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活着活着就老了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活着活着就老了的读后感10篇

2018-03-07 21: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活着活着就老了的读后感10篇

  《活着活着就老了》是一本由冯唐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3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一):摘录

  北大历史才子张雪健说,糖听舍友小提琴读冯唐是我在北京大学快活的瞬间。 生活无味来源灵魂的干竭。读书让人丰盈

  用文字打败时间,心中月明星稀,水波不兴。

  鲁迅的文字如青铜器,张爱玲的文字如珠玉盆景,沈从文的文字如明月流水,川端康成的文字如青花素瓷,亨利米勒的文字如香槟开瓶。

  曾国藩:天下事,有所利有所贪者成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者成其半。

  你怎么证明呢?——这是公理,不能证明,只能相信

  眉是青山聚,眼是绿波横。

  回想起过去,青春期,发情期,时常困惑老师帮了我们大忙。做完了一天的功课,老师禁止我们抽烟、泡妞和打群架。价值观飘忽不定,老师强迫我们背诵保尔柯察金的名言:“生命个人只有一次。……当回首往事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些话很容易理解。当时的生命里,当正经事只有“读书”一件。现在,读过大学、研究生,转眼就到了中学想象不出的之后的将来。忽然觉察到老师们的狡诈:现在再读保尔柯察金的名言,狗屁不通,没有定解。金多伤神,酒多伤肝。到底何为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一种解法是,宽容些、开放些、多看看、多听听,生命中没有感动就放过去,有感动就想一想。如果身心带宽足够,双重生活、三重生活,都是正路。

  人有七情六欲,欢乐舒服只是一种情绪,人不应该永远追求体会欢乐舒服。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二):董桥与冯唐

  最近上班,走路至办公室,卸下围巾、口罩、手套,气定神闲坐下,打开背包,拿出董桥的《清白家风》读上一片短文。海豚出版社一百来页的简装版小册子,清泊淡雅,很符合董桥的气质。细细读来,文章古意深远,慢慢心平气和迎接一天工作

  晚上下班回家,躺在床上,拿出放在床边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浏览。看冯唐说暗讽这个写作不行,挖苦那个江郎才尽,不觉心中暗暗附和,看完心满意足睡去。

  港台文人大多儒雅清淡,每每说起引经据典,陈事旧人娓娓道来。似梁文道,如蒋勋一般。董桥文章古意十足,文人所言皆为同好。刘禹锡《陋室铭》曾写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初学这篇古文至此,总觉得刘禹锡做作。后来才发现,还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需要刻意如此,这种归类自然而然就会发生了。董桥写他身边的文人们满腹经纶研究古籍字画,个个深藏不漏。那些已年过古稀的文人们,是肯用功一代人,他们经历战乱,却在满心满眼都是治学。这些人的经历感人至深,治学纯粹,让现在人敬畏至深。岁月的历练让董桥内敛平静,文章也显现出静谧隽永之息。

  冯唐是个传奇人物,头衔太多。协和医科大学毕业,临床医学博士、资深投资人、作家。与董桥藏锋不同,冯唐文风犀利,似看破一切,对当代文人自有其见解言之凿凿的说,中文小说整体水平低下;王小波文字寒碜、结构臃肿、流于趣味;谈谈巴金、王朔;嘲笑余华江郎才尽;言语直接直中要害。想想曾经医生经历亦可理解,多有几分李敖的傲气,同时文化底蕴深厚。读得了古文,看得懂外文。冯唐被媒体一直追问;“为什么放弃做医生?”他是医学博士,助攻卵巢癌,在文中他说道标准答案是:“我不再热爱妇女了。”但是在一篇短文中写道:“现在想想,整个医学八年,还记得什么。除了二月兰和紫花地丁、体温三十八度以下不要吃退烧药、阴道出血要排除癌症等等傻子都知道的常识,没记得什么。但是,我记得卵巢癌晚期的病人如何像一对没柴的柴火一样慢慢熄灭,如何在柴火熄灭几个星期之后,身影还在病房慢慢游荡,还站到称上,自己称自己的体重。”可见面对疾病的无力感让他很难释怀。冯唐虽然没有董桥岁月的历练深刻,却在自己的前半生去直面生命的脆弱,经历也可谓深沉

  董桥在一篇文中写到刘若英,“她的才华都遮不住,匆促间的文字里的几粒砂石来日她更成熟了不难幡然醒悟。”董先生与人为善,言谈间尽是人之好,稍有不足也归于历练。如若让冯唐来写,不对,估计冯唐不会去写。他会去写余华,写苏童,写贾平凹,写古龙,写金庸,写司马迁,甚至抑郁孔子。冯唐也会去写董桥,文章名字叫做《你一定要少读董桥》,言语之间多嫌董桥文字太过甜腻,“少读董桥肉肉的文字,多去湾仔一家叫肥肥的潮州火锅。”董桥不知写过冯唐与否,买了一堆两人的书籍,还需慢慢寻觅。

  冯唐其实生活中也是谦逊有礼,曾经看过很多次对他的采访。他所追寻的就如他说的一样,“我的人生观是我感受、我理解、我表达。”在一次采访中说道,“作为你自己,尽量的去开心,尽量的去努力,在这个过程中,看看自己适合做什么,最应该做什么,然后努力去做,开开心心的去做,结果是什么不要太担心。”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三):随便写点儿

  以前就看过他的三部曲,这本书里面大部分的文章也都趁无数个上班空闲的瞬间在他blog草草读过了,但这次还是买了纸质版的书。可能是书非买不能细读吧。

  再次阅读有别样的感受。

  第一眼看上去,封面的紫粉色和那张大帅脸完全不可能盖住字里行间那股浓浓的骚腥味儿

  我大概早忘了以前熬夜读北京三部曲给我带来的感动了。这次这本杂文集读完我仿佛看到了更完整的那个冯唐。怎能不让人心生怜爱。

  冯唐的文字向来褒贬不一,但我看至少还是有不少好处

  1.逻辑清晰有条理,言之有物空洞

  是的,毕竟人是咨询工作出身。逻辑的确很清晰,每篇文章的内容也很容易理解。内容有写玉石的,写男女情爱的,有些咨询的,有文学修养的。

  2.文字狂放、美

  这个每个人感官不一样,也许有人不觉得,不喜欢

  3.敢说敢写,真诚,冲击

  虽然比《不二》淡多了,但其实面更大,有些字句的冲击仍是不小的。

  好的文字总能给人惊喜大师给人大大的冲击,就像拿棒球棒当面抡过来那种,满眼金星,气血上涌,仿佛来到新世界。有时候我们在过去20多年接受的东西一下子就化了,没了,但这很好,很重要

  但如果不深度思考的话,可能也只能看到那份狂妄了。

  好了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四):我读书少

  看完这本书的感觉最大的3个感觉:

  1、书名和内容不符,感觉被骗子

  2、冯唐真的读了好多书,对于读书很少的我来讲,这本书很多地方都看不懂没有共鸣

  3、喜欢描述的北京、深圳、香港的生活,大概因为自己也常去这几个地方,感觉他描写的很真实,跟我对这三个地点的感觉是一样的。

  其实我很佩服冯唐,很多时候,我也想当个男孩子,可以潇洒自由闯荡。可惜,是个女孩,太多牵绊,勇气不足。虽说从北方孤身一人来到深圳也算勇气可嘉,可最终还是要回家,因为脱离不开家里的家人,还有那个一直在等我的他。

  这本书中最喜欢的是冯唐的那句话,大概是说人想活的久,一个方法是尽可能活的时间长,活一百多岁,第二种是尽可能丰富的生活,比如每几年换一个地方,就比别人多活了几辈子。我很赞同他的这个观点,层级我也想过这样生活,但是,我毕竟是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姑娘想法也只能是想法。

  看来我是该多读些书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我没有攒够行万里路的钱之前,就好好读我那万卷书吧,跟随主人公过一次他的人生,也许就像自己又活了一遍。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五):一定是我太老

  第一次接触冯唐的文字,是前几年偶然间看到的那句“一个有雨有肉的夜晚,和你没头没尾分一瓶酒。”没几个字,但勾勒出了一个颇具古意的意境,当时是很被惊艳的。

  这本《活着活着就老了》,是我第一次读冯唐的书,但经过这些年主动被动了解到的信息,对他的“肿胀”、“金线”也已有所耳闻,所以这次阅读中虽然和他的观点多有不同,但也未对阅读造成很大困扰

  冯唐在书中前前后后表达了多次对文字的尊重,包括他的“金线”理论、他对他人文章的评判。毫无疑问,他对自己的文章很自信,觉得至少是值得流传下去的作品,而非一时流行的文化垃圾。其他作品没看过无权发表意见,就本书来看,“幼功深厚”确实可见一斑——他的阅读跨度很广。看过得多、懂得多,是冯唐得意的点,他在文章中列出的那些书名、作者名,我相信他都读过,但让人略感失望的是:除了任性地表达自己喜恶之外,冯唐在文章中少有发表有深度的探讨,所以虽然他的文字单独来看并不差,组成文章却并不吸引人。如果你的意见和作者一致,那么在阅读中你能获得痛快针砭的爽快感,如果像我一样时常和作者意见不一致,那么阅读中就需要常常压制自己心中与其一争短长的冲动。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不会带来精神上的触动。

  另外,作为一个女性读者,我时常觉得被冒犯。他时常提到姑娘,时常提到他不安分的生殖器,而“姑娘”是解决他“内心肿胀”非常便利的一个途径按理说,冯唐去过很多地方,有海外留学工作的经历,接受过多种文化的洗礼,他学历高读过的书多,不应该是一个会肆无忌惮物化、工具化女性的男人。冯唐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了他对女性概念化的认识:女性是附属于男性存在,处于配合安抚的地位,看不到他对女性个体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人类的尊重。更有意思的是,他几次提到他母亲,都像我们小时候提到家长的感觉。

  以上是我的主观感受,可能是我太过敏感,也有可能是我没能深刻理解作者思想而发的偏见

  书名是活着活着就老了。感觉就凭冯唐这股自信劲,短时间内还老不了。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六):杂文好杂,散文好散,冯唐好屌。

  冯唐算不上通晓古今,可是他能将自己知晓的古今用最不要脸和最有逻辑的语言捯饬过来翻腾过去。他怪力乱神,口出狂言,口不择言,可是他的文字就是能把我戳地hoho疼,文章每每末了总是会哭笑不得,内心似有千斤重或者淡淡一笑骂一句操他妈的生活。

  他喜欢的几个人我已记不得姓名,只记得他喜欢王朔的黑色,王小波的无赖,喜欢李碧华的柔情缱绻。喜欢李白的妖里妖气,喜欢王安石的文人风骨。我不太善于记类似“讲坏话”的东西,所以除此之外的我都没记住)))。他喜欢打小在那儿长大的北京,隐约中垂杨柳在整本书中出现不少于二十次,批判了别人没把北京写出个样子来,而他写完之后,似乎北京是被一种气笼罩起来的。这种气别的城市没有,是一种虽然别的城市没有那么多博物馆茶馆和书店,虽然没有几个北京人可以叫得上几个博物馆的名字去过几个茶楼驻足过几个书店,可是北京的这些东西在历代更迭中始终存在,而那些消逝的活着的人去过的没去过的都氤氲着一股气,让整座城市不知怎的就是那么繁华中混着沧桑,当年朱雀桥边的野草花甚至可以在天坛根儿下野蛮生长

  他组织文字的能力神奇,稀松平常记忆被他变成一泡尿一坨屎一簇簇烟火和一丈丈星光

  他是可以拉到直逼维多利亚港的奢华酒店去啃鸡腿喝啤酒侃大天的人,是可以在某个不知名的二手书店偶遇的人,是可以在长安街上夜半飞奔去买酱油的人,是可以在荷兰的红灯邂逅然后大谈妓女生意如何做的人。总之,他很奇怪,他很好玩

  “最崇高的和最庸俗的,最雅的和最俗的,最高调的和最不高调的,都在冯唐的文字里狂欢。”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七):真的是老了

  冯唐在书的封底吹牛逼:有了这个版本,其他的版本可以送人了。

  我只能说:呵呵。

  要依着冯唐永垂不朽,传之后世伟大理想,目前的作品恐怕还不够。既没有著作等身数量优势,也缺乏闪耀古今的质量优势,怕是冯唐还得继续坚挺,或者坚持再写写。

  这本集子,套用冯唐自己对董桥的评价——“甜腻。吃一牙,有滋味;吃一坨,倒胃口,坏牙齿。”——对他自己一样适用。

  不过这类杂文,要做到甜而不腻,怕是不容易。无论小宝、毛尖的海派风月,还是刘原的西北风情,都难免一个调子翻来覆去的弹。更有甚者,毛尖经常随便去网上套个故事,也敢来明目张胆糊弄读者。骗钱骗到这份上,只能说斯文扫地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帮人可从来没标榜自己是正人君子,倒是更乐意号称文痞流氓。当然,这更符合现下流行的文字审美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八):趁没老,好好活

  冯唐的文字初读觉得勾人魂魄,文化中透着痞气,再读有点起腻,但还是很多让你为之思考的闪光点。

  以下为摘录

  如果喜欢小说,多读外文小说,少念或不念中文。中文小说整体水平低下有两点原因,第一是中国文字太精通简要,难负重;第二是中国文人外儒内庄,不吃苦。

  金字塔原理就是,任何事物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

  作为中国人,需要小心的是,我们传统上日常生活的交流,不是从金字塔尖到基底的,而是相反。纯用金字塔原则交流,在中国,容易找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数

  浮躁时代总最浮躁的是媒体和评论。电视和电脑,两只老虎一样吞噬闲散时间,做评论的全然不占有资料,闭着眼睛一拍脑袋,就开始像北京出租车的哥一样,指点江山,说谁谁谁是朵莲花,谁谁谁是摊狗屎。

  寒读之当之以裘,饥读之当之以肉,欢悦读之当之以金石琴瑟,孤寂读之当之以良师挚友。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少年时读到“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正在困惑自己从哪来又要到哪去,庄周立刻成了我的青春偶像。在之后的岁月里,我知识越多反倒越来越不明白,不知道自己这块料该怎么办,还是庄周小品给我提示。庄周说他得到一个硕大无比的葫芦,无可处置,最后决定把硕大无比的葫芦放到硕大无比的海里,一无是处的自己坐在里面到处漂着。

  中国文人从小讲究的是乐生和整体和谐,他们从不为了理想引刀自宫,他们很少悲天悯人,他们在陋巷没事偷偷快乐。

  神农吃了大毒草之所以没有暴死,是因为他一口吃了一百种大毒草。我学医的时候,上公共卫生课,那个教课的小老太太,小鼻子小嘴,干净利落,她说她健康的秘诀就是每个月找东单街头最脏最乱的国营餐馆吃一盘京酱肉丝,如此保持肠胃的菌群平衡。

  码字人最好的状态不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码字人最好的状态不是生活在风口浪尖。码字人最好的状态是在边缘,是卧底,是有不少闲有一点钱可以见佛杀佛,见祖灭祖,独立思考自由骂街,是被贬谪的苏轼望着一丝不挂的雌性蛮人击水在海天一线,是被高力士陷害走出长安城的李白脑海里总结这赵飞燕和杨玉环的五大共同特点,是被阉的司马迁暗暗下了决心没了阳具没了卵蛋也要牛逼千百年姓名永流传。

  如果你要说的东西没有闹僵浸泡,没有心血淋漓,花花世界,昼短夜长,这么多其他事情好耍,还是放下笔或者笔记本电脑,耍耍别的吧。

  老妈说因为我让她难产所以老天就让我大便干燥。

  好的文字要挑战我们的大脑,触动我们的情感,颠覆我们的道德观。

  女人没鼻子也不能没有淫荡,男人没有阳具也不能没有脑子。

  纯粹个人主义的边缘态度

  真正的文学用了存储不能数字化的人类经验,是用来对抗时间的千古事,总体属阴,大道窄门,需要沉着冷静,甚至一点一点没落。

  文字和年纪没有太多关系,有写字的,二十岁前就写完了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之后再如何喝大酒睡文学女青年,身心也变不出另一卷底片,于是用漫长的后半生混吃等死。也有写字的,度过了漫长的吃喝嫖赌的青春期,四十岁之后,发稀肚鼓,妻肥子壮,忽然感到人生虚无,岁月流逝,心中的感动如果不挤出来变成文字,留在身体里一定会很快从正常组织变成肿瘤,再由肿瘤变成癌。

  如果硬扯文学和年纪的关系,文学史“老流氓”的事业。不可否认天才少年的存在,偶尔嗑药间或高潮,被上帝摸了一把,写出半打好诗,半本小说。但是更普遍的情况是,尽管作家的气质一直在,理解时间,培养见识,还是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感受到,我理解,我表达

  文字上的伟大不是来自题材的宏大和叙事的雄伟,反而是来自小人物琐碎事里透出的恒久微光。

  希腊先哲早就告诉过我们,不要做第二个在月亮上行走的人,因为人们只会记得第一个。

  争取活的长一些,等着这瓶红酒变复杂,等着这壶铁观音淡成佛。等着看老天这个傻逼,根据四季和雨水,几十年,能在我这摊牛粪里种出什么样的花朵,能变出什么样的花样。

  鲁叔孙豹在《左传》里这样给不朽分类和定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没有超级成功案例的励志型理论缺乏实践吸引。

  写一个主题是可以的,和所有的艺术家一样,伟大的作者只能写一个主题,只是用不同的手法和心情去写。但是,改年少时候的文字是不可以的。一个人凭什么认为,他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就一定打得过年少时候的锐气?那不是自信,那是愚昧。

  相见亦无事,别后常忆君。

  在从小到大的地方呆,最大的好处是感觉时间停滞,街、市、楼、屋、树、人以及我自己,仿佛从来都是那个样子,从来都在那里,没有年轻过,也不会老去,不病,不生,不死,每天每日都是今天,每时每刻都是现在。

  人最大的悲剧不在外部世界,不是地震,不是海啸,而是在他的内心。

  老僧初参禅,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得些智识,见山非山,见水非水。现如今,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

  我小时候没事儿就生病,街上流行什么病,我就得什么病。烧糊涂的时候,就听见我姥姥在神龛前用蒙古话叽里咕噜唠叨。我问她在说什么,我姥姥说,风,云,雷,电,马,山,河,我操你妈,我操你大爷,我操你全家,连我外孙的命都保不了,我吃光你的米饭,我喝光你的酒。

  如果人是一种酒杯,生命便是乘在这酒杯中的酒。这世界上有两种懂得体会生命的人。第一种懂得体会生命的人轻轻举了杯子,在风里花里雪里月里,在情人的浅嗔低笑里慢慢地品着杯子里的酒,岁月无情,酒尽了,人便悄悄地隐去。这样的人有陶潜,小杜、李渔、纪昀。第二种懂得体会生命的人,抓起杯子一饮而尽,大叫一声:“好酒。”然后把杯子抛了,发出响亮的声音,这样的人有荆轲,霍去病,海子,三毛。

  但是,这世界上更多的是第三种人,平凡的人。他们挣着不多不少的薪水,干着不重不轻的活。办公室里是俗不可耐的科长以及对之不会产生任何邪念的女同事。下班见的是忙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老婆以及晚上睡觉白天还困的儿子;按一定比例出车祸,患阳痿早泄,每周性交零点八次,杯子中的酒慢慢蒸发掉,想不到喝,也不知道如何喝,酒没了,杯子也就没了存在的必要,仿佛油尽了灯也就熄了。

  事物最美妙的时候是等待和刚刚尝到时。

  从古至今,有三类男人不被女人当做男人:太监,乳腺外科大夫,妇产科大夫。改了行的也不行。

  我问,“没了收入,如果还想喝红酒怎么办?”严勇说:“喝一百块钱以下的最好的红酒。”我问:“如果一百块钱最好的红酒都没有一千块钱的好喝怎么办?”严勇说:“那就忍住十次,不喝一百块钱的红酒,然后买一瓶一千块钱的红酒好好喝。”

  学古者昌,似古者亡。

  十几年来,我初恋一直买卖茶叶,每年寄给我一箱小茶,六小罐,每罐六小包。“好茶,四泡以上。”她说。箱子上的地址是她手写的,除此之外,没有一个闲字,就像她曾经在某一年,每天一封信,信里没有一句想念。

  我喜欢这壶身上的八个字:“风雨一炉,满地江湖”,像花茶里的干枯的茉莉花一样,像她某个时刻的眼神一样,像乳头一样,像咒语一样。

  读驰老的文字,感觉像是蚊子。感觉对了,心神一交,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意象,在你不留神的时候打动你一下。好像蚊子叮你一口,当时没有太多感觉,但是之后想一想,挠几下,感觉不对,越挠越痒,肿起一个大红包。

  眉是青山聚,眼是绿水横,眉眼挡动时,青山绿水长。

  “薄酒可以忘忧,丑妻可以白头,徐行不必驷马,称身不比狐裘”,说这话的不知道是先贤还是阿Q。

  退休后,五六身西装都送小区保安,二十来条领带和黑袜子捆个墩布,几个PDA手机和黑莓跟我外甥换他的PSP和NDS,固定电话也不装,只保留一个小区宽带,MSN每次都隐身登录。谁要找我,来门口敲门。

  首先定下远景和使命,一个公司和一个人一样,要问:为什么存在。然后根据公司的竞争力和市场的吸引力,明确在近中长期,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即在何处竞争。最后确定如何竞争以及竞争后的财务回报。

  初夜的时候,仿佛一个人拎着一根打狗棒子,站在一个陌生的花园里,也不知道有没有狗,也不知道狗什么时候来,也不知道狗来了之后要不要打,左右上下前后看看,想想天上的星星、街上的居委会大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很快人就糊涂了。

  心里想,真是今不如昔,过去出来混,当个董小宛,也得琴棋书画粗通,《素女经》《洞玄子》精读,采阳滋阴都明白,现在出来混,长个傻高个,赶刺个青磕个药,两腿一叉开就合格了。

  对于肉体烦心的俗人,最大最狂妄的理想,是对抗时间,是不朽。

  生个儿子,仿佛撒一把盐到大海,你知道哪一瓢咸味儿是你的基因。

  我想起胡兰成三十六岁满含真情为张爱玲写下,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之后,红尘滚滚,胡兰成又找了一个武汉的小护士。

  我的一个师姐,她弟弟除了挣钱,什么都喜欢做,尤其热爱艺术,用各种办法花他姐本来就很少的生活费。情人节的时候,他给他姐姐一张卡,上面一句诗:“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我这个师姐说,为了这句诗,一切都是值得的。我说,虽然我骗了一辈子人,今夜,我只对你讲实话。虽然所有人都夸奖你的美丽,但是你在我眼里的美丽,是其他所有人从来没见过的。我说,这种套路你都吃啊?傻啊?

  真我是无何用之乡的无用之木,自我是长歪了的盆景。

  五个月的小孩长得像包子,双手牵着床,勉强坐着。我扒开他的双手,一捅他,他就倒了,还笑,这是让人愉快的事儿。

  常年提茶壶的,一朝苦混出来,成了喝茶的,第一件事是不要浮躁,不要得意忘形。

  在一个靠信心支撑的市场中,所有事情都取决于狂热的参与者能否对市场前景保持信心。

  哲学家讲,幸福的严格定义是多态。

  挣钱的目的可以简单概括成三种,一,为了近期衣食无忧,二,为了有生之年衣食无忧,三,为了金钱带来的成就感和权利感。

  我感觉我的眼镜忽然不近视了,我感觉我黄白色的大脑皮层波澜起伏,仿佛一坨酒精炉子上煮着的黄白色的方便面饼。

  人老了,我爸越来越走向佛,我问他,有多少存款,他说不知道,有点吧。我问他,人生什么最重要?他说,人生在世,吃。我问他,您打算再活多少年?他说,现在已经够了。我老妈说,他现在的问题是,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过。喜欢吃炸的,什么都裹上面粉炸。喜欢电视剧,所以熬通宵也要看完。门清杠上开花一条龙,在摊开牌的那一刻没有痛苦地离开人世,是他最大的愿望。

  存在基本有合理性,听说中国男性喜欢男上女下,老婆最好比他差,所以A男娶B女,B男娶C女,C男娶D女,A女一不留神就成了剩。

  听说中国未婚大龄文艺女青年基本落入四种结局:孤寡,后妈,拉拉,出家。

  第一是小宇宙强大,世界观没有对错,但是有差异。人生观没有好坏,但是有的强大,有的弱小,没有被说服,坚持到最后,世界和人生就是你的。第二是经济独立,第三是身体健康,第四是有个半专业的爱好。第五是有三五个小宇宙类似的闺蜜,第六是远离老男人。锦囊之外的超级锦囊是:如果真的不想嫁,就别嫁了。

  在中国做生意,也复杂也简单,复杂到拜佛不知道庙门,简单到ABC,烈酒(Alcohol)、美女(Beauty)、和回扣(Commission)。

  看过去的东西,着重看事实,不要看过去文人的总结归纳分析判断,自己动脑子做自己的思考。

  智不出于淫荡,辞不离于哀思

  生命太短,最没有意义的就是不情愿的重复,所以人生第一要义不是天天行动,而是不烦,喜怒哀乐悲恐惊,酸甜苦辣咸麻涩鲜,都是人生经验。

  十年之外的事情,不想。

  我长大了,仰面躺下,成为一条木船,阳具竖起,内裤就是风帆,西风吹起,我就杨帆而去,横渡这大河,脱离北京。

  我想,就像一把茶壶,茶叶在茶壶里泡过一段时间,即使茶水被喝光了,即使茶叶被倒出来了,茶气还是在的。北京是个大茶壶,太多有权的,有钱的有性情的人像茶叶似的在北京泡过,即使权没了钱没了性情被耗没了,即使人死了,但是人气还在,仿佛茶气。

  在北京和纽约,一个人必须非主流才能入流(You have to be out to be in.)在上海,这个人必须入流才能入流(You have to be in to be in )

  饭局的三种基本要素:赋闲男人,时鲜美女,便宜啤酒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九):色而不淫是一种境界

  在现今一个躁动的社会,花一个晚上本是用来看片 约炮 打飞机的时间来读杂文,也算对得起自己文艺青年的“标签”了。。。冯舵主的文风诙谐,适合我等一众文化流氓前来拜读!!!

  “在八十年代,能搞到录像带的基本都是大哥,能搞到毛片的更是大哥中的大哥。那时候的毛片基本都是翻过四五遍的,所以呈现出的画面比马赛克还要马赛克。因此那时候看片能够激发自身无限的遐想能力!隔壁流氓兄弟大粪 二宝 告诉我,毛片看多了,对光和影的感觉就和梵高一样敏感,看着春风里阳光下的杨树林,树影婆娑,毛毛点点,下身也不自觉的硬起来”

  同志们,多读些书吧,书中自有颜如玉!古本的《三言二拍》,除了能提高对古汉语的理解,还能教会你小弟弟三十种以上的小名。我算了一下,算进英文的叫法,我也说不出十种。。。。。baby dick ,我淫荡的笑了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十):冬夜病中读冯唐

  在学校时随意写的了,今天翻看了一下复制到豆瓣上来作记。

  本不甚了解此人,大二时看了《万物生长》电影,在泰戈尔《飞鸟集》译本引爆争议时起了好奇心。最近对各个作家的兴趣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点像村上写的《斯》中主人公堇一般,“定期更换文学偶像”。

  翻阅目录时看到一篇《金大侠和古大侠》,赶紧跳页观赏。览毕印象不深,感觉此文的分析未免太浅。说浅其实也不浅,需要大致读遍金庸古龙经典之作,任一死忠武侠爱好者都有此一过程,浅在令我满怀憧憬的才子冯唐,最后却也不过中规中矩地下了些老生常谈的评点。关于文风,关于故事,再说回作者,谈来谈去都未免只是隔靴搔痒。最好是一才华横溢且行且吟的骚客,以古龙式的飘逸洒脱来一出金老先生的华山论剑,高手角逐,各出奇招,不分胜负!

  刚接触武侠的时候,几乎是五体投地般崇拜金庸。初中读的第一部古龙是《楚留香传奇》,当时读罢只觉无比怪异,文字不井然,人物捉摸不透,还各种大玩悬疑,编造绕来绕去的故事。由此一直以为该系列不过徒有虚名,但对于古龙始终不敢狂妄贬低,只说“不是我的菜”。直到前段时间手不释卷借遍了图书馆的三四排旧书架,终于缴械投降,决心做了熊先生的拥簇。好笑的是近来打算重看《楚》,第一卷便让我不忍弃,刚要一鼓作气,偏偏图书馆没有了关键的第二卷,留下一个干着急的我。

  说回冯唐。瞎感慨一通后还是从第一页起看,没多久就在豆瓣把此书勾选了“在读”,写道:好个冯唐,字里行间全是姑娘。

  显然,冯唐如我,是个死忠的姑娘粉。写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儿都要扯回姑娘的身上,唠一唠姑娘的丝滑长发,姣好面容,笔直大腿......如果恰到好处不过火,那么这姑娘凭着天生丽质,便淡妆浓抹总相宜。所以一开始品尝着还觉得砸吧砸吧嘴,别有一番风味。姑娘越来越多,便开始腻味。好个冯唐,满脑子只是姑娘!脂浓粉香也渐渐散发出劣质香水的味道了。怪不着书评两极分化,有人爱极,也就有人说他尽是小聪明,文字造作了。

  要我说,对姑娘的喜爱,一两句不小心说漏了口都觉得羞赧,再也不肯冒犯。冯唐呢,如同拎着大勺一瓢辣椒下去爆炒,辣却不入味。又像挥着大刀要砍砍杀杀,却瞄不准目标,运气好,一刀挥中血流如注,却比不得另一些人庖丁解牛一般令人叫绝的手法。

  尽是批判似也不妥,冯唐有过人之处。才情有,骄狂有,虽限于格局,但读来已算筋道可口了。

  还未全然了解,不敢断然评价过多。聊发一篇随兴的闲话而已。另,行文时我好像越来越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