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搜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搜的读后感10篇

2018-02-16 20: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搜的读后感10篇

  《搜》是一本由(美)约翰·巴特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搜》读后感(一):关于这本书

  当电子商务,在线招聘等网站都把搜索技术作为突破点,《搜》这本书,以google为主角,解读了google的成功故事同时也在信息技术趋势的大背景下,探讨搜索产业在技术与商业发展历程。Google远不是做搜索技术的第一家,为什么其它的要么成了先驱。作者写这本书,据称采访了四百余人,许多一手资料鲜活有趣,比如Google充分利用自己服务模式发展出天才的商业模式,其实初创者是另有其人?它拥有巨大的流量,却为何当初能一直坚拒广告诱惑,保持干净清爽的首页?

  Google的成功,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创新,缺一不可

  技术

  Google的好用,在技术方面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相关性好,其核心PageRank技术让Google搜索性能脱颖而出,其专利其实属于斯坦福大学,Google独家授权使用这项技术到2011年。

  Google另一个突出优点是搜索速度快,主要得益于他们的分布式计算系统。2004年,该技术为公司上市的文件增加了说服力。这方面,Google领先于竞争对手许多:在其主机体系基础之上,它还设计了自己的操作系统,甚至将自己设计系统冷却设备和替换系统单元的方法个性化,并为这些技术申请了专利。有趣的是,这项技术最初的推动力,或出发点,只是因为两位创始人还是博士生时,没钱买设备,只好到去拆学校里不用的计算机零部件,由许多并行的处理和存储设备构成超大型体系。这样,加入的计算机越多,功能强大。系统里的零部件没有一个是完全依赖另一个的,所以,一个零部件出了问题,换掉即可。整个系统则不会瘫痪。当然,google采取了相应的优化,来适应这个系统。

  用户喜欢Google提供的搜索服务,成功只达到了一半。像其他许多虚拟社区等其它网络服务一样,如何把用户与流量化成赢利,是许多互联网公司考虑的问题。1999年底,Google员工总数39名,也仍未有一条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

  广告商业模式

  如同许多获得巨大流量的网站都会考虑放置网幅广告——虽然这与google引以自豪的清爽首页形象严重冲突。但Google并不能免俗,它曾经考虑过放与查询内容毫无关系的花花绿绿网幅广告,然后卖给DoubleClick,可赚到几百万美元。

  可是,在他们决定卖网幅广告前,DoubleClick破产了。他们还动过文字广告的心思,也失败了。

  这些世俗化的赢利模式未遂,保全了google的简洁首页的名节(佩奇和布林甚到数过主页有多少个字)。当然,在现在看来,正应了中国的古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Google只好试GoTo的模式。可以说是Google抄袭了GoTo的方法。几年官司之后,Google在上市前,赔了GoTo亿美元。

  这样天才的商业模式,也不是GoTo凭空想出来的。其创始人格罗斯在商业环境发现企业会愿意付较高的价钱来购买适当的访问流量时,因为特别的访问流量包含着公司的产品与服务有关行为意图,而未经分化的访问流量几乎毫无价值。所以,这需要一个能够生成意图性访问流量的机器。互联网上已经存在制造意图性访问流量的机器,搜索引擎。

  AdWords在2001年采取CPM计费模式。如同格罗斯所说,Google对广告的态度仍不成熟。缺少竞价机制以及按点击数量付费这两个法宝,似乎限制了广告体系的成长

  但是,Google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击败GoTo。Google在广告服务加入一些新花样,包括了竞价机制和点击量付费机制。但是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布林和佩奇特意将Google的广告结果同它的自然搜索结果公开。这样,Google已经拥有可观的访问流量,加上竞争对手GoTo最初以纯商业搜索引擎的形式,落了下乘,都使Google后来者居上。

  Google打败Overture,简直像与GoTo另一个翻版故事。最初,AdWords缺乏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价格变动机制。2002年仍采取每次点击付费模式。但是,不同在于,Overture的AdWords中,广告商能用钱来买到最顶端位置。Google综合考虑该广告被点击的频率,制定其排名。为每次点击出价低的广告,如果点击率高,也可能到最顶端。说起来,这已经反映了Web2.0的思路,网页内容也反映用户的选择

  互联网的这种新的经营模式已经正式迎来了它的时代,而Google在很多方面促成这一切的功臣。

  有趣的是,如同另一个Google的竞争对手GoTo,Overture亦起诉Google侵犯了其专利权。

  由此看出,在几个回合中,Google都由于各种原因,最后选择了“用户利益至上”的那条路,

  比如:首页没有那些与内容毫无关系的广告;把自然搜索结果与付费广告分开;出价高而点击率高的广告也可能排到首位。而且,表面上看来,Google为此牺牲了商业上的利益。通过不作恶的宣言,它得到了新闻界持续不断的正面报道,也得到不断增长的广告业务

  当然,在坚持用户至上的原则时,google在经济也没有蒙受什么太大的损失。在广告排列过程中引入点击率因素,这使得按点击付费模式具有了相关性经济因素。但是,单价低,点击率高的广告也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利益。

  这里看到,google是真正把社会公关形象成功转换成商业价值的公司。他们的公关策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极其高妙

  Google最初舍不得花掉1000万美元做市场推广,决定把宝押在建立良好的公关形象上。公司推广负责人曾在麦金托什公司工作,劝说布林和佩奇采取“新闻界第一”的推广策略。

  转而将资金用于改进产品,而同时利用公共关系这个工具来吸引人们阅读和谈率Google.一旦他们用过Google,就会爱上它,这成为Google公司的转折点

  管理

  对比中国现在的搜索公司,在市场推广方面,还用一些庸俗的笨办法,新闻炒作,巨额广告投放,却忽略在用户体验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与产品改进。事实上,搜索引擎作为面向广大用户的服务,如果不好用,有什么公关方式比得过强大的口碑效应

  Google形象一直是以技术立足。两个没有工作经验更没有管理经验的博士,虽然不情愿,但在资本方的压力下,寻找管理者。布林和佩奇对市场营销销售背景的候选人毫不感兴趣,一定要求正儿八经的技术背景;投资者要求一定要有突出的管理和领导才能。他俩花了十八个月时间,考察了75个候选人,最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学院毕业的博士埃里克•施米特从Novell公司CEO转来Google。

  布林与佩奇招聘人的方式也很有自己的哲学,认为创业者之后,人力资源委员会对每个职位候选人进行辩论,看谁可以进入新公司。

  最初,整个聘用过程就像是会员制的兄弟宿舍选拨会员的联谊过程。(公司管理人员现在还认为内公司内部文化可以比拟精英荟萃的研究生院里的学术氛围创业者之后,公司A级人才只会招成不对他们进行挑战的B级人才。B级人才也信仰这个弱肉强食的赫胥黎式隐喻。招进来的就是C级人才 Google不停拓展新业务,也曾建立传统的等级体系。布林和佩奇负责工程小组。减缓了创新速度。2001年他俩宣布,解除所有的经理职务。采取与众不同的方式,两人直接指挥管理研发部门

  在新的体系中,工程师们被分成许多小组,同时分头进行数百个项目。高管定期考察每个项目,每个最好的项目会得到更多资金和人力支持。工程师们相互竞争以争取更高的排名,前100名中最优秀的项目,可以提受早期的公众测试。这种方式虽受到普遍欢迎,也让有人觉得公司变成一个勾心斗角地方。没有二人的同意,没有人敢做任何事。(创业者综合症)。

  后来,在施米特的帮助下,二人在自己与最基层的工程师之间建立了一个中间管理层。

  成功经验总结

  为了从搜索中获利并同时掌控自己的命运,一家公司必须拥有三个重要元素。高质量的有机搜索结果,也就是算法搜索,或者说编辑搜索。MSN和雅虎都采取向Inktomi和Google外包的方式。其次,Overture和Google的成功都证明,公司需要一个搜索付费网络体系。而MSN和雅虎都向Overture外购这个元素。最后,它需要属于自己的访问流量,即顾客的搜索查询语句,根据这些语句才能提供编辑和付费结果。2002年底,微软和雅虎意识到这是他们惟一真正拥有的元素。

  八卦趣闻,

  一本书时时穿插一些花边琐事,读起来也是张弛有道。如,搜索引擎获取内容时,却遭被索引的网站站长误解;再想想今天,充满各种站长抱怨的是自己站点被google封杀。

  佩奇关于Pagerank算法的论文,曾被学术杂志拒绝,因为“论文的整体结构缺乏连贯性……文章应该侧重于信息提到而不是网络分析”。

  风险资本家觉得他们的技术很有趣,但是都拒绝购买或投资。Infoseek公司的创办人史蒂夫• 基尔希“让他们滚开”;雅虎也拒绝购买。

  un公司的创始人安迪•贝托尔斯海姆是第一个投资人,10万美元——当年,两个人的事先期望值,只是5万美元投资。

  一些被忽略的威力

  Google新闻使大家意识到Google搜索服务之外,一项惊人资产,可以任何时间获取任何信息,并将它提供给每个请求这条信息的人。

  “对很多人而言,发布一个以冷冰冰的算法为基础的评级体系是一种超级自大的行为……Google服务并没有假装自己真正浏览了某个网站。它只是清楚地表明那个经常会很丑陋事实——某个网站的链接情况。不管一个网站看起来多么棒,或者它曾经获得多少奖,如果别的网站上没有指向它的链接,那么在Google的评估中,它根本就不存在。这样冷酷无情的事实让许多人很难接受。”

  一些被忽略的威胁

  2004年秋天,格罗斯发布了SNAP,按效果付费的体系,比按点击率付费更进一步。因为作弊行为,Google搜索的相关性变差了。当年的确良Alta Vista毁于简单的色情网站入侵,这促成了GoTo的创办。Google开始充满搜索垃圾,不过这次造成这种局面的是高级的搜索引擎市场推广技术和点击作弊。

  《搜》读后感(二):重读《搜》有感

  半年前买的书,只是潦草的读过,最近闲暇重读此书,觉得对一些事物有了新的认识,仅此记录对此书的标记:

  1. 真正改变世界的创新都源于技术的创新,互联网更是如此,也逐渐深刻理解技术对创业的重要性

  2. GOTO的创始人比尔·格罗斯,将创意转化为产品,产品转化为价值,而这样的过程不断持续,他是伟大的。

  3. google的最成功的营销来自新闻公关,正面积极的报道不断塑造了google良好的形象,而google又成为了新闻热点,甚至谈互联网就必谈google。

  4. google的价值观“不做恶”之所以行之有效,就因为在创立时来自团队成员最深的感受,而生活中实际的感受得以提炼,反馈于行为,既实际又深刻。而有些企业的价值观只有口号而没效果,原因不切合实际。

  5. google广告销售副总阿姆斯特朗认为未来10后的营销是这样的:“大大小小的广告商都拥有一个完全数字化的营销资产,他们销售的任何东西都被数字化并贴上特征标签。他们同时拥有数百个导出和导入的feed,另外还有数百个地方接受这些feed。将来营销人员对于他们提供的优惠到底送到哪里并不介意,他们关心投资回报率。同时,网络上的内容发布者以及网络上大部主要经营者都会在最适合的时候将广告呈现在观众面前。”

  6. 雅虎搜索的市场首席科学家简认为:“购物从根本上说是搜索的一种应用形式。”

  7. google的目标组织世界上的所有信息并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提供给他们。目标里没有“搜索”的字样。未来将计算机化,宽带和存储不再是问题的时候,google将真正垄断世界。

  8. “如果我们想把整个世界的信息都搜集起来并实现搜索,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完美搜索是必然趋势,而它需要社会化的力量

  《搜》读后感(三):完美风暴

  本以为这本书可以很快读完,却读了整整一个星期.

  这是一本好书,已经无数人说过了.从书中,不仅能系统地了解到google公司的创业,发展,成功的过程,而且能深刻认识到搜索在互联网中的地位,它的发展历史的前期和后期.我觉得最有价值的是,作者对未来搜索领域发展方向的预测,特别是他提出的完美搜索的概念.以后的搜索包含三个重要功能,记忆,报告,人性化.我认为实现这一愿景需要很多努力,不仅仅是网络公司,而且是全人类的.以后的世界,人类对自己的贡献越多,同时就对互联网贡献越多,所带来的效用就越大.这是web 2.0下的精神,为自己服务的同时,也为网站和其它人贡献了.

  等着到来的是革命和风暴,看谁能成为下一个google.谁先试验语义搜索~~~

  《搜》读后感(四):让搜索变得更亲切

  搜索天天用,有关搜索的书这还是我看的第一本。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月,当合上最后一页再回忆时,想起来的也就是我对这本书印象最深的几处了:

  1、搜索实现的大体技术框架:抓取、索引、搜索响应。

  2、Google前也有很多做搜索的公司,有的还做的很好,但他们并没有象Google那样成功。

  3、Google的服务器竟然有175000台,惊讶啊!!

  4、未来的搜索让人向往:语义网、点击流、垂直搜索、网络时间轴……,现在的搜索才走了万里长征第一步。

  5、搜索的市场前景……钱途无量

  从封面风格就知道这本书大部分内容是有关Google的了,从Google的起源、前身一直到Google的上市和未来,从历史上第一段搜索程序到未来的语义网,battell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一样,把很多故事讲的很精彩。虽说,留给我较深印象的就这干吧吧几条,但这本书却这让我每天在打开google页面的时候,感觉亲切和熟悉了许多。

  《搜》读后感(五):几本关于Google的书

  在我刚开始Blog的时候,我写过几篇文章,算作是《Google成功的七堂课》的读后感。其实,那几篇文章都是借题发挥,利用这本书的七个章节标题,写了一些发散性的东西。

  这里的链接是那个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每篇文章后边都有一个链接指到前一篇,感兴趣的不妨一读。

  总体上,我对《Google成功的七堂课》这本书的评价一般,但它是讲Google的第一本中文书,因此,也没有什么遗憾和惋惜。

  后来,清华出版社又出版了《搜主义-Google持续成长的秘密》。这本书我只在网站上浏览了一下标题,没有仔细看。主要原因它是中国作家写的,某种程度上,应该属于资料汇编的性质。其次,这本书在新浪读书频道提供了部分全文,我快速浏览了一下,没有达到刺激我购买欲望的目的。

  不过,这本书在豆瓣中的评价还可以。

  稍后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商业周刊》杂志(中文版)的一个荐书频道,看到了一本名为“The Search”的书。其封面设计给人的感觉和Google Logo的风格如出一辙,于是对这本书一直比较关注。曾经几次想通过Amazon购为已有。有一次,我看见keso拿着英文原版的世界是平的,就和他说,与其花时间啃那本书,不如看看The Search。

  最近,我发现这本书已经被中信出版社购进版权,翻译出版,于是愉快的购进,在草草的浏览一下后,觉得值得推荐一下。

  1、本书的作者--约翰.巴特利是连线杂志(wired)的编辑和创始人,而且是Web 2.0 Conference的项目主席。

  2、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进行了350人次的采访,包括Google的两位创始人和总裁。

  3、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通过专门的Blog和朋友、读者进行了充分的互动。

  4、在书中第二章“搜索、隐私和政府”中,意外地发现了居然有这样一个小节--“中国问题”

  5、粗粗翻了翻,两位译者翻译的还可以。

  这本书的中文名字很简单、很直接,就是一个字,《搜》。我喜欢。比起那本“馊主意”,就书名而言,高下立见。

  本文的图文链接版本:

  http://blog.donews.com/laobai/archive/2006/03/01/748776.aspx

  《搜》读后感(六):可怕的Google(续)

  前几天兴致勃勃的把自己对google的恐惧写了下来,没想到给发到《Google成功的七堂課》里了,在看到很多朋友的评论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唉,马虎啊。在此也向给我留言的朋友道歉。

  六天交通时间让我彻底的看完了这本书,总历时8小时左右,我很庆幸能只用8个小时就分享了作者对Google几年的关注,他的经验和认识让我更加清晰了搜索的概念,以及明晰了未来互联网时代以人为核心的憧憬。

  我现在依然坚持看完一半时的感受,google最核心的资产是收集了用户使用互联网的行动轨迹,利用搜索引擎的外衣,在帮助用户获得信息的同时,了解了用户的喜好,并为此能编制出一张巨大的用户习惯网,而这张网就是让互联网获得思想的工具。在了解每个用户的喜好习惯后,对用户的新一次操作的分析就更有针对性,而这样的所提供的服务也将更加智能,没准哪一天人们就会发现这玩意居然克隆了人的思维。这不是没可能的啊,想想google17000多台的服务器还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结果吗。

  上次我写到google控制了人的认知,这是我对google的第一次可怕认识,而今天我感到的是google不仅有可能控制人类的认知,还有可能创造具有人类思想的智能生物,这个智能生物会为人类服务,直到《骇客帝国》场景的出现。我知道我说的有些过了,但大家不要很快的下结论表示怀疑,可以仔细的想想。

  我们工作的时候需要用google来学习来找素材,娱乐时候也可能用google来搜索乐趣,要是未来google的本地功能也很厉害,那晚上吃饭的场所也被他知道了,再加上我们可能使用gmail,有可能会用google的桌面搜索,想想吧,那google不是记录了我们所有的东西吗?你要是把这些记录告诉我,我也能轻松的知道你是哪里人,你的喜好,你的工作,你的很多属性,更何况是google。

  当然,也许没这么可怕,毕竟google告诉我们它不会作恶,当然根据我国政府意思来做一些事情我们也能理解。

  但愿我是杞人忧天。

  《搜》读后感(七):老外评“谷歌”,还算不失公允

  由于对GOOGLE一直的关注,它的书只要看到了就没有放过。看了几本之后感觉这本的作者有一点穷酸文人的味道。

  先讲了互联网搜索的历史,有点沧海桑田的意思。

  不过GOOGLE这两个大玩家和施米特的“三架马车”能不能使公司良性运做下去还是个未知数

  开复老师在中国的N次做秀似乎让本人闻出一点味道,但不管怎样李开复这位精明的美籍华人,经过了SGI,MICROSOFT,GOOGLE的三级跳之后从一个技术经理变成了大区总裁还是蛮让人佩服的。就是不知道这个现在的技术乐园会不会变成无间地狱!

  GOOGLE的技术实力是毋庸质疑的,“不做恶”的标准本人也很佩服。但是任何事情必须符合基本规则,逆其道而行之不得善终。

  用书里的一段阿西莫夫的一段小说文字做结束吧!

  “ 一切存在的资料终于收集齐全。没有任何资料不被包纳在内。

  但所有搜集得来的资料还需要完全综合起来,并依其可能有的关系,逐一的分类、排列和组合。

  这一工作花费了一个没有时间间隔的“顷刻”。

  终于,“模”学会了怎样去逆转终极数值的方向。”

  《搜》读后感(八):google的善良和不作恶

  这本书畅销了好久我才买来看。 在光合作用里显著的位置放了数个月。于是好奇,为何能这末好卖?和买《达芬奇密码》的动机一样。 就是想知道“畅销”的秘密在哪里?

  看完之后,觉得买得值。:)

  (多功利啊~~ 看书还想着 值不值。 学过经济学的就知道我的想法正常得不得了了)

  为何说值呢?

  1、让我多了解google,因为我喜欢google。个人主观性很强。呵呵

  2、让我重新思考“不做恶”。就是说:达到商业目标的同时完全可以不做恶。 相信每个从商之人大概都有体会。

  最近google出了点击欺诈的案子,有人责问“意图广告”的商业模式,说很多广告主要消减这方面的投入。(我想google会对这个很敏感,收入命脉阿~~) 还有人干脆说google开始做恶了。

  拭目以待: google创造奇迹的源动力是否还会继续神话下去。

  商业就是一个混乱的大卖场,闹哄哄的,也生机勃勃的。需要人们不断地争论不断地比较不断地调整。

  作恶与不做恶是 道德层面的评判,企业形象很重要,但企业的生命更重要。

  《搜》读后感(九):那些訊息,便代表著人類文明的“永生“

  看到書名“搜“,顧名思義,當然會想到網路世界的搜索之王“google“。沒錯,書的內容也大部分說的是google這間公司從無到有的開創事蹟,因為“搜索“這件事幾乎已成為了google這間公司的代名詞。想找什麼,google一下就對了!

  和很多著名網路公司一樣八股的開頭,google也是由二個才大學生年紀的年輕人,在租來的車庫,用著小小的空間,就這麼開始了這間在未來影響著全世界網路生態的公司。

  而google這間公司的形成,也是在不確定的方向中開始的,二位創辦人寫出了這個強大的搜索巨獸引擎,其威力皆是其他同類型的搜索引擎所不及的。也就是說,利用google這隻怪獸找出來的東西,是比其他搜索引擎有用的。

  簡單說明一下好了,當我們在google上面輸入我們要查詢的關鍵字時,google所列出來的結果,是以該網頁的熱門程度所計算出來的。這熱門的程度當然是由最單純的點閱率所累積的,所謂環環相連,一個網頁連著一個網頁,愈熱門的網頁有著愈多次數的連結。

  所以平常時,google便用他這強力的連結追蹤程式,以最快的速度將其關聯結合起來,不斷地在網路上捕捉著新增、更新的網頁,並寫入他內部的索引資料庫。最後整合下來的結果,便是讓我們這些使用著,能在輸入關鍵字的短短零點幾秒內,就列出其最熱門的網頁給使用者。

  本書不僅對google公司成立到開始營運之後的一些歷史,做了頗為深入的介紹及採訪,也對關於“關鍵字行銷“這門事業相關的公司也有著墨,可說是把這幾年成長神速的“關鍵行銷“的發展也詳盡的解析一番。這中間的奧妙也算精采,有興趣的可以翻翻此書。

  看了此書,也發現了在網路世界,google這公司幾乎可說是掌握了全世界所產出的網頁訊息,我們每新增一個網頁、更新一些內容,這些都會在最短的時間被google列入他的索引。單就這個動作而言,在網路世界上,google可說是近乎“神“的位置了。

  然而時至今日,“搜索“這門技術及相關行業仍在不斷地進行及發展中,其實我們還是沒把真正的“完美搜索“建立出來。若要達成“完美搜索“的話,便是要將全世界的人、事、物全部加上索引,這讓我想起了阿湯哥演的“關鍵報告“。

  “完美搜索“若真的達成之後,到那時我們什麼都能在網路上搜索得到了。但可悲的是,人們應該也沒有真正的隱私權可言了吧…

  最後作者書的最後一段,說了他在網路上搜索“永生“的事情。最後他找到了一個在公元二千多年前的一個泥版上,寫了一段文字,並在泥版上留下了的作者。那有可能是西方世界上最早在文字上留下姓名的作者,而我們卻能在今日見到那段文字,並知道那是誰寫的。

  網路世界不就和那數千年前的泥版一樣?不斷地有人留下文字、圖案在上面,但和古早時代不一樣的是,泥版和書可能會永遠地被埋在地底下。

  網路世界就不同,我們不用拿鏟子挖得那麼辛苦,我們只要在網路上搜索一下,就能找到我們所需要的訊息了。那些由我、由你、由其他人所不斷立出來的訊息。

  那些訊息,便代表著人類文明的“永生“。

  《搜》读后感(十):观点独到,想象大胆

  最近特别想了解Google,又找不到专门讲Google的作品,于是在豆瓣上顺藤摸瓜找到了这本《The Search》。

  一开始以为这是一本介绍搜索技术的作品,会和许多技术书一样,由头到尾介绍技术的发展。可当我读完才发现,这本书买得值。

  即使是8年前的作品,现在读起一点也不觉得陈旧。老巴的许多观点和对搜索的分析都十分深刻且独到。真心让人感受到他是用心在思考搜索,用心在写这部作品。它不仅在讲搜索技术的发展、前景,还从文化、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搜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读完这作品,我不仅知道了Google既顺利又坎坷的发展路径,知道了他们遇到的许多挑战和公司文化的优点与不足,还知道了“人类意图数据库 ”,知道了“尼古拉.特斯拉”的传奇经历,知道了“学术出版的评级概念”,知道90年代以来搜索行业的各种趣事。

  作为一名IT男,平时看的都是技术类的书,这本书让我第一次同时感受到了经济、人文、管理、计算机技术和个人魅力,甚至是生物学科等知识在一个人,乃至公司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书中对搜索的展望(05年)所提出的想象,如地方化搜索、个性化搜索其实现在已经实现了,很佩服作者的见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搜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