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首席女法医3》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首席女法医3》的读后感10篇

2018-01-22 21: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首席女法医3》的读后感10篇

  《首席女法医3》是一本由[美] 帕特丽夏·康薇尔著作,南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0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首席女法医3》读后感(一):法医不仅仅是一种技术

  在所有推理小说中,法医似乎永远处于幕后。

  甚至在国内众多有关死亡数据、证据(身体)提取、杀人手法等等,法医常常只在幕后提供唯一精准的答案

  这其实是胡扯。

  斯卡佩塔明白,这些“唯一”只是人的异常天开。

  于是她创造了一个时代

  连续几次为事故和死亡写下“原因不明”时,只要是法医,便是耻辱。

  当然只是康薇尔的一个套。

  套我钻了进去。

  说实话,读《首席女法医》第一本时,确实是跟着别人读。

  但这本《残骸线索》不一样,用一夜时间来读,只因为喜欢技术。

  不太喜欢单靠脑子去构思。

  用事实来说话,用尸体来说话,才是推理小说的根本

  才是真正的真刀真枪。

  《首席女法医3》读后感(二):杂七杂八的感叹

  五月风筝2011-03-09 23:33:09

  看本书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拉斯维加斯版本的CSI第八季(可能是,不太确定)中的连环杀手案,也是以情侣为作案对象的。那一季围绕这个案子的几集,都相当的精彩,虽然结尾才抓到的作案凶手,与本书的实际情况是有所偏差,但是我觉得电视中的这个故事灵感绝对来源于本书。

  在本书中斯卡佩塔法医开始遭受更多非议,无论是媒体的攻击,还是来自高层的压力作者的描写中透露出来自美国政界的许多黑暗之处。(这一点说起来也算是美国的民主了,无论怎么写都可以……)典型的美国旧式传统富豪家庭建筑,则让人忍不住的想起南北战争中的南部庄园。

  作者的写作风格只有少许的变化,但是总而言之,都比较典型是有明暗两条线,明的则是扰乱别人思绪的虚线,以大场面、大人物、大风格为重点;暗的基本还是变态杀手的作为。最后也很普遍的是一颗子弹终结了狡猾的对手。但是作者的文笔简练,病理学知识扎实,过程跌宕起伏内容扑朔迷离,即便知道其思路,依然让人感觉到惊心动魄紧张和刺激。

  斯卡佩塔和马克、本顿,在这一集中基本持续了上一集的的关系。但是见到了本顿的妻子。斯卡佩塔和马克两人,都因为个性过强,彼此谁也不愿意为对方做出任何的牺牲,而使得感情继续僵持着,一方面在身体上相互吸引,另一方面却在思想上无法沟通。这种痛苦爱情,注定了他们最终无法得到幸福。所以很多强势的女性无法得到完美的爱情,就是因为她们无法为了所爱的人做出牺牲,包括牺牲自己的才能和空间,去填补一个家庭琐碎的漏洞。而她们同样也无法接受能为他们付出牺牲的男人,因为那样的男人又让她们看不起。所以像斯卡佩塔这样的女人,也许只有一直孤单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段路,最终选择和马里诺这样完全相同的男人在一起吧。

  而本顿所擅长的构建犯罪心理学,在本书中也得到更好的发挥。这本书,是比前面的两本更加的好看和详实了。

  《首席女法医3》读后感(三):法医是科学家

  最早知道法医这个职业,是看TVB的鉴证实录,相信好多同龄人都是一样。后来,在电视里几次看到王雪梅作节目,觉得这个最高检的首席女法医真了不起,她总挂在嘴边的就是,法医是科学家,她从不觉得自己的工作肮脏,她每天都化精致的妆,让自己很漂亮神奇地去工作,她相信尸体会说话,死者会通过自己告诉人们冤情。


  所以虽然自己干不了这个工作,因为见不得别人流血,但对这个职业却充满了尊重好奇,觉得那抽丝剥茧、一点点比对、一丝丝检验的过程一定是非常神奇的。


  抱着这种心态来看这部小说,但是没有预期的感觉。


  也许是因为翻译作品的原因,完全没有想象中的紧张刺激,没有疑惑重重,没有恍然大悟,甚至对法医都没有太深刻感受,因为主人公凯基本已经变成大半个侦探或警察重要放在分析捉拿凶手上而不是检查遗体或骸骨的过程上,而即使是破案的主线也不够紧凑,其中一些人物和情节脱离得比较远,没有太大意义。
此系列的小说应该不会再看了。

  《首席女法医3》读后感(四):日系推理外的一个选择

  进一步得知,原来人血液的DNA是会改变的,如果骨髓移植的话。而脑髓、脾脏和精液的DNA则不会变。

  以前就经常在图书馆和书店里看到这个系列的书,不过这是第一次看完一本。感觉很好,不虚此行

  行文很好,悬念设置及解答都很好,一环扣一环,媒体、司法部、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受害人的高官母亲和法医都牵涉其中,互相掩盖博弈,非常精彩!但是也有很多疑问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比如鞋子。那么重要的证物,怎么感觉最后一笔带过

  第一次看到推理小说用到灵媒来协助破案,这对于正统的侦探推理而言,真的是一个敏感的情节;第一次看到侦探接近真相接近凶手时,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她的沮丧恐惧,看来并非所有人勘破真相时都是充满成就感兴奋感的;文中,凶手被发现,有个原因就是他向法医问路了,然后被发现,当然,法医不警觉就不会怀疑,凶手也经常在路上假装问路,训练演技、得到征服感、寻找猎物,不过运气不好撞到法医手上,还蛮奇特的,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破案手法。

  但,日系推理外的一个选择,也不错

  另外,尸体的腐败,又一次让我意识到,我死后将我直接火化吧!瞻仰仪容也不需要了!

  《首席女法医3》读后感(五):一口气读完了

  侦探电影和侦探小说看很多了,这一本确实不算是出色,比如从逻辑上、故事情节上,很多方面比较。不过特点是里面用情感牵动故事发展个人以为是如此。觉得因失去女儿而彻底导致母亲失控,还是有些过了。父亲就算是出轨,难道对女儿一点感情也没有?一个家庭似乎都会在最困难时刻,围聚在一起。而书里,却几乎没有提到过父亲的反应。还有就是,没看明白艾比是怎么死的,而且她在这里死掉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拿这本书和希区柯克的比起来,自然是不够的。不过也不是一无是处,所以给了三星。毕竟一口气读完了,而没出现读不下去的感觉。但对于作案手法及心理的分析,几乎都是医生和警察在推理得出的,最后也没有揭示,总有点上不去,下不来的感觉。结尾也显得有些突兀。不是戛然而止,而是觉得好像前面好多的铺垫,突然就没了。不是靠回忆思考整个的过程,而是感觉风格突然变了。由原来的漫步变成了立正停止,有点不适应。

  在别人的评论上看到这句话“《霸王别姬》的编剧芦苇认为:中国文化包括电影有一个死穴,就是对生命的态度漠然冷视。”我觉得,说得很对。因为中国文化里所宣扬的最重要的东西并不是生命,而是道义。为了一个社会道德系统,可以付出生命。生命在它的面前,是不值一提的。比如,忠君爱国。爱国,忠于自己的主人(古代,现在大概应该是当权者或者至少是你的上级、公司之类具象的东西),无可厚非。撇去爱国不说,单说忠君。在为了君主去死这件事上,是一向获得推崇的,而且是一种荣耀。这件事本身就是缺乏人本思想的,缺乏对生命平等认识,也缺乏对它的尊重。当然,有时候是形势迫使,只能如此,或者有很多的客观因素。有时候却不是的。利用愚忠的事情不少,利用这种心理对百姓进行安抚、控制手段也太多。

  为了精神牺牲生命和这个是不同的。

  虽然有些事,我们做了,不知道为什么。不过,有些事,我们做了不知道为什么,可别人却知道为什么。

  《首席女法医3》读后感(六):冷面女法医,罪案终结者

  这本书最初是偶然间从书库中发现的,想都没想就留存了下来。

  故事的情节脉落等等确实没有让我失望

  故事的发展与细节深入可谓惊心动魄,荡气回肠,尤其在午夜时分,万籁俱静的时刻,主人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以及随之而来的各方面一切反应都催促着我屏息疾读。虽不曾让咱毛骨悚然,但咱确有大气不敢出,深夜不敢忘向窗外的瞬间。

  女法医,在我看来,一直都是一项神圣又极富神秘感的工作,敬畏之余充满了无比的好奇。书中的这位女法医,外表冷酷内心柔软。作为女人,有着男人一般甚至超越男性的非凡胆识和责任感,同时也有着常人都有的,针对特定人或事物的偏见。人物形象极其真实鲜活。

  刚刚知道原来这本书属于系列丛书的,闲下来时,一定要寻到另外几册,仔细一读。

  《首席女法医3》读后感(七):不是想象中的那种

  从图书馆借的书,本来期待的是抽丝剥茧的法医鉴定,但是感觉书中并没有太多的鉴定方面的描写,更多的是法医的推理和冒险;虽然斯卡佩塔对于真相的执着的确让人佩服,但是书中的描写使她更像一个警察、一个侦探而非一个法医。

  一口气看完只是为了看看最终的结局,但是看了又觉得没什么意思,凶手并不是通过证据严密搜寻出来的,而是带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并且之前反复纠结的什么政治力量和阴谋也没有在最后派上用场。之前看过第一部,感觉情节还是比较紧张的,因为我是个胆子很小的人,看的时候还是有些害怕,但看这一部的时候也没什么紧张的感觉,就是一种想知道答案的心情驱使着我读下去,否则都要弃了。

  真是一通胡言乱语啊,好久没写东西了,思维混乱啊啊啊~

  《首席女法医3》读后感(八):《首席女法医:残骸线索》又是秘密

  对美剧《CSI》的热衷,以及对《Bones》的喜爱,让我决定买下这本口碑貌似还不错的侦探小说。

  语言习惯上的差异,让我即使阅读翻译版本,也会感受到浓浓美国口音。书中有些地方,总是让我觉得翻译的太过累赘,那前前后后加的定语、修饰词大大延误了阅读时间。通常我能够做到忽略它们。

  从一开始,我就把书中的女主角和《Bones》中的女法医融为一体,在一边读书一边幻想画面时,我需要有一个具象的个体给予我想象的空间,以便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

  小说很早就抛出了悬念,并不断向着美国犯罪电影中经常见到的桥段发展:幕后黑手、中央情报局、政治人物、政治阴谋、惊天秘密……小说不断的铺垫这条引诱人们看下去的线索,书中的人物不断抽丝剥见,假设着各种可能性!随着剧情的推进,侦查的突破,我也在期待着答案。

  最后,作者给出了一个传统、较为吸引力和说服力的答案,一个年轻时受创、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想要报复社会的病态杀手。只是连续杀了十几个人的凶手,死的却太过简单,或者说太快了,被一把手枪一下打死了。这感觉就像是武侠小说中,有一个武功高强、深藏不漏的幕后黑手,策划了一系列的武林风波,当真相大白时,大家想去讨伐他时,他居然被一个山野村夫用棍子打死了,然后你就不听的在琢磨着,就这么死了?就这么死了!

  小说的结尾,没有过多的抒情,只有那一句“我打开车窗,向西开上回家的路。”少点什么?又似乎什么都不少,有时间再把其它几本买来看看吧。

  :但是最好在家阅读此书,路上看这种书,总是会无端的增加恐惧感!

  《首席女法医3》读后感(九):西方的推理,证据的世界

  五月风筝2009-06-28 18:31:25

  看了一大堆日本的推理小说后,转成这本美国小说,开始时有些难以适应。从大段大段复杂的心里推理转变成血液、精液、体液、毛发 、指纹、DNA……东西方的侦探小说所不同的地方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直很喜欢看美剧的CSI,所以对这样的书,很快也就进入角色。小说非常精彩,丝丝入扣,在一环一环连续的节奏中,不断的有新的嫌疑人,又不断的被排除。这样的小说确实更适合现今世界刑事案件勘查的实际情况,读起来身临其境,只感觉背脊阵阵发寒。

  前半部有些繁琐,读起来稍微费劲;后半部则高潮迭起,精彩异常。以罪犯的“味道”作为主线,是比较新颖且极度令人易记的标志。

  是一本很值得一看的精彩破案小说。受益匪浅

  《首席女法医3》读后感(十):这本书的优缺点

  这本书的优点

  1、情节较紧凑,至少我是从一开始读就放不下了,一口气看到结尾,读到夜深人静。不过既然是侦探小说,就应该有这种吸引力。

  2、比较能感染人。就像红酒,这本书有一种后劲。读完之后会在脑中残留一种惊悚的感觉,对生命产生一种担忧,害怕厄运突然而至。当时我的想法是绝对不要理会前来搭讪的陌生人,即使那个人看起来很友善!

  3、人物较有吸引力。我很喜欢女主,作者把她写得很丰满——勇敢聪明坚强,我总是喜欢这样的人物。

  这本书的缺点:

  1、很多多余的描写。作者把很多和故事没有直接关系的人物交代地太清楚,让我一度以为他们可能是凶手。看完后觉得其实根本没必要这么写。不过既然她想写一个系列,这样也无可厚非。

  2、逻辑上的欠缺,结尾仓促。侦探故事不过是作者画一个圆,让读者读到后来感觉完整就可以了。那是这部书作者没把这个圆画好,凶手的出现太过突兀,追凶过程太过简单,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凶手死得太平常!就像是写到后来突然想起这其实是本侦探小说,还需要补上一个凶手,于是赶快把他编出来给读者介绍下,判处死刑,完结,就是这样。

  3、文不对题。这本书不是叫首席女法医吗?没看出主角凭借法医身份断案啊?应该改名叫首席女侦探,同时这个侦探又有些法医学背景,这样就可以了。

  4、牵扯太多其他因素。这纯属个人观点。我不喜欢侦探小说中牵扯过多政治因素,尤其是还有政治阴谋在其中。我的想法是你要么写一部精彩的政治阴谋论的小说,要么写一部情节跌宕悬念丛生的侦探小说,但如果兼顾两者,两者都写不好。反正我看那大段的关于政治因素的描写时,确实是觉得这部书逊色了很多,尤其是看到后来发现这些牵扯政治的描写和命案几乎无关时,有种想吐血的感觉。

  总起来说,个人觉得这还是一部比较精彩比较吸引人的小说,值得一读。但我不会再买这个系列的其它小说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