尖上的寄托”四大板块。总结起来便是书中提到的“民间中国”四字。 与文中一段段精彩故事相对应的,作者为每一个手艺所起的名字其实也是十分精彩的。像“黑白雅韵”、“蓝白之魅”、“木香久留”、“扎制环境”等等这些词语,让人看了便忍不住想要翻开书页,去探寻其中的故事。 总之,阅读本书,是一段知识的旅途,更是一段净心的过程。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二):外面太乱,自己要静

  我曾经在一所教育培训机构上班,这家培训机构主要是帮助每一个人寻找到自己一生目标,通过多种测试、小组讨论、观看星盘、结合五行等多种手段来最终确定。不熟悉的人,听起来的确会匪夷所思——我的目标需要别人帮忙找到?看看那么多的人不停的在换工作,甚至换行业就会知道有多少人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明确的目标,不清晰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一件可以一辈子一直做下去的事情。

  “这件事情”就像人生的指南针,让自己拥有坚定信念始终走在一个方向上,也会在任何时间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中国手艺人》这本书里提到的35位手艺人便拥有这样的指南针,他们知道自己这辈子应该做的事情,他们正在用“专注”进化、服务自己的生命

  翻开《中国手艺人》,封面是复古的牛皮纸感觉,把时间拉回到我的少年时代;内页是顺滑而质感的,轻而易举的勾起了我阅读的欲望;文字细腻而舒展,35位手艺人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一个灵魂自在跃然纸上,绽放而丰满;厚重的大中华“守艺人”精神,在作者白英的笔下具体形象——坚韧、不忘初心、拥有善意的执念、倾注所有……

  作者白英对“匠心”的解释我非常认同“所谓匠心,就是确立自己的目标。一直做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真正走在“目标”路上的人都是在努力生活的人,可以说,他们是真正“好好活着”的人。因此他们愿意听从内心声音,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放弃千百次的机会而选择这一件事情,这行为本身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是内心对于目标深信不疑的笃定,更是对生命的最高承诺——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用来磨炼这项这技能,这样才能成功

  全情投入后,真的会成功吗?

  当我在看到作者白英在书中介绍张罗人白明印、最后的制针人裴向南的时候,便不自觉的感叹,这些手艺将终将和活字印刷术一样,成为历史。正是这两个人物让我对“技能”有了更多的理解

  在哪个时代说哪个时代的话。单纯把某项技能作为个人爱好的,不在这篇文章的表达范围之内。如果所掌握的技能不能为自己或社会,带来更多的物质或精神回报,那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呢?“日新月异”已经不足以描述这个急速发展的世界,如果所掌握的技能不能与当下社会接轨,最终只能被取而代之。于是,让所掌握的技能更精湛,更富创新性,更符合时代文化,便更具有现实意义。作者白英也在这本书的某些文章中有类似观点的间接表达。

  回到《中国手艺人》,作为一本介绍山西省民间艺术家的书,这的确是一本好书,是一本了解山西文化的好书。甚至爱好旅行的朋友,还可以根据这本书做一个私人订制的旅行线路。如果放眼全国,这些人物的重量是不足够支撑真正的“中国手艺人”,因为书中提到的手艺人中,有90%以上来自山西。

  无论是哪里的手艺人,正是因为他们对初心的坚守、热忱和敬重,才让我们看到目标是如何铸成永恒信仰,成为生命的动力源泉。是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然,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外面太乱,自己要静。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三):文化担当,手作传承

  一门手艺,一生钻研。随着现代机械化的生产,手艺制作越来越凤毛麟角 。虽然自动化的计算机设定,让产品越来越精致、甚至无可挑剔,但是在我看来,它们还是缺乏温度。只有手作都是温暖的。而那些秉承着手艺活的人我们称他们为手艺人,也就是匠人。

  《中国手艺人》是一本有温度的书,书中记录了三十几位手艺人坚持的传统手艺。该书的作者白英是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可能是因为作者生活地的缘故,所以我们看到该书中记录的手艺人相对比较局限,主要集中的山西、陕西一带,虽然他们只是中国手艺人中的一鳞半爪,但是尝鼎一脔,从这些个别手艺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传统工艺的坚守,深切地体会到匠心的可贵。

  该书分了四块来汇总介绍这些手艺人,分别为指尖上的艺术、指尖上的生活、指尖上的美味、指尖上的寄托。手艺,无疑,是靠一双手来创造奇迹。他们有的是用一双手来制作陶瓷、有的用一双手打造银饰、有的以一双手雕刻砖花、还有制作漆器、塑面人、印染等等。对于爱吃之人来说,“指尖上的美味”更是让人心好奇,到底是一双双什么样的人,制作出美味的食物来,这些食物中有家家户户都会吃的盐、山西第一调味品醋、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的糖画、还有很快就到中秋节要吃的土炉月饼、……每一种手作食物也承载着一代代老匠人的精湛手艺。是他们的坚持、坚守,才有我们一直能品尝到的传统美味,和我们可以一直欣赏到的有温度的手工艺品。

  他们的坚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担当。纸扎是最短命的艺术品,但是纸扎匠人卢师傅却用良心真心做好手中的这些活;现代人大部分都用塑料桶,或者是不锈钢桶,传统的木桶鲜少有人在用了,箍桶这个行业现在已经几乎没有后继人了,箍桶匠工艺也快失传了,身为箍桶匠人的王金良还在古镇里坚守着他的箍桶店,以传统的复杂的工艺慢工出细活地制作着一个个木桶;陕西独特的“打铁水花”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这一代传一代的绝活,是铁花艺人责无旁贷执著,才让我们得以欣赏到铁花流光溢彩魅力;……每一种传统手艺,都是中华博大精深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让我们为祖国伟大自豪。而手艺人,是他们谱写着这些神奇,没有他们的坚守,就没有这些有价值的存在。

  感谢这本书,让我们见证了奇迹的诞生和坚持。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四):炉中香

  小时候,玩过泥巴,剪过纸花。作为北方人,花馍馍看过也吃过,见过别人做豆腐豆芽。小时候这一切在我眼里是十分神奇的,现在确实是另一种惊叹。

  不用去想什么当下流行的匠心或者被嘲讽创意不足底蕴不足的匠人,物品因为炒作价格虚高是因为有泡沫,概念被炒作捧高扭曲是因为虚荣和优越感。

  你只需要看一眼,只一眼。精致可爱东西人人都爱,况且还有一个漂亮的名字。“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颈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梅之瘦骨相称,故称梅瓶。”更不要说光滑的瓶身与让人想摩挲的凸出的图案。

  梅瓶,传统名瓷,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盛酒。

  银子去除雕饰去除所有的雕琢也都是大伙都爱的东西。白银黄金硬通货。手工饰品与生产线的区别,有人说是多了底蕴和灵性。觉得这话玄乎乎听不懂的我,只需要自己去浅浅地尝试一下下,大概只需要去翻阅几本关于打造流程的书籍,图样的设计....嗯,这事,真的是需要天赋的。有人从白银里看到价格波动,有利可图,有人从中看到一件件艺术品,最珍贵的就是,居然有能够将之变为现实的能力。想要知道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大概你去看看打算早起与真正早起的人,打算做某事与坚持到底的人。“打铁水花”壮丽又危险,比烟花美丽,生铁和锯末在1600摄氏度的高温中邂逅,上窜下跳的火苗和吹出的碳花是前奏曲,炽热又热烈的奏鸣曲高潮迭起,谢幕的尾曲流光溢彩,留有余温。

  匠心之所以得到赞美是因为精湛的记忆需要一日日的打磨和练习,但是无法忽视的事情是,日复一日的打磨也是需要天赋的,人们因为希望和热爱而坚持,也会因为进步而振奋。卤水点豆腐,炭炉烤月饼,山西老陈醋,手工粉条,每一样对比现代的工艺的共同特点就是需要更久更多的人力的投入和时间的酝酿。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提高的效率机器代替了勤勤恳恳的工人,更高效率更智能的动作的分解和重组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的劳动力。鼓吹的工业4.0智能生产也在逼近,一代代的技艺的更新,被淘汰的要么成为艺术,要么湮没在时间里。

  标准化生产带来了巨大好处,作为商学院学生深有体会,不想也觉得不值得批判。

  机器大生产带来的冲击里,他们守住了,所以今天他们被成为手艺人。

  在这样的时代变革里,他们也积极的寻求着变革,改进图样,寻求突破,所一他们才能够脱颖而出

  这样的坚守和突破,都难得而又珍贵。

  而且在多少年前背对了作坊工厂扩大机器生产扩大产能发家致富的潮流之后,或许在某个时点又能够赶上复古绿色健康怀旧的潮流。只能让人感叹,际遇的奇妙

  对于生活在朝秦暮楚的时代的浮躁的我来说,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能做到极致的人,都难能可贵

  且之所以手工艺值得被尊重保护,我以为就在于人,我们要爱护和珍惜的是人类的天赋。就如同竞技体育让人欢呼,数字天赋获得财富,透过石头能够看到栩栩如生作品的天赋,能够把粘土完美的塑造成瓷器的天赋,同样也应该得到应该有的珍重。

  在过去,卤水点豆腐,炭炉烤月饼,点缀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带来丰富的菜色和生活中的甜甜的滋味。值得后辈了解和尊重,自然也会被当代人铭记。或许,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远远望去,它们是点缀,宽阔的长河中的点点光,近看,那就是人们的生活。

  花馍因为在燃着的香的下方,也渲染到了一分沉静,哀思感染着它们以至于它们能寄托我们的感情。北国的冬天,凛冽的寒风还没有被暖气和空调完美抵御,红色的窗花也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慰藉.....而人们,从这些场景路过或沉默以致意,或顿首而寒暄,并不需要可以去注意和赞叹,因为那是那时人们的一部分啊。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五):传统手工艺的未来何去何从

  中国传统手工业正在没落,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农业时代到手工业时代的兴盛再至城市工业时代的衰败,手工业经历了难以言喻的痛,曾经引以为傲的手艺人,也从农村劳动力的收入远比手工艺人少的局面,到现在生活难以为继尴尬处境,他们该如何在时代的巨变中生存?这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但另一面,手工业是应时代转变的需求而生,市场需要永远决定一个产业能走多远的根本因素。导致手工业走出市场的原因之一,费时费工费力费钱,和时下追捧的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匠人精神一样,很是奢侈。一旦奢侈,就离大众远了。

  拿砖雕艺术来说,曾作为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大院等一大批晋商大院的装饰,照壁、屋檐、门楼,甚至是每一片瓦都刻着不同的图案,而完成两幅比较大的砖雕门神作品,就需近两个月的时间,刻刀都得磨秃十几把。放到今天,肯花费如此高的价格,或者肯付出如此多的时间的手艺人又有多少?何况那一剪子,一刀子下去,落手无悔,拿捏有一点偏差,便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奢侈的另种含义,其实是买家难买,卖家难做又难卖,想要以此为生就不容易了。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意味着它已经失去市场竞争力,它不再被普通生活需要。就连曾经支撑日常生活的手工制作,如今也是毫无施展之处,逐渐被淘汰和遗忘。

  晋商时期,山西大阳的针供应每一个家庭,并且热销中亚,现在不仅手工制针没有市场,就是用针线缝补衣服也少了;当年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簸箕和箩,现在少有人用,张箩绞簸箕的人便没有活计可干;还有曾经被认为物美价廉、坚固耐用、工艺精制,生活起居离不开的木桶,一度是作为陪嫁习俗,随轻便、美观、实惠的塑料和不锈钢日用品的兴起,很快被更换替代......这些情境的改变,大概是从20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城市工业的大量廉价产品涌入中国和世界各地,传统手工行当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城镇工资一月平均不到百元,柳编人一年收入就高达5000,一般人不敢想,可当农业的机械化以及各种塑料制品的出现,柳编业失去了市场,以至于以柳编发家致富的大东村全村从事的柳编人仅剩3人,且都在70岁以上。因其功能性的丧失,手工业没有了市场需求,各种技艺也就无人可学,传承难,这是整个产业去势的现状。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六):手艺 & 守艺---评《中国手艺人》

  在这个科技与时俱进的今时今日,我们生活的社会中的产品生产越来越多地融入了机械化流水线操作。多了智能,少了人工;多了机械加工,少了手艺制作。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但是从某些角度看我们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发出无声的叹息。那些老祖宗遗留下的,传承而有的手艺技术我们是否还真的能守得住吗?

  书店闲逛时,我乍然看到《中国手艺人》时停步驻足了。朴实无华的牛皮硬板纸封面,黑白主色调的双手加工手工艺品照片有如一杯冲沏已久的香茶邀情着我的举杯细品。是啊!《中国手艺人》无疑是一本生动呈现众多中国目前流传下的,经过提炼综合汇总的手工艺品分享介绍和关于制作这些精品的手工艺人们。有别于我们如今块节奏的都市手工,这群手工艺匠人们耐得住寂寞地依然守候在历史积淀下的工艺品们。除了加工制作,这里更有着分享赏析,这里同样还有着文化的传承和寂寞的守候。

  冲着那份对宁静的渴求,更奔着对中国手工艺品的了解,还囊括着放慢心境下走入艺术品故事背后的解读,我开始了《中国手艺人》的翻阅中。确切而言,这是一本通过分享介绍手工艺品进而展现中国手艺人们对手艺的守护故事。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汇聚着众多亮眼的中国手工艺品。它们用着无声的言语,却是生动的诞生故事开启着对制作它们的手工艺人们的勾勒。300余幅图,手艺和手艺人,以及关于那些回不去的岁月与乡愁------于本书的字里行间,图文并茂中展现无遗。尽管我们身为门外汉,但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读者却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强着对中国文化遗产瑰宝的情感。

  中国手艺人制作精美的手艺制作。这里既是手艺又同样是守艺。尤其是时至今日,更多的人们不断地告别着单调,辛苦的手工艺创作,而不断地渴求着融入快节奏的大都市生活。那么这群还可以沉静下心去创作艺术品的人们无疑是可歌可敬的。指尖上的艺术黑白雅韵,传世银缘的彝族银饰,满天红霞来剪纸,晋韵悠悠做砖雕,掌底流韵有漆器,指尖流云彩面塑,千锤百炼来打铁-----为了这些有故事的艺术品,中国的手艺人们除了将老祖宗留下的手艺进行着坚守,更通过钻研和学习在不断地创新。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内心,爱得上艺术,守得住技艺,这便是书中选取的一批中国手艺人的写照。

  一读《中国手艺人》,我不仅仅更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现有的艺术品的出处和制作工艺,我更结实了这样一批值得敬佩的手工艺人。这真是一本很有分量的关于中国文化遗产和手工艺故事的读本。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七):手艺人的工匠精神

  《中国手艺人》这本书中介绍了近二十位中国传统手工艺人及其他们承载的手工技艺,在展现传统手工艺之美的同时,细腻、真挚地描绘了他们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态度,沉静而朴实的快乐与生活,传达出传统手工艺人的纯粹的精神之美。这些手工艺人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艺,并且还在淬炼自己的心性,用美的追求,辛勤的汗水和智慧,来回报时光与岁月,得到的是欣慰和自信。

  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工匠精神,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工匠”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一种人生态度,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把做的事要精益求精相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作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为用户服务的精神。

  当今的社会,人们心浮气躁,追求 “短、平、快”,虽然带来的即时效益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现在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这些手艺人只是普普通通的匠人,传承着一门传统技艺,却撑起我们民族文化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和流传下去,这就需要我们的匠人具有朴实的心态和认真的匠心。我们从内心就对这些手工艺人存着一种尊敬,

  如今的工艺多是电脑设计,机械化的生产工艺,虽然产品越来越精细漂亮,可是,却没有传统手工艺的内涵和质感,只有手艺匠人的手工艺,才能被称为手工艺品。这就需要匠人的技术和传承。

  书中分为四大部分:“指尖上的艺术”、“指尖上的生活”、“指尖上的美味”、“指尖上的寄托”,介绍了平遥推光漆器传承人薛生金、南通蓝印花布传承人吴元新、平定刻花瓷传承人张文亮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也有柳编匠人李世德、乡村铁匠尹俊杰、烟火制作人尹来庭的等普通的民间手艺人,还有彝族银饰工匠、荥经砂器人等手艺等手工艺。

  就是要发扬工匠精神,无论做什么事,都是要沉静下心来,看完这本书真的挺喜欢这些手工匠人,他们身上天生有一种专注精神,宁可多花费点功夫,也要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不允许有半点差错,不断磨练自己技术,做深做细做好。希望你看了这本书能够从中感悟,了解这些匠人之所以成功,都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没有努力又何谈收获呢!

  作者白英,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CFP、东方IC、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签约摄影师,多家平面、网络媒体撰稿人,网易、搜狐旅游名博客。擅长拍摄风光、古村、民俗等题材。作品多次在CCTV2、《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播出与刊登。

  在书中全面展示每位匠人的代表之作,这么多的照片是由摄影师拍摄的,由专业,在光与影中展现了工艺之美。这本书,装帧精美,雅致大气,书中插图均为彩色印制,令人爱不释手,为读者呈上一本最有阅读性、最精美的书籍。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八):手艺,守艺

  通常这种拥有摄影图片篇幅的书籍价格都是不低的,这同时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对这本书的兴趣来源于一句话“高手在民间”,并且也想了解一下我们这地大物博的国家会隐藏着多少传奇!有多少是我见过的,有多少是我不了解的,有多少可以为继的,有多少面临失传的,什么样的程度和内容够得上我们叫做的手艺,够得上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书中介绍了35种民间手工艺,发现大多在山西山东河北附近,这样一来觉得有些覆盖面小,北方和南方及边疆应该也有很多,之前在电视上看到手工爆米花也被报道了,但当然这种衡量不能以个人的标准,况作者已尽己所能的在收集这些资料,值得推崇。

  铁花,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手艺,因为的绚烂。陶艺,也很向往,有时觉得文艺和文化那种牵扯的关系很让人满足。而有些离现代生活渐离渐远的手艺,束之高阁被历史淘汰,我们却无法做些什么,而有些大浪淘尽却依然坚挺,受人欢迎,新一代的手艺人将历史与现代融合,这种做法让人们欣慰!

  手艺,也联系着我们的国计民生,需要我们努力的同时应也有国家的调控,希望在我收入水平上涨后,也买的起像样的手工艺品,那时也对得起艺人的辛劳和手艺!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九):因为他们,喧嚣世界也变得安静

  中国传统手艺人,是一群甘受寂寞,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在这个浮躁的世界显得格外珍贵。《中国手艺人》中大量的特写图片,不仅记录了每项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也呈现出一份宁静致远的气韵。书中的有些手艺,也许不久的将来就会失传了,有些手艺的传承如此艰难,有些手艺在变革与坚守的两难中徘徊,透过作者的笔,手艺人心中的失落隐约可见。

  版式也很精美。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十):如何在梦想与现实中保持一个平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老一辈的思想里,拥有一份手艺就是拥有了在现实生活中生存下来的资本。那些引以为傲的本事儿大多是在一代又一代的人的手里耳闻目染传下来的,可以说融合了无数人的智慧和经验。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机器被大批量使用,以手工制作为代表的手艺人却在逐渐退出世界的舞台。原因何在呢?似乎有些过时了,耗时耗力,无法维持生存需要……这些都是影响着手艺人存在的关键原因。

  可是,这些手艺真的不值得学习吗?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就那么没价值吗?手艺人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状态下究竟要不要继续坚持下去呢?诸多的问题都在考验着许许多多的老一辈手艺人。读《中国手艺人》,走近中国手工艺人的世界,看作者白英用真实镜头下和文字中的手艺人如何用行动和岁月坚守着自己所挚爱的手艺。

  艺术、生活、美味、寄托,书籍正是通过四个部分详细介绍了手工艺人的生活经历、成长过程、精湛技艺以及他们与所处的社会环境下如何适应当下的生活等方面内容,让读者在其中感受到手工艺的魅力和手工艺人骨子里的那种匠人精神。

  其中有陶艺大师张文亮,剪纸能手屈文霞,印染大师吴元新,最后的柳编人李世徳,晒盐女次仁玉珍,糖画艺人吕少勇,铁花艺人艾绳军,面羊制作人霍承武……他们独特的手艺可以说影响着太多人的生活,也成为独特的时代回忆。比如精致的瓷器、过年的窗花、 甜甜的糖人、泼金撒银的打铁花盛景、好吃的豆腐,它们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灿烂多彩。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深深地为他们精湛的技艺而赞叹,那些充满灵性与美感的作品,亦或是品质精益求精的成果,让人看了就忍不住的喜欢。更难得的是,尽管生活窘迫却依旧不改初心,一如既往地坚守着自己的手艺,不忍在自己手里断送了。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电影叫做《百鸟朝凤》,内容是关于唢呐的传承故事,从当初的辉煌到如今的不被需要,可以说唢呐匠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但这门技艺却是值得传承的,尽管看上去已经不足以维持生活。故事的最后,唢呐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算聊以安慰了。我们都知道如今的社会,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与手工艺人的生活,很多技艺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不可否认的是想要在手工艺和生活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是非常困难的,而如何继续维持这种关系则是整个社会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中国手艺人》,说的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这种执着的信念、文化和精神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并一直传承下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