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记忆错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记忆错觉读后感10篇

2018-02-23 20: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记忆错觉读后感10篇

  《记忆错觉》是一本由茱莉亚·肖 (Dr.Julia Shaw)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2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记忆错觉》读后感(一):记忆空间

  林亦霖

  多年前的《盗梦空间》打开了一扇想象大门,在入睡后,进入他们的梦想,来影响白日的所思所想。片尾那旋转的银色小陀螺,留下无限遐想。

  人们常说“朝有所思 ,夜有所想”,甚至很多时候,你突然到一片陌生但又很熟悉的地方。陌生在你知晓自己从未至此,熟悉在你感到自己曾经来过。当感官发生错觉,这时,就是记忆出现了错觉。

  你可以试想下人的记忆如鱼那般短暂,你刚刚记得一个陌生人名字,转身后,挠挠头,心里低喃:他叫什么呀?怎么没印象了。再稍微走远点,哦,原来我不认识他,怪不得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你也可以想象下,人的记忆如果牢靠,身边大小事都记得下来。他骂你一声,你还他一句,一整天的好心情都被这些琐碎事情弄糟了。

  太好的记忆,太糟的记忆,对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记住该记之事。遗忘该遗忘之事,这就是记忆的神奇之处。当然,一如,最先提到的梦境,看似和记忆尤千丝万缕联系。但两者有本质区别,梦境是虚构而成,记忆有一定根据。但,若梦境太过真实,便给予记忆暗示,很多人错把梦境当为现实,或者认为梦境是即将到来的现实。

  《记忆错觉》读后感(二):你记住的可能是一个假日子

  “我小时候喜欢在那个公园玩旋转木马了。”

  “我两岁时在家的厕所磕破头了。”

  “我三岁时在那个沙滩呛到过水。”

  “我小时候被狗追过,好怕怕!”

  ……

  你还有哪些诸如此类的让我们深信不疑的关于小时候的记忆?日常生活照我们都有可能自将这些信不疑的记忆告诉别人,而当他人有所怀疑的时候,我们会以“我父母常说的。”、“这段记忆太深刻了,不可能记错的!”或者“有照片为证来!”与之争辩,以证明这是真实发生过的,而这段记忆也在不断重复的回忆过程中被接受和内化,在大脑中被永久地“存储”,成为了“我”的记忆。

弗洛伊德说过:“所谓的童年期回忆并不真是记忆的痕迹,而是后来饰过了的产品,这种润饰承受多种日后发展心智力量的影响。”

  也就是说,由于婴儿的大脑发育并未完全,不具备纯纯记忆的条件,关于两三岁之前的记忆,个体一般是通过照片和父母口中说的故事来加以润饰,以便让它成为我的生动的记忆的。记忆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思维心理反之亦然,个体对世界的认知和感知影响着记忆的细节

  现在,还会深信不疑,你记住的这段记忆里真的有发生过吗?法医心理学家和记忆专家茱莉亚·肖博士准备在《记忆错觉》中告诉你答案。茱莉亚博士系伦敦南岸大学法律社会科学系的高级讲师和高级研究员,在犯罪学和心理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曾在多个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过研究论文,参与过多部心理学教材的编写,并多次受邀在国际大会演讲。在本书中,她将会通过多个试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对人类大脑来一次深入的探讨,这次独特的洞悉也许会启发我们去反思,我们对真实自我的认知到底到了什么程度

  ·这事父母常拿来说笑,我记得好像是真的。

“我们会把童年记忆的信息来源张冠李戴,把自己的想象认定为真实发生的事件,把别人提供的信息内化成我们过去经历的一部分。”

  有研究显示,成年人是无法准确回忆起婴儿或者幼儿时期的事情的。个体可能会对从未发生过的经历和事件产生记忆,通过一张老照片、别人口口相传的事情或者是自己的想象,我们的大脑会把这些信息碎片进行整合和加工,然后合理地组合起来,使我们感觉这是真实的记忆。然而,这些通过虚构症和来源混淆,或者是记忆误差产生的记忆,实际上并非真实的。

  ·很久之前发生的大事件那么深刻,也是假的吗?

“大事件是我们记忆时间线的重要依据,但它们却充满可预见的误差;它们能帮我们在个人年表中进行定位,却时常不靠谱。”

  人的一生会发生很多事情,可哪些记忆会留存一生?本书中提到了一个相关研究,其结果显示我们保留最多的是青春期和青年期的记忆。通过“回忆高峰”的概念可以知道时间是我们对于一个事件记忆的定位点,通过时间线记忆起来的事情通常都是比较特别的,或许是最情绪化的、最重要的、最美的或者最意外的,这些重要记忆大量聚集在一起的,让我们可以铭记一生。比如911事件,书中就有提到一个实验,通过对实验参与者的催眠,发现许多关于亲身经历的细节都存在记忆误差。所以说,我们对现实的认知会影响这段重要的记忆,我们对现实的错误感知会被植入到记忆中,从而产生影响,似的这段记忆无法客观的反映现实。

  ·都有照片为证了,还能有错?

“我们每次回忆的过程,都是记忆被有效提取、检查、重建并重新储存的过程。”

  这里有两个很重要的名词:神经元和记忆体。通过它们可以充分了解到大脑形成记忆的过程,信息被导入海马体后,海马体把多有相关信息联系在一起,通过产生新触觉把信息编码入新的记忆中。这就说明,记忆是有可能通过想象或者联想而获得的。就像是电影《黑客帝国》中的情节,在高科技支持下,记忆可以被植入大脑,而后主人公以这些信息作为联想的依据,应对周围的环境以及一些记忆痕迹,从而获得了一段虚构的记忆。

  在《记忆错觉》这本书中,提到了更多的理论依据、现实案例以及实验研究成果,以此来论证记忆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感知、思维与心理的,在重新思考和研究记忆的真实性的同时,也是对自我认知的深入了解。自我,本就是一个既虚又实的定义,它的形成有赖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对外物的感知,由此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来对记忆信息进行加工,形成具象烙印脑海中,而记忆反过来反映我们的心理和所感知的世界。

  《记忆错觉》读后感(三):在记忆的认知路上我们到底了解多少 —读《记忆错觉:记忆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感知、思维与心理》

  文:竹外疏花

  一个人若是没有了记忆,应该怎样去生活?一个人若是想要提高记忆,又有哪些方法?我们以前所熟知的记忆真的就是那样吗?比如:记忆是绝对可靠的吗?记忆是不能更改的吗?

  作家茱莉亚在本书中对此做了详细介绍。她提出许多新的观念,如:记忆是可以被误导的,有时候我们甚至还会盗用他人的记忆来说服他人……

  读完本书,你会明白这样一个事实,记忆并不完全可靠,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感知,思维与心理。

  书共有10章,分别从记忆的真实性,记忆的感知过程,记忆的歧途原因,记忆的真实性,记忆的行程过程,记忆的自信原理,记忆的缺陷,记忆塑造来源,记忆的错误证明,接受记忆错误的理由等10个方面来展开。

  作者语言生动活泼,论证充分,所有的结论都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等科学家的多方研究下得出。

  比如作者提出的观点:正是由于大脑不同部分储存的记忆片段相互关联起来,我们才会有一段完整的记忆;我们的记忆是自带遗忘功能的。遗忘是一个很美的极致,修剪掉多余的神经元联系,让大脑更高效地储存更重要的信息。

  书中的内容通俗易懂,它纠正了我们之前对记忆的认识。让我们知道记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可以因为媒体或他人的因素而给当事人照成错误的记忆。让我们明白记忆原来也会说谎。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读来不枯燥乏味,反而活波有趣。比如就第十章《神奇的怪诞效应》一文来说。

  文章第一段提出一个现象:越奇怪事物我们记得越越牢固,或者可以说,最不可能的组合一般最能促进并保存信息的记忆。接着举一句话来说明:“千万别想象一只粉红色的大象。”

  粉红色的大象,一下子就让你有了画面感。作者是想让你记住粉红色的大象吗?不,作者告诉你,她只是把它当个例子,来说明不常见的事物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记住事物。

  她在文中解释:“看到我在做什么了吗?我正在用一个记忆手段来你让你记住——记忆手段这回事。”

  这是不是很有兴趣?很幽默?接着,作者又举了心理学家杰拉奇的“怪诞效应”实验范例,通过这个范例证明怪诞效应会与“普通句子形成强烈反差。

  为什么会这样呢?

  作者说把大脑想象成一张巨大的记忆片段网络,便可理解担心读者没看懂,她用“沙发蓝色,凯文”三个词来举例说明,如何才能记住他们?用怪诞效应的原理,可以直接说:凯文坐在一张带霓虹光的巨型蓝色沙发上。

  这样一来,读者恍然大悟,这就是怪诞效应呀!

  最后,作者在文后总结:建造一个“滑稽的、超现实主义的,难忘的记忆宫殿”是提高记忆的有效方法。

  你看,怪诞效应在作者的描述下,自然地就进入了读者的内心

  而整本书读下来,也完全是这样。让人在轻松阅读中获得了意想不到收获

  《记忆错觉》读后感(四):小心,你的记忆已经被篡改!

  如果说人体是一台电脑的硬件,那么记忆则是电脑硬盘中数据,而键盘录入、手写输入、语音输入、网络下载等途径则相当于提高记忆能力的手段。如果没有记忆力,我们就像一台没有硬盘存储功能的电脑,随着电源的关闭,一切信息都将无法保存,所有的努力也将化为乌有劳动成果、生活经验也都荡然无存。既然记忆是可以录入或写入,那么记忆更有可能被塑造或修改。号称“记忆黑客”的犯罪心理学家茱莉亚在《记忆错觉》一书中,就向我们展示了植入和篡改的技巧,以及记忆给我们造成的各种错觉。在她看来,记忆离不开脑细胞组成的网络,这个网络涵盖了人脑中的不同区域,还会不断进行更新。记忆功能虽然在人们学习新事物和解决问题活动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但还是难逃被操纵的命运。每当你叙述一个故事的时候,记忆就会发生改变,也许会发掘到一些全新的细节,也许会吸收别人的道听途说,还有可能臆想出一些误导性的关系

  《记忆错觉》读后感(五):剖析与判断,当理性支配感情,你的决定一定是正确的吗?

  在欧美电影界,记忆和错觉一直是热门话题。从记忆裂痕到记忆碎片,从人格分裂到变态杀人,从恐怖故事再到职场变态,人人都有不为人知一面智商情商的较量中,有的人偏好理智,有的人倾向放肆。法制约束的是表面行为,人的心理和思维是否健康,多数人无从判断。没有人会真心觉得自己“有问题”,当然所谓问题也不见得真的是“问题”。我们需要有一个参照标准去判断和考量在平均的人格和行为上,我们到底是受什么支配。心理学家的话题太深,我们难懂,看一本略微烧脑的书还是有助于人生价值判断的。记忆错觉这个话题很让人有所联想。仿佛小时候吃过的糖的味道有可能是错觉,水蜜桃其实是荔枝?我们所得到的信息都是一个个古人或者前面的人传达给我们的意志,或许某种直觉和记忆,正在抵抗某种被动接受的情形,再或者,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真相。似乎上升到哲学了,其实很简单。100年的存在而已。想搞懂错觉,先从读一本书开始

  《记忆错觉》读后感(六):对于记忆,原来我一无所知

  我们的记忆可以被篡改?

  记忆专家略施小计就可以在毫无觉察的情况下为我们植入虚假记忆?

  在读到这些段落的时候,我充满了深深的怀疑!

  记忆是多么私密和个人的事情,为我植入我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而且我会对此确信不疑,不要开玩笑了,这怎么可能?!

  我读书少,专家们不要欺负我!

  哼哼~ 我合上书表示不服。

  然而不出两日,我忽然想起了一件一直困惑我很久的事情。

  小时候,我父母经常说我是从村里的河边捡来的,这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同龄的小伙伴们在爹妈口中,来到这个世界的形式基本大同小异:沟里捡的,树上摘的之类。

  但“我的故事”的不同点在于,父母不是一句话敷衍带过,而是反复多次向我描述了很多看似非常真实的细节,在他们口中,我是由姑姑在来我家的路上捡到的,我家和姑姑家住的非常近,两个村子一河之隔。

  他们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了姑姑是在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情况下,如何在河边发现了我,包括具体位置,以及当时我是如何在啼哭, 是用哪个小花被包裹着;而且这些话也从姑姑口中得到了非常肯定的印证。

  在我的童年里我对这件事是深信不疑的:以至于对于姑姑当时的穿着,她发现我时的欣喜表情,以及在河岸的哪个位置将我抱起来,我的脑海中都有无比清晰的画面!

  想到这里,我猛然发觉,这不就是书中所谓的植入“虚-假-记-忆”吗?!

  父母和姑姑提供了非常多的细节,让事情听起来是如此的可信(对一个儿童来讲),故事中的河岸是我的儿时乐园,我对那太熟了,而我和姑姑从小也非常亲密。父母每描述一次我就会自己想象一遍整个事件的过程,就这样潜移默化中令我产生了无比清晰的虚假记忆,还自己脑补了更多画面和细节,仿佛我自己也记得这件事情一样。

  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为这个故事明显有悖于基本的科学常识,当然已经被我否定了。但是就算到了今天,那些虚假的画面在我脑海中依然清晰无比,我的困惑即在于此,为什么一个虚假事件却在我脑海中留下了如此真实的画面?

  由此,可以试想,如果当时父母描绘的是其他合情合理的场景和事件,也许我将永远分不清脑海中那些画面是我自己的真实记忆还是别人描述之后产生的催眠和想象。

  可能性非常大的一种情况是:我会认为那些都是我自己的真实记忆,毕竟,我脑子里都有清晰的画面,怎么可能是假的呢?

  “我们会把童年记忆的信息来源张冠李戴,把自己的想象认定为真实发生的事件,把别人提供的信息内化为我们过去经历的一部分。”

  被打脸之后,我重新翻开了这本书,但心里依然有疑问:就算我们的记忆也许掺杂了一些虚假成分,又如何?难得糊涂,真也好,假也好,俱往矣。

  但书籍的后半部分却更加颠覆了我的认知。

  一些虚假的不可靠的记忆也许并不会对我们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造成什么波澜,但是如果在一些严肃的社会事件或司法行为中,虚假的记忆也许会谋杀他人!比如刑事案件中的目击证人的虚假记忆?或者受害者讲述的所谓“受害”只是一些自己都没有觉察到的虚假记忆?

  这些记忆如果不加以科学的分析和辨别,警察和法官则可能会将无辜的人送进监狱。真诚的建议每一位记者、警察、检察官、法官,以及其他需要与记忆打交道的人,都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本书的警示意义或许在于以下:

   不要对自己的记忆过度自信——我们的记忆没有想象中那么可靠,不要轻易因此评判一个人或一件事。

   保持怀疑论——善于怀疑跟善于批评是不一样的,一个热衷批评的人会积极地从一段论述中找出错误和瑕疵,而善于怀疑的人会同时为自己的假设找支持依据和反对依据。

   拥抱当下——过去的也许皆为虚幻,我们能够确信的唯有现在,当下即是我们人生中和记忆中最美好最真实的时光。

  最后,非常庆幸遇到了这本书,填补了我知识架构中又一块空白地带——对于记忆,原来我是如此的一无所知。

  如果你亦如此,不妨让这本书带你认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记忆错觉》读后感(七):把记忆肢解,我们是为了更好的遗忘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曾经在他的自传体小说《说吧,记忆》有一句到我现在还记得的话:“摇篮在一道深渊上晃动,而常识告诉我们,我们的存在只是一道短暂的光缝,介于两片黑暗的永恒之间。”

  最近看了一位在英国大学教授犯罪学和和心理学的美女作家的书,她叫茱莉亚·肖(Dr.Julia Shaw),这位出生于1987年的伦敦南岸大学的老师,被引进的中文版书叫《记忆错觉:记忆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感知、思维与心理》,这位以记忆为研究主题的教授,真的是让人把“记忆”这件事的面目弄得面目全非,令人大开眼界。

  之前我有一个每年都要想一遍的情景,就是记得一年夏天,七八岁光景的时候,我和我的表哥到野外玩耍,后来看见一潭碧水,貌似能游泳,于是我们就脱光衣服,就下去游泳了?或者是没下去?抑或这只是我童年时期的一个梦,我完全已经分不清了,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隔一段时间就能想起这件事,看完这本书,我基本是知道了为什么这个情景一直像幽灵一样经常出现在我的记忆中。

  茱莉亚·肖博士对这种类型的记忆的解释是,作为记忆,我们一般认为都是靠谱的,但是根据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和更大人群的光谱调查,我们在记忆中,或者我们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虚假记忆会不断侵蚀我们的大脑,一件事情,假如在我们5年后描述和10年后的描述中,会存在很大的差别,还会因为这种事情身败名裂,比如美国著名战地记者的布莱恩·威廉姆斯,2003年,他因为在伊拉克战地采访的时候坐的飞机被击落,但是他没有受伤,在接受NBC著名的主持人大卫·莱特曼采访的时候,2003年描述的细节和2005年描述得细节,已经千差万别。

  关于我的记忆,肖博士的解释是,记忆在某种特定的具有强烈环境属性的影响下,记忆会被“入侵”,也就是说,那潭水是真的,因为去年夏天我回家的时候,我还专门去看了,到夏天的时候,这潭水因为排水不便,便会在一个低洼处形成一滩水,不是很深,我和我表哥也去过那里,这个也是真的,因为我和我的表哥确认过这件事,但是我们是否下去过游泳,这件事,倒是回忆起来,各有不同,但是看完肖博士的这本书,我基本确定,我们下去过,只是下去后没有游多大会,就上来了,具体事怎么判定的,我想这本书里面的细节和技巧,是会让任何一个人受益匪浅的。

  《记忆错觉》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作为这个星球上自认为最高等级的生物,却在进化的过程中,我们发展了高度发达的大脑,这是我认为我们最有优越感的事,也是我们在生存的竞争中收益最多的器官,但是这个令我们很有优越感的器官,却也是我们人类最多被收到欺骗的,或者我们绝大部分困恼来源的地方,一条狗,一只猫不会想狗生,猫生的意义,它们只知道当下吃饱,睡足,想看你一眼就看你一眼,不想看就不看你,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人类却要担负更多的意义: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会是这样?北京的房子这么贵,什么时候她妈的能买得起?如何跟花枝招展地吸引异性.......这些无厘头的问题。

  记忆赋予我们生活的意义,但是它带给我们的负担有谁真正评估过,我们只是主观的乐观,客观的遗忘,在记忆过程中,我们最多的是遗忘,肖博士用这本书把我们的记忆,把我们大脑来了个大手术,得出的结论是:谁他妈的也别牛逼,你记忆中的牛逼都是和你的傻逼联系在一起的,并且,傻逼的地方要远远大于牛逼的地方。

  《记忆错觉》读后感(八):致敬每一位记忆大师

  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做什么?

  所有的问题,记忆给你所有的答案。

  伦敦南岸大学法律与社会科学系的高级讲师、高级研究员,茱莉亚.肖博士,号称灵魂黑客,多么酷炫,在《记忆错觉》一书中系统的的讲解了,记忆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感知、思维与心理。

  我妈一直说我不是亲生的,时间过去的有点久,我也记不清,我到底是不是亲生的了(然而,我并不在乎这个事情呢)。我不记得在子宫里的事情,也不记得小时候的事情,我一直以为是我的记忆力差,科学的解释是这样子的,不记得子宫和婴儿时期的事情,是因为“眼不见心里无”,我们大脑的神经元的容积不够。

  我们通过海马体进行记忆,神经元可以增加体积和容积。我们经常看到电视里的广告说,补充神经元,为的就是增加大脑的体积和容积。

  《记忆错觉》读后感(九):不称职的计算机——大脑

  记忆,就像自由一样,是脆弱的东西。记忆是可以认为塑造并重建的。记忆如同维基百科的页面,你可以浏览他,修改它,别人同样也可以,——伊丽莎白.洛夫特斯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曾经的点点滴滴和欢笑,坐着摇椅慢慢聊”多么浪漫的一手歌词。可是当你发现我们真的有一天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居然是假的,你会怎么样?退一步说,你全都记得,可是这些记忆里面又有多少会是真的?又掺杂了多少我们想要掺杂的元素?原来,我们脑海中那些所谓的不会磨灭要牢记一辈子的事情,只是一件件经过我们自己多番雕琢,美化后的剧本。甚至是把别人身上发生过得事情删删改改的放到了自己的身上。 一直以来,我们都因为我们的大脑自豪!我们之所以是人类,因为我们拥有记忆!我们都觉得自己的记忆肯定是不会错的,不会想计算机内存一样,会被修改被删除!然而事实证明我们大脑我们的记忆对比我们制造出来的计算机,还真有点不靠谱!我们使用电脑的时候,只要你不刻意去改动,电脑存储的内容基本是不会变的。但是我们的记忆却不是,它在大脑的控制下,通过外在的影响会发生改变!比如我们认为牢记的一件事情,经过多方的证明,这件事情居然没有发生过!整个事件使我们臆想出来的,就如同书种举的例子,采访了很多人911事件时在哪。很多人都说自己就在附近目睹了整个过程。然而最终证明是,很多人的记忆都是假的!倒不是他们撒谎,只是大脑把他们的记忆修改了而已!按照茱莉亚的实验成果,通过一系列的引导,通过科学人员的诱导,人的记忆是可以改变的! 我们的“大脑”计算机和我们发明出来的计算机一比,这台计算机还真有这么一些不靠谱!不要急着否认,人脑和计算机的区别只在于我们会思考,而计算机到现在也仅仅停留在读取是或否的命令。其余的我们的电脑在运算能力或者是存储能力上被我们发明制造的的计算机甩了了不知道多少条街。如果有一天,当电脑真的如同人类一帮拥有了思考能力,或许我们就会被淘汰的! 记忆就等同与电脑的存储,我一向认为自己的记忆能力还算是可以的,然而事实上,我过去的讲经三十年的日子里发生过的事情有很多都记不得了,就算是发生在去年的事情,有一些我也记不得了!人的大脑就像是一个自动的电脑硬盘,存储满了的时候,就要清理出去一些东西,才能存入新的东西,就好像我们用电脑或者是手机,我们常常会保留一些比较重要的东西,把那些不重要的东西删掉,我们大脑的工作机制也是同样的原理,总是会牢牢记住一些比较深刻的事情,而忘却一些不重要的东西! 我们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记忆塑造了我们的成长经历,记忆是我们“存在”的核心,是什么证明我们来过?是记忆,然则记忆可靠么?答案并不肯定,除了一些刻骨铭心的事情可能会牢记或者是拥有“超忆症”。但直到现在,全世界拥“超级记忆”的人仅仅只有56位登记在案。我们的大脑真的是装了一个不靠谱的“硬盘”么? 其实我们倒也不必菲薄,根据科学家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也仅仅只是比常人多用到了白费之三,常人的大脑只开发了百分之六或百分之七,而爱因斯坦的大脑却开发了百分之十。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大脑能开发到百分之百,或许我们的“大脑”计算机会有一个根本上的改变,会变得靠谱一些的!

  《记忆错觉》读后感(十):我的室友是只猫

  我在思考一个极其玄幻的设定,假如人人都告诉你一件从理智上来看绝对错误的事,你的接受度会有多少,你因此又会有哪些改变。

  这和书中的作者做的实验不尽相同,但结果都显得很让人难以置信。

  我有一位萌萌哒的大学室友,她有一双又圆又亮的大眼睛,性格热心活泼,擅长体育,身体柔韧性特别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都开始调侃她是一只小奶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记忆错觉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