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萨全集经典读后感10篇
《略萨全集》是一本由【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00-03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略萨全集》读后感(一):“励志”的潘上尉
森林地区的士兵们性欲勃发,于是强奸频发,民怨沸腾。怎么办?上司派潘上尉组织“服务队”。于是一个超级成功的组织诞生了。发生了一连串的事件,最后闹得成为世界笑柄,“服务队”取消了,潘上尉又回去干别的工作了。 《潘上尉与劳军女郎》的故事情节就是如此。不过略萨确实是文学大家。此书极为有趣或者荒诞。荒诞的不是“服务队”这件事,而且整个人物处理事件的方法。实在太具有喜剧效果了。台上人一本正经,台下人笑掉大牙,可一回想也许笑得最多的人最受讽刺。 潘上尉简直可以算是现代“励志”书的偶像。他是一个制造困难也要上的人物。正如书中将军所说:他要是建立一个不完美的服务队就算了。可是他把服务队变成一个全陆军最高效率的机构。而且按他的计划扩展的话,要吞掉全陆军的军费。他的熟人甚至开玩笑说:秘鲁军队要新成立一个兵种。这是多么百拆不屈的工作精神。潘上尉多么热爱自己的工作:管食品时,士兵的烤鸭伴饭有十七种;管服装时,上司误解以为他是同性恋。而招慕“服务人员”时,也要亲身试一试。问题不是他想怎么样,他就是一个服务狂,工作狂。当他换工作内容之时很快又忘了以前的工作和“成绩”。任何工作交给他便要完成的十全十美,一丝不苟。这不正是现代“励志”书所宣扬的吗?职场的人士们应该多看看此书。
《略萨全集》读后感(二):城市与狗
初读此书时,觉得学校与军队怎么会这么丑恶黑暗,这是人世间真正能够发生的事吗?其实大了之后也就明白了,其实也只能算是平常之事了。
当然书中许多做法是不对的,丑恶甚至可以说犯罪的,但总体来说这么做的意义还是有的。军队本来就是训练团结以及服从的地方,没有这两者是无法把一群平民训练成军队的。只是不需要用书中的那些做法罢了。
而刨去做法不提,这书都可以看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一般的青春成长作品。只不过秘鲁显然比美国要原始野蛮,而军校与比霍尔顿读的学校要更加严厉,不过压力越大反抗越大。
略萨果然不愧于“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的称号,作品以当下莱昂西奥·普拉多军校发生的事为主线,每章都加上了回忆性的内容(分别是主人公的过往经历),故事最后以“奴隶”的死亡到达高潮。正是“奴隶”的死亡使得主人公们真正感到了生活,受到了洗礼,新的生活开始了。未来应该还算是光明的。做为作者的第一部作品,此书已是相当出色了。
《略萨全集》读后感(三):绿房子
此书的结构就算是在略萨的作品中也算“凌乱”的,竟然在一个章节是割裂成五个故事片断进行叙述。哪怕是《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也是分单双章叙述。可能只有《跳房子》可以媲美了。这也是作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作品以“绿房子”为象征物,五个故事穿插连接。日本人伏屋的故事,通过拉达丽连接到鲍妮法西娅;然后鲍妮法西娅再与警长利杜马结婚(四个二流子的故事);而鲍妮法西娅则去了绿房子(安塞尔莫的故事);而上述伏屋鲍妮法西娅故事的发生地又有着胡姆的故事。并且在每个小故事中又不停地转换着视角以及场景,令人头昏脑涨。
故事以秘鲁森林地区为主,时间跨度几十年,准确说并没有男女主人公(可能这也就是标题的缘由)。通过绿房子为代表的皮拉乌市的发展,淋漓尽致反应出几十年中那森林地区上致白人统治者、修女、警官,下到平民印地安人的事件。一方面是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而另一方面则是印地安人底层人受到的残酷剥削。一幅“浮世绘”般的秘鲁森林地区发展长卷。
《略萨全集》读后感(四):现实主义的略萨
南美作家中,有两位拥有大量的2B铅粉,嗯,一位是博尔赫斯。另一位是略萨,这两人中前者的狡黠与漂移语言的能力让沉醉于翻译体营养中的写作者倾心。后者略萨是个例外,他的作品的语言极具观赏性,从来不乏叫好者,但却很少有人山寨他。
这些天,午休时陆续重读了略萨的《多么惊人的速度》《绿房子》、《城市与狗》、《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胡莉娅姨妈与作家》。本来还想找他的《酒吧长谈》一块读了,怎么也找不着,使劲回想,无法确定是留在北京,还是根本不曾拥有过,但肯定是读过的。
“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的头衔背后似乎还应该有一长串的名字,我居然只知道一个略萨,所以我无法弄清楚作为一个文学流派,这个结构现实主义对世界的影响究竟有多大——通常评论家们所说的“影响巨大”是不可信的——但是很显然作为个人选择,略萨是成功的。
读略萨的小说,你会发现一种语言之外的乐趣,就是空间的自由度。在《绿房子》中,结构的交织与情节的推进结合得如此精妙,让你有如站在一座布局奇巧的建筑面前。而到了《胡莉娅姨妈与作家》中,突然发现结构的意义不存在了,任由着略萨在那胡作非为,却是怎么着都有理。
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胡莉娅姨妈与作家》它的双数的章节中,完全是一连串不相干的短篇小说组成,只有单数章节才能找到一个完整的叙述,即作者本人与姨妈的一段恋情。虽然这个故事听上去有些过于拧巴,18岁的略萨竟然与32岁的姨妈相爱并且结婚,还与观念保守的老爸奋争权利。
对了,这本全集浓缩,是不是也挺结构现实主义的?让大家都不好意思山寨略萨,不过我还是建议单本读,最好是原版的才有略萨的味。
《略萨全集》读后感(五):胡莉娅姨妈与作家
除结尾外,此书是由两个相对独立的线索存在的,单章算是作者的自传体文章,讲述了十八岁爱上了胡利娅姨妈(妈妈那边家族的表妹,血缘关系较远)并结婚的内容。而双章则是一篇广播剧,算是表现了作者当时的社会背景吧,而两者之间的交集则是,广播剧的作者彼得罗·卡马乔是同事。
在主线作者自述方面,一个现代典型的“年下恋”(还有些不伦)的故事。胡利娅姨妈不育离婚了,来到利马找丈夫,开始时“我”并不喜欢她,但渐渐地两人开始相处。被家人发现后才发觉真正相爱了,于是跑去结婚(关于结婚的章节非常波折但很有趣),而父亲的应对方式又很此有独裁气息。而广播剧方面各式各样的故事都令人目不暇接。而文章又穿插了卡马乔的人生命运,与广播剧中相映对比,相当值得思考。很是精彩的作品。
《略萨全集》读后感(六):谁是杀人犯·叙事人
《谁是杀人犯》,表现上看这只是一篇侦破故事,最多有些乱伦的内容。但看到结尾处似乎感觉并不完全,谁又知道民众说的关于走私灭口的事实是假的呢?反过来想想,难道上校以及其女儿叙述就一定是事实。
作品的内涵肯定是有揭示社会现实的意义。上校做为上层的代表具有黑暗代表性,并且也许他也不是真正的上头。而正是这种权力使得他几乎可以为所欲为,整个基地都知道谁杀了人,可是没有人敢于说出来,这就是权力。而且结尾民众的议论更加给事件抹上了一层纱,谁知道真正的真相,“谁是杀人犯”。
《叙事人》一部过去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的迷一样的作品,作品大分两个层次,其一是作者回忆以及追踪叙事人的过程,其二则是叙事人的故事。而叙事人的故事又分为两层,一层是叙事人讲述的传说,另一层则是叙事人自我的历程。内容错落有致地混杂在一起,展示出印第安人以及亚马逊森林的面貌,可是我们真能够看得清楚吗?
《略萨全集》读后感(七):狂人玛依塔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就一直在改变,议会斗争不行、罢工不行于是就是苏联模式,然后又是中国模式,最后则是古巴模式。而后一种在拉丁美洲相对多“学习”,为什么?我想无非是苏联模式需要世界大战,并且工人阶级拥有相当数量,而中国模式需要太长的时间并且也需要世界大战,只有古巴模式显得相对容易,所以才有切·格瓦拉的风弥,只可惜成功的模式永远无法复制,就是切·格瓦拉自己也失败了。
作品中的玛依塔就是如此,当然最初时他只是宣传革命,但在遇上了一个军官以后(军官也组织了一些人)终于开始了行动。只可惜这次行动在我们看来显然是“玩笑”式的,不过谁知道呢?卡斯特罗开始时不也是被人这样看待的吗?其实从书中的玛依塔行动时间来看,他还算是“先驱者”呢!
故事以采访的形式,作者以玛依塔同学的身份去写一本关于他的书,于是从各个方面各个关系人开始接触了解,力图从各个方面表现玛依塔这个人以及这个事件。其实可以理解为关于拉丁美洲左派革命的表现。书中过去与当前相交织,当下的背景是“苏联古巴和玻利维亚”入侵秘鲁,而美国则援助。弄得读者颇为凌乱。很有意思的作品。
《略萨全集》读后感(八):水中鱼
与《胡莉娅姨妈与作家》结构与内容都类似,都是回忆录似作品,并且都是单双章两条线。单章讲述从小学到出国留学的经历,双章则是叙述参加秘鲁总统选举的内容。
关于单章可以算是正常的的自传,其中《胡莉娅姨妈与作家》只占其中的一章。而关于总统选举倒是颇为令我吃惊。在看书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并且他的对手便是很有名气的藤森。当然藤森之所以有名不是因为他的日裔身份当选总统,而是几年后被推翻下台流亡日本后,日本政府竟然承认他的日本国籍,我简直难以想像,这是一个正常的国家政府会干出来的事(如果说政治避难可以接受,这是国际惯例,但认同日本国籍是另一回事)。试想想这对秘鲁国以及人民是多么大的伤害和侮辱,如果秘鲁是个正常的国家,那么两国之间的关系会有巨大的伤害;如果秘鲁不是个正常国家,那么在国内的日本后裔会受到波及。所以不管哪种情况,我认为正常的国家都不应该干出这种事,日本政府是“疯了”。
当然作者显然是个政治门外汉,没有当选是正常的,事实上在书中也可以看出他过于幼稚。很有意思的作品,毕竟有这种经历的作家不多。
《略萨全集》读后感(九):酒吧长谈
此书算是略萨作品中的巅峰之作了,不仅仅是篇幅,就是作品的广度以及深度甚至是结构方面都算是首屈一指,其他作品难以超越。
本书算是“传记”,对象则是卡约·贝尔穆德斯,而原型则是秘鲁奥德利亚专政政府中的内政部长阿历托德罗·埃斯帕萨·萨尼亚杜。当然卡约·贝尔穆德斯是略萨虚构的,事实上只是通过他反映出所有集权专政体制中的典型形象。
任何专政政权都需要一个权力巨大的警察机构,而卡约·贝尔穆德斯则正是这种机构的代表。
作品事实上没有一件主要事件,只是通过圣地亚哥和安布罗修两个人在十几年后的谈话勾勒出这个人物以及那专政的岁月,那些时候的人、事以及社会。
圣地亚哥出身上层,而安布罗修则是个底层黑人,正好通过两人的出身以及经历记者和打手,全景式地带出奥德利亚专政时的上上下下的形状。上致将军(没有直接出现),大资本家,参议员,军队高层;下到佣人,工人,妓女,二流子。白人,混血人,印地安人,黑人。从首都到外地等等。时间长,地域大,阶层广,人物众多,真是一部皇皇巨著。总体上反映出专政集权的样貌。
当然仅仅如此只不过是现实主义作品,略萨在作品中的表现手法也是相当出色,甚至有些“令人头痛”,人物语言场景跳跃得太快了,让人目不暇接,令人吃惊,其结构主义大师的手法在此书中表现得最淋漓尽致。上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