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尼采传》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尼采传》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09 21: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尼采传》经典读后感10篇

  《尼采传》是一本由丹尼尔・哈列维[法]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尼采传》读后感(一):或许幸福

  果然一个人在家里时间长了什么正经事都不干,是不可能情绪写点什么的。于此相对的就是身体虽然疲惫,但是脑子的运转却愈发迅速了。

  昨天读完了《尼采传》,副标题是“一个特立独行者的一生”,写的很富有感情。我指的不是郭敬明似的那种矫情,而是这个人物本身内在的气质的外溢感染了我这个生活在100年后的异国人。读哲学家的传记似乎是一件困难事,某位的《柏拉图传》未及读完已经被冠之以“可恶”之名,原因大抵是文字上的拗口加上传记中不得不涉及一些哲学概念。但是这本书,可以说翻译的很用心,至少读起来能令人心有感焉。据蝌蚪往人兄(可以妄称兄么?如果您看到的话?)说,哲学历史类著作因为其偏门,反倒比较摆脱开出版界的浮躁习气,编译者多半是为了自己学术感情而著书立说,因而质量大抵能得到保证。这话虽然我存留一定的怀疑,但是怕是也很有道理的。人物传记不同于学术著作,不过能费力翻译一本在国内“过气”哲学家的传记,也多少需要勇气毅力。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让我有幸能看到一本好书。

  我在这里无意复述尼采的一生或者甚至做一个简要的概述,这样没什么意义。干巴巴的简述就好比浓缩浓缩的精华本,只剩下骷髅一样架子,没有丝毫神韵。我想,这样一个人如此渴望孤独,但是毕竟终身有几个矢志不渝朋友,不管是彼得·加斯特还是欧维贝克,甚或是并不理解他的梅森伯格夫人,在尼采悲惨的一生中,陪伴着这位连敌人都不屑于正眼相待的畸零人。或许本来这串名字还能再长一些:保尔·李、欧文·罗德,甚至露·莎乐美还有理查·瓦格纳。不管是怎样的遗憾误会,尼采失去了他们,他们也失去了尼采,但是或许正因为如此,尼采才是那个查拉图斯特拉的父亲,那个终其一生桀骜不驯的人。我说过,他渴望孤独,但是他也渴望友情、父亲一样的崇拜对象、甚至是爱情。不过一次次的打击,不管是有意无意的,总是把他推往疯狂和孤独的深渊。伊丽莎白,尼采的妹妹,一个执拗偏执、顽固而且自以为是的反犹太主义者,既不理解也不爱戴他的哥哥。但是他们之间那种纠缠不清的亲情,却又令人扼腕,或许血浓于水是人无法超脱的羁绊?在读到尼采的母亲照顾发疯的尼采一直到1897年她逝世时,我不知怎的突然想到了何夕的《伤心者》。尼采感觉到悲伤了么?他是否也含糊的喊着“妈!妈!",来表达某种暧昧感伤?这都不得而知了,但是我宁愿如此,而且相信如此。

  言行不一或许是人类特色,不过有些人是戴着面具的假道学,还有一类人是语言上的恶人行动上的圣徒。一个反对怜悯同情还有牺牲的人,终身都在践行着这个准则。写下“太阳,你毫不怜惜自己的光辉,你撒下你灿烂光芒,让最微贱的船夫也能摇起金色的船桨”这样文字的人,不会是一个冷血无情、坚强如铁的人,不管他怎样的宣称自己是如此的人并鼓吹这样的学说。诗人总是无罪的,而纯粹野心家又不会过于有害。最糟糕的是野心家有了艺术家的气质,那将会是人类的灾难。柏拉图的理想国再怎么不切实际,我们也可以把他理解成一个疯子的妄想。尼采那遭人诟病的宣扬奴隶制和贵族政治,也可以被大度宽容——到底,他是个在政治上是不合格的,善良文化人。当不成器的画家希特勒遇上尼采的思想,之后发生事情,与这个可怜人就没什么干系了。

  他说,人是要被超越的,自己也是要被超越的。他总是充满了矛盾与破坏性的力量,如果要比喻的话我想说他的思想是臭氧,少量施放将会极大的净化空气,不过终究,这不是人类应该吸收的东西

  《尼采传》读后感(二):小伙儿 要牛逼啊!

  前几天快要参加高考的表弟给我来了封信,里面充满了对正统精英文化的不屑,其中一个重要的论据就是疯狂的尼采。小伙儿成绩不烂,按我们那个小学校水平,在重本水平,当然我一直想他考到北京来,毕竟我们关系就和亲兄弟差不多

  看到这封信,我还真挺乐,想不到虎头虎脑小子研究起了尼采,当然为高考作文不断拾人牙慧的时光肯定起了不少作用

  静下心来,想起前一段时间看到的这本书,心想,那些以尼采为盾牌否认优秀的人真的是错了。

  在24岁以前,尼采绝对符合我们俗人对成功的所有定义。出生严肃宗教家庭年少丧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求知若渴,成绩优异又红又专,报效祖国,终于在24岁这一年,在尚未获得博士学位之前,就被恩师里奇尔推荐到巴塞尔大学担任古典语文学教授。你知道别人的举止演说是什么?《荷马和古典语言学》,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然后,在没有考试情况下,莱比锡大学就授予其博士学位,次年尼采便转变为正教授。这是一条多么令人羡慕经历特别是在社会科学领域,至少在当今清华如此年轻绝无仅有

  当然之后尼采不满足“世上不过多了一个教书的",在与叔本华、瓦格纳等反复的友情后,将自己变成了炸毁西方文明的“炸药”和屠戮上帝的“凶手”,《查拉图斯特如是说》《人性的、太人性的》什么都是后话。

  所以说,按照世俗观点,你可以说中后期的尼采是悲惨的,你甚至可以戏谑的说,他是个疯子,他亲马屁股,他拿鞭子对待女人。但是,当他还在高考哪个年级时,你能说他不是优秀的?

  再来看看年轻的弗洛伊德,小时候成长在反犹太狂风中的弗莱堡,8岁大量背诵《莎翁乐府》段落,以优异成绩进入维也纳中学。八年制的中学,除去开头两年,连续6年考试全校第一。然后一路“以优异的成绩”拿到博士学位。

  或者可以再来看看贵族哲学家罗素,拿着奖金进入剑桥三一学院,尽管罗素自己很不屑,但是他的确拿到了数学学位甲等第七名的专业成绩。

  萨特的成长史更是一部励志

  《尼采传》读后感(三):尼采传

  虽然只是一部人物传记,但想要阅读和理解它是非常困难的,毕竟尼采作为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本身就深邃难懂,而不理解其思想又如何去理解他的人生然后读懂此书。

  不过话又说回来,理解尼采本身就是超常理的想法,我们试图理解身边的平凡人也是不太可能的,人心难测并不是言辞上的表达。也难怪其在世时基本无人理解,我甚至想对尼采作品赞扬的人也许更“伤”尼采的心,因为那可能是“自以为”理解了他。

  我想尼采的“超人”理论应该是指精神方面,当然社会也确实是由少数精英领导的,所以许多人都误认为这些人是超人,这应该是大谬了。另外对于其对女性说法,书中尼采说人们并不理解他真正的意思。我想应该是指人类过于文明了,失去了野蛮性,过于纤细的文明社会不就是“女性”化社会吗?这对于崇尚古希腊精神的尼采来说显然是难以接受的。

  看这本书中尼采的感觉与梵高的自传非常类似,都处于人类精神世界顶端,都无人真正理解,都有些疯狂(不疯狂不创造),都在死后享有盛名,影响着身后一切的方面。我虽然没办法理解他的思想,不过我依旧生活在他的思想中。

  《尼采传》读后感(四):谁的孤独 我的苦楚

  一种无以伦比的美,透过文字和想象单薄脆弱的思想和灵魂.最后一个字从心里滑过之后,便再也无法抵抗地陷入长久沉默抑郁.那是语言所无法表述的宏大,像黑夜一样的包容,同白昼一般的光耀,这样的氛围让人失语,头脑空白,思想迅猛而敏感. 我感到每个细胞都用着一种全新的方式呼吸,呼吸着全新的空气,每一寸日光照耀下的文字都透露着诱人华丽并且苦涩印记. <<尼采传>>为精神带来了轰动性质洗礼,所有曾想追寻的,曾深刻吸引我的此刻都已尽失光华.如今却知道,头脑一刻不停思索的意义. 我愿意为这样的作品放逐思想. 尼采的出现是对匮乏深度的思想的深厚慰藉. 一个索要孤独的志士,此刻我尽力与他共同站立,努力方向是不为所知的彼岸. 天才少年,抑郁的精神世界,深刻的思想,让人不由为止叹惋;行至后来的激荡青年,贫弱中年,从对理想的激情到幻灭,此刻读者已无法起用任何言语. 你看到了让你内心到达极端的狂放和孤独,你感受到了对他强烈的爱. 当他在最后一刻说起:难道我们不幸福么.你终于无法隐忍落泪不止. 这个一生都不停思考的灵魂,精神最终癫狂并且枯萎,你也终于感受心里产生的万分沉痛的苦楚. 更愿意用"诗人"来称呼他,它比"哲学家""思想家"更加富有浪漫气息,孤独感和激情. 尼采是自由思想自由梦幻的守护者,他终生希望以他自由恢宏的人生哲学撼动这个社会稳固的附着思想的习惯,然而他早已因另一种华丽的姿态而让我们记忆,怀念,赞叹. 当阅读他的作品时,他思想里蕴藏的深刻的理论和艺术鲜有人知,但没有人不明晰他从灵魂深处透露的对自由纯净思想的追求,对真理永恒的追求,没有人不能否认他身上带有的天才一样富含孤独气质的诗人形象. 这是一种何等的壮丽. 瓦格纳的存在是尼采生命中悲剧. 是这位导师带领他从习惯忧郁富含灵气的天才少年,向拥有强烈意志的思想者蜕变,随后,他也带给了尼采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就像一直依赖的精神大厦化为废墟一样,尼采在拜洛特终于又勇敢地,且怀着万千留恋和痛苦,抛弃了瓦格纳的思想,重新成为孤独的站立者. 可是不可否认,尼采仍然是深深的爱着这位导师,挚友,特里伯森的美好生活也是他一生中最为幸福的时刻. 究竟有多少人会一直保守着这样的坚持,就算违背主流,就算孤注一掷,仅仅因为坚守着自己的独有思想不被同化,和怀着一份美好未来的憧憬. 这是怎样的一位理想主义者,他甚至相信他的思想可以让世人清醒,相信他的偏激的真诚能拥有美丽的爱情. 让我永远无法像虔诚仰视圣人一般仰视他的原因,即是发现他的温存幻想和希望,像是渴望糖果孩童一样惹人怜爱. 这个饱受病痛,孤独折磨的诗人,内心里仍旧藏存的对美好的渴望,让他更加趋于一部不忍视的悲剧. 在热那亚的安静小阁楼里,也可以看到尼采像普通人一样快乐简单的生活,这也是他的一个梦想. 他积极的生活,发掘新的思想,适时记录下来,像辛勤农夫收获水果. 在这样一个安宁地方,他生活着并且发掘出许多细微的小快乐,学做饭,与很多人相处,并且幸福地感受着从身边朴实居民那收获的关爱尊重. 这样一片清静土地,温柔的包容了他,供他慢慢修养身体,治愈伤口,让他尽情的持有一种尊重自我的平静含蓄骄傲. ----" 这儿是大海.在这儿我们可以忘记城市......那边辽阔的大海伸展着,苍白发光,沉默无言. 天空在那永远沉默的傍晚的辉煌中闪闪发光...... 在这刹那见征服我们的永恒寂静有着令人敬畏的美." 回到事业中的尼采依旧孤独并且饱受挫折. 此刻,精神也渐渐被引向遥远无法回头的极致. 这位思想家终于找出了一个同盟者,他等待他的到来,他赋予他血与肉.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给予了他一片广袤的平原,任由他喊出胸中所有的诗句思绪. 查拉斯图拉终于了他倾注感情的物象,他让思想不停的说话,他也抒发绝望和孤独. "我是光,唉,如果我是黑暗该有多好!...我会怎样的从光的乳房中吮吸啊!"伟大的思想家进行着最后的激情演说,他让查拉斯图拉代替他去流浪,去与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个人交流. 他的信仰与灵魂狂放的在书页中舞蹈,呼喊,爆发. ----"第一下!哦,人啊,请注意! 第二下!这个深沉的子夜在倾诉着什么? 第三下!我睡了,睡了; 第四下!我从深沉的梦中惊醒. 第五下!这个世界深奥莫测, 第六下!比任何白昼所能想象到的都要深奥. 第七下!深奥是它的悲哀---- 第八下!比悲哀更深奥的是----快乐. 第九下!悲哀说,离去吧,走! 第十下!一切快乐都在追求永恒---- 第十一下!一切快乐都加深了永恒. 第十二下!" 这是我听过的最美的颂歌. 尼采希望这篇广袤的平原上会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他欢呼,然而最终仍是无人理会,无人驻足,无人能懂. 反反复复中,尼采被暗夜里寂静的强大力量引致深邃的黑暗,理智最终崩溃. 他终于可以被包容在黑暗当中,不再孤独,但他此时却也永远不再需求从光芒中收获任何. 可是没有任何情形会比现在更加合适,让他很容易就能坚持纯洁心灵.难道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思想,没有理智的思想,才能永恒和纯洁?我崇拜的思想家舍弃了他的思想,所有的梦境和记忆,才终于保证了纯粹纯净,可我却无法抑制心里悲鸣的旋律,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嘲笑我无处藏身的脆弱.仿佛我也看到了一种灵魂的坍塌,就像追寻的一切都是虚无~~ 静..默... ----"伊丽莎白,你为什么哭呢,难道我们不幸福吗?" 这颗纯净的心灵, 却终于在此时,感到了幸福...

  《尼采传》读后感(五):一个特立独行者的一生

  我在大一大学期开始读尼采。与他同时读的还有卡夫卡。

  到如今,时光飞逝两年。我终不能清晰的表达他们施之于我的影响。那是深入骨髓的对于天堂的向往。这样的影响,必将伴随我的整个一生。

  在人世间,总有一些灿烂的星光。他们是受苦受难者,是特立独行者,是黑夜里深深的孤独者。他们站在人类文化的顶端,俯瞰众生。尼采是这样的哲学家。他还是纯粹的诗人,是天才的幻想者。当他深夜不停的阅读叔本华的时候,当他一个人踏遍欧洲小镇的时候,当他在大海在高山咆哮的时候,他便注定了他的命运。

  中国是一个崇尚中庸之道的人。我们可以有庄子,有嵇康,有梁漱溟。但仅此而已。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地扼杀“异类”。

  我大二时有个税法老师。写了一本书叫做《富国律——三十年内国家成王称富之规律法律》。首提钱币与人相对应,创立“人币”新词替代“货币”旧词,自誉为人类文化继哥白尼日心说,达尔文进化论之后的第三大发明。同时,他自称‘星长’。对于这样的老师,学院在适度管制的情况下给与自由,可我看到的是这样悲苦的场景;教授们会说他头脑不正常,学生们会骂他是疯子。我则站在痛苦质问的中心,来问人类,来问中华文化,我们所需的,到底是怎样的人才?

  我不能预想这个老师的结局和他的书的影响力。当有一天,这只是同学聚会的一个笑话时,我想,那是最大的悲哀了。

  由是,我们得无比感谢尼采。不仅因为他的哲学。(他的哲学此处不论)。

  《尼采传》读后感(六):投诸历史的幻妄

  读完尼采传,唏嘘不已。这个伟大而孤独的灵魂,似乎注定就是一个时代的呓语者,除了少数几个好朋友,没有人理解他。尼采也从未奢望被世人理解。他狂放、骄傲,拖着多病的身体自我放逐,一生孤单的漂泊在南欧的土地上。 35岁那年是尼采人生中最黯淡的日子,他幼年时就经常犯的头痛病又开始无情的向他袭来,他经常呕吐,身体越来越弱,于是尼采辞去教授的工作,带着落寞的心情,来到人烟稀少的圣马利兹山区,几乎中断了与外界的联系,过着形同隐居的生活。在这生命中最黯淡的时光里,他感到人生的意义、真理的相对、错觉的必然都是虚无缥缈,也开始怀疑这种思考有没有意义。 38岁那年,在恋情遭到巨大打击后,尼采再也不愿与女性打交道, 在痛苦与孤单中,他拼命的写作,犹如一只被遗弃的小船漫无目的随波逐流。然而正是在这最孤独凄凉的日子,尼采写出了独一无二的杰作《查斯图斯特拉如是说》。他把这本书看做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书出版后,没有人赞扬他,反而很多人因此书而埋怨他,一些好朋友也因此疏远他。 尼采所满意的,世人并不满意。 一直到尼采发疯前夕,这部书都没有得到世人重视。 过完44岁生日,尼采着手写自传,自传的名字是《瞧!这个人》。尼采借用了皮拉多指看吊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时说的一句话,其意是把自己比喻为不被理解而又充满伟大精神的人。写完自传以后,尼采又开始整理关于青年时精神导师瓦格纳的文章。在完成以后,尼采似乎耗尽了自己所有的战斗力,在第二年的开端,他发了疯。 发疯以后,尼采开始不停的给朋友写信,信里全都是语无伦次的呓语。他的好朋友欧佛贝尔收到信后,专程赶来看他。当尼采看到这位朋友,立刻扑在他怀里恸哭起来,泪水沾湿了欧佛贝尔的衣服。欧佛贝尔把尼采送到耶拿治疗,尼采的母亲和妹妹也来照顾他。尼采发疯期间,照料他的母亲去世了,这对尼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的身体之后也迅速恶化。 56岁,尼采走完了他的生命历程,永远离开了这个喧嚣的世俗世界。死后的尼采埋葬在故乡洛肯父母的墓旁,这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小镇,在真正的宁静中,这个伟大的灵魂获得了永生。 尼采一生向腐朽的基督教道德体系发出攻击,他宣告上帝死了,主张重新评估一切价值,他要人深信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他写到“现在身死而消灭,在一刹那化为乌有,灵魂与肉体一同腐朽。但是,我所缠绕的因果之纽带循环着,它将再把我创造。我还会回来向人类宣讲超人”。 周国平如此评价尼采:"大自然的星空,群星灿烂。那最早闪现的,未必是最亮的星宿。有的星宿孤独地燃烧着,熄灭了,很久很久以后,它的光才到达我们的眼镜。" - 写于两年前,当时以为在写尼采,现在看来,不过是投诸于历史和尼采的苦闷与不安。大部分的爱恨不过是世人的幻想和贪念,本不足道,自缚其中,痴人也。

  《尼采传》读后感(七):一个特立独行者的一生

  大概天才的出世就是为了拯救世界,如果不能,就只能自我毁灭吧,尼采的内心住着一个清高自负的贵族,不屑于普通人为伍,他一生都热情澎湃却饱受羸弱身体的拖累,他与普通人一样在极端的狂热以后会陷入致命的孤独,并且在这种至深的孤独中一意孤行,他绝望至深,却也勇敢无畏,他赤诚的灵魂无法让他在爱与缺失中寻得平衡,无论是对瓦格纳还是对莎乐美,音乐,哲学,艺术是他的血脉,喜欢他关于战争的定论,也喜欢他关于人是动物与超人之间的媒介思想,他是矛盾的结合体,仿佛是俩种相悖的思想同时在他的思想里齐头并进一样,实际上他只是希望成为一个诗人和道德学家,一个品德高尚,兽人尊敬,安详平和的创造者。他让我们看到了哲学让人惊艳的壮美,同时也让人不得不承认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悲剧。大概哲学家就是一群自诩可以创造世界规则的人吧——————笔记《尼采传——一个特立独行者的一生》

  《尼采传》读后感(八):燃烧的小宇宙

  看完人物传记总是会给自己带来一段时期的积极状态。每次都很想说些什么,每次又不知道能说些什么,总觉得这些有传记的人都不是一个二十来岁的人能够评价的。

  高中时借了一本《悲剧的诞生》,如同商品广告目录般大小的一本书我却整整看了两个月,似乎冥冥之中有种力量每次都让我重新拿起它,读不懂也要读下去。

  对于混迹在理科班的我和宠儿,校图书室是我们唯一的避难所。在哪里,我们看到在时代中奋力拼搏的人们,在挣扎中前行。

  那时记忆最深刻的是斯蒂芬·金在《凶兆》里所说的一句话:我把一生的好运都用完了。尼采也是吧。

  我不觉得尼采是个疯子,虽然他最后的确疯了。他对于所研究领域如痴如醉的迷狂是一种虔诚,让人感觉到神圣不可亵渎。我可以理解以精神或思想立于世的这些人最后的结局,当他们走进了死胡同却不被世人理解时,精神便会崩溃。有时候,这些死胡同恰恰就是真理。

  一些人的陨落才更会突显他们的价值,但他们的陨落又是人类的损失。

  《尼采传》读后感(九):站在刀锋上的挣扎

  昨天晚上读《尼采传》,还没读完,读到一半,但是却经历了惋惜、恐惧、敬畏、无奈的情感体验。所以我就想到这个名字,好挣扎,却是是我的感受。

  尼采的幼年经历,让他的内在是内向忧郁的,敏感多疑,脆弱的;换句话说:尼采绝对不是我们都喜欢的开朗乐观的小伙子。

  但是这样内在的人,其外在却如同一团火或者一把没有鞘的剑,他会徒手抓起炭火来证明古典的存在,他会严格要求自己的学习和产出。

  这样的内外反差的人,让我感觉就好像一个人走在刀锋上,摇摆或坚定,都是挣扎。

  他25岁成为教授,却在35岁的壮年因为身体问题辞职。

  他伸手家庭女性的呵护,却对待女人特别的尖酸刻薄。

  作为一名女性,看到尼采对女人的评价,我很不舒服,我好像看到一个受伤的孩子,声嘶力竭的逞强!

  但是对比起来,罗素也是在幼年经历家庭变故,由祖母养大,却能够站在更客观的视角评价婚姻和女性?为什么?

  《尼采传》读后感(十):难道我们不幸福吗

  关于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900年),后人给了他这样的评价:

  “著名德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尼采首先是一个语言学家,然后作为一个哲学家或者称之为自由思想者,他的许多著作里都包含了现代心理学的内容。他是一个充满着反叛精神的诗人哲学家,他强力地批判了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否定基督教传统的道德体系,主张重估一切价值,更提出了超人理论和永恒轮回的命题,渴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强力的思想文化体系。”

  但读完尼采的传记,我觉得我是不能理解他的,或者更广义地说,我不能理解那些有使命感的人,而我即使是对自己的使命感都没有。尼采试图使人崇高,试图构建一个更美好,和谐的社会,或者他创造的“超人”试图这样做,在我看来,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是使一个人崇高,或者是使一个社会和谐,都是一项大得无法想象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人的努力所能完成的任务。

  我大概能理解他个人的痛苦体验,但我不能理解他思考人类的命运时的痛苦体验,因为我觉得除了那些大规模的灾难,人的不幸总是个体性的,并不存在一个整体性的不幸。所以我能理解,为什么莎乐美会对他感觉厌倦,为什么他的一个个朋友会弃他而去。一个人能最终能让自己的心灵达到某种和谐,就已经很不错了。

  她的一个略具母性的年长一些的女性朋友这样评价他:

  “尼采是个和蔼可亲的人,他那善良友好的天性多么有效地与他毁灭性的智力相抗衡。”

  他的那些毁灭性的智慧为了创造了那些毁灭性的作品,他试图毁灭那些既定俗成的东西,但首先毁灭的是他自己,这一点,他自己也能意识到:“我爱那样的人,他的灵魂在受伤害的情况下也深沉不露,他可能由于一个小小的经历而毁灭。”他创造了超人,但他自己不是超人,他创造了闪电,又被闪电化成了灰烬。斯特林堡和他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他自称是瑞典最炽热的火焰,尼采也完全可以说自己是德国最炽热的火焰,只不过斯特林堡灼伤的只是自己,而他灼伤的是整个人类。

  他的永远轮回的观念很有意思,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运用了他的这个观念,或者是让男女主角来演绎这种观念,从而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不再只是个体性的,而有了某种普遍性的意义。

  他与他的精神是导师瓦格纳的决裂对他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我从他强迫莎乐美接受他的观念的举动看,如果他活得足够长,他也未必不是另外一个瓦格纳,他之所以讨厌他的导师,就是因为他自命不凡,想要所有的人臣服于他。

  尼采说他自己:“我四处徘徊,象犀牛一样孤独。”这句话,我能理解。

  尼采终生未婚,但人们永远也忘不了他的那句名言:“回到女人身边去,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不知这与他在莎乐美那里感情受挫有没有关系,我觉得他这句话既得罪了女人,也得罪了男人。莎乐美后来回忆说,尼采见到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从哪颗星球一起掉到这里的?”,与宝哥哥见到林妹妹说的话是一个意思。但后来他们之间不再那么美好,莎尔美说:“后来发生的事与尼采的天性与优雅举止极不吻合。传记里尼采写的一封信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本有关他的传记里,这是唯一一次提到他的感情生活,而关于他的性,一点也没有提,罗素说,他后来的发疯与他年青时期染上的性病有关,想来,他应该有过性的经历。而我觉得情与性对于人个哲学家是多么重大的一个问题,与这个问题相比,整个人类的不幸又算得了什么。

  这本书的最后,他已经在疯癫中,有一天他看到他的妹妹在哭,他说:

  “伊丽莎白,你为什么哭呢?难道我们不幸福吗。”

  让人辛酸。

  尼采发疯前写下这样的诗句

  太阳西沉

  你的焦渴很快就会熄灭

  燃烧的心

  空气中弥漫着清新

  我呼吸着这陌生的嘴巴里发出的芬馨

  伟大的凉爽就要来临

  他好象很清楚自己最终的命运。

  1889年1月3日,尼采在都灵的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看到一个马车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马。他抱着马哭了起来,然后昏倒了。人们扶起了他,发现他已经疯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