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寒夜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寒夜读后感10篇

2018-01-29 20:2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寒夜读后感10篇

  《寒夜》是一本由巴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82元,页数:28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寒夜》读后感(一):谁杀死了那个可怜知识分子

  五四一代觉醒的知识分子在旧社会、战乱的大时代下走入末路的故事

  第一遍读完,想到六个小话题和一个问题

  1.妈宝男与婆媳关系

  2.知识女性经济独立出路

  3.原生家庭对人性格的塑造。

  4.封建与现代之间观念冲突

  5.曾树生选择背后的道德评判。

  6.封建思想与不合理制度的吃人。

  疑问:汪文宣之死到底是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

  阅读过程中始终代入了许多我个人近几年的生活体验小说前半部分胶着在家庭的矛盾中,勾起我许多过去的不愉快的婚姻生活记忆。中间曾树生的矛盾、挣扎于艰难的处境也是我曾一度走向崩溃的深刻体验。汪文萱的自我放逐与一步步走向死亡,又勾起我对于外公临走前的记忆,可恨的肺病。在痛苦的共情中读完全书,许多对人物看法也在发生变化

  对于文宣,先前觉得他窝囊,软弱,一味地逆来顺受胆小,对上司母亲是畏惧居多,“屁都不敢放一个”。对妻子却又时时想保住男人尊严,只是要求妻子原谅母亲,顺着母亲,而母亲对妻子的人格羞辱,日常的刻意嘲讽,他却连站出来说一说公道话的本事都没有。从我这已婚女性读者来看,他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废物一般的男人了。这样的男人永远以家庭和谐最高追求,却永远不站出来真正解决哪怕一个问题。“要我是树生,一个月都忍不了,早走了,哪像她,能忍十四年!”我这样想,我非但不会怜悯,反而会怨恨,与他的母亲据理力争,诅咒他们,并以为快意!

  我几乎断定这是一出性格悲剧,没有人逼王文宣走上绝路,他本可以早些时候看西医,不必为了听从母亲而葬送自己健康与性命;他本可以早些时候站出来请母亲尊重他的妻子,他本可以态度强硬一点,那么婆媳之间不至于多么亲热却也可以相安无事的生活下去。是他的隐忍与纵容,是他的和稀泥似的两头讨好的态度伤害了所有的人。这个男人真是可恨呐!我在心里这样愤慨!

  固然可恨,他也就一天天走向死亡了,除却性格软弱外,他又有多大的过错呢?这样的人就活该去死吗?是谁推向他走入那冰冷的地下呢?后来我思索许久,想找出一个答案。母亲是绝不愿宝贝儿子早早死去的,树生也一直坚持着他的健康更重要,即使离开也是不停的寄钱回家,那“可恶”的上司辞退他的行为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也并无不合理之处。这样的环境下,文宣却以不可阻挡之势走向了死亡。自然,病是重要的引子,然而病是可治的。他何以一直隐瞒病情,何以自我放弃呢?后来我明白了,这一切,只因他是个好人,一个“老好人”,为了不丢饭碗,坚持带病工作,只为那微薄的薪水使他证明自己还尽着养家的责任,还像个男人。为了保住那可怜的尊严,为了做一个孝顺的好儿子,为了不至于潦倒到用妻子的钱去治病。他一日日喝着那明知无效的中药汤,一日日走向生命终点。我觉他可怜。

  真的,这样的男人,我开始可怜他了。他的原生家庭注定使他难有自信阳光的健全的心灵,他怕母亲,他顺从母亲,他善良而又软弱,他知道从小母亲一人抚养他的辛苦,他不愿使母亲不快的。他必须学会隐藏内心,顺从别人,讨好别人,以求得所谓现世安稳。而知识分子的自尊心使他无法为往上爬而说违心之话,自然他在“半官半商”的职场上也是卑微鄙薄。即使有牢骚,即使有反叛的意识,也只是在心里起一点小波澜罢了,掀不起大风浪的,成不了气候的。他默默的忍受着一切,一天天隐忍下去,被压抑的那个自尊在角落里一天天痛苦下去。在这隐忍中,他放弃了抵抗,甚至也放弃了挣扎,知识分子的脆弱使他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却把希望寄托在战争的过去上。这多么可怜!他终于从那意气风发满怀教育理想大学生变成一个小心翼翼的、委曲求全的小职员、小丈夫了。这多令人心痛!

  巴金自述是为控诉旧社会,控诉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才作此小说。好似这一切悲剧都是由不公的命运与社会的黑暗带来。那么我大胆猜测下,这个故事若发生在今天,莫非就有好结局?我想,王文宣倒不至于走向死亡,那么,他的家庭生活也一定是不快乐的。在任何时代任何家庭里,一旦亲子关系盖过夫妻关系,都会带来一场灾难,这里头无一幸免。那么这个命运的死结就无法打开了么?也许是可以的,若文宣能够成长为独立、有责任、有担当的、自信的、坚强的男人,若树生也不是在银行做“花瓶”,有自己能靠得住的事业。若是境况更加好一点,二人真实现了当初的教育理想,也一定是令人羡慕的教育伉俪。那么小宣脸上也该会多些笑容天真吧!至于那“可怜又可恨”的母亲呢?封建思想与认知偏见是难以消除的,然而一旦脱离这卑微的贫贱生活,一旦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发生一些好的变化,老太太自然要对媳妇多些尊重!

  贫贱夫妻百事哀、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也是脆弱的知识分子不负责任的甩锅。这辛酸的悲剧内核里是两个梦想的陨落,是自怨自艾地一天天囿于厨房与爱,是以爱之名义行使的伤害,是自己思想的麻木与一天天的堕落。渐渐忘记理想的文宣妄想小家庭的平安和谐,渐渐远离理想的树生选择了脂粉、咖啡、和舞会。男人们明明又蠢又恶而不自知还自以为自己是最可怜的,女人们羡慕着别人家的阔太太却在空虚物质与攀比中沉迷。这样的家庭,今天还有很多,小宣这样因伪中产的骄傲而高价甩给学校的可怜孩子,今天也还有的。

  不说救救孩子,先救救自己吧!

  至于树生,至于其他好几个话题,下次再写罢!

  《寒夜》读后感(二):趁着刚看完╮(╯▽╰)╭

  怎么说?

  那先扯人物吧。

  靠靠靠靠靠看的时候汪文宣真是把我小小地气了一下。懦弱死的人!自己造成的悲剧,有毛的资格去说一些话。

  不过承认和以前不同的是,自己的感觉还是柔软多了,对他,也是怜悯同情掺杂着愤怒,最后出来的是不爽。但是立场还是很强。就是这样。

  我喜欢树生。因为她真实,并且坦然

  勇敢,且不冷漠

  ”我们谁也怨不得谁。不过我不相信这是命。“

  现在会相信的还是这样的姿态:甘愿、珍重。

  虽然这算是有点儿狗血的继承了安妮宝贝的衣钵。

  文中很多妥协的描写好让我感动

  那些妥协,说明心里有爱。

  只是该走怎样的路还是要去走。

  本来挺同意那个”文本断裂“的观点的,但是想起来还是,没什么断裂的,树生自始自终对文宣有爱。只是自由对她更重要罢了。无可指责。她是坦然的,并且也没有很自私清醒也不算是什么缺点吧。

  树生说,“我只是想活,想活地痛快,我要自由。”

  大概也是自己的本质

  爱会让人选择妥协。但不是放弃。

  读着就忽然像是在看远方的一个人。

  一样是为了自己的自由而离开。

  算不上负责不负责。我也从没有怨恨。

  这世界就是这样,我们都为自己负责就好。

  还有些地方很让人共鸣吧。女性还是弱者。那时是,现在也是。

  在看不清楚路的时候,爱没有给她带来被爱的幸福感,但是却是一盏灯。算是自私么。这是我还想不清楚更看不清楚的地方,也是不够懂人懂自己的地方,只能等经历的到来。

  还有树生与陈主任感情那段,以及与文宣的。

  “各取所需”像是冷漠的方式,但是却又觉得是最“互利”的。

  虽然这样的词听起来很功利的样子

  刚开始看就想起鲁迅的《伤逝》里,感谢巴金的女性视角。不至于像伤逝中那样,给子君的,只是男性视角下的只言片语,于是顺势带来某种意义上的贬低。不过也许是女性刚解放时,还不够独立吧。我不知道の。

  然后,写作

  一直觉得写作是没什么技巧的,只是自然流淌。

  但是看起来,小说还是太复杂艺术品。没有构思无法驾驭。

  好佩服写小说的人,尤其能把小说写长的人。只是的血肉,好难一点一点去还原与创造。

  《寒夜》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的样子?

  手法之类的,我分析不好,但真的有感觉很成熟

  基调,悲凉?我倒觉得很“敛”,是一种很“收着”的状态感性没那么放肆。反而给人种温和的感觉。中年人的态度,那个样子。

  心理描写?倒是一直是,也颇有些重复,比如吐血啊什么的。但是倒从来没有哪里给人突兀的感觉。很自然地顺承下来了。情节就那么发展去了。也有印象很深刻的高潮,树生走的那段,还有一些妥协,总是让我印象深刻。这样从头到尾的心理描写,太让人感叹巴金好强大了╮(╯▽╰)╭很多句子非常细腻,但是又是那么贴切,有些极其隐秘的感情也写出来了。之前看鲁迅的时候发现他也能写出人很隐秘的感情,但是巴金的细腻,算是更胜一筹么?(默默觉得,是不是54都是这调调?等我看多了再给自己答案吧)

  关于文本,还有两点有感触

  一是,文宣的母亲。看起来挺奇怪婆婆。因为哪怕她再讨厌自己的媳妇,也不会去摧毁自己儿子的希望吧。能感觉到的,就是这俩人都真心有点儿变态,一个有点儿恋母,一个有点儿恋子,就是这样。那根本不是什么时代悲剧,而是成长环境造成的性格悲剧。

  弱弱觉得这里偏”现代意义上的人“的人有三个,文宣、树生和文宣母亲。

  巴金再三提到文宣母亲受过教育。她那种个体意识比较强,才会摧毁感比较强,反而是少了很多同情与怜悯,即使是对自己的儿子,然后在不自觉中造成了那种悲剧。(其实我在自嘲呢。)

  二是,我很同意一种观点,那天看希腊神话,被美狄亚和伊阿宋的结局震惊了一下下,后来想起来。这毕竟是人为创造的故事,不是真实的人生,不能用具体的情境去强硬地分析它。《寒夜》也是如此吧。在情节上,真心感觉巴金很多铺垫啊情节发展啊特别巧妙。很自然又很好看。但是明显感觉有作者意图的一个情节是,文宣最后复职了。这里就像是给了他一个选择一样。其实是有选择的,但是文宣真心从来没有抗争过。他的懦弱,已经懦弱到----呃,我完全吐槽不能的地步。母亲只是冷冷地回一句他就再也不敢提及任何,上司咳嗽一声他又害怕。

  如果说文宣身上的现世启示的话,还是觉得,这样懦弱与死板的人,如果有悲剧,这样的悲剧归根到底还是自己造成的。当然我的前提还是和树生一样的,”我不相信命运“。

  最后,还有很佩服巴金的一点是,”人道主义“吧,鲁迅的深沉在自带的苍凉孤独感,所以文字也自然冷峻了起来。但是巴金的”博大“,反而在细腻,甚至”拖沓“。

  有那些体察的,尤其是能很细心的去描写。那种对他人的理解的感觉是已经化在文字里了的。

  看书的时候,总是能看见一张坦诚面孔。这算是结语。

  补:但是最近打死我也不看中国小说了。只有伦理人情。看完巴金自己写的《谈寒夜》我就蛋疼了。时代什么的,果断理解好不同。

  《寒夜》读后感(三):社会的危机还是人的危机?

  看寒夜就像看最近大行其道的家庭伦理剧。好像也改成过了电视剧。如果抛弃其中的政治背景,一个小职员和现在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区别。汪文瑄、曾树生其实根本就不是一个利益群体里的人物,汪母不过就是“现实”的代言人,她即使不说,爱情也不可能超越他们各自的核心价值

  就像当初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有共同的理想一样,他们的分歧也根本就在于千山万水阻隔的对生活的不同追求。汪文宣总说,等到抗战胜利了他就能够给他们更好的生活,汪母也说等她儿子找到更好的工作有钱了,就能另选称心的媳妇。可是,殊不知社会层级流动中的艰难?一个不受人重视的小职员,他的工作随时都可能别人顶替,而不得不看人脸色,生活亦因此朝不保夕,他出卖劳力和生命的分秒都注定了他的命运——他没有能力向更上层的阶层游弋。他楼下的摊贩,冻死于大门外的乞丐都是如此。他企图留住曾树生的愿望就是建立在这种跨越利益群体的妄想之上,他的责任,他的自尊都不允许他正视现实,他只能默默忍受,这不是性格的懦弱,而是无路可退,别无它法。

  曾树生也是一样,她所在的阶层就是这样一个趋附于男人的地位,她却不知,只一心要“获得幸福”。她不肯认清必须牺牲自己而保全丈夫的家庭现实,又不肯与“不爱”的经理结合。以至于到最后她还在犹豫

  每个社会都是如此,可以改变阶层,要付出巨大代价,但更重要的前提是了解自己所在的境况。在各个利益群体的搏杀之中,社会在前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个体在其中却渺小的可怜。当今的汪文宣也不过如同于连一样,幻想着资产阶级向他飘飘然的挥手罢了。

  《寒夜》读后感(四):哀哉!汪文宣——浅读《寒夜》

  哀哉!汪文宣——浅读《寒夜》

  《寒夜》这个词儿,听起来总有点像歌曲“下沙”的意思,很凄凉、很悲苦。小说的故事背景是处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面的人物都不能算是大奸大恶之人。趋利避害本是人性里的一种本质,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都难,还管什么追求呢?

  科班教材里总是说,汪文宣是被那个时代逼迫而死的,我看更是个人的性格悲剧,小说里面他就是一个另类,代表不了大多数,这种悲剧不能说就是他的错,用北京的话来讲,“混不理”,太较真,当然如果掰开了揉碎了,从文人的自身角度来讲,理儿多着呢?说汪文宣是一个高尚的战士有点不够格,至少保持了那种“书生本色”,我敬他怜他也哀哉他,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

  巴金先生在《关于寒夜》里写道:“我写《寒夜》和写《激流》有点不同,不是为了鞭挞汪文宣或者别的人,是控诉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那个一天天腐烂下去的使善良人受苦的制度。一九四四年秋冬之际一个夜晚,在重庆警报解除后一两个小时,我开始写《寒夜》。”“如果不是偶然碰到机会顺利地走上了文学道路,我也会成为汪文宣。汪文宣有过他的黄金时代,也有过崇高的理想。然而他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让那一大段时期的现实生活毁掉了。我写汪文宣,写《寒夜》,是替知识分子讲话,替知识分子叫屈诉苦。”

  汪文宣的性格里面我看多少和他的家庭教育背景有关,让我想到另一个历史人物海瑞,属于那种单身的家庭教育。父亲早亡的家庭里,自然单的身母亲们就会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的孩子身上。汪母的身上也可以看到骨子里的倔强。不过有些情节也很有意思,儿子因为编辑一本书和主任发生冲突,不愿意认错,最后辞职回家。而汪母却劝儿子要看开,人穷志短,总要吃饭吧!可是汪母一旦和自己那些脾气较上劲,自己也看不开了,不然也就不会有后面和树生的种种矛盾,母子的性格何其相似。

  如果汪文宣活在当下会如何呢?按照他那种个性,我看也一样会压抑,时代的背景虽然变了,但是人情世俗里的世态炎凉不会改变,越是想出淤泥而不染,越与世隔绝,越就让自己被孤立起来。可怜之人往往有可恨之处,这个是他的优点,每每读到他的天真和固执,更是对他敬佩的不已,转念一想,那样换回的是什么呢?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国家的命运是平民百姓又是无法主宰的,他的朋友陈奉先就比他聪明,他知道自己无力决定和改变什么,关心的都是那些与自己喜怒哀乐有关的事儿,何况又是那样的动荡的年代。

  被毛爷爷推翻的三座大山如今似乎加了几倍,重新的压到了我们的身上了,阶级压迫依然没有消除。人总要穷则思变,总得让自己过的快一点,当然我可以说当下比汪文宣那个时代背景要好的多,问题是时代背景过去了,性格悲剧却留了下来。单纯的讲,他的性格,认死理,指点江山,不爱妥协,应该是优点啊!不能算是错啊!不过是这样的人,从书本教育上的在那个年代的应该被推崇,但是如果活在当下能如何呢?在书局、在报社,要有话可写,也要有情可抒,更要有规可循,不然就是不开窍。

  汪文宣这个人儿,忠厚老实、安分守己,上司对他刻薄,家庭让他尴尬,他都一概忍辱负重,偏偏骨子里有理想和追求。书局主任的儿子成绩偏科,数学学的不好,汪文宣被生活所迫只能去做他儿子的家教。主任说了如果儿子成绩上去了,那么就提拔汪文宣。改编的电视剧里,表现更是淋漓尽致,结果谁知道汪文宣在教作文的时候,书生本色发挥出来了,导致主任的儿子写了一些对当局不满的词句,结果也不用我去说吧!看似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啊!我看到今年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我不是说写的不好,我隐约的有些感慨,应试教育下的作文,只有飘逸的文采,却没有独立的思想。

  《寒夜》的意义是什么呢?卷子上教科本早已经准备了标准答案,为了高分,不允许表达自己新的见解,人看来真的太功利了,不功利怎么样呢?像汪文宣吗?

  《寒夜》的小说意义,只要人性里的碰撞存在,他的意义不会过时的,当然从不同的角度上来讲也可以看上“爱情片”、“婆媳关系片”……。

  《寒夜》里面的人物,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或者是人性里的种种丑态,我看主要读过这本书,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会在当下的现实里在身边找到相对应的人。我在汪文宣身上看到了我的影子,不过我没有那么天真,或者说是做人的纯粹。最后叹一句,哀哉,汪文宣。

  2009-07-05

  《寒夜》读后感(五):读《寒夜》有感

  是目前为止看的巴金老爷爷的第二部小说,第一部是初中时看的《家》。那时体会的悲凉境意不及现在的深刻,应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体会的丰富,很多事情只需要只字片语的描述便能够做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了。对于疾病、贫困,也是有所体会的,虽然还不至逼至生存,但也能对书中的人物的生活有所领悟。

  每次都是在看完了一整天的教科书后,在深夜这个点儿,在一站黄色灯管的小台灯下看着泛黄的书页,顶着疲倦的双眼去阅读凄厉、带血的文字。

  一直所以为的,只要抗战胜利了,一切所期盼的那个希望的就会到来。然而,抗战的胜利没有让故事的人物们的生活有所好的变化,依然是无止境的黑暗的生活,而真正的解脱,只有死亡。

  看完后,有种精疲力竭的感觉,如果我说看书也是件体力活,会不会有人想要啐我一口口水?

  有时候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就是处在植物大战僵尸里面的黑夜迷雾模式,虽然我确定会有迷雾散去的一天,却不知道具体的时间。我也知道,也相信,终有一天我会打败所有的僵尸,看到太阳升起,拿到那个奖杯。

  曾经有个大叔做生意,有段时间很低迷,以至于影响的生活问题,我跟他讲,他现在在一个黑暗的隧道里面,但是只要坚持前进的步伐,就一定能看到光明。经历越久的黑暗,才能越深刻体会阳光的美好。我是否,该拿这段给他的话给自己自勉呢?真实说易做难啊~

  《寒夜》读后感(六):寒夜里的孤独

  寒夜里的孤独

  巴金说他写这部小说时写时辍,我读的也算是曲折。因为刚看的时候没看出他有什么好。确实如巴金在后记里所说:我只写了一个肺病患者的血痰,只写了一个渺小读书人的生与死。汪文宣的生活似乎是受到诅咒,一天天单调的重复,即使是变化也只不过是接连不断的打击与失意。染上肺病,被迫辞职,妻子出走,最终病死在胜利的鞭炮声中,手里握着仅剩的两个亲人的手,最终解脱而又不甘心的死去……

  重复的寒夜,重复的对话,重复的没有意义的挣扎……没有一丝生机,有的只是逼仄的寒冷,还有让人窒息的孤独。

  杀死汪文宣的是他的性格,是家庭里无止无尽的争吵,是两个女人对他的爱,是中国沉闷的大环境。巴金在这一部小说里只用了寥寥的场景,却写到在压迫人自由的环境里知识分子的出路,婆媳两代人的冲突又有意无意的关照到传统与现代意识之间的断代,小宣的形象看似模糊,在我看来是巴金对中国在这些问题的困扰下未来出路的担忧。

  这部小说完稿于1946年,按说是抗战胜利后、与萧珊结婚后的一段快乐的日子。但是他只写了一个肺病患者、一个无法实现理想的知识分子、一个老好人被无主名集团杀死的事,甚至不给这个病人、给自己一点阳光和欢乐,即使是夜里昏暗的电灯光也是要被突然的停电打断,徒留长夜漫漫寒气袭人。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对时代的独特的视角,是跳脱出主流话语圈的独语。这也是一种孤独,只有孤独才能独立思索,思索的时间久了,笔尖才会滴出血泪来。

  巴金的故事讲的不如鲁迅、老舍他们好听,甚至透着一点稚拙,但是讲的真诚而无保留。

  《寒夜》读后感(七):那些毁了你的女人们

  无意中在旧书市场淘到了这本书,某白痴文学硕士说,这本好,你那回去看吧。等到我看完了找丫算账的时候,他沉痛地说,这本书我当年是媳妇跑了的时候看的,很符合当时的心境哈。

  如果不是通过电话交流的话我觉得我一定会向丫展示一下我18K硬化氪金的中指。这真是一部很让人窝心的书,尤其是对于我这种看书代入感比较强的白痴。所以在这里强烈推荐各位觉得自己生活无趣或者是太过有趣的无追求人士看看这本书。

  有人说这是一本控诉战争,控诉国民党邪恶统治的一本书。

  我完全不同意,因为如上题材是无法经过时间的考验存活到现在并且依然能够打动我的。巴金老头要写的,要控诉的,是人性。

  千百年不变的伟大母爱和完蛋的婆媳关系,千百年来最完蛋的有理想有追求的女人造就了这段悲剧。婆媳两人共同将一个本可以很幸福的家庭撕裂,最后家破人亡,何其苦也,何其悲也!

  一个母亲,一个伟大的母亲,一个对儿子拥有着异乎寻常的爱和维护的母亲是可怕的。她觉得儿子应该是她的私有物,而媳妇抢走了她这一生最珍贵的作品,于是她要去争,要把媳妇赶走,要将孙儿拉离自己的亲生母亲。这样的伟大是多么的恐怖。更别说她的那些恶毒的语言和中伤让本就有离意的媳妇彻底撵出了家门,而这一举动也彻头彻尾地等于宣判了她此生最爱的儿子的死亡。坚守了一辈子的东西就这样被她自己亲手打破,因为他要争斗。

  有这样一种女人,她跟上面所说的传统而保守的母亲不同,她向往自由,追求理想,追求幸福而富足的生活又不想受困于婚姻。树生就是这样的女人的典范,而自古文人在书写这样的女人的时候都是苛刻的。中国从来都不缺这样的女人,我觉得这些所谓的接受了国外的新潮思想的女人和杜十娘没什么区别。她们自以为能打破自己身边的桎梏,打破自己出身的牢笼,但她们往往会在追求这些东西的时候迷失了方向,忘记了自己真正应该珍惜的东西。树生在与出身的抗争中,她赢了,她拥有了好的工作和出身高贵的银行经理的追求。在与婆婆的抗争中,她赢了,她获得了宣至死不渝的爱。然而这两者她都没有珍惜。在抛弃了家庭,判了老公死刑之后他依然没有接受那个经理的追求。她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但她其实一无所获。她们是可敬的,她们是可恨的,这种女人不值得去爱,只适合给大人物做玩赏的消遣而已。

  主人公很幸运地占到了这两种极品又极端的女人,然而这幸运带给他的除了无边的痛苦和烦恼之外,就是死亡,或许,死亡对他来说是最大的幸福了吧。他拥有了一份过重的爱,他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屌丝和女神的结合,或许,女神只适合做木耳。而如果你从高富帅变回屌丝,那么你也只有放开那个人,让她去飞吧。如果你想不开,那么你就去死好了。

  大家可以发现在这么长的一篇书评中我没有提到过该文章的时代背景对整个情节的推动,因为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年代的中国,包括现在。

  所以,屌丝们,别爱上不该爱的人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寒夜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