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埃涅阿斯纪》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埃涅阿斯纪》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04 20: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埃涅阿斯纪》经典读后感10篇

  《埃涅阿斯纪》是一本由维吉尔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371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000-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埃涅阿斯纪》读后感(一):一些笔记

  1. 爱征服一切,让我们屈服于爱吧

  2. 宇宙和谐歌唱

  3. Lacrimae rerum——万事都堪落泪,无限忧郁情绪悲天悯人、怀疑以至宿命论的情绪

  4. “我们不是没有经历痛苦的,我们忍受过比这更大的痛苦,神会结束这一切的”

  5. 艾伦.坡曾证明,忧郁是最富于诗意的情调。

  6. 被征服的人只有一条活路,那就是不要希望有活路

  7. 你的诺言的确给过我们安慰未来前景足以抵消过去的命运

  8. 把富庶的特洛亚消灭的,把它高大城堡夷为平地的,不是像你所想的是海伦罪恶美貌,也不是应受责备的帕丽斯,而是天神,是无情的天神。乌云蒙蔽了你的繁衍,遮住了你的视线,你周围都是乌黑的运气,我来把它拨开。

  9. 我三次想用双臂去搂她的头颈,她的影子三次闪过我的怀抱,不让我捉到,就像一阵清风,又像一场梦似的飞走了。

  10. 我有一种死灰复燃、古井生波之感。

  11. 不幸的狄多心如火焚,她如痴如狂满城徘徊,就像一头麋鹿,在克里特岛的树林里徜徉,不提防被一个携带武器的五羊人从远处一箭射中,而牧羊人自己也不曾理会他的羽箭已经留在他的身上了;这头鹿穿过树林和迪克特山间小径奔跑,那根致命的箭杆一直扎在他/她的腰间。

  12. 说来奇怪,她身上每片羽毛下面长者一只睁开的眼睛,一条舌头,一张聒噪的嘴和一只竖起的耳朵

  ——苏打绿《彼得与狼》

  13. 三次她试图坐起来,用两肘支撑着,三次倒在床上,用迷惘目光迅速哦高天的光明,她找到了,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这种神学的、宿命论的价值观其实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一旦有事情发生时候,竟然从古至今的人,想法都一毛一样

  《埃涅阿斯纪》读后感(二):一个人浪漫,两个人的灿烂/一点无关紧要感想

  在维吉尔(Publius Vergilius Maro)《埃涅阿斯纪》这部史诗里我们不谈战争,不谈历史,不谈英雄。我们把目光投到在这部史诗中的牺牲品——爱情上面。在特洛伊战争后埃涅阿斯逃难到了北非繁盛的迦太基,遇见了北非女王狄多,两人互相爱慕并坠入爱河,最后阿涅阿斯却因不愿放弃自身肩负的建国之务,忍痛离开狄多女王。狄多女王无法接受爱情的打击选择了自杀作为最终归路。爱情,是炽热的,单纯的,自私的,或可以是无坚不摧的,也可以是一碰就碎的。狄多把自己的生命雕塑成这段爱情最后的纪念品,埃涅阿斯坚定转身,开拓帝国,为这段爱情画上一个悲伤残酷的句点。后来的读者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或痛惜这可怜的女王,或笑这痴情女人假设各种如果,似乎想要在这些无法实现的设定中逆转这段崩溃的爱情。

  狄多女王的爱情炽热真诚,她为爱情献出了生命。但埃涅阿斯的爱情也同样炽热真诚,只是他找到了生命中重要的能跨越爱情的事情。其实爱情里面并没有谁对谁错,当初一切允诺付出都是你情我愿的,无论最后结果如何,都不能责怪谁,毕竟这个结果是双方共同经营出来的。狄多可以不用自己的生命为这段爱情描上如此沉重的一笔,她可以重新走出阴霾,继续经营她的繁盛的国家。可每一段爱情里的主角只有局中人自己,我们不能保证狄多能重新站起来,狄多自己也不能保证。

  如果人生像一份麦当劳的超值套餐,那么爱情可能就是里面的蘸薯条用的番茄酱。没有番茄酱薯条还是好吃的,超值套餐还是超值的。可人生不可能是一份麦当劳的超值套餐,不喜欢就换一份,没兴趣就换一家。可知道生命只有一次,而爱情并不定义着全部。两个人在一起,爱情会蒙蔽了双眼,对方的一切都被理所当然地接受。但时间这个东西除了是“能治愈一切”的异能者,它还是个无情的揭发者,它逐渐把两个人的缺点暴露出来,然后逐渐累加到一定的程度,继而进位为放弃或习惯。能习惯固然好,这时候的爱情便升华到另一个阶段。可不能习惯呢,厌倦,不理解,争吵便入汹涌而至,直至把两个人之前建筑的一切摧毁,露出大家都无法接受的狰狞面目各奔东西。两个人一直走下来,所谓灵魂的契合,化学反应的碰撞,都得承受各种或来自自身或来自生活考验。即使狄多女王和埃涅阿斯在那一刻两个人都没有放弃对方,可未来呢?

  无法揣测的爱情又能带他们走多远?回到当下,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多的揣度猜测。两个人之间变得可赤裸相见,却无法敞开心扉。就像蔡明亮的《爱情万岁》里的三个主角,享受黎明前的放纵,隐藏着自己,灵魂越来越坚固越来越冷,爱情在人与人之间悄然出现,却微薄得一吹就散。《爱情万岁》里唯一不万岁的就是爱情。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甜言蜜语,却知大爱无言,大言稀声,情话如此多,真心实意又有几许。有人说越长大越孤单,爱情似乎变成了一味摆脱寂寞孤单的良药,可是为什么有一天你会觉得你必须和另一个人分享,你才不会寂寞呢?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了隐藏自己的内心,一个人独享的快乐,变成了两个人的负担。我们总是说不再相信爱情了,把它看成洪水猛兽,却依旧在心底对它隐隐期待,何其病态。

  比起今日的我们,无论狄多或是埃涅阿斯在这场爱情里都是那么的勇敢,他们曾经爱得无比坚定,纵使最后两个人都以各自的方式放弃了这段感情,可这一下放弃也是如此潇洒坚决。我们抛下狄多女王的死,抛下埃涅阿斯的不告而别,其实这个结果会是这个故事最好的结局。如果杰克没有沉入大西洋海底,如果爱德华没有回到山上把爱与思念化成每一年的雪,如果每一个故事都能像贺岁电影,那么爱就不可能如此的刻骨铭心。如果注定那个他或她只是生命中一个经过的场景,再不舍都不能再驻足了,的确会有那么一些人住进了心中,可还有一些人最后却变成一张张堆在角落照片,蒙上无感情温度灰尘。总有很多路是要一个人走的,爱情不是生命的全部,日子有来有往,一个人也可以很浪漫,明天或许能抵达更灿烂的彼岸。从为爱心碎的狄多,不告而别的埃涅阿斯到今天看到的形形色色的爱情,信心真的有被打击到了。爱情变成了一场赌博,十赌九输。可是为了一局的翻盘,我还是愿意倾尽全力,在这个渐渐冰冷麻木时空,找到那一个值得我倾尽全力的人,写一段两个人的灿烂。

  纵然生活会快乐也会寂寞,明天也请好好地过。

  《埃涅阿斯纪》读后感(三):感谢你和大家分享你的意见 · · · · · ·

  感谢你和大家分享你的意见 · · · · · · 

  请勿在评论中转载他人的文章。如果需要,请放在前页右下角"埃涅阿斯纪的论坛"里, 并请注明原文作者和出处链接

  如果评论涉及电影和小说的结局和关键情节,请勾选“有关键情节透露”。豆瓣将显示提示,以免没有看过的人扫兴。

  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评论设有50字的最低字数要求。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右下角"埃涅阿斯纪的论坛"里发表

  欢迎blogger转载自己的作品 · · · · · · 

  请注意评论和个人blog的不同写作方式。好的评论应该能让读者在短时间内知道书或电影在各方面的优劣。你可能需要简化大段的情节描述和个人感触

  你可以在末尾提供原文在blog上的permalink。豆瓣会自动将"http://"开头的地址转为超文本链接。

  《埃涅阿斯纪》读后感(四):语言修辞的典范

  博尔赫斯对维吉尔的赞美勾起了我读《埃涅阿斯纪》的欲望。细看每个句子都是用心的推敲的杰作。精美,工巧。用文学巨擘形容他一点不过分,但习惯于根据作品的历史作用而非美学价值对文学作品加以取舍的做法使其被渐渐忽略。

  ——不说古希腊人乘着夜的间隙进入特洛伊城,他说是利用月光友好静谧;“特洛伊城已然逝去”这种形容让人怎不唏嘘;“诸神对命运作了不同考虑”来解释命运的多舛;他没有谴责人的好战的疯狂温柔的说那是“对铁的钟情”。他像诗人一样平和的对世人讲述着,下笔的审慎并不影响叙述的流畅,在语言的国度里,他是皇帝。看他写的诗句,会感激,感激这个逝去的作家告诉我有如此美秒的修辞。

  书越看越发现,总有新鲜广阔领域让自己兴奋焦虑

  我的好奇心,我的认知盲点。

  《埃涅阿斯纪》读后感(五):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狄多女王爱情悲剧别样叙述

  爱情。 一开始并没有爱情。是神的恩典或者不怀好意的捉弄----神秘的爱火吹进心里,居心叵测的维纳斯与丘比特暗暗令她不知不觉地中毒。一箭穿心。一箭穿心带来的痛楚……及痛到极致之时酣畅淋漓快感。痛楚,与快感。爱情所赠与我们的,无外乎这两种。酣畅淋漓注定是短暂的,易逝的,唯有痛苦永远年轻。她爱上了,像一只中箭的麋鹿,落网的孤雏,无比惊慌无比可怜无比动人。她落网了。她的命运已被注定:这爱将杀死她的国家她的肉身她的灵魂,自杀的灵魂只能进入地狱,永失天堂之爱。 她的名字叫狄多。她所爱的那个男人英俊神武高贵温柔受尽命运的折磨----他叫做,埃涅阿斯。 眼泪纷飞,呐喊,剑与盾牌,无限远又无限低的天,血与铁,飘扬的长发金碧辉煌风起云涌。爱情与战争一样残忍海水拍打着岸堤。爱情像海水一样辽远温柔。她掩住心口,脸色必定苍白,月光下用青铜镰刀割来的,饱含着黑色有毒的汁液的药草,医治不了她的心伤。痛苦与快乐的表情相似,恨与爱很相似。他来了,他又走了。她的爱恨像春天野草一样疯狂地生长,无法克制。 从那一天起就开始了。雷电交加,洪水从山上冲下。腓尼基的狄多与特洛亚的埃涅阿斯在神的安排神的注视下,躲进山洞,结为夫妇苦难与死亡从这一天就开始了。高山之巅的仙女们的欢呼就像哀号。英武的男人,多情的女人,他们的罪愆是他们的无辜。神的游戏凡人是玩偶。 埃涅阿斯必须遵从神的旨意离去,狄多架起柴堆准备向天神祭献自己。爱情是一场灾难,足以毁灭除它之外的一切。一箭穿心。不,不,万箭穿心。眼泪纷飞。飘扬的长发金碧辉煌。雷电交加。……这有如毒药一般强烈的爱,与有如蜜糖一般甜蜜的恨哪!…… 剑刃刺进胸膛,烈火炙烧血肉。这一种疼痛与因爱而生的那一种相比,可曾逊色许多?肉体与灵魂,在疼痛中得到解脱仇恨被烧成灰烬,爱也是。绝情的特洛亚人在海上忘见这壮丽的火光,狄多最后的诅咒将她死亡的恶兆紧紧笼罩他的船舰。 这肉身的焚烧。比不幸更不幸,比幸福更幸福。因为对他的爱,她背叛了对已逝夫君永不再嫁的誓言;因为他的离去,她亲手将这爱,将自己焚毁。总是要背叛。总是在背叛。生命在爱与恨的夹缝中摩擦得快要着了火……背弃从前,又被将来背弃。 她饮下了爱的鸩酒。这甜美醉人的汁液尚未从唇边干涸,她已经因爱的罪名被安放到地狱之中。在但丁的《神曲》中,她被叙述为“让情欲压倒理性的犯邪淫罪者”。不,不,没有爱情,有的只是------“邪淫”。 有什么是重要的。有什么是在乎的。爱情不是高尚的,生命不是美丽的。生之欢愉或者死之痛楚,其无奈都是一样的。 那么强烈的爱恨,多强烈的爱恨,在那一把熊熊大火之后都被烧成灰白死寂的灰烬。她在地狱“哀伤原野”徘徊,怀着不久前的创伤。然而她的魂魄在经历那样强烈的爱恨之后,已经完全绝望。当埃涅阿斯遵从神的旨意游历地狱,在“哀伤的原野”望见她,怀着深情与懊恨与她交谈,力图抚慰她之时,她孤苦的游魂并未流下一滴泪。她一言不发地走开,用“不原谅”来作最后的一丝反击。已经微乎其微了;她的爱恨所能激发的力量;她的诅咒无碍于神之子伟大功业的最终实现,她的悲欢,她的爱恨,她的生死,都是无足重轻的…… 而那一颗被爱情折磨与损蚀过的灵魂,只能在地狱之中,那一片原野之中,隐秘的爱神树林之中,寻找片刻的安宁……而这安宁,依旧带着创伤。一个女人的命运,因爱情而曲折动人,因爱情而万劫不复。 爱情? 无关爱情。

  《埃涅阿斯纪》读后感(六):从“安奇塞斯之子”到“父亲埃涅阿斯”

  对于任何一个《埃涅阿斯纪》的读者而言,在看到史诗标题后,他们脑海中第一个浮现问题便会是:埃涅阿斯是谁?这个追问几乎贯穿了史诗始终:史诗主角是何人?他的过去如何?将来又何去何从

  史诗甫一开头,维吉尔就给了我们一个大致的答案。诗人开篇便说,Arma virumque cano[战争和英雄是我要歌颂的(对象)](1.1)[本文中《埃涅阿斯纪》英译本按The Aeneid, trans. by Frederick Ahl, Oxford Worlds Classics,Elaine Fantham 2007.下同。中文按《埃涅阿斯纪》,杨周翰翻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必要时会对引文进行重译。引文均给出行数,不再注明页数,下同。行数按前揭英译本,拉丁文按Persues Digital Library.]。据此,两个关键词和史诗主角联系在了一起,“英雄”和“战争”,而它们都指向城邦政治的层面。紧接着诗人讲述了英雄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他从特洛亚来,此时经历着磨难,要在意大利建立自己的城邦,建立罗马。诗人又进一步告诉我们,这一切都因fatum[命运][ 原文为fato。]。在接下来的阅读后我们会发现,整部史诗唯一始终在场之物,正是命运。

  在卷一第一次正式地介绍自己时,埃涅阿斯使用了sum pius Aeneas[我是虔敬的埃涅阿斯]的说法。这并非他在宣称自己的德性,而是在定义自己[ Lee, M. Owen,前揭书,pp64.]。诗人对此英雄第一次的形容便是“以虔敬闻名的”。虔敬意味着必须遵循自己对神,对国家和对家庭的义务,也包括对待命运的态度。在家族关系的叙事中,维吉尔使用了Pater[父亲]安奇塞斯,pius[虔敬的]埃涅阿斯,puer[儿子]阿斯卡纽斯。虔敬的埃涅阿斯被置于了父亲和儿子之间。在家庭之中,埃涅阿斯自然既是一名父亲又是儿子,虔敬是他为人子、为人父所被诗人突出的品质。

  当然,父与子的关系亦可引申入政治领域。儿子是一个需要得到帮助与保护的角色,处于从属的地位;与之相对,父亲则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与义务,也意味着统治。在史诗的前半部分,埃涅阿斯从一个家庭中的儿子逐步成长,成为一名真正的父亲,承担着他的责任,在共同体中的地位也得到了确立;后半部分,其领袖的身份得到了进一步彰显,他已经不再只是阿斯卡纽斯之父而真正成为共同体乃至罗马的“父亲”。在这一过程中,他最突出的固有品质——虔敬,指引着他在漫长旅程中前行,完成他的返乡之旅。

  一.从“儿子”到“父亲”:过去到现在

  我们第一次得知埃涅阿斯儿子的身份[ 严格意义上来说,只要是个男的就肯定是个儿子。但是此处所说的儿子是出于一个人际关系中来说的,也就是说必须处于一个母子或父子关系中我们才能断定一个人儿子的身份。]是维纳斯出现时,在这之前,我们刚刚目睹了处于风暴之中的埃涅阿斯,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他本人(1.92- 101)。当风暴结束之后,我们第一次看见了埃涅阿斯身上最重要的品质——虔敬——对义务的投入,并且是一种与毅力无关的品质。当他的部下在沙滩上休整时,埃涅阿斯仍然在查看地形、为同伴获取食物。在使用鹿肉时鼓舞自己的同伴,却把痛苦深深地埋藏在自己的心底(1.208-209,220-222)。在与母亲的交谈中我们发现,虽然是共同体的领袖,却显得孤独无助。然而,出于义务他又必须要前往迦太基,“埃涅阿斯一面责备着母亲,一面向城堡走去”。在下文中我们会发现,在卷十一帕拉斯的葬礼时,埃涅阿斯做了一个同样的个人行为[ “他一面说,一面流着泪。然后走回营地去……”11.29-30.]——这正是他的虔敬所呼唤着的。

  我们直到卷二埃涅阿斯回忆之时才知道他的父亲是谁时,也正是在卷二卷三的回忆中我们最清楚地看到了埃涅阿斯身为人子、身为臣民的样子:在特洛亚沦陷时,埃涅阿斯始终遵循着战士的伦理,杀敌作战;在说服父亲不成的情况下没有选择离开而是选择继续保卫城邦;在安奇塞斯通过朕兆判断离开特洛亚是正确选择后,埃涅阿斯遵循着父亲的旨意,肩背老父、手牵幼子逃离,父与子的双重身份的虔敬要求得到了最好的展现,他不再只是一个儿子而同时是一个父亲;带上家神、圣物又指向埃涅阿斯对家庭和神的虔敬。事实上,当他向乔装打扮的母亲介绍自己是“虔敬的埃涅阿斯”时,他就解释并限定了自己虔敬的范围:他的虔敬指向着众多方面,家神、家长、共同体、使命,为了履行虔敬他正承受着绝望与痛苦(1.378-385)。于此同时,当他带着父亲和儿子逃出特洛亚之后,他开始被放置在一个天然的流亡领袖的地位上,共同体的“儿子”也从此时起开始逐步成长为共同体的“父亲”。

  在离开特洛亚的航途中,每到一处,埃涅阿斯第一眼总是习惯性地看到神祇的庙宇或祭祀活动。卷三中神示虽然直接发生在埃涅阿斯身上,但是他仍把这些问题都交给安奇塞斯理解和判断,才会开启下一步的行动。对父亲“权威”的遵重是他为人子女之虔敬的最重要方面。同时,这也说明埃涅阿斯暂时还没有能力真正承担起共同体“父亲”角色的能力。

  在这段被穿插在现在时空中的过去叙述中,我们对埃涅阿斯的印象或许会停留在“虔敬的儿子”上。但是维吉尔在讲述这段回忆时,一开始便告诉我们是father Aeneas在向狄多叙述(2.2),在结尾,也是father Aeneas(3.716-718)。维吉尔自然知道埃涅阿斯是罗马的父亲,如此叙述的目的似乎在于让我们明白:成就埃涅阿斯最终成为“父亲”的,恰是他还以“儿子”身份时的经历以及一以贯之的品质。然而,在叙述的最后埃涅阿斯告诉我们,他的父亲已然去世了,他在家庭中的身份只剩下了父亲一项;而安奇塞斯之死直接导致共同体中解释神迹之人消失,共同体迫切地需要埃涅阿斯成长为一位“真正的父亲”。

  但是父亲之死似乎让埃涅阿斯儿子的特性强化了,这体现在他和狄多的关系上。因为失去了双重意义上“父亲”的束缚,他可以自由地行事。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当他决定离开迦太基时,几乎所有人都在欢呼,可见共同体中的“儿子”们并不是很希望留在北非。这种“放纵”导致了埃涅阿斯公众性的隐退,然而作为一名“父亲”,作为承担着命运使命的个体,他不能只为个体而活。尽管狄多的动机中掺杂着政治考虑[ 参Richard C. Monti, The Dido Episode and the Aeneid, Mnemosyne, Leiden E. J. Brill,1981. 作者在其中视狄多与埃涅阿斯的关系为一种纯粹的政治关系,是一种对我们理解二者关系的提醒。],但这种政治目的显然与埃涅阿斯所肩负的使命相冲突。一旦如此,立刻就出现了神祇的力量使他回到共同体、回到使命之中。最终促成埃涅阿斯下决心离开的,也正是他对神的虔敬。埃涅阿斯对狄多并非没有任何情感,他也深陷命运与个人的抉择之中。埃涅阿斯曾说,“去意大利并非我的意愿”(4.361)其他多处地方也显露出他的柔情与同情:

  “我绝不否认你的许多恩典,你可以一件件数出来,件件值得我感谢,而且,埃利莎,只要我还有记忆,只要生命还主宰着我的躯体,只要我想起你的时候,绝不会感到后悔。(4.335以下)”

  “埃涅阿斯出于对神的虔敬,虽然他很想安慰一下狄多……为深情而心碎,但是他不得不服从天神的命令”。(4.393以下)

  狄多的情节是一个悲剧。然而正是悲剧中的虔敬促使埃涅阿斯听信神的旨意,最终成长。这反映出在狄多之死中,埃涅阿斯克服了许多的诱惑,家的,停止流浪的,并最终选择服从神的意志。狄多情节是神圣法则对命运观念的启示,在狄多昏倒时,埃涅阿斯对她的恳求和自己内心的呼吁充耳不闻——正是在这样艰难的石刻,埃涅阿斯才显得愈加虔敬。

  尽管抉择艰难,但割舍下个人情感的埃涅阿斯更像是一个共同体的父亲了。离开迦太基之后,卷五中诸多解释神迹(supernatural)决定、建城等活动标志着埃涅阿斯的成熟与逐步实现自我,卷五到卷八每每地出现神迹时同伴们都目瞪口呆,只有埃涅阿斯通晓如何解释他们。先前由安奇塞斯代他做的那些事情现在他已经可以独立地担当了——但这一自我实现的过程仍然有待完成。在卷五中他只是部分地完成了,例如阿克斯特斯建城一事仍然需要父亲来告诉他。但这一连串时间背后反映出的是埃涅阿斯在过去与将来之间的决裂。在西西里,埃涅阿斯开始理解其历史使命的意涵所在,他的虔敬促使着他下到冥府寻找父亲。

  卷六是我们最集中发现诗人称埃涅阿斯为“安奇塞斯之子”之处,与之相连的品质仍是虔敬(6.384-416)。一见面,安奇塞斯便激动地说,“你的虔敬克服道途艰险了吗?这正是做父亲所希望看到的啊。”(679-702)在此之前,埃涅阿斯已经目睹了冥府生活的场景,乃至想留在冥府生活。但安奇塞斯劝导儿子返回人间,给儿子讲述转世和罗马的未来,构筑出以荣耀为基础的人间生活,赋予其此世生命以积极的价值,使得埃涅阿斯欣然离开冥府回到了阳世。正是在冥府父亲的叙述中埃涅阿斯最终明白了自己所肩负的巨大使命,也正是通过这个虚假(fictional)的梦,埃涅阿斯最后一次强化了自己“父亲”的责任意识。

  埃涅阿斯的“成熟”起始于特洛亚覆灭的夜晚。当埃涅阿斯从陷落的城市逃离,他开始逐渐脱离希腊英雄的品性,相反,虔敬这种罗马品性(Romanness)开始逐渐凸显,持续至意大利前的漂泊之中,最后完成于埃涅阿斯的冥府之旅。在冥府中,埃涅阿斯学到了有关神圣真理的知识,正是这些知识为他的虔敬做出了辩护,并因此证明了他的男子气概。于是乎卷七一开头,诗人便告诉我们埃涅阿斯的奶妈卡塔耶死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才是埃涅阿斯在家庭中的母亲。因为维纳斯作为一个神,实际上并不在人间的家庭之中。相反,我们可以设想是奶妈充当母亲该发挥的生理上的角色。至卷六结尾、卷七开头,埃涅阿斯彻底与“父母”分别,真正从一个儿子成长为一个父亲。在冥府中接受的净化使他他坚定了自己的角色,他将坚定不移地去实现自己的命运。诗人在序诗时已经向我们说明,神意总是捉摸不定,并使埃涅阿斯吃尽苦头,但是他仍然充满虔敬(1.220、1.305、1.378)。建立罗马这一艰难的工作只能交由埃涅阿斯这样的英雄进行。埃涅阿斯造就了过去的罗马,同时他带着某些附加的品质,它们还将造就未来的罗马。

  《埃涅阿斯纪》读后感(七):维吉尔: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诗人维吉尔

  我想我最终还是做不成学术的。就像小时候看《红楼梦》,心里不屑的话总是老老实实写在试卷上,例如“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以及婚姻悲剧为主线,展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和种种腐朽罪恶,同时歌颂了真善美和叛逆者朦胧的进步思想”。后来看周汝昌先生的研究,考证出来黛玉应当是投水自沉,宝玉应当定风波最终与湘云重逢:老先生的为人与作风是我一直尊敬仰望的。但是心上总念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 不作声了”那,每次翻到这里总是抵不住一阵发怵;想起林黛玉时,除了那似蹙非蹙、似喜非喜的眉目眼波,便是这声“好”让人久久逃不开。这一年半读的书里只是少有这种打到心里去的东西,前些时看复旦一位学姐说,多少学术、文学研究的评论的理论的看下来,总不复读《金瓶梅》看到西门庆哭李瓶儿的感动。西门庆不过是个胡作非为的纨绔,最丑最恶的反角就是他,然而他“在房里离地跳的有三尺高,大放声号哭”、念着“我的姐姐”的时候却也真的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我怎生忍得!宁可我死了也罢”的真情真意的男人。

  我们评价兰陵笑笑生是伟大的作家,不仅仅是他重现的黑暗时代世间百态,有多少隐约写作的发微义理,有多少政治哲人的审慎讥讽;更在于此,此处人性本真,此处即使隔着千百年,读来还是揪着人心。我以为维吉尔也是如此。

  出于这种心情我相信狄多爱埃涅阿斯,与阴谋、政治没有关系,跟伊壁鸠鲁也没有关系,甚至这爱情能否得到回应也没有关系;不知道是否同神意有关,也来不及去想命运的意图。当我们深陷其中的时候,快乐本身是真实的,痛苦都是。当我们阅读诗歌的时候,只要我们的感动是真实的,爱情就是。同样出于这种心情我始终觉得,就算在爱情诗上,维吉尔是比卡图鲁斯更好的诗人。

  安娜是不信神的唯物主义者吗?是伊壁鸠鲁哲学的信奉者吗?我不确定诗人创造这个人物的意图,也不能接受学者对她的解读。我以为安娜的存在只是因为一个女人的爱情从来不是她一个人的爱情,被爱火折磨的女人一定要有某处出口。恋爱中的少女同情人见面之前对着镜子换了几次发型、几件衣服,多少样首饰戴上又取下、鞋子一双双审视了多久,这些事情她的情人永远都不会知道;但是看着她对着镜子纠结不下、陪着她作出选择的朋友知道:因此我们知道,因此爱情也被我们知道。安娜这个形象是为狄多、更直白的说是为狄多的爱情存在,成为维吉尔第四卷表现爱情的第一个手段。

  接着是狄多一个人的辗转难耐与不安——“狄多领着埃涅阿斯穿过城市中心,指点给他看腓尼基人如何富庶,指点给他看正在建造的房屋;她想要说些什么,但说了半句又不说了;接着她要求他夕阳之下再来赴宴,在筵席上她着了迷似的说她还想听一遍特洛亚的苦难,当埃涅阿斯再次叙说的时候,她侧身倾听着。当客人散去,月色也渐渐暗淡,星辰落下,催人睡眠的时候,她独自一个留在空荡荡的厅堂里,斜倚在他留下的榻上愁闷着……”莎士比亚不也是这样设计苔丝蒂蒙斯爱上奥赛罗的吗?

  没神魂颠倒就不是爱情,没痛彻心扉就不是爱情,起码不符合我们对文学中爱情的期望。狄多的痛苦暗示着埃涅阿斯的选择,罗马的使命与责任重于一切。诗歌的阅读者在咀嚼狄多的痛苦时,在“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特洛亚人从全城各处匆匆忙忙地跑出来,就像一群蚂蚁,想到冬天快来了,去抢一大堆谷物,把它搬放在巢穴里那样,它们排成一条黑线,穿过田地,在草丛中沿着一条窄路搬运着掠夺来的东西,有的用肩膀使劲推着巨大的谷粒,有的殿后,鞭策着一些落伍者,整条小路呈现一片热烈的劳动场面”中,想象、欣赏高墙上的女王狄多——她披散着卷曲的金色长发,把最高贵的深红色穿在身上,白皙的足裸着,一步步走上城墙,日光投下长长的影子。眼看着爱人离去,但是除了远望、除了任痛苦撕扯她没有办法。

  当我们把狄多与她的爱情悲剧放在“对城市所有的义务高于一切其他事物之上,即使强烈的爱情也不例外……对金色的罗马负责,是一切美德之中最为高贵的美德[ 《西方人文史》]”下,她的痛苦更厚重,也更适宜我们享受了。维吉尔的伟大就在于使这种价值或行为准则进入读者脑中而不受排斥,他成功地劝服我们投身金色的帝国而毫无怨言,接受他忧伤而又有节制的智慧。

  “这些让人落泪的,同样也是希望所在:此画如是,此诗如是。史诗并不在于告诉我们历史是好或坏,而是展示历史的复杂性以激起更纯粹更激烈的情绪。我们因此得到更深层的安慰,就连悲伤本身都成为一种欲求。”( Adam Parry,The Two Voices of Virgil's "Aeneid"翻译了一小段,给这里结尾很合适 )

  ·罗马人维吉尔

  维吉尔的忧伤还来自于他站在共和国与帝国的节点上,但是他成功地将个人的忧伤升华成一个民族的骄傲。他“[ 《西方人文史》]创造的埃涅阿斯既是荷马时代的希腊人又是罗马人,既是古代人又是现代人,既是一个当代的阿喀琉斯和奥德赛,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奥古斯都时代的罗马人”,埃涅阿斯是一个“能够创造整个文明”、“可以在自己身上书写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英雄。我们站在不同的时间对事件的感触就相异,在发生的时间去看一切都是偶然和不定,在历史的时间去看,一切都是必然和确定。维吉尔身处历史的时间,但却描述着发生的时刻,埃涅阿斯因为“他能做到这一点而不是别人”成为维吉尔英雄,因为维吉尔创造英雄的时候是谁做到这一点已经成为历史事实。

  其一(卷四)219~278“我的儿,你去把西风唤来,展开你的翅膀,到特洛亚王子那儿去,他现在滞留在迦太基,置命运注定他将统治的众多城市于不顾,你赶快飞越太空,把我的话转告给他。他美丽的母亲向我保证过的不是他现在的这种行径,他母亲也不是为了他今天这样才两次从希腊人刀兵中把他救出来的;而是要他有一天统治意大利,英主辈出的意大利,武功煊赫的意大利,要他繁衍高贵的特洛亚血统的后嗣,并把全世界置于他的法律之下。如果对这样光荣伟大的事业他都无动于衷,如果他自己不肯努力去赢得赞美,难道作为父亲他就吝啬得不肯让他儿子阿斯卡纽斯统治罗马的城堡么?他想做什么?呆在一个敌对民族里不走,他指望什么?他不想想阿斯卡纽斯的子子孙孙和拉维尼乌姆的田野么?”

  其二(卷十)1~15“我当初禁止意大利人去和特洛亚人对阵,为什么你们不遵守反而违反我的禁令?是谁挑起这方或那方的恐惧心理而让他们拿起刀枪走上战争的道路?正当打仗的日子是会到来的,但是催促不得,将来凶狠的迦太基会在阿尔卑斯山上冲出一条路,冲进罗马城堡,给他带来浩劫,到那时你们可以随意,以恨还恨,互相掠夺。”

  这两处都是尤比特的话语,尤比特之所以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全能的尤比特的所知是维吉尔的所知历史,而在埃涅阿斯看来是未知命运——而这样的时间优势造成尤比特对埃涅阿斯的指责,故而完全是强加的。

  “呆在一个敌对民族不走,他指望什么?”,迦太基与罗马的敌对在维吉尔看来是已知的事实,因为布匿战争已经发生,对当时还应该称作”特洛伊人“则不然。此处似乎出现了时间和逻辑的错乱:正是尤比特的神意使埃涅阿斯离开狄多,狄多才说出”我们这两族之间不存在友爱,也决不联盟。让我的骨肉后代中出现一个复仇者吧,让他用火和剑去追赶那些特洛亚移民“;原本这些可以不发生,而且在尤比特说话当时并未发生。以维吉尔的时间出发,迦太基和罗马的敌对已经发生,狄多的结局便必然是死亡。与罗马人的命运作对的人必须去死,哪怕他们的死是为罗马文明付出的不可或缺的代价。对金色的罗马负责,强烈的爱情也必须让步,哪怕这一过程是令人痛苦的,但是罗马的英雄既为未来而生,对过去和未来唯有舍弃一途。[ 《西方人文史》]因而狄多之死同样是诗人制造的一个错乱。虽然她“并非命中注定要死,又不该死”,但其实维吉尔哪里给了她除却死亡之外的结局呢?

  命运尚未展开的时候,历史的必然也只能以偶然的面目出现,维吉尔这样的叙述,带给罗马人的是命运注定的、上帝庇佑的骄傲感和使命感。

  ·政治哲人维吉尔

  阿德勒的《维吉尔的帝国》近年新译之作,幸得一闻,那里是对维吉尔政治哲人身份的解构。维吉尔的忧伤是哲人的忧伤,但他的超越在于他不止于一个像卢克莱修那样的自然哲人。 老教授皮斯说,“我相信维吉尔曾逐渐明白,快乐主义哲学的愉悦只能是个人的——隐居生活(伊壁鸠鲁残篇551 Usener)应该非常合宜于他,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被这些哲学提升至伟大状态。”[ Pease,Publi Vergili Maronis,,页38,注289。]

  当我们站在这个视角去理解维吉尔的英雄时,新的发现出现了——埃涅阿斯的幸福根源于对物性的无知和[xviii]对奇妙形象的响应:“虽然不懂,但他感到惊奇,这些事物令他愉悦(8.730)。”对事物本身、对真理一无所知,对大多数人的愉悦而言是必要的条件,因为在那里有万事皆堪落泪,有关于人类生活之令人哀伤的真相。但带着某种经过恰当形塑成的无知,大多数人至少可以有正当的愉悦,而且,其正当的愉悦可以使他们保持和谐,从而可以为少数人的幸福提供一种条件。”

  维吉尔为大多数人创造的便是这样无知而又幸福的生活。我们可以只享受这样的生活而不必多想,也可以投入他那样忧郁的思考。我既没有后者的天分,又偏偏因为维吉尔已经走出了前者,我只是想着他可能有的痛苦、忧伤、徘徊和为我们的创作。我并不惊奇,仿佛也不是不懂,只是享受着忧伤的愉悦了。

  《埃涅阿斯纪》读后感(八):老头儿们的史诗,《埃涅阿斯纪》

  维吉尔老头是但丁老头最推崇的诗人,这俩老头真是意气相投。

  个人之见,从文本内涵角度来看,后世丰富于前世是不可逆的趋势。当然,文人一直有复古的心理,总以为先圣之书便是完美的。这是历代文人以其新思想附会的结果。原始文本一定是单纯的,过了一百年,便复杂一些,五百年后就又出现了新世界。

  譬如荷马史诗,不过是民间诗人百年来创作的心血结晶,要说有些意义,也是在全人类的奋斗与发现层面上所言。

  《伊利亚特》的关键词:愤怒、中止

  《奥德赛》关键词:探索、发现(这么耳熟?)

  维吉尔传承了荷马以来的传统,正像古罗马文明延续古希腊文明的精神核心一样。然而,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就不单单能用几个词概括了。很复杂。同样,千年之后的但丁的《神曲》,作为《埃涅阿斯纪》中冥府一幕的拓展,文本中蕴含的深意便更无法说清楚道明白了。

  《埃涅阿斯纪》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在故国失落后海上漂泊寻找新王国之土地,颇似《奥德赛》;第二部分是埃涅阿斯带领的特洛伊人在意大利地界上与原住民的冲突以及胜利,又有些像《伊利亚特》。但综合而言,维吉尔借鉴了荷马的叙事结构,可谓“荷马遗风”,但精神实质是完全不同的。

  看书完璧,写三条:

  1、《埃涅阿斯纪》著述的目的,是颂扬罗马民族的始祖——埃涅阿斯。这是诗人独立创作的民族史诗。换句话说,维吉尔其实是屋大维的御用文人,本史诗多数部分是为罗马帝国增添光荣的。

  2、《埃涅阿斯纪》带有传奇文学色彩,较之于有些格式化的荷马史诗,进步了不少。但《埃涅阿斯纪》中的传奇人物不带有延续性,只是在过场中作为“亮点”昙花一现。

  3、《埃涅阿斯纪》中的人物有明显扩大化、神圣化迹象。埃涅阿斯本人显然是个空壳子,没有表情,没有性格,就像一道照耀着的光辉。当然,颂歌,本来就是要神话英雄人物的。同荷马史诗中的人物相比,主要英雄除了愤怒之外基本上看不出什么性格,这是败笔。反而,第二点中所言的传奇人物(龙套角色),令人记忆犹新。

  维吉尔,连同但丁,给人的感觉都是死着老脸,不苟言笑。从他们的文本分析,也许是性格使然。带着忧虑以及希望的诗人,大多是闷闷不乐吧。

  所以,看完了维吉尔,我们还是来看奥维德吧。

  奥维德是个乖巧可爱,心思敏捷,爱苟言笑的老头儿。

  预告:下次的大师读书,我们来看奥维德老头的淫诗《爱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