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让创意更有黏性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让创意更有黏性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03 21:3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让创意更有黏性经典读后感10篇

  《让创意更有黏性》是一本由[美] 奇普·希思 / [美] 丹·希思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创意更有黏性》读后感(一):现代人不会讲人话

  断断续续看完的一本书

  很好笑,一本讲如何用创意把人粘住的书籍,居然没能一次性粘住我让我手不释卷的读下去。

  这本书列出概念,然后用例子解读,列出概念,再解读,再解读。

  诚然书中的概念或许在工作中是有效果的,但是还是要告诉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读者,正如书中所描写的,很多事情用共同特性,但却都不一样

  所以,书要活学活用。

  随着年龄长大,了解东西越多,就越容易出现智商优越者。

  凡事喜欢张口闭口都是术语。这类人其实大部分患有社交障碍症。

  总而言之一句话,这本书值得去看,但是对于我而言,可能最大的体会学会有声有色的说人话。

  《让创意更有黏性》读后感(二):如何让表述更吸引人,并感染

  为什么读这本书?

  “改变自己”上推荐的关于写作的几本书中的一本。

  书中的一些摘录:

  黏性:你的观点创意能让人听懂,被人记住,并形成持久影响(改变受众的思想行为

  如何做到黏性:

  1.简单:找到核心

  “指示官意图”:用简单的语言清晰地说明计划目标,明确指出该项任务期望达成的最终结果

  柚子模型:借助记忆中已经存在的模型,来延伸一种新的概念

  2.意外:

  吸引他人注意惊奇

  维持他人注意:兴趣

  采用的方法

  1.打破固有基模。

  2.缺口理论人们对自己认知有缺口的地方越感兴趣。但是在填补缺口之前,需要提醒或者指出缺口。其中一种方法就是提问

  3.具体:帮人理解和记忆

  把抽象的概念用例子表示出来,更容易理解。

  4可信:让人相信

  第一种方法是:借助专家或者权威让表述更让人可信。

  另一种是反权威,平常人的例子有时候更具说服力

  还有一种:细节描述,让表达更有可信度

  5.情感投入感情的表达会让人更动容。人更关心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6.故事故事会让人能起而行动

  给我的启发:

  之前在跟别人讲解问题时,尤其是关于亲子问题,常常会引用一些心理学的理论,现在想来,哪些抽象的理论,可以适当引用作为“可信”的支撑,但是不合适太多,因为太抽象,就不容易吸引人。可以更多考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人印象深刻

  《让创意更有黏性》读后感(三):随便说几句

  六项原则直击创意黏性。SUCCESs

  简单(Simplicity)

  意外(Unexpectedness)

  具体(Concreteness)

  可信(Credibility)

  情感(Emotions)

  故事(Stories)

  简单:与其说是简单,还不如是核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只有找到核心才能知道方向在哪里。

  意外:如果放在今天的话更接近于“脑洞大”吗?之前一波波刷屏的泰国的广告,那些出人意料结局,反转,这种创意针对我这种人最合适了,智商跟不上却喜欢各种反转的剧情

  具体:没什么可说的,这也是我觉得第一个为什么要核心不是简单的原因之一吧,越是具体,越便于理解。

  可信:最重要的是找到可信源,可以是细节,也可以是一些亲生经历的事情。外来认可和统计数据这两项最容易想到的可信源可能不是最佳选择。一些细节的描述有助于增加可信程度

  情感:这种也是最容易打动人的,方太之前的广告,妈妈梦想——妈妈的时间机器(附上广告h5),温情的广告是最打动人的。还有各种公益广告,有关陪伴父母的公益广告。蚂蚁森林的种树也算是一种吧,还有微信运动的捐款……

  《让创意更有黏性》读后感(四):笔记

  所谓黏性,是指你的创意与观点能让人听懂,能被人记住,并形成持久的影响。当然,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创意和观点具有粘性,具体怎么破,请看黏性创意的六大原则。

  ▎原则一:简单——核心+精炼

  第一步,找到核心。你真正想要传达的是什么?只有找到核心,之后的所有努力有价值作者举了西南航空的例子,西南航空在美国30年来保持着盈利状态,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始终如一坚持降低成本。“全球票价最低的航空公司”就是它的“指挥官意图”,它的核心。因为这个意图,全公司上下都可以以此为最高原则行事,效率高而服务好。

  找到核心之外,还有一些具体的技巧,比如:导语在前,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不要让受众决策瘫痪,不要提供太多信息太多选择。

  第二步,精炼。我们所传达的信息必须精练,因为人一次能学会和记住的东西实在有限。要知道,说三件事,就等于一件也没说。

  第三步,精炼的有深度。光把想法精炼还是不够,精炼得有深度才会有意义,要让有深度的想法变得精炼,就得在简短的信息中装进更多内容。那么,怎么做呢?

  1.巧用基模,善用类比。“基模”顾名思义就是基础模型。当你要解释神马是“西柚”时,你要怎么说呢?是从它的产地、颜色植物属性等分类进行介绍,还是干脆直接说“西柚大致上是一种小型的柚子,形似葡萄,皮薄且软。”

  显然后一种方式方便,更形象,因为我们用到了“柚子”进行类比,我们每个人都见过柚子,柚子的概念就是你已有的基模,在此基础上加上一些形容,更容易使人理解并记住。

  2.信息不用一次给完。人们总是想一下子就精准无比的告诉你一切,但实际上更好的方法是先告诉对方够用的信息,然后再一点点的增多。

  ▎原则二:意外——如何引起注意+如何维持注意

  一、如何吸引他人注意?

  有一种情绪可以吸引注意——惊讶,比如像“我们每天都该喝8杯水”、“我们的大脑只用了十分之一”、“科学家预言地球将在50年后毁灭”这样的标题总是会让我们手痒,想要去点点看。不过需要记住的是,不要让惊讶成为噱头,而是要为核心服务,这样才有价值

  而怎样才能让人感到惊讶呢?答案是“不可预测”,即打破别人大脑中的固有基模。但惊讶要让人满足,答案又必须“可以后测”,你必须先破坏他的预测机制,再将其修好。

  二、如何维持他人注意?

  另一种情绪可以帮忙——兴趣。而什么让人产生兴趣呢?

  有心理学家认为,我们觉得自己的知识出现缺口时,好奇心就好产生。电影让我想知道:接下去发生什么?推理小说让我们想问,是谁干的?填字游戏让我们想问:梵蒂冈有多大?

  缺口理论中值得注意不是补齐缺口,而是打开缺口,你得先让人觉得需要这些信息,其中的诀窍就在于,要点明他们目前缺乏这些知识,并且给足背景介绍。

  ▎原则三:具体——帮人理解记忆

  我们的大脑更倾向于理解并记住具体的东西。两道题,一是在十秒钟内写出尽可能多的白色的物体,二是在十秒钟内尽可能多的写出冰箱内的白色物体,你觉得哪一题比较容易呢?显而易见,越具体,我们思考起来越不费力。

  怎样才能让观点更具体呢?如果以特定的对象为导向(妇女儿童中国人、学生等),我们会比较容易做出更具体的描述和决策。

  ▎原则四:可信——让人愿意相信

  这都是废话了,可信当然重要,关键是怎样让人觉得可信?

  一.来源可靠比如说专家言论,权威人士的发言,各领域的红人。或者反权威,让普通人站到第一线

  二.细节力量。为毛小说要写那么多细节啊,为了营造环境,让人堕入虚构世界啊。

  三.不要迷恋数据本身。统计数据无法产生黏性,统计数据本身没有意义,重要的是阐释。

  四.“吸纳特拉测试”。如果你在那可以成功,到哪都能成功。简单说,就是履历证明,或者说案例。

  五.可验证性。让受众可以验证,邀请他“自己去看”。

  ▎原则五:情感——使人关心在乎

  信任很重要,让要让人从信任付诸行动,还得要关心在乎,触动他的情感。怎样才可以让被人在乎呢?

  1.借景生情。将创意与已有的情感牵线搭桥

  2诉诸自身利益。要让他人关心,最可靠的途径就是唤起对自身利益的热情。也就是要回答,“这对你有什么好处?”

  3.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满足的不仅仅是低层的比如安全金钱身体满足等需求,也应该满足更高层的比如学习、自我实现、审美等需求。

  4.“群体利益”。人毕竟是社会动物,诉诸群体的利益,也是很好的方式,即诉诸身份认同。

  ▎原则六:故事——使人行动

  现在任何一个公司都要有一个所谓品牌故事,可见故事的重要性

  故事提供了模拟,并提供了启发。故事既是娱乐也是学习。我们都需要故事。为毛心灵鸡汤会这么流行,就是因为它的固定格式就是通过小故事来讲道理,并且具有启发性。

  以上原则,只是一种抽象的总结和参考,所有具有黏性的创意,都有这些原则的身影,但如何让创意更有黏性,还要多加练习。

  最后提一个点——作者反复强调的黏性创意的大敌——知识的诅咒:我们一旦掌握了某种知识,就很难想象不知道这种知识的情况。其实不仅仅是创意的大敌,也是我们生活中处事的大敌,因为“知识的诅咒”,我们会变得傲慢、难以沟通、互不理解,打破它,除了技巧,我觉得还需要你知道你可能又被“知识诅咒”了。知道是改变的第一步。

  .所有此类美国的畅销书,都很罗嗦,不得不再说一遍。

  嗯哼,以上。

  《让创意更有黏性》读后感(五):如何让别人记住你的观点,这里有6个方法

  获取方式 :关注公众号“有空再说”,回复“创意粘性”,获取《让创意更有粘性》pdf。

  下面几条生活常识我们都很熟悉,只不过有些是错的,你能看出哪些是错的吗?

  1. 宿便是健康杀手,排宿便保健

  2. 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

  3. 食物相克:果汁与海鲜不能同吃

  4. 孕妇要穿防辐射服保护胎儿

  5. 维生素C能治疗和预防感冒

  6. 吃木瓜可以丰胸

  答案是,以上说法都是错的,全都是谣言。你可能不相信,这些说法和我们的生活早就融为一体,而且看上去很科学啊,我们也一直按这些说法去生活,根本没什么好怀疑的。

  为什么谣言可以迅速传播,而且一旦进入脑中,就很难更正?朋友圈很多10万+的文章,尽管反复被辟谣,还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朋友圈疯传。

  为什么课堂上那些言之凿凿的理论很难被记住?为什么我们努力说服别人时表达的观点,转头就被人忘掉了?为什么我们就写不出那么有粘性的文章?谣言之所以容易传播,就是因为它们跟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容易与我们的认知产生粘性。

  如果我们卖的产品、我们的想法,也可以像谣言一样迅速传播,长久留在人们脑海中,那该多好。《让创意更有粘性》这本书讲的就是让创意增加粘性的六大方法。创意是后天的,既不是凭空产生,也不是广告天才的专利。

  01 简约:精练核心信息

  02 意外:吸引维持注意

  03 具体:帮人理解记忆

  04 可信:让人愿意相信

  05 情感:使人关心在乎

  06 故事:促人起而行动

  本书虽然有些啰嗦,每个点都有些展开过度,但仍不失为一本干货满满的宝典。掌握好这六条规则,反复练习,你也能写出有创意的广告文案。而这六条规则,每一个都可以展开来说很多。

  关于简约:同时说三件事,就等于一件都没说;产品的卖点超过三个,就等于毫无卖点。

  如果想让人记住你的观点、品牌(不管是人还是物品),即使你有一百个卖点,也不要老老实实告诉别人你有一百个卖点。剔除次重要的元素,找到最核心的东西,并精炼成最简单的话语,然后只需反复宣传这个核心。

  比如“枪杆子里出政权”表达了军队的重要性;“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表达的是,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让经济上去就是好方法。这样的俗语,不仅让听的人一目了然,抓得住重点,而且朗朗上口,很容易就能传播出去。

  关于意外:我们的认知中一个预测机器,里面存储了许许多多的故事脚本,对每件事的发展都有一个预测,如果某件事破坏了我们的预测,就会立刻引起注意。

  今早在网易公开课看了一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社会心理学》课程。上课前,马修教授全体同学起立,活动身子。首先,将身体朝左努力伸展,再朝右伸展,再向上舒展;接着重复一遍,朝左伸展,朝右伸展,然后对教授骂一句“去你妈的!”。

  正准备向上伸展的同学们愣住了,还以为自己听错了,等明白老师的指令后都大笑起来,循规蹈矩的氛围变得活跃轻松起来。老师接着自然而然地进入“服从权威”的主题,学生也懂了老师的意图,原来是为了测试是否会有人会听从老师的权威,对老师做出挑衅。

  关于具体:抽象的观点理论很难被理解,更难被记住,而具有粘性的创意都很有具体画面。比如寓言故事、图文并茂的报告等等,会让我们更心领神会,更容易记住。

  今年奥运会上张梦雪获得了10米气步枪冠军。很多人其实根本不知道10米气步枪究竟是什么样。热心的微博网红@江宁公安在线贴出几张图做知识普及,他将10米气步枪的靶子与硬币作对比,并将靶子放到10米外拍摄效果图。

  网友这才发现10米气步枪的整个靶子也就一元硬币大小,而十环只有针尖那么大,惊呼“终于理解因为紧张而打到别人靶上的队员了”、“十米开外,我可能根本看不见靶子"、"这个打中要靠蒙吧?”

  书里的内容还有很多,每一个方法都拓展开来讲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也有很多有用的实例,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可以去看书。相信看完书,不管是对写文案还是日常沟通,你都会有很大收获。

  《让创意更有黏性》读后感(六):黏性创意背后隐藏的六大法则

  本书中,作者结合具体案例为我们详细阐述了黏性创意产生的六大原则,简单来记即SUCCESs(Simple,Unexceptional,Concrete,Credit,Emotion,Story),以此帮助我们在creative的路上走的更加轻松。书中的六个原则听起来都很普通,但综合起来确实提醒了我们,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忽略某些东西做着我们自以为高深的设计。

  与其说作者在给我们提供一种创作模板,不如说是在传达一种多样化的思路,一种创意迸发的建议。如何让你的观点和想法获得别人的认可,事实上,这个传播过程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顺利。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常常喜欢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做设计,却没有真正认识到创意首先应该让受众而非我们自身理解。“如果你想把你的观点传播给他人,你应该按照已经多次让其他观点成功的规则来运作。”。

  黏性创意原则

  所谓“黏性”就是让创意能够被人理解和记忆,并产生持久的影响,即能够产生令人过目不忘效果。在解释自己的写作意图时,本书作者坦诚道,这本书不能提供一个十拿九稳的方法,就像我们很难通过这些清单上的原则让只有12岁的孩子坐在营火旁探讨生物有丝分裂,但他却试图告诉我们,“不管你的‘天生创造力’如何,只要一点点努力,几乎所有观点都能够更具黏性;一个有黏性的观点也会更加与众不同,而你所要做的就是理解并掌握黏性创意的6条原则”:

  原则一 简约 简约=核心+精练。     

  原则二 意外 吸引对方注意:用惊奇。维持对方注意力:用兴趣。     

  原则三 具体 让别人听得懂、记得住。     

  原则四 可信 让别人相信。     

  原则五 情感 让别人关心在乎。

  原则六 故事 激发别人采取行动。

  毫无疑问,贯穿全书的核心即为这六大原则。在某种程度上,作者耐心的解读可以让很多人幡然醒悟,在寻找创意出口时也有了更多的依据。

  1、把握核心

  很多人在思考自己的创意时野心太大,急于传达大量冗杂的信息,这也是许多人的通病。大部分女生可能都对面膜有多多少少的接触,我们会有意针对自己的肤质选择美白、保湿、紧致等不同功效,许多品牌则喜欢将各类功效都统统囊括起来,总认为少一项就少了一部分市场,但真正聪明的品牌则会聚焦一个卖点进行重点打造。受众需要的信息是有限的,因为混乱的情况往往使人难以做出决断,过高的甄别成本是企业最大的损失。至于这一点,不妨看看宝洁家的洗发水:海飞丝去头屑,飘柔柔顺,潘婷营养,沙宣专业,伊卡露草本……

  在书中,作者把针对这种错误的对策归纳为“简约”,意思是要学会从创意中找出“核心”,就是“分解创意直至最关键的本质”,而并非沉默不语。为了要找到我们观点的核心,就得剔除多余和附带的因素,找出目标受众真正认为重要和有趣的内容。用心理学家的研究来解释就是,人们会因为太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做出理智的决定,那么你提供的信息也就几乎没有任何引导作用了,“如果你同时说3件事,那就等于什么都没说。”能否抓住事件的核心和本质进行报道,而非过度拘泥于细节,是衡量一个记者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

  其实最大问题不在于那些显而易见的多余信息,而是当我们面对那些看起来重要但并非最重要的信息时所产生的困惑。在作者看来,设计师的作品只有达到了没什么可以删除的程度,而非没什么可以添加的程度,他才清楚自己实现了完美。这里矛盾就产生了,过于单一的信息传达究竟会不会使创意成本增加?抛开我们在对“核心”的判断力上的不足,让最重要的一点发光,是否会让其他部分黯然失色。在我们强调汽车“超静音”特性的同时,会不会让消费者对它的经济性,安全性及舒适性产生怀疑?

  2、出其不意

  关于如何吸引和维持注意力,正是大多设计师一直以来想在自己的创意设计中达到的目标。试想一下,什么样的新闻弹窗会促使你点开它?“我们应该多喝水”和“我们每天都该喝8杯水”,对你而言哪个更有吸引力?尽管是一样的内容,一个引人注目的标题就能为你的观点增添不少眼球。

  所以究竟让受众吸引和保持注意力的关键在哪里呢?我们首先需要从两种情感入手——惊讶和兴趣。惊讶是一种吸引注意力的重要情绪,它往往伴随着意外,以打破人们日常思维模式的形式出现。人们能够很快适应持续发生的事情,只有当某些东西改变时,我们才会注意到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当我们发现自己原有的推测机器实效时,就会将所接收的信息作为一种注意力焦点。我们会集中注意力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失效的原因在哪里,自然而然也就接受或者潜移默化的被信息背后的信息所影响。

  但是意外的情景究竟应该怎么营造?我们又该如何让人感到惊讶呢?把握好四个字——不可预测,即打破别人大脑中的固有基模。但惊讶又要让人满足,因此答案又必须“可以后测”,“你必须先破坏他的预测机制,再将其修好。”

  除了成功的案例,作者还苦心为避免设计师们弄巧成拙而做了必要的阐述。如例子中关于“超级杯”大赛期间的一则广告,其中饿狼冲上球场的场景尤其有冲击力,让人印象深刻。然而尽管它在传达意外时表现的很成功,但却没有一点价值,因为这种惊讶与所传达的信息毫无干系。这里作者给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即意外效应是为核心原则服务的,我们在破坏别人推测机器的同时,要时刻保证自己不偏离原有的核心信息,否则创意就是无效的。

  那么,当我们要传达更为复杂的信息时,我们又该如何维持他人的注意力呢?这里我们要论及另一种情绪:兴趣。我们不会持续关注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除非它重要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乔治.洛温施坦对此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解释,他的观点是,当我们觉得自己的知识出现缺口时,好奇心就会产生。电影让我想知道:接下去发生什么?推理小说让我们想问,是谁干的?填字游戏让我们想问:梵蒂冈有多大?这个理论似乎能够解释兴趣产生的原因。如何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呢?缺口理论给我们的启示就在于此,我们要做的不是补齐缺口,而是打开缺口,也就是你得先让人觉得需要这些信息。其中的诀窍就在于,强调他们目前缺乏这些知识,并且给足背景介绍,灌输一定的知识,最终获得目标受众持久可靠的注意力。

  3、动之以情

  从某种程度来说,一个观点的传达能否首先赢取受众的信任很重要,本书中作者也将“情感”作为黏性创意的六大原则之一进行了阐述。这也能理解为什么大多数企业和品牌对于自身形象打造如此尽心竭力了。要让人从信任付诸行动,首先要能触动他的情感,让人去关心在乎。那么怎样才可以让被人在乎呢? 有一个最基本的方法,那就是将人们不在意的东西和他们非常在意的东西结合起来。

  我们每个人都会本能地采取联系的策略。把感冒药和亲情温暖联系起来,把疲劳驾驶和车祸恐惧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如果你希望别人注意你,注意你的观点,就需要从心理层面抓住他们时刻会去在意的东西,将创意与已有的情感牵线搭桥。但如果大家都抓住了,那么就要找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联系力量。除联系情感之外,也可通过诉诸利益的方式来触动受众对象。利用人们对自身利益以及对于群体利益的热情,在我们进行创造时,就可以事先想一想“这对你有什么好处?”、“这能使我在群体内获得多大程度上的身份认同”这些问题。

  不要因为忙于吹嘘而忘了自己的追求的效应,创意最终是要进入受众内心的,我们必须告诉他们的不是产品特性,而是受众能够获得多大程度的满足,是基于他们感觉能力的一种情感反馈。

  我们为什么大多时候会反感房产广告,因为它们过于商业化,甚至多数时候会给人以人情淡漠的感受。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房产企业开始学着做情感营销,一些微电影作品也慢慢进入了我们的可视范围,这是一种好的觉醒。农夫山泉的“一分钱捐助”,绿箭“交朋友”,数据和理性会使人丧失感性选择的能力,这不该是你束手无策的时候,想想如何打动人心吧。

  4、讲故事  

  实际上,作者在书中有反复强调一点,“知识的诅咒”是创意策略的大敌。意思是,当我们掌握了某种知识时,就很难想象不知道这种知识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傲慢常常产生于此。这种情况让设计师和创意接受者变得难以沟通。怎么样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呢?其实有时候我们可以试着用具体情景来进行观点传达。

  今天几乎每一个品牌都会有自己的品牌故事,除此之外,还会针对某个产品做各种各样的故事营销。传统的硬推式广告已经越来越少,因为通过多年的观测我们已经了解到,一个好的故事比一系列性能清单更能让人理解和接受。我们总是会被会讲故事的人吸引,这是我们从小就积累起来的经验。确实,这种心理模拟的方式并不能与实际去做某事让人印象深刻,但在接触有限的情况下,它是再好不过的方式了。作者在书中说到,“当我们直接说出我们的信息时,可能会被反击,你提供信息的方式是提示他们该如何反击。”而一旦有了故事,你就会吸引听众参与到你的讨论当中,“故事可以天然打败知识的诅咒”。

  《让创意更有黏性》读后感(七):被偷肾的人

  我有一个朋友张先生,打飞的出差跟客户谈生意。

  会后,距离登机还有一段时间,张先生就拐进一家酒吧去喝一杯。

  头一杯酒刚下肚,一名绝色美女便贴身而来,说要请他再喝一杯。

  张先生受宠若惊,连声答应。接过了美女的酒。

  小抿一口,之后就什么都不记得了。

  当张先生恢复意识以后,却发现自己躺在一间旅馆的浴缸里,全身盖满了冰块。

  张先生心慌意乱,想要弄清楚自己身在何处,接着,他看到一张字条:

  别乱动,拨110。

  浴缸旁的座子上摆着一部手机,张先生的手指已经被冰块冻得麻木了。

  诡异的是,接线员似乎对他的处境了如指掌,

  她说:“先生,麻烦您把手伸到背后,请慢一点,有没有一根管子从您的背部下方伸出来?”

  张先生果然摸到了一根管子。

  接线员继续:“先生,请不要慌,您有一个肾被人割走了。城里有个偷割人体器官的犯罪团伙,您被他们盯上了。医护人员马上到,您先别动。”

  这个故事流行了20多年,是一个传播范围最广且最成功的一个大都市传说。

  它在不同的国家和城市被改编成了不同版本,但是故事的核心都一样。

  如果我现在让你给朋友复述这个故事,你会讲得近乎完美。

  因为,这个故事有“黏性”。

  所谓“黏性”,是指你的创意与观点能让人听懂,能被人记住,并形成持久的影响(换言之,它们能够改变手中的思想或行为)。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需要黏性,讲话别人也一样能听懂啊。

  是的,的确有些话不需要黏性,也不需要形成持久的影响。

  就像你和别人喝酒后讲出的糗事,失败的表白,公开场合的口误等等......

  但是,所有人都需要学会创造“黏性”,

  因为“让创意更有黏性”的本质其实是说服。

  比如:

  经理希望员工记住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行动方针;

  老师希望学生能记住课程的主题和思维方式;

  专栏专家希望读者通过自己的文章改变对事物的看法;

  非营利组织希望用崇高理想来打动志愿者贡献时间和精力......

  所以呢,今天小燚就来分享《让创意更有黏性》的六大原则。

  01 简单:精炼核心信息

  如何才能找到观念的根本核心?

  假如我们有10个理由来说明一件事,而且每条都有理有据。

  但是说完以后,对方可能一条也记不住。

  因此我们必须做减法,努力提炼成简单又深刻的范本。

  02 意外:吸引维持注意

  如何才能吸引听众注意到我们的想法?

  要想让听众注意我们的想法,就要不断引起对方的兴趣。

  就必须打破人们的期待,违反直觉。

  比如:一袋爆米花对身体的危害程度相当于摄入一整天的油腻食物量!

  当然,单靠惊讶并不能持久,要想让想法延续下去,我们必须激发他人的兴趣和好奇。

  03 具体:帮人理解记忆

  如何才能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

  我们必须借用身体行为和感官信息来加以阐释。

  天生具有黏性的观点都不乏具体形象,像是装满冰块的浴缸和藏了刀片的苹果。

  因为我们的大脑总是乐于记住具体的事物。

  将所传达的信息具体化,是确保每一位对象都能真正接受到同样观点的唯一办法。

  04 可信:让人愿意相信

  如何才能让别人相信我们的创意或观点?

  政治人物或是权威专家谈到自己的专业领域时,人们大多会相信。

  但我们这样的平凡人很难享有这等权威。

  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帮助他人亲自证实某些构想,也就是观念世界中“先试再买”的行事哲学。

  举个例子,里根当年竞选总统时,没有列举一堆无聊的统计数据。

  而是问了选民一个可供亲身体验的简单问题:

  各位投票前请先问问自己,你目前的经济状况有没有比四年前更好?

  05 情感:使人关心在乎

  如何才能让别人关注我们的创意?

  必须得让他人有所感觉。

  研究表明,人们总是更愿意捐助一个一贫如洗的人,而不是整片的穷乡僻壤;

  人们更可能产生感觉的对象往往是人,而不是抽象的事物。

  有时候,困难之处在于引发哪种情绪最有效

  06 故事:促人起而行动

  如何才能让别人依照我们的创意行动?

  我们可以讲故事。

  研究显示,在脑中预演某一场景有助于我们在现实环境中表现更佳。

  消防队员会在每场火灾后交换彼此的故事,因而才积累的救灾经验。

  长此以往,他们便在脑中建立了更丰富、更完整的危机应急百科大全,以便根据不同情境找到恰当的应对措施。

  简单、意外、具体、可信以及带情感的故事,你记住了吗?

  给小燚点赞鼓励了吗?

  《让创意更有黏性》读后感(八):如何让你的创意直达人心?

  “系列职场培训课程,只要40元。”

  “一场电影的价格,就可以让你学习职场前三年的经验。”

  “一场逻辑混乱的电影烂片都要收你40块。或者,你可以花40块学习职场前三年的经验”。

  ——本例摘自李叫兽文案精选集

  以上三句话,大家觉得哪句更能打动你?不可否认,最后一句从某种程度上更能让你愿意掏出这40块,当然我们排除课程质量等其他问题。为什么你会觉得最后一句更能打动你?

  你或许会相信在太空中唯一能看到的人工建筑就是万里长城,可口可乐会腐蚀骨头,我们的大脑使用率只有10%;与此同时,你却记不得上周例会上领导的安排,昨天看的书里写了什么,上次参加培训的主要内容……为什么?

  以上种种都是因为你的大脑更能记住那些具有“黏性”的创意及观点,如果你想把你的观点或是创意更加有效的传播给他人,让对方牢牢记住,就应该让它具有强有力的“黏性”,这样才能持久的影响他人,改变他人的行为。

  那么什么样的观点或创意具有强有力的黏性?如何才能写出类似这样的创意呢?

  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奇普·希思和前哈佛商学院研究员丹·希思在《让创意更有黏性》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黏性创意的六大法则,即简单、意外、具体、可信、情感、故事。这六个法则综合运用才能更加持久地影响他人,进而改变他人的行为。

  1、简单:精炼核心信息

  简单并不是说断章取义,而是要找到核心的关键点,直击本质,同时这里的简单也不是空洞的口号,那么怎样才算简单呢?

  迪士尼称自己的员工为“演员”,为了内部贯彻到底,迪士尼提出以下观点:

  朝暮演员不是为了“工作”来“面试”,而是为了“角色”来“试镜”。

  当员工在乐园里来回走动时,其实是在“舞台表演”。

  来到乐园的人不是“顾客”,而是“来宾”。

  工作即“演出”,制服即“演出服”。

  很生动的4句话,不知道甩普通员工手册几条街。它的核心关键点很明确,就是要让员工把自己当“演员”,不管你做的每一件工作的事都是在“表演”,时时以“演员”的标准的来要求自己,这样不仅让员工更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同时对具体的工作也都具有指导意义。

  所以简单不是简短,而且直击人心,找到那个核心的关键点,为什么古往今来谚语能够一直流传?就是符合了精练核心信息的原则。

  2、意外:吸引维持注意

  要创造能吸引他人注意力的基本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打破常规。要让别人料想不到,就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让人们看完之后觉得很意外,天生具有黏性的观点往往出人意料。

  别克汽车公司昂科雷多功能休旅车有一则电视广告——开场是一部昂科雷停在公园前。此时响起女声旁白:“别克推出全新车型昂科雷。”爸爸手握方向盘,妈妈坐在副驾驶座上,车内立着保温杯架。爸爸发动车子,从路边驶出。

  汽车缓缓驶过郊区街道。旁白继续响起:“本车功能包括遥控滑动门、覆盖150个频道的车载电视、全景天窗、自动保温杯架和六点定位导航系统......它是传统为家庭出行设计的小型车。”

  看到这大家可能以为和其他的汽车广告相同,但是别着急,往下看。

  昂科雷停在十字路口。摄像机拉近男孩,男孩正透过侧窗向外望,爸爸开车驶入十字路口。这时一辆超速行驶的车子冲进十字路口,从侧面撞上别克车。车祸相当惨烈,外壳变了形,玻璃也被撞的碎了一地。

  画面渐黑,字幕出现:“没料到会发生这种事吧?”

  问句淡出,回答淡入:“这种事总是料想不到。”

  背影音里,汽车喇叭因被卡住一直在鸣笛。最后,屏幕上飞入一行字:“系好安全带,安全随时在。”

  结尾是不是很让人意外?原本会以为和所有的汽车广告一样,介绍汽车强大的性能,最后在来一句广告语就结束了,但别克却没这么做,他用一个意外事故来造成意外,打破原有广告的模式,制造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充分的吸引了别人的注意,我不知道他后续还没有推出系列广告,若是有推出系列广告,那么品牌印象就会更为深刻。

  3、具体:帮人理解记忆 &情感:使人关心在乎

  这两点要一起说,因为情感联系是最具体能够帮人理解的方法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开头那个列子还记得不?

  “系列职场培训课程,只要40元。”

  “一场电影的价格,就可以让你学习职场前三年的经验。”

  “一场逻辑混乱的电影烂片都要收你40块。或者,你可以花40块学习职场前三年的经验”。

  这个例子即符合了具体也代入了情感。为什么说最后一句更能打动人?因为最后一句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同时也引起了消费者情感上的共鸣。系列培训课程只要40元是什么概念?贵了还是便宜?当如果加入一场电影的价格,就可以让你学职场前三年的经验,你不会觉得是自己赚了?最后那句加入了,一场逻辑混乱的电影烂片都要收你40块,让你想起你之前看的那些烂片都要40!(义愤填膺状)我现在可以花40块学习职场前三年的经验,太TM合算了,立马下单!

  这就是情感的力量,借景生情,唤起对自身利益的热情。所以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理解,若是在加入情感联系,那么促使别人行动就轻而易举了。

  4、可信:让人愿意相信 &故事:促人起而行动

  不管任何的观点及创意,以故事的形式更能便于大家的接受,而要让大家更好的接受,那么你讲的故事就必须可信,这就和不会说英语的人在教别人说英语是一样的,你讲的故事可以不用真实,但是必须可信,符合逻辑。

  那么讲故事的时候,如何能够增强可信度呢?那就需要大量的细节描述,故事只有靠生动的细节才能打动人,才能增加“黏性”,试想一下,圣经、神话传说、佛教的一些文化,是不是都以故事的形式在广泛传播,并且经久不衰,深入人心。

  所以,我们要想让自己的创意更具有黏性,那么首先找到核心信息,接着借助六大原则转换核心,这才是让创意更有黏性的简单步骤。若你现在正在为一篇广告文案焦头烂额,不凡试试《让创意更有黏性》这本书中的方法,让客户待你始如初恋。

  《让创意更有黏性》读后感(九):做好这6点,让创意更有黏性

  为什么有些广告让人念念不忘,即使小投入仍然可以引发大量有效的传播,而有些广告即使花费大量广告费用也只是刷了一把脸而已?答案是:创意的黏性。

  所谓“黏性”是指你的创意和观点能让人听懂,能被人记住,并形成持久的影响(换言之,它们能够改变受众的思想和行为)

  那么,如何让自己的广告创意有黏性?既然说营销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那必然有迹可循,没错,这里有6个秘方,让你的创意更有黏性。它们分别是:

  1、简单:精炼核心信息

  2、意外:吸引维持注意

  3、具体:帮人理解记忆

  4、可信:让人愿意相信

  5、情感:使人关心在乎

  6、故事:促人起而行动

  (为了更好的表述分析,本文讲前3点,后3点将在下篇中讲解)

  1

  简单:精炼核心信息

  先看这两句话:

  A、给一只退休的狗灌输革命性的行动是无效的

  、老狗学不了新把戏

  你觉得哪句话更容易让你记住?显然是B。

  在营销中的“简单”,往往是抽丝剥茧拧出最核心的那个东西,换句话说,简单=精炼+核心。

  一名成功的辩护律师指出:“10个角度去辩护,即使每条论点都有理有据,但陪审团进入休息室后,一条也记不住。”要让它剥去层层外壳,就像李叫兽说的,策略的第一步就是放弃,如何放弃掉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提炼出最核心的那条信息?

  有个很简单的检测工具: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只有一个,那么这个是—。

  举个栗子,如果要做一个产品的广告,产品的卖点很多,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只能强调一个卖点,那么这个是—。

  类似的句子还有:如果只能做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情是—,如果只能完成一项工作,那么这个工作是—等,可以很快的拧出最核心的信息。

  当然,提炼出核心信息后,还需去分享。

  这里有个案例,作为一个本地的报纸,大部分的报纸都在强调本地化,但却很少有做的非常成功的案例,美国北卡罗莱纳州邓恩镇的《邓恩日报》却凭借着聚焦本地新闻的策略在当地城市的覆盖率达112%,位居美国全美报纸的本地占有率之冠。

  《邓恩日报》创办人亚当斯和其他本地报纸一样都是强调聚焦本地新闻的运营核心,但是特别提炼出来的一句话“人名,人名,还是人名”,

  他说“如果记者能搜集到更多的人名,他就愿意雇用更多的排版工人”“小镇镇长和纽约市长对于小镇居民来说都具有一样的影响力”对他来说“人名”胜过成本,胜过一切。这个观点非常的具体(参见本文第3点“具体”),报社里的人都能够理解,并且付诸行动。

  关于简单,再强调一次:简单=精炼+核心。如果要更好的落实,还需不断的分享,加强,比如亚当斯的做法。

  2

  意外:吸引维持注意

  在现在注意力泛滥的时代,要吸引注意,已经越来越难了。最基本的办法就是打破常规。一说到意外,我会特别想起一个香港的电影院播放的公益片:在电影院,观众都入席,按照常例,电影播放前都会播放广告,镜头视角是一个开车的人的视角,一直在开着,这时候电影院的工作人员给全体的观众发送了一条短信,很多人都低头看手机,忽然”砰!“广告片里的车子出车祸了,车窗玻璃碎了,大家抬头看屏幕,出现字幕:开车时使用手机已成为当今社会车祸的主因之一,提醒大家看路。

  一开始,观众一定都觉得这是个车的广告,但是看完手机短信再抬头看屏幕上的意外的车祸时“开车是不要用手机”这个观念一定深入大脑久久回响了。

  “意外的事件往往黏性很强,因为惊讶让我们集中注意力思考,惊讶能使我们去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去想象其他的可能,去设法避免今后再发生同类的事情。”

  那么怎么做会让人惊讶?让人感觉到意外?这里有3个要点:

  1、确定你所要传达的中心信息(找到核心);

  2、找到信息中违反直觉的部分(核心信息中令人意外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事情现在并没有照此发展?)

  3、在重要而又违反直觉的层面上破坏听众的预测基模,从而传递信息。然后,一旦基模预测失效,就帮助他们修好基模。

  比如:

  我们耳熟能祥的海底捞,以超棒的客户服务著称,堪称为饮食界服务最好的公司。海底捞要获得战略上的成功,就必须把一线员工培养成客户服务的狂人分子。作为一个服务员,常年都有类似的提供良好的服务经验,基本是:微笑、热情的服务和招呼客人这样的基模,那如何打破这个原有的基模?再以另一套基模取而代之?我想,很大一部分依靠的是一些小故事,一些令人意外的客服举动:

  *客户觉得餐后的西瓜很甜,服务员最后给送了一个西瓜让顾客带回家吃。

  *有客人打了一个喷嚏,服务员就吩咐厨房做了碗姜汤。

  *有客人要赶火车却打不到的士。门口的小弟看到他带着行李箱,问了情况转身就走。结果紧接着海底捞的店长把自己的SUV开出来,说“赶紧上车吧时间不多了”

  诸如此类的故事,大家一定听过。这些小故事完全打破我们对于服务好的定义,不惜成本,不论效率,让海底捞的员工替换了旧有的关于优质服务的基模。

  要让信息有黏性,就必须让信息从常识变成非常识。“出色的客户意识”是常识,而“店长开车送客人赶火车”却是非常识。

  当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故事的价值并不来源于意外本身,而是源自海底捞公司的宗旨和故事内容之间的完美呼应。

  仔细看看以上关于意外的3个要点,你甚至会发现,很多做的很棒的电影都在用这个方法贴合电影主题,让人感觉到意外,并且会让你持续不断的关注下去直到最后一秒。你会想到哪些电影?这里给你留个思考的缺口吧!

  3

  具体:帮人理解记忆

  以下每个句子,请花5-10秒钟,不要赶时间,当你从上一句转换到下一句时,你会发现,每当想起不同事物时,唤起的感觉也各不相同:

  *想起广东的省会城市;

  *想起蒙娜丽莎的画面;

  *想起小时候住的最久的房子;

  *想起“真理”的定义;

  *想起“西瓜”的定义;

  美国杜克大学认知心理学家David Rubin就借用类似的联系来阐明记忆的本质。上面每一句记忆指令都会触发不同的大脑活动。广东的省会城市是一种抽象的练习,除非你就住在广州,相反,蒙娜丽莎的画面唤起的是那个著名的神秘的微笑的视觉形象,而想起小时候住的最久的房子,唤起的会是一连串的记忆:气味,声音,影像,你甚至可能回忆起自己一路小跑穿过的那条小路,想起爸爸妈妈常坐的地方,但是“真理”的定义就比较难被召唤出什么记忆,你可能还要临时编造一下自己对于真理认知的一个定义。而西瓜的定义唤起一定是西瓜的条纹的瓜皮,红色的瓜瓤,香甜的味道,沉甸甸的重量等,接着呢可能感觉到自己切换到另一个模式,试图把这些感官记忆浓缩成一句话定义。

  我们的大脑中装有数量众多的小环套,某个观点带的小勾子越多,就越容易粘附在记忆中。所谓记忆的魔术贴。

  就像上面“简单”的段落中《邓恩日报》创办人亚当斯把“聚焦本地新闻”这样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人名,人名,还是人名”一样,让他的运营策略变的更好记忆。

  所以,你就知道,为什么大部分做的比较成功的广告,都会以具体的点来帮助受众来记忆,比如Uber为了体现自己的有趣,就用了一系列具体的故事来。(除了具体,还有故事,故事相关详细见下篇)

  这样的文案,也像一个勾子,拉出极具画面感的记忆画面。

  4

  可信:让人愿意相信

  如果是一个减肥产品,一个保健产品,遇见的关键挑战一定是:如何让人信服。其实不管是什么产品,服务,都需要让受众感觉到可信,否则绝对不会买单。那么,如何让人信服?这里有两个方法:外部证据(权威,反权威),内部证据(生动的细节,统计数据)。

  这里有个非常棒的故事:可以吃的布料。1993年,麦克多诺和德国化学家迈克尔·不劳恩加特要为Steelcase牌高级座椅使用的布料创造出一套完全不用有毒化学原料的生产程序。这对于行业内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纺织业经常会用到危险性的化学药品,大部分染料都含有有毒物质。结果被60多家化学厂家拒之门外,表述无法做到,而只有一家制药公司表示没有问题,他们研究了8000种化学物质,采用一套安全标准来检测每一种化学物质,结果7962种化学物质没达标,只剩下38种—而那38种,按照麦克多诺的说法,可真是到了“安全到可以吃”

  想不到的是,他们竟然只用那38种化学物质制造了所有的纺织品,当政府派人来检测排出的废水是否达标的时候,麦克多诺说:“检测员还以为测试仪出问题了,然后又检测来一下流入的自来水,发现生产过程中布料反而进一步净化过滤了那些水”

  发现了没有以上就包含了可信的内部证据(权威的检测员,权威的麦克多诺和德国化学家迈克尔·不劳恩加特)和外部证据(“安全到可以吃”的细节,还有从8000种化学物质选择了38种的统计数据)。

  说到这,你一定会说:是哦,那内部证据中的反权威是什么?反权威当然就是不用权威的形象,而用类似真实的故事来说明了,就好比买家秀。

  关于可信,这里其实和《销售脑》中的证明受益的部分很像:买家秀(外部证据)、展示效果(内部证据),展示数据(内部证据),展示愿景(内部证据)

  5

  情感:使人关心在乎

  特蕾莎修女曾经说过:“如果我看到的是人群,我绝不会有行动;如果我看到的是个人,我就会。”为了研究其他人是不是和特蕾莎一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些研究人员开展试验,准备了两个版本的关于非洲的募捐信,摘录如下:

  版本A:

  *马拉维的食物短缺问题波及300多万名儿童;

  *赞比亚严重的干旱问题导致2000年起玉米产量下降42%。据估计,300万赞比亚人面临饥荒。

  版本B:

  *您全部捐款将转交给Rokia,非洲马里的一个7岁小女孩。罗基娅极度贫困,正面临严重饥饿。您的倾囊相助将会改善她的生活。有了您和其他爱心人士的支持,“救助儿童会”将可以协助Rokia的家人和社区成员,并为Rokia提供食物,教育,基本医疗和卫生知识。

  结果发现阅读版本A的平均捐款为1.14美元,而阅读版本B的捐款为2.38元,高出两倍多呢,经过进一步试验验证,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进入分析型思考时,就不太容易感情用事,而当人们用情感思考的时候,会更容易被打动让人关心起来。

  还记得那个公益的半瓶水么?现在你一定知道为什么上面要放具体的孩子照片在上面吧?

  关于“情感”这两个字,其实我个人更原因理解为“情绪”是要勾起别人什么样子的情绪,类似Rokia的故事,半瓶水包装上的孩子的照片,要勾起的情绪都是同情的情绪。王老吉的“怕上火,喝王老吉”运用的是人害怕的情绪。

  那么,如何勾起人的情感,使人关心在乎?人最关心的是自己,所以自然,与自身相关的利益,更能够勾起情感,让人付诸行动。约翰·卡普尔斯就非常的精于此道,看看以下几个他常用的做法就知道了:

  *若能照此简单计划行事,包您远离金钱烦恼。

  *给我5天时间,还您一个活力四射的个性......让我证明给您看,完全免费!

  *快速增高秘诀,助您步步高升。

  *55岁就退休

  几乎每一条都融入了自身的利益,让人不得不在乎,并且勾起人们对于做更好的自己的美好情绪。

  当然,有时候个人利益相关也不一定能够通用,比如,当涉及到道德,涉及到政治的时候,这个就暂时不展开了。

  6

  故事:促人起而行动

  有没有发现,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会议上,只要一旦有人讲小故事或者讲个人经历等,大部分人都会马上竖起耳朵听。那么,哪些故事具有黏性?答案是:所有的故事都有黏性。

  也许,你没发现,其实故事也有类型的:挑战情节、联系情节、创造情节。

  挑战情节:往往讲述的是自我突破类型,比如麻雀变凤凰、反败为胜、身残志坚的故事,主要用来鼓舞人,启发人去接受更多挑战。

  联系情节:比如一个屌丝遇到一个美女,一瓶可乐把他们联系到一起;往往讲述的是社会关系;

  创造情节:类似苹果打到牛顿启发了万有引力定律,一般是解开了人们长久的迷思或是以打破常识和创新革新的办法处理问题。

  那么,应该在什么时候讲什么类型的故事呢?在公司年终晚会上,讲联系情节准没错,而在项目启动大会上讲挑战情节准保没错。其实了解以上三个故事类型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学会讲故事,而是要学会收集识别好的故事,以方便我们在广告创意中运用。

  故事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模拟和启发,比如,A是专业人士,B是业余人士,A演示给B看自己的专业工具运用原理,B一定一脸蒙逼了,此时此刻A如果一个说明原理的故事来解说的话,B一定能够懂了,这会让两个认识不一致的人能够在相对一致的基础上对同一个事物有所了解。

  关于故事,其实本篇已经有了好几个了,你能找到他们的作用么?

  小结:

  让创意更有黏性的6个点,可以简称为:简、奇、具、信、情、事,故事永远都是具体的,大部分的故事也都具备“情感”和“意外”的因素,关键是,要想有效的传达出故事,必须要保证一个前提,就是简单,确定故事反映出你的核心信息。你一定听过偷肾的故事吧,你觉得这个故事符合了以上六点的哪些点呢?

  ————————————————————

  这是小调同学分享的第3本营销类书籍的读书笔记,距离365本还差362本。

  《让创意更有黏性》读后感(十):让人听得懂、记得住的六个关键词

  那次听演讲比赛,同一个题目,有人讲得国色生香,让人听得津津有味,而有的却讲得生涩难懂,让人昏昏欲睡,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反差呢?当时只简单地归结为有的人表达好,有的人不会表达。

  为什么有的人表达好,而有的人不好呢?这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统统归结为天赋,与后天努力无关。

  直到读到这本书才知,演讲的好与坏其实是有技巧可言,这里面的技巧从构思演讲稿就开始了。

  这本书的书名是《让创意更有黏性》,何谓黏性呢?就是“让你的观点与创意能让人听得懂,能被人记住,并形成持久的影响”。再回到上面的演讲故事,原来演讲能让人听得懂并被记住,那就是一篇有黏性的演讲之作。

  按照如此的解释,产生黏性的原因有很多,如果不看这本书,由我来想黏性的原因,恐怕会列出几十条之多,其间会有重复的、交叉的,这几十条的内容就算自己记起来也难,何况去说服别人。但作者只总结了6条,或者说6个关键词,这个6个关键词简单好记,也符合本书强调的“简单”原则的核心——“简练精确”、“轻重有序”,绝不“化智为愚”。只用6条,让作者就把如何更有黏性说得清楚明白,也算是对本书主题的再一次重申。

  黏性在当下更显得重要。现在是信息量爆炸的年代,任何人都可以发布文章,发布各种观点,在这如海洋一般的信息里,如何才能脱颖而出而出?如果一直坚持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点,恐怕也只能隐藏在深巷中。在如此海量信息面前,如何让读者、听众记住你的声音?不防从这6个观点里找答案:

  简单、意外、具体、可信、情感、故事,这6个关键词就像一个发动引擎,拉动它们,引发的将就是巨大的能量;这6个关键词像一个个入口, 进入每一个,都将看到一片惊艳的景色,如果仅把这些词落实在纸面上,而不去应用,再好的风景也没有生气。

  这6个原则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说,何谓的优雅的设计,就是“工业设计师知道自己的作品在臻于完美时,并不在于无以复加,而在于无以删减”。看到这样定义设计,立即想到的是苹果品牌,苹果坚持单一的产品线,手机每次只做一款,只更新一款,这样强烈的产品形式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苹果产品的桌面设计简洁实用,没有多余的复加,用起来既舒适又轻松——优雅的设计,这是苹果产品成功的原因之一。

  书中提到的产生黏性的6个原则,可在较广泛的范围应用,我能想到的,对工作和生活有助益的,比如:

  写作——怎样写一篇吸引人、读得懂的文章,怎样让自己的观点不生涩、不干瘪;

  零售商——怎样把自己的创意传达给消费者,让消费者于乐接受,怎样让消费者乐于在店里娱乐休闲;

  微博——怎样建立与粉丝的链接,提高关注率;

  微信公众号——怎样提高关注度,怎样提高打开率。

  这些问题,都可在本书里找到答案,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方法与结果。

  在与人沟通时、在写文章时、在做报告时,要时刻记得这个6个关键词,当有所偏离,可能就会引发认知的荒漠,对方迷失在沙漠中,不知所踪,而此时之前的努力全部化为泡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