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被討厭的勇氣》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被討厭的勇氣》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02 20: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被討厭的勇氣》经典读后感10篇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由岸見一郎 / 古賀史健著作,究竟出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S 300.00,页数:2014-10-3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討厭的勇氣》读后感(一):一本与心灵对话的书

  花了5个来小时读罢此书,引发了许多思考不同于说教,书中通过哲人与青年激烈辩论的五个夜晚分别作为五章,哲人层层递进的为青年解开疑惑。 第一夜,介绍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彻底否认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心灵创伤理论原因论,提出目的论。不能完全认同,但确实是一种积极观点,如果一直信奉原因论,大概会止步不前。目的论肯定了人的主观性,只要想改变,就能够改变自己,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主观态度来改变自己。 第二夜,提到一切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提到了自卑感,以及自卑情结优越情结是活在他人的期待中。我们应该为自己而活。 第三夜,提出我们不应该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停止寻求别人的认可,这点很赞同也深有体会。并且给出了方法,即“课题分离”,学会放下别人的课题,寻找自己的自由。 第四夜,提出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从课题分离到找到共同体感觉,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方法则是“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并且提到了孩子教育问题,过分批评和表扬都不好,因为会建立纵向人际关系,而应该鼓励,从而建立横向人际关系。 第五夜,把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们的关心,方能建立起共同体感觉。提出一个很有启发的观点,人生不是线状的,只在乎终点,而是一个个点组成的,是一连串的刹那。过程结果有意思,我们要学会舞动人生。还提到要以“存在标准”来接受自己,而非以“行为标准”来接受自己。具有敢于平凡的勇气。人生的指南针则是“他人贡献”。 读过一遍过后,其实有许多观点没有消化,也有部分不能赞同的观点,觉得阿德勒的理论有些过于理想化了。但能引发这么多思考,是一本好书。

  《被討厭的勇氣》读后感(二):一场思想风暴

  这本书给我前所未有的思想感观、看这本书我每次都认为这个青年就是我、他与我有着完全一致想法、包括对自己的厌恶、想要过的更好、不甘平凡等等

  在和哲人对话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决定是自己做的、理由是自己的借口!我想到自己也曾有不想结婚念头、我一直以来心里都在责怪父母、我的父亲家庭不是很负责任、也曾对母亲不忠、而母亲并没有选择离婚、直到已经50多岁了、现在母亲依然过的不幸福、她每次都会和我抱怨、抱怨父亲对她不够好、父亲的毛病、我也曾劝他离婚、可是她说都是为了我、为了我才不离婚、这让我十分痛苦、我认为我的出生是一个错误、因为我他们才不能离婚、也因为我的无能、不能让母亲快乐、我无能、无法改变母亲、我恨自己、讨厌自己、我尝尝深夜无法入眠、经常想起这些事情泪流满面、但与此同时我也在怨恨我母亲、为什么要不停得和我说这些事情?面对这么多的压力、我有着深深地挫败感、责怪自己都是自己的错!我认为我之所以对婚姻悲观态度、都是因为她们的生活不幸福、看过这本书我发现、其实只是我自己不想结婚而给自己找的借口、为了“报复”父母而这样做、为了报复父亲对家庭不忠、报复母亲不停和我诉说传递给我婚姻不幸的事实、让他们认为是自己的过错、我只是想去惩罚他们、类似的人生借口还有很多、比如我不喜欢交际、是怕受到伤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于是按照别人的期待而活、所以在人前特别辛苦、感觉疲惫、于是更加讨厌交际、只喜欢独自相处、这全是人生的谎言、借此安慰自己没有错、都是别人的错、让自己继续持续现在的生活、而不去做任何改变、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从一切不可能改变、反正我已经这样了、的想法中跳出来。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不去迎合别人、做自己开心的事情,人要为了自己而活一直是我的主张、这本书给了我理论指导,其中也有部分我不赞同,以后慢慢补充~

  《被討厭的勇氣》读后感(三):一连串的刹那

  被讨厌的勇气

  因为看到林依晨微博推荐所以下载来看的 这本书用青年和哲人对话的方式阐述了阿德勒的学说 正如柏拉图用同样的方式宣扬了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的苏格拉底的学说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列为三大心理学术家 但好像他最不为世人所知 他提倡目的论而不是原因论 他认为一切烦恼的根源都源自人际关系 我们需要分清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 自我接纳 他者贡献 那个青年的好多疑惑都恰恰是我存在的问题 虽然度过之后并不能立刻改变些什么 但也算是帮助我看清了许多问题 希望我可以做到自我接纳 他者信赖 他者贡献 活在当下 不是虚幻言论 而是真切现实 既然人生不是一条线 而是一连串的刹那 那么就好好的过好每一瞬间吧 别怕 会越来越好的。-----20160325 于匈牙利布达佩斯宾馆

  《被討厭的勇氣》读后感(四):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刚刚看完这本书——诚品销售榜第一名,也是当季最热书籍

  书中提到的一些观念比较新颖,首先就是彻底否定“决定论”——例如:咖啡馆里,服务生打翻了咖啡,刚好都泼在我的身上,这是我新买的衣服,于是我特别生气,朝着服务生大吼大叫。我认为是因为服务生泼了我咖啡,我才生气的大吼大叫的。——典型的决定论例子。但是阿德勒坚持的是“目的论”,认为我是为了达到大吼大叫的目的,而制造出愤怒情绪。愤怒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而你之所以要大吼大叫,是为了用高分贝威吓服务员,借以贯彻自己的主张。而这又与后文提到的“报复”“自卑”以及“纵向关系”等有关

  我摘录的文中一些我认为经典句子

  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自卑情节,是指开始把自卑感当成某种借口使用状态

  所有人际关系中的纷争,差不多都是因为一脚踩进人家的课题,或是自己的课题遭到干涉所引起的。因此我们必须站在“这事谁的课题?”的观点,将自己和他人的课题切割开来。

  完全只在乎“别人是如何看我”的这种生活方式,其实正式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我”的生活形态

  我们称赞或责备对方,不过就是“要给糖,还是抽鞭子”的差异而已,背后的目的都是操控。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一切的“纵向关系”,提倡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应该是“横向关系”。因为以纵向方式来看待人际关系,认为对方比自己要低一等,所以就介入了。

  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方式,在阿德勒心理学中成为“鼓励”,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

  人会因为得到称赞而形成“自己没有能力”的信念

  人在听到谢谢的话时,就明白自己是对他人有贡献的。

  人只有在觉得自己有价值时候,才会有勇气

  我们不以“行为”的层级,而是以“存在”的层级来看待别人。不以别人“做了什么”来判断,光凭他本身的存在,就值得让人表达喜悦感谢了。

  如果为“此时、此刻”点上闪亮的聚光灯,应该是看不见过去,也看不见未来的吧。

  所谓的人生,就像一圈又一圈跳着舞,跳着的每一个瞬间,成为一连串的刹那。只要跳舞的“当下”是充实的,就已经足够。

  人生一直都是处于终结的状态。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没有活在“当下”。

  行动面的目标:1、自立。2、能与社会和谐生活

  支援这个行动的心理面目标:1、我是有能力的。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的就是社会意识。把别人当成伙伴,并感觉到“有自己的归属”,就成为社会意识

  要把对自己的执着切换成对他人的关心,拥有社会意识。其中需要的就是“接纳自我”,“信任他人”还有“贡献他人”这三项。

  总体来说,我认为这本书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值得学习。但是我看完这本书的震撼远远没有看完《遇见未知的自己》那样强烈。可能与文章翻译人物对话的言辞有关。当年轻人提出质疑的时候,大师经常说“根据阿德勒的观点”之类的话,可能是这种方式让我觉得好像是大师在给人上课一样语句也没有温暖的感觉,硬梆梆的。年轻人的反应有点太夸张。还是喜欢张德芬老师文章的语气和语调,犹如一道暖暖的光,直抵心灵深处,这也是心理学治愈类书籍所需要的很重要的一个特质把,不是单单论点论据摆在那里就可以的。从这个方面来看这本书还有改进的地方

  以上

  2015年1月13日

  台湾

  《被討厭的勇氣》读后感(五):前後部份自相矛盾

  以我自己所見,書是分成兩部份︰個人以及社會。

  個人的部份,算是部份認同。我很同意他說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畢竟這是你自己的人生。現在的我正在努力這樣過日子,也努力學習不要評價別人的生活。但說到"目的論"就有點保留。我不否認大部份人都在找借口給自己逃避,我自己也經常這樣。但這不代表過去的生活不會影響現在的人生,不代表沒有創傷後遺症這一回事。要是你跟一個三餐不保的孩子說,你現在的生活不會影響你升學的機會 ; 要是你跟一個被強姦的女生說,你不敢再跟男生交往,是你找借口去退避,這樣不是有點離地嗎?

  至於社會的部份,不就是跟前部份自相矛盾嗎?前面不是叫我只顧自己就好,後面卻跟我說人最大的幸福感是貢獻他人。這部份我真的不能理解,而且略顯雞湯。

  整體而言,因為用對話來表逹,很容易入口,所以還是會把第二集看完的。

  《被討厭的勇氣》读后感(六):《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 渠海霞译

  通过这本书对阿德勒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全篇用对话讨论形式为文本,让深奥的哲学思想很清晰的呈现给读者,通俗易懂。虽然他的思想感觉有悖常理,但是很多名句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收获也是满满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课题分离”“活在当下”的三点要求-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自由就是被人讨厌”……很多观点咋听到感觉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最后又被作者的论证一次又一次的给降服了,觉得阿德勒的这些观点是有道理的,说的我心服口服

  虽然我能接受作者的一些观点,而且认为是很好的观点,但有的观点也不能全部的认可。阿德勒主张目的论,我觉得我还是个因果论的追随者,虽然追随因果论,但我觉得目的论有时候确实存在,比较矛盾;作者否定赏罚教育,我也不太认可,赏罚教育确实有它的弊端,但也有它存在的原因,我觉得赏罚就是对价值观的一种引导,没有批评与表扬,就没有是与非、善与恶的区别了……这也许就是矛盾论,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书中论证的案例也是很有说服力的,很典型,比如十八度的水、脸红恐惧症、格尔迪斯绳结……很幸运遇到这本书,读了这本书让我变得轻松了很多,可能是受他的课题分离的思想的影响,“把马牵到水边,喝不喝水是马的事情”,这句话用在教育孩子身上非常合适!有空还想再读一遍!

  《被討厭的勇氣》读后感(七):快速导读

  简读

  这是我在台湾交换期间人气很高的书-台湾大大小小的书店进去第一眼就能看见的,那时我系统地学习心理学刚有半年的时间,还是同学的老师推荐给同学推荐给我的。

  看到这么别扭书名我心里是排斥的,感觉它有故弄玄虚之嫌,一打开看还是对话的形式,我更不屑了,因为我觉得这一定太碎片化,不能帮助我构建好完整知识体系

  但……发生了好多事情,有好几天晚上抑郁到不能睡着,左思右想到最后「我不能接受别人拒绝自己的好意才让我这么难过,我缺乏接受不完美事实的勇气」的想法让我顿悟,过了不久好多事情全想明白了。我才明白为何要取这么一个名字,很多问题的症结的确是因为当事者缺乏勇气。

  理解了这点后我开始读这本书,发现好的内容不拘泥于形式。这本书是哲学家岸見一郎以古希腊哲学为根基,解读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的《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的对话版,是这位哲学家和一位自由撰稿人共同编写。

  核心是“阿德勒心理学理论”,不过结合了一些经典的学说和现实的情境,再加上对话的形式包装更具可读性,也就是所谓的将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变成了通俗易懂的“下里巴人”。

  所以啊,对心理学感兴趣,没有深入了解过阿德勒;经常发脾气,感到不幸福/不开心还不知道为什么;“拖延症”;找不到人生意义等看完这一本书下去,保证药到病除豁然开朗积极向上阳光灿烂心花怒放……没有效果你来找我,免费咨询,治好为止。

  观点

  本书涵盖面之广论证之具细,岂能是只言片语能道尽?所以此次和以后都只展现一小部分和特别笼统的框架。

  首先,肯定会介绍阿德勒啦,心理学三大巨头之一,这个自行百度/wiki吧,但我再多说一个有意思的事:正巧今天早上听罗辑思维说到了他,阿德勒是弗洛伊德(也是三巨头的之一)的学生,可是阿德勒没这么认为,他觉得我们俩虽然年纪差个几十岁,我跟你是同事,我就要按我的规则,去建立我在学界的这样的一套体系,所以两人关系水火不容,他们各自的理论也是截然不同。诶,你肯定就会想,那都是精神分析理论的祖师爷到底哪个对哪个不对呢?嘿嘿,我就不告诉你,你看完自然就明白了。

  欸,你会发现作者二人宽泛地讲好像也是师生关系呢。

  中心思想

  1.人活在当下

  2.人所有的烦恼都源自于人际关系

  3.目的论

  由以上思想会延伸出这些个论点

  1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2 自卑常常被当作借口;人生不是与他人的竞赛;会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认错不意味失败;要甘于平凡

  3 情绪是捏造出来的;不幸的人生是你自己选的;世界不是别人改变的,只有我才能使它改变……




  看了这些是不是觉得不是三观受到了挑战就是“心灵鸡汤”,无论怎么说你都不会信的?所以这本书的存在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因为有些理论的接受门槛真的很高却又非常有用,而此书就由浅入深从而渐渐的让你不能自拔,哈哈。我呢,就模仿做一个导论的导读吧。

  情绪是捏造出来的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你妈很生气地和你扯着嗓子吵架,突然有个电话打来是她的领导/客户,你妈的语气就立刻变得很温和而且有礼貌,聊完挂下电话后,她还是不会忘记骂你;

  服务员不小心汤洒了你一身,你会不会破口大骂?那如果你正好身边有把刀,你会不会忍不住杀了他?你可能觉得这太极端了,不至于之类的,欸,这就说明愤怒并不是不可控的。

  -可是我是真的很气啊!

  -你不是真的气,你是为了达到训斥别人的目的而捏造了愤怒的情绪。你想通过大声吼叫使对方屈服,就像前面你妈的例子一样。至于为什么,因为你除了愤怒大吼大叫外,找不到更有用的方法来惩罚冒犯你的对方。

  这个思路很实用啊,当你理解了这点之后,别人再冲你发火你就知道了,他为什么要发火呢?因为他想惩罚/震慑你但找不到其他方法。

  明白这点你就不会被他的情绪带偏了,如果是你错了,想办法弥补就好了;如果是他误会了,你表明自己的立场澄清事实。

  还有一个很好的证明

  在日常交往中,你可能不是因为某个人的缺点而讨厌一个人的,而是因为你讨厌这个人所以看他哪里都不顺眼;分手的恋人就是很好的证明,当他们相爱的时候感觉对方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一样,完美无缺;直到经过某件事后对方连呼吸都会让你感到厌恶,撂下一句“你变了”从此分道扬镳。

  对待同样一个人态度却截然相反,原来“因为某个优点”吸引你的对方,最终的优点也可以被你看成缺点。

  自卑被当成借口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自卑感是人人都有的,它是促进人们前进的动力,让人们“追求卓越”。而人不可能一下子达成卓越,当理想无法达成时就会产生一种低劣无能的感觉,有些人面对这种情况时采取了“简便方法”,把自卑当成借口:“因为我学历低,所以我无法成功”,“我没有办法结婚是因为父母离婚”,“我长得不好看所以我没法结婚”,“我基础差所以没法考出好成绩”用这些「表面上的因果定律」(把本来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说的关系关系重大,并让自己接受这个说法)、同时不愿相信 努力时可以改变现状的让自己心安理得的不追求卓越。

  这样的心态被称为“自卑情结”,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还会衍生出“优越情结”:因为A所以达不到B,所以只要没有A我就能达到B,说的好像自己很优秀。

  高晓松讲过这么个段子:北京人特喜欢吹牛

  -我干什么成什么!

  -那您干成什么了?

  -因为我什么都没干所以我什么都没成。

  拿自卑做借口,可以让自己沉浸在虚伪的优越感之中,甚至可以通过“炫耀自己的不幸”让自己比别人特别,用不幸支配别人(这么说有点匪夷所思所以要看了书上的论证方式才能明白)。

  “我这么不幸你凭什么不帮我?”不光是道德绑架的问题,而是你一旦决定把不幸当成工具你就永远不能离开它。

  当你看明白这些,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有蜜汁优越感,有些人靠着卖惨过生活。

  所有的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

  没有人类这个群体就不会产生“个人”这个说法,如果世界上从头到尾就你一个人,你根本不会有“孤独”的概念。

  -是啊,那又怎样呢?

  没有所谓的内在烦恼,一切烦恼的根源都是因为他人的介入。

  烦恼没有办法解决的原因又是,无法割舍别人的课题。

  不希望别人讨厌你是因为你想获得别人的认同,你为了获得认可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责任,把满足别人的期望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对自己和他人不诚实的生活方式;

  -这岂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不,介入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

  你可能觉得正常人怎么会这样,其实这种现象很普遍:很多父母把自己的未能完成的愿望寄托子女身上,把自己认为幸福的生活方式强加于子女,于是逼婚,逼考如此普遍以至于成为社会现象。

  ……

  疑惑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些论证解释不能完全使我信服,比如“人生一直处于终结的状态”,人生取决于现在,而不是过去,未来,过去我能接受,但要说不取决未来,像是否定了「目的论」,后来又说当我们遭遇困难的时候想想“今后可以做些什么”,感觉有些矛盾。

  是我的逻辑出了问题没看明白还是什么原因,希望有小伙伴能帮我解答。

  in the end

  这是本好书!不光是入门心理学之首选,还值得反复读+思辨,遇到一些困难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目录快速检阅,怎么看都有不少收获。

  以上是我在我的新公众号 “我就和你不一样”发表的一篇文章,觉得不错欢迎关注!

  《被討厭的勇氣》读后感(八):《被讨厌的勇气》——札记

  阿德勒的心理学要让我们摆脱的三大束缚

  一.来自过去的束缚,过去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过去。弗洛伊德理论是过去生活在你的潜意识里面,时刻影响着你的现在。

  二.人际关系的束缚,你所有的自满和自卑都来自别人的评价和期待。理想的人际关系应该是,我爱你,与你无关。做到独立的自我,也就是如何处理好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三.来自未来的束缚,人总是幻想着未来升职加薪,走上成功道路。着急奔向未来,其实就是对当下的不满。我们应该强调当下的意义,如果过好当下每一刻时光才是生活的真谛。

  第一夜:我们的不幸都是谁的错

  通过牺牲自己,讨好他人,从而获取价值感是一种病态模式。

  世界并不复杂,是我们自己的认知把世界想的太复杂了,我们要立足于目的论,而不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我们可以采取行动去改变,去选择自己的生活。当你选择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你就要有摈弃现有生活方式的决心!

  当你说,如果有时间,我会…如果我去做了,也会…说明你还只是活在那种可能性中,而没有真正做出选择。只有你真正付出了行动,你才能摆脱那种活在幻想的可能性中,给你带来的虚无缥缈的感觉。当你想说这种话时,有时候为了骗自己找了很多理由告诉自己为什么不能那样做,把原本简单的世界弄得更加复杂,所以请真正去做吧,只有做了你才会有收获,才会有发展,那些你找来的理由也会不攻自破。

  阿德勒的目的论: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因为之前受到的教育大都是来自弗洛伊德的原因论,精神分析,认为人生是由于人的童年经历决定的,所以要一下子接受阿德勒的观点还是有些难得。不过个人还是觉得阿德勒的观点很有道理,这是强者该有的姿态。

  第二夜:一切烦扰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扰。

  在人际关系中不可能永远不受伤,不要因为怕受伤,就从一开始就产生拒绝心理。生活中经常有时候因为怕被拒绝,自己先把自己裹在保护壳里面。生活中的“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也是一个常见的栗子。

  自卑感是因为自我价值认识偏差产生的,人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卑感,但是没有人可以一直忍受这种状态。自卑感不一定都是坏的,有时候因为看到更美好的事物,想要更美好生活带来的自卑感会刺激你采取更多的行动去做出改变,去追求更好的东西,这是正面健康的姿态,但如果没有这种勇气,就会从自卑感变成自卑情结。

  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负面情绪书里解释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了一种不努力,不作为,不愿意做出改变的借口。要消除自卑情结,就需要做到不害怕失败,不怕被拒绝,因为没有人可以在社会中永远不受伤。

  自卑情结有时候会发展成另一种状态——优越情结,常见的例子就是“权势张扬”。通过金钱和权势来显示自己的特别,沉浸在这种“虚假的优越感”中。阿德勒的观点: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生活中有些人会自夸自己不幸,津津乐道甚至夸耀自己成长中的不幸,这是他们想借助这些不幸来显示自己的特别,用这一点压住别人。弱势群体是社会里面最“强大的群体”!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网上很流行的一句话,“你弱你有理”,很多弱者不求改变反而更加享受强调自己弱点给自己带来的福利。所以有时候还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人生不是与别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就好,没必要把自己和别人比来比去,前段时间看《自控力》那本书里面也提到了,当你给自己设定某个目标时,想要提高自己自控力,实现这个目标时,千万不要拿别人来做比较,假设当你最后实现目标,超越某人时,你就容易沉浸在成功喜悦中,又容易放纵自己,失去自控力,如果目标太高难以达到,你又会被挫败感笼罩。

  人际关系中斗争与复仇

  当人际交往中因为私愤,被人当面辱骂时,你要考虑下这个人隐藏的“目的”,当被人言行激怒时,也要认清对方这是在挑起“权利斗争”。他可能是想通过斗争取得胜利,进而证明自己的力量。如果你采取正面反抗,互怼,那就正中其下怀。这也就进入了双败的局面,因为就算你在这次竞争中赢了,马上你们就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复仇”。对方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形式进行报复。面对攻击挑衅时,需要做的就是不做任何反应,控制我们的怒气。书中把怒气当作了为了达成某个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式,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我们也是可以交流的,理解这一点应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怒气。

  第三夜:让干涉你生活地人见鬼去吧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了别人的认可,认为人没有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自由可也以理解为不再追寻别人的认可!阿德勒把人生分成三大课题:工作,交友,爱,爱包括了情侣之爱和亲子之爱。这其实基本攘括了人整个生命中涉及到的所有小课题。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分清自己的课题和别人课题,不去干预别人的课题,也不要受别人影响自己的课题。区分某个课题是谁的可通过看整个事物发展下去最后的承担者是谁,谁承担这就是谁的课题。比如说学习这个课题,好好学习最后考进好大学承担者是小孩而不是大人,那么学习这个课题就是小孩。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是”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干预。当然,当你迷茫时,你也可以选择请求别人帮忙,听听别人的意见,而不是一味地受别人影响,被别人左右你的课题。

  过分看重别人的看法,就会去追寻别人的认可,尽力去满足别人的期待,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书中认为这是你还不能完全做到课题分离,把别人的课题也看成了自己的课题。别人怎么看你是别人的课题,你无法左右的。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过分看重别人的看法,只要完成好自己的课题就行!生活中很多人会感慨因为单位或者领导太SB,导致自己没法好好工作。其实这何尝不是没做到课题分离,不管领导怎么样,那是领导的课题,而你是无法干预的,你只不过是在为自己不好好工作或者工作能力不强找了个这样的借口罢了。就算领导是真的SB那么,你也要认识到工作是你自己的课题,别人是无法干预的,你一样可以把它做好,如果做不好可能还是自己能力问题。

  自由的代价就是被人讨厌,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希望可以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但这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及其不自由地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事情。所以自由有时候就是要付出被人讨厌地代价地。因为,只有你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贯彻自己生活方式,你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其实我们生活中也几乎没有绝对的自由,不管你生活在哪个国家。如果无法做到追求书中所说的自由,那享受相对的自由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四夜: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过分追求认同表面上看是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其实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因为你只关心了”我“这个概念。你是因为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执着。凡是执着与”我“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我们要把”对自己的执着“换成”对他人的关心“。

  在人际交往中,首先不是去考虑”这个人能给我什么“,而是要思考”我能给这个人什么“,只有你付出了你才能融入到这段友情,爱情中去。很多人总是期待着别人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如果期待落空就会大失所望,非常愤慨,产生”这个人为什么什么都没为我做“这种想法,实际可能他已经为你做了很多,只不过没能满足你所期待的。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一个盲人高考生考上大学,学校准备了单独的房间,配备了专门的老师,可是家长仍然欲求不满,觉得学校什么都没做,因为没有配备导航犬。呵呵。

  阿德勒不赞成表扬也不赞成批评的教育方式。书中把表扬定义为: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而且表扬会营造除一张强和弱的上下级关系,表扬他人的目的在于”操纵哪个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不包含感谢也不包含尊重。感觉作者说的还是蛮犀利的。如果不表扬不批评,那怎么教育小孩呢,书中支持”鼓励“的方式。表扬是纵向具有从属关系,而鼓励是横向的平等关系,课题分离的。感觉这就是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的区别。书中还提到,表扬会让人形成一种奖罚效应,为了获得更多的表扬,最终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如果是小孩就会按照老师和父母的期待生活。这个和前一章提到的要做到课题分离,不追求认同感是相悖的。

  人只有在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会有勇气,自卑则是对自身价值认识出现了偏差时的情绪,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如果当你发现自己的价值,你就能够接纳自己,建立起直面人生课题的勇气。当你发现你自己对身边的人,对家人,对社会有用时,你就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哈哈,说白了生活中你帮助别人,努力工作其实都是在创造价值。有人可能说工作是为了赚钱,并不是为了创造什么价值。正常情况下你的工资都是和你创造的价值成正比,而且当你创造价值多,拿到工资高,你才更有底气,当你创造价值少,工资低,你就容易没底气,更容易有自卑情绪。这其实和书中观点可以说通的。

  第五夜: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我们需要做到“自我接纳”,重要的不是给予了我们什么东西,而是我们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是不同的,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还要暗示自己说“我能行”,这也是容易导致优越情节的想法。自我接纳是假如做不到就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身边很多朋友都是自我肯定,而不愿意自我接纳,包括我自己有时候也是这样,但很多时候是不自知的,只有旁观者清,书中还是说到了要害。

  书中提到了“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三个概念,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同时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其实说白了就是接受真实的自己,不求回报不怕背叛地信赖他人,把他人看作自己地伙伴而不是敌人,同时帮助他人,鼓励他人做到“他者贡献”。这样才能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

  阿德勒地心理学目标:1.自立 2.与社会和谐相处。

  支撑这种i行为地心理方面地目标:1.“我有能力地意识” (这里就是自我接纳) 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这里包含了 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书中定义幸福为贡献感,获得贡献感地方式手段不止一种,前面说的追寻他人认可也是获取贡献感地一种手段,只不过这种手段是通过他人地认可来获得贡献感,最终就会导致你不得不按照他人地愿望来过自己的人生。这样获得地贡献感是没有自由的,我们追求幸福的同时也是要选择自由的。

  第五章很强调“此时此刻”这个概念,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当下,纠结过去,过分关注未来。生活中很容易这样,对过去的失败耿耿于怀,沉浸在过去的成功中。亦或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想要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可以唯独此时此刻不做出任何行动,只是虚度光阴。相信很多人都会这样,抛开过去,未来那些虚无的东西,认认真真过好当下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生活。

  《被討厭的勇氣》读后感(九):扯下这块遮羞布

  被讨厌的勇气

  岸见一郎

  如果说当下所有的不堪,都是缺乏勇气的咎由自取,你会怎么回答?

  接触《零极限》里外在的一切是内心的投射,所有的错误都是过往记忆的重复,清理内心便可改变外在的环境的理念。

  那这本书指在探究你的记忆错在了哪?

  有书评说“这本书是扯下人类最后一块遮羞布” 一针见血!

  我们就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认为我们现在的性格缺陷都是因为童年受到精神创伤。像是从小缺少认可的小孩长大就非常希望被表扬。而这一理论也成为我们不愿改变的借口。

  这本书采用的阿德勒心理学正好相反,认为“决定我们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我们随时有可能做出改变,只要拿出勇气来!

  其中书中的观点也很标新立异,比如说

  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人际关系。

  课题论,为自己而活。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哪怕是你的孩子自由就是被人讨厌

  (突然想到一句话,凡是说追求自由的人,大多都不知道自由是什么)

  不去做规划,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这个零极限的专注当下,等待最好的安排不谋而合)

  …

  所以,你真的能拿出改变的勇气吗?

  《被討厭的勇氣》读后感(十):這種想法的存在也沒有意義

  這種想法的存在也沒有意義

  好像如果你覺得這本書能帶給你甚麼震撼與人生的重大改變

  那其實只是一個假象

  畢竟你就是想要這樣而已吧

  對話錄有一個典型是為了要追討出每一個辯證的邊邊角角與細節

  導致年輕人總是變得異常偏激與蠢,不是笨,而是聰明得腦死

  而哲學家卻又行屍走肉般的好人好事代表似的木頭讓人很想舔他鼻子看他做何反應

  一定要寫成這樣嗎

  一定嗎

  就沒能寫一個拾荒老人帶大的好女孩與變性的成功企業家對話嗎

  不行嗎?

  (我在鬧脾氣而已)

  如果理解哲學只以幸福為導向那樣永遠走不出像夢一樣的迷霧吧

  (去你的佛洛伊德)

  何不試著理解並且承認

  你就是釋迦摩尼

  你就是希特勒

  你也是愛因斯坦與賓拉登

  然而這正是阿德勒的奇妙之處

  被討厭

  根本不需要勇氣

  勇氣是從不在阿德勒想法裡的角度觀看這種哲學的一種謬誤

  就好像「少囉嗦我只關心我自己」聽起來怎麼樣都很機掰。

  希望人類可以整體地往這方向前進,而且不為了什麼。

  絕不是幸福。

  甚麼人生為之一變

  變你老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