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月亮和六便士》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月亮和六便士》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02 20: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月亮和六便士》经典读后感10篇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由[英]毛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元,页数:29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一):终身追求

  这是一个荒诞的追梦的故事

  生活自己世界自私自利男人

  愚蠢女人为他鞠躬屈膝,为他痴狂

  市侩的男人为他痛苦欲绝,生不如死

  而他享受着自己穷困潦倒,被魔鬼俘虏的世界,洋洋自得

  一副讥讽世人的嘴脸

  流露魔鬼般的蛮横与粗暴

  生前是魔鬼,死后是天才

  男人能做到的事,女的也未必不能做到

  洋洋洒洒,洒洒脱脱,心胸旷达,傲气十足

  终身追求或许有

  是真理,生活,绘画

  还是爱情成功,心火?

  男人渴望自由,女人也有自由的灵魂

  人生或许应该分为两个15年,

  15年的安稳幸福生活

  15年的浪荡追梦生活

  或许相互错杂,与对的人去体验

  做女人/在跌宕里找安稳/

  既要狠/同时温婉方算吸引//

  ——关心妍《身为女人》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二):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月亮

  本来想给5星的,故事性和思想都很不错,但是毛姆讲故事讲得有些啰嗦,有些地方看得烦跳着看。

  故事概括起来也很简单:一个普通银行职员突然的某一天,抛妻弃子,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当个画家。明知这样的生活不好过,成不成名也无所谓,他人怎么看更是无所谓。因为这样的极端,反而吸引了两个女人,最后在一个岛屿,得了麻风病而死,死前叮嘱那个和他同居的女人烧光他的画。不出所料,后来他成名了,他留在世人不多的画受到人们珍视。

  据说,小说是有原型的,这个画家是高更。我也没去了解高更的生平,只觉得人生有时候残忍,一幅幅伟大的画,往往出自那些极端痛苦的人之手,似乎极端的死,才能孕育出极端的美。

  看过毛姆的读书随笔,他也一再强调小说要简洁有力,但我看了些他的小说,长篇短篇都有啰嗦的毛病。看该小说时,前部分还算认真看,到了后面,越发觉得有些冗长特别他喜欢在叙事的同时,加入大量议论。不可否认,那些议论单独挑出来,作为议论文看都很出彩,都是妙语连珠,但读者读小说,期待的更是故事上的连续性,议论加进来,使得小说的节奏变得慢,看得我不耐烦。不是说小说就不能议论,但是毛姆的议论太多太密,这点挺不好的。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三):生命狂热而伟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和所有平庸的像一杯白开水一样的人们一样,日日沙丁鱼一样穿梭在所谓的高度文明城市中。两年前的法国梦如今只剩下了一张往返的旅游机票,将巴黎送给自己25岁当生日礼物诺言虽然在别人的帮助即将实现。但很多年前无数次萦绕在梦中的艺术和自由,也在这个吃人的城市中逐渐被消磨殆尽。

  初到这个城市的时候,心里念着的始终是完成学业之后开始追寻自己的梦想。然而生活似乎想征服每一个不屈服于它的人,这个飞速运转的大巨轮像漩涡一样将我抛向涡轮的深处。书中的伦敦股票交易员就是中环金融圈那些面无表情步履飞快的人的缩影。我幸运而又不幸的成为了这个悲哀行列中的一员,带着越来越物质虚荣心和日渐虚伪的灵魂沉重前行,只剩下年少时的梦想变得越来越轻。我可以预见,未来日子,也会如同股票交易员思特里克兰德一样,有一个伴侣,有自己的子女,像这座城市里任何一个平凡家庭,过完不温不火的这一生

  我曾对这种生活模式和不知不觉的变化感到恐慌,对自己的无能为力的怯懦感到愤怒,对渐行渐远的梦想感到焦虑。直至我看到摆脱世俗眼光破茧成蝶的毛姆笔下的特里克兰德,才恍然发现身上的欲望是阻碍着我的枷锁。就像特里克兰德所说的那样,人的一生是如此的短暂,纵使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梦想之中仍然尚恐时间不够,所谓的亲情、爱情和物质的享受世间最为虚无缥缈东西,和他的创作欲望相比是不值得一提的东西。初看到他这些观点的时候,认为他是自私而且没有责任感与冷血的。但在他不顾一切的扑向自己的梦想,与之前的生活做了决绝的分别,我相信他是挣扎过的。当创作的信念统治了一切的时候,他成为了自己的君王。开始或许并不难,放下才是最痛苦和伟大的。

  暂不谈论他为自己的理想流过多少汗水泪水,也不评论他身后的艺术成就有多么的伟大。狂热的信念一旦令自己成为了时间和生命的主宰,无论以任何形式,都会开出绚烂和不朽之花。或伟大、或悲怆、或惊艳。这种生命,就会以另外一种形式,永存世上,熠熠发光。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四):《月亮与六便士》:我只懂得情欲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恋爱。这是人性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地步。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伴侣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性的饥渴在思特里克兰德身上占的地位很小,很不重要,或毋宁说,叫他感到嫌恶。他的灵魂追求的是另外一种东西。有时欲念把他抓住,逼得他纵情狂欢一阵,但对这种剥夺了他宁静自持的本能是非常厌恶的,他甚至厌恶他在淫逸放纵中那必不可少的伴侣,在他重新控制住自己以后,看到那个他发泄情欲的女人,他甚至会不寒而栗。他的思想这时会平静地飘浮在九天之上,对那个女人感到又嫌恶又可怕,也许那感觉就像一只翩翩飞舞于花丛中的蝴蝶,见到它胜利地蜕身出来的肮脏蛹壳一样。”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五):我的艺术不为他人

  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就是后印象派画家高更。所以月亮与六便士其实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一部小说。

  书名意思。我一时不得其解,经过资料查询才得知。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理想,六便士则代表了现实。于是书的内容就是围绕了这个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展开的一个故事

  首先,我想说说他在艺术上的独立性。

  主人公画家思特里克兰德本身开始从事画画这件事就是和我们平时的所了解的是截然不同的俩种概念。我们现实生活中,往往对艺术的培养都是从小的。当超过一定年龄之后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没有艺术的天赋放弃作画。也有很多人也只是把画画当做一种特长,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于是这往往变成了部分人炫耀自己个性资本或者就变成了技术高超的画匠(朗朗-钢琴家)。但是如果大家都是如此的话,那么所谓的理想也就是非常浅薄和不值得一提。所以很多人说要成为一个画家或者说艺术家,其实只是为了成为一个画匠而已。成为一个模仿水平极高的工具,没有主见的应声虫。书里也提到过部分所谓的艺术家,他们往往不敢偏离人们所能理解的艺术的范畴,小心翼翼按大众口味调剂着自己的艺术的领域。就像《阿基里斯与龟》里那样,一致在追随艺术却永远在其后一步。这样艺术便失去了原本意义。但思特里克兰德保持了这种稀有的独立性,他独自思考感受,创作,并且不让别人看他的画,甚至在穷困潦倒的时候还从画商手里把自己的画拿回来。也许是为了保持他那可贵的艺术的纯粹性。

  其次,我想说说他对传统道德的彻底摒弃。

  思特里克兰德本身是在中年家庭美满的时候抛妻弃子去画画,这是让众多人非常不理解的一件事情。因为往往在主流的道德规范里这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情。

  于是思特里克兰德开始走画画这条对于他来说崭新的道路的时候,让人们疑惑和愤怒的原因有以下几条:

  一:他是一个薄情寡义,不负责任冷漠的人。这也是我们和谐社会里被众多大妈或者满口仁义道德的正人君子所憎恶的一种行为,一种卑劣无耻的行为。

  二:他是一个不顾及自身能力的人,因为很多时候艺术的培养都是从小开始,从小打好基本功以后的艺术道路才会更顺畅。有很多朋友也认为艺术是依靠积累的,往往超过一定年龄之后人在去追寻真理或者艺术都是一件可笑的不理智的事情,也就是思特里克兰德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属于自不量力的愚蠢行为。

  三:在众多眼下注重物质生活,及时行乐的人看来,高更的放弃殷实的家庭生活去过一种颠沛流离,衣不遮体,居无定所的生活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就像一个精神病人一般。

  而如果有人会如此这般有以上三条任何一条认为的话,那他对高更所追求的书中作者所阐述的那种感性的艺术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无法认同了,读后感《《我的艺术不为他人》--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至于画家死后突然间成名,众多画家生前交往的人开始诧异,也是值得理解的。因为在日常生活力,大部分有理想的人们在成人之后往往就放弃了继续思考,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后就匆匆定义人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当百思不得其解之时,也就随意放弃思考的权利,跳入社会这个大机器中,随着既定俗成的道德观念去生活,人云亦云不亦说乎。

  而思特里克兰德他在挣脱了主流道德的约束的同时,建立着自己的价值体系,那就是我要画画,我要离开,我要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我要过我自己的艺术人生。当然还有很多朋友说现实生活和追求理想生活都无可厚非,但是事实上追求理想生活的人才是真正可贵的,俩者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接着,我想从艺术的角度来阐述。

  我一边看这本书,我也到百度去搜索了高更的作品。开始的时候看那些画还是不能理解这些作品的伟大。然后在到书中寻找答案。原来高更把人画的扭曲,色彩运用的古怪,就是一种他对事物最本初的印象,其实也是人的一种自然情感的流露。如果事物原本在自己内心样子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不能表达出来呢?非得临摹的像原来的事物才可以么?原来高更作画是想让某部分作品神似,也就是每个人心中都有可能产生最原始印象的感觉表达出来。

  然后,说说他所追求的艺术的人生。

  在高更的身上,绘画是他的天赋,是呼之欲出的本能。而他后半段所历经磨难的人生其实不失为一种艺术人生,是他抛弃一切而争取来的。这种审美人生和他之前的通俗人生相比是截然不同的,这便是月亮与六便士的差别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所有的不在乎社会道德伦理的行为,便可以理解了。抛弃家庭,和朋友妻子私通并且毫无所谓,与人交往内心的傲慢毫不遵循文明的礼节等等我们都可以感觉他是一个无意识追求本真的人,他的所有这些我们不能认为他是一个流氓地痞。因为他的这些做法完全是因为他追求的是令他自己热泪盈眶的自我的释放。

  作为他来说,人的一生活着就是要为自己而活,这就是人性。从我们社会里从小教育集体性来说就是一种反差,磨灭了个性和人性,过于机械化。在他看来追求艺术的真谛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从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太晚。也就是一种觉悟。他的行为告诉我们:人的道德观念可以有各种,我们不能太过于规范而抹杀了天才的产生和人性尊重,人追求的艺术可以是原始的接近自然的直观并非是顺应大众口味的。

  人的生活方式有各种,并非只有大房子,好车子,好食物以及舒适方便,食物干净优美才算得上生活的品质,当有更崇高的追求的时候,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退而求其次,因为所有的上述的所有的确无法与高更或者真正艺术追求者追求的那种艺术的美相提并论。那种辉煌的美在我们感受到之后是多么令人震撼激动。这也是精神世界给人的满足于物质世界给人的满足的巨大差异,物质世界只会让人越来越冷漠越来越机械。因此再次在这里提到俩种生活绝对不能相提并论,过于注重物质的人就更不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所有的情感都被压抑伪装起来,非常不真实,虚伪。

  最后,关于高更的死。

  高更最后在美如画的小岛创作,意外得病死去之前让他后来的妻子烧了他人生最后的一副画,也就是他认为终于找寻到的艺术。我认为画画就是他想表达他内心对这整个世界的认识的方式,他对美的认识和追求。最终他终于找到这样的感觉。也就是圆满了他自己的追求。他并没有要求非得得到更多人认可,他这样做法不像有的艺术追随者总希望让人们看到他们的作品,急切的希望被关注的做法和心情。他,高更只是要满足自己的追求,一种坦荡不刻意的追求,他有一种独立的不依附他人的伟大性格,一种对待艺术的纯净性和不功利性。

  并且他的行为也和那类想影响他人的艺术家和作品分离开来。这就是我们认识的高更,这也是被小说神话了的艺术家思特里克兰德。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六):天才的选择是否值得鼓励?

  这是一个天才的故事:一个普通人,抛家弃子,苦苦追求艺术,终于成为天才,最后惨死异乡,死后才得到评论界的认可。

  听故事的过程到是兴味十足,毛先生对各色人物的评论,一方面让我不断发笑,一方面又增长了我这个交际面狭窄的人的见识。故事结束了,我却有点惆怅:好似天才(们)异于常人对生活所做的选择,是美妙的伟大的艺术的,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选择的生活,满满的是虚伪荒唐可笑至极。如果更多人受到毛先生这样的鼓励,做出类似选择,是否足以解构我们所处的世界,建立起另一番也实在荒唐的景象呢?难怪我的那些持有理学学位的熟人,总是批评艺术里满含的感情。不过,这一切也可能只是我的过度想象,毛先生的意图根本不值得我担心,而是为了让读者产生他所希望能激起的情绪:感到恐怖怪异平和,又难以忘怀。这会是对他的写作艺术的最好致礼。

  顺便提一提,本人很早以前就提出了同毛先生一样的评论: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不过当时,我的出发点只是反对某个友人对重金属和摇滚的那种歇斯底里的热爱。毛先生的出发点是对艺术的品平不是一件难以掌握的事,仅仅是对情感的觉察和感知。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七):爱情不过是和吃饭打嗝放屁一样的事情

  我不记得年少的时候我是否读过这本书,那个时候自以为是是看了许多书,也不能说毫不用处,只是囫囵的吞下去,哪里管得了理解感悟这么一说。如果早点领悟一星半点或许也就没有这么多笑话。世界上最好的小说或许并不是跌宕起伏的情节,悲情感人的故事,是把现实一点点剖析给你看,你甚至在其中看见了自己的血肉。这就是我理解到的好的小说,某种程度上毛姆就是这样的小说家。

  他关于爱情的态度,爱情只不过是你内心的某种空洞,甚至你人格上的残缺。关于女人他的评论让身为女性的我既愤慨又无法辩驳,那感觉就好像你穿着一条破洞的丝袜在街上然后有人毫不犹豫的大声呼喊出来,你窘迫至极却又无可奈何。好在跌跌撞撞的经历几段感情过后,虽然迟钝但是也好像渐渐领悟出来,原来爱情不过是跟生活中吃饭放屁打嗝一样正常的事情。甚至不如,你不吃饭放屁打嗝还难受,没有爱情你若是自己看开是一点都打扰不到你的。难怪每每和某君闹别扭,都会被说你们女人真是麻烦。女人追求起爱情来那真真是恐怖之极,就好像宗教狂热分子一样,仿佛通过这样的途径他就可以成仙得道,功德圆满。她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而且还打着光明正大的旗号,我是爱你的,我是因为爱你才这样的,因为爱你,因为爱你所以你要被捆缚在我的身边。女人被他内心的狂热所驱赶,不知道是天性使然还是文化原因,反正一个女人总是以爱情为终身的事业。仿佛一个女人没有人来爱或者不爱一个人,就好像她是残缺而不完整的。有时候不得不羡慕男人,天生没心没肺没烦恼。男人很少为了爱情伤春感月,最多低迷几天然后就一切完好。

  其实这样想想自己也曾经毫不犹豫的跳入这个火坑,被自己所谓的爱情折腾得六亲不认三观尽毁,回头想想真是可怕。我发现我写不出什么深刻的句子。女人啊,还是追求点其他的东西,比爱情和取悦别人更高一点的东西,并不是为了所谓遇到最好的人做什么最好的自己,现在网上流行的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一类的恶俗语言,其实也是在暗示你做到最好的自己你就可以得到爱情,一切的终极还是爱情。真是让人气愤。爱情或许是存在的,裹杂着欲望想象以及孤独,但是并不是万千少女想象中那么完美,不过是跟生活中万千事物一样。

  所以我也逃不过种群的局限性,即使是否定我也写了一大篇关于爱情而对书中关于艺术人性的讨论视而不见。我悔过。关于这个问题等哪一天我可以讨论的时候再来另写吧。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八):他是个坏人也是个伟大

  我对里面的一段话印象比较深刻,他说外界对我们的看法是类似敌人的存在,而良心则是类似监督者这样的存在。因为我们受“敌人”的威胁,良心就监督着我们自己的一言一行,遵守制度和传统。但若是像画家那般完全不在意外界的看法,那良心的存在似乎就没啥作用了。这样的人放在社会里,就如在巴黎一般,他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了。

  但是什么是“坏人”呢?坏人的基准又是什么样子的。从他周围环境来看,恩,他抛弃妻子,他破坏了朋友的家庭(当然不能全怪他),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一般会被称之为“坏人"的。但他确实无疑是个伟人。在历史长河中,反而这样的人会被大家铭记,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历史会记住他不是因为他的那些行为,而是他留下来的精神财富。

  历史经常会将一个人的贡献夸大然后淡化他的其他方面。人们逐渐也就不记得他曾经是个”坏人“了。最终他说,他成为一个在众人心中的伟人。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九):一个关于死去之后的价值

  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一个伟大的画家,一个在生前都令人不以为然,走漏眼的天才。也是死了之后,他的画才令人关注的。生前他的画原先都是使人无法看懂的,更有甚者认为一点儿也不美。

  当然了,生活中肯定不乏发现天才的眼睛,不然的话,上帝也城府太深了。而略夫就是其中一人,他从一开始就能从查理斯的身上看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一种无法言语的美,可以作者正因为要起伏波澜的缘故吧,把略夫写成一个笑话,他的夫人也被查理斯所吸引,不知道是悲剧还是闹剧。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略夫的性格是对自己老婆是一往情深,还有的就是对他所认为的天才有种无法形容的崇拜。事实证明的的认为是没有错的。

  天才这东西本来就总不是与生俱来的。

  我们对于伟大的人来说,我们往往认为他们从小就有很好的天赋,有不得了的本领。正是这样吧,查理斯的人生轨迹才令人那么的感兴趣,因为他正好相反,在他人生的后半段才表现得那么朴树迷离。

  一个40四十多岁的人放弃身边安稳的生活,独自一人来到大洋的彼岸,追随自己心中那个磨砺两可的东西。

  我只能说真的很勇敢。随着作者深入的了解,原来他已经不仅仅用勇敢来形容了,简直说是神奇吧。他真的好想着了魔那样似的,对世事的事情一点儿也不关心,完完全全淹没在自己的世界里,可能就是得到了上帝的指示?天才往往令我们费解,我们总是让凡尘俗事扰乱左右,平平凡凡,普普通通过好这一生。最后,查理斯的所作所为是无法理解,但不得不承认他的伟大。

  曾听老罗说过:

  “我们不管输和赢,只管认真”。而查理斯正真做到了这一点了,已经把死付诸于外,还有什么值得恐惧了呢。认真已经完完全全融入骨子里了。尽管不成功,一生亦无憾。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十):月亮和六便士

  此书是毛姆最著名的作品,仅次于《人性的枷锁》。而书中的思特里克兰德肯定是以高更的生平为蓝本。当然也只是蓝本,而非高更的传记小说,所以毛姆才更改了主人公的姓名。而作品中的思特里克兰德显然作者进行了相当的艺术加工。   思特里克兰德的人生究竟如何去评价呢?其实如书中最后的那两个医生的人生一样,是追求自己觉得内心平安幸福的生活,还是去追寻着世人认为的幸福生活,哪种是真正的幸福,外人谁也不知道,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标题才是月亮和六便士,是追求如月亮一般的梦想,还是拥有现实中的六便士(金钱社会地位)。思特里克兰德是前者。   思特里克兰德的人生还是很有意思的,前半生过着与常人一样的生活,甚至还算是成功,靠着双手成为中产。可是梦想的力量在他内心无法之强大。他没有办法扼制。于是在四十岁时抛弃妻子和一双儿女,毅然开始了学画的道路。从世俗观点来看,这无疑是疯狂的行为。谁也不能保证其“成名”。可是思特里克兰德根本没想过“成名”,他的内心告诉自己,他只要画画,人生不能再浪费,要画画。仅此而已。其实高更的内心可能也是如此想的。因为他到塔希提岛的行为就可以证明这一点,高更应该没想过“功成名就”,甚至没办法肯定自己死后能得享大名。可是他依旧去了,去画了。也许这就是真正的艺术人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