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关原之战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关原之战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06 21: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关原之战经典读后感10篇

  《关原之战》是一本由[日] 司马辽太郎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5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原之战》读后感(一):稍微来吐槽一下

  第一次读司马辽太郎的作品感觉蛮有自己风格的,对于历史上的关原之战的各方势力也都有比较细致的描写,特别是石田三成和德川家康的性格处世的对比是很有意思地方

  下面稍微吐槽一下下:

  查了一下,本书写于1966年。对照一下近年来的大河剧,感觉虽然都是历史人物,但是这4、50年间人们认知变化不小呢!

  这本书里面最让人惊讶的是淀殿竟然被描写为徒有外表(甚至美丽还不如宁宁),对政治军事完全不懂的一个人。跟现在常常出现的强硬美丽的茶茶差别也太大了。

  宁宁的形象倒是跟现在的情况差不多

  其实乱世的武家女,特别是大名们的妻子女儿,怎么可能完全没有政治能力更何况是深得秀吉宠爱的茶茶,肯定是一个美丽而强硬的女性

  《关原之战》读后感(二):天下霸图

  司马辽太郎先生果然是无可争议的历史小说专家,他的作品总有一种打动人心力量。虽然我也很喜欢山冈庄八先生的《德川家康》,但是,毋庸置疑的,这本书中对德川家康过分的溢美反而缺乏真实感。且不说其他,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的一系列行为绝对不能解释为“非为其本心”。如果他真的甘愿做丰臣家的首席家老而没有妄图夺取天下政权,那也绝对不会有后续的种种行为。这方面的叙述,在司马先生的《关原之战》中体现淋漓尽致。大家在战前首先拉拢人心,无论是太阁旧部,还是外様大名。且不说勇猛无匹的岛津和智略深远的伊达,就连贯高万石左右的小大名,都成为当时被拉拢的焦点。其实,我最喜欢的,也是这些非常细致入微的描写。

  当然,这本书对石田三成还是宽容了些。一个聪敏的人,必然要知道体察人心。东亚的智慧往往不是工程器械方面的设计,不是土木结构之内的精巧,不是农林牧渔行当的提升,恰恰是与人相处与人争斗的科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想,这就是东亚文化最好的注脚吧。而十天三成恰恰过于严苛而不近人情,这样的人,很难称得上是如何有智慧如何有才能。正如荀子所说:君子性非异,善假于物也。只会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而无法联合他人的人,充其量就是个技术工人,无论如何高阶的技术工人,都不可能成为企业的领袖;而无论如何“聪明”的技术型官僚,都不可能成为国家长久昌隆的基石。

  当然,细节的描述才是本书的精华。无论是小早川的愚蠢拙劣,还是山内一丰的愚中有敏,都是活灵活现。而最讽刺的,除了亲手终结丰臣时代的贱岳七本枪之外,就是黑田长政了。他爹黑田官兵卫如水完全是当世最有才略的武将,没想到亲生儿子也只继承了其父的大脑而同样没有心计。官兵卫的才略帮助秀吉从织田家中国地区大名变成了日本的天下人,但是秀吉忌惮他的才能,最后下次可谓悲惨,起码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而黑田长政之于德川家康,或许就是克隆版的官兵卫之于藤吉郎了。

  里面虚构的人物就是三成身边的女人,其实,她的存在无非是穿针引线而已。或许,历史需要一个讲述人,帮我们走进这段历史。轻轻地来,悄悄地走。

  《关原之战》读后感(三):弥留之际的秀吉

  “遗言?殿下不是说过了吗?”

  “说过了,但心里没底。我想自己写,拿纸笔来。”

  无奈,三成将笔蘸饱了墨,一旁服侍着,让秀吉坐在病榻上,左手拿纸,右手执笔。

  秀吉低着头,一会儿,哆哆嗦嗦的手写出了细瘦的文字

  ……(省略)

  秀吉写下了五个大老的名字,闭目少刻,又以补记的形式写道:

  再三拜托秀赖之事。拜托五位。详情我语于五位奉行。

  突然,秀吉大概心头浮上了悲凉,泪流不止,写上结尾:

  恋恋不舍

  ——以上摘自司马辽太郎的《关原之战》。

  大众与这位绰号猴子的秀吉相识多半是在日本光荣社的各类游戏里,作为一统战国的传奇霸主,他给世人更多的留下的是聪明开朗潇洒不羁积极向上活泼形象。但是关原一书不同于其他作品或者游戏,并没有带领读者一同领略他创建伟业的跌宕过程故事的开篇,他便已经是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正为了自己年幼的子嗣如何顺利从自己手中接班而煞费苦心

  秀吉生平兼具了谋略和果断两项特质,但是衰老却腐蚀了他的才智,晚年的他穷兵黩武,弄得民怨极大。而对于手下之间的心思异动又缺乏足够的敏感。至死都无人可以托孤,仓促地把风雨飘摇帝国交付给了儿子秀赖之后便郁郁而终

  此文的开篇便是他弥留之际交付遗嘱的场景。“恋恋不舍”四字着实让我留了些眼泪感慨万千不吐不快。联想到《沉思录》里描述的那些古代君王,生前伟业地动山摇,却无法改变他们化作白骨的最终宿命;他们生前所铸的雄伟奇观也往往在生后被他人付之一炬

  人生在世五十年,枉费心机何所求?

  《关原之战》读后感(四):生花妙笔,写尽乱世人心

  对日本历史感兴趣,是从大二时玩《信长之野望》开始的。从那时起,为了满足自己对岛国的好奇心,我看了不少日本历史小说,其中最让我难忘的一本,正是司马辽太郎的《关原之战:争霸天下》。

  在这本书中,司马辽太郎秉承了其一贯的“俯视法”的写作方式。这听起来很高深,但其实比较好理解,所谓“俯视法”,就是将历史人物放置在其身处的特定环境中,作者以现代人的视角,结合当时的文化、政治等因素,对这个人物作出更加全面分析。在《关原之战》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刻画都符合“俯视法”的要求。作为本书的第一主角石田三成,历史上对这个人物的传统评价无非两种:正人君子或卑鄙小人。但司马辽太郎用自己独特方法,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丰满、更客观的三成。他在描写三成对丰臣家的“忠义”时,也没有放过其人自大、吹毛求疵弱点。同理,在描写石田三成的敌人德川家康时,作者既写出了家康惊人的政治与军事才华(将石田一党玩弄于掌心),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他作为政治家所特有的虚伪冷酷

  将《关原之战:争霸天下》与另一历史小说名家山冈庄八的《伊达政宗》作对比,能更加了解司马辽太郎的写作特点。在《伊达政宗》中,山冈庄八将作为唯一主角的伊达政宗塑造的尽善尽美,即使有一些小缺点也完全无伤大雅。例如,为了衬托主角的英雄形象,山冈庄八仅用“镇压一揆”不足千字的描写,就得出了“蒲生氏乡不如政宗”这样略显肤浅的结论,全然不顾后来蒲生的谋略差点让伊达政宗丢了性命;而且这本书中多次出现诸如“秀吉的才能远在信长之上”、“三成是个小人”之类主观色彩极浓的描写。相比之下,司马辽太郎的作品,因为运用了“俯视法”,对历史人物的描写更加客观,也因此更有可信度。

  两个亮点

  岛左近和黑田如水不是主角。但他们在书中的表现,都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先说岛左近。在司马辽太郎的笔下,岛左近不是一个传统的武士,这从他与主公石田三成的关系中就能看出,左近可以和自己的主公开玩笑,这在武士社会中是不可想象的。例如有一次,左近明知三成与侍女初芽发生了关系,却仍然毫无顾忌的开初芽的玩笑,以至于最后三成无奈的说“左近,以后请叫她初芽姬”。而三成之所以能包容岛左近,也是因为他身上有自己不具备的军事才华。当三成向左近说明了自己与德川家康决战的心愿之后,左近虽然知道三成胜算极小,却也将其当成“男子汉最大的娱乐”而尽力协助三成,结合其后力斩德川忍者的桥段,岛左近的猛将形象跃然纸上

  但是,作为以武勋闻名的岛左近,他与文吏出身的石田三成在某些方面必然存在矛盾。在关原之战前,左近就因为三成的孩子气而发出“主公的气概终究还是不行”的感叹,但这只是小事;当关原之战三成败局已定时,面对准备逃亡的三成,左近只问了一句“不战死吗?”之后就冲入敌阵力战而亡。可以说,岛左近和石田三成在价值观上并无多少相同之处,仅仅是忠义之心将左近与三成联系在一起。正因如此,岛左近这个人物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至于黑天如水,关于他的篇幅更少,但司马辽太郎对他的刻画也是成功的。如水和所有武断派一样厌恶三成,但不一样的是,如水不像其他人那样全力协助德川家康,因为他想让自己成为日本的统治者,这本身就很有意思。因此,我们能看到他在关原之战中,不顾跟随家康的、自己的儿子黑田长政的死活,展开了自己如烈火一般的九州侵略。但是,当他最终洞悉天下终究还是要归于家康之手时,他又乖乖献出了自己的土地,并且在大阪居住,主动靠近家康。如果说《关原之战》中有第三方势力的话,那么也只能是出场不多的黑天如水。这个人物,因为他惊人的才能而令读者侧目,也因为壮志未酬而让人惋惜。应该说,司马辽太郎对他还是比较偏爱的,因此,将最后的篇幅都交给了他。

  这本书里,我们能感受到乱世中的博弈、诈术与残酷,尽管这些东西从未改变,但对后人来说,因为不了解这些,反而会觉得乱世是一个极为浪漫刺激年代,这也许就是战国历史小说畅销的最主要原因,但终归能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是不错的。就我而言,我读这本书是为了学习英雄人物的思维方式,就目前来看,我的目的达到了。

  《关原之战》读后感(五):多情自古無情傷

  司馬遼太郎此作氣勢宏大,分析精微,誠好書也!

  讀罷感慨良多,真正是天若有情天亦老,多情自古無情傷。

  首先,書中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當時諸大名都認為豐臣秀吉去世以後,唯有德川家康最具實力,因而應當跟隨德川家,然而底下的士兵們則認為跟隨德川家是謀反,必然失敗。顯然,兩者的認識截然相反,大名們只關心利益,而百姓卻只認正義,甚是有趣。然而並非是大名和百姓有人種的差異,只不過所站的角度不同而已,所謂旁觀者清,百姓身處鬥爭之外,自然能夠跳脫利益的糾纏,單純的從正義的角度來看問題,他若涉及百姓切身利益,恐怕也和大名一樣了。可見政治鬥爭,大部份關乎利益,正義不過是工具而已。就此看來,石田三成真正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這點確然不凡,在大家都紛紛為利益而奔波的時候,能有這樣的人站出來維護正義,這也是正義的勝利。當然,陽明先生言:良知人人皆有,不過人為物欲蒙蔽程度不同,所以,德川家康在羽翼未豐的時候畢竟不能公然撕開正義的外衣,毫無顧忌的謀反,比如福島正則之類的大名,如果德川公開意圖,恐怕早就身敗名裂了,而且利用道義的旗幟,也是爲了在心理上為背叛豐臣家的大名一個臺階下,這樣他們就不會有太多的負罪感,相反,誘導他們在潛意識里更加憎惡石田三成,因為正是他導致雙方撕破臉,“我”不得不按照利益去站隊,讓“我”背叛,失去了人格,而消滅他,“我”便可以保存我人格之完整,不過這只是大多數中間派的想法,至於那些只以利益為人生動力的人來說,這種心理活動是不存在的,當然這也是我的揣測,必然有不當之處。因而,在政治鬥爭中,利益是人們主要的抉擇方向

  其次,德川家康確實是成熟的政治家,既有戰略規劃,又有戰術實踐,同時很善於利用自己從前作戰所具有的威勢,威懾所有政治勢力,在軟弱的時候軟弱,在強硬的時候強硬,在禮賢下士的時候謙恭有禮,在需要強力威懾的時候絲毫不留情面,總之,視情況需要的時候做出不同的姿態,真正是影帝。城府,謀略,實力,沉穩,難得糊塗都是一個成熟政治家應當有的,而石田則是心直口快,喜怒形於色,反應過於敏銳,事事都要展現自己的智慧,相較而言,完全不是一個實力等級,因而可以想見最後的成敗,這自然是可供後者鑒的地方。克己,是政治家的第一要務,隱藏自己,根據需要扮演別人,對自己無情,自然對任何人無情,勝利唾手可得,因而無論何時,梟雄們吟唱的都是“天若有情天亦老”,因而,我們所歌頌的成功的英雄往往是我們的幻想,他們永遠殘酷無情,毫無原則,權力是他們唯一關心的事物。反而觀之,多情者,往往在政治中一敗再敗,因為他們太有個性,太有棱角,最終只能被豺狼吞噬。當然,時代在進步,相信多情者在未來,一定能夠獲得勝利。

  《关原之战》读后感(六):憎恶的力量

  憎恶的力量

  以前总是费解,正则、清正这些由秀吉一手抚养栽培起的嫡系中的嫡系,缘何会加入东军,亲手把幼君秀赖推到毁灭边缘,而对尾张派武将有绝对影响力,与秀吉相伴半生的宁宁又为何会暗中支持正则等将追随家康,默许秀吉倾尽一生建立的政权被毁。司马倒是给出了非常简单答案:憎恶。家康利用武断派对官吏三成的憎恶掩盖自己的野心,虽是司马昭之心却也成功蒙蔽了正则的眼睛,“三成如果胜利,天下就成了三成政权”,这个为德川氏摧毁丰臣家夺取天下的先锋,却一直怀着对三成强烈的憎恶与“保护丰臣家”的执着,从这个角度说,西军是败在了三成的性格与家康的谋略上恐怕并不为过。

  正则等人真的一点都看不透家康的野心么,真的完全不明白倘若打败了以秀赖名义出兵的西军丰臣政权将会如何么,真的不清楚与丰臣家血脉相连的自己倒向东军的风向标作用么,如果其人不是蠢的过分,司马笔下的“我们的敌方是治部少辅,不是丰臣家”听起来便更像是自我麻痹的脱罪之词了,结合他们在凭着关原的表现跃升为大大名之后却依然对秀赖保持着有限的亲敬令家康生疑乃至遭到清算之经历看来,这些既丢了对主家的忠义又守不住背叛得来的利益到头来两面不落好的家伙,纵是不论其他也难脱一个愚字。

  北政所在关原前后的所为难以常理揣测,不但生出了“宁毁己手不予他人”的决绝,也成了传言秀赖乃茶茶私生的论据之一,本作中的北政所却似乎只是一个易于被取悦的老妇人,又简单的偏信三成窃国,未免于其坊间传闻形象不符。不过在《城塞》中司马却改口称北政所有感家康之势,遂借秀吉与织田家的先例,以保全秀赖为条件,在关原之战前暗通家康,还对其人给出了“审时度势远超一般武将”的好评,虽难免矛盾,倒也解了疑惑。

  义与利

  为了照顾今人的阅读感受,司马多次强调战国末期并不存在道义的伦理,能够保全自家,能够加封进禄,才是当时众多大名存世之本。于是三成便是那么的特立独群,这么个打小跟随秀吉顺风顺水登上大名高位又心怀世人所不解之大义的人,在秀吉故后人心晃动之际自觉担当起丰臣家未来,飞蛾扑火般想要扳倒野心勃勃的家康。三成的幼稚在于他以为凭丰臣之义秀吉之恩秀赖之名便可号令群雄相应,岂料不是所有大名都像他一样希望丰臣政权万世永存,见利忘义者有之,偏安一隅者有之,虎视眈眈者有之,心怀旧怨者有之,投机取利者有之,这些从战国乱世中幸存下来的大名们不是对丰臣家的存亡漠不关心,就是期盼新的乱世,指望他们“报故太阁隆恩”不但压根打错了算盘,而老狐狸家康一旦耍起阴谋来三成更不是对手,已入了瓮还在自鸣得意,这厢家康却早已将讨伐上杉氏的王师变成了谋反的私军,更引得西军众将蠢蠢欲动。

  关原大约可算入战争史上最滑稽之列,这是一场还没有开始就不难猜测结局的战争,西军的道义高地与布阵优势在大半主力“心向内府”、“一定让德川大人胜利”的保证前不堪一击,然而有意思的是,在大名们坚信德川家的未来纷纷将身家压在东军时,身处东军阵营的底层兵士却朴素的认为跟随德川家是谋反必败,显然当代的人并不是不清楚什么是义——尽管他们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述“义”——彼时家康打着守护幼君的旗帜拿些小利玩弄人心,同样因为他知道肆无忌惮的叛乱会有怎样的反弹,于是舍义取利的大名们便顺势毫无负罪感的站在了家康一方。

  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尽管家康做了充分的战前部署,西军于动员兵力劣势的情况下仍然在战场上占据上风,然而毛利依然坚持按兵不动,秀秋也如约临阵倒戈。毛利方是吉川的判断,秀秋则要依仗家康的逼迫,与其说他们是选择加入胜利的一方,到不如说是有了他们的加入东军才能获胜,更有意思的是,家康对于这些助他夺得天下的贰臣却是不加掩饰的厌恶,不加留情的打压。比起以西军一方参战却不鸣一枪战后反遭制裁的毛利、长曾我部这些滑稽戏,自然是预测到秀秋叛变而临时变换阵地“纵然金吾倒戈,只要我部战到全部阵亡,就不至于影响大局”最终被小早川军逆袭而亡的吉继,与在秀吉众多养子犹子中以牺牲家业为代价唯一回应秀吉期望报了养育栽培之恩的秀家等人能够得到历史与后人的尊敬,小说最后对三成的“那个男人他成功了”的结语同样感慨万千,如果连一个三成这样用生命诠释道义的理想主义者也没有,丰臣政权也未免太可怜了。

  不可承受之重

  秀吉留在世间多是极富人格魅力的开朗形象,本作却截然不同,不但一登场便是行将就木的垂老之人,更为自己故去后如何维持幼子秀赖与丰臣政权的安泰而煞费苦心,誓言书不反复让麾下大名书写便放心不下,五大老更是要三番四次的写,然而心里终究没底,弥留之际还要用哆哆嗦嗦的手亲自写,“恋恋不舍”四个字悲凉不已,感慨万分,这个年轻时心思敏捷果断决绝的老人,却心念幼子寝食难安,家康做大,利家老矣,三成势微,至死乏人托孤,这一纸誓书究竟有多少约束力怕是秀吉也心知肚明,却只能靠着一遍遍的誓言书以求心安,联想到眼下这些恭恭敬敬抄着誓约书的大名们转眼间竟大半投向新主,丰臣家落了个江山易主子嗣断绝的下场,更是何其可叹。

  与那些满纸光辉的历史小说作者比起来,司马似乎从不吝对笔下人物的批判,然而细究起来,这些批判从来只局限在性格缺陷上,尤其对于小说的主人公,更鲜少涉及对道德与道义的批评。比如以家康做主角的《霸王之家》,在写到家康臣服于秀吉后情节便跳转至家康之死,把家康忠厚又带有小农狡黠的形象保持到底,却毫不提及他的野心与计谋,家康只好到本作和《城塞》中来做枭雄,生生把家康的形象割裂成难以拼凑的两半。秀吉亦是如此,《新史太阁记》同样在收服家康后戛然而止,不但对秀吉一意孤行拖垮了丰臣政权的侵朝愚行熟视无睹,对晚年秀吉的凶残杀戮也不着一墨,哪怕到了本作,秀吉身死,自朝撤军,不但半句没有提及日军在朝鲜泥潭的失利与尴尬,反倒大赞清正等人取得的的阶段性局部胜利,格局总归还是小了一些。

  《关原之战》读后感(七):其实没情节 没故事 没内容 就是有很多人物

  一个月时间,看了司马辽太郎的六百页大书《关原之战》。

  作者写作方式好看。因为是一种全视角写作方式,所以看起来很舒服,人物太多,作者会在介绍中说了他的结果,不用记太多的名字。

  认识了石田三成、黑天如水、大谷吉继(他跟三成是有一腿的……为了自己的男人去死……)

  其实这段历史没有什么深刻的情节,就是阐述各个利益团体的考虑去向,然后在三成和德川之间选择。

  看这部书中,不得不认为三成是个充满缺点的任务,唯一的优点就是坚定信念。但这一点就是找死的。

  根本就是顺着德川的思路去做。

  三成符合现代人的浪漫情节吧,辞掉工作一心为梦想。但是很多东西就没有基地了。

  《关原之战》读后感(八):【读书笔记】关原之战的幕后推手

  花了大约半个月的时间将司马辽太郎的《关原之战》看完了。因为是一场决定日本走向的著名的战争,故事的结局早以知道,但是阅读的乐趣却并没有减少,东西两军各自的谋略,人心的相背都写得入木三分。不同于中国的演义小说,《关原之战》写得是人,不是神、妖,没有那么多的奇谋妙计,神来之笔,石田,德川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弱势,战前两派的运作、战略的运用也是互有胜负,作者不加褒贬,功过由读者来评价。

  随着太阁丰臣秀吉的辞世,又一次权利的争夺已无法避免。石田治部三成已五奉行之首近江十九万石的身份,向二百五十万石的大大名丰臣秀吉后的第一人德川内府家康发起了挑战。在我看来,石田三成是必败无疑,即使关原之战石田胜了,石田想稳定丰臣家天下的目的也终会失败。德川的势力凌驾于诸国之上,德川家康本身就是战国风云儿织田信长的盟友与亲戚,若论继承天下的顺位恐怕还在丰臣秀吉之上,西军毛利家笔头家老吉川光家就是抱着不可与天下人相争,会灭亡毛利家门之念内通了东军。德川若败,日本六十州难免重归战国时的乱世,这一点从伊达政宗和黑田如水身上这些战国时代的遗留大名就能看出端倪。从这个角度看,石田三成发起的关原之战本身就是场必败之仗,这使他本人的悲剧色情更加浓重。

  回到这场决定日本走向的大战,有两个置身战争之外的人对这场大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换言之,这二人可算得上关原之战的幕后推手。此二人就是丰臣秀吉夫妻,已故的太阁丰臣秀吉与隐居大阪的北政所宁宁。

  秀吉的晚年做了两件事使丰臣政权失去人心,其一是发动侵朝战争,其二是处死养子秀次更换了继承人。丰臣秀吉不自量力挑战朝鲜与他的宗主国大明王朝,长达七年的侵朝战争耗尽了日本的国力,也消耗了丰臣家本身的力量,西国诸大名作为参战的主力消耗严重,生产严重受损,领内不宁,要说西国诸大名对丰臣家没有抵触心理是不可能的。关原之战,毛利不下山,岛津不出阵,固然有石田三成傲慢人的功劳,也有对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的报应啊。丰臣秀吉因晚年无子,扶持自己的养子丰臣秀次为关白,以百万石高的身份成为丰臣家继承人,幼子秀赖的诞生使丰臣秀吉动了更换继承人之念,秀次也终被迫害而死。因继承人的更迭使王朝毁灭的例子在历史多不胜数,秀吉舍壮年的继承人而取年仅年幼的儿子来继续统治本身就是危险的,丰臣家没有世袭谱带大名,关原之战时候的谱带都是秀吉在织田信长时代的同僚或自己从侍小姓中一手提拔起来的,对主家与幼君尽忠的意愿并不强烈。平民出身的秀吉无法成为征夷大将军,以公家之首的身份成武家社会的统治者,本身就是不得已的事情。没有强力的二代威慑外样大名,宾服谱带大名,丰臣家的天下可以说从处死秀次那天就定下了基调,倘秀吉能撑到秀赖成年丰臣家还有一丝希望。

  如果细心观察的话,东军中的丰臣家谱带大名大部分都是出身尾张的,著名的武勇派七将,加藤清正,福岛正则,浅野幸长都是出身尾张,海道诸大名堀尾吉晴,山内一丰,池田辉政等也是出身尾张。这些尾张大名的身后就是秀吉的原配北政所宁宁。秀吉死后,幼君秀赖的母亲淀姬获得了极大的权利,因淀姬是近江人,围绕她以石田三成为首的近江一派与加藤清正,福岛正则为首围绕在北政所的尾张派在权利的争夺上针锋相对。尾张一派中的一些武将被仇恨和欲望蒙蔽了双眼被德川家康巧妙引导,最终使家康成为了天下人。如此看来关原之战的决定性人物小早川秀秋的叛变也不是这么扎眼了,因小早川秀秋正是宁宁一手抚养长大的。

  石田输了,德川赢了,疯狂的丰臣政权结束了,沉闷的德川幕府开始了。

  --------------------------------------------------------------------------------------

  原载于个人博客http://bijiqiang.me/blog/?p=43

  《关原之战》读后感(九):观后有感

  司马辽太郎的《关原》还是相对客观的,他笔下家康比山冈庄八的家康更具魅力。山冈庄八的家康到了后期简直不能成为一个政治家,而是一个慈善家了,这样的家康并不丰满,他的野心、他的智谋都显得苍白了许多。

  《关原》里家康是最杰出的演员,当然也是最杰出的政治家,所以三成必败。也只有德川家康有能力在秀吉死后统御日本,如果家康先亡,秀吉再死,那日本也必重归战国,秀忠是没有翻天能力的,秀赖也没有让诸野心勃勃的大名臣服的力量,看看黑田如水、伊达政宗就明白了。况且连年征朝,改朝换代已是众望所归了。秀吉有能力战,但没有能力和,他的天下是一个“利”的天下。信长死后,历史选择了秀吉,而秀吉死后,历史选择了家康。家康定是感觉到了这个天降的机会,所以他抓住机会,建立了巨大功勋。

  这本书三成的形象正面,但是其缺点却一清二楚,这简直成为关原合战胜负的两大驱动力:一是三成的性格,二是家康的谋略。三成是无法对抗如狼似虎、从战国中走出的诸大名的,更何况家康。

  历史一浪又一浪,江山代有才人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而我们亦只能在后慢慢回味了。

  《关原之战》读后感(十):关原之战——利与义

  一直对日本战国时期很感兴趣,前两天看了司马辽太郎的《关原之战》,对这段历史重新梳理了一遍自己的认识,现记于下。

  日本战国时代,诸侯纷争,各大名为扩张领土或保存领地不择手段。联姻、结盟、背盟、暗杀、离间,各种谋略都用上了。当时很少有人自始至终侍奉同一家族。有人是不愿留在成不了气候的大名手下,甚至靠谋反来取而代之,有人是主家被其他大名所灭,只好另投别处。

  石田三成是当时比较少见的大名。说他少见,一是因为他打小跟随秀吉,一路顺风顺水,吞并其他大名,从来不知自家灭亡的滋味;二是因为他嫉恶如仇,做事不像其他大名一样优先考虑自家利益,而是先看是否符合正义。

  这样一个人,在太阁死后,自觉担起了扛着丰臣家前进的使命。秀吉待他恩重如山,三成认为就算自己牺牲也要维护丰臣家。表面上臣服于丰臣家,暗地里觊觎太阁江山,同时又手握重兵的德川家康,自然就成了三成的头号敌人。

  三成认为,只要把家康的意图昭示天下,所有大名都会顺理成章地响应自己,维护丰臣家的政权。但不是所有大名都像他一样希望丰臣家屹立不倒。狼子野心者如德川、伊达,偏安一方者如岛津、毛利,不是盼着丰臣政权尽快倒台,就是对丰臣家的存亡漠不关心。这些从战国乱世中幸存的大名,与被秀吉提拔为大名的三成是不一样的。他们的领地在丰臣家统治下无法拓展,自家兵勇还要在丰臣家的指使下奔赴朝鲜打一场没有意义的战争。可以说,他们不但没有蒙受太阁隆恩,其中的好些人还对太阁心怀旧怨。三成指望这些人尽忠丰臣家,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打错了念头。

  丰臣政权最不稳定的地方就在于丰臣家不是贵族出身,没有三代以上的家臣可以依靠。丰臣家自己培养的大名,不过石田三成、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等寥寥数人。这些人论实力论资历都比不上德川这样的家族。丰臣秀吉早就看出这点。他担心丰臣氏危难时无人挺身而出,所以费尽心机拉拢有实力的大名,希望他们能在自己尚在人世时就立下保证,永远维护丰臣家。这些大名与其说是忠于丰臣家,不如说是害怕秀吉的手段。三成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天真地确信所有大名都像他一样对丰臣家感恩戴德,而且向往正义。他太过相信自己的这一判断,以至于只要有大名投靠他的“正义之师”,他就确信这些大名一定会在战场上卖命,甚至不去查一下他们会不会暗通家康。

  可在战争中,真正的事实如何并不重要,人们相信的事实才是关键所在。家康显然深谙此道。他先是仗着幼君监护人的地位拉拢大名,然后制造上杉家谋反的流言,打着保护幼主的旗号集合大军,最后将谋反的帽子扣在三成头上并与之决战。人们出于对家康的信任和畏惧,纷纷投效东军。很多西军大名也暗中向德川家示好。加藤清正和福岛正则这样的丰臣家臣都被他骗过了。家康深知这些大名的弱点,知道怎样利用这些人,把他们团结起来,也把最坏的结果事先考虑到了。而三成一直被蒙在鼓里。除了家臣岛左近、好友大谷吉继、小西行长外,西军各将几乎都从一开始就心怀鬼胎,等着瞅准机会转投德川一方。

  从战前准备来看,东军对西军洞若观火,西军则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内部的分裂,战争的胜负似乎早已注定。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小早川秀秋叛变之前,甚至在三成搬出国友大炮之前,西军在战场上一直占据优势。更奇怪的是,由于小早川秀秋和毛利辉元按兵不动,当时西军在人数上还比东军略输一筹。这或许是因为西军有不少人抱着必死的信念参战,而东军大多数人还想活着脱离战场论功行赏吧。总之,尽管家康的战略准备几乎可以说是完胜三成,但在战场上却仍处于下风。不过在关键时刻,家康的判断与决断为自己再次赢得机会。在小早川秀秋犹豫不定之际,三成只是一味地派人催促他尽快参战,而家康却铤而走险,向小早川军攻击,逼着他马上做出决定。小早川懦弱的性格早为家康熟知,他赌的就是小早川会向率先攻击他的一方妥协。家康赌赢了。小早川叛变后,大谷吉继部下的四个小大名也一齐倒戈,局势瞬间扭转。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过小早川和大谷吉继部下那四个小大名可算不上什么俊杰,连家康本人都对他们感到厌恶。反倒是被小早川逆袭而亡的大谷吉继英名永存。虽说关原会战最终的胜利者是德川一方,但深获历史好评的却是西军诸将。话又说回来,如果当时获胜的是西军,德川家康被杀或是元气大伤,日本恐怕又会回到乱世。因为当时除了家康,再无第二个人有统领天下的实力和威望。多数大名也是认识到这一点,所以选择了投靠家康。如果不是家康威胁到了丰臣家的天下,恐怕连三成也不会反对让家康统一日本的吧。

  三成为了正义不惜以卵击石,这固然可佩,但为了自己的“义”让天下重陷战火,这是真正的正义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