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与寂寞》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爱与寂寞》读后感10篇

2018-03-06 20: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与寂寞》读后感10篇

  《爱与寂寞》是一本由[印度] 克里希那穆提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1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与寂寞》读后感(一):读着他的作品

  读着他的作品的时候,很多次有非常想哭的冲动,有一种悲伤的冲动油然而来,涌上心头,内心感受到了悲伤和怜悯,在看着他的照片我感受到的是爱,他的处世态度值得借鉴学习用心来感受。

  Many people when they fall in love look for a little haven of refuge from the world, where they can be sure of being admired when they are not admirable, and praised when they are not praiseworthy.

  很多人陷入爱情是为了寻找一个遁世的避难所。在这个避难所里,当他们不值得爱慕的时候,依然有人爱慕他们,当他们不值得赞扬的时候,依然有人赞扬他们。

  Conventional people are roused to fury by departure from convention, largely because they regard such departure as a criticism of themselves.

  传统的人看到背离传统的行为大发雷霆,主要是因为他们把这种背离当作对他们的批评

  《爱与寂寞》读后感(二):书摘

  当你看到一张可爱脸庞——不只是结构对称的脸,而是有深度美感特质智慧活力的脸——看到这样的脸真是令人惊喜,而一旦你知觉到就有了愉悦。愉悦何时变成快乐?你看到米开朗琪罗完美的雕像,你看着它,它是最杰出的作品,不是指主题,而是它的品质。看到它就会产生极大的快乐和愉悦。你走开了,心灵在回想它,开始思考。你认为那是多完美的作品。看到的时候,有很美的感觉,看到绝妙事物的品质。然后思想会唤起它、回忆它,而且会记住你看见雕像时的快乐。然后思想创造了快乐,它带来活力和延续,所以当你看见雕像时,感觉就出现了。所以,思想要为寻求快乐负责。这不是我发明的说法,你可以看到的。你看过美丽夕阳,然后你会说:“但愿我能回去再看一次。”在看到夕阳的时刻,你并没有快乐,你只是看见绝妙的事物,满是光芒色彩和深度。当你离开回到你的生活中,你的思想说:“那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我希望能再有这种经验。”所以,是思想让快乐永存不朽。这就是机制吗?然后会发生什么呢?你从此再也看不到那夕阳——再也看不到!因为最初看到夕阳的记忆仍然留存着,而你总是和它比较。因此,你再也看不见任何新的事物了。

  所以,有人问:你可以看到夕阳、美丽的脸、你的性经验或任何事物,看到它而且结束它,不再存留在心中——不管事情是极为美的或有很深的悲伤,或生理心理上的痛苦?你能看到它的美,而把它全部结束,完全地结束,不保留到第二天、下个月和未来吗?如果你保留起来,思想就会玩味。思想就是把那件事、那个痛苦,或能给你愉悦的事储存起来。所以一个人如何不去避免,而要意识到这全部的过程,而不让思想去操控?

  而爱是什么?显然地,只有在野心竞争、想出名这些事都不再出现时,才有可能出现。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想要出名,有所成就,成为作家艺术家,或什么伟大的事。这些都是我们要的。这样的男人女人知道爱是什么吗?那表示,对一个为自己工作的人来说,不只在小地方,而是与国家上帝社会活动一连串信念认同,他会有爱吗?当然不会。而这就是我们跳入的陷阱。我们能注意那陷阱,真正地注意——不是因为某人的描述——注意那陷阱并将它破坏吗?那就是真正的革命,不是愚蠢的去用炸弹和社会改革来进行。虽然社会改革是必要的,但是炸弹却不是。

  所以,有人不知不觉地发现或碰上,没有刻意,这个东西就称为爱,而其他的则不是。当我们真正了解快乐的性质和思想如何破坏能令人极为喜悦的事时,它就会发生了。喜悦不能够转化成快乐。喜悦是自然产生的,但是当你说:“哦!我很快乐”的时候,你就不再快乐了。

  那些狡猾的人,无法了解爱是什么,因为他们的心灵太犀利、太聪明,因为他们太肤浅——这意味着太表面——而爱是不存在于表面的。

  当你在比较的时候,你不是真的在看着那里的夕阳,你看着它,只是要拿它去与别的东西比较。所以,比较使你无法看见全部。我看着你,你很好。但是我说:“我知道一个更好的人、更高贵的人、更愚蠢的人。”当我这么做时,我不是在看着你。因为我的心灵正在别的事情上,我一点都没有在看你。同样地,我也不是在看夕阳。要真正地看夕阳,就没有比较;要真正地看你,就不能拿你与别人比较。只有当我没有比较地看着你的时候,我才能真正了解你。但是,当我把你与别人相比时,我会:“哦!他是一个很笨的人。”所以,在比较的时候,愚蠢就出现了。我把你与别人作比较,而在比较时,使得人丧失了尊严。当我没有比较地看着你时,我只关心你,不是关心别人。这种真正对你的关心——没有比较,才会带给人尊严。

  所以,只要心灵在比较,就没有爱,而心灵总是在批判、比较、衡量、找出弱点所在。所以,只要有比较,就不会有爱。

  只有当心灵不再以任何方式逃避,直接与寂寞孤独交流时,就会有感情,就会有爱。换句话说,你必须爱它才能去了解它。爱是唯一的改造方法,而爱不是理论,不是信念,它并不遵循任何书籍或社会的规范

  所以,我们无法在理论中找到解答,这只会造成进一步的孤立。只有当心灵、思想不再逃避寂寞时,才会找到答案。逃避是孤立的过程,而事情的真相是:只有在有爱的时候,才有交流,寂寞的问题才得以解决

  我们知道只有在嫉妒、羡慕、占有和支配结束的时候,才会有爱。而只要我们占有了,就不会去爱。

  只有当你放弃心灵的产物,当你的心中没有心灵的产物时,才会有爱。然后你会知道没有分离、没有距离、没有时间、没有恐惧的爱是什么——而那不是为少数人而保留的。爱是没有阶级的,是唯一的爱,只有当你不爱的时候则是例外。当你爱的时候,没有“你”也没有“我”。只有火焰,而没有烟雾

  当我们不完全了解关系时,恐惧便会存在。关系并不是只存在人与人之间,而存在于我们和自然、我们和财产、我们和观念之间。而只要不完全了解关系,就一定有恐惧。生活是种种的关系。活着就要有关联,而没有关系就没有生活。没有任何事物能孤立存在,而只要心灵寻求孤立,就一定会有恐惧。所以,恐惧不是抽象的事物,它只有在和某事有关联时才存在。

  真正虔诚的人是那些全然了解关系而没有问题、没有冲突的人。并不是他们不被打扰,而是因为他们不寻求确定,他们了解打扰,因此,不会因为安全欲望而产生自我封闭的过程。

  “我”是无法实现的,它总是空虚的。当你完成某些成果的时候,你可能有一些成功充实的感觉,但当这种感觉离开,你又回到空虚的状态。所以你开始像往常一样,再次追寻相同的过程。

  我说我爱我的妻子,但是在我内心深处,我知道这个依赖所有的痛苦,但是我放不下。

  能够爱人而无所求,是多么棒啊!

  这是极大的自由

  是的,所以爱是自由。

  你爱任何人吗?那表示不求回报,不求你爱的人回报,绝不依赖他。因为如果你依赖,那么恐惧、嫉妒、焦虑、憎恨、愤怒就开始了。如果你依赖某人,这是爱吗?

  不是——你如何能有怜悯?当我们甚至不能以平常的爱去爱别人时,我们要求的就是比爱更多的东西。

  你看,欲望是感觉的结果。感觉是依附在思想上,思想也依附在感觉上,然后从感觉中产生欲望,欲望需要满足,而我们称之为爱。那是爱吗?依赖是爱吗?在依赖中生出冲突、不确定。不确定愈多,对寂寞的恐惧也愈多,你变得更依赖、占有、专横、独断、要求更多,而因此在关系中产生冲突。而这种冲突,你认为是爱的一部分。我们不禁要问:这是爱吗?

  去否认、否定一切不是爱的,剩下的就是爱。所以我们完全否定嫉妒,完全否定依赖,否定每种占有的形式。由全然的否定就产生了爱。经由否定,你会变成正向。而且最正面的事情就是爱。爱有一个奇怪现象,就是:如果你有爱的时候,无论你做什么事都是对的。当有爱的时候,行动总是正确的,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而且有这种爱的时候,就会有怜悯。怜悯表示对所有人的热情。如果你属于任何的教派、团体或有组织宗教时,怜悯就不会存在,爱也不会存在。只有从这些解脱出来的时候,才会有怜悯。而怜悯有它自己的独特、无穷的智慧。有爱的时候,就有美。爱和有智慧的怜悯就是无止境真理。通往真理的路是无迹可循的——不是卡玛瑜珈、巴提瑜珈等等。只有当悲伤终止的时候,怜悯出现,那就是真理。

  爱意味着极大的自由,但不是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只有当心灵非常安静无私、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爱才会来临……爱是美德精髓。没有爱的心灵根本就不虔诚,只有虔诚的心灵才能摆脱各种问题,而且知道爱和真理的美。

  所以当我们的心了解到思想的印象分析活动都不能够解决伤害的时候,然后心才能在没有任何活动下观察伤害。而且当心灵用我们所说的方式完全地观察它,然后你会看到各种伤害都已消失,因为那伤害就是你自己的形象,而那个形象是由思想造成的。伤害就是来自形象,而且那个形象没有实体。它是一种言语的结构。语言学的意象,是由思想提供的,当思想不活跃的时候,形象也就不在了。那么就没有受伤的可能。了解吗?试试看、做做看——不要等到明天,现在就可以去做。

  痛苦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孤立感,完全的寂寞。也就是,你觉得没有什么可依赖,没有人和你有关系,你完全地被孤立。我很确定你会有这种感觉。你可能和家人在一起,在公共汽车上,或在派对中,而有时你会感觉特别孤单,极度缺乏安全的感觉,觉得自己毫无意义。那是痛苦的原因之一。痛苦是来自于心理上对思想、对理想、对意见、对信仰、对人、对观念的依赖。请观察你自己。这世界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让你看到心里思想的运作。所以请观察那里。

  痛苦另外的原因是失落感,失去声望,失去权力,失去很多东西,和失去你认为你爱的人——还有死亡,这是最后的痛苦。现在,心灵能摆脱这一切的痛苦吗?要不然随心所欲地去做,它就不可能知道对全体人类的爱。如果全人类的生命中都没有爱,不只是你自己,而是全人类都是这样,那么就没有同情,那么你也将无法了解爱是什么。在对全人类的爱中,有特别的爱。但是当对某个人有特别的爱的时候,对其他人就少了爱。

  当你觉得孤单寂寞时,不要将其合理化,你能在没有任何逃避的动作下观察它吗?

  痛苦的原因之一是情感上的依赖。依赖,而且发现那样很痛苦,于是我们试着分离,而分离又是另外一种恐怖的事。为什么心会依赖?依赖是占据心灵的一种方式。如果我深爱你,我会想着你,替你担心。我会用我自己的方式来关心你,因为我不想要失去你,我不想让你自由,我不要你做出任何会扰乱我情感的事。在那种情感中,我觉得有点安心。所以在情感的依赖中,总是有恐惧、嫉妒、焦虑、痛苦。现在,只是看着它。别问我该做什么?你不能做什么事。如果你试着对你的依赖做什么事,那么你又试着创造了另外的一种依赖。我说得没错吧?所以只要观察它。当你依赖某个人或某个信念的时候,你主宰了那个人,你想要控制他,你不想给他自由。当你依赖的时候,你全然地拒绝自由。

  痛苦了结的时候,才会产生智慧。智慧不是你在书本里可以买到的东西,也不是从别人身上可以学到的东西。在了解痛苦的过程及痛苦的涵义中,智慧才能产生,而痛苦不只是个人的,也是全人类的痛苦。只有当你超越它的时候,才能产生智慧。

  《爱与寂寞》读后感(三):领悟爱与寂寞的真义

  贯彻始终的克氏精神凡事都直扎根部示现问题,而其法仅为貌似简单的心灵安静来觉察一切,看清真相,了解实然。每一本书的主题看似抽象无比,里面的悟道全部来自于一个大彻大悟的智者以极度的专注来阐述,从片面的文字表述去理解一切只会进入偏狭。因为观识业已通透,所有寻根求脉的问题呈现,能以超然之境来化解。

  克氏对传统的延承绝然否定,先入为主的定见只起到绝对的干扰作用。完全放下任何成见的观察觉知便将一切洞明透彻

  “爱是只有火焰,而没有烟雾。”如何理解呀,爱是一种存在的状态,没有依赖、占有、嫉妒、利用、期望、恐惧、焦虑、手段等等,爱就有了。我们善于借助一些方式来表达爱,而这都被克氏坚决的否定了。想必此爱乃为人间大爱,一种深远广博的爱。人类之所以需要爱,因真理在里面,人才能真正超越痛苦和哀伤。那些被我们用各种各样方式来逃避的存在。

  寂寞区别于孤独。孤独是人不受世界的任何影响,当影响力存在,孤独就不存在。寂寞是人之常态,寂寞与孤立相关,与人群脱离时,我们就感到深切的寂寞,而这些都是浅层的心灵感觉。因内在的不足,心灵的运作不断地左右着我们,因而导致痛苦不断。

  “当我们了解自我的整个过程,才会产生爱。而自我的了解是智慧的开始。”如何理解其意呀,正视观视觉察,忘却自我,观者与被观者融为一体时,真理自然示现,火焰常明。

  《爱与寂寞》读后感(四):《爱与寂寞》读书札记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之前看过他的《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很给力。但这本明显稍微逊色。其实这一类书也是属于心灵鸡汤式的,只是比之高级,是启发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有灵性的人,学名叫做灵修类的书籍。论证上很显不足,但是还是有启发的。

  来理一下全书的思路。全书在讲这样一件事情:

  首先是自我意识,书中称“心灵的方式”,也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人来感知这个世界的方式。小时候,我们的心其实也是有某种特定的观察认识世界的视角的——那是我们人类所固有的视角。但是,小时候我们有着想了解一切,对于芸芸众生的那种好奇。而长大之后,我们的心却会慢慢固化和产生偏见。“他们的心灵顽固、不开放,他们以固定的观点看事情。你现在很年轻,但是如果不警觉,你也会变成那样。”这就是心灵的枷锁。一种心灵自己创造出的模式,我们囿于自我拘束的这种模式,就会变得无力、迟钝,愚蠢和不会思考。

  所以,心灵有了枷锁之后,我们就很难发现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什么事物的本质。这是成长过程中自我孤立的结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越来越切断了与世界的联结,越长大越孤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成长必定伴随着不安全感、害怕、胆怯,打击受挫之后,我们对于未知的那种好奇转变为一种深深的恐惧。我们开始封闭自我,开始选择逃避,开始压抑自己与社会观念不相容的欲求。我们一层一层的给自己的心上锁,囿于自己的现状和习惯。

  如是,我们很难理解什么是爱。为了自己好受一点,我们把爱当成快感、占有、依赖和拥有。一旦失却这种感觉,我们会换一个人再来。“我们的不满是相当肤浅的,我们要新的事物以满足自己,新的安全,新的自我保护的方法——这是再一次的孤立。”(书中着重提到了性的问题。性是不必避讳不言的,因为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问题在于,很多人只是用性来逃避生活,从而越来越孤独,却无视生活之其他意义。)

  那么,什么是爱?爱不是心灵和知识的事。爱不是思考的产物,通过我们那蒙尘的心是感受不到真爱的。知识和经验亦是如此。理解爱当然有方法:把一切不是爱的排除,剩下的就是爱。比如依赖不是爱,占有不是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是爱......

  最后,如何发现爱?需要我们有一颗开放、敏锐的心灵。我们去重新认识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通过对于生活的美好,真切不受拘束的体验,以及深刻的自我反省。我们好奇,欣喜,自知,找回一颗自由的心灵。一颗宁静而自由的心。”自由的心灵已经超越痛苦的感觉,它摆脱所有的伤害,而且有能力不在任何环境下,再一次受到伤害。不论它受到赞美或侮辱,没有东西可以一碰它。然后你就会开始找出爱是什么。知识经验都不是爱,你对于自我的了解省察之后才可以知道爱。“爱是建立在有意识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之上的。认识到自己的贪欲、麻木等品质,将坏的排除,就找到了爱。

  就是这样。爱从心开始。

  《爱与寂寞》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7 你的心灵能做到吗?这就是爱。懂得不去记住侮辱、谄媚的,心灵,了解什么是爱。

  48 - 49

  每个人都能了解爱,但只有在你能非常清楚地看清事实,没有抗拒、没有辩护、没有解释——只是仔细地看着,详细清楚地观察时。那么我们称为爱的东西是什么呢?发问的人说它是独占的,而在爱里面,我们知道有痛苦和喜悦。爱是独特的吗?当我们检视时,必须找出普通人所谓的爱是什么。没有普通的人,只有人,就是你和我,所谓普通人是政客所发明的假想实体。只有人——在悲伤、痛苦、焦虑和恐惧中的你和我。

  而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呢?为了要找出爱是什么,让我们从我们所知的着手。我们的爱是什么?介于痛苦和快乐之间,我们知道它是独占的、个人的:我的妻子、我的孩子、我的国家、我的上帝。我们知道它像是烟雾中的火焰,我们经由嫉妒知道它,我们经由支配知道它,我们经由占有而知道它,当别人离开的时候,我们经由失去而知道它。

  所以,我们知道爱是种感觉,不是吗?当我们爱的时候,我们知道嫉妒,我们知道恐惧,我们也知道焦虑。当你说你爱某人的时候,其中的含意是:羡慕、占有欲、拥有主宰和失去的恐惧等等。所有的这些,我们称为爱,而且没有恐惧、没有羡慕、没有占有,我们就不知道爱:我们一直把没有恐惧的爱用语言来表达,我们称之为客观、纯粹、神圣的,或天知道别的什么的,但事实是我们是嫉妒、专横、占有的。

  我们知道只有在嫉妒、羡慕、占有和支配结束的时候,才会有爱。而只要我们占有了,就不会去爱。

  羡慕、占有、憎恨、支配别人或事情的欲望,我们称为“我的”,这种占有和被占有的欲望都是思想的过程,不是吗?爱是一种思想的过程吗?爱是,心灵的产物吗?实际上,对我们大部分的人来说,是的。别说它不是——这是无意义的。别否认你的爱是一种心灵的产物。的确是的,否则,你不会去占有,你不会去主宰,你不

  会说:“它是我的。”即使你确实说过。

  所以爱对你而言,是一种心灵的产物,是思想的过程。你可以想一想你爱的人,但是你在“想你爱的人”是爱吗?你何时想到你爱的人?当她走了、离开以后,你想她。但是当她不再打扰你,当你能说“她是我的”时候,你就不必再想她了。你不必去想你的家具,它是你的一部分——这是一种认同的过程,所以不被打扰、避免麻烦、焦虑和悲伤。所以,只有当你被打扰、受苦的时候,你会思念你爱的人;而只要你占有一个人,你就不必想到他,因为占有就没有打扰。但是当占有被打扰的时限,你开始想,然后你说:“我爱那个人。”所以,你的爱只是思想的反应,不是吗?这表示你的爱只是一种感觉,而感觉的确不是爱。你会想一想和你接近的人吗?当你拥有、把持、主宰、控制的时候,当你可以说“她是我的”或“他是我的”的时候,就没有问题。只要你能确定你的占有,就没有问题。而社会,你在周围所建立的一切,帮助你去占有而不被打扰,而不用想到它。当你被打扰时,会思考——而当你想到所谓的“爱”时,你就被打扰了。

  75

  只要我是悲伤的观察者,悲伤就不会终结。但是当我明了到悲伤就是这个“我”,观察者自己就是悲伤,当心灵明白它本身就是悲伤时——不是当它在观察悲伤,也不是当它在感觉悲伤的时候——它本身正是悲伤的始作俑者和感觉到悲伤的人,那时悲伤就会终止。这是非常难以经验的事,注意,因为几世纪以来,我们已经把它分离了。这需要,不是传统的思考,而是很警觉、小心、有智慧的意识。这种智慧,整合的状态就是孤独。当观察者就是被观察者时,就是整合的状态。而在孤独,完全孤独时,当心灵不再寻求任何事、不摸索、既不寻求回报也不逃避处罚,当心灵是真正地静止时,只有在那个时候,那心灵无法衡量的才会出现。

  95

  我们每天必须实际观察我们的人际关系里现在真实的样子,在观察中,我们会发现如何在真实情况中带来改变。所以,我们只是描述实际的事情。每一个人都住在他自己的世界中,在他的野心、贪婪和恐惧、冀求成功的世界里。如果我结婚,我有责任、有孩子,我会去工作。丈夫和妻子,儿子和女儿,在床上见面。而那就是我们所谓的爱——导致各自的生活是彼此孤立的、在我们周围筑起一道抵抗的墙、追求以自我为中心的活动。每个人都在寻求心理上的安全,每个人都为了慰藉、快乐、友谊而依赖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是寂寞的,都需要爱、需要珍惜,每个人都想去支配别人。如果你观察自己,就会发现这个现象。其中有任何的关系吗?他们之间是没有关系的,虽然他们可能有孩子、房子,而实际上,他们是没有关联的。如果他们有计划,那么是计划维系住他们,让他们在一起,但那不是关系。

  明白这些以后,有人会发现,如果在两个人之间没有关系,腐化就会开始,不是社会外在的结构,也不是外在的污染现象,而是内在的污染、毁坏。实际上人类彼

  此是没有关系的——就像你没有一样。你可以握着别人的手,彼此亲吻,睡在一起,但是实际上,当你们彼此很近地观察时,有关系吗?有关系表示不必依赖彼此,

  不必靠别人逃避你的寂寞,不必通过别人去寻求安慰、友谊。当你通过别人寻求安慰的时候,就是依赖,这可有任何关系吗?你不是在彼此利用吗?

  113

  在我与自己的对话中,我发现寂寞是被思想创造出来的。而思想现在已明白它本身是受限制的,它不能够解决寂寞这个问题。当它不能够解决寂寞这个问题时,寂寞存在吗?思想已经造成寂寞的感觉。思想明白它是受限制的,而因为它是受限制、破碎和分离的,它已创造了空虚、寂寞。因此当它明白这点,寂寞就不在了。

  然后,就可解脱依赖。我不做什么,只注意依赖和它的涵义——贪婪、恐惧、寂寞——经由追踪、观察它——不是分析、检验它,只是注意看,看,看——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是思想做的。思想,因为是破碎的,所以造成依赖。当它明白这点的时候,依赖就停止。完全不需要努力,因为有努力时,它又回来了。

  129 - 130

  你是否看过山或大海,内心里没有絮叨,没有噪音,而能够真正地看着蔚蓝的海洋、海水的美和水面上光影的美。当你看矣o,±球⊥如此的美,还有它的河流、湖泊和山川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当你看着实际上是很美丽的事物时,比如:一座雕像、一首诗、池塘里的荷花,或维护良好的草坪时,会发生什么事?在那一刻,山的宏伟,会让你忘“我”。你有过这种经验吗?如果你有,你看到以后,你就不存在,只有那美景存在。但是几秒钟或几分钟之后,整个循环就又开始了,混乱、絮叨。所以,美存在于你的自我不存在的地方。如果你不了解,那真是个悲剧。真相就在你不在的地方。美与爱都在“你”不存在的地方。我们是无法看到这个被称为真相的东西的

  142 - 143

  问:如果一个人很饿,而我觉得我可以帮助他,这是野心还是爱呢?如果经由我的帮助,解决了他的饥饿,这是爱吗?

  克:他饥饿,而你给了他食物。这是爱吗?你为什么想要帮助他?你没有动机,除了想要帮助他的欲望,没有其他理由?你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吗?想一想,不要马上说是或不是。如果你在找好处,政治上或其他的,内心或外在的好处,那么你就没有爱他。如果你为了要更受欢迎而给他食物,或希望你的朋友会帮你进入新德里政坛,那么那就不是爱,不是吗?但是如果你爱他,你会没有任何明确的动机就给他食物,不计任何回报。如果你给他食物,而他忘′恩负义,你会觉得受伤吗?如果是,你就没有爱他。如果他说你是个了不起的人,而且你觉得非常荣耀,那表示你想到的是你自己,而那也就不是爱。所以人必须非常小心注意:在他助人之中,是否想得到任何好处,以及他的动机是什么。

  158 - 159

  在没有原因的热情下,可以免除所有的依赖;但是一旦热情有原因的时候,就有依赖,而依赖是哀伤的开始。我们大部分的人是会依赖的;我们依赖着某一个人、一个国家、一种信仰、一套信念,而且当我们依赖的对象消失或失去它的重要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空虚与不足。于是我们经由转化依赖的对象以满足空虚,他会再一次成为我们付出热情的对象。

  当热情有了原因,它就变成贪欲。当你对某事有了热情的时候——对人、对信念,或对某种成就——然后从这种热情之中,就会产生矛盾、冲突、努力。你努力去完成或维持某种状态,或企图去挽回已失去的。但是我所说的那种热情不会引起矛盾和冲突。它和原因完全无关,因此它不是结果。

  听好,不要试着达到这种状态,这种没有原因的热情。如果我们能注意听,用一种轻松的感觉,也就是你的注意力不是经由训练,而只是由单纯的想要了解产生时,那么我想我们就可为自己找到热情是什么。

  我们大部分人的热情都很薄弱。我们可能很好色,我们可能渴望得到什么,我们可能想要逃避什么,所有的这些都会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但是除非我们觉醒,并且以我们自己的方法进入这种没有原因的热情之中,否则我们将无法了解我们所谓的悲伤。为了要了解一些事,你必须有热情,也就是完全专注的能力。如果热情是为了某件事才有的时候——它会产生矛盾、冲突——就不会有纯粹热情的火焰;而要终结哀伤,就必须要有纯粹热情的火焰,完全把它驱除干净。

  166 - 167

  现在,快乐已经创造出这种社会生活的形态。我们在野心、竞争、比较、求知、揽权、追求地位、声望上获得快乐。而追求像野心、竞争、贪欲、羡慕、地位、支配、掌权的快乐是值得尊敬的。它是经由单一观念的社会所塑造出来的尊敬:你将会过着一种有道德的生活,那是一种值得尊重的生活。你可以有野心,你可以贪婪,你可以粗暴,你可以竞争,你可以是无情的人,但是社会接受你,因为,你的野心的结果,若不是成为所谓有钱的成功人士,就是失败者,也就是受挫的人。

  所以社会的道德是不道德的。

  172

  爱是不能分成神圣的爱和肉体的爱,它只是爱。而且不是你爱许多人或只爱一个人,那又是个荒谬的问题——“你爱所有的人吗?”你知道,有香气的花不在乎谁会来闻它,或谁掉头走开。所以爱也是同样的情形。爱不是回忆。爱不是心灵、知识的事。当所有存在的问题——如恐惧、贪婪、羡慕、绝望、希望——都得到了解和解决的时候,它自然会以怜悯的面貌出现。有野心的人不能去爱;依附家庭的人没有爱;有嫉妒的人也无法去爱。当你说“我爱我的妻子”,这不是你真正的意思,因为下一刻,你就会嫉妒她了。

  177

  我们必须非常孤独,只有我们的心不再寻找快乐、寻求美德或制造阻力时,才能知道孤独不是由环境造成的,知道孤独不是孤立,孤独是有创造力的。只有孤独的心——而不是被它自己的经验所污染堕落的心——才能发现这些。所以也许我们了解了寂寞,如果我们知道如何面对它,就可能打开通往真相之门。

  《爱与寂寞》读后感(六):抛掉“我”,发现“爱”

  这是一本相见很早,相识恨晚的经典,来自克里希那穆提,一位眼神迷离而深邃的智者,会让你读懂的刹那热泪盈眶,回味无穷。

  说起手里的这本,是小姐姐三四年前送给我的,当时草草翻翻,完全不知所云,就束之高阁了。有机会再次拾起,原于前几天看央视的诗词大赛,忽然来了抄诗习字的兴致,就回旧家搬几本《人间词话》之类的文集做帖子,看到这本就随手拿了回来,没想到开卷之始就完全沉浸其中,早晚各来一小篇,爱不释手,这就是缘分吧,几年前我理解不了的词句,在经历了些许世故后,好像也不那么晦涩和生硬了。

  虽然读的时候感慨万千,但是落笔整理,却不知道怎么开始。大师(我们就姑且把作者克里希那穆提称作大师吧)的文字行云流水,翻译得字斟酌句,离开任何语境的摘抄都可能会偏离文章本来的意义。至于感想,又觉得自己还没有真正掌握书中的境界,害怕写出来,有些不懂装懂之嫌,因为太深刻、太智慧,不好意思随意评述。但是这里是我的地盘,就大胆写出来了,希望看到的你们可以包容我这份还不够成熟的理解。

  什么是“爱”呢,是依赖么,是占有么,是索取么,是快乐么,是性么,还是什么?如果你用以上词汇来形容“爱”,那当你得到它时,你自然会狂喜,当你你失去它时,随之而来的将会是孤独、失落、嫉妒、愤怒,甚至是攻击和暴力。那么爱到底是什么,我们怎么才能得到它。大师言:“爱意味着极大的自由,但不是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只有当心灵非常安静、无私、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爱才会降临,爱是美德的精髓”。

  是不是有些晦涩,那么看看下面的情况是否存在于现在的你,或者曾经的你,希望你们都未曾体验过最好。当我们发完一条朋友圈后,我们会关注谁点了赞,谁评论了什么,这本没有问题,但是当我们期待的红心和评论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会怎样,会不会有种不被理解不被接纳的失落。但是当你读到了心爱的文字,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见到了想见的人,你把这份怦然心动的欢畅分享到了朋友圈,你还会那么关心前面提到的东西吗,不会是么,这一刻,你放下了“我”的存在,你发现了“美”,寻到了“爱”。

  这种境界会不会很难找寻,是的,的确不容易,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启动自我保护模式。我们受过的伤害,我们受到的限制,我们不得不遵循的“规则”,都会让我们给自己设置很多障碍,这些拉长了我们与“爱”的距离。我们小心翼翼,一板一眼的生活,失掉的热情和冒险精神,让我们变得不再敏感,很遗憾,当你不给自己机会的时候,你也会真的失掉这份好奇带来的美好。

  也许你还是会疑惑,当我充满了激情和能量,准备去尝试各种没有尝试过的体验,打破世俗价值观的枷锁,特立独行的时候,周围的人会不会都觉得我是个疯子,我得不到认可,得不到接纳,我会觉得孤独,我没有被爱的感觉,很寂寞,怎么办?怎么办呢,我也不知道,首先“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锻炼身体”,真正做个元气满满的人;然后我们来看看你的价值观,当你只想着“打破旧有、推陈出新”的时候,这本身是不是就是一种不接纳“历史”的狭隘,你试着放下这层偏见,再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目标,我相信你一定会得到多一些的认同,甚至同路小伙伴。

  你可能还会问,如果我想得到爱,就要放弃“我”的存在,这听起来并不科学。是的,那要看我们怎么理解了,我们理解的“我”是那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的自己,不是那个自尊自爱独立思考的自己不是么。

  引用罗素的一段话作为结束,愿你们不困于心,不忌于行,不为短暂的逃避,丢掉了美好的际遇。

  Many people when they fall in love look for a little haven of refuge from the world, where they can be sure of being admired when they are not admirable, and praised when they are not praiseworthy. 很多人陷入爱情是为了寻找一个遁世的避难所。在这个避难所里,当他们不值得爱慕的时候,依然有人爱慕他们,当他们不值得赞扬的时候,依然有人赞扬他们。

  这本书真真是本洗涤心灵的圣经,不过话说回来,一周七天都在读这种“形而上”的东西确实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要走火入魔的节奏,哈哈,所以下一程,我们要读的书是《在火星上退休——伊隆.马斯克传》,一本非常好玩,充满冒险故事的真实传奇,感兴趣的你们可以一起读咯。

  《爱与寂寞》读后感(七):大师的成长

  我是个懒的思考的人,至少现在是,当有一天我想弄明白什么控制着我的自己的时候,或者说我想知道"我是被我自己控制的么?"这个答案时候,我找到了这本书.其实 我想从中学会某些东西,但书中却一再的告诉我们,你要自己思考,没有人可以帮助到你,关于爱,关于思想,关于心灵,我不知道是翻译得原因,还是我不了解背景,第一次看,我十分想去和问大师几个问题.我有很多问题理解不了.我想去看原版的,请原谅我对翻译的质疑.总之,我只能看懂或者顿悟某几句话,有些话就是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有句话,我很欣赏,"美是存在与你不在的地方"也就是说,当你忘掉你自己的时候,美就出现了..

  《爱与寂寞》读后感(八):逻辑性差了点,但还算有收获

  对于别人的提问,克大师的回答一般是“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但是我知道什么会阻碍这个,什么会无法达成这个……”

  整本书很多地方都是用这样的方式回答的。当然,这样的回答是开放式的,不给标准答案的,也显得大师比较虚怀若谷。

  可是大量庞杂的的反问是否会把读者问晕?问着问着就不知道自己究竟问些什么了。

  关于论点的论据极其缺乏。语言的逻辑性不是很好,条理也比较混乱(问号太多?),很多地方我没读懂。

  以下摘录一点我读懂的只言片语。其实都是些很质朴的简单的道理,大师并未提出任何鲜明创新的观点,也许大师都喜欢返璞归真吧?

  ————————————————分界线—————————————

  人际关系中,有服从的地方就有脱序。接受权威就是脱序。与他人相比较就是脱序。

  心灵臣服于一种快乐的模式,或自以为是爱时,就无法知道爱是什么。只有在野心、竞争、想出名这些事不再出现时,爱才有可能出现。

  心灵是一种思考的方式,是你想事情的方法。

  要真正的看夕阳,就没有比较;要真正地看你,就不能拿你与别人比较。只有当我没有比较地看着你的时候,我才能真正了解你。比较使人丧失尊严,没有比较,才会给人带来尊严。只要心灵在比较,就没有爱。

  对事物的命名妨碍了了解,要了解事物,首先必须停止为它命名。

  我们必须不在乎爱,让它自然地来,不刻意寻求,但是我们必须在意是什么阻挠了爱,是什么让心灵自我膨胀而形成障碍。

  我们是害怕事物本来的样子,还是害怕我们认为的样子?比如说死亡,我们是害怕死亡的事实,还是害怕死亡的观念。只有当我了解事实,和事实有完全的交流时,才没有恐惧。

  不要克服寂寞,而要去了解它,如果我们不能面对它、正视它,继续回避的话就无法了解它。

  《爱与寂寞》读后感(九):无我生爱

  我是谁?先不谈我从哪里来,只看看我是谁吧。我,有时是这一身肉体,我病了,我累了,我死了。我,有时又是脑里的一具思想,我想、我决定、我希望、我烦恼。肉体和思想都是我?这个我就是如此热闹地游离在肉体和思想之间,仿佛是一个毫无规律的单摆,我们认为拥有了自己,但却始终无法真正能控制住“我”,这无疑是一个被放进房子里的蟑螂,你搞不清它何时会出现在哪个房间,哪个柜子。我上窜下跳不亦乐乎,这就是我们的状态。

  所以,当你说我爱或我寂寞的时候,就值得怀疑一下了。爱和寂寞,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前者我们苦苦追求,记着我的用词,是苦苦。后者我们设法逃避。然而,爱与寂寞调配出来的鸡尾酒,最为我们所常饮。爱的时候感觉到的寂寞最深,寂寞的时候渴望的爱最痛。这又是一个单摆,摇来摇去,折磨不停。我似乎孤立无援,束手无策了。

  孤立无援是一个正确的路向,克里希纳穆提表示,真相就在“我”不在的地方,这自然也不是什么秘密,奥修也这样反复说过,无我的那个我,才是真我。

  无我,你就能真正接近那个爱,“只有在心灵真正地安静时,只有当心灵不再期盼、请求、要求、追寻、占有、极度、恐惧和焦虑时,只有当心灵真正地沉静下来时,才会有爱的可能”。这就像一个平静的湖里,鱼儿、青蛙、水草、虫蛹都能在里面共处共生,浪涛处固然是好看,但又何曾见过里面充满生机?平静是一种无限的空间,拥有广袤的包容性,平静不偏不倚,给予“我”最具力度的自由。

  “爱意味着极大的自由,但不是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只有当心灵非常安静、无私、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爱才会来临”。又及“当心灵自然地安静的时候,爱就会产生。不是别人要它安静,而是当它看到错就是错、真就是真的时候,它就会自然安静。当心灵安静的时候,无论发生了什么都是爱的行动,不是知识的行动”。头脑带来的爱是局限的,它无法保持一个常量的延续,因为它有目的,它要依托某些东西而存在,否则,它将不复存在,这是个用头脑本身难以理解和说服的真相,因此克里希纳穆提这样反问,这亦是值得我们反躬自问的问题。

  “你爱任何人吗?那表示不求回报,不求你爱的人回报,绝不依赖他。因为如果你依赖,那么恐惧、极度、焦虑、愤恨、愤怒就开始了。如果你依赖某人,这是爱吗?”在大爱里面,只万物一体的爱,如同我不会因为爱自己的手而不爱那行走的双腿,我爱望见远方的双眸,也爱听到音乐的耳朵,每一个部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学习培养无分别的爱,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四海一家的真实含义吧。

  至于寂寞,如果我们能以平静入药,以爱服之,寂寞到来的时候,也只是提供了一个心灵学习成长的课程。于是,寂寞如猛兽,就权当一个马戏表演的开场,不同的动物在舞台上穿梭,做出各种动作姿态,是让你忧伤、惆怅吗,还是在逗你开心,无论怎么样,都不重要,你看着,不做任何的评论,表演终将会落下帷幕。寂寞带不走你,你也毋须跟随。

  “当我们了解自我的整个过程,才会产生爱,而自我的了解是智慧的开端”。克里希纳穆提,如斯告示。

  《爱与寂寞》读后感(十):爱与寂寞

  作为上世纪闻名于世界的印度灵性导师,克里希拉穆提对爱情和婚姻时有诛心之论。

  他说:“在所有的人类关系中,夫妻关系是最虚伪险诈的一种!”

  他还说:“如果我占有你、拥有你,这就是爱吗?我占有你,就像我占有汽车、大衣、布匹一样。因为在占有中,我觉得非常富有,所以我依赖这种感觉,它对我的内心非常重要。这种占有、拥有和依赖,就是我们平常的所谓的爱。”

  在克里希拉穆提看来,人类天生寂寞。因为寂寞,我们就不停地去寻找替代品来填满寂寞——依赖爱情,依赖性,依赖事业,依赖理想,依赖知识,依赖宗教……但是这一切并不能让人逃离寂寞,反而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寂寞。

  在克里希拉穆提的演讲选集《爱与寂寞》中,他先是批判了宗教、政治和知识:“我们在宗教上、政治上或知识上追随名人,我们只是反复记录的留声机,而且我们称这种重复为‘知识’。我们学习,我们重复,然而我们的生活依然廉价、庸俗、无聊、丑陋。”

  然后,他又批判了性:“你的心灵为什么充满了性?因为性是一种完全逃避自我的方法,因为它是全然忘我的。暂时的,最起码在那个时刻,你可以忘记‘自我’——而你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忘记自己。”

  最后,他也批判了人类那所谓的“爱”——“你爱任何人吗?那表示不求回报,不求你爱的人回报,绝不依赖他。因为如果你依赖,那么恐惧、嫉妒、焦虑、憎恨、愤怒就开始了。如果你依赖某人,这是爱吗?”

  在把人类用来填充寂寞的替代品逐个批判一番之后,克里希拉穆提指出:“我们的一生就是逃离寂寞的全部过程,不是吗?在关系中,我们用他人来掩盖寂寞;我们所做的一切,对知识的追求、经验的累积等,都是一种分心,用来逃避空虚寂寞。”

  所以,克里希拉穆提希望人类不再逃避。只有当人类不再逃避,不再依赖,而是勇敢地返回内心,和自己的寂寞呆在一起,全神贯注地观察寂寞,观察自己起心动念的极细微处,才有可能消融寂寞,获得自由与解放。

  他强调:“只有在心灵真正地安静时,只有当心灵不再期盼、请求、要求、追寻、占有、嫉妒、恐惧和焦虑时,只有当心灵真正地沉静下来时,才会有爱的可能。”

  读完《爱与寂寞》后,我写下这样几句话作为读后感:

  拥有女人的男人,既有可能上天堂,也有可能下地狱。

  没有女人的男人,既不可能上天堂,也不可能下地狱。

  当我们不再欺骗自己,不再依赖他人,而能与自己的寂寞和谐共处时,天堂之门始能开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