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读后感精选10篇
《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是一本由周耀辉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页数:17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读后感(一):周耀辉: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
这个世界还是有公子存在的,这是见到周耀辉先生之后我的感受。
富有才华的人 ,通常都比较有个性和傲气,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世人皆醉我独醒,我是孤独的,我只能活在我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和我格格不入,把自己心门紧锁;二是对这个世界横眉冷对,不可一世,我行我素,用激烈的言辞和犀利的行为与时代对抗。特立独行是他们的共同特征,这也是才子所具有的气质和风范,值得赞颂;但不可否认,这同时无形中也拉开了才子和普通人们之间的距离,让人产生敬畏之情。
带着一些晦气和疲累,我终于赶到了讲座会场,现场坐满了人,我站在后面一边平复身心,一边静静地听。 听了大概十几分钟后,我渐渐地也投入了。
今天新书讲座的主题是《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主要是讲述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现代人面对这个世界的种种恐惧,怎么去面对、克服。我细细打量站在讲台前的周耀辉:浅浅的微笑带着几分腼腆,斯文的声音夹杂着一丝丝书生气,黑色的镜框下留着几缕淡淡的胡须印痕,帅气而儒雅,温暖而亲切,真是个谦谦君子,我努力在我匮乏的词汇引擎里搜索,弹出了“公子”一词,对,我所能最大程度最精准来概括的就是这个词。
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面对害怕,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周耀辉提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假设事情必然会发生的-------就算事情发生了又怎么样,“吹咩 ”。当假如事情必然要发生,我们还害怕什么呢?而且周耀辉还提出,应该假设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即使知道这个世界不美好,那么我们看问题的切入点就会有所不同。这个我有同感,面对每一个未知的结果,我常常会设想最好的情况和最差的情况,当事情真正发生的时候,我有足够的准备去面对。
写到这里,准备收笔了,不知道为什么还是有一点害怕,我害怕自己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害怕别人无法准确地理解我的意思 ,但是,“吹咩”。
《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读后感(二):什么都不怕,很可怕
忙里偷闲,整理着手头的书,想想,便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把这本《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读完了。
不得不说,被这本书的宣传给骗了,简介如下:
“从A到Z的128种恐惧症,每个症状,每个“病人”,原来都与你我息息相通。
如果“害怕”是种病,这本书就是最全病理分析手册;
有句话叫“久病成医”,所以:
读完这本书,(但愿)你可以什么都不怕。”
第一眼看到这样的宣传词,你会如何想呢?我脑海里浮现出来的这本书一定是一本充满着正能量,通过不同的事例循循善诱的教导着人们,不要选择害怕,怎样去克服内心的害怕,一本调整病态心理的书籍。
如果你的想法同我一样,那么你一定会“失望”的。
或许,我在一开始选择读这本书的同时,我该去深刻的了解一下,这个另类的香港三大词人之一的周耀辉。
周耀辉的词风华丽精致,游走于主流与非主流之间,鲜有纯粹的情歌,其丰富的内涵令人惊叹,在芸芸华语作词人中独树一帜。每首词都设想独特、文化底气深厚,最是敢于挑战另类偏锋题材,而且很容易将人带入他所营造的独特氛围中,甚至可能是在不知所云中沦陷在诡秘压抑的气氛里。
这样一个周耀辉,又怎么可能会写出一本循循善诱,中规蹈矩的书籍,他从来都是剑走偏锋,不按常理出牌。
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你会做什么?
每一章的最后他都问了这样一句话,是问自己,还是问他人,我不得而知。
这句话当中的关键词有哪些呢?怕?不怕?假如?
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对任何事都不会怀着敬畏的心情,只是一味莽撞的往前冲,然后撞到头破血流,这些是我们所乐见的么?
假如我们什么都怕,畏畏缩缩,恐惧出门,恐惧见人,恐惧触碰,恐惧一切,要知道从A到Z有着128种恐惧症。如果这些我们都拥有,好吧,只要想想,这件事就足够我们恐惧了。
假如我们能选择什么怕或者什么不怕,这一次我们把重心放到假如上来了,假如我们能自己选择怕什么,是不是就不用担心那些会无端从不知名的地方冒出来的,让自己恐惧的东西了?
这本书的宣传词还有着这样一句话:“一本以毒攻毒的治愈奇书”,这句话总算没让我误解了。
正如周耀辉所说的:“我不懂得带你去一个乐园,于是我想,我可以试着带你去地狱”
既然地狱都已经见识过了,再怎样恐惧的事件,不过尔尔了吧。
《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读后感(三):害怕这世界,然后爱它
在本书的开头和结尾,周耀辉都问了同样的问题:“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你会做什么?”
我承认,在很小的时候我有过关于这个话题的妄想,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不用怕父母老师,不用怕因为做错事被惩罚。那我一定不要去上学,然后光明正大地把我讨厌的人都杀光光,例如昨天不小心把蓝墨水滴到我新买的纱裙上的同桌……想到这里,我便开始害怕,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原来是一件让人更为恐惧的事情,人一旦没有了敬畏之心,没有了道德或者法律的约束,就会迸发出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
书中人物C1说:“什么都不怕,很可怕。”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并不是真正的勇敢,而只是一种无知者无畏的莽撞。更进一步来说,没有对这个世界的恐惧,意味着失去了对周遭生活改变的感受力,也就无法把握住这个世界跳动的脉搏。
在人类历史上,陷入群体性疯狂的那些时刻都是大多都是由无理智的恐惧而带来的。书中提及一个词:Judeophobia,恐惧犹太人,即恐犹症。罹患这种恐惧症最出名的病人当然就是希特勒,因为他无理智的恐惧扩散开来,成为一种恨不得将恐惧源除之而后快的厌恶和傲慢,从而导致了几千万人的命运彻底被改写。恐惧黑人,因此有了3K党;恐惧共产主义,因此有了麦卡锡主义横行;恐惧被对方打败,因此有了冷战;恐惧恐怖主义,因此将反恐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恐怖主义……我们花了很多力气想变得什么都不怕,却发现令自己害怕的事情越来越多。
面对自己害怕的事物,我们通常都是用消极的逃避或者激进的消灭来对待。可是我们很少平心静气的思考过,如果我们害怕的事物必将发生而且始终存在,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正面的态度来看待它并且与它共存呢?在非此即彼的选项中,能不能有一个既保有自己独立性,又容纳对方生存的空间存在呢?
如果没有体察过真正的恐惧,又怎么会看清世界和生活的本质,然后去爱它呢?“不是正因为活在这样的尘世里,我们才更会想象天堂吗?”因为害怕失去那些美好可贵的东西,我们才会迸发出更多的热情去维持和经营它。就像书中的艺术家们所说的:“化恐惧为力量,一起造反,如此才是真的反恐。”
(刊于12.28《周末画报》784期,转载请豆邮,谢谢。)
《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读后感(四):虱子多了不咬
唉!就是被这本书的宣传骗了,什么从A到Z那么多的恐惧啊,什么读完这本书,就可以什么都不怕啊,搞得真以为是什么心理啊、励志啊之类的书籍,想象着它会谆谆教导,告诉你们在种种恐惧下的应对。只不过,总有些心存疑惑,这个剑走偏锋的香港三大词人之一的周耀辉,啥时候变成了社会心理专家。
事实证明,亏得有了这点疑惑,要不然,真被这个偷偷笑的周耀辉骗了。
极其有趣的一本书。当真好玩!
一开始看它,笑得乱七八糟,种种恐惧症的众生相,荒诞离奇。用周大词人的常用语来讲——吊诡。
也亏得这位大家四处搜寻,以从A到Z的二十六个字母的开头,串起了百多种各色恐惧症。A开头的,就有恐惧广场、恐惧猫、恐惧尘埃、恐惧断肢者、恐惧花生酱粘到口腔的顶部、恐惧蜘蛛、恐惧数字、恐惧一个人。
A1同学之所以恐惧蜘蛛,就是因为他的爸爸在某个高谈阔论的瞬间,不巧头上吊下一只蜘蛛,儿子急于警告,又忌惮于爸爸不允许人家插嘴,于是,眼睁睁,蜘蛛进到了爸爸口中,后半段当然是从此恐惧蜘蛛,表征是“每当看到中年男子开口说话,就会看到一只蜘蛛从他口中爬出来,甚至吐着丝,满口纠结不清。”多么绝妙的描述!再想想呢?
往后,渐入佳境,一个女人恐惧两栖动物,而最初呢,她恐惧的不是两栖动物,而是“两妻动物”,嗯,看出点儿意思了。
年幼的D1从母亲的告诫中得出判断,万一有了蛀牙,一定是自己说了假话。好吧。即使“他牙痛,也永远不看牙医,他恐惧电钻触怒了牙虫,牙虫汹涌地爬出口外”,看到这里,已经笑到不行,可是还有后半截,“令他不得不面对自己的谎言。”所以“他专心研发麻醉药,服务人民,即使牙痛,也可以不看牙医,”最后一句“也就可以继续说谎”。明明说的是压抑恐惧症,却在谎言上收梢。
旁门左道,旁逸斜出,“另类”周耀辉,这个评价不是乱盖的。
再看,没那么简单了。彷佛渐渐窥到了周词人的心机。
极大的讽刺来自于E3和E4,都是众人眼中的用现下流行语来讲的“公知”,一人出一本书,前者书名是《知识不是力量》,后者书名《自由万碎》,大卖热卖,众人追捧。最后,谜底揭晓——俩人都是病人。一个是知识恐惧症,一个是自由恐惧症。这,这,这叫我们这些拥趸情何以堪呐!
得了爬虫恐惧症的H3坚信,人的始祖不是猿猴,是爬虫。“你不觉得人人都喜欢爬吗?”“试试在你的办公室里观察你同事的举止,你必定找到种种爬虫的痕迹,特别是蛇和变色龙。”
至此,佩服周耀辉的“假如”,正如他自己所言,“当中的关键字不是怕或不怕,更是假如。”周耀辉力图让自己和人们有某种天真、某种想象、某种假如。所以,才有了这本《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
看着这本书,就像看到周伯通,那个同样姓周的人,笑嘻嘻地看着周边人们的故作深沉亦或是自以为深沉。这还不算,卡夫卡也跑来凑了热闹,可他的大爬虫仅此一个,而周耀辉牵牵蔓蔓扯出了多少,由此及彼,顾左右而言他,汹涌而来,目不暇接。
好的,用老百姓的大白话来说,虱子多了不咬,尽管来吧!饶是如此,书的结尾仍会让你惊着。
截至目前,写得最畅快的一个书评。
一本揭穿众生相的散文,周耀辉的一首嬉笑怒骂的俚曲。
《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读后感(五):无题,因为怕离题
看完了这么多种恐惧症,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也很有感触。我可能和V1一样有文字恐惧症,跟进一步说是害怕写文章。
人似乎生来什么都不怕,而每一种恐惧都是后天的一段遭遇造成的。于是我也努力去想自己对于写文章的恐惧的根源。首先,写文章是一个将自己的感想用文字表达的过程,从小到大我都是在写应试作文,试卷都是给了题目的,故事都不是自己的,从来没有去表达自己的想法。离开学校后,也就不会去写点东西了。所以在写这篇读后感时,我也是修修改改,生怕那个词被“老师”批改出来:你的句子不通顺;你的词语用错了;你没有真情实感.......所以我害怕,写着写着觉感觉离题了,然后再告诉自己,这篇文章本来就没有题目,本来就是胡思乱想的,你写几个字都这么窝囊,你去死了算了。
不知道这样的心理感受算不算恐惧症,反正都是心理疾病。回来讲讲书,书里列举了那么多恐惧症,看着好玩,最后也没有什么解决的方法。还好作者没有去想解决的办法,不然这本书就会成一碗恶心的心灵鸡汤。对于励志,我也有恐惧了,永远都是看着别人成功,自己羡慕。
越想越多恐惧,哪有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还不如假如我们什么都怕。
《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读后感(六):我不怕,不怕
“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令我想起了夕爷那句“毫无代价唱最幸福的歌,愿我可”。
“假如”和“愿我可”都是很有意思的关键词,配上两种不可能:“我们什么都不怕”“毫无代价唱最幸福的歌”,字里行间竟有了想象和希望。
耀辉这本新书,和他的词风有点像,在主流和非主流之间。
向我们展示了奇奇怪怪的恐惧症状,从字母A为首的单词开始,到字母Z结束。
恐惧一个人、恐惧被接触、恐惧孤独、恐惧悠长的等待、恐惧雾、恐惧记忆……
那么多人的那么多种恐惧,怎么祛除,不清楚。
确定的是:“每个人都要学会自己处理自己的恐惧。”
自己处理自己的恐惧,既然是自己处理自己的,每个人所用的方法应该不大相同。
每当害怕,我常常是先对自己温柔,再对自己严厉的。
记得3 Idiots中有谁说过 “我们的心太容易害怕,你得哄骗它,不管天大的问题,告诉你的心,一切还好。”不能赞同更多。
害怕的时候,我也哄自己,碎碎念“不怕,不怕”,怀着面对心爱的人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和自己说话。温柔之后,会逼自己走近恐惧,看清楚它。
我怕黑,怕猫、怕狗,怕除了人以外的很多动物;
怕打针,怕痛、怕争吵,怕自己有规律的小日子变得不规律;
怕家人生病,怕流眼泪,也害怕看见别人流眼泪……
这些 “害怕”,有些我已经没再怕了,有些还在怕。
还有些新的害怕,我一时记不起,不过一定有的。
比起什么都不怕,我更愿意总有些什么令我害怕。
心里有恐惧的时候,感觉自己离自己近一些,可以好好地和自己说说话。
=================
. 耀辉的词,我最爱《下流》,爱它的浪漫和姿态,第一遍听就迷上了。
“他们往上奋斗,我们往下漂流,靠着刹那的码头,答应我,不靠大时代的户口。
他们住在高楼,我们躺在洪流,不为日子皱眉头,答应你,只为吻你才低头。”
《彳亍》《我不需要Tiffany》《雌雄同体》《青草最好是青色》《黛玉笑了》《爱爱爱》《蜉蝣》《爱的主打歌》“画眉三部曲”……也喜欢。
耀辉是宝藏,听他歌词越多越惊喜。不能停止,要往回听。
《大纲与细节》爱死了!!!
《无字天书》甜哭了!!!
《熊猫》好萌好萌啊
……
《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读后感(七):你怕或不怕,恐惧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最先了解周耀辉,是他填词人的身份。
毋庸置疑,周耀辉很有才华。
《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一书,在自序中,作者提到“假如我们怕的必然发生”这样的设想,心理学家说:百分之九十的人焦虑是因为对尚未发生之事的恐惧。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活在对未知的恐惧里,而是应该活在当下。
作者希望读者能够用思考的眼光去看待周围,他用新奇的方法给读者介绍了字母A—Z开头的恐惧症,每一个字母中几乎都包含了三四个症状,并附带许多张精美的彩图,有趣而且好玩。
拿字母P为首的恐惧症来说吧。P1害怕下雨,因为他认定雨水来自印度那个充满血腥味道的国家,他认为雨水是肮脏的。读到此书我不禁瞠目结舌,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难道雨水不该是神圣的吗?
其实这些症状不太多见,所以头次听说的时候难免感到不可思议。
但身患其症的人就无可避免地要深受其害了,因为那些恐惧症对他们的折磨,只有患者自己感受最深,伤害最大。
作者讲述了一百多个有关恐惧症的例子,多多少少,也能够找到一些和自己有相同之处的案例。就像C1,对幽闭空间的恐惧。至今我仍然不敢在密封的空间里待太久,很怕很怕……
还有长在高高的楼顶会眩晕,夜晚不敢在黑暗的地方走路……
有些症状,在无知无觉中就产生了,而且很难克服。
其实从小到大,我好想从未有过什么都不怕的感觉。
打从懵懵懂懂有了记忆起,就害怕邻居的小妹妹远离我去找对街的另一个女孩玩儿,上幼儿园害怕放学后妈妈没有按时来接我,小学时怕班上最坏的学生找我的茬,初中害怕考试成绩落后,高中担心暗恋的那人不喜欢我,大学又恐惧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而现在实习期间,还担心自己工作没有做好……
如此看来,似乎没有一天是无所畏惧地生活着,总要有那么一两件事困扰着我,让我变得谨慎而且小心翼翼的。
但也正是因为对一些事情的恐惧,才懂得用敬畏的心态去解决难题。
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
其实这样才最可怕,无所畏惧的人生,终究会演变成一场噩梦。
接受与众不同,理解那些恐惧症,才是大千世界。
《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读后感(八):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
周耀辉在《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的序中说道,我们总是怕这怕那,那么我们如果将这些都当成已经发生了的,那么或许我们就没什么好怕。比如,我们(指港人)害怕香港变成中国的二线城市,那么,我们先假设现在就是二线城市了,那么我们如何去面对呢?说白了,怕的,迟早会发生,那么,就当它已经发生了,剩下的就是如何去面对的问题了。
听这话,周耀辉就是想告诉你,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
我一直觉得我是个懦夫。比如我也会有各种恐惧症,我怕猫,那神秘的眼睛,总是泛着一丝诡异。但周耀辉说,怕猫的都是独裁者,我去,独裁者都怕猫我信,要是因为怕猫能变独裁者,那我就马勒戈壁(原意,指跑到戈壁才发现无路可走)了。
再比如,我也怕幽闭。小时候,一不听话,就被老妈关到厕所,你知道,当年的国企分的小房间,厕所是没有窗户的。但周耀辉愣说是,幽闭恐惧症有一种绝美。我绝不感觉有多美。
好吧,我也不从A到Z了,而且我都不知道那些单词周耀辉是怎么查到的,甚至是不是生造出来的词汇,反正,每个人都病了。只是病得或多或少。
当然,这些病因或许来源于人们的小时候。这点似乎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如出一辙。一个人怕猫,是因为她母亲为了给她长身体,炖了只猫头鹰,结果一打开锅盖,发现死猫头鹰死不瞑目地盯着她。——这倒使我想起小时候的故事来了,老妈给炖了一只猪心,天可怜见,没有切的,整只拿高压锅炖的,吃着可恶心了,看来,我是当不了医生了,因为我有恐心症。
看着这些奇奇怪怪的病人,这使我想起了朱德庸的《大家都有病》。不过,比起朱德庸的犀利,周耀辉还企图告诉我们,是的,病了,那又如何。就如他笔下的一对情侣,一个怕热、一个怕冷,还有这个地球有一个秋天,他们就能每年名正言顺地只是谈一个季度的恋爱。
《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读后感(九):我们还是很害怕
我相信与一本也是有缘分的。这个时代的信息量实在大得惊人,任何一个哪怕是最为细微的分支之下都能检索到大量信息,其中的出版物也不在少数。你走进任何一间书店,哪怕只是巴掌大小,其中所能陈列书都足以让人眼花缭乱,更别提时下最为火爆的电子商务了。如果你不是事先想好要买什么书,你一定会迷失在书籍的海洋中,而即使你想好了要买什么,也很难保证最终能否如愿。人脑面对海量的数据与选择时,就是会这样无奈。而我相信,如果不是那个寒冷的晚上,我沮丧地走进家附近的书店,我可能永远也不会读本书的。当我在书店门口的架子上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在那个有些心灰意冷的晚上,我是真的想知道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了,会怎么样?
而作者周耀辉果然是个另类的怪才,明明在书名中就设下的问题,可是将他的书读完了,你会发现他似乎并没有回答他书名中的问题,他在书中绕啊绕的,讲啊讲的,似乎都在围着答案在书写,可就是不再向前一步,始终不肯将答案明确地写在书中、印在纸上。说实话,这个样子真的让我很焦虑,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患上了“恐惧没有标准答案”的恐惧症,而也怀疑作者是不是患上了“恐惧给出答案”的恐惧症呢?可惜这两种恐惧症的英文名我都不会写。而作者却是这样按照从A到Z的顺序,将各种恐惧症娓娓道来。
你没有听错,本书就是这样,它没有给出书名的答案,却是将各种恐惧症介绍了不少,几乎每个字母下作者都介绍了两三种,而且有趣的是作者是通过他认识的各种恐惧症患者来介绍,一本书读下来给你的感觉就是作者认识的恐惧症患者特别多,是不是真应了那句老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像作者这样的怪才也一定会不自觉地吸引很多“奇怪”的人吧?
只不过读着本书中形形色色的恐惧症故事,我渐渐感觉也许并不是作者有什么特异的体质,专门吸引“奇怪”的人,而是他认识的每一个人多少都有点恐惧症,如果更进一步扩大地说的话,那就是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世上,多多少少都是有点会怕的东西,不是领导同事,就是老婆孩子;不是猫猫狗狗,就是世界末日;不是小黑屋,就是大广场。总之,是要怕点什么,生活似乎也才圆满一点,也才有点颜色味道。你看着书中那些人所惧怕的各种事物,感觉好笑,那么在别人的眼里你所惧怕的东西是不是也是同样好笑呢?
如果你能这么一想的话,对于自己的惧怕会不会有所减少呢?如果这样推导的话,那么作者还真是“功德无量”,他虽然没有直接回答自己的问题,但是却给我们提供一个想象空间,让我们想象一下什么都不怕的自己。只不过这一切真的只限于想象罢了。内心的恐惧说实话真的是只能自己来体会,来承受,既无法转嫁,也无法替代,或者类比。我们就是书中的恐惧症患者们,而书中的恐惧症患者也是我们,真实的人总是要怕点什么的,要不然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美好,什么又是幸福呢?书中那句话说的真好,“什么都不怕,很可怕。”
也许真是应了作者的一句话,重点不在什么都不怕,而是在假如。既然我们不能什么都不怕,那么就让我们在读这本书时,好好地“假如”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