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萍小姐的主意》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萍小姐的主意》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20 21: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萍小姐的主意》读后感精选10篇

  《萍小姐主意》是一本由Josephine Tey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页数:27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萍小姐的主意》读后感(一):最有味道的一部

  They stood there on the gravel looking up at her, smiling. That was how she always remembered them afterwards. Standing there in the sunlight, easy and graceful; secure in their belief in the world's rightness and in their trust in each other. Untouched by doubt or blemish. Taking it for granted that the warm gravel under their feet was lasting earth, and not the precipice edge of disaster.

  她们站在碎石地上微笑地仰望她。这是后来存在露西心中她们的样子。站在阳光下,悠然自在安心相信世界的公正,并互相依赖着。任何疑虑或伤害皆无法近身。理所当然地相信脚下暖洋洋的碎石路是永恒大地,而非通往毁灭的绝境。

  《萍小姐的主意》读后感(二):《萍》读后感

  有时候醒来你会记得那些梦,有时候不能。在这些天能够记起的梦里,总有某个段落是一群在阳光下的草坪上奔跑运动的女学生,她们来自约瑟芬·铁伊的这本推理小说《萍小姐的主意》。

  提到推理,人们总能想到一些关键词。比如我在翻开这部书之前,脑中闪现出的就是:死亡,陷阱,阴暗,复仇,精神崩溃……诸如此类。但读罢几章之后,我又确认似的看了看封面上的“推理”两个字。说实话,我的确可以把一所女子学校,一所管理严格的女子学校,与一系列悬疑的谋杀事件联系在一起,但是当书中的女学生一个个面色红健康地,朝气蓬勃地从故事中走来时,我潜意识里的那种可能性不禁越走越远。

  但是有一点,那些女学生并不是个个都性格完善,让你感到绝对友好的。当然,院长涵妲小姐认为她们的“犯罪”最严重不过称之为“行为偏差”,而年轻体育老师瓦格小姐,甚至觉得她们“过分正常了,偶尔若能有些小丑闻发生,会比较有趣。”而和她们朝夕相处特立独行的学生迪得洛,却在与萍小姐第一次交谈便给出了自己敏锐的见解:“她们的生活方式根本就不正常,所以你也不要期待她们举止正常。”

  而书中对她们朴实生活的着力刻画(而且这种力量一直到书的最后一页都保持着礼节性的克制),不仅让书中的人物(即便是最后酿成悲剧得那个人),甚至是俯瞰她们的读者,都在那一片金凤花圃,那一角可以看见风光的楼梯转台,那一张塞满任务的作息时刻表,以及那一张张健康红润哪怕是偶尔显出疲惫的脸之后,忽略了复杂人性中的隐患。

  我不知道铁伊的书在历史上是否畅销,不过任何热于猎奇的推理迷都会对她的书产生截然不同态度。但我想,不管这本书能不能归于正统的推理小说,它所展现的智慧都是不可藐视的。

  我之所以在看完书之后总是不自觉回忆起书里的女学生,是因为他们那种青春气息实在太熟悉了,当然他们所接受的专业教育要比我优越许多(她们自己可能认为是痛苦的)。我自己经常有这样的感觉,虽然从小学,到初中,再到大学,身边的同学换了三四拨,他们长得都不一样,绝对是有着完全独立人格不同的人,但是总能惊讶地发现,人类的性格,在这些互不相识,随意组合的人群之间,如此均匀地分布着。 善良好脾气的A,幽默开朗的B,爱挖苦嘲讽的C(B和C经常闪现在一个人身上),冷漠坚毅的D,沉默苦闷的E,还有你看着毕业照,逐一望去灵光一现般出现的那些默默的评价:“这人是当年的头儿”、“他可爱出风头了”、“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家伙”、“人云亦云没个主心骨”、“雷厉风行的做派”、“最多鬼点子就是他”,哎呀,大多是不太好的评价啊。不过,也有很多被时间模糊掉的身影,他们自个儿消磨着生命,难道他们就没有可以归类的性格吗?当然有,默默无闻就是他们的历史啊。换句话说,这也只是我最简单粗糙的归纳而已。

  我无法从这样一本带着青春香气的小说中判断出作者是不是一个推理行家,但是她对平常生活中人性的咀嚼,却真是细腻叹为观止印象深刻之一便是鲁丝小姐这位最终的受害者在露西和涵妲两人看来复杂的人格区分。其中露西对鲁丝这个人的看法,在书中经历了好几次转变,但这些转变都十分细微,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不少露西的主观色彩。比如第四章的午茶聚会,鲁丝发言后有这样的描述:“空气中没有不友善的气氛。纯粹是孤立。没有人对鲁丝说的话有任何评语。她们用漠然的态度完全不理会她。”“其他人一样不置可否。露西从来没见过英国式的沉默被发挥到如此淋漓尽致地步,如此淋漓尽致的残忍。她的指尖不仅因同情开始扭曲。”第六章的体育课上,“露西真希望自己能多喜欢鲁丝一些。”当体育课结束后,在露西看来鲁丝是故意逗留与涵妲小姐交流时,“她想起从前在学校时大家说的‘阿谀奉承’,刻画在这张脸上的,还有着粗鄙的满足。”以及在众人皆疲惫的课堂上,当露西经过窗外不经意看到鲁丝的脸时,“绝非无理取闹,露西认为一个刚刚在练习中失手的人,不应该看来如此自以为是。她对鲁丝的最后一丝模糊的同情,就在此刻完全被抹灭。”第八章在她怀疑鲁丝作弊后又质疑自己时这样想:“真的,她必须向鲁丝表示歉意,她必须想办法补偿她。”最后鲁丝被作为阿灵葛的推荐人选,带着对茵恩斯的同情,“鲁丝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像希丽姨妈养的猫咪菲雅,露西直想把她关在门外让她喵呜喵呜地叫。”

  而涵妲小姐对鲁丝的肯定,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鲁丝对于改善自身缺陷所做的那些努力,而且作为一个被推荐为教师的人,“对她的学生们而言,她完全成功了。”但是露西却坚持鲁丝的不诚实是不能原谅的,但是涵妲却觉得众人看好的因恩斯有更大的性格缺陷。

  其实我看到这两个在故事中明显的受害者,鲁丝和茵恩斯,都在不同程度上与自己的性格做着抗争,由于自身的力求完美,最终把自己推向了矛盾边缘

  茵恩斯替纳什承担了露西的怀疑,选择惩罚自我。这个人虽然一直以优秀出众的形象被众人肯定,但我觉得她在第一次面对露西时的表现(也就是故事中第一次出场),并不像戴克丝那样单纯直接,反而由此给读者留下一种潜意识的印象,在最终露西掌握证据并判断嫌疑人的时候,这个一直以来的印象,支撑着大家对结局的承受力。而这并非事实。当读者从那个巨大的水缸里沉淀出的感受置换到现实思维时,不禁会轻叹人性的复杂深奥。

  铁伊最终并没有给任何人一个确定的结局,只是一段集体生活的结束而已,除了走了的鲁丝,所有人都继续纠缠在这个世界上。我在想这个本来普普通通的毕业故事,那个意外的出现,到底是谁的错。最直接的宝儿?还是她袒护的因恩斯?坚持选鲁丝的涵妲小姐?那些理所当然认为应该推荐因恩斯的众人?抑或是宝儿的成长经历 ?鲁丝自身不够优秀?露西最后说,她会留在伦敦,回到她在伦敦安全的、美好的、宁静的生活中,在未来心满意足地活着。她怀疑其自己对心理学认识。其实是怀疑自己对人的心理的认识。只是这个她不愿在回去的学校,这段她想要丢下的生活,真的可以结束么?

  《萍小姐的主意》读后感(三):做正确的事,让上帝决定后果

  到现在为止看了铁伊三本小说。3 out of 8,下一本打算看《歌唱的沙》。

  铁伊的推理小说不像我看过的其他任何推理侦探小说那样快节奏、开篇介绍完人物后、甚或第一段便出现了死者。看铁伊的小说,有时候让我觉得是在看作者用第三人称写的杂文感悟,时不时还小清新一下,发出诸如“这真是你要以之终老的生活”的感慨

  就主题来说,《时间的女儿》说的是“历史是成功者写就的”,人云亦云足可颠倒黑白。《法兰柴思时间》与之类似,也关于颠倒是非,比较像之前的“小月月”事件,一桩毁谤能激起群愤,一方面人们都穷极无聊、闲着没事做,另一方面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失去了判断能力,最后只好随大波逐流。

  《萍小姐的主意》同样关注公理正义,但是它讨论的是“如果本拉登被我杀了我到底该不该被判刑”这样的问题。虽然夸张了点,但”意外“死去的学生不受欢迎,而“真凶”的“报复”情有可原。如果做正确的事,意味着更多无辜的人受苦,那么这样的正确的事究竟值不值得去做?

  瑞克告诉萍小姐:承担后果的并不是自己,于是她应该做正确的事,让上帝决定后果。

  这就是萍小姐的主意。

  说真的,我和萍小姐一样,直到书的三分之二,我仍然抱着愉快的心情来看待这群青春洋溢的女孩子们。她们各有特色,全都可爱而讨喜:成熟优雅尊老爱幼却从不屈服心中正义的宝儿,活泼鲁莽的长着小马一样脸蛋的开心果戴克斯,偷走骷髅连夜复习的莫里斯,骄傲内敛带着悲剧神色的茵恩斯,没找到工作哭了一场后仍然参加庆功会的唐欧娜,热情而又聪明超脱的骚核桃。就连不受欢迎的鲁丝,我也觉得她那向校长笨拙地袒露尊敬之意的举动惹人难过又怜惜,对于也许曾经历同样心路的校长为何疼爱她的心情,我非常理解

  我虽然不太理解为何大家会如此喜欢萍小姐,但用她的眼光,来一步步走入这个满溢着叽叽喳喳女学生的校园里,我也觉得自己仿佛年轻了十岁,每天都有百花齐放和阳光普照,虽然功课繁重未来迫在眉睫,但没有什么比大家一起午饭训练还来得快乐充实了。

  尽管骚核桃一开始便说,总有种不正常在她们之间。但,那也许只不过是她的夸张罢了。

  我是如此这般,和萍小姐一样的想法

  然后剧情急转直下

  美好的校园生活戛然而止。“坏人”抢了“好人”的工作机会,这违背了大家心中的正义。那么不能容忍的人,便要挺身而出

  其实我直到茵恩斯亲口承认的时候都有点不相信,真的是她。前文铺垫许久的关于那张带着悲剧色彩的脸庞,内敛而贵族般优雅的举止,骄傲地将自己排除在他人之外的神色,难道没有给出一个信息,那就是,像这样一个内心精神甚于一切的清高人,怎么可能会因为他人外界的不公平,就屈服于自己的仇恨下呢?

  也许是因为被萍小姐的心理活动误导了。铁伊的伏笔铺垫其实很充实。反而是在叙述萍小姐的主意时,让我的思维跟着她走,于是理所当然地相信了茵恩斯的自白,甚至还在茵恩斯说出她会在小镇里过一辈子时,说出“赎罪的重点在哪里”的话。

  而就算我也相信了她被愤怒和伤害冲昏了头于是做出那样的事,就算我相信她是“凶手”,在看到她得到萍小姐“不说出去”的保证后才崩溃,看到她骄傲到不愿用哭泣来做为武器交换萍小姐的同情时,我深深为其痛苦。

  也许她在小镇里孤独一生,也是个好的归宿。像她这样高傲不屈服的林黛玉式人物,并不适合进入社会现实中。迟早有一天,她会被自己的骄傲拖累,要么也学着圆滑妥协,要么被伤害致死。

  如果没有宝儿的话。

  而宝儿的性格,其实可以用她母亲所讲的“童年趣事”来概括:“她从不屈服”。不同于茵恩斯碍于自己的骄傲而忍耐而吞下苦水,宝儿会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不屈──她会一巴掌拍回去。铁伊并不是没有埋下伏笔的。当茵恩斯表情有异地问萍小姐有没有发现她的表演失误时,她一定已经明白了她的朋友究竟做了些什么。而铁伊描述得很有技巧

  正当此时,宝儿从她后面出现,恰到好处地用手臂压制了她的脱口而出,接着巧妙地转移了话题,并将她从众人面前拖走。

  直到最后几段,紧接着茵恩斯的赎罪信,铁伊不动声色地用一件普通的小事,将剧情推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刻。萍小姐狼狈而惘然,宝儿冷淡而坦荡,我为茵恩斯感到无比难受。这个骄傲的人,肚子咽下伤害和莫须有的罪名,同时还要满心真诚感谢他人:感谢萍小姐没有坚持她认为的正确的事,感谢宝儿坚持她认为的正确的事。

  从开始的轻松浪漫,到最后“杀人犯”的水落石出,铁伊一步一步,用琐碎的日常生活刻画了一个个形象丰满的人物,搭建起一个宛若天堂世外桃源。在这样的环境里,突然出现的死亡,能够带来反差冲击,从而凸显了结局的遗憾、惋惜、悲剧。

  习惯了其他推理侦探小说紧凑杀人节奏的读者来说,可能觉得莫名其妙。然而这一切的日常生活和人物塑造,都是为之后的结局作基石。如果没有前面的一切校园生活,我们无法理解为何茵恩斯能如此委屈自己,而如果没有关于萍小姐的各种心理和面相的分析,我们也无法深深感到萍小姐的主意所带来的最后的挫败。

  铁伊的文笔也是很优美漂亮的。她喜欢埋各种伏笔,特别注意小细节。而关于社会人性的分析、探讨,又总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之描述得入木三分。

  感谢一下翻译的人。

  “她们站在碎石地上微笑地仰望她。这是后来存在露西心中她们的样子。站在阳光下,悠然自在,安心地相信世界的公正,并互相依赖着。任何疑虑或伤害皆无法近身。理所当然地相信脚下暖洋洋的碎石路是永恒的大地,而非通往毁灭的绝境。”

  这是在校长即将公布工作名单的那个下午,茵恩斯和宝儿遇见萍小姐时,已知消息的她内心隐约的预感。

  然而,我只但愿萍小姐能够永远记得那个下午以前的美好。

  《萍小姐的主意》读后感(四):性格就是命运

  如果年轻些,我会对这小说中的处理不满意,为何宝儿最终犯罪,却依旧无事;为何芮恩斯代她受过,尤其是萍小姐出示证物时,她的态度,那种强硬、自控,不屑于以哭泣、哀求来换得同情,但又确实令人心疼的哭泣,而是直接了当要萍小姐给以自己处罚。

  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笔下,绝不如此,真凶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附上代价,可是小说里没有。

  不知道为何,宝儿和芮恩斯其实在作者笔下都可爱,远胜于被杀的鲁丝,因她是一个奴力的庸人,努力学习,维系关系、讨好师长,若不死,她一定混得不错。

  宝儿的开朗活泼心无芥蒂,执拗地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且绝对不屈服“;芮恩斯,以”她们“指代女校其他的孩子已经足以说明她的问题,她的美和优秀都带有一种疏离感,萍小姐相面时,觉得她的脸有种悲剧意味,悲剧意味着她这样一个女孩,最终毁灭了,在平庸的,不容于她的环境里,她甚至比不得笨拙卖力的鲁丝,校长似乎在外貌平庸却颇具”向上的决心“的鲁丝身上找到另一个自己,对萍小姐的”以貌取人“大表愤怒,愤怒的不过是她忽略的”曾经的自己“。到最后,拿到OFFER的鲁丝因”意外“而死,”意外“被证实为蓄意谋杀,峰回路转的最后几章,清高的芮恩斯付出惨重的的代价,其实什么也没做,但她却以”自我囚禁于自设的牢笼,在一个随时将死的地方终老“终结了萍小姐的追查,如果没有她承认、辩解一下,我也猜过,但萍小姐还是会怀疑到她身上——所以面相学也许真的不可信,心理学也是。

  我善意地想,或者她是在替宝儿赎罪吧,宝儿不觉得自己做错,而且重来一次,或者再过20年,即使不再是女孩的她,一样会为芮恩斯出头,把夺取她机会的”平庸者“除掉,一如就是几岁的她,以哭泣逼走严厉待她的保姆,她的人生简单得很,有恩报恩有仇报仇,之后,自己觉得清宽磊落,毫无藏私。但思虑重重的芮恩斯不一样,过于清高不合群有时候就变了缺点。想到开篇几章对她家庭的描写,觉得可惜,但不是可怜。

  性格就是命运。

  《萍小姐的主意》读后感(五):从“做正确的事,然后让因果各得其所”这句台词中想到的『求我幸福』和边沁的功利主义

  书评家们对铁伊的评价是她笔下的人物都极其丰满,呃...不是那种丰满法,那意思是说她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与言行表现手法上都极具饱满度,千篇一律的那种侦探小说里的扁型人格在她手里就吹出圆型来了,哈,多神奇啊,当然除了吹捧性的恭维,这话还是挺有道理的,至少在这本书里人物个性丰满的实在很具有分析价值啊

  那位MURDER小姐隐藏在百合恋表相下的作案动机,我认为是跟心理替代情绪和挫折感调起的自我防御机制有关的

  当一个人看到被一根细细的柱子支撑着的巨石,她会感到揪心,自然而然的心里就会有种难抑的沉重,并且因此而紧张不安起来。这就是所谓的心理替代,即是说她感受到了别人的情绪,并且用它来替代了自己的情绪。

  这本书里的MURDER小姐就陷入了这样的一种替代情绪中,在内心深处,她下意识的用她所爱慕的那位小姐的情绪来替代了自己的,她是为她在紧张不安的,也是为她在试图解决问题的。

  因为有了这种替代情绪,MURDER小姐她便同样的有了那种陷入不利境地的挫折感,而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无意识的产生一种反应来保护自己,使其能适应这种情景,这时候也就是所谓的自我保护机制开启的时候了,当然这种自我防御也因人而异的分为3种不同的反应:攻击反应,退却反应和妥协反应。

  很巧的是,我们的MURDER小姐拥有的防御机制恰好就是比较极端的那种攻击反应,那种为了消除挫折感而发动的攻击更多的表现为对他人的伤害,与其说是为了消除那种来自外部攻击所带来的挫折感,不如说是为了消除自己内部的紧张与不安更为贴切。

  当MURDER小姐完成了这项特殊任务的时候,在她心里并无任何的违和感,很简单,因为这个时候她已经又开启了另一种自我保护,妥协反应。

  合理化就是一种妥协反应,当一种行为会受到责难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找借口,有了合理化这种机制,道德感变的可有可无,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借口来证明自己的背德违法是合理的,犯罪学家赛克斯和米扎把这种不违和的合理化称为中和技术,那意思就是,原本是很坏的事情现在也有托词了,经过中和也就变成了一种可以接受的事情了。

  我们的MURDER小姐就是这样运用中和技术的,在她看来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心爱的人,完全符合五种合理化技术里面的一点,那就是自我标榜,破坏和违和被合理化的技术中和了,也正是因此,让她在犯罪前后都能达到一种必要的心理平衡。

  这样看来,邪恶还真是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啊!

  不过,我们这位MURDER小姐的Mission Accomplished倒是一点儿都不违背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凡是能减轻痛苦和增加快乐的,在道德上就是善,在生活中就是幸福,在法律上就是权利,在政治上就是优越,边沁他是把这种快乐叫作“功利”的。

  多数情况下,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从这种“趋乐避苦”的快乐主义原则出发的,而人之所以犯罪也是通过对痛苦和快乐的计算之后才决定的。

  只不过,边沁的功利主义却不止是停留在犯罪学的层面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性中那种与生俱来的『求我幸福』的愿望,让我们无可避免的陷入了那种“功利”和“快乐至上”的沉沦中。

  或许有一天,你也会“功利”,也会认为任何一件事都应当能产生福利方便和快乐幸福,而你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是能防止灾祸不幸和悲恸邪恶的,恭喜你,DEAR MISS OR MR MURDER,让邪恶也因你而戏剧性的变化吧!

  哈~开玩笑的,老实说,我本人就挺功利的,我一直认为快乐没什么不好的,如果真的可以快乐的话,那就让快感沉溺好了,可惜,不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