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资本战争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资本战争的读后感10篇

2018-03-13 20: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资本战争的读后感10篇

  《资本战争》是一本由彼得•马丁 / 布鲁诺•霍尔纳格著作,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44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资本战争》读后感(一):当历史拐了一个弯

  有时候在想,历史是不是会拐弯,历史的情节总是惊人相似出现在另外一个场合,另外一个时间。这是一本不同于我们所认知的历史书,一本记载金融股票投机史。这本书里没有帝王将相丰功伟绩,没有我们战争的惨烈回忆,有的是关于金钱和资本的战争,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但是它的残暴度是可以比拟任何一场战争的,他的影响也远比帝王将相所造成的影响巨大

  从圣经中的故事开始,金融交易所的成立,席卷荷兰的郁金香热,崛起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蒸汽机中的铁路投机客,华尔街的崩盘,巴林银行的倒闭,东南亚金融危机,金融大鳄索罗斯与银行的斗争,911事件全球股市的影响。。。,一件件熟悉或不熟悉的事件从历史的尘封中显现出来。

  历史总是不经意重复上演着同样的一幕。90年代荷兰的郁金香热,这种来之东方的美丽花朵,竟然成为了人们争相抢购的投资品,无论是船员、农民、搬运工、贵族商人都被它所征服,甚至出现了专门的郁金香证券行情版。但是随着投机泡沫的破灭,一个小小的意外就足以使许多人变的一无所有。相较于不久前的普洱茶热,当一种东西被抬高到超出自己身价值的时候,危险也随之产生了,当梦幻破灭的一刻,又是几人欢喜几人愁。

  再比较前段时间历史上金额最大的银行欺诈案法国兴业银行的案子,很多媒体也宣称这是一场没有吸取的教训。英国《金融时报》对比了两起丑闻:同样是由于银行的职员在银行的监管层不知情下,违规操作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这种违规操作都是存在已久的,一直到最后时刻曝光才引起人们的注意。两起类似的事件,是巧合还是意外?

  我们常说的,以史为鉴,书中有警示也不乏成功案例,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不仅仅是一个个故事,当历史又一次重演,别人的故事变成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我们可以多一份理智,也多一份机会。07年的股市的疯狂,以及后来的起起落落,在书中居然都可以一一对应,上世纪20年代的那场让华尔街崩溃的危机是不是可以让我们更多一份理智。

  每一本书都有她所表达意思,那么这本书我想更象是一本投资的参考书,当历史又一次转弯的时候,我们可以多一点理智,多一份机会在里面。

  《资本战争》读后感(二):读过《资本战争》

  书中涉及很多金融方面的故事,有一个故事让我记忆深刻,我觉得所有的故事本质上都是这个故事的重复发生。其他故事,我也没细看,没记住,太长了,还有很多我不熟知的方面,郁金香的故事也很好。

  有一次埃及法老梦见,先是出现7头肥肥的奶牛,随后又跟出7头极其瘦弱的;接着7个鼓鼓的麦穗被7个干瘪的吞噬了。这个神秘但又似乎很重要梦境难倒了所有的解梦者。只有刚刚从监狱释放出的约瑟能够解释这个神谕。他说此梦预示着7个丰年和7个灾年,并且向法老建议,在丰收的年份要大量贮存收获庄稼,以备随后的歉收年之需。法老顿时恍然大悟,并且深受感动。他任命聪明智慧的约瑟为全埃及的宰相:“在埃及全地,若没有你的命令,不许人擅自行事。”

  约瑟于是利用这个预言,策划了一个长期的投机策略。在收成好的年份他以低价购进大量粮食囤积。当7个歉收年来到的时候,约瑟和他的生意搭档法老展现出了作为投机家的出色才华。法老和约瑟利用他们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供应商的垄断地位,强迫购买者接收不公正的价格。他们第一步先将国内货币占为己有,随着购买者的支付能力越来越弱,为了免于挨饿,他们不得不出让自己的牲口。最终这些贫穷的埃及人还要被迫交出土地,要想生存,他们只能卖身给法老做农奴。尽管后来农民被允许保留耕地,但是约瑟就此引入高达20%的收入税。这样,这场投机活动不仅在当时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整个国家的土地在事实上都落入法老之手,而且它的成功是持久的,因为这次投机使埃及的自由民沦为法老的附属,并且在可预见的时间里,统治者都可以通过税收的形式源源不断地攫取收益

  《圣经.旧约》中记载,约瑟为雅各幼子,因为受父亲宠爱遭到兄长们嫉妒,把他卖给了过路商人,流落埃及,成为宰相。

  《资本战争》读后感(三):经济已是国家间的斗争的手段

  这本书是在上课时听教授推荐买的,买的时候正赶上要考试了,所以一直到现在才有时间把它完整地看完。

  本书从人类早期的投机讲起一直讲到911为止,从中可以了解到金钱在历史中的作用,资本在社会历史前进中的巨大的推动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到金钱-资本早已成为推动历史的重要动力之一。无论是书中所描述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对于欧洲各国政策的制定,以及战争的发动的巨大决定影响力,还是东南亚经济泡沫的破裂,都是国际巨额资本与各国政府的那些政治家们共同缔造的,由此可知,随着时代发展,经济早已沦为国与国之间利益斗争的重要手段,只有在经济手段结决不了问题时,才会动用最后的手段-战争,就如美国在面对伊拉克的问题上一样,只有到最后才不得不动用了这个会引起多方争议的手段。而经济手段,则不会,而且还可以有多手段攫取巨大的利润。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的预知未来。所以,从过去的历史中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指导现实,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我国现在面临的正是日本曾经面临过的,正在被美国运用各种经济上的手段限制我国的发展,维护其超级大国的地位,我国经济现在确实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在成本方面,由于国际炒家的疯狂热炒,只要是中国需要的能源,资源,进疯长不停,如石油,铜,等一些列重要能源,看看石油的猛涨就是道了这要多少的资本,想想石油在90年代还只是10多美元一桶,而现在竟涨到137美元,背后又没有国家的支持,我想一看就明白了,还有粮食,明明就是与美国高层密切关系的炒家炒出来的,可是美国竟然恬不知耻的说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迅猛发展导致,那这样,我们是不是都不能吃饭了,全都给他用来做新能源,这就是这帮无耻政治家的嘴脸!!

  其次在产品价格上,中国大部分企业是以低资源,劳动力成本为主的出口企业,因此,利本就极其有限,而美国不断逼着人民币升值,我国出口产品优势被消磨殆尽,成本高了,价格优势又没了,产品卖不出去了,怎么办,只有倒闭了,而企业是市场主体,民营企业更是市场的支柱,大批民营企业倒闭,就像现在在浙江很多地方已经开始的苗头一样,然后工人失业,在加上通货膨胀民不聊生,然后,那些产业资本大肆收购我国的那些企业,抄底股市,楼市,赚一票就走,最后弄得经济崩溃,最后会咋样,想必大家也能想到了,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这就是美国最想看到的,也是他这么多年来也想做的,而且这也不会激起国人的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因为是自己活不下去了,这就叫从内部摧毁对方吧,当然这是最悲观的结果,但是任何结果都有可能发生,所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此理吧,因此我们所处的位置已经很危险了,因此更需要我们的政府要准确地采取政策,保证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才是根本

  《资本战争》读后感(四):不错;货币的游戏

  错的书籍;回过头看世界;再来对比看这次所谓的“美国次房贷”引起的世界金融危机。不过是几十年起的又次世界区域性的利用贵重金属货币的压制战争而已,美国利用自身的黄金储备优势,把世界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期货合约(石油、矿产、农作物等)利用将近十年的时间炒到一个极高的“价格”(贵重金属价)给世界范围内造成一种资源紧缺的假象;产生阶段繁荣;让发展几十年刚见快速发展的国家(印度、中国)在高位接棒,把这些国家几十年来改革开方;靠廉价出口赚的黄金储备、外汇收入套回去;重新的循环开始了;就像又来了一次90年代的日本经济危,不过这次针对的是美国以外(因为米国应该是世界是黄金储备最多的)所有国家

  《资本战争》读后感(五):转中国商报采访稿

  迟到的畅销

  去年一本《货币战争》的畅销,把人们对财经类图书的关注实用带到了历史领域。今年,一本更恢弘的《资本战争》又横空出世,在投资类图书中稳占一席。

  《资本战争》由北京弘文馆策划出版,弘文馆的总编辑杨文轩是一个资深出版人,他策划出版的数十种图书荣登全国畅销书排行榜前10名,如《致加西亚的信》、《小王子》、《张爱玲典藏全集》、《昆仑》、《人生若只如初见》、《思无邪》等 2007年荣获中国图书策划人奖。

  对杨文轩的访谈也是从《货币战争》的畅销开始的。

  一本迟到的畅销书

  中国商报:《货币战争》去年6月第一版,至今已印刷十多次,很畅销。你如何看这两本书的异同和它们的市场状况

  杨文轩:相同地方比较多,譬如内容结构、叙述方式等等。不同的地方是资本战争更严谨。德国人一向以认真著称,该书虽然是通俗的笔法写作,但是对历史的考证和事件的评价客观中肯。

  中国商报:此书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杨文轩:此书是2005年从德国引进,当初吸引我们签订版权的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系统性,即该书体系完整,从《圣经》中的犹太先知到当代金融大鳄索罗斯,从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热到20世纪的巴林银行投机案,历史久远,笔法恢弘;二是可读性,没有太多的经济学、金融学的名词术语,更多是故事和人物的描写。这两方面都是当时国内相关题材图书所缺乏的。

  中国商报:此书在国外的发行状况如何?反响如何?

  杨文轩:该书在国外销售情况并不清楚,据网上相关介绍,应该是不错的。毕竟国外相关题材图书比较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位作者都是德国著名的财经杂志知名专栏作家,他们对于历史的总结和归纳更多地融入了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在里面,归纳了很多经典的案例在里面,这些已经发生的历史,对于现在和将来都是很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的。

  中国商报:近年来财经类的书很热,但大多是教人们如何投资理财的实用类书,你们为何选择这样一本历史性的书出版?对它的市场状况是如何预测的,读者群是什么样的?目前实际的发行状况如何?

  杨文轩:阅读本来就是分层的,就财经类图书而言,有理论型的,有实用型的,有经济史,也有财经人物传记。当初选择这本书,并没有考虑其财经管理书的属性,更多将其当成历史书,历史书是有沉淀价值的,所以时隔4年才出版,依然能够畅销。

  出有沉淀价值的书,无论财经励志,还是人文历史,是我们出版的基本理念

  该书的读者群是宽泛的,不仅是财经专业人士,也有对历史感兴趣的人,金融史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同样有英雄和谋略。目前销售情况很好,已经在各大排行榜上出现了。当然与现阶段人们对于投资热情有关,但是更长久来看,我希望人们将它当成一部有参考意思的历史书。那它的生命周期将更持久,销售情况将更理想

  这本书迟到4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一直把握不好出版的时机。直到《货币战争》热销,才了解这样一本书也可以成为畅销书,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投资敏锐源于对投资历史的了解

  中国商报:这样的一本历史书,对现实的投资有切实的借鉴意义吗?

  杨文轩:在我们的文案宣传中有这样的文字:“历史永不会重复,但是它的规律性却总是相通的。”我们读历史,就是为现实为警示。书中具体人物和事件已经没有意义,但是思想和谋略,以及人性内核却是相同的。

  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参考的事例,虽然故事的主角变了,时间地点都变了,但是仔细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原来历史竟然存在着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如果我们对历史多一些了解,就会避免很多犯同样错误的机会。书里面有一段是关于巴林银行的介绍,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银行,甚至连英国女王都是他的客户。但是一切的辉煌都葬送在一个年轻业务员的手上。然而,在年初发生的那场法兴银行的案例中,同样的错误又一次地发生了。事后,有媒体比较了两场发生在不同时间,两者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样是因为交易员的长期违规操作和银行的监管不力,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巨额损失。事后,有人称这是一场没有吸取的教训。

  中国商报:书中所述故事都有一个兴起、发展到达高峰最后衰落的过程,他们所反映出的共同规律是什么?对今天人们投资理财有何意义?

  杨文轩:事物都有兴起、高潮和衰落的过程,这是自然规律,也是不可改变的规律。从这些系统而久远的历史中,至于说从这本书中可以学到什么东西,可能每个人都会有所不同,毕竟每一个看书的人都报着不同的目的和态度在读这本书。

  在书中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性质的证券投机热潮中,一位来自中国上海的吉拉德•蔡,29岁时就成为富达投资(Fidelity Capital)的经理,几年后他就把手中的股票卖到900万美元的高价并推出了自己的基金类型。第一天他就从投资者那里得到了10倍于他所期望的资金。在达到了他所期望的效果以后,1968年8月,他将自己的公司转交给了一家保险公司,并在行情下跌以前及时背弃了华尔街。在很多人看来他是非常幸运的,这份幸运来之于他对于风险投资的敏锐性,很难想像一个对于投资历史毫无所知的人会有这份敏锐的直觉。

  中国商报:此书似乎更多强调了资本的残暴性和破坏度,将其比为“战争”并不为过,而且是发生在政治经济高层领域的战争,芸芸众生在其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这对今天普通的民众有何意义?

  杨文轩:书中的很多例子我们都看到了,它们造成的破坏性远远比战争更加残酷,荷兰的郁金香热,当经济的热潮过后,荷兰经济在数十年后都难以走向正轨,可以想像对于平民百姓所造成的影响丝毫不亚于一场大规模战争所造成的影响。另外大家可能感受很深刻的就是东南亚金融危机,货币贬值让许多财务健全的企业一瞬之间变得负债累累,大批的工人失业对于社会所造成的危害不言而喻。

  对于很多普通百姓来讲,这些历史很多都是十分陌生的,感觉离我们非常的遥远,但是很多人就是在这样对于投资领域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盲目投资导致血本无归。这些历史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警示与参考,当别人昨天的悲剧重新上演的时候,能多一些参考和借鉴;相反,在机遇来临时,也能够冷静地分析对照,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资本战争》读后感(六):钱,真不是个好东西,可是人人都爱它

  金钱为什么是万恶之源,这本书似乎是为了解答这样的一个话题而存在的。

  与其把这本书叫《资本战争》,不如《投机的历史》,笔者似乎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分析方法来概括种种投资背后的动机,机制和后果,但是从希腊时代一直讲到911时代的投机历史,郁金香投机,南海大泡沫,法朗的投机,这几个历史案例倒是介绍得比较清楚,倒可以让想了解人类投机史的孩纸们快速一览概括。

  我觉得这本书的分析浅了,不过比较有意思的一段是分析罗马国家,还有中世纪的欧洲国家为了发动战争而导致财政危机,进而依赖金融家的帮助制造金融危机的故事。

  打仗需要什么,第一是钱,第二是钱,第三还是钱。

  把战争当做一个投资项目来看,投入是大量的金钱购买的物质,武装,部队,回报是赢得战争后对失败者人民的彻底抽刮,从财富到肉体,从物质到精神的征服。

  那么战争的风险在于第一,可能战败,一无所有,还得被赔款;第二,打是打赢了,可赢得艰苦,对方也耗得元气大伤,无钱可刮。

  不过发动战争的人担心的前者,对于后者,只要有人口,你不用担心统治者找不出抽刮油水的办法,这个你看看我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就能深刻体会。

  战争是需要物资的,拥有物资的人当然不愿意白白把物资提供给别人,那么统治者就选择发明货币来交换。

  一开始发明货币是讲等价交换,买多少东西,用多少等价的货币,但是很快发现,东西太多,值钱而且到处公认的货币(金或者银)有限,怎么办?

  那就给货币掺假吧,拿10%的其他金属和金银融在一起,也当等重的黄金使,然后掺20%,30%,甚至100%...

  但是,如果用金属货币,总是要付出成本的,于是纸币发明了,为了控制纸币的滥发,所以规定,纸币的发行依据是以国家拥有的金银储备为基础的,不能超发。

  但是如果要打仗呢?钱不够呢?老百姓是不知道国家的真实金银储备的,所以就悄悄的超发吧,然后就通货膨胀了。

  假如运气够好,战争你是赢家,自然可以用从别的国家获得的战利品来弥补自己的亏空,但是战争很少有真正的赢家。

  于是经济就遇上危机了,轻则让政府倒台,重则让政权倒台,再重甚至亡国了。

  美国当年要脱离金本位,其实就是想摆脱货币发行受黄金储量的限制,但是如果一个货币没有稳定的对应物锚定,那么这种货币很难成为世界货币,所以美元锚定了工业的血液--石油。

  说美国发动伊拉克,阿富汗,包括最近的利比亚战争的人认为美国是为了当地的石油资源是浅薄的观点,美国是为了石油价格体系的定价权,而不是哪一个国家的石油。

  美国有美元印钞权,什么国家的石油买不来?还需要花费几千几万亿美金去打仗吗?

  打仗是为了让国际社会承认是美国在维护石油美元的定价体系,有了这点,美元才能成为世界货币,才能利用金融武器增强国家的世界领导地位。

  要我说,美国这样的国家领导世界还不是最悲惨的结果,至少比苏联这样的国家领导世界要好。

  这本书,把经济的危机归结为人性的贪婪和投机的驱动,有道理,但是为什么人类已经重复了100次的错,还是无法彻底避免了?

  这是说人永远无法克服自身的劣根性,还是说人总是被欲望驱使着奢求更多。

  在自然界,狮子吃饱了,绝对不会想再多杀死一只羚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