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10篇

2018-02-10 21: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10篇

  《IDEO,设计改变一切》是一本由蒂姆•布朗(Tim Brown)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一):设计思维

  总体来讲,这本书的框架和思维方式都是我比较喜欢的,核心内容表达了设计是一个生活工作方式,设计是一种贯穿企业发展过程思考美中不足的是,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原著本身存在问题,内容的表达不够透彻、不够简明、不够流畅。

  设计从一个狭窄领域延伸到商业运行全过程;设计从注重感觉体验到颠覆商业模式;设计从一种实际运用工具到成为一种生活或工作方式到一种思维方式。设计让我们从热爱生命到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设计带给我们改变一切的力量

  但无论设计如何变换,以人为本是最本质理念。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以最经济、最环保、最简洁的形式满足人的需求。偏离了人的需求,无论是怎样的形式和过程,都是一种奢侈,一种浪费。

  设计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不是满足设计人员的自我感知,不是满足于虚无浮夸的形式,不是满足于不切实际幻想,设计要从解决人们面临的问题出发。

  无论处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有很多条。用发散思维的方式,结合头脑风暴的方法,列举更加丰富创意。从丰富的创意中筛选更能解决问题、更能满足人的需要的设计进行实施。

  设计思考者的工具:走进真实世界普通人那里获得灵感;采用模型制作从而通过双手学习;创造故事来分享想法;与其他领域的人通力合作,扩大所做带来的影响

  把设计的理念融入生活和工作,不仅能提高生活或工作的效率,更能提高质量。用设计思维来设计人生就是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

  《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二):从《IDEO,设计改变一切》学到的“设计思维”

  关于本书个人制作了思维导图,由于书评不能传图,详见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8bba7b0101fgd3.html

  关于本书的几点总结

  一、设计思维来源于“洞察力”,关于洞察力的几点方法(观察他人的生活,培养换位思考的习惯真切体验他人的感受;倾听人们没有说的,挖掘潜在的需求)是进行营销洞察极好的启示

  在思维整合的过程中,随着对信息的洞察越深入信心与希望曲线就会经历低谷再反弹,因此,作为设计或者产品经理是必须有一颗极坚强内心,以度过黑暗绝望时期。个人觉得像创意类营销类工作者也是如此。

  二、设计思维最终是整合思维。洞察需落实到设计中去,的目的是改善人们生活中的产品与服务。因此,本文认为设计师产品与人的关系,甚至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书非常强调以人为核心,强调用户参与体验,以改善人们的生活为最高原则总的来说是向善的。

  三、关于产生设计思维的矩阵3个方法也具有借鉴意义:发散与汇聚思维的方法论分析;头脑风暴的3点原则为:异想天开、暂缓评论、不要跑题(许多人抱怨头脑风暴无用,因为大家做不到这3点,所以没有学会互相倾听互相启发),学会视觉思考可理解为“通过图画表达思想”,粗略的图画、漫画即可,不必担心自己不是画家(个人认为“思维导图”或许是非常好的视觉方法之一)。

  发散思维能不断创造新的想法,挣脱框架限制的过程,好比是漏斗的顶部;汇聚思维则化简为繁,从繁复的思绪中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好比漏斗的底部。这也是所有创意活动必不可少的过程。

  四、构思与实施创意中,可通过简单的模型来简单论证设计是否可行,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断纠正与完善设计,同时要注重客户体验,与第二点是相呼应的。但是制作模型对于笔者来说是非常难以实现的,这也是对设计师与产品经理级别人物而言为有效手段

  五、最后是关于设计思维的运用与展望,个人觉得还是写得比较抽象,也有点看不下去。下图阐释了设计思维是拓展新产品与新用户的过程,作为业余人士体会不深,仅作欣赏用。

  《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三):人人都是设计师

  从毕业到现在5年的设计师过程中 不知道从那天开始突然意识到这份工作的服务性质 讲故事不是忽悠客户 而是让客户称为过程中的一部分

  设计师在中国位置在提升 在整个国际化进程和互联网下的一系列产品开发和服务 对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有更大的需求和能力要求

  T型人才趋势 设计师有能力技能 再具有整合头脑 超越常人的洞察能力 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头脑参与和推进商业发展

  对于我来说,还有很长的学习道路 但是TB看到的未来我是相信的 其中从一些小事做起 比如观察常规行为并重新思考 都是锻炼设计思维的重要积累 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给管理者看的 更是引导设计师深入思考的指南

  《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四):一种系统化的创新方法

  这本书蒂姆布朗再次阐释了“设计思维”,书中很多内容都是相互关联,相互重叠的,旨在从不同角度进行系统化的阐述,内容是面向企业的决策者更多些。

  看完一遍后感触颇深,因为作为设计师的自己有时也已经在使用这种思维进行工作,但苦于12年的线性逻辑教育,自己根本无法将这些工作方法进行梳理,这本书本身就是用设计思维模式写的,我读起来也不太习惯,所以按我原来的线性思维又总结了下(我发现越靠近中学思想政治课本的模式的书越容易理解)。

  设计思维与其他思考逻辑不同的地方首先在于设计思维强调以人为本,

  将人的需求放在首要的位置,从人的行为逻辑出发去分析和思考,这里就需要观察,以观察人的实际经历取代被动问卷调查方式,换位思考,分析人与产品的关系,进而从本质上分析人与人的关系。在创造过程中就让消费者参与其中,直到最终回归到设计顾客体验,在项目团队组织上也及其重视个体作用,保持小团队,保证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自己领域的精英等。

  然后,设计思维强调创造过程的开放性

  作者把创新的过程归结为三个相互重叠的过程:灵感、构思、实施。这是一个三位一体的而且是没有终点的过程,可以从灵感到构思再到实施,也可以从构思中获得灵感再重新构思,甚至是从实施的限制中重新回到构思,三者的循环本身就是开放性的循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重视试验性,重视犯错的过程,重视发散思维。设计思维并没有确定答案,但从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中诞生比确定答案更重要的东西。这些点汇聚到一起,形成了设计思维的开放性特点

  第三,设计思维更为直观,强调体验和感受

  在第三章思维矩阵中,作者阐述了如何让思维变得更明晰,IDEO一直在研究思维的方法,讲故事也好,在纸上画出思维导图也好,角色扮演直接体验也好,几乎所有的方法都倾向于让设计师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把抽象思维变成具象体验,用手来思考,用实物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这也是为什么设计师更喜欢MAC系统的原因)

  书中描述的设计思维并不仅仅是以上这些,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可以重组出更为丰富的逻辑,而且这种逻辑也是互相重叠的。更为可贵的是,写书的出发点还在于分享一种改变现状可能性,从而引导整个时代的前进。

  《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五):IDEO

  前两天,看老罗的锤子手机发布会时提到了IDEO,说他们现在不务正业,把原本做得好好的设计工作拓展到整合性的咨询工作。老罗这次说的可能没有夸张,因为IDEO不满足于一个“设计公司”的野心在这本书里清晰可见

  Tim Brown(TB) 说了一个设计师应该的角色应该上升到战略层面,尽可能在项目初始就深入参与。这首先给他们的工作定了调,把设计师的工作从现在的农民状态,拔高到高级白领状态。

  TB也说设计工作其实一切以人为中心,需要真实而锋利的消费者洞察,需要不同背景跨学科团队的创意激荡,需要观察极端用户,需要情感上的共鸣,需要注重用户真实的体验......

  一套完整的“产品经理”思维+“创意型广告公司”的思维。2011年中文版出版,这些理论其实已经算不上特别有冲击力了。

  豆瓣里有人说,这本书是给管理者看的。确实,从英文副标题“How design thinking transforms organizations and inspires innovation”也可以看出来,能改革一个机构的,绝不仅仅是设计从业者本身,而是管理层。就像张小龙没管自己叫“产品经理”时,现在的一堆土豪们哪肯在名片上印非CXX的Title?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IDEO对设计工作者的贡献意义非凡。

  《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六):比想象中的要水

  一直以来,身为“新”媒体从业人员,面对旧的事务时,总有点难安和不自信。比如,身边那么多做平面的大牛们,比如做广告的那些大虾们。伧伧的熬到了移动时代,以为那帮爱革命的互动设计们真的有了自己的气势,可以坦荡荡的说自己也算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然而,这本书彻底摧毁了我的自以为。

  既然敢用“改变”做标题,总有勇气换一种句势来解释“设计”吧,但,依旧是线上线下体验什么的那老一套,毫无新意blog级观点,甚至不如雷锋网,哪哪哪的那点事站点上偶尔闪现的小专题。相对老牌IDEO粉丝的我,现在更喜欢frogdesign了,最起码他们实实在在的写着微博,特有亲和力的回复着你的私信,这才叫互动吧。

  当初看到“李开复推荐”时其实就该明白的。

  《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七):不光是设计,改变着一切

  10年设计经历,2年商务运营新经历,尝试用新角度看最爱的设计。这本书的目录逻辑非常严谨,含义也很宽广,设计改变一切,不是技法,而是思维方式,为人考虑的出发点和各方面配合不断完善的努力。 公司刚刚辞退了设计总监,原因就是他总是站在单纯视觉的技术角度看待商业,始终觉得别人是一无所长的白痴。商业是全产业链和体验链,需要各专业的配合,设计思维必不可少,但不能缺少实践和反复的修改。 本书的作者虽然也是站在设计的角度写作,但非常清晰知道设计是商业的一环。这点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但确实受专业所限,起了这样一个名字,让我觉得有失偏颇,所以只给了4颗星。书很好,但一定是有设计阅历的人看才能明了。

  《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八):设计思维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还是特别想推荐给大家。书名很喜欢,《IDEO,设计改变一切》,也深深认同。很多时候我都会庆幸自己是一个学设计的,而且从事的也是设计行业。我到现在都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的一次产品造型课上,突然萌发了“非设计不生活”的想法,我甚至想过,以后自己的家,每一件家具,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要经过自己的手来设计,每一件家具都要经过自己的手来打磨成型,只有这样,才是自己的生活。而直到读到这本书,才突然意识到,不仅仅是设计师,才能享受这样的生活,只要你拥有一颗设计的心,去感受,去体验,一样可以。所以,在写摘要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人人都是设计师”,而人人更需要的,也是今天书的主题——“设计思维”。

  前言部分的第一个例子,我记忆犹新,描述的是英国大西部铁路列车的体验:“设计师布鲁尔,关注的并不局限于创造背后的技术。在设计这条线路时,他坚持坡道的起伏尽可能平缓,因为他想让乘客有“飘过乡间”的感觉,他设计了很多桥梁,隧道,山洞,并不仅仅是为了高效的运输系统,而是营造最佳的乘车体验”,这些并不是让我震惊的,下一句“布鲁尔甚至想象了一种集成式的运输系统:乘客可以从帕丁顿火车站乘车,最后从纽约的汽轮码头上岸”,看完我整个人都惊呆了,我突然明白设计的力量并不只是我们跟单个物体的接触,而是延伸到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去,在那一刻,恍然意识到自己对设计认知的浅薄:一个设计师,必须充分的考虑技术可行性,商业化需求和人文关怀之间的平衡

  我还记得我刚刚把前言看完的时候就“慷慨激昂”的写了一篇随笔发到lofter上去,现在看来那时候十分的愤青,但是“愤”的不无道理。为什么IDEO能从一个纯做产品外观的设计公司摇身一变就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国际服务公司?因为他们认为设计不仅仅是链接客户与工程部和市场营销链条中的一环,他们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在书中,是这样描写IDEO的设计原则的:

  能平衡个人与社会整体需求的新产品;

  能够解决全球范围内健康贫穷与教育的问题;

  能在这些问题上带来重大变革,并能让每一个受到影响的人都能胸怀使命感,积极参与这个过程的新策略。

  而在实际表现中,ID就是一个切入点。正如当年乔布斯回到苹果,先拿ID开刀一样。ID已经不再局限于漂亮的外观,而是向人们提供一种服务,还包括开发出新的流程,服务,互动,娱乐模式,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它会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感受最为直观的便是我们的生活,想象一下,五年之前,你能想到现在的生活/生活方式?

  《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九):最后

  假如这本书改名字为《互联网思维》,估计与内容同样适用,蒂姆的设计思维抽象为以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创新,假如换个名字叫做企业家精神,估计也是一样适用的。

  大致内容也就这些了,这里只摘抄些震撼自己的句子。

  1、外部限制:可行性、需求性、连续性。

  这里对自由的限制恰恰是对自由的保证。

  2、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多数顾客上,很可能只是对已知的事进行确认,而不会带来令人吃惊的发现。

  让我想起了之前去某安门,感触不大,反而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反思觉得自己没有把眼光放在小的地方,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可能产生更加巨大的影响。

  3、从设计到设计思维的转化,实际上是由创造产品演化到分析人与产品间的关系,进而演化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果稍微换一下措辞:工具——社区——入口,这大概是多有APP希冀实现的愿望吧。

  4、任何一个好故事的实质,都是用具有说服力的关键叙述来说明某个想法是如何满足某种特定的需求的。

  这句话如果再加上团队、创新、盈利模式,就可以直接融资去了。

  至于后半部分所讲的内容,个人觉得不实用,没有细看,不过蒂姆给我一个问题:那些追逐个人享乐的美国人是如何迫使那些企业花费金钱与精力在环保、非洲上的?我觉得这很令国人费解。

  《IDEO,设计改变一切》读后感(十):最后

  假如这本书改名字为《互联网思维》,估计与内容同样适用,蒂姆的设计思维抽象为以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创新,假如换个名字叫做企业家精神,估计也是一样适用的。

  大致内容也就这些了,这里只摘抄些震撼自己的句子。

  1、外部限制:可行性、需求性、连续性。

  这里对自由的限制恰恰是对自由的保证。

  2、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多数顾客上,很可能只是对已知的事进行确认,而不会带来令人吃惊的发现。

  让我想起了之前去天安门,感触不大,反而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反思觉得自己没有把眼光放在小的地方,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可能产生更加巨大的影响。

  3、从设计到设计思维的转化,实际上是由创造产品演化到分析人与产品间的关系,进而演化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果稍微换一下措辞:工具——社区——入口,这大概是多有APP希冀实现的愿望吧。

  4、任何一个好故事的实质,都是用具有说服力的关键叙述来说明某个想法是如何满足某种特定的需求的。

  这句话如果再加上团队、创新、盈利模式,就可以直接融资去了。

  至于后半部分所讲的内容,个人觉得不实用,没有细看,不过蒂姆给我一个问题:那些追逐个人享乐的美国人是如何迫使那些企业花费金钱与精力在环保、非洲上的?我觉得这很令国人费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