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尘曲》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尘曲》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25 20: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尘曲》读后感精选10篇

  《尘曲》是一本由七堇年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尘曲》读后感(一):真正的写者,是有梦的,是能给人梦的

  真正的写者,是有梦的,是能给人梦的。在如此功利社会中,在她如此单薄岁月人生中,七堇年是难得的写者。

  单亲家庭,往往让我想起天才张爱玲,一双冷眼看出世间百态,然后比起张爱玲,七堇年看的虽然没那么透彻,但也就没那么冰冷,尤其是游记部分文字中,还夹带一点三毛的温暖

  真正的写者,应当去旅行。不要躲在阁楼里,用幻想堆砌大山,去走走,也许会有新的发现。有时候我在想,如果七堇年没有出去走走,也许也就昙花一现。我认识女孩Q,Q女孩对也是过早地尝了世态炎凉,可她只愿意呆在角落里舔着伤口。可是,想要获得阳光,你总得走出角落才行。

  同时代韩寒,也是多看少说的人。相比那些动辄上百万字巨著的人来说,韩寒是逊色的。可是,写得多,不代表被记住的就多。放在这个社会的另外一个层面人们却总以为金钱越多的人越幸福成绩优秀的人越有未来。然而,事实都是让你感觉命运在开玩笑的。因为开始这样认为的人们,在开始的时候就给自己开了个玩笑,说什么“读书要念清华北大才有出息”之类的。

  每个写者都不可避免地把自己扔到伤痛发酵自己的情绪。我也是个苦逼的写者,曾经狂热、痴迷地写。年轻见识的伤痛太少,所以总是无所禁忌地拼命想象。想象的文字最有魅力,可是也最苍白无力。

  七堇年写了很多好文字出来,我没有一一地去品味记录,我如一个文字的过客一般,偶尔经过她的窗前,窥视了一下她的故事,没想到刹那间产生共鸣。仅此而已。我没有足够的“权威”说她写得深刻,只是,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她比同时代的许多年轻人要深刻——此处的深刻,不是鲁迅般的看透人性,而是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更直接更深入追求

  :七堇年随书还有几首歌,自己录的。我觉得,写者,出了给人梦,自己也是要追梦的。即使梦儿很小。

  《尘曲》读后感(二):乘风归来,也无风雨也无晴

  乘风归来,也无风雨也无晴

  ---------《尘曲》读后

  看完《尘曲》的这个下午,我揉揉酸胀的眼睛,静下心来想了很久,最终还是按时写下了这篇自己给自己布置的,早就准备好的书评,或者说读后感。

  如果说早年对她还有浅显的接触的话,那么这一次,是时隔很久以后再次看她的故事,看她的文字,或者说,探寻她过去的时光

  我一直对她抱有复杂态度可能是源于2009年的那次采访,当年她23,活脱脱青春稚气的大四女生模样,谈吐当中却已经微微有了成熟大气味道,我拿着录音笔有些紧张的打开准备录音(当时我确实很紧张),她很温柔的笑笑对我说不要怕,就像是一个姐姐一样

  在这样放松状态下,我开始问起自己精心准备的问题,她微笑的看着我用醇厚的声音一一解答,也就是十多分钟的样子,后来又被其他的电视台记者给占据了时间,就此便没有了任何的联络,我并不想打扰到她的生活,只问她要了私人电子邮箱,连msn和qq或者是手机号都没有要,因为我总是固执的认为,亲近一个熟悉的尊敬的作者,不需要侵入到她的私人生活,只是阅读她的作品就好。

  那时她刚刚出了《澜本嫁衣》,《大地之灯》也刚刚推出了新版。在上一个团队一站站的进行着宣传,看得出她的疲惫,但做事依旧尽心尽力

  后来的关注,成为了习惯

  买到了尘曲,确切的说是在2011年年末,当时刚刚买了简装版,觉得不过瘾,又买了精装版,一直放在那儿没有好好地阅读过,一直到现在自己想起来想要好好的沉淀一番,才郑重的拿出来。

  可能看的是精装版,图片更加绚丽多彩,跟随着作者一路从北疆到欧洲,到香港到云南,到捷克到巴黎,到台湾到维也纳。

  她是同龄人当中的异类,也是少数在我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作家,这一次跟随着她的旅途,又更深的了解了她。

  七堇年是一个独特的作者,她每次的落笔点都不仅仅是简单的局限在现在流行写手所爱描绘的爱恨情仇和浮花浪蕊,她天生就有着一种使命感或者是悲悯之心,温柔而又冷静的观察这个世界笔触多了一些思考,又有着属于自己的克制和冷静,所以读她的游记散文集,感觉格外的镇定,通透。

  游记里面,她写到自己的家庭,母亲高龄生下她,对她抱着很大的希望,她也不负众望的一直努力着,但就像是那些很古老的故事一样,很早以来她失去父亲伤痕通过文字而慢慢消解着,也因此成就了《远镇》,成就了《大地之灯》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在游记里面,她思索,记录自己的学习生活,在欧洲参加记者培训活动短暂停留,在香港的研究生生涯上课对自己的影响,后来在国外的旅途,看着那些美丽的图片和认真的文字,想了很久。

  无疑,《尘曲》是我们在见到她的新书《平生欢》之前,一次对她很好的了解,热身和过渡,在她的作品甚少的这几年,她是做足了功课的------去旅行,去实践,去学习,去积累,我曾经问过她下一部书的主题是什么,她想了想,过了很久告诉我她需要积累。

  果不其然,2010年《尘曲》问世。

  由此可以看出,她在旅途上的一些心得,化为了新的文字,和我们见面。

  重新阅读《尘曲》,就有着不一样的心境,在她的文字里面,可以看出少见的人文关怀,很多时候她是站在全局来思索问题的,这也让她的散文或者是游记多了一份深度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一个小世界的伤怀(虽然前几篇还有点儿这样的感觉),这就像是一条路,越走越宽,看到的风景越来越绚丽,也越来越沉默,因为积累的成熟,而变得简单。

  后续的小说,在豆瓣上看到的其他的评论,可以说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她退步了,用的词儿反反复复都是这么点儿,但是不能因为她固有的用词习惯就否定她的努力,这是她第一次跳出自我视觉写作,父亲,儿子女儿的故事各自成为独立的章节,每个章节又互不干扰,每个人的故事都有自己的苦楚和选择,题材上面的选择就体现了她的用心

  当然,如果一篇倾向于评论的读后感全部都是溢美之词,那么也就失去了评论和阅读的意义。通篇的散文和小说读下来,感觉作者依然是散文和游记的写作好于小说的写作,小说给人的感觉,情节性加强了,但是依然有些散漫,诗人一般细腻的笔调没有了大地之灯那样纯白的阅读感,多了一份京片子普通话一般的爽利,这算是语言上的一个创新,但是有一些词过分的追求古雅和文艺,并不太口语化的写作阅读,有点过分文艺腔的感觉,并且,在视觉的转换上面微微有些用力,虽然前后文衔接很好,但是女儿那个章节的写作让人又莫名之感,不太明了她写这个章节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没有父亲和儿子的故事来的那么震撼。这几点,都是我在看这本书时候的心得。

  回到尘曲全书,不管是文,图,游记,散文,都可以看出七堇年近年来的变化,就像是她在开头所说的那样,立志脚踏实地的文艺,她也确实做到了,随后附赠的细碟更是很全方位的展现了她在音乐和文字上的才华,配上好友郭姗的英文朗读,配合着整个书来阅读,很有感觉。(但是我总觉得作者的嗓音不太适合演唱,曲子真的写得好,如果是纯音乐就更完美了,cd当中最后一首英文诗朗诵,是小七的钢琴伴奏,行云流水的音阶听得出是作者的原创,确实是达到了本书特别版本的目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七堇年)

  她是一位独立的,颇有志向和才情的作者,文字音乐和绘画,以及摄影方面的才华让她在人才济济的80后甚至年轻作者圈子当中显得十分特别,而她的思索更是带着少见的这个时代的作者所没有的深度,而整本书也体现了作者的用心,是一本含义颇为丰富的散文集,而后来关于她的很多新闻也让我对她心生敬佩,2011-2013年,她从浸会大学毕业默不作声的开始找一份很底层工作,没有像是其他青春作家,青春写手一样只局限于爱情的描绘,扎扎实实的扎根于生活,接地气一样的工作,学习,积累各种知识,和不同的人接触,最终担任了成都作协的副秘书长,我相信,以她的沉静和不浮躁,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故事的,因为她的认真,朴素和默默耕耘。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对她的敬佩,又多了一份,因为她的不浮躁和坚定

  她乘风归来,满载内心的怅惘而去,留给我们几多感慨,和着那青春的繁华孤单,岁月的慷慨刻薄,独自在写作的路上前行,但我相信她不孤单,因为有我们的一路陪伴

  如此,等待着她的华丽归来,也无风雨也无晴。

  《尘曲》读后感(三):尘世里的一首小曲

  读的七堇年第一本书,跟着她的脚步去了很多地方,挺好的。她的文字有让人读起来很有感觉的,当然也有感觉不那么恰当的。看到很多人褒贬她的写作风格和用词造句,我的感觉就是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看出来七堇年的“套路”,哈哈哈哈哈哈哈。不过,这本书最后的两个小说,写的真的好呀,原本打算看她的散文的,现在得打算看她的长篇小说喽。

  《尘曲》读后感(四):简摘

  《尘曲》七堇年

  1.十年,不过一眨眼,日影偏移,物影渐淡,不过如此

  2.我更加明白珍惜是何等美德,而相见又是何等幸事。

  3.其实悲伤深处空无一物。

  4.我们想要探寻的谜题,就算耗尽毕生,也未必有一个说得清楚答案

  5.不愿为任何人舍弃骄傲,又巴不得能为某人放下矜持孤独的人,何其相似

  6.我自倾杯,君且随意。你一直都是这样一个人,只有年轻时才能这样不计得失,稀里糊涂地去爱,凭借生命最初的直觉,而不是尘世历练的心术去爱--爱一朵云,一片海,一个人。

  7.最害怕的不是时间,或是世情,怕的是一句抱歉--“不值得”,怕的是这一秒过去,下一次不知要等到何时,怕的是从今往后,再不会爱得那么彻底,那么无私

  8.往日历历终虚化,一场闲愁罢了,早晚,再深的痛也会散作阶前雨,袖底风;早晚,海水会填平沙滩上所有的凹陷,风会吹熄最后一丝颤抖的火焰;早晚,我们都会从不懂柴米油盐的毛孩子,变成人情世故的老掌柜。

  9.却还是不悔当初。三月桃花,两人一马,明日天涯

  10.野心东西,当你拥有它时,以为它不过是日后自嘲的把柄,但只有失去它时才知道衰老已经降临。

  11.我们仍需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

  12.唯有试过,才能安心,哪怕注定失败,才能走向真正洒脱。无憾,继而无悔。

  13.世上原本有很多路。有些,走的人少了,渐渐就不成了路。

  14.谢谢你容忍过我那些,野心很大却力不从心的时年。命运待我,这等优渥。以至于岁月是否宽宏,已不足为念。

  15.那些无法被时间所驯服的怀念,用写意的方式定义了你的容颜

  16.总有那么一些时年,怀揣着急渴望被他人检阅的悲伤和激情,对路途抱有过分单纯的幻想和过分执拗回忆

  17.我用年少式的堆砌与周折,拙劣地挽留那片疆域中每一寸你的气息,唯恐随每次日落渐渐淡灭。

  18.人生往往只是一个因为脱口而出所以不够通顺的陈述句,并且即使有所欠缺,仍没有第二种假设

  19.一个人如果说生来--或者说有记忆以来--就不曾拥有某样东西,那所谓的缺失就无从谈起

  20.因为经过了时间的篡改,记忆不再真实

  21.有些妥协就像遗忘,渐渐渐渐,不知道已经妥协,不知道已经遗忘。

  22.日子一如从前,只不过在后来的日子里懂得祝福想念一样,多么虚无,所以我不再致力于细嚼有关你的记忆。任其被时光抽丝剥茧,直至化为尘土

  23.觉得恍若一场梦境,以为我们泅河相遇,醒来方知,我们不过静静站在命运的彼岸,相望却未相见。

  24.这是我人生中最无可挽回的失败。

  25.不懂得从一次失败中站起来,永远跪在地上等待怜悯,并且期待永不可能的时间倒流,才是人生中最无可挽回的失败。

  26.其实人应当活得更麻木一点,如此方能感知到多一些的生之欢愉。

  27.生命中许多事情沉重婉转至不可说。

  28.我在对现实感受的再造与逃避之中,所体验的,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对苦痛的幻想。

  29.人生如路,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

  30.旅行者选定了一条路,从来不问那条路有多远。

  31.我以为生命如果残缺便会有丰盛的补偿,我一直这么以为着并期待着,期待着并且以为着。

  32.直到此刻我终于懂得,为何当初那时刻,我还是会因为这样稀有珍贵的懂得,以及那些黯淡时日的重新提及,而感到辛咸的眼泪落了下来。

  33.麻木即是一种无畏。

  34.我担心眼泪这种耻辱的东西会惊醒那些彼此都不愿意再重新提的陈事。

  35.就像我见日光渐稀,才惦记起时间的方向。只可惜了有些话,在那些无光的时间,终究如尘埃般,一无所有地消散。万家灯火如此浩瀚,家家户户纵有几多悲欢离合,皆仅是这偌大城市里一枚星钻般的光点,连故事的窗口都找不到,想来叫人觉得渺小至无可奈何。

  36.一个没有自己语言的地方,永远不可能是自己的家。

  37.留下来,或我跟你走。

  38.对生活挑剔的人就算到了天堂都还是会觉得不满意的。

  39.非要有朝一日,我们失去而今的年轻和健康,失去衣食无忧,肩上无所责任和负担的日子,才能恍觉自己当年没有理由不快乐,不珍惜生命吗?

  40.除了活着本身之外,没有什么能够弥补活着的贫瘠。

  41.人生应如秋林所呈现的,不管各自在岁月中承受何等大荣大枯,一切都在平静中互相呼应,成全,共同完成深邃的优美。

  42.忘却就是一种原谅,即便不是最高尚的那一种。

  43.其实也不用经过太多的事情就可以懂得,没有什么不可原谅。因为没有什么不可忘却,记忆总是在被篡改着的,唯一的作用不过是夸张当初的欢愉或苦痛,用以衬托当下所需要的情感安慰。

  44.生命不及百年,不及宇宙亿万分之一的瞬间。有今生无下世,我只信古词里的“生死两茫茫”,“月夜松冈”。

  45.乏力的生命甘于遵循的轨迹,有时候这样苍白空洞,苍白空洞得几近惊心动魄。

  46.末日之后,仍有末日,生命的峰峦总需路过深不可测的低谷,而这样也不错,日子将过得很整齐,失望将渐渐淡灭,容希望再生。

  47.因年纪依然太轻,生活里充满了太多不值得那么快乐的快乐,和不值得那么悲伤的悲伤。

  48.就这样我们懂得了很多原谅。欢颜在时间中被辨认,笑得开怀而容忍。

  49.沉默是成长的标志,而成熟的标志就是如何去沉默。

  50.这么些年,我们过得这么似水流长,静静的,每一个琳琅的日子都似一片粼粼的波光,平静地流逝远方,却只在河床深处才见礁石和漩涡,伺机暗算年少的澄澈和无知。

  《尘曲》读后感(五):这首歌哼完,我们都回不去了

  《半生缘》里,曼桢对世钧说:“我们都回不去了。”回不去,是一种太决绝的遗憾。这种遗憾不屈从于情感。但却毫无弥补的方式可言。可是你说这是可惜也不是?但好在他们感叹的是时光的翩跹和现世的浮动。他们仍有感情,只是回不去。

  倘若我们没有了感情,遗憾都该被说的浅淡。

  十月份收到试读本。为它包上一层皮,时常装在包里。闲暇时,翻阅两页,早已过了一本书一下午就看完的浮躁心情。更何况,读七堇年的书也适合缓慢的进行着。一本书可以有着丰富且柔软的内里,告诉人们写作者想要说明的一个寓意或是蕴藏着一份由时光自行编撰而来的絮语。这都是对它的最初猜测。

  是在一个昏黄的夜里(寂静使人愈加清醒)。我一人失眠,就掏出这本书看。在午夜挑灯夜读似乎是对每个失眠夜的处理方式。跳过先前的散文和游记部分。直接读小说。

  小说似乎像是一个湮没于时间的缺口。在平静里兮兮的开始诉说。说实话,七堇年对于故事的诉说功力与日俱增。所以在这样一个电影般“三段式”小说的驾驭上,她显得丝毫不费力。开端序写用笔墨几触就把现世间无数的家庭现状搬于前奏。(文中谓之,中国家庭式的悲哀。)浅显的说,这种愈演愈深的隔膜并非一日造成。而是因为太长时间的疏于关切,疏于交流所产生的现代型家庭模式。对于亲人的缄默,初遇亲情时的羞赧。以及太多与生活交叉相乘后的无奈与流离失所。

  所以,你看,在这样一个夜里,父亲的夜不归宿,儿子的情感取向,女儿归家后的忐忑都触碰了早就该面对的时间。其实,序里有个较我看来稍逊一筹的漏洞:既然后文都已三段第一人称做叙述手法。序篇里何不以“母亲”为角色做第一人称的续写?整个故事的人物都与这女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或是以第三人称,总揽全局。开始铺开这个年久腐溃的“心事火花”?但好在,序的作用是起到了。我们知道夜里的故事 是始于一个因缺失和逃避为端口,要以“回忆”作为感情基底层层揭示的旧时遗物故事。像压在箱子底的一块上好丝绸,因为年久压制,黯淡失彩,哑然不觉。

  读罢“父亲的故事”——《旧歌如尘》(The song of the Dust)。我初晓为何之前沈浩波在新浪微博上高调赞誉七堇年对于年代与心理的把握。但我知道,早在七在她的处女作《大地之灯》里就展现出她不同于同龄人而更成熟的把握上个时代人们的心路迂回。所以我不惊讶,反倒是对此故事报以一种善意的怀疑。也许是怀疑它的真实,也许是怀疑它的晦涩。真个故事失分最重的部分就在于此。即使迫于一个男人对婚姻和青春的惋惜。但我仍感到一种因故事从而对命运引发的遗憾。我想,这种遗憾应该源于我对内心的揣测。

  小说的字句都用在了第二个故事上——《禁锢之恋:缝爱》(Crucify My Love)如果硬要字面翻译。应该是“钉住我的爱”。但我觉得,“钉”太有囚禁的以为了。就私心的当做是“缝”。虽然恢复平整后,都会残留着密密麻麻的疤痕。但是用“针线”还是要比“锤钉”柔和得多。更何况,针线迟早要拆开(等着伤口长好),而锤钉就太具有暴力美学的条件了。这疤痕留下对爱人和感情付诸后的针脚总要比一个空洞的破口,验伤成分轻快的多。

  感情这种事,其实最敏感的。“我爱你”是掩盖在一层迷蒙封藏内的。对爱人总是抱持着一种专属于自己的幻想。这是种太过狭隘的思想。有着荷尔蒙产生后与内心相撞的成分。爱情是汹涌的,并且像是洪水猛兽,蚕食自尊,然后才蜕为平和。

  我总觉得,像“那种”爱情。说是珍贵,说是可惜,说是像玻璃之城一样精巧易碎。总还是逃不开一个“爱不离”的最终话。说他们是爱的深切,爱的用情,爱得超乎感情龃龉。

  但是,是爱的幻灭,是爱的悲悯。这爱在暗处,所以可悲。

  同样,“来不及”也是一种迟来的眷恋。

  但与“回不去”所不同的是,“来不及”有着某种放弃的意味。也蕴藏些许后悔的望尘莫及。如果“回不去”是对过去事物的叹惋和怅惘。那“来不及”就包含了太多怨恨和憎恶。虽然表面上是有着颓靡的诠释。但是,这种“来不及”就像是一种漂移不定的心绪,很难吻合沉淀下来,降解成一种对过去的判断,对旧物遗事的妥善处理。“回不去”站在终结的此端,盛着一颗日益成熟的心,望着对岸的“来不及”。嘲笑它的年少轻狂。他们站在时间的对立面上,中间浸着一波叫做“心智”的水。

  最后七堇年对这故事的收尾就是这样。搁在一个悬而未决的状态上,因为加着“婚姻”这项仪式的砝码,反倒更加添重“余年”感情事被埋葬,封奠成一个墓碑的悲凉。如果故事有结局,这样的爱情永远因为凡世的未知终成一个被人耻笑的蛊。还好,人生和故事都没被写完,结局仍旧是个空缺。

  娄烨的电影《春风沉醉的夜晚》里引用诗人严蕊的一句诗:“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当姜城最后刺青之后,他就完全没了表情。也许他早就消亡在春风里,连骚动也没有。他湮没于人潮之中,像一只蚁,为生活折断了触角。他活着却盲目,并且不再爱着。幸好,余年不是这样的。余年还有可以安慰自己的心情。姜城却不再挣扎了。尘埃落定。这是生存者的悲哀。

  另外值得一说,与上一时期。七在《少年残像》里的记叙。这故事要显得沉重悲凉不少。少年长大后的世界里,孤独和无奈仍然充盈在心间。不同的是,一种随遇则安的放弃。

  读过这故事后,我让身边的女生只读“余年”的这一篇。她们都告诉我说故事并不可能这样。余年的“悲”来源于他自己。原来,现世界已经没有人甘愿相信人世间还会有情种钟情了。痴情早就不再被人提起并感到珍贵。我不禁对这样的一份情感到可惜,但又很向往的。即使是因为自己内心早已被俗世伦理所占满。但他仍然留有一部分空间。这空间是给还相信美好的。只有这一处无暇并纯净。

  最后一个故事——《悲伤的嗜好》(The Years of Addiction)阅读速度最快。余悦这名字让人快乐。放佛可以使人感到充沛,获取力量。事实上,余悦这个女孩也是极简单的。在整个故事里,我几乎没有看到本应该在那个年龄层里出现的关于女生内心,由里至外舒展开来的任何心思。没有狭窄,没有极端,没有贫瘠的浮躁。所以,这种简单的约束使她成长为了一个深度快乐的人。即使她所贪图的如饕餮兽一般贪婪。但是正如我之前所说,这种丝毫不具备分辨之心的微弱“恶习”,是应当被“宽恕”的,假如真有神存在。

  而站在身旁的少年龙颐。其实就更是为了丰富“人性本善,崇尚自由”这一处世之道了。他所为的,是缺失中“色欲”和“豪赌”两项禁忌。就事论事的说,这样的现状是与他所位于的身处诱惑奢靡之色中的环境密切相关的。没有人可以抗拒俗世中的极度诱惑。但他也简单,即使他采取的处理方式是逃避。他也该得到原谅。

  余悦的暴食症和对哥哥的嫉妒,仅仅停留在意识之间,被因自卑而受到封缄的薄膜拢紧。所以,他们的胆怯是对自己的救赎,他们的逃避是对现实的反击。他们的沉浸不是堕落,是涤荡后的启程。

  他们会有未来。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本书都没有被翻阅。直到一次在路上,心里渴望被理解。在成长和现实的路上,想走远也想停。伴随着不疾不徐的速度,路程和年龄渐行渐远。

  散文和有机的部分在这种交织的寄托里得到阅读的机会。虽然有部分已经在之前通过很多方式获取。但七堇年用词的旖旎和对情感的传递还是震慑了我。一个寂寞旅人对世界各地的幻想都凝结在了这些字眼中。从“新疆,四川,云南,香港,台湾”到欧洲国家(捷克,布拉格,伦敦—巴黎,奥匈帝国—维也纳……)

  不同的地方有不用的思恋。我们看到的人,欣赏的风景。走在日夜相接的梦中。我们这一刻所处的状况和情绪都成为了永恒。日光和月色都洒在我们的心间,存档在记忆的最底部。

  如果我们还能行走,还能有向前的决心和力量。我们就要在路上。无论在何处,在哪个城市,在哪座山,游在哪条河里。我们都有一颗圣洁的心,向着令人心驰神往的远方。这是旅行的意义,是旅途着的信仰,光在前方,所以我们要追。

  她写:“但人生如路。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你看,这就是旅人的坚定,把信条寄托在路上。

  一个写作者是会把生活变成字的。将文字当做常年的伴侣,记在纸上。就有了细碎的情感和温度。只对它说那些话。后来读了产生共鸣,这也许就是文字虽发挥到的最大极致,也是最令人喜悦的方向之一。这或许就是散文。

  七写周云蓬,写简媜,也写黄碧云。这三位虔诚时间的记录者。用声音和文字变成了使人充满幻觉的东西,其中隐藏着一种供人崇拜的力量。他们给我们构造一个人生的心跳。然后铺展成一首华美的诗,给人朗读。七也写给她自己,给自己不同的时期,状态;给恋人写那些逝去的回忆;也写给万物,给“昨日以前的星光”,给夏花,给天空……给这些事物写他们不会读的讨人厌的字……给着所有的一切。只不过,都是写给无人聆听的寂寞,这种孤独像极了一个人的成长,由空至满。但永远不会“全”。

  长大是一件太重要的事。它不急不缓,任由自己的发展模式徐徐向前推进。终有一天我们发现它厚积薄发之后的成果。这时,才发现原来它逐渐终结成一个点。这其中包含了成熟和权力。再往后,就是衰老。

  其实,成长是个熟稔的过程,能使我们自省,学会谦卑的面对万物。最后萃取出一颗坚硬夯实的心。不强大,但也不悲悯。等到有天帮助我们与这孤立无援的人世抗衡。成长是一种进行时,是一个人生命历程中不可缺失的一段经历。它所蕴含的深切含义是将我们未曾注意到的全部转化成一个坚实的核。随着外面涂抹的一层层汁液,包裹成一种绝无仅有的样子。一种事物的发展规律与它的秉性相吻合。这种新的形势因此应运而生。所以,所有的事物才会为了一个最终的目标开始积攒起需要储备的此种力量。

  所以,你看,世间这样大。这样繁华,人心如此之乱,如此庞杂。但我们还是值得抱持着这样一种希望的。对生活,对成长,对未来,甚至对爱情。

  时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不断慰藉自己,同时要期待或幻想这样一种真实愿望来临后,自己该用怎样平静的心安然面对。选择一种平和的心态。用此种方式,感知它的到来,完全接受它。

  虽然沈浩波把七堇年称作新一代女性作家的引领者。我还是对这种看法留有怀疑。不可置疑的是,她具备这种能力,但过早的判断会阻止她的以后。因此,“畅销女皇”是你,“开辟新领域”还谈不上。

  总的来说,《尘曲》算是一个终结。却又是一段新开始。对过去旧事告别。

  七堇年是会愈加卓越的。我知道。

  (写于10年11月29)新版整合

  《尘曲》读后感(六):我自倾怀,君且随意。陈芝麻烂谷子的文字

  当小柒出平装版的《尘曲》时,我正值高三,好友给我扬了扬,我翻过了一下,没有什么兴趣。虽然我很喜欢小柒,但是封面实在逊色的很,就是给人一种沉重的忧郁感。后来六月份毕业之后,在联合书店看到新出的珍藏版,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按原价买下了这本书。精装版的封面多了一份成熟和稳重,多了几分优雅,翻开发现纸质印刷很好,摸起来很有书的味道。

  可惜的是,这本《尘曲》经不起一看再看。让人有点失望,不知道是小柒的改变让我猝不及防,或小柒不变使我觉得她没有进步,还是我的变化让我不再喜欢她的作品。

  虽然不明其原因,但是我对小柒还是抱有很大的希望,希望她一如既往地写出像《大地之灯》《澜本嫁衣》的好做平,希望这个80后的作家不会在名利场上写作。因此,我写下了这篇书评,谨以此纪念小柒的书带给我的触动。

  关于序

  不得不说,郭珊写得代序的确很出色。

  写与小柒初相识,对80后作家的看法,还有对《尘曲》本身的看法……

  与其他人的序不一样,娓娓道来,一句“致堇年”,写出郭珊的深情和像与老朋友在呢喃低语。

  会不由得觉得郭珊的文字像小柒。

  “人间事事不堪凭。一旦撒手,有些人和事,就像指间沙,风中线,永远失去,青老才觉短,别后方知远”。

  有点忧郁却又饱含深情。

  小柒的自序说“它不过是……我踏上某一条渐渐已不成路的路上,陪伴过我的云朵”。

  一路成长,文字也就成了如陪伴小柒的一种寄托。

  我想小柒对这本书的理解,,也就不过是对文字的诉求而已。

  而作为读者,自然也不要寄托太多的情感,或许才不会令自己失望吧。

  关于游记

  在新疆的时候想起父亲,回忆起从前,再美的景色都好像只是为衬托七堇年对父亲感到如何悲痛一样。

  旅行的意义都好像是为了逃脱原来的痛苦,想不到却在荒凉中更显悲凉。七堇年一次又一次地印证着这个道理。

  《云的南方》写云南的泸沽湖。景很美,但在她的记叙中一切都好像平淡屋企,文字压郁地使人摸不着头脑——到底是游记还是爸爸的回忆录?

  在《你的名字叫做红》(关于土耳其)前面的记叙还算真挚动人。但是讲到Ibrahim的家时,有些尴尬,感觉有些不可逾越。去到四口之家,看到别人的温馨,想起父亲,有些扭捏和悲情过多充斥,让人有些厌恶。

  说到《玻璃之城》(香港),说到粤语。“普通话的表达却完全失去了那种精简以及劲道的味儿”小柒喜欢粤语。因我是广东广州的人,能说会讲会写粤语是我一大值得自豪的地方,小柒说“粤语本身是魅力无穷的,古雅如斯,又求简洁,实在美极”,能找到与小柒有相同的赞同而且有小柒力不能及的地方,读到这里自己还蛮舒心的,会心一笑。

  《欧洲之冬》有捷克布拉格,维也纳,巴黎,文字相当优美,而且图片也拍得相当好。最喜欢的是那张捷克于城堡上橄榄小城,像宫崎骏笔下的小城,红色的屋顶上有些白雪铺满,又有些没满,高高低低的屋顶相互交错,让人有意犹未尽之兴。文字还好写得比较朴实,最欣赏就是这里。

  但小柒对于巴黎却又有另一番看法“琴谱(意指巴黎)传世又如何,我不懂她的韵丽——那是世人赋予它的品质,而我无法人云亦云——于是一切与蛀纸无异。”在小柒的眼中,看到的才是事实,可能作为读者就是喜欢她这种率直,不会人云亦云的性格吧。

  说了台北,喜欢淡江中学,喜欢垦丁的海,欣赏金瓜石之景……虽然最后说到历史有点悲,但总像篇游记。

  关于散文

  如七堇年一贯的风格,冷静地看着这个世界的周遭,说到周云蓬,说到死,对自己的反思。岁月流逝,外婆的逝世,作家,也包括写作……小柒说“我们的年少单薄,使得我们常常因为不知道‘痛苦’这个词语的真相而轻易亲近这个概念,将自己的脆弱装裱为痛苦,并隆重展览,希望博取他人一点驻足和关注”。

  不知为何,觉得七堇年就是那千千万万个展览痛苦中的一人,无论是游记还是散文,无不展现她对父亲,母亲还有外婆等的伤痛。她的文字在这里不是可以疗伤的那种,反而像是在伤口上还撒把盐。好像我们与之同悲才可以彻底了解七堇年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关于小说

  讲的是余生,余年,余悦三人两代的故事。发生在余生身上的无非是男女之情,我负了你,而你又以死相还的,文革大背景。

  余年与康宇的BL情写得尚且入心入肺。但篇幅太短,不够尽兴,不过也是小柒的一大尝试。

  把余悦写得有点像饶雪漫《沙漏》中的莫醒醒。暴食症和厌食症,早已经不是新鲜的事了。

  除了余年Act Two之外,感觉都是七堇年小说的败笔。

  看了真得很失望。

  关于手札

  小柒亲自提笔写得,看字如人,挺清秀的。写对读者的感谢之情,录这张CD的原因,怀念少年的时候,再怎么说也还蛮感动的,因为道出我们现在是小柒说的在十几岁上学的日子。

  听了CD,说真的七堇年的声音不是很好听,相比与歌手的话。但是贵在铿锵有力,而且听了一遍就足以让人印象深刻的那种,因为这是小柒用心录制的,听了很多遍,很有味道,像一个姐姐在耳边讲故事一样。

  《尘曲》总算应了七堇年那句自我调侃的那句“我自倾怀,君且随意”,这不过是陈芝麻烂谷子的诉说琐事一样的文字,除了让读者弄的一头雾水之外,还给读者心中平添一股怒气。

  为赋新书做姿态强说愁,朦胧得有点过度了。

  :我也曾是小柒的爱慕者之一,但这本书真得让人心生痛彻。如果深爱七堇年的话,请慎重阅读。看在摘录不少好的词句的份上,给三颗星,并且保留对小柒失望的态度。

  《尘曲》读后感(七):我终将老去

  书的前半部分是七堇年的游记与散文,后半部分是《尘曲》中篇小说。

  看七堇年起于《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后来又到《大地之灯》与《澜本嫁衣》。她的文字成熟凝练,透露一种沧桑看尽的悲。

  我一直都记得那句——命运待我,这等优渥。还有就是——要有最遥远的梦想与最朴实的生活,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是她让我走进知青的内心,那种上山下乡的无奈与贫苦,那种青衣时代里的隐忍与苦难。

  她算是在成长的,一路走走停停,在欧洲,在中东搜集了很多的淡定自若。我不知道是不是故意在书中以这样的文字来表述——就让我们继续与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还有那篇《尘曲》,父亲的自述,儿子的同性恋与女儿的特立独行。都是以一个老者的姿态,伫立在巍峨的山头,对苍茫大地与雁过无声的风述说着白发苍苍。

  她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精华,以至于我没法去记住。岁月的枯与荣,哀与鸣,繁与华都是相对而言的,如果真的可以做到风轻云淡的侃侃而谈。于他于我,都将是对这过往最深的哀思。

  尘曲——生命如尘埃如乐曲。亦渺小亦余音绕梁,久久不得散去。

  《尘曲》读后感(八):啊。。。拿到这本书了哦。。。。当当卓越都有卖的啊。。。

  卓越:http://t.cn/heT6cF 当当:http://t.cn/heCosN

  刚刚拿到书啊。。

  很喜欢啊。。。

  超级爱啊。有木有啊亲。。。

  大家赶紧去购买吧········

  刚刚拿到书啊。。

  很喜欢啊。。。

  超级爱啊。有木有啊亲。。。

  大家赶紧去购买吧········

  刚刚拿到书啊。。

  很喜欢啊。。。

  超级爱啊。有木有啊亲。。。

  大家赶紧去购买吧········

  刚刚拿到书啊。。

  很喜欢啊。。。

  超级爱啊。有木有啊亲。。。

  大家赶紧去购买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