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1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1版)》读后感10篇

2018-02-07 20: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1版)》读后感10篇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1版)》是一本由[美] 保罗·海恩 / [美] 彼得·勃特克 / [美] 大卫·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45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1版)》读后感(一):很推薦給非本科系的教科書。

  雖然我對於經濟學頗有興趣,但始終苦於那些圖表算式,難以硬啃。這些時日以來,輾轉讀了不少關於一些寫給“普羅大眾”的書,算是人云亦云一知半解了,但面對版上的一堆問題,還是兩眼一摸黑,答不上來。

  前些時候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發現這本《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雖然是大專用書,不過內容還挺特別的。作者主要的方式,還是希望能夠說明“經濟學家思考的邏輯”,讓一般非專業領域的讀者,也能弄懂,甚至了解到,為什麼是這樣的去解讀,在面對一些財經新聞等等資料時,不至於被專家們的台詞唬弄的一愣一愣。

  就我實際閱讀了幾個章節之後的感想,確實是頗有所得,而且不會艱澀。雖然免不了算式跟圖表,但文字間的解說相當的清晰,仔細的一對照,花點心思還是能弄懂。更重要的是,作者不斷的用語句努力地去說明為什麼每一段思考是這樣進行,對於重點也總會用粗體字標示,並加入了過去課堂上的經歷來補充,算是相當貼心。每一章節最後都有個小回顧跟問題與討論,裡面提出來的許多題目都相當活,也可以拿來自我評量到底有沒有弄懂前面所述的。

  綜合來說,這本書可能對於本科系的學生或者是考試來說,都還是略嫌不足,但如果作為大學通識教育的課程,倒是非常適合。很可惜,它是簡體書,而且大學似乎也很少會開這樣子的“通識”經濟學的課,至少,就我印象中是沒有.....

  不過,如果是像筆者這樣子對於經濟學有興趣,想要多花點心思在上面,但又對市面上大多數的教科書有恐懼感的,只要不怕看簡體,可以考慮這本看看。

  共勉之。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1版)》读后感(二):拨开迷雾看现代社会

  什么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说白了,就是明白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做任何事情都有成本,这个成本不但包括你付出了什么,还包括你放弃了什么,而你要做的就是在不同选择中权衡,不止是考量成本找到最合适方法,还有要想办法创造一种秩序去维护这个方法。而所谓微观经济学,就是去研究怎样在不同的选择中权衡,以找到最合适的方法。宏观经济学,就是去研究什么样的秩序可以维护这个方法。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正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用浅显直白的语言,不套公式地讲述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很多道理都是我们平时就在运用,但是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的事情,它可以强化你的概念,让你知道,周末你为什么会选择读一本书而不是去购物,或者为什么是去购物而不是读一本书。而宏观经济学方面,则让你了解《新闻联播》其实讲了很多事儿,只是只讲了表面现象,你会明白为什么会有经济危机,为什么最低生活保障反而会阻碍经济发展,为什么期货交易好事儿,今天花明天的钱也是好事儿(当然次贷危机是另一回事儿)。这本书仿佛拨开了那些或多或少对我们有影响事件的迷雾,让我们知道为什么它们会发生,经济学还真是有趣

  从另一个角度,经济学也让我看到了人们无法避免的悲剧。经济增长根本动力,是增加人们的需求。100年前的人是知道自己需要电脑的,可是他们未必不幸福。要想增加需求,就要不断扩大人们的欲望,告诉人们你的生活里缺这个,也缺那个。欲望不断被累积,没有终点。只要经济发展,贪欲就还存在。经济学不能解释姑娘故事,而灰姑娘的故事,也仅仅是个童话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1版)》读后感(三):关注日常生活的经济学入门书

  一遍读完感觉还没吃透,做点笔记留待第二次阅读

  1. 思维技巧可以概括为由下述基本预设导出的一套概念: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行为以及群体合作,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基于他们预期的额外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

  2.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在使用过程中会关注三个方面:其一,个体的行为;其二,群体的合作;其三,前述两种活动的结果,不管这些结果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3. 游戏规则,以及它在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特征--明确界定并得到充分保护的产权。

  4. 免费品是不用付出代价就能获得的东西;稀缺品则必须以别的东西为代价才能得到。

  5. 价值是选择者眼中的价值。

  6. 经济增长并不在于生产更多的东西,而在于生产更多的财富。财富≠物质的东西

  7. 从任何一方来看,交换都不是平等的,因为双方对价值的判断一样;而这正是贸易的生产性的根源。交换是生产性的,因为双方的财富都增加了。

  8. 经济效率--从决策者的角度比较额外收益和额外成本。如果决策者判定预期的额外收益超过了预期的额外成本,就称这个决策或行动计划是有经济效率的。

  9. 我们的价值观决定了我们对效率问题看法。社会上对于某个特定项目的相对效率的争议,往往是对某种东西是相对有价值还是相对没价值的争议。了解这一点并不能解决任何争端。但是,如果连争的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么解决争议肯定就会更加困难。问题不在于"哪一个确实效率更高",而是"谁有权做出某个特定的决策"。在游戏规则建立起明晰和有保障的产权的同时,它也暗中决定了用什么样的程序来衡量预期的成本和收益,以达到决策目标。只要她对她所使用的资源无可争议的支配权,她就是在有效率地使用资源。

  10. 专业化使得生产者能通过贸易获得那些若他们自己生产要花费更多的产品,从而扩大其生产可能性市场经济的规则允许人们用这种方式交换他们的私有产权。这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经济学家把这叫做"比较优势法则"。比较优势解释了专业化的动机,也解释了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

  11. 街际贸易、市际贸易、县际贸易、州际贸易、国际贸易这种说法只不过是一个简略表述,后面隐含着为数众多的人之间的数量庞大的交易,其中很多人跨越了不同的地区政治边界,以大型机构名义进行交换。

  12. 交易成本是指在相关各方之间安排(贸易的)合同或契约的成本。

  13. 无论你相信与否,纵观人类历史,除了极少数享有特权的人以外,贫穷几乎一直是人类社会的规律,而不是例外。所以,经济学的一大问题就是什么东西使一些人富了起来,而不是问什么东西让人们一直很穷。

  14. 财富来自分工引起的产量大幅增加。

  15. 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机会成本一词常被用来强调一项行为的成本是人们赋予次优机会的价值,人们在选择这一行为时以次优机会为代价。

  16. 需求法则: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物品价格上涨,则需求量下降;类似地,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物品价格下跌,则需求量上升。

  17. 需求是整条曲线或整个明细表。牢记曲线或明细表总是能跟在需求一词后面。在某种情形下,如果你说"需求",而不能说"需求曲线",你就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你要说的可能不是需求,而是需求量。

  18. 收入变化和对"正常"品的需求变化呈正相关。如果人们的收入增加了,但是人们对某种东西的需求反而变小,这样的东西就是低档品。对这一个消费者来说是低档品的东西可能在另一个消费者眼中是正常品,"低档"这一标签质量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19. 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只要弹性系数大于1(忽略符号),即需求量的变化幅度大于价格的变动幅度,就说需求是有弹性的。只要弹性系数小于1,即需求量的变化幅度小于价格的变动幅度,就说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20. 弹性受三个因素影响:时间;预算中被用于某种东西的比例;需求量总是与价格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21. "事物"根本没有成本,这大概是解除常识的武装的最快办法。只有行为才有成本。行为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本。

  22. 沉没成本是历史的一部分,因为它不能代表未来的选择机会。它可能会让你(对微积分老师书店或你的大学生活)感到遗憾悔恨,但它在任何意义上都和当下的决策没有关系。它只是一个信息,或是生活中的一个教训而已。

  23. 所有机会成本都是边际成本,所有边际成本都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是一回事,只不过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罢了。机会成本关注的是一项行为放弃的机会的价值;边际成本关注的是一项行为会使现在的境况发生怎样的变化。和决策有关的任何成本的全名是边际机会成本。

  24. 供给价格弹性等于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25. 切记要时刻提醒自己:"对谁而言的成本?""做什么事的成本?"这样做稀缺性是购买意愿和供应水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

  26. 理解利息的最佳方式就是把利息看成一种获得资源当下支配权的手续费。它显然不是"钱的价格"。借钱的人需要的是购买力,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人们常说,利率就是借钱的成本,这只是因为钱是人们当下获得财产的通用途径。但是,没有货币的经济社会里也会有利息,因为,从根本上说,它是商品当下价值和未来价值的差异

  27.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

  28. 东西、地点组织都不会缴税,只有人缴税。对某种活动征税倾向于减少人们从事该活动的机会。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1版)》读后感(四):这是本人理工男第一次写书评

  这么一本厚厚的书叫我理工男写书评简直不知道从哪里开刀。

  像其他的经济学入门一样,本书更像是一本宏微观的入门附带很多角度新颖的例子。供给,需求,供给和需求的作用竞争,垄断,然后开始宏观篇章,GDP,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际贸易。

  我想推荐原因在于:

  1.作者显然更倾向于弗里德曼和哈耶克,抑或是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从他对产权的高度重视,对于政策的不信任态度。这和大多数的国内书是不一样的,我看过最奇葩的国内教材是好好的一本西方经济学,作者从马克思的角度对其批判。

  2.本书很多次强调的思维方式得以体现,碰到一个economic issue的时候,如何考虑。每个宏大的问题都是社会个体作用的结果,而每个社会个体作用的时候仍然要从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的时候分析。甚至在碰到一个不是economic issue的时候,我们能否将其用经济学的方式来思考,推而广之,也就是一种博弈的方式。

  3.很多令人深思的quote,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即使是地图也是对现实的简化,产权极大的降低了交易成本,中央计划的产权不清晰以及没有价格信号让计划者根本达不到最优资源的配置。etc

  4.很多精妙的例子,不论是在阐述价格歧视,污染配额,还是就政府的作为对竞争,货币政策的影响方面我们都可能接触到让自己耳目一新观点和行为。

  暂时想到的就是真么多,真的没办法用一种vivid的语调还能让人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总之,如果是想了解西方经济制度成功的原因,这本书会给你一个brief view。至于详细研究,那肯定要更深入的看其他的教材。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1版)》读后感(五):上瘾啊,经济学的思考

  看这本书很带劲,我以为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向我招手了,虽然我在门外,但是已经接近一点点了.

  此书写得牛,让门外汉的我先迷上,再继续探究吧.

  下午看完第二部分.

  简短回顾:

  quot;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由社会理论家创造出来,是为了解释人与人之间产生秩序和协作的原因,因为从表面看来,群体间的合作不甚协调,人人追逐自己的利益完全不顾及自己合作伙伴的利益。经济学是关于选择及其无意后果的理论。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基本预设是: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的行为以及群体的合作,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基于他们预期的额外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只有个体进行选择。他们可能会自己作决定,也可能因为在集体家庭企业、政府机构等等)中与他人合作而作决定。

  但是,这不应该使我们忽略下述事实:以集体名义的选择实际上是由个体做出的,而这些个体都在实现各自计划和目标的过程中权衡利弊、节约资源。人们因为资源稀缺进行节约,这为他人创造了多种选择机会,他们的行为产生不断变动的净利益,群体间对净利益的持续互相调节又使得合作更加默契。

  经济学理论在研究人类行为和协作的时候,特别重视个体的选择。个体一直在比较预期的额外收益与成本,我们常常称之为节约。尽管这种视角有偏见和局限,但是,若要理解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理论是必不可少的。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还强调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以及游戏规则影响我们选择的方式。产权是指通过法律来指定稀缺物品的所有权,它是游戏规则的一个关键要素。社会产权是把所有权指派给全社会,而不是个别人。但问题在于,社会自身并不能做出选择或决策,只有个体才可以。

  私有产权制度把所有权指派给特定的个体,产权可以自由交易。正因为如此,私有产权能使我们对机会和选择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基础。"

  哈哈,这部分思想已经输入我脑袋了,这是我选择以及无意后果的产物?

  我也开始通过观察稀缺性、选择、权衡及其结果来解释社会现象吧.

  有了心理学的思考,加上经济学的思考.混搭的味道挺好的.

  上瘾啊,经济学的思考. 吹吹牛,鼓鼓气,给自己增加学习的动力,哈哈.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1版)》读后感(六):很不错的经济学入门书

  囫囵吞枣的读完了这本很不错的经济学入门书籍,速速记下所得,以备他日察看。

  1.Wealth is what people value. 财富不等同于物质。凡是人们向往,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都是财富。联想--人的七层需要。据此,可知好莱坞电影可赚钱的根源;可知单纯老百姓生活富裕,却假货横流的国家远称不上富裕;可警醒世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浪费自己的时间,追逐别人的梦想,只会让人生负债。

  2.Time is scarce good. Opprotunity cost, as I understand, is the only cost.如果人们长生不老,很多事情应该都不一样了。

  3.交换增加社会财富的原因:它造就了所有权的重新分配(new pattern)。把A多出来的而B需要的东西给B,用于交换B多出来而A需要的东西,从而A,B两人的财富都增加。并且由于个体差异导致机会成本的不同,这样交换得来的财富会比A,B独立能获取要多。

  4.鉴于存在个体差异导致机会成本的不同,以及有限的生命和有限的生产力,社会分工和交换便成为了增加社会财富的必由之路。他们存在的基础是私有制。私有制在社会生产力极度强大,也就是不存在稀有物(凡是人们愿意牺牲自己的某些所有权交换的东西都是稀有物)的情况下消失,从逻辑上是说得通的。我只是怀疑,人的欲望和生产力的增长速度谁更快。

  6.现代分工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利用自己的"comparative advantage"换取自己所需的一切;从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商人。

  7.经济学假定理性人,也就是说人们的所有choice/action都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根据财富的定义,利益也不等同于钱)。神奇的是这种机制并不会因冲突而报废。犹如马路上交错的车辆,每个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路线,只要辅以一定的规则,每个人都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地。规则,是经济学另一个重要的基础。

  8.经济学是一本研究人们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无意识结果的学科。

  9.供求关系是一个很核心的问题。

  10.Income has several forms. Wage, rent and interest are established in advance by contract, which removes the uncertainty. However, profit is another form of income, which comes from the uncertainty of the future.

  性格保守的人或许拿前三项的收入会活得更舒心吧。

  11.如同没有两片叶子完全相同一样,判定一个企业是否垄断取决于如何界定他所提供的商品/服务。(e.g. 移动电话业务主要指手机,通信服务则包含手机,电话,邮政等等)没有绝对的垄断。

  12.Sunk costs are costs that can not be recovered once they have been incurred. 例如,付钱买了牛肉面,不管好不好吃,吃不吃,钱花了,就没了,不对未来产生影响。但如果不好吃,还能退的话就不是sunk cost了。Sunk cost对未来的决策不产生影响,不应该考虑在内。

  13.打土豪分田地,可以消除贫困。消除贫困和消除社会不平等间有联系,却不是必然。贫困百分比的降低也有可能伴随着不平等加剧。

  觉得经济学和扑克牌之间有着类似。例如,个人选择因规则改变而变化,存在不确定性,每个人都以赢为出发点等等。

  按照enhance pers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的观点,我该放下这本书去写我的程序了。:) 只是粗浅翻阅,未得要义。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1版)》读后感(七):以简驭繁,是个较好的启蒙书籍

  书中第一讲交通的故事很有意思。在每天回家的路途中,每个人都在一种没有沟通的状态下驾驶自己的汽车,按照各自的习惯和需要选择不同的路线以及操控方式,同时在整个大的交通环境中,相互协调,相互避让,最终各自都达到自己的目的地,这折射整个经济系统或者更大一点整个生态系统,都是在微小的个体各自行动的基础上,才构建了一个社会行为,最终形成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在没有提前进行沟通或者规划的,而是自动自发的,比如两辆车行进是,都会考虑不要去碰撞对方,遇到前面出现事故时,各自绕路等等。个体行为不能左右系统,但是个体行为是构成系统的基础。

  同时从书中学习了几个经济学概念:

  1、沉没成本;

  这个概念对以后出现纠结的事情应该很有帮助。过去失去的东西不能用来作为左右未来的依据。

  2、真实利率;

  考虑到房贷,其实大家可以尽可能的多贷款,哈哈。

  3、价格取决于价值,而非成本;

  不参考只选对的不选贵的与只选贵的不选对的,最终是只选适合自己的。

  4、产权清晰能保证稀缺资源的有效使用;

  5、稀少不等同于稀缺。

  这个观念印象很深刻,过去的老观念应该改改了,只有大家需要的才是有价值的。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1版)》读后感(八):初上手

  这本书买的比较早了,今天整书架翻出来,也想到了跟这本书有关的经历。

  缘起刚毕业,在寻找个当时想的所谓“正儿八经”的工作的待业过程中,家里人给介绍去了个三流大专代课的活,见教导主任时人家随意的翻了翻简历,看了看教师证,就给了一张课表,让自己挑。有好几门课任课老师还待定,市场营销、广告学、西方经济学、电子商务什么的,虽然自己学的是营销但实在是没啥经历,除了在学校写过几个案例调查和营销方案设计什么的,想想这些大专学生毕了业,走入社会做销售的几率太大,实在不敢是误人子弟,这还得留给有市场经验的老师来说。当时就选了西方经济学,后来学校没找到合适的老师又给加了个广告学。选西方经济学完全是因为自己对教书这个事心里打鼓,想想学校学这门课时老师教的不咋的大家也没说啥,自己考研时考的这个心里还算有点底,怎么讲也不至于比自己本科那家伙教的差。可接过来翻翻大专的教材,实在是腻歪,书比本科的薄点,可该删减的一样没少,一堆的公式推导,我实在是弄不明白,对于大专层次的学生你让他看这个干嘛,各位老大不知道高考二三百分的学生是什么底子吗?当时也闲,又相当年轻,觉得接了这活,拿了这份钱,怎么也得给学生一些交待,多少有点收获,就直接做了决定,讲课换个方式,教材只做期末考试划答案用,课按自己的想法讲。

  真要甩开大专教材了,可得讲点什么呢,想想自己看过学过考过,老高的,老萨的,斯蒂格利茨的和曼昆的,还是觉得曼昆的亲民,教学大纲就按那个来。要开课了,也想在导言课上装逼镇学生,开基本参考书目,就在网上翻与众不同,也就是在这个时点,找到了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实话实说,作者保罗海恩完全没听说过,写续的诺斯算是个牛人,虽然新制度经济学看的稀里糊涂,但这位老大确实是个人物。翻了翻内容和序,顿时觉得,这就是我想带给即将遇到的学生们的。三年大专上两年,就要进社会,也要带着会思考的脑袋进社会,少撞点包,能总结点经验教训,经济学的思维相当重要。可以说,我的大半个学期的教学方式,就是按这本书来的,虽然体系还是曼昆版的体系。

  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最大优点就是,帮我把自己几年经历过的经济学感觉做了整理和描述,让感觉能说的清楚。福利、效率、外部性、博弈,这些我觉得适合学生进社会必然遇到的,说的相当清楚,这门课下来,能形成这些思维方式,对他们来说,值了。

  书里的案例很多,方便理解。但对农村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差异,即是东西差异,也是城乡差异,开头高峰期车流的社会协调,描述不好就容易偏向,转成个本土案例便于理解。只要能让学生理解,形成该有的经济学思维就好。

  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基本预设是: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的行为以及群体的合作,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基于他们预期的额外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这种思维方式在使用过程中会关注三个方面:其一,个体的行为;其二,群体的合作;其三,前两种活动的结果,不管这些结果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按照这个预设和我的教学目的,这本书跟着我和两个班的学生一起度过了大半个学期,期末考试前,我自己的“理想工作”需求得到满足,去了家到哪都挂的上号的金融企业,最后一节课按原来的大专教材划了答案,跟大家告了别。也在最后在黑板上写了这本书,告诉学生,这个学期,我们是一起跟着这个叫海恩的来自一所小的教会大学的无名讲师,跟着他传真一线的的经济学思维一起走过的。

  一直还有联系的几个学生,说到两年大专的课程,都会说到,找到工作后,才感觉到在学校学的那么多课,我的课有作用,不管是真是假,我都很开心。这是经济学思维的重要,处处能体现经济学思维,我们的国家就能有进步。

  以此文,纪念我短暂的教书时光。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1版)》读后感(九):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对女性婚姻的边际分析

  经济学关注的是选择的理论,关注稀缺资源的生产与交换,恰如婚姻对女人来说,是项重大选择决策,时间与青春都是稀缺资源。撇去轰轰烈烈的真爱不论,和谁结婚是项关乎自身日后几十年切身利益的权衡,这点相亲中尤为显著,洽谈双方没有两小无猜的前戏,坐在饭桌前直奔一纸婚约而去。彼此以工作、家庭、长相这些硬性经济指标相对照,判断与对方交换是否对自己有利,很多人的婚姻毫无浪漫可言,基本只是一项经济活动。

  假如把婚姻作为一个自由市场,就既需要将觅偶女性作为交易主体,又需要将他们本身作为商品看待。

  加入婚姻市场,就意味着要遵守游戏规则。这个规则的基础在于,市场是由一系列个人选择构成的竞价过程,给你发现交易对象的机会,在市场上个人倾向于做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人们在选择时要考虑机会成本,即你和张三约会势必意味着你不能和李四约会,而约会对象的选择是又因个人境况千差万别而异的边际选择,比如你更重视经济能力而别人更重视外貌,婚姻没有最佳决策只有边际决策。

  在进入市场之前,先得看自己这项稀缺资源的稀缺程度:外表、性格、工作、家庭、年龄,这几项指标构成了婚姻市场上你这项产品的弹性曲线。比如就女性而言,婚姻市场上,年轻被视作一项需求旺盛的稀缺品,20岁至25岁的年轻女性为觅价者,在交换中处于有利地位,对于出售价格有充分的定价权,25岁至30岁开始逐渐丧失市场上优势地位,30岁以后则沦为受价者,面临完全弹性的需求曲线:即要么在一个买方认为合适的价格出卖,给自己涨价就卖不出去。

  对自己进行评估后,下一步就是基于对自己婚姻预期净利益来选择交易对象的大致定位。在确定交易对象的决策中,这首先带来了交易信息稀缺性的问题,由此婚介所、征婚广告、节目应运而生。得到信息后下一步即是约会,吃饭、交通,这就是获得婚姻的交易成本。

  婚姻市场中,结婚对象拥有很多潜在替代品,即当甲和乙接触时,甲对和乙结婚能给自己带来的边际收益进行预估,假如乙的价格过高,将促使甲寻求丙这一替代品,而与乙接触放弃了其他合适对象将作为甲获得婚姻过程中的沉没成本,而现在的边际成本围绕丙展开。选择对象这一行为的成本永远是一次次放弃次优对象。一个明智的觅偶者的每一次行为都是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其选择的约会对象的稀缺程度总是大于其放弃的潜在对象。

  由于传统观念,对大龄未婚女性而言,婚姻市场恰如劳动力永远过剩的就业市场。个体倾向于选择较自己更年轻的女性,而这种选择却绝非仅限于个体范畴,个体的选择或多或少影响别人的选择,这种选择产生了非预期的副效应,这种副效应催生出一种心理,众多大致的心理预期形成了主流文化。这种文化变成了大家遵守的游戏规则。也即男人就婚姻进行边际分析时,将年轻作为预期边际收益。所以对于大龄未婚女性,她们的时间成本比年轻女性要高的多。

  所以,在一个婚姻市场中,女人需要漂亮、年轻、经济头脑这三项比较优势才能在觅偶市场中获得觅价者地位,成为男人愿意储存的良币。而同时具备这三项优势的女人却有可能因为交易信息稀缺,在短期里找不到合适的买家,从而丧失了年轻这一比较优势,由觅价者沦为受价者。

  最后还是想绕到另一个话题:什么是爱情呢?爱情就是不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与谁共度余生。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1版)》读后感(十):还是要认真做一下习题

  这是本为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写的教材。似乎很受市场欢迎,30来年出了11版,而且有日语、俄语等译本。该书的原版有诺奖得主诺斯的序言推荐,汉译本有张维迎和梁小民两位分别写的序。我就是在网上看到张序“为什么没有免费午餐”知道这本书而决定购买和阅读。

  就内容而言,该书并没有太特别之处,无非是从微观到宏观的主流经济学。该书被人称道的是阐述方式。分析的很透彻,而且多联系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例子。完全不用数学公式,或许能受到人文科学生的欢迎。如作者所说,“做一名出色的经济学家,不仅仅意味着精通经济学的思考方式。数学和统计学的知识是必备的,当然,任何一位像样的经济学家必须会说专业语言。但是一名更出色的经济学家应该意识到于其他学科专家交流思想是有利可图的。”(p.445)该书就是交流思想的有益尝试。

  我个人认为该书最精彩的是最后一章,经济学的局限。作者说明“我们更多的是强调不该做什么,而不是该做什么。” (p.443)为此还引用了Frank Knight的话辩护,“造成最大破坏的不是无知,知道比不知道更糟糕。”(p.443)因此,诚实的经济学家往往是说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人,不论皇帝是政府还是大众。作者对骗子和傻子也是认识深刻,“太多的人声称‘知道’如何解决紧迫的社会问题。他们头脑里对经济世界的认识十分简单,他们认为,人们的意图很容易实现,对于建设更好的社会,唯一的障碍是缺乏善良的意图。” (p.443)。因此,不难理解在多数社会中经济学家都不是受公众欢迎的人。人人都想要免费午餐时,经济学家非要说,“天下没有免费午餐!”未免不合时宜。

  有意思的是,尽管该书的第一作者Paul Heyne写了这本很受欢迎的教材,而且也很受他的系主任诺奖得主诺斯的褒奖,到69岁去世时仍是没有终身教职的讲师。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中国,恐怕舆论又要哗然了。在美国高校,也是很正常了。“他信奉个人自由,并认为有必要让有责任心的人担当起这份自由。”(p.2)他热爱本科生教学,享受与学生交流思想,为什么非要当教授。更何况,他的使用广泛的教材想必也带给他不小的收入。

  教材哪怕是通俗教材也不同于通俗读物。就该书而论,作者提供的习题特别有意思。如果能认真作一遍,对经济学的理解一定能大为深入。说实话,我只是浏览了习题,并没有做。读这本教材的收获我觉得比许多通俗读物要大。或许,以后不需要再买通俗读物的,特别优秀的有海内外名家推荐的自然是例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