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哀愁的预感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哀愁的预感的读后感10篇

2018-02-28 20: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哀愁的预感的读后感10篇

  《哀愁的预感》是一本由[日] 吉本芭娜娜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12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哀愁的预感》读后感(一):掠过肌肤而去的鱼群

  for 上海壹周

  “那是一幢独门独户的老式房子,坐落在离车站相当远的住宅区,地处一座大型公园的背后,所以一年四季都笼罩着粗野的绿的气息,譬如在雨停以后的时间里,房子所在的整个街区仿佛全变成了森林,弥漫着浓郁空气,让人喘不过气来。”(P1) ——遥远、疏离、压迫,仿佛是过去岁月的隐喻,《哀愁的预感》就在这样一个“不存在时间的世界”里开始。那儿,雪野阿姨“简直像沉睡了似的悄悄地生活着。”(P2)

  叙述者弥生是个能感知所在空间往事的异能女孩,虽然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现象渐渐消失,但她依然觉得“往事眼看就要浮现出来”(P23)了。一场寻找记忆旅程由此开始,弥生的记忆逐渐复苏,她记起了童年时那场令亲身父母丧身的惨烈车祸,她知道了雪野阿姨其实是她的亲姐姐、而弟弟哲生则来自收养她的家庭。与此同时,与弟弟哲生的不伦之恋渐渐明晰,她终于能坦然接受:“‘最好还是一无所知’之类的说法根本就说不通。”(P108)

  与《厨房》和《白河夜船》一样,吉本芭娜娜在《哀愁的预感》里营造了一种疏离、哀伤气氛,她总有那样一种能力,使“无法言传的事全部都在语言的背面得到沟通。”(P42) 如写阿姨弹钢琴那一段:“整个世界好像闪耀着明亮的绿光。水流清透舒缓,好像无论多么痛苦的事,在这里面都会像掠过肌肤而去的鱼群。”(P12) ——是美丽而贴切的意象。又如,在描写“即将浮现出的往事”时,芭娜娜将之具象化为一只“红身体嘴巴”的橡皮鸭子,然而当望去第二眼时,却又消失无踪。吉本芭娜娜行文敏感细腻一面充分体现诸如此类的描写中。

  不幸的往事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人们又如何摆脱?——在《哀愁的预感》里,吉本芭娜娜延续了她一贯的主题答案也并无二致:首先,是接受记忆,才可从一无所知的不安中得到解脱;二是爱,无论是姐弟之爱还是男女之爱,只要是“存在着血脉相连的东西”。所以,弥生和哲也一同找寻雪野阿姨的旅程,便成了“疗伤的过程”;而小说结尾弥生来到青森——父母车祸的现场找到雪野,“事情才终于有了一个了结”。

  当然,风格统一的背面就是缺少变化和突破,吉本芭娜娜的小说似乎永远在说一个故事,有着同一种调调,让人怀疑读者会不会因此产生“疗伤疲劳”或抗药性,坏了“疗伤系教主”的虚名?

  《哀愁的预感》

  吉本芭娜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1

  《哀愁的预感》读后感(二):很想去日本

  “我”说:很久没有做夜间电车了。透过白纸黑字,我听见了呼啸而过的电车在静谧黑夜中疾速行驶的声音,我看见脸色苍白的弥生疲惫的坐在弟弟哲生身旁,披肩的中长发细碎的散落下来,面容既不安又疲乏,迷迷糊糊,昏昏沉沉。间或,哲生明亮的宛如一潭清泉般的眸子忽闪得看看熟睡的姐姐,在夜空熠熠生辉

  这是我最喜欢镜头,纸页上的文字进入眼帘,幻化出奇妙画面,像每个反映日本青年生活的的“残酷物语”式电影,这个故事既奇妙又神秘,掺杂着温馨沉重。我把文字变成脑海中的影像,仔细欣赏过了,再描绘出来,让故事的情感在记忆里停留的更久一点,也让自己的感念清渗入作品感情,两种意念相互寻找,于是故事也可以变成生活,在漫步山林和徘徊于十字街头时候情节浮起。

  充满霉味的阴森的大房子,到处是灰尘和幽灵,但是就是这样的环境,让“我”充满安全感,因为姐姐在身旁,因为感情上的哲生在和她相互想念。但是我用尽全力想象不出哲生的样子。是怎样的少年单纯又一点点邪恶,难道是像我的弟弟那样?

  “我”对姐姐的依恋,加上倔强个性,使自己终于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改变了生活,像破土而出毅力顽强的草种,顶走“阿姨”和“弟弟”的名号,换来了姐姐和恋人真实感情、身份,让自己在阳光下的孤独和飘泊感得到暂时的抚慰,未来的阻碍,来自养父母的关爱,还有用与姐姐不同的生活经历建筑起来的感情来逾越以后的沟壑。姐姐的形象阴暗的,但是她给我的笑容感觉很阳光。“我”生长幸福美满的家庭,却时时刻拥有不安和惶恐。那些不属于自己的稳定的幸福“我”却不得不接受,但是为了自己真实的感情,我要和弟弟一起携手突破这道防线。

  在弥生和哲生寻找“阿姨”的情节里,我又一次感觉到日本民族那种遗传性的、复杂的,细腻又变态的感情,所有的日本近现代小说家都极力渲染一种生活游走于都市间、感情游离于都市外的一类人群的生活和感情描写。这类人往往很独立很现实,个性很强,信念坚定作者注重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仿佛出生和生命的存在就是要群找一个答案,否则就永远不可自拔的迷惘着。三岛由纪夫是这样,村上春树是这样,渡淳一是这样,吉本芭芭娜更是这样。在这本书里,作者用“我”和弟弟的文来揭示一切。又是一个幽暗漆黑的夜,“我”在池塘边和幽吃水一样清澈眼神男孩共同完成了这个故事。

  在青森的山上和姐姐并肩站着感受着迟来的山风,我看到了主人公美好愉悦人生。就像是黄昏中七彩美丽的火烧云。

  《哀愁的预感》读后感(三):雨天,窗前,花朵草丛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封皮,就很想看,可是却一直没有打开。直到有一天,不知道该看什么书时,翻开了它。这是我看的第二本吉本的书,第一本是《不伦与南美》。那时,就从书中读到了,淡淡的忧伤。我很佩服这样的作者,因为他们可以把不相干的几个人巧妙而又自然联系到一起,不论是电影,比如巴黎我爱你,或是这样的书。看似无关却又相互牵扯,每个人都有着同一种情结。相对来说,我还是更喜欢这本,喜欢它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随性与自然。我很向往雪野那样的生活,悠闲,遁世,好像世界上根本没有时间存在一样地活着,任自己的心情而存在。我本是一个很讨厌下雨的人,可是读到书中下雨的情节,就突然想像到雨天,坐在窗前,看着雨滴连成串地滴落下来,落在花朵上,落在草丛上是件多么美好的事,雨水味道青草香气从字里散进我的鼻子,这样的生活令我向往!

  或许有一天,我会让自己过上这样的日子的,哪怕几有一天也好!

  《哀愁的预感》读后感(四):惟以淡爱可疗伤

  我这个人看书,第一件事情就是扯掉腰封,并迅速扔掉。但今天,亮黄色腰封上作为推荐语的村上龙的这句话多少让我手下留了情,并仔细咀嚼了一番:“那些人批判芭娜娜及她的拥护者缺乏深度,是因为他们根本还没意识社会上存在一群努力适应社会、因而产生巨大饥渴感的新世代。”这句话说得蛮好(但腰封委实太丑了),新世代仿佛一出生就需要自我疗伤,甚至伤得莫须有、伤得完全被动,与其说努力适应社会,还不如说努力适应人生。曾经,芭娜娜的《厨房》实在是本又怪异又散淡的小说,我曾经读了两遍才隐约捕捉到那份不言爱、不言失的追爱况味,打那之后,芭娜娜的小说就成为我书架上非常隐形的一系列,我常常只能记取小说中的气氛,却根本记不住人物的名字长相或语言。

  这次,看到《哀愁的预感》又是这样薄薄一本,我便初步认定散淡况味将再袭,所谓故事也只能是支架单薄、人物直接的纤细线索。没有复杂的情节,但整个儿就是一种复杂的背景果不其然。这个版本还算是增补过的,起初的那稿据说就像是铅笔勾勒的草图。但看到半路的时候,我突然悲从中来,发现所谓的“哀愁的预感”实在是一次很用力的虚构。

  故事从一栋衰败的老式日本房屋开始,里面住的人,身份是阿姨。19岁少女一直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但她总觉得记忆中有一片盲点。偏偏这是一个预感超强的女孩,不仅能预知来电话的人是谁,还对某一场所曾经发生过的事件有所感知,远至几百年的鏖战,近至几年前的惨案,她都以独特方式“知道”。因而她渐渐猜到,自己只是被这温暖的一家所收养,而名为阿姨的美丽女子就是终于在记忆盲点中浮现出来的姐姐。

  因亲身父母丧生于车祸,姐妹俩幸存下来、又被好心人收养,读者都可以看到妹妹彻头彻尾地被爱意所包围,确实是幸福的。虽然妹妹的少年可以被改写,被超越血缘的亲情所覆盖,但姐姐却已守住属于自己家族的记忆,她只能按照原有的性格孤独地生长下去,仿佛背负着父母和昔日家庭迷失现实一往无前、无所怀旧的步调里,她在破败的旧屋里弹清悠悠的钢琴,在中学教授音乐课为生,有一份恋爱却想逃避。姐姐是那样清高坚韧的形象,就像是这个故事里最透明的独白。姐姐什么都记得,妹妹什么都不记得,但哀愁是切实地笼罩在她们身上,终有一天,妹妹恍然大悟,自己因为拥有超群感知力,其实早在车祸发生之前就感受到了那朦胧、却强烈悲哀。被想起的往事不仅仅是自己在临行前给母亲编麻花辫,还有那不断流出的眼泪。那时她还很小。小孩子的眼泪是不会被大人当成灾祸预言的。作为特异功能的预感简直就像是人生的废物,于事无补,徒增哀愁。

  姐妹俩仿佛是在截然相反的暖色调和冷色调的新环境里渡过自己的悲恸,最后终于双双回到车祸发生的地点、亦是人生转折之处,发现父母选择的郊游地点也是那般荒蛮怪异,她们只是淡然一笑,仿佛就这样和曾经的自己、本然的自己重新连上了关系。人生得以在新的爱、连续的爱之中继续下去。少女说,真相大白的时候,我没有失去阿姨和弟弟,而是发掘出了姐姐和恋人。

  没错,这个故事里另一层特别芭娜娜的内容就是“弟弟变恋人”的情节。隐藏着与生俱来般的亲爱之情,那小男孩原本打算永远隐藏下去,只要姐姐还不知道身世,自己就可以一直把弟弟当下去,绝不越界。少女当然也是很爱弟弟的,他挺直的背脊、走路的姿态、当作游戏来做的高考习题集、巧手做的狗屋,都昭示着这个男孩如阳光般给人以安全感。如此淡泊的爱,渗透在每一次晚归的夜晚、每一次长长短短的分离,仅有一个轻轻的吻,都再次应验了芭娜娜的爱之模式

  吉本芭娜娜笔下的少女似乎永远是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仿佛不仅仅是故事赋予她们敏感,而这份敏感只能依附在故事中恍如脱离现实、又柴米油盐得特别真实的小场景里。她的人物们就像是在天寒地冻的世界上勉强生存的小野花,虽然有天有地,却仿佛都不是自己的天地快乐满足都似乎不够分量,却又足以让我们去发掘爱。或许,略有缺失的人生,才有助于我们饥渴地珍惜一点点爱吧。之所谓疗伤,便是如此淡泊又单薄地靠一点点纤细的小爱,以期对抗不由自己意志而来的这份茫茫人生。

  《哀愁的预感》读后感(五):生命是一个疗伤的过程

  (旧文)

  她的故事套路总是相似,她缺乏宏大的人文情怀,她驾驭不了复杂的叙事结构,然而她的读者却认真地这样说:“谁喜欢吉本香蕉,谁就是我灵魂知己。”

  这位被她的书迷亲切地称作“吉本香蕉”的日本女作家,正式名称叫吉本芭娜娜。她曾在23岁获得新人奖出道,其作品并不十分为国内读者熟悉。大约十年前,香港导演严浩改编过她的成名作《厨房》,由罗家英、富田靖子以及尚未大红大紫的陈小春、莫文蔚出演。

  《厨房》的故事大概三句话可以说清:“一个女孩的最后一个亲人离她而去,一个男孩安慰悲伤的她。当她开始爱上厨房,喜欢做菜,逐渐忘却痛苦时,男孩的最后一个亲人却又离他而去。于是,安慰者和被安慰者互换了位置,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将背负自身与彼此的伤痛好好地活下来。”

  这样背负自身或是最亲爱者的阴影——通常是死亡阴影,然后倔强地在充满伤痛的世界活下来,几乎构成了吉本小说的全部内容。

  《月影》里,男友出车祸死去的大学女孩,每日在黎明时分跑步,借以修补内心,找到活下去的动力;《哀愁的预感》里,父母双亡的俩姐妹彼此靠近,彼此依偎,找回童年的温存与记忆,也开始面对自己的爱情;《蜜月旅行》中,年轻妻子陪着青梅竹马丈夫旅行,在壮丽的自然面前,遗忘那些所谓宿命的阴影……

  死亡、伤痛、救赎以及暧昧清淡的感情,这几乎是每部吉本芭娜娜小说都有的要素乏味吗?也许。比起许多个性鲜明浓烈生命中充满悲狂喜悲挫的小说角色来,吉本小说中的人物无疑有些太过安静了。在面对不幸的时候,他们看上去软弱、哀伤,甚至手足失措,但他们拥有惊人的韧性。他们用流逝的时间、流转的年华、周遭的风景以及生生不息的自然作为武器,抵御那些直指内心的惊涛骇浪。他们相信,假如快乐有尽头,痛苦也并非不朽。再经历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也总有重现光彩的时候,就如有花谢即有花开,叶枯即有叶荣,就如重感冒过后,总有觉得空气清新、食物可口的那一天。

  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更是生命的规律。

  吉本芭娜娜的写作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她并非人人都说好的作家,她的读者被划分为有钥匙和没有钥匙两类。没有钥匙者,看她的书不到五页就会打瞌睡;而手握钥匙者,却能轻易打开那扇门,走进她的世界,体会到奇异的美感。那是类似夏日清晨,晨露薄时,天空呈现苍紫色,庭院的绿色带着湿意氤氲开来,身上感受到轻微寒意时的美感。

  吉本芭娜娜常说,生命就是一个疗伤的过程。如何疗治生命的伤痛,如何修补残缺的内心?靠自身的韧性,靠温柔宽厚的情谊,靠那些伸过来的友善的手,靠时间这副灵药,靠生生不息的大地。

  《哀愁的预感》读后感(六):治愈哀伤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吉本芭娜娜的书, 是从朋友那里拿到的. 后来又买了几本, 好像在书店还看不到有卖的, 只有卓越或者当当有卖的. 这本书一点也不厚, 算上书评才129页. 吉本芭娜娜的书好像都是这个厚度, 起码我买的几本都是这样, 很精简的感觉.

  没写过书评, 只能写写现在还记得的感觉. 书是几个月前看的, 内容几乎都记不住了.

  书的开始, 很阴沉, 其实整本书都没有明快的感觉. 只是开头感觉更诡异似的...因为毕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作者的书, 风格并不熟悉.

  当一层层的面纱被揭开时, 节奏变得紧凑了, 不像开始时那么悠闲的叙事, 但依然生活化.

  整个故事蔓延着淡淡的哀伤...不过看的时候并没有那么沉重的感觉, 起码我的反应很平淡.

  看到主人公登上梦想中的山峰时, 自己的眼泪突然流了下来...似乎那时, 整本书的悲伤才没过了胸口...其实, 早就笼罩了整个身体.

  吉本的小说中, 有些语句是很经典的. 这本中记得最深的就是:

  所谓的离家出走,是有家可归的人才做的事…

  书的标签写着"日本疗伤系小说教主", 评价吉本. 可能应该翻译成"治愈系"吧~

  对于这个概念没什么理解, 也没听过"治愈系音乐". 这本书可能算是第一次接触这个类型的东西吧.

  看了之后觉得, 感觉, 当人的心伤到了极致之后, 不是灭亡, 就是重生.

  重生, 才是真正治愈了伤口吧.

  所以, 治愈系的小说还有音乐才蔓延着无尽的悲伤吧.

  《哀愁的预感》读后感(七):我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冲动

  “生命是一个疗伤的过程。”—— 吉本芭娜娜

  那些苦痛在生命里悄悄游走,随时间的推移慢慢行步。但只要一回头,悲伤的出处仍旧猝然伫立眼前,比起痛苦,更想哭泣着大步逃离……因为大家都是温柔的;在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同时,却丝毫未能留意自己的伤还没痊愈。那有些“自不量力”又有点自以为是的雪野……令我非常心痛。

  我是喜欢雪野的。即便忍受着孤独寂寞也从来不吭一声。在破旧的大屋子里,享受一人的自由——即便她完全没有自理能力,也放纵过头。弥生会想要扣开这样一个“阿姨”的心门……想在她寂寞的时候,只待在她的身边。看好多天没洗的衣服大大地堆在地上,还有后院愈垒愈高的“垃圾”。弥生自小心里就清楚:我的阿姨远比自己想像中的还要脆弱。外公过世也没来参加葬礼,一个电话后就去了不知何处……总是一个人躲起来,总是一个人承受。大概,这就是拥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吧。

  有时我会羡慕这样“自由”的雪野。在会漏雨的屋子里,披着长发光着脚随意躺倒;想睡多久就睡多久。雨天会说心情不好,丢下教室里的同学就回家去。自怜自艾的理由想找多少就有多少……但是,当正彦出现的时候,我和弥生一样为雪野更加担心起来——不仅因为正彦是雪野的学生,不仅因为师生恋在道德上还不能轻易为人所接受,更重要的是:正彦是那么健康的一个男生。不是正室的小孩,从小就有自觉;妈妈活着的时候,喜欢帮忙料理家务。所以雪野才急于逃开吧。太阳光、又太健康,虽然觉得有这样想法的雪野很可爱,但听到雪野在正彦毕业后消失,并告知正彦自己打掉了他的孩子时,我的心底是酸酸的。

  我会有那样的冲动……像小时的弥生那样,就拉着雪野的衣角,不说话。

  就这么两个人一起待着。待着。

  我喜欢バナナ笔下的男孩子。他们没有那么温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和“独到”的生活方式。不论是有着变性人父亲的雄一,还是父母是邪教徒的裕志,又或者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没有血缘关系、各方面优秀的哲生。弥生喜欢自己的弟弟。是的,她没有他不行;即便她从没想过说出口。弥生说不论对抹去的记忆有多么不安,只要哲生对自己温暖地笑了,只要听见哲生上楼的脚步声,就能够安下心来。怕他受班上同学欺负,穿着睡衣在黑夜的街道上,寻找他的身影;哲生他的背脊总也挺得笔直,哲生真的懂得很多道理。弥生说他是通过运动得到了很多真实的体验。哈、相爱的道路曲折不堪,但哲生说不用担心。高考结束就搬出家单过,不是对父母的理解有把握,只是他深信万事总有出路。所以,在向弥生表白之后,对未来做出计划之后,他们在车站分手。

  他的背脊仍然挺得笔直。他没有说其他话语,他们就这样自然得分手。那一刻的哲生虽然有点冷漠,可我觉得真是酷到无法言语了!弥生所爱的,正是这样一个对未来永远抱持希望的男人。

  我一直都有这样的冲动。一直寻找着,能够一同见证成长的彼此,想深深得、深深地抱紧这样一个默默关注着自己的他、或是她。我想,我肯定会感动得痛哭流涕的!

  24岁的吉本是那么青涩。笔下关于爱情和亲情的感动总离我这样近。我的生命中也曾经幻想过许多美好的东西,她似乎全部为我实现了。我无法言喻的东西,她毫无保留地全部说出了口。我会对自己的母亲说,啊、这个作家笔下的人物实在太可爱了,一面在写着这些话语的时候偷偷流泪。无论怎样,我收获了很多珍贵的感受——以后也要坚强、更加坚强。

  时光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f797ac010088ck.html

  《哀愁的预感》读后感(八):还不曾让我失望的香蕉

  每次拿到香蕉的书都会倍感焦虑,那些简介写得如此玄乎,结婚离婚旅行超能力神神鬼鬼,等等我害怕的因素尽数都在。我如此期待她的作品,并且一百倍的害怕她变成另一个萨冈,甚至另一个安妮宝贝。马拉松比赛上中途不支倒地的人有很多,可是人们最痛惜的总是最后倒在体育场的那些,吉本香蕉对于我,就是在不断接近终点的选手。幸好,至今,她还在轨道上。有时候我觉得她就此停下不失为好事,可是我也还想看下去。

  这本是早期作品,相比日后更加自闭的环境,总算主角还有家人朋友,当然还有那永不会在她作品里缺席的爱人,比女主角显得正常却远远不算正常的男主角。我喜欢女主角描述的阿姨,为所欲为又合情合理;也喜欢她回忆的童年生活,兴之所至盛装出去吃饭,随时开拔旅行;同样喜欢她现在的生活,平和普通温暖,没有关闭过自己的人不会明白这样的生活对一些人有多么求之不得;毫无疑问地喜欢她的弟弟,深切同意水老鼠对阳光不可遏制的向往,那样的男人确实无法抗拒,还有彼此的患得患失,无法更加完美。

  对于香蕉,这是本难得的行于外的温暖故事。无论失去多少,仍然处变不惊地做自己,只要自己还没有死,故事就没有结束。想到从前虽然也会羡慕地流泪,还是要在现在的阳光下舒展身体。喜欢香蕉这个很日本美的态度。

  《哀愁的预感》读后感(九):生命是一个疗伤的过程

  quot;纵然是布满哀愁的世界,也有爱可以期待,也要坦率纯粹地活着。"

  -------<忧愁的预感>

  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随手从图书馆抽下它.

  是画面感很强的一部作品.不厚的书,但几乎每一页都弥荡着情感本身的吞噬力量.细节描写尤是功力了得.

  虽然小说起始于死亡和心的残缺,归结于新生和爱的完满,但似乎想表达的主题太多太大,而故事本身又充斥着情绪先行的韵味,读后的温暖无法长久弥留。所以相比个人更爱村上的风格。

  抛开故事本身,去玩味每一处细节、感受人物的心情,不得不说24岁的吉田芭娜娜是一个精湛的漫画剧作家。

  《哀愁的预感》读后感(十):疗伤无须问候

  《哀愁的预感》是适合在一个心绪不佳的不眠之夜看的。平淡的哀伤,与心境相契合,也不需要多么深刻,就这么把自己打发了。

  是从那个老房子开始的吧,孤零零伫立在粗野绿色里的老房子,杂草丛生,爬山虎覆盖着灰暗的墙壁,破裂的窗玻璃上胡乱粘着胶带,屋内灰尘杂物满地,断了丝的灯泡从未换过,时间静止,象——《孤星血泪》里哈薇香小姐的别墅。但是一个人住在里面的雪野,却有着雪白纤细的足踝,年轻,慵懒,与世无争。

  记得第一次看到雪野,着实羡慕,原来懒惰也可以被写成这样理所当然的美。她不做饭,不打扫,起居不定,用水果下酒,下雨天不想上班,没有规律地生活着。宁可寂寞,也不愿意被人打扰。有人来按门铃,有人打来电话,也只当作没听见。发霉的雨伞,无处安放的东西,就当它没有发生过。害怕过于健全的人,不想打乱自己维持已久的懒散生活。

  象一只受了伤的小动物,藏在自己的小窝里,无意展示伤口,躲避人的关注,或许这样就忘记了受伤。十分理解这种回避。如同想要哭泣的时候,被人问候一句怎么啦,好可怜,眼泪就真的掉下来了。如果四顾无人,摔跤了也自己爬起来,或者彻底大哭一场,一切都会过去。

  是否非得暴露在阳光下杀菌消毒,或者用手术刀将坏死的地方找出切除,才是疗伤的正道呢?对不同的人,应该不能强求一致的吧。对某些人来说,可能遗忘式疗法比揭开式疗法更为有效。在“过去”上面盖一块布,搁在一旁,然后,该干嘛干嘛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