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盲眼钟表匠》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盲眼钟表匠》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27 21: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盲眼钟表匠》经典读后感10篇

  《盲眼钟表匠》是一本由理查德·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盲眼钟表匠》读后感(一):概念先行

  一本概念先行的作品

  首先说作者,理查德道金斯可以称为达尔文的门下走狗了,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是达尔文坚定的捍卫者。又是一位激情系列选手,我猜原文应该很有感染力,不若一般的科普读物那般无趣。

  该作者最广为人知的一本书是《自私基因》也是一本概念先行的作品,里面只是堆彻了一些基本的基因的概念,但是真正说到控制具体行为的基因时却又语焉不详,所以在这本书里作者更多的目的是宣扬一种表面利他的利己主义行为,基因只是假借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而并非真的要去论证基因本身的自私性。

  作者怀着同样的目的写了这本书,其意图不是真的厘清进化论的内容细节,或者论证实际的进化过程事实上,对于进化的起源、进化的过程,作者也仅仅只能提出一些未经确认的设想,他更多的目的是去对抗一些既有的错误认知,宣扬一些概念,让我们跳脱出现有的框架去理解万物的进程。

  近年来很多社科类的书似乎都是如此,一次次迭代,一次次颠覆,其实,并没有新奇事情,更多的是对于我们习以为常之事另一个角度奇妙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到的不是一些知识或概念,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而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待完善

  《盲眼钟表匠》读后感(二):盲眼钟表匠选择的演化

  从小接受历史生物教育的我们,相信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金句绝对陌生,直到今天,当我们讨论达尔文进化论的时候,依然是用到“天择”和“适者”这两个词。

  记得小时候阅读本科杂志时,一本正经介绍进化论已死,因为达尔文学说无法解释恐龙的灭绝,如此强大的恐龙为何无法被天择?时隔多年,我依然清晰的记得那篇文章对我的冲击,从小被教育成无神论的我们,需要有一个理论支撑“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论点。如果达尔文是错的,那什么才是对的?

  上中学大学时候的我,说实话我有时候依然无法直白的把达尔文理论与科学相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读完一系列著作后,回过头想想,我们无法百分百的接受演化论(演化远远比进化要贴切),因为它所揭示的一切让你无法接受,让你明白人之所以成为今天这样,并不是这样有多牛逼,并不是人定胜天,而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被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我们并不是进化成了今天这个样子,而是演化,基因提供突变,演化在一个长时间的维度上发挥着作用

  正如作者而言:

  演化是个逐步、渐变的过程,每一步骤相对于前一步骤都非常简单,跨出去全凭机缘,但是整串连续步骤却不是个随机过程。

  我们的大脑演化出意识,会对风险机会主观评价, 评量的依据就是寿命

  虽然任何染色体上的任何基因在任何时候都可能突变,突变对于身体的影响却受到胚胎发育过程的严苛限制

  字字珠玑,诚然,演化论无法证明一切,但它是唯一一个最能在各个面相上靠近真实的理论,或许它是不完备的,但绝对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就如同发现量子物理的今天,我们当然不能因此否定牛顿力学,而是更完备的为其加上“在宏观层面上”的前缀而让其更准确。

  永远不要轻易的否定一个存在多年拥有相关证据的理论,演化的目的,就是活着然后生更多的后代,把自己的基因洒向星辰大海

  《盲眼钟表匠》读后感(三):摘录一段2014年8月份中信版的译者王道还的导读给大家

  导读:正宗演化论

  王道还

  适应( adaptation)与歧异( diversity)是生命世界的两大特色,自古就是西方生物学的焦点。解剖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适应的学问。而在生物歧异中理出头绪,就是分类学研究,一直是理性的最大挑战。至于这两个研究主题有什么关系,就很难说了,甚至没有人觉得这是个问题。直到 18世纪,现代“自然史”观念建立之后,生物适应与生物歧异之间才建立了“历史的”(同时也是“因果的”)关系。

  所谓自然史( natural history),源自“地层是在时间中堆栈的”观察与推论:不同的地层代表不同的地球时期。而不同的地层中,包含的生物化石不同,表示不同的地史时期有不同的生物相。因此地球上的生命也有“历史”。地球史加生命史就是自然史。

  第一位将自然史系统地整理发表的,是法国学者布丰( Buffon,1707~1788)。他的《自然史》自 1479年出版,到 1767年已达 15册,他过世前又出了 7册;他身后再由他人续了

  8册。根据布丰的看法,在不同的地史时期地球的自然条件不同,因此各个地史期有不同的生物相。换言之,布丰以适应解释歧异,而他认为生物会适应环境理所当然用不着论证。

  第一个公开以解释适应的理论说明自然史的,是布丰的弟子与传人拉马克。他的理论就是后天形质遗传说(见本书最后一章)。

  最后,自然史在达尔文手里变成研究生物演化的科学。自然史表现的是生物演化的事实,达尔文发明的“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又译“天择”),是解释演化事实的理论。天择理论不仅可以同时解释适应与歧异,还能让学者“做研究”。科学不只是解释既有事实的活动,科学最重要的面相是实践( praxis):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研究方略,学者借以发现、创造新的事实。所有解释演化事实的理论都叫演化论,可是目前只有达尔文的天择说在理论上、实证上最站得住脚。因此在英文里,天择论、达尔文理论、演化论、达尔文演化论已成为同义词。

  不过,以上所述都是从“正宗”演化生物学的角度所做的观察。过去两百多年的生物演化思想史,其实颇为曲折,甚至令人怀疑“达尔文革命”这个词不仅不恰当,还有误导之嫌。

  因为“演化论 =天择理论 =达尔文学说”的等式,大概直到《物种起源》出版百年后( 1959)才在学术界站稳脚跟。 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尔森( E. O. Wilson)出版《社会生物学》,公开论说人类行为也是演化的产物,在美国学界与民间掀起轩然大波,更提醒我们演化论似乎与古典科学极为不同。以天文学、物理学史建构的科学革命模型,很难解释所谓的“达尔文革命”竟然那么拖泥带水,不干不脆。

  在西方,尤其是美国,不只民间学者仍在努力搜寻达尔文学说的漏洞,学界里的异议分子也不少,最有名的就是已过世的古尔德( S. J. Gould,1941~2002;美国哈佛大学古生物学讲座教授)。他甚至在达尔文庞大的著作中爬梳证据,用来指斥现行教科书关于演化论的论述过于强调天择,反而不能呈现达尔文思想的“多元”特色。

  关键在“天择”是否是演化的唯一机制?或最重要的机制?天择的要义不过是:生物个体在生殖成就( fitness)上有差异,那些差异都有适应的道理。要是任何一个个体的生存机会或生殖成就的高低,像中彩券似的“没什么道理”,那就不成学问了。

  本书是正宗的演化论入门书,以“生物适应的起源”为核心。作者道金斯以稳健的文笔,详细阐释了生物适应是任何演化理论家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天择说是唯一可信的理论。一些学者自命提出了足以替代天择说的理论,或者认为天择说无足轻重,都过不了“解释生物适应”这一关。无论是对演化论有兴趣朋友,还是持批判观点的人,本书都提供了最好的起点

  《盲眼钟表匠》读后感(四):进化造就了这个世界的各种复杂的生物。30年前的书,离的有点远

  本书英文版第一版是1986年出的。到现在近30年了。作者是英语世界中捍卫进化论、宣扬无神论方面专家名人

  神创论反驳进化论的观点之一是像眼睛这样复杂的器官一定是实现设计出来的而不是进化出来的。本书主要是针对神创论的这个观点做反驳。同时也把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各种误解、反方的各种观点梳理了一遍。

  作者认为:有证据表明,许多复杂的器官都由多个物种分别进化出来。人类的眼睛有一个明显缺陷:视神经分布在感光细胞前面挡住光线,视神经成组穿过视网膜的地方干脆成为盲点,章鱼的眼睛则没有这个缺陷;乌贼的眼睛则异常简单,比章鱼的眼睛功能上差了很多;除了蝙蝠外,还有一些动物独自进化出了利用回声来感知世界的本能;几种生活在光线非常差的水中的鱼甚至分别进化出了根据周围电波变动感知到外界情况本领

  趋同演化也比较好玩。许多物种在分离的大陆上各自进化,最终形成了一些外表看来差不多或者在自然界的功能差不多但是实际完全不同种的物种,比如袋狼和狼外形、习性接近,但是属于有袋类,其祖先跟狗的祖先的关系很远;

  书中提到:达尔文讲的是生物界的进化,追随他的人则在每一件事中看到了进化:宇宙的生成变化,人类文明发展阶段女人裙子。书中没提到的是许多人把公司竞争发展也看作进化。我感觉失控》就是在讲进化。

  个人感觉公司的发展和生物的进化有一点非常类似:路径不可重复。生物进化和公司发展,一路偶然随机因素太多,即使是知道每一步细节,也完全没办法重现。

  总体来说这本书的内容离我有点远,时间上是三十年前写的,作者也是写给当时的英语世界的读者看的。有不少篇幅郑重其事地反驳反对派对进化论的质疑,可是在我看来这些质疑派的观点闻所未闻,花这么多篇幅来说意义不大。这一点有点像现在看鲁迅的杂文,必须要先了解当时的大形势和反对派的论点。

  另外,估计这三十年来进化论方面有不少进展,作者和译者在书中都没提到这方面的信息,我感觉也算一个缺憾

  我比较熟悉的进化论的反对派,只有拉马克的理论:用尽废退,后天获得的改良可以遗传。作者的反驳很有道理:后天获得的疤痕残疾衰老可没遗传下去。另外,用尽废退没法解释眼睛这样复杂的器官的产生原因

  翻译总体来说还算不错。不过译者是台湾人,进化论相关的词汇,有许多用的是台湾的习惯用法。最明显的一个就是进化,书中一律叫做“演化”。

  《盲眼钟表匠》读后感(五):书摘

  有些章节泛读。算是比较系统的了解了达尔文进化论。对复杂的生命体存在给出了数学上可信的解释。应该是历史上对决定论的首次颠覆(牛顿爱因斯坦都属于决定论范畴),量子理论、复杂系统科学都是后来的事情。作者反对的突变论,类似物理学中的相变,没有读过相关著作不了解。还有大灾变,好像没有什么解释,这个应该也纳入进化论范畴中,加上突变论,应该是一个全面的进化论图景。

  神创论是突变论的最终产物。

  从统计学角度来说,生命的本质在广袤的范围内是不可能产生的。不管生命的解释是什么,它都不可能是偶然什么存在的真正解释必然体现偶然的对立面偶然的对立面是非随机的生存。缓慢逐步的累计选择,是生命这个复杂设计存在提出的唯一可行的解释。

  整本书都被偶然性的思想,绝不可能自然出现的秩序复合体和看来是设计出来的这些奇怪现象所占据。我们找到了一种驯服偶然,挖出未驯服的偶然的毒牙的方式。意味有序的设计不是一下子从无到有冒出来的。

  缓慢、逐步累积的自然选择是我们存在的最终解释。

  《盲眼钟表匠》读后感(六):突变,概率生生不息的演化

  达尔文的进化论横空出世以来,激起了一波波辩论的浪潮。盲人钟表匠是作者有趣的比喻,对于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被认为充满着众多疑点,人类复杂眼睛的诞生就是众多反对者的首选的攻击对象。作者以盲人钟表匠的道理进行了论述,手表就像人类复杂的眼睛,而盲人匠就是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大数定律和概率的作用下,盲人匠不断的把手表做得越来越好,最终完成了精细复杂的作品。试想一下,当人类的眼睛初步形成后,机能完美的眼睛,在生存和繁衍的被拥有更加完善的同类超越,试想,看不清或者看不远的同类在危机面前会缺乏反应时间,同时无法看见众多获取食物的机会。因此,优秀的基因最终脱颖而出,不断的占领更大的比例,最终演化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完美复杂的眼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但是,自然界却按照这个规律默默运行。对于各种反对天择进化论的理论和流派,作者给出了一一反驳。

  《盲眼钟表匠》读后感(七):21世纪,重新演绎进化论

  在中国近代史上,自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之后,陆续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但是知道戊戌维新时,国内才诞生了一本造成空前轰动的西学译本——《天演论》。是时争相传阅之景蔚为壮观。胡适、鲁迅等等一批青年都将之是若珍宝。从那以后,物竞天择成为了众所周知的基本论断,而这寥寥数语背后的理论基石却鲜为人知。

  作为21世纪的科学家、科普作家,道金斯教授讲述演化论的方式自然要与时俱进。人类的寿命毕竟没有长到足够洞察生物的进化历程,那么要如何展现“进化”这个抽象的历程呢?道金斯先生采用了一种有趣又直观的方式——计算机程序。这个拥有复制、遗传、突变、选择功能的“演化”程序让一个寒酸的英文小句号在经历29个世代后成为了一个相对复杂的类似昆虫的图案。也许9个基因、29个世代与生物真正的进化历程相比实在微不足道,但也足以见微知著,证明生物进化的起点可以足够简单,生物的进化历程分支众多,也许多回溯几步就能看到另一物种的基因……

  既然进化过程能用程序模拟,DNA序列也可以类比于计算机内存来理解。这样一来,那些看似深奥难懂毫无章法的碱基序列也变得有迹可循。毕竟生物遗传学到现在仍有诸多未解之谜,但我们对计算机的理解却深刻得多。

  除了利用计算机,道金斯教授还喜欢用各色生物作为实例来验证补充他的理论。这些实例也是最让人读来莞尔的内容。一方面可以见识到各种古怪生物;另一方面又可以了解它们的进化之路,甚至还有剧情反转的幽默感与顿悟感。比如说到蝙蝠进化出的回声定位能力时,实在难以想象蝙蝠怎么能用变幻莫测的回声实现我们人类的视觉功能。它们是怎样在瞬时之间计算出飞行的距离、速度等等一系列参数,然后转化为空间位置的?于是道金斯先生站在蝙蝠的角度讲了这样一个段子——想象一下站在蝙蝠的角度理解人类的视觉——一群有博士学位的资深蝙蝠学者聚在一起讨论人类这种几乎全聋的生物竟然可以利用太阳光线撞击物体访谈的复杂“反射光”进行定位,定位的准确度几乎可以媲美我们使用的超声波。寒碜的人类竟然会做这种计算!短短一段文字就将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解释得如此有趣而富含深意。是啊,蝙蝠不可能通晓回声之中蕴含的各种计算、理论,它们只是随着环境变化逐渐进化到能够采用这种方式来定位罢了。

  读这种学者的著作,除了折服于他们清晰的逻辑、入木三分的分析之外,还必须佩服他们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深厚底蕴。不过,道金斯先生引得最多、贯穿整本《盲眼钟表匠》的不是各色学者对演化论的赞颂之语,而是反驳之言。有说上帝是钟表匠,造出了精细的生物的;有质疑演化不是累进过程,而是大跃进式的;有认为天择只有负面力量,并不提供增益的……在这些不断出现的矛盾、质疑中,看似漏洞百出的演化论却逐渐清晰完整起来。科学本来就是在质疑中不断发展的,不是么。这些曾经名噪一时的质疑者发出的疑问也许局限于当时的认知,但是每一个疑问只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演化论的真谛。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固然值得流芳百世,但是这些疑问也不应该被忽视。它们从反面验证了进化的真实。

  后来,我终于明白,为何独独是《天演论》在近代中国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它第一次彻底冲击了笼罩在国人头顶的因果轮回观,第一次让人们意识到世界是不断发展、前进的,对自然界、对国家的政治经济,都是如此。

  《盲眼钟表匠》读后感(八):《盲眼钟表匠》:你好,进化论

  自1859年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直到今天,关于进化论的争论从未停止。进化论的颠覆性是其引发争论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上帝到天择,一套说辞的改变使得人要从高贵的创造变成了由猿而来的平凡物种。但另一方面,关于进化论的争议层出不穷,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不可验证”性。曾经让人从宇宙中心回归普通的“日心说”也一度引发广泛争议,但到了今天,在观测结果的佐证下一切质疑不攻自破。然而对于进化论,我们终究无缘一睹其过程——它的时间跨度太长了,以至于任何微小的演化都要超越一切可记录的时间跨度。

  化石是地球上古老生物留下的“生命印记”,这些来自远古的蛛丝马迹似乎为进化论提供了佐证。但很遗憾的是,它们无法提供生命演化的完整图景——仅仅如同一个庞大事物的些许轮廓,在推测和想象才能复原全貌。

  因而在这本谈论进化论的科普作品《盲眼钟表匠》中,作者道金斯反复强调进化论还只是未被完全证实的学说。“但除了进化论,还有什么能完美地、无懈可击地阐述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呢?”

  理查德•道金斯是一位很出色的科普作家。扎实的学术功底加上深入浅出的叙述使得他在科普领域广受好评。他最重要的作品当属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在那部作品中,他以“基因”为分析单位阐释演化观念,令人印象深刻。而比起《自私的基因》,十年后《盲眼钟表匠》文笔更加温和,对进化理论的阐发也更具趣味,很适合普通读者来阅读。

  书中的核心概念即是将演化的第一动力——天择比作是一位“盲眼钟表匠”。道金斯的比喻借用自17世纪学者培里的观念,“钟表”是“世界运行模式’’的隐喻,它环环相扣、一丝不苟。培里将这一切归功于“造物主”,借对生命精细机制的赞美,歌颂造物主的伟大。但道金斯却指出,"钟表匠"是,并且只能是"演化机制"——天择,只有这样才能揭示生物演化的秘密。而"盲眼"则凸显了演化的两个特点:基因的随机变异、演化没有先知的方向。确立了这样生动的中心理念后,道金斯便开始对此进行解释。在这部作品中的每一章中,道金斯都会选择这一理论的一个侧面进行论证,整部作品下来,一幅完整的进化论拼图,便呈现在读者面前了。多么令人愉快进化论之旅!

  除了阅读的乐趣,道金斯的作品对于今天的读者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因为作为人类,我们有必要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由来和其运行机制。更重要的在于道金斯的阐释,所揭示的重要课题:对于这个世界,真理往往源于追问。在我们的教科书中,知识体系明晰,内容包罗万象,但恰恰缺少了这样的环节。这使得所谓的知识,仅仅是取得更高等级学习机会的凭证,考试通过之后,知识本身似乎也失去了意义。但读过道金斯的作品,你会对生命的演化具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知识储备,对于现实生活是毫无意义的吗?或许并非如此。少了一丝困惑,多了一份释然,或许在实际的生活里,你会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生命是一场奇妙的旅程,在这个“奇迹般的奇观”中,你要让你的故事,变得更具趣味。

  《盲眼钟表匠》读后感(九):奇妙大自然,归功盲眼钟表匠?

  当科学家终于发现,蝙蝠是利用回声法定位飞行时,人类利用类似方法进行敌情侦探的尝试才刚刚开始。

  1940年,一场专家云集的会议上,美国动物学家格里芬和他的同学加隆博什首次宣布发现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一位科学家激动地抓住加隆博什的肩膀:“雷达和声纳是最机密的军事技术!蝙蝠怎么可能懂!”

  不仅仅是蝙蝠的“雷达”,蜘蛛编制的结构精密的网,蜜蜂建筑的正六边形的巢,还有其它小到分子结构、大到自然现象的种种奇观,无不冲击着人们的认知边界。

  不过,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理查德·道金斯看来,蝙蝠的“超能力”,不过是“自然选择”这个盲眼钟表匠的随手之作。

  1859年,达尔文用“自然选择”来解释物种起源与生物演化。作为达尔文思想的继承者,道金斯在《物种起源》出版了一个多世纪之后,选择用更为平俗的语言阐述这一问题。这就是与《自私的基因》并称为“道金斯经典”的另一部作品——《盲眼钟表匠》。

  道金斯没忘记神学家培里出名的论断:“上帝就是设计这一切的钟表匠!”不过,他来了个大逆转:哪里有什么万能的钟表匠!如果有,也只能是个“盲眼钟表匠”——他的作品绝不重复,却不专门“设计”什么图样;他的作品复杂至极,眼中却没有目标。

  钟表匠的名字就是“自然选择”。

  这一颠覆性的说法,听上去很难理解,正如我们难以想象盖楼没有图纸一样。道金斯认为,钟表匠的双目失明意味着他制作钟表时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并不等同于偶然。否则,恐怕等到地球毁灭也不会有什么复杂的生物出现。因为这种任意组合搭配成功的概率很小。我们想想自己一次就蒙对六位银行卡密码的可能性就明白了:每个数位都有10种填法,这就已经有100万种结果了!

  那么,这个钟表匠是如何在无意识中,创造了神奇的一切呢?道金斯的观点就是将看起来复杂到不可能的事分解成一系列可能的小组件,而这些小组件之间一系列的中间步骤,则是有可能的。生物演化,就是这一系列的小组件累积选择的过程。

  或许随便拿张纸来画画,更能解释清楚。你可以先画出一条垂直短线,然后这条短线分出两条枝杈,接下来每条枝杈又各自分出新的两条枝杈,以此类推。只需要几步,短线就会变成树冠的形状。

  如果给短线的每次分裂添点儿不同,比如加入一项变化条件——就像生物在演化过程中会因控制发育的基因发生变化而带来微小差异一样——那么它经过几个“世代”之后的模样就会让你完全认不出来。

  在画第一条短线的时候,你完全不知道最后是什么结果;你设计什么完整的蓝图了么?似乎也没有。你正为若干步骤之后得到的图形惊讶,殊不知自己其实已经扮演了盲眼钟表匠的角色:没有整体设计,没有最终结果,但却得到了出乎意料的复杂结果。

  如果把万千生物比作钟表的话,那么生物钟表的制作与设计就是自然选择在渐进的演化阶段中完成的。在这漫长的演化阶段,每一个步骤相对于前一步骤都非常简单,但整串的连续步骤却并非纯粹偶然。你在画线时加入的变化条件,如果交由自然选择,就变成一种生存与生殖的选择标准。或许你会在分叉时添上一点弧度,这样可以得到一朵美丽的花,但自然选择才不管作品美不美,繁衍下去就是王道。北极熊如果长了一身色彩艳丽的毛,那它肯定会暴露在白茫茫的冰川上,还没接近猎物就被发觉,结果自己被活活饿扁。

  所以,哪怕你有天下第一美的基因,但只要活不下去,基因也就无从遗传。反之,能存活的基因也通常是让身体有存活本钱的基因。这些活下来的基因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变异和再筛选相继至今,才终于演化出一个大千世界。正如道金斯说:“生命的本质是巨大尺度的渺小机会。”

  “钟表匠”真的“目盲”吗?看看这个依然在繁衍的大自然,答案就在其中。

  (时间:2014-07-30 05:08: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周菁 责任编辑:郑泽川)

  《盲眼钟表匠》读后感(十):读书笔记

  智能设计支持者的一个重要证据是像眼睛这样复杂的器官,如果少了瞳孔、晶状体、视网膜三者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正常工作,考虑到三者不可能同时演化出来,所以只能是智能设计的。

  道金斯的反驳论据主要来自:

  1. 眼睛如何演化的: 有感光分子的单细胞生物 -> 独立的感光细胞 -> 感光细胞聚集来获得方向性 -> 感光细胞凹陷获得更好的指向性 -> 凹陷入口引入晶状体,每一步演化的步骤都足够小,同时这些演化都会有收益

  2. 眼睛不是完美的,比如人类视网膜神经元弄反了(神经元放在视网膜内测比较好,现在神经元的位置在光源和视网膜中间)

  3. 不完美的进化例子很多:比如蝙蝠的翅膀(如果有天使的翅膀更好,现在的方式就没有手了) ,硬骨海底鱼类(比目鱼)长畸形了,相比鳐类(软骨海底鱼类)就差很多,进化追求的不是完美,而是可用。进化受限于你的基础。

  另外有一些观点认为演化是偶发的,像翅膀、眼睛这类的器官是偶然出现的。

  这个的反驳就很直接了,翅膀的演化确实发生过多次: 比如翼龙和鸟的翅膀就是两次独立的演化。而眼睛有过很多种形态,比如人类利用的是凸透镜(类似于照相机),鹦鹉螺用的是反射镜,此外还有复眼等等

  此外,他单独拿了一章讲 DNA, 用于描述演化的机制。在这一章的结尾,他提到了 DNA 之前可能有其他遗传形式(比如岩石/泥沙),之后有可能出现新的形式(比如 meme, 比如技术,对这个有兴趣的可以继续看 KK 的《技术想要什么》)

  除了天择之外,还存在性择的问题,性择的主要问题是马太效应,比如喜欢长尾巴的雌性占了种群优势,那么下一代的优势雌性是喜欢长尾巴的,而优势雄性这是有长尾巴的,这个效应会逐步加剧(因为不喜欢长尾巴的雌性会因为雄性不足导致生育率不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