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的读后感10篇

2018-02-03 21: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的读后感10篇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是一本由罗振宇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一):如何用经济学思维来将知识转化为财富

  对罗振宇有所耳闻是从《时间朋友开始,这是2015年的一本畅销书,书名的奇特吸引了我的注意,后来了解到《时间的朋友》原来也是罗振宇举办的一场时长4小时的跨年演讲名字,这本书就是由此改编的。一个人连续4小时的脱口秀,这是一个创举,之前从未有人做到过。因此很佩服这个昵称罗胖的儒商,确实是知识渊博,口才颇好。

  罗胖在《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这本书中用拆分解读一本本书籍方式告诉我们,知识帮助我们去改变思维方式,发现自己弱点。这里面有3个关键词,也是全书主要阐述的内容——知识、改变、思维方式。整本书罗胖就是在告诉你,如何用经济学思维来将知识转化为财富。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并不过时,尤其在今天这个互联网发达时代。各种信息随手拈来,各种移动通讯设备与WiFi组合而成的互联网世界让信息爆炸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知识焦虑。选择太多,就不知从何下手,信息太多,就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比如,打开微信,各种微信公众号的大V文章每天更新,好文层出不穷;出版书籍门槛降低,每天都有不少新书上市。而人的精力和时间却是有限而且宝贵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焦虑,不知道从哪下手好。

  罗胖这个时候出现了,他在本书中通过解读《机械宇宙》、《魔鬼经济学》、《医生的精进》、《创造》、《文明是副产品》、《上帝的跳蚤》等书,高度地归纳、总结、提炼这些书中的主要观点,为我们讲述了很多人物故事,内容横跨医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告诉你如果求全贪多,这些知识你永远都学不完,所以正确方法就是你要相信“术业有专攻”,专业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你不需要什么都了解、什么都学会,只需要弄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

  当然,获取知识的途径,罗胖觉得还是阅读重要,对于网络搜索只能视为查找信息,而不是获取知识。所以说,读书永不过时,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就看你如何改变思维方式,活学活用了。另外,从读书对象上看,我觉得创业者或者公司高管更适合看这本书,在如何激发你的思维,提高管理能力,带好员工问题上,罗胖给出了相当专业的答案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二):从经济思维来解决你的知识焦虑

  最初听《逻辑思维》是在喜马拉雅电台上,看到评分最高节目,就点了,听着觉得不错,竟然一集一集给我听完了。确实是符合其口号:有种,有趣,有料。这本书也是。

  我觉得老罗的节目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而且涵盖的知识面都很广,推荐的书,有很多发现性知识。他用很精练话把几本书或是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呈现在一个节目里,起到了一个引导在作用

  这点我觉得是很多人所缺乏的。

  本书的第二章讲到经济学,是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个章节。对于经济学家我个人的认知里只是一个头衔,很高大上,离我们生活遥远感觉。而老罗在书里讲的经济学很好玩,开始就讲到魔鬼经济学,其中的作者之一史蒂夫·列维特他是一个很奇葩的人,所做的经济学研究都是跟经济学无关的问题。

  比如,都说毒贩子能发大财,为什么还跟母亲住一起?在比如,应该选择星期几去抢劫银行合适?他还研究 “妓女和百货商店里面装扮成圣诞老人的员工,这两个职业有什么共同点。。。而且史蒂夫。列维特所列出来的每个结论都会让我们大跌眼镜

  而他最著名一个研究,就是美国纽约的犯罪率为什么会突然下降。答案出乎意料,很多人都说自己的功劳,最后史蒂夫。列维特说:别扯了,这些原因都不是,看完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来告诉你们是什么原因,我一个数学公式都不用。“他给出的原因是”从1970年开始,纽约州宣布堕胎合法化。不法分子不是被你们管好了,而是他们没有出生就被自己的妈妈杀掉了。这都是他经过精密分析得出的结果

  里面还有一个有意思小故事,是讲怎么识别恐怖分子。但识别恐怖分子太难了,最后是一个英国的一个经济学家给破解了。他原来的工作是帮银行识别那些可能发生诈骗账户。后来英国政府请他帮忙,通过分析数据,他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恐怖分子这帮人不买保险。可见,即使是自认道德非常高尚的恐怖分子,其人性中贪小便宜,规避损失的这一点点念头,还是会让他暴露。

  看完这一章我觉得经济学其实也是来源于生活,并且和我们息息相关的,老罗里面没有什么大道理,都是用例子来说明,看完好像就听完他讲一集逻辑思维一样

  我们常常思考,都是通过常识,直觉得出来结论,但用经济学的思维去思考这些问题,会让人毁三观,大跌眼镜。经济学思维其实代表人类正在进行的一次缓慢坚定但是作用极大的思维切换。其实也是一种认知差距。为什么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

  我们一般都是认为,富人把钱都赚去了,穷人肯定就没钱。其实不然,穷人的生活也在变好,但与富人的速度比还是太慢,差距在拉大,这正是因为认知差距。

  最后套用作者书里 一句话结尾:求知的过程是一个及其漫长动态的,开放的过程,越少要求真,就越不能执着于真。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三):有种!有料!有趣!

  罗胖,互联网界最具有号召性的胖子。最初知道他,是因为看第一财经频道,经常有他的身影,在好几档节目里做嘉宾。所以首先要明确,他是一个媒体人,电视媒体人。于是你看他罗辑思维的视频,说话的音色、语调、节奏,以及表情动作都让人感觉很自然舒服,其实这些都是多年修炼而来的功力。

  这种功力当然不仅表现在他怎么说话上,更体现在他组织和揉捏内容的功力。就拿最近讲盗版的那期为例吧,开头用了一个奇异的故事引出话题:「未名湖畔」「裸奔」「音乐教授」,其实就是纯粹摆噱头,如果没有这个开头,丝毫不影响后面讲的内容,但正是这个开头,把观众的胃口吊起来了。有知友说,他举的例子不能很好证明他的观点,其实这种评价是用写论文思路去做节目,必然行不通。罗深知,例子的选取,关键在于生动、有趣、嚼得烂,同时注意熟悉性(如该期中的苍井空)和陌生性(小美第奇)的结合,就已足够把人牢牢地吸引住。脱口秀脱口秀,就是一个秀。

  其次,虽然是传统媒体人,他却懂互联网,懂互联网的那套逻辑,这个又很难得。比如,他有意识地放低姿态,和人们群众打成一片,他的讲述是闲聊式的,而不是说教式的,这些都有利于获得网络声誉。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四):【书评人俱乐部】我们为什么需要读书?

  我们为什么需要读书?

  ——评《我懂你的知识焦虑》

  文_molly_小清

  现在无论你处于何地,举目望去都是低头一族。马路上、公交上、地铁里、餐桌上、办公室,任何一个有人的地方,无不以电子产品“马首是瞻”。

  手机焦虑症随之产生,被认为是一种依赖性的“病态”。碎片化的时间被电子产品提供的内容充斥,只是简单的输出、输入,人们不在去思考。简单的接受,之后遗忘

  知识在离开校园教育后,不再成为一个系统,人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进行关注,关注之后再遗忘,与此同时产生的知识焦虑,似乎无人懂,也似乎不曾改变。这是现代人的通病, 也是时代的诟病。

  在知识的输出不再伴随在你脑中划上一道浅浅的痕迹,知识的累积和系统便无从谈起,其后的思考早已经“胎死腹中”。

  罗胖老师的罗辑思维作为碎片化时间利用成功服务商,其重点在于服务,在我看来更重要的点是激发起那些想要阅读与思考的人们利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我告诉你《物演通论》这本书好,那么我只是摘取我认为精华的部分传递给你,激起阅读兴趣的同时,进行更深的阅读与思考,与此同时更在其中告诉你思维方式、思考方式的方向和运用。

  那么,为什么读书?在这个人人低头的时代,为什么还需要读书。我们在无法扩大我们生命长度的同时要尽量扩大生命的广度与深度。从书中是体会别人人生中体验,去思考在自己的一生中,那些是想要体验并且能够得到满足的。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扩展自己的视野和见地。

  时代的认知差距造成了人与人的差距,读书是构成认知和吸收转为思维方式的重要手段。人的生存无非是顺应时代发展,思维方式在更高层次或者自由切换是成为一个高手必要手段和能力储备。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五):想不想换一个思维看世界

  《逻辑思维》第一次接触这档节目,可能在12年年尾或者13年年初,一次意外的app推送,随着看了几期。因为特容易点击,也没特地去谨记,想着有空都可以随时查看。却在某一天,突然消失了?(或许是我被分散了注意力

  直到现在,罗振宇的知识容量,让它达到了不可被顶替的位置

  本书的干货特别多,思维的跳动之快,让读者有一种跟不上速度,看似吸收了无数信息,合上书本后,却发现那些知识随着这个动作消失灭迹了。

  罗胖的能力,大家有目众睹,他懂的,我们不一定懂,这是他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呈现。但是我们可以学,因为罗胖他愿意与大家分享。

  罗胖提供了一个这么优秀平台,让我们少走了那么多弯路,节省了大把时间去研究,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接收?

  《我懂你的知识焦虑》分为5章,每章有2到3个小章节。

  (书中所提到的伟人、名著,我仅仅认识牛顿。所以,文绉绉的讲述,我也没办法,就按我所能表达的说吧。罗胖!我对不起您!以后会多读书的!)

  第一章:知识焦虑的时代

  张泉灵从“直播平台”引入,为什么它会这么火?

  这是被潜移默化接收的东西,如果没有人提起,或许我们都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每次加入,总是发现时间过得非常快,期间过程很愉快,当平静下来时却觉得很空荡。它是有什么样的魔力,令我们舍得在其身上花费时间与金钱

  这个话题很轻松的就把读者引入第一章的内容里,从生活的小事去看这个时代。

  当看到在讨论牛顿那一代科学家时,他们的种种行为,让我不得不好奇:哲学家科学家的关系

  带着疑问,找着了知乎上:韩东燃的说法:科学为哲学提供了更多的可供参考的实例,对于科学尚不能直接解释现象,哲学则可以从已知的部分中抽离出更高一级的规律

  似懂而非说的就是我现在的状态了吧。

  第二章:从经济学开始升级认知

  最让我觉得新奇的一点是:从经济学思维寻找恐怖分子。

  真是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聪明人就是能看到更多事实的人,从大局面去看待小问题。现在已经不是换位思考可以解决的时代了。

  如果不加快脚步,时代的变换之快,我们随时都有可能被抛弃。

  第三章:创新,升级认知的工具

  什么是创新?

  创新真的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高要求,它不等同与高科技。一个小小的变动,它就是一个创新。

  突然间联想到日本发明家川上贤司发明的:珍道具,通常它指一些看似毫无实际用途的东西,但不是所有毫无用途的东西都是珍道具。

  想法差异,同一件东西,它可以有不同的用法。随着进展与叠加,我们对诺贝尔奖也产生了疑问,这其中的功劳应该属于谁?

  第四章:商业思维的升级

  现在已经不是单打独斗就能闯出一片天的年代,如果我们不去适应这个社会,那么就等着被淘汰。

  在不久前,我曾想过要:创业,一个人,因为能随着自己的思绪,想怎么变动就怎么变动,能最有效率的完成自己想达到的目的

  而现在,我迟疑了,因为这是一个讲究团队合作的年代,一个人有想法是可以,但是一个人,能力、时间、体力,是否足够?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如何分配,如何去融合,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个人的小打小闹可以,但是或许那适合陶冶情操的老年生活。

  第五章,也是最后一章:这个世界会好吗?

  不看内容,单单看到这题目的时候,我的答案是:会!

  可是看到内容后,我疑惑了,我没有那么肯定了,虽然那个时候,我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但是总规律不可逆,这一原因已经说服我了。

  当然,如果随着这个地球的毁灭,那将会有另外一个地球等待着我们降临。

  好像就是这么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会根据需求去改变,不懂的,我们能研究,这世界还有无数事物值得我们去探讨。

  而只有开阔自己的思维方式,才能去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你呢?准备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吗?

  曼笔。

  2017.01.23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六):利用核对清单进行系统优化也是一种创新

  系统优化也是一种创新。并不是崭新的事物才是发明,对核对清单流程的不断完善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让19世纪的医院大幅度减少了病人的死亡率,同样也可以让我们的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系统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核对清单,包括正面的流程和反面的教训,既包括自己的经验教训,也包括别人的经验教训和在书本中阅读学到的经验教训,善于记录自己的思考结果、常常与别人分享经验、喜好阅读的人,将获得三倍的经验值。

  核对清单的形成需要大量的跨界积累,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可以获得行动指引。 学习大量的跨学科知识,才能持久掌握必要的技能。这些知识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层级的核对清单,并最后转变为行动的指引。

  核对清单的功效是精确解决疑难问题。 通过核对清单把所有细节都排出来,按照先后顺序精细化解决,这样才能发现“看不见的问题”,达到精进的效果。

  核对清单的连接会发生奇妙的效果。对个人而言,不同核对清单的连接又称为“跨界”,是知识进化的必由之路。心智成长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阅读积累和连接不同的经验核对清单,从而产生思考力;对群体而言,把不同的核对清单完善之后,连接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圣经》就是不同核对清单的叠加,编写方式是独一无二的叠加式,因此具有很持久的智慧。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七):【书评人俱乐部】谁懂我的焦虑

  前几天统计了一下2016年的书籍阅读量,大约五十本左右(不包括漫画、杂志、绘本)。相比于网上流传的各国人民平均年阅读量来说,这个数字不算是很高。在2016年这一年我的阅读量没有超过犹太人,但是总算是比日本人多。

  我是个比较宅的人,这一点从小就有体现有体现。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接受识字启蒙比较早的缘故吧。阅读书籍一直在我的兴趣爱好排行榜上位居榜首。那时的出版物也比较少,年少时阅读一本书一般需要看三遍,第一遍粗看,第二遍细读,到第三遍时就是捡精彩的部分默背了。一般一本书三遍看下来,印象是极其深刻的,许多年过去后很多书中的细节都会记得清清楚楚。

  反观现在,可共选择的书籍多了,反而不知道该看些什么了。据统计中国年出版图书四十万余册,而一个人一年的阅读书籍数量能有多少?就算是一天看一本,一年也不过只有三百六十五本能够被阅读完,所以说绝大部分的图书是会被我们错过的。我们不能说这几十万的出版物全部是知识的精华,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的书值得阅读,普通人也无法完成这庞大的阅读量,从而获取知识。

  现在的我一本书最多只看一遍,除非特别精彩的才会有可能去看第二遍,像从前的一看二读三背放在今天几乎是不可能的。至于有多少内容能被记住?囫囵吞枣嚼下去的东西你说能消化多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时间不够啊。 在这个信息知识量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新的科技知识被爆出,旧的技术知识被淘汰,我们的发展进入了飞速时代,生活学习工作的节奏都在不断的不自觉的加快,所带来的后果除了物质生活的提高之外,还有的就是精神世界的浮躁与焦虑。人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每一点的碎片时间全部利用起来都不够用,甚至连之前饱受批评的“一心二用”都已经开始成为一种常态。我在做家务的时候如果不打开一个音频来听的话,都会有一种时间被我浪费掉的感觉。

  面对巨大的知识量,该如何分辨出什么是我们需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进步发展的?这种分辨,无异于大浪淘沙,让人无从下手。所以我们焦虑,使本就浮躁的心态变得越来越变本加厉。有人在辛辛苦苦一点一滴的找寻,有人干脆破罐破摔直接放弃。当然也有一种人能够在知识的浪潮中,快速的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粒金沙,他们便是这个时代的高手。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高手?升级认知是唯一的通道。

  《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胖罗振宇将在他的新书《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中为告诉你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他会告诉你,其实世界远比我们的肉眼所看到的要复杂得多,单凭从前固有的思维模式是无法去认知这个世界的。“关注事实,升级认知。”才是我们对这个世界应有的思维模式。我们应该带着这种思维模式,尽可能地去认知更多的事实,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高手,成为时代的跨越者。

  我不幻想自己会成为时代的跨越者,对是否会能为一个高手这个问题也不报有太大的期望。但是转变现有的思维模式的确实是非常有必要的,至少它可以让你更加真实全面的去了解这个世界,明白自己真正所需要的,让自己的内心变得释然,不再充满无谓的焦虑。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八):丰富内在

  之前有关注过罗胖的微信公众号,每天他都会讲一段话并推荐一本书,在认识他之前我从没有感到过知识焦虑,直到听他讲话,听他的分析,我才知道我还需要学习很多知识。如今时代发展飞快,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网络越来越方便,但生活真的比以前好了吗?在过去,人们只能靠不断地学习来取得成功的地位,但是现在不用了,只要有条件、有背景,几乎没什么办不成的事。

  这个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陌生,罗胖带领我们跟随时代的脚步,完成思维的转换。当认知提升,一个人的内在也就得到了升华,在谈吐之间就能看出这个人是否脑袋里有货。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时长其实是差不多的,但是谁利用得好,谁成长得快,就是把一辈子当几辈子活呀。现在很多人从事的工作,可能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内部是怎么运转的,只是知道把自己手上的活干明白就行。但是这样就永远也升不了职,领导会觉得你在底层干得很好,于是永远让你留在底层。

  对于投资人来说,了解一个人底层的心理需求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人们判断,什么值得投资,什么不值得。当没有这方面研究的人去做投资的时候,其实他们是在赌运气,风险的概率顶多被大概估算过,这样就很难躲过不必要的失败。书中举了两个不同的例子来说这点,并且一一罗列选择最终结果的理由。

  罗胖的思维超前,主要体现在他看问题的方式上,几乎与大部分人都是不同的,他所问的看似无关紧要,实则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比如当他刚做投资人时,他经常会问别人:“你所在的这个市场有多大?”而现在他通常会问:“你所打造的这个市场,它的发展速度有多快?”如今创业者越来越多,只是关注它的成形已经无关紧要了,如果成长速度不够快,早晚都会被领域淘汰。

  拥有清晰超前的思维也会帮助你的身边人或者让消费者更加相信产品,书中举了一个例子,编程猫的创始人想要找到更多的孩子来学习编程,但是家长对此存在着孩子是否会染上网瘾的焦虑。他们只说了一句话就打消了这种焦虑:其实,会编程的孩子反而不会沉溺于网络,因为他们有了上帝视角,知道这个游戏是怎么编出来的,所以就不会再被游戏骗去消费了。

  书中的例子很多,一个接着一个,罗胖耐心地带领读者解开未知的难题。如果你总觉得被时代所淹没,无论怎么挣扎都找不到出口,那么试着去升级你的认知吧。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只有超前的思维方式才能成为高手,超越别人。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九):To be continued...

  第一章还没看完,就忍不住想记录点东西。

  因为《奇葩说》认识了张泉灵,看过这书,感觉节目中的她,其实并没有很好地展现自己。

  她,其实挺厉害的。

  书中讲到,她没有助理,不愿意用司机。曾经她觉得这样的自己才是好的。但思维方式转变之后,她知道这样想是不对的。

  最大的问题在于:

  如果我每件事都希望自己学会了再去做的话,我就会有短板、就会有限制,成长就会来得更慢。

  作为一个团队的管理者,要懂得通过组建一个团队,用别人的长板来补我的短板。整个团队的力量就好像是一只木桶,我自己把每一块木板拔高是需要时间的,有些我可能一辈子都拔不高。而组建一个团队,用体系化的力量,很快就能盛到更多的水。

  反观最近的自己。

  因为负责开发票的同事准备离职,而新同事又还没有到位。我作为直属上司,我的处理方式是:不要计较工作的细小和繁琐,也不要介意自己的职位高低,反正多做一点、多学一点,总是好的。所以,我当时就直接把工作给扛下来了。因为繁琐、细节多,自己平时没有做习惯,看起来很简单、枯燥的工作,其实也花了我不少时间,甚至有一天我全天都在处理发票,根本没有时间去做我自己的本职工作。

  看完泉灵的话,我开始反思。如果一项工作,一个应届毕业生花三天的时间就能学会,那公司为什么要让我一个主管去做这个事情呢?所以,可能在领导的眼中,我这样扛下工作,并没有让他喜欢,反而会觉得奇怪。而事实上,我的确应该把精力放在自己的工作上,即便我随便上上网,去吸收一下税务相关的新条例、新规定,对公司的效能,可能也会更显著些。

  唯一能够感到欣慰的是,我在某程度上,还是优化了部分业务流程,节省了这项工作的时间、提高了效能的。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十):“知识焦虑”的九局下半,怎么破?

  时间很快,转眼已经罗振宇2017“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闭幕了,有别于2016的跨年演讲一片和谐,这次刚结束,网络上我们就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发声:“其实但凡多读了点书的,都不会对这种鸡汤过于亢奋”。So,Right?

  我们的确不得不承认,国人在阅读量方面,确实是少的惊人——人均五本不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在过去的2016年阅读量有6本及以上,恭喜你,你已经超过绝大多数国人了。比起在人均收入上每年都在拖大家后腿,这份超越倒也来得简单且痛快。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无法忽视——即便是一个年均阅读量超过100本的国民,他依旧有着他独特的烦恼,即“知识焦虑”。

  有别于危险根源存在于外部世界的”现实性焦虑“,或者仅仅是害怕所产生的念头产生的“神经性焦虑”,所谓的”知识焦虑“,更像是弗洛伊德在大半个世纪以前提到的“道德性焦虑”一种。即,人们害怕因为自己的行为或思想不符合自我理想的标准而受到良心的惩罚。《后会无期》里那句台词怎么说的来着?“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着实痛苦,蓝瘦香菇。对此,我们不禁要问一声:“WHY”?

  “作为一个现代人,举目四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花花世界,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我们也都知道,这背后有科技、政治、社会、经济各种各样的力量在支撑。但是,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东西上面,那就是特定时代的“观念地层”。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正是伴随着观念的生成过程,下一个观念体系是叠加在上一代的观念体系上的。没有下面的基础,上面的东西决计不会发生。”罗振宇在“新书”《我懂你的知识焦虑》开篇一语道破天机。说白了,答案其实就是一句话:你需要持续”认知升级“。

  “认知升级”这个词是否罗振宇首创?未可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概念的传播开来,罗振宇功不可没。不管你“罗粉”还是“罗黑”,都不得不承认,“认知升级”这个词的确在耳边传送有一年了,而且可能在将来会越来越多的听到。

  那么“认知升级”的精髓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呢?或许我们可以用八个字高度概况:“认知迭代,终身学习”。至于这样做的目的,罗振宇本人也有过一个很好的比方:

  “我曾经听过一个说法,数字0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刚开始,我也不理解,后来才恍然大悟,如果没有这个0,什么现代数学,包括建立在现代数学上的物理学,以及我们今天所有的工业文明,全部都不会存在。

  发明0为什么难?因为我们发明任何一个符号,都是指一个东西,而0意味着什么都不指。为什么这个数字只有印度人能发明出来?因为在印度哲学中有一个空或者无的概念,所以只有印度人能发明0。

  也就是说,往往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国家、特定的圈层里的人,才有机会构筑一个观念地层,把整个人类文明往上抬升一大截。但是请注意,不是每一代人都能这样幸运。”

  带着这样的理念,罗振宇和他的团队编辑完了《我懂你的知识焦虑》整本书,请注意这个词:”编辑“,而不是”撰写“。老实说,如果你是追着看过《罗辑思维》 的视频节目,“新书”《我懂你的知识焦虑》其实对你来说也就不那么“新”了,本质上,它是某些《罗辑思维》 视频节目是往期文稿再整理。

  如果作为读者的你看到这里要骂娘,且慢!孔子那么大学问,读《周易》尚且韦编三绝。我等俗人,把值得一看的好观点再温故知新一遍,岂不更是应该?更何况,本书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按节目播出顺序简单的文稿排列,而是企图从人类最底层的精神世界层累结构,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各学科,从自由、民主、法制、私有财产、市场经济等观念地层方面去帮助人们开始“认知迭代,终身学习”。

  于是,我们从书中讲述的牛顿故事那觉知”观念底层“如何被构建,从书中对”魔鬼经济学“的解读中知晓聪明人如何看到更多事实,从书中”递弱代偿“概念中知晓我们对世界到底应该抱什么态度? 以及知道之后对我们当下的生存有什么用?知道这些,不为其它,只因为当如今在人生棒球场上你我纷纷换上球衣,当我们在知识的竞技场冲刺一垒盗向二垒跑过三垒绕了一圈又回到本垒,当读了万卷书的新兴中产阶级们正在焦虑的进入这场”知识升级战”的九局下半,当我们还算幸运又度过一个球季后却要担心自己下一季会不会被现实炒鱿鱼,当我们不知道这一切的一切该怎么破?至少我们知道从懂得我们自己有“知识焦虑”开始,“认知迭代,终身学习”,准没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