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布谷鸟的呼唤》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布谷鸟的呼唤》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01 20: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布谷鸟的呼唤》经典读后感10篇

  《布谷鸟的呼唤》是一本由(英)罗伯特·加尔布雷思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布谷鸟的呼唤》读后感(一):这是《偶发空缺》的延续 想读来看

  我先承认两点。第一,如果写这本书的不是J.K.罗琳,我大概不会去看,毕竟太多的侦探推理的经典之作我还没有读过。第二,我没有看过HP系列中的任何一本,我是从《偶发空缺》开始读罗琳的作品的,读完这本布谷鸟之后我已经决心做一位脑残粉了。

  如果真的像人文的上架建议那样把这本书当做侦探推理小说读的话,读完大概会失望。读到书的中部我就意识到,它还是一部类似偶发的小说。全书胜在描写而非情节编排,重点是文学性、细节描绘、画面感(天生是一部剧本啊,每看到一处都能想象的出画面,超立体!),处处透露着罗琳的文学造诣。

  超模卢拉的死是整本书的线索,通过调查线索的搜集串联起整个事件中所有有关的人,这是一个相当精彩相当成功的串联手法。卢拉在书的一开篇就死在了雪地里。作者从未介绍过卢拉,这个事件的导火索,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是通过侦探Strike的不断深入调查,通过书中人物的讲述呈现的。他们对卢拉的评价两极分化:设计师对卢拉爱的深沉,在他眼中这是一个完美女性形象;而对于卢拉的哥哥和舅舅而言,卢拉几乎一无是处,被母亲过分溺爱从而养成的乖张性格让人无法忍受。我开始还在想,为什么每个人对卢拉的评价都并非中立而客观呢?当真相大白时,我发现,卢拉实际上是书中各个人物的映射,他们嘴里念念叨叨的卢拉其实就是他们自己。例如,18号楼的保安朴实本分,所以在他眼里卢拉有修养礼貌天性善良;卢拉的哥哥从未得到过父母疼爱内心极度失衡,所以他说卢拉对母亲毫无孝心从不关心。善良对善良,自私对自私,正像我们常说的,你看到的其实是你希望看到的。我想这可能是作者有意给卢拉的形象留下空白原因吧。

  这本书里罗琳依旧延续着偶发里她对中产阶级的讽刺,对丑恶毫不掩饰让他们完全曝光在阳光下。律师超模化妆师摄影师制片人,无一不是光鲜亮丽活在羡慕眼光中的角色。但在他们光鲜的外表下几乎都在背负着情感背叛利益冲突谎言恶性循环

  对这本书,毁誉半参,我个人感觉可能是大家评价的角度相同。在推理方面,没有什么新鲜感和个人风格,有的地方线索安排的略显牵强,风格类似阿加莎的推理小说。这一点可以理解,毕竟精彩的推理小说都被前人写的差不多了,想有突破和创新很难。在文学方面,不用多说,有多少个大拇指就竖多少个大拇指吧。

  《布谷鸟的呼唤》读后感(二):嫉妒之海湮没坠落天使

  雪夜,一个麻烦缠身的女模从伦敦上流社区的一处阳台坠落,被警方认定是自杀。但他的哥哥怀疑另有隐情,于是请私人侦探科莫兰.斯特莱克调查。随着黑暗内幕一点点被揭开,除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真相,更因此真相将侦探斯特莱克推到了危险的境地。

  书名《布谷鸟的呼唤》,让我很好奇,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呢?在中国,布谷鸟是一个悲情象征,而书中一再出现天使的翅膀,象征折翼的天使坠落凡间。这注定,小说里卢拉这个人物的出现注定是一个美丽悲剧人物。

  这里是我们不了解世界社会名流、高档社区、耀眼镁光灯、奢华艺术、限量奢侈品……光鲜亮丽的明星身后,去掉光环,吸毒,乱性、身世不明、混乱的私生活、病态的性格、邪恶的人性。一个外表看起来瑰丽无比的世界却充满了肮脏卑鄙和恐怖阴谋及交易

  卢拉.兰德里,名模,世人瞩目。但却是个从小被抛弃收养在白人家庭的黑人女子巨大名人光环下,她抑郁、多疑、滥交、吸毒,却又善良而脆弱。最终在梅菲尔区的高档公寓阳台坠落,像一个断翼的天使惨死在雪夜。

  私家侦探科莫兰.斯特莱克身世多舛,在部队受伤失去一条腿,退伍后开的侦探所入不敷出女朋友离开,巨额负债几乎要压垮了他,生活一团糟。处于经济目的才接了这个一开始就被认定是自杀的倒霉案件。

  约翰.布里斯托,卢拉的哥哥。表面是个谦谦绅士身兼律师会计之职,在妹妹死后警方认定自杀后坚持要查妹妹的死因,却在层层黑幕被解开之后暴露了自己少年杀弟,及杀害妹妹卢拉的真面目,穷途末路之下凶相毕露要杀害侦探斯特莱克。

  纠结的性格、阴暗心灵、外表光鲜内心残忍变态……另类的人物及性格、多舛的命运、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的鲜明对比、暗黑的人性、血腥的谋杀、完美的推理、庞杂的人物关系,一切构成了光怪陆离的小说氛围。一切都吸引着我迫不及待的探究下去,以求究竟。

  语言流畅优美故事充满神秘感,字里行间带着淡淡的忧伤和些许愤世嫉俗的不羁,不时出现的街区美景酒吧盛况给小说增添了迷人的蓝调色彩阅读过程犹如掉落人间万花筒般目不暇接、新奇愉悦。后来才了解到,这样的手法叫做哥特式。

  所谓哥特式,是英语词Goth的音译,Gothic一词(意为“哥特式”)即源自该词,原指代哥特人。平时所说的一切“哥特式”都可以理解为“形式上或感觉上给人一种接近上帝的感觉”,比如建筑艺术,文学,音乐等哥特式。

  哥特式(Goth)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公元5-15世纪)的艺术风格,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颓废、巫术、古堡、深渊黑夜、诅咒、吸血鬼等为标志性元素。哥特式风格用黑暗、恐惧孤独绝望的艺术主题,来往于内心世界神圣与邪恶的边缘,描绘在爱与绝望之间的挣扎,嘶叫的痛苦清醒

  哥特式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服装字体等各个艺术领域,艺术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主要代表元素包括蝙蝠、玫瑰、孤堡、乌鸦、十字架、鲜血、黑猫等等。

  小说分为六部,每一部的首页都冠以令人深思的引言,揭示下文的寓意。“悲哀的是,声名使不幸人尽皆知”;“在厄运面前,最不幸的是曾经幸福的人。”;“因为经历磨难,我学会关心不幸之人。”……这些大部分来自古罗马神话《埃涅阿斯纪》的语句在故事中得到印证,更为小说增添了一份古典的厚重气质

  善恶终有报。小说的最后,制造了连环杀人案的克里斯托最终被绳之于法,而他始终垂涎的妹妹卢拉的财产全部留给了她的亲弟弟阿杰曼。似乎卢拉终究没有冤死,而且她的死终究有了意义。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悲剧没有发生,在声色犬马勾心斗角的危险关系中周旋,卢拉的生活究竟又有什么意义,这样的生活有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也许,死还是最好的结局

  作为推理小说,在读过东野圭吾之后,觉得《布谷鸟的呼唤》在案情的推理中有一些拖沓,过多的赘述干扰或者说分散了推理的逻辑。但总的来说,仍不失为一本可读性较高的书。

  关于作者,罗伯特.加尔布雷斯。一开始并没有多注意,只是直觉上觉得是一位男作家。翻开封面内页,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罗伯特.加尔布雷恩是,J.K.罗琳的化名。J.K.罗琳著有畅销书《哈利.波特》系列……”才知道,原来是这位著名的女作家的作品。此次,她将侦探斯特莱克探案经历做成了系列,期待接下来的精彩。

  《布谷鸟的呼唤》读后感(三):用假名字~萌萌哒

  罗琳阿姨走在文学的路上,越走越可爱呢。是想抛却盛名用文学实力市场上一决雌雄呢?

  刚开始《布谷鸟的呼唤》这本侦探小说的作者是罗伯特•加尔布雷思,这个人默默无闻,是个前宪兵,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文中主角也是个前宪兵,这样看来原始的设定是想有个半自传的安排,让阅读者在虚幻现实中往返猜忌,增添阅读的乐趣

  罗琳阿姨是想玩戏中戏的游戏呢?好调皮啊~~萌萌哒。

  但是谜底随后被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揭露,原来所谓“罗伯特•加尔布雷思”就是以《哈利.波特》系列红遍全球的J.K.罗琳。几乎是一夜之间,《布谷鸟的呼唤》的销量从不到500册扶摇直上4万册。最新消息就是,今年4月本书在美国被授予洛杉矶时报图书大奖(推理/惊悚小说类)。

  如果是在英国的读者,应该可以体会到其中的趣味吧?先是买了一本无名作者罗伯特•加尔布雷思的侦探小说,看着,看着,哎哟,写的不错哦,虽然是新人新作,但是作品展现出展现出的叙述手法与技巧相当老练。看完后,放置在书架上,过了10天,一天早上,边喝咖啡边看《星期日泰晤士报》,上面说所谓“罗伯特•加尔布雷思”其实是J.K.罗琳,好家伙,放下报纸,从书架上取下《布谷鸟的呼唤》,边喝咖啡边逐页翻看,真是个趣味盎然的周日早上。

  这就不仅是一部文学,而变成了一个文学事件。

  罗琳阿姨从《偶发空缺》便显示了她的文学野心,这本《布谷鸟的呼唤》更是显彰了她在文学殿堂上的宏图伟略。

  英国侦探小说可是侦探小说这个类型的发源地呢,而且有名人巨匠柯南•道尔的侦探福尔摩斯和阿加莎的侦探波罗,罗玲的侦探斯特莱克是个断腿战争英雄脾气暴躁,直率诚恳,咄咄逼人,一副迥异于英国侦探一贯的温文尔雅

  文质彬彬的硬汉形象。

  扉页的墨绿如同罗宾配合办案时试穿的那条连衣裙,那条让斯特莱克惊艳罗宾喜爱的墨绿色的连衣裙,后来侦探破案了,送了那条墨绿连衣裙给罗宾作为庆功谢礼。合上书页之际,封底的墨绿扉页让我想起了他们默契的配合和相互生疏的交流,生怯笨拙的试探。男侦探女搭档总是为侦探小说多了一分趣味,多一分可能,多一分轨迹,多一分期待。

  《布谷鸟的呼唤》风格很像《漫长的告别》,是现实派的侦探小说,没有诡计,没有密室,最大还原侦探侦查的实际情景。虽然同样是解决凶杀案找出杀人凶手,但是日本的是推理小说,所以斯特莱克在办案过程中顺理成章的闪回记忆,除了很好的交代了断腿的缘由,更像是一个伏笔,感觉还会有下一只鸟的呼唤出现哦。

  真实感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最强烈的感觉,破案的过程本来就该是一段孤独,无序,艰难,凌乱坚毅,持续的过程,不像日式推理般在几乎“真空”的环境下进行推理演艺,犹如理论物理一般。在破案的过程中询问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同一个人的看法结果千奇百怪不尽相同,有人说死去的女主人公超模卢拉•兰德里是个可爱的姑娘,是个天真的小妞或者是个下流的*子。对死者的被害经过众说纷纭,有人听到争执,有人说是毒品作用,有人说她抑郁很久。一切看起来就像一场罗生门。有人说他所看见的,有人撒谎,有人不说话。线索都是零碎破损的,需要拼凑组合,去掉相互矛盾的细节,删除不符合逻辑的事情合理推断大胆假设,最重要的是还要从中找到可以定案的线索。

  这次没有《偶发空缺》的多线叙事,但是有多名证人提供线索,每个证人都有完善的背景描述,人物性格,独特的谈吐和衣着,证人间关系会相互交错。罗琳阿姨塑造角色的功力很扎实呢。

  在硬汉侦探的故事里,警察总是扮演让人讨厌的角色呢。罗琳阿姨笔下的角色多面丰满,立体真实,不是偶像派也不脸谱化没有光环。男主角斯特莱克嘛~就是个糟糕大叔,脾气暴躁,为人粗鲁,自尊心超强,还断了条腿。

  还是最期待罗琳阿姨传说中的哈利波特系列的新作。

  《布谷鸟的呼唤》读后感(四):《布谷鸟的呼唤》书评

  这本书它不光是一部推理小说,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虽然它文学上的造诣可能略微胜过推理情节上的成就,但并不影响它情节上的观赏性。

  作为一部推理小说,这部小说是延续了传统推理小说的风格,即,案件导人——走访——走访(各种证据)……——发现真相——揭穿凶手。虽然陷入这种传统的结构,但J.K.罗琳通过她的笔法,以及支线剧情的穿插使走访部分不至于无聊,这是她成功的地方。另一成功的地方就是情节的铺垫,她的许多描写都与后文都有的节呼应,有时是本段就有体现,但有时跨越整本书的呼应,所以到后来,会有一种恍然大悟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种情节的感觉。但是这就导致一个严重问题,前面一些关键的情节没有得到立刻的呼应,可能使读者读起来烦躁。如果耐下心来读,在本书370页后,各种情节呼应开始浮现,情节达到高潮,可以给人热血沸腾之感。当然小说的最后就是福尔摩斯装逼式结尾,我个人认为揭穿部分恰到好处,装逼可以,也没太过。但是推理剧情的美中不足,也是很多推理小说的弱点就是,总是把警察描写成一群蠢货,虽然always,不过不要说出来吧。

  然后我想再说说的文学上的成就,继承了哈利波特的描写特点,这本书的以轻描淡写的笔法刻画出的却是一个个性格迥异且深刻的人物形象:一个贪慕名利,虚伪的女模特;一个溺爱女儿而充满控制欲的母亲;还有我们那个外表坚强,内心徘徊犹豫的主角。不同于哈利比特,作者用一个个小人物刻画出的不再是那个充满正义的童话世界,取而代之的只是一个真实的现实。这本书里有黑暗,但是细想这些黑暗大多都是人性的放大,我们身上可能也有这种的一面,只是不易察觉。终于,那个美妙的童话世界不再真实,J.K罗琳化作罗伯特·加尔布雷斯,告诉我们现实。

  《布谷鸟的呼唤》读后感(五):推理背后

  因为高三时有一次月考的作文题目就是说JK罗琳换名写了一本悬疑小说,然后就一直想一睹风彩,终于在今天看完了。

  实话说,情节的推进很慢而且很琐碎,在前面各种获得的线索一直无法拼凑在一起,使得阅读的兴趣并没有很高。相比之下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就做到引人入胜,并且结局背后的思考也更加深刻。但是我想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推理悬疑,更是一本映射社会现象的哲理书。这本书里有句话这样说:能理解事情缘由的人是幸运的。

  在阴谋下面我们可以看到卢拉尽管拥有金钱,美貌,和一切繁荣,但是她厌恶这样的生活,她厌恶那些记者,厌恶自己的身世,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的去寻找自己的根,这里的根到底指的是什么?我想大概是一种对自身的了解,对自身出处的自信与自豪,这是一种对身世的好奇,在很多其他的书里也有寻根的情节,这在全球化,城市化的今天貌似显得很被人重视,大家在努力前进的同时也希望有一个温暖的依靠,一个能够藏在心中的依偎,这是很多城市人的心声。

  在一片繁荣后隐藏的其实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每个人难以启齿的秘密,那些夜店,繁华的公寓,美丽无比的衣裳和曼妙的身姿都掩盖着丑陋的人性,掩盖着那些散发着臭味的恶心。

  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斯克莱特那些天马行空的推理,而是罗宾的真实可爱,她的人格魅力实在完全盖住了她的外表,罗琳甚至没有对罗宾的外貌进行多深入的描写,但是通过她的心理,她那不希望斯克莱特的秘密被拆穿的心理和作为一个女人的自主自立已经完全吸引了我,说实话,这个形象的塑造虽没有把她的外貌外形很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她的性格我们完全可以在现实中找到某个人套上去,就是这样。

  论推理的逻辑,罗琳这本书的确不能算得上很好,还可以说离东野圭吾有一定距离,但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社会情况的反射可以称得上是一流,这也是我给出五星的原因。这本书让我们通过一次推理深入地了解了这个世界。

  KING

  《布谷鸟的呼唤》读后感(六):推理界的名利场

  《布谷鸟的呼唤》是《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的新作,一本推理小说。讲表面上看来很明显的女模特跳楼自杀事件,因为女模特哥哥怀疑另有隐情,请私人侦探科莫兰•斯特莱克调查的故事。

  初看时,有些读者可能会觉得这个故事琐碎、剧情推进缓慢、略显平淡,但正如《哈利波特》不是纯粹的儿童文学以及奇幻文学一样,《布谷鸟的呼唤》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推理故事。(所以有人说,哈利波特是魔幻界的《雾都孤儿》,布谷鸟的呼唤是推理界的《名利场》。)

  一般来说,侦探推理犯罪小说无非要解决三个问题,凶手是谁,那个人为什么被杀,是用什么手法杀的。

  这本小说除了解决这三个问题之外,讲故事高手罗琳把重点放在了描摹世态和人物塑造方面,加上她对生活独到的观察和诠释,娴熟的叙事技巧,使得这个故事张力十足,十分特别。

  故事序章,是雪夜里,顶级超模卢拉•兰德里坠楼身亡,继而就是对她死因的各种猜测,对她身份的剖析,对事件本身的猜测。卢拉身处时尚圈,身边各式人等环绕,环境极复杂。但警方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自杀。

  当然,我们肯定一看就知道,看起来自杀,肯定不是自杀啦,要不然这个故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难道要侦探忙活一本书,最后得出一个最初别人就知道的结果么?哈哈哈……

  死者的哥哥约翰•布里斯也不相信妹妹自杀,于是他找到了私家侦探科莫兰•斯特莱克调查。

  斯特莱克并不算是一个成功或者有名气的侦探,约翰之所以会找到他,是因为他跟约翰很早就死去的弟弟查理认识,但这个举动,帮了斯特莱克一个大忙。

  斯特莱克即使不算史上最窘侦探,但本身的确问题重重。因为是系列小说,作者对这个侦探进行了十分细致的描写:他三十五岁,在阿富汗失去了半条腿,日常需要戴义肢行走。他个子很高,很壮,毛发浓密,很man,很有sex appeal。所以吸引了不止一个顶级美女的目光。

  斯特莱克是私生子,有个不太靠谱的模特、摇滚乐队队员的妈;父亲是摇滚巨星。斯特莱克有n个同母亲异父和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还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朋友

  斯特莱克跟这个黑头发的女朋友堪称虐恋情深,分分合合十几年,他摆脱不了她,她也摆脱不了他。但这次,斯特莱克跟她吵架,搬出了她的高级公寓,住到了简陋的办公室。他欠了很多钱,一直在想怎么把钱还上,好好生活下去。

  所以,虽然从表面证据看,卢拉是自杀的,但斯特莱克还是同意接下这个案子,因为,他,缺,钱!

  这个时代的侦探们早已不是波洛和福尔摩斯了,他们不能优雅淡定地破案,他们各有各的问题,斯特莱克堪称身心俱残,除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无奈,他还有严重的童年阴影——从小被妈妈带着过各种奇怪的生活,但他了解妈妈,一直认为被别人视为自杀的妈妈绝不可能自杀。他那早逝的母亲教会他:洗心革面,自力更生,不断追求新事物。

  在对事实真相不断追查的过程中,他了解了卢拉,认为她跟他妈妈一样,都是不会自杀的人。

  母亲带给他伤痛,却也让他不会轻易放弃,不会自暴自弃。

  跟很立体真实的斯特莱克相比,书中一开始就死去的卢拉形象也十分具体。随着斯特莱克的深入调查,卢拉的一切浮出水面,她美艳绝伦,牛奶咖啡色皮肤,被很多人喜欢,很多人追捧。很多人都觉得模特没脑子,但她不是。成长于领养家庭的她一直没有归属感,所以一直在“寻根”,找亲身父母,找跟她同样肤色的朋友,想确定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斯特莱克的调查从卢拉死前接触的各式人等入手,有朋友、同事、男朋友、邻居、哥哥、母亲、舅舅、门卫、司机等等。罗琳对他们都有着详细的描述和背景设定,几乎是看完就能在眼前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像卢拉美丽朋友的西娅拉,金发白皮肤蓝眼睛厚唇,和善可爱,富有激情,绝不是脸谱化的模特。

  还有斯特莱克可爱聪明又美丽的助手罗宾,心中怀有梦想和激情,是斯特莱克侦查案件过程中不可少的得力帮手。

  除了人物,罗琳对时尚圈的描写也很细致深刻,她甚至非常具有画面感的写出了人们面对媒体包围时的那种困境无奈。还有所有涉及感情的戏份,都美好而细腻,包括斯特莱克与罗宾间相互的好感,与西娅拉的一夜情,与前女友的虐恋,以及知道前女友订婚消息时的悲伤,写得都很生动。

  难怪以化名出版后,许多人都不认为这么娴熟的叙事技巧能属于一个不成熟的作者。当然,作为喜欢哈利波特的读者,读此书的时候,一定能深深感觉出属于罗琳那种非常独特的写作特色,她对细节的把握,高超的讲故事手法,似乎是不可学习和复制的。

  除了这本书本身写得很好之外,译者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是他们认真细致的二次创作,将罗琳这个略显碎碎念的故事表达的颇具吸引力,好读,也耐读。很喜欢书一开始的那首小小的挽歌:你为何在大雪纷飞时节降生?/你应该等到布谷鸟呼唤;/或葡萄成串,绿如翡翠;/至少等到夏去秋来——/娇燕集聚,欲待远飞;/然后降生。 你为何在羊羔吃草时节死去?/你应该等到草果落地;/且蝗虫成灾,麦茬遍立;/一直等到秋去冬来——/万物调零,风尽带悲;/然后死去。

  这都来自于译者之功。

  把自杀那个号的评论转过来,要不然都忘记写过了……

  《布谷鸟的呼唤》读后感(七):一个讽刺作家的诞生

  读完《布谷鸟的呼唤》,不由得感叹:看样子罗琳阿姨发迹前的生活对她影响不小,乃至用了一部《偶发空缺》都不能说尽她对中产阶级的鄙视,而继续把这种感情带入到这本书里。

  按照归类,这是一本侦探小说,从内容来看,应当归为硬汉派(虽然斯特莱克看起来并不像个硬汉)。但读完全书,发现它其实是社会派(不知道这些派是什么意思的请自行度娘)。从侦探小说的角度讲,这并不是一部成功的侦探小说,气氛一点都不悬疑,情节一点都不紧凑,第一个死者和第二个死者之间居然隔了370页(一本接近500页的侦探小说才死了两个人,这也好意思叫侦探小说?对比一下柯南)。

  但,这是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侦探小说只是它的外壳,而对中产阶级的辛辣讽刺才是它的主题。和上一部《偶发空缺》一样,我们看到了在华丽外袍下爬满的虱子。

  一个有着财富和美貌的女模特死了,所有人都以为她是跳楼自杀,但她略有神经质(按书里的说法还是个GAY)的律师哥哥不信,找到了负债累累,同时还在和女友闹分手的残疾私家侦探斯特莱克,要他找出事件的真凶。斯特莱克看在钱的份上答应了,和临时工秘书罗宾开始对这个案件的追查,一副中产阶级的浮世绘缓缓展开。。。。。。

  流行歌手、时装模特、知名设计师、千万富翁、律师。。。。。。这些人的表面都是光鲜靓丽,被人羡慕,比起欠一屁股债,当了十几年备胎,还被扫地出门睡办公室的私生子残疾侦探斯特莱克来说不知道好多少倍。但随着斯特莱克的调查越来越深入,他发现人人都有一堆烂账,他要在这堆烂账中理出头绪,揪出凶手。。。。。。

  罗琳阿姨并无意在书中展示她的推理技巧,说实在书里的有关侦探的部分也是很失败的。但罗阿姨想要表达的感情也已经跃然纸上:中产阶级只是一群用华丽的衣着和大房子遮挡起来的下流胚。贫穷时的罗阿姨,也许曾经很羡慕他们的生活,但当自己能够近距离接触这类人的时候,罗阿姨好像看透了他们的本质。在这样一部描述名人豪华生活的作品中,最正面的角色却是一个大学辍学的临时工女秘书(我认为在罗宾这个角色上有罗琳阿姨自己的影子),能够为了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而不去当乏味的白领,只是默默旁观着藏在金钱背后的世态炎凉,这种理想化的描写不能不让人觉得罗阿姨有些“夫子自道”的意思。

  读完全书,我觉得罗阿姨证明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她已经不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而是一个成熟的讽刺作家了,只是希望她除了讽刺中产阶级意外还能讽刺点别的。

  《布谷鸟的呼唤》读后感(八):冉冉升起的巨匠

  看来罗琳会把Strike侦探的故事一直写下去了,也许一口气写他二十本?以罗琳快速的写作速度那是相当有希望的。总体感觉上,罗琳编悬疑故事能力不是特别强,侦查知识和推理能力也很差,但她对人物背景、性格的刻画确实还不错,是很有真实生活气息的,探案为辅,塑造形形色色人物及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内心为主,这其实很有罗琳的特点。

  其实架子上摆的那些西方经典名著也并不都经典,许多作者要么三观幼稚,要么口味怪异,或者有些是老钱那样的,人很机智但想象力欠缺的博学家,他们写杂文评论挺好,但不是真正意义的文学家。但讲真,罗琳是第一个欧美作家,我看她作品的时候,就觉得仿佛看到曹雪芹、金庸的影子,真厉害啊。文学巨匠创作速度还都挺快,一本接一本的,不写不舒服斯基

  《布谷鸟的呼唤》读后感(九):少儿侦探小说

  清楚的记得这本书刚到手的时候带去办公室了,然后吃过午饭在办公室看了45页,是的第45页,就开始睡午觉,其实中午在基本睡不沉,迷迷糊糊中在想刚才看的情节,突然,真的是突然,一个念头在脑中闪现,杀死卢拉的凶手就是她哥哥--那个主动找斯特莱克调查这个案子的人,还有就是之前在卢拉之前这家人收养的另外一个男孩也是这个约翰哥哥杀死的并且伪装成意外,而原因是哥哥嫉妒其他被收养的孩子。。。。。。。。。这个念头诡异确清晰。我立刻睡意全无,心脏砰砰直跳的想,立刻坐直了,点开百度搜索。。。。。。果然。。。。。。是这样。我发誓之前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任何介绍,只是亚马孙打折看到是罗琳的作品凑单买的。

  对于想品味一部侦探悬疑小说的我来说没有看下去的欲望了。果然是儿童侦探小说。过了很久,拿来当普通小说看,感觉还是不错,因为罗琳的文字描述非常到位,浓浓的英伦风扑面而来,也喜欢女主罗宾的描写。

  《布谷鸟的呼唤》读后感(十):直到最后一刻才读懂书名的含意(含剧透)

  注册后第一篇评论送给伴随我整个童年少年直到青年的JK罗琳。

  得知罗琳的新书是本侦探小说,就觉得这是理所当然。《哈利波特》有太多侦探小说应具有的特点:比如开始貌似不起眼的一笔到后来竟然起到举足轻重的地步(谁能想到哈利的第一个金色飞贼是吞到嘴里的细节就如此重要呢),在貌似证据已经充分的情况下剧情大反转(即便是斯内普教授在哈利面前杀了邓布利多),以及严谨的世界观(在火焰杯里就透露出洛夫古德家住在陋居附近)。通过7本书的历练,罗琳的这本侦探书首秀还是很不错的(当然也很考验人的记忆能力):通过刚开始仅有的证据,一点点拓宽搜查对象与地点,并通过大量信息得到一点一滴的有用证据(经常是几十页的对话其实就得到一条有用信息),而随着斯特莱克的对话,我们也突然意识到之前看似不经意的信息居然就能当作佐证;依然少不了的剧情反转(即便是罪犯出现的前一刻罗琳还让我们觉得犯罪是别人,就好比哈利在第一部在最后面对奇洛的前一刻罗琳还让我们觉得是斯内普),以及更严谨的世界观(哈利波特的世界只是个大概框架,而这次则具体到街道与楼房)。

  整本书在第二名受害者出现之前其实剧情并不冲突(感觉第二名受害者出现的剧情落入了很狗血的主角光环情节——因为斯特莱克的乌鸦嘴),总的来说其实就是所有相关人士——死者的家人,邻居,各种朋友,男友,保安,处理死者现场的一名警察,等等,每个人都提供了大量信息。不过这本书很有意思的就是,这些人并不直接提供证据,很多都是看似不着边的闲扯(而即便是这样还是有很多间接为证据提供了线索),而且每个人都是主观的,甚至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这就意味着,几乎没有人能提供完全正确的线索。而斯特莱克就是通过每个人对其他人的提及逐渐抽丝剥茧,得到案件的真相。

  (以下涉及剧透)

  不过我个人还是觉得这本书有一些缺陷(当然了我是连《东方快车谋杀案》都觉得有缺陷的人),比如说虽然作案动机最后说明了,虽然剧情反转,但立案动机就显得立不住脚。再比如说前文一直提到的蹊跷的肚子疼,甚至和真相大白有重大关系的那个删除了的文件夹,到后来都不了了之,这有点说不过去。

  最后的最后,回到标题。我觉得本书的标题实在是本书最成功的一点——本书没法像哈利波特一样通过咒语玩文字游戏,那就在书名做点文章吧。乍一看,本书书名和案件完全无关,只是在开篇的诗中提到了而已。而读到最后,恍然大悟——布谷(“鸟”自然是中文翻译加上来的)其实指的是死者(通过服装设计师得知),而calling除了有“呼唤”,还有“打电话”的意思,而打电话在本案件中是极其关键的一点。所以,表面上是“布谷鸟的呼唤”,其实指的是“卢拉的通话”,精彩绝伦的一语双关。要是这个风格能一直延续在斯特莱克的系列中,那绝对是侦探小说中独一无二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