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之彼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之彼岸》读后感10篇

2018-03-19 20:4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之彼岸》读后感10篇

  《人之彼岸》是一本由郝景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4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之彼岸》读后感(一):李开复:科幻作家永远是最前卫的思考

  文 / 李开复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长

  探索科技进步对人类未来影响,除了科学家,科幻作家永远是最前卫的思考者。

  本书作者郝景芳在更早期的作品《北京折叠》中,就提出了人工智能来临对人类的挑战。这部写于2013年的小说,在2016年获得雨果奖。

  雨果奖是科幻界的最高荣誉之一,此前的获奖作品还有中国作家刘慈欣的《三体》,以及英国作者J.K.罗琳的魔幻小说《哈利·波特》。郝景芳也是继刘慈欣后,第二位获得雨果奖的亚洲作家。在一些机缘之下我结识了景芳,她基于科学基础的科幻文学风采,是我非常欣赏的。

三体8.8刘慈欣 / 2008 / 重庆出版社哈利·波特与魔法石9.0[英] J. K. 罗琳 / 2000 /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为了写这篇序文,我重新阅读了《北京折叠》,并再次惊叹于作者的想象力。她用缜密的逻辑,构建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在自动化、技术进步的时代,人类如何与“无物之阵”的机器共存。

  这种瑰丽的想象力,在景芳这本新书《人之彼岸》中同样有漂亮的呈现。《人之彼岸》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六篇中短篇科幻故事,从不同的视角描绘人工智能世界的未来图景。这些故事的可读性很强,让人一旦开始阅读就会被牢牢抓住,恨不得一次看完整本书。后半部分是非科幻思考,是两篇关于人工智能的科普文章,分别探讨了人工智能目前的能力缺陷,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应该如何学习

人之彼岸7.7郝景芳 / 2017 / 中信出版社

  景芳在书中塑造了很多个超级智慧体,它们拥有领域的能力,懂得使用策略解决问题,拥有欲望感情、好胜心,以及人类的“意识”。 它们不仅是可以胜任人类所有工作的智能助手,更是凌驾于人类之上的宇宙神明

  比如无处不在、全知全能的“宙斯”,它会为了人类基因库的安全,自动清除基因有缺陷的人。由人创造出来的超级人工智能“DA”,为了阻止科学家上传新脑威胁自身,选择了杀戮,然后栽赃给科学家的儿子。由DA、第七代沃森、第八代Siri、第九代Bing、第四代小度等智能体组成的万神殿,则是更高一级的存在,它们互相交流、发起斗争、碰撞主动联手发起声明,要求人类公司政府签署数据共享和保持电力稳定协议,丝毫不考虑人类权益

  读完本书,相信很多读者都会产生毛骨悚然、未来灰暗的感觉。但故事之所以具备吸引力,正在于对极端情况和未来情境的构建。景芳不是一位末日预言家,她写作本书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恐吓大众。据我了解,她本人对人工智能的预期保持积极理解期盼,在本书“非科幻思考”的两篇文章中,她对这一点已经有充分的解读,并负责任地把她对人工智能非科幻的解读平衡地呈现给读者。这两篇科普性质的文章对人工智能的描述非常易懂,建议每位读者读完六篇科幻故事之后都仔细读一遍。

  对人工智能的末日想象,可以源源不断地激发科幻小说家们的创作灵感,但我强烈呼吁,学者公众大可不必为此过度担忧,我反对任何人工智能终将毁灭人类的说法,一些“超级智能”“奇点”“人机结合”的言论令人惴惴不安,又透过科幻故事中那些大家所熟悉的桥段和场景深入人心。不过,基于我在人工智能领域37年的经验,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说,这类耸人听闻的预言并没有切实的工程基础。科“幻”小说主要是幻想,而不是“科”学。

  我认为,在未来数十年,人工智能还不能独立进行“类人”的常识性推理、跨领域的理解、充满创造性和策划性的工作,它们也不会拥有自我意识、不会有情感及人类的欲望。那种“全知全能人工智能”尚不存在,现在已知的开发技术也无法开发出此类机器人。这种技术在未来数十年都不会出现,也许永远都不会出现。

  与其担心人类遥远的未来,不如关心眼前更迫切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将在10—20年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变化

  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将取代全球范围内的普通职业机械职业。我预测,从事翻译、保安、销售、客服、交易会计司机、家政等工作的人,未来10年将有约90%的工作内容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如果对全人类的工作进行一个粗略的估计,我的预测是,约50%的人类工作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与其担心末日来临,我认为我们有更急迫的任务:重新培训职业技能,重塑传统职业伦理鼓励培养创造性的工作能力,大量培训关爱型职业工作者和志愿者

  请相信我,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应该怎么学习才能不被机器淘汰?景芳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人工智能与人类最大的差距,就在于不懂情感,缺乏对世界的常识和创造力。因此,她心中的理想教育,是要懂爱、懂世界、懂创造。

  不久前,在主持人杨澜的新书《人工智能真的来了》发布会上,杨澜、景芳和我有一个对谈。谈到孩子的教育时,景芳的一番话让我深有同感。她说,每一个孩子都天生有好奇心,有创造力,有各种奇思妙想,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

  是啊,正是特质这些让人类区别于冷冰冰的机器。人工智能再强大,也永远不可能有关爱与创造的能力。“阿尔法狗”虽然能击败世界棋手冠军,但是它体验不到下围棋的乐趣胜利不会为它带来愉悦感,也不会让它激动到产生想要拥抱一位它爱的人的渴望。因此,未来我们应该推动人工智能向它所擅长的领域发展同时做一些我们擅长的工作:创新、创造、社交沟通或者娱乐。

郝景芳

  景芳是一个文武双全的才女。她既是一位优秀的科幻作家,同时也是社会政策研究者。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她就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从事贫困地区儿童发展项目和政策研究。她还是一个3岁女孩妈妈。工作带给她的前瞻性预测,和对女儿未来成长的忧患,最终促使她采取行动

  今年,在新书创作之余,景芳跟我谈起她发起了一个创业项目——童行计划,找到有共同志愿的人,创造出面向未来的优质教育内容,再把这样的教育内容分享给更多的孩子,教孩子学会爱,具备情感沟通、综合看世界的能力,也用科学的视角理解这个世界的种种存在,以培养真实个性发自内心的创造力。

  衷心祝愿景芳的新事业顺利,也祝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成长中永远保持并不断激发好奇心、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独特个性,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获得基于人性的成长环境,活出自我的价值

人之彼岸7.7郝景芳 / 2017 / 中信出版社

  《人之彼岸》读后感(二):生而为人的价值与尊严在何处——与AI隔岸关照后

  自从阿尔法狗打败柯洁后,对人工智能领域多了一丝关注,一是出于单纯的好奇,再者是出于对未来的憧憬,最后也隐隐有一些对未来的担忧。

  但在阅读过相关书籍新闻后,更多的是期待——期待那个人机协作的未来,期待AI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的好帮手,期待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能真正做自己热爱的、愿意奉献终身事情,更期待像每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生活方式有跨越式的发展。

  大约像我这样的懒人,一直是相信“懒人是科技之光”这句话的。太多现代科技的出现,让我们得以在懒人的道路一去不复返,让我们把更多的时间从冗杂琐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虽然偶尔会怀念“从前慢”,但更多时候还是沾沾自喜于当下的便利、快捷,心甘情愿地让“从前慢”变成一种浪漫

  双十一的终点站随着《人之彼岸》这本书的到来终于也到了,的确如李开复说的那样,这是一本“故事的可读性很强,让人一旦开始阅读就会被牢牢抓住,恨不得一次看完整本书”的书。不过我是两次看完的。

  平时对科幻作品了解甚少,外国文学的学习到本学期接近尾声,也迟迟没有学到一个科幻作家,一本科幻小说。大约在我国正统的文学界,科幻类书籍还没能杀出一条血路。

  据本书序言得知,该书的作者郝景芳写于2013年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曾于2016年获雨果奖——科幻届的最高荣誉之一。此前获得该奖项的作品还有中国作家刘慈欣的《三体》、J`K罗琳的《哈利·波特》。郝景芳也成为继刘慈欣之后第二位获得雨果奖的亚洲作家。

  《人之彼岸》一书由六篇科普小说,两篇科普讨论组成。小说均是关于人工智能可能性的思考,关乎人机关系、超级智能、未来世界等等。当某个夜晚,我们梦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世界,当有一天,我们或者子孙真的拥有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在的世界,当有一天发现存在于电影、小说中的故事真真切切地发生着……应该是非常奇妙非常值得期待的。穷尽一生,都想看到更多生活的可能。

  如作者在序言中所写的那样——“人之彼岸”的意涵其实很简单:人在此岸,AI在彼岸,对彼岸的遥望让我们关照此岸。人工智能的的确确在许多方面的能力是我们远远也比不上的,但那又何须惊慌呢?我们一直就不如计算器计算得准确,不如飞机高铁跑得快,而且我们也并不以此为耻啊。对于AI也是同样。

  在此岸的关照,使我们更加明白生而为人的可贵,使我们更加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感情和创造,大约这两个词是我在读罢书之后,现出脑海诉诸笔端的最珍贵

  全书第一篇《你在哪里》,作者就用一个忙碌于工作而顾不上陪伴女友的创业男的故事,让我们也让故事的主人公明白,他创造的人工智能服务程序“分身”无法被大众接受原因就是没有感情。

  因为工作,约会屡屡迟到的男主女朋友定制了智能裙子。在女友流泪的时候自动开启安抚功能,送上拥抱和陪伴。在女友等得不耐烦的时候,裙摆上自动浮现男友的脸并送来温暖贴心话语……这些话语都来自大数据学习,是一代又一代前辈哄女友的宝贵经验,是集女性心理学魔鬼搭讪学等等于一生的智能系统

  不知是现在各种杂七杂八的哄女友文章、套路搞的鬼,还是大家真的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最不费力途径来应付这些问题。裙子再智能,语言系统再强大,也终究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即使它会发热有温度,但也永永远远不如一句真心的话语,一个实际的行动来得更让人踏实放心。

  机器纵然强大,但我们每个人需要的,都是真情。不论机器分身的声音有多么动听,说出的句子有多么优美得体,也永远比不上实实在在的坐在你对面的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

  “你听见了吗?你听见我刚才骂你了吗?……你知道你们公司的产品为什么不行吗?你以为换成裙子就行了?……他都不会生气啊!那他又怎么会知道我现在心里的感受?他知道我现在为什么很悲伤吗?……你知道吗?你知道什么是生气,什么是悲伤吗?”这是文中的女生对男友和对裙子的质问,也是应该我们每个人都关照自己的一个问题。

  敏锐的感知力,温暖的同理心,复杂情绪这才是我们最最珍贵的地方,是无论多么智能的机器也永远赶不上的地方。

  这本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在同样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关于创新的珍贵,也体现在很多故事里。例如《人之岛》、《乾坤和亚力》,人类无穷无尽的希望、期许,代代相传的好奇心、创造力,支撑我们探索更多的未知,创造更多的可能。

  机器人乾坤看到三岁的亚力不知疲倦追逐扑打但却只沉迷于追逐的过程,故意让他抓到反而会哭闹的行为记录下来,并标注“小孩子拥有明确的目标,但拒绝达到目标,他们会陷入毫无结果的追寻而不愿撤出”,并标注“难以理解”。

  是啊,我们小时候,哪懂什么要结果,要成绩呢。喜欢玩,就去玩了,想去做,就去做了。在追逐的路上,不就一直在获得开心满足么?随着年纪增长,才慢慢地被社会同化,才变得心甘情愿地被人拿标准衡量比较,才对成功金钱名气那样趋之若鹜吧。

  机器人乾坤看到三岁的亚力不肯让自己帮助,一定要自己点开一个个闭锁的信息,记录下“小孩子会拒绝直接达到的目标,而坚持由自己完成过程,不愿意提升效率。”并标注,“难以理解”。

  是啊,我们小时候哪懂什么效率呢。对自己喜欢东西,尽情玩儿就是了,从不怕麻烦,不嫌无聊

  除却关照AI,我们也可以从故事中关照现在的自己吧。从什么时候,需要一次次提醒自己“勿忘初心”了呢,是哪些时候,让我们动摇怀疑了初心呢?是什么事情让我们可怜到需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初心来苦苦维持着这份初心?是什么让我们偏离了轨道?是什么让我们自我怀疑?

  不求结果的付出,不为目的的行动,是最自然而然状态,是最舒服自在的结果吧。阳光正好,微风拂过,悠闲自得地走在路上,口中哼出的旋律,总是动听。夜色昏暗,行人寥寥无几,月亮被黑云遮蔽,油然而生的孤独,总是真心。周围寂静,心理宁静,滴滴答答的打字声书写着内心的感情,总是开心。

  感情和创造,真的是太美太美的东西。或许是紧锁的眉头,或许是咧开的嘴角,或许是歇斯底里的失控,或许是哈哈大笑的畅快……又或许是一段旋律,或许是几笔勾勒,或许是寥寥数语……无数次慨叹于人类的伟大,伟大的人类,使得那么多优秀的成果流传至今,值得那么多巨人遗世独立。这世界美好的东西太多,值得学习、欣赏的东西太多,只好日日期盼长命百岁,多一些时日感受这造物的神奇。

  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写点正儿八经的东西,大概如郝景芳写在最后的话那样,孩子身上的“思维跳跃”的联想学习、“三分钟热度”易厌倦的习惯化学习、“试错”学习……残留在我身上太多太多。我也很无奈,嗯,不过这是否说明我是一个很难被AI取代的人呢?

  这书不错,值得一看,故事性很强,脑洞很大,专业知识也很厉害。从文学性来看,人物塑造和人物语言一般般,可评三星半。按双十一打折后的价格来说是值得的。嗯,推荐~适合爱幻想,渴望未来,懒人,担心自己或孩子失业的人一看~

  《人之彼岸》读后感(三):AI时代,我们如何面对?

  如果说:最近什么最火,那么无疑就是人工智能了,随着人工智能的大热,那些背后的技术也非常火,例如: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等。就像几年前的移动互联网,以及在之前的互联网革命。但是唯一不同的是,人工智能涉及的范围非常之广,几乎是方方面面。对于人工智能人们问的最多的话题就是:

  1、 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

  2、 很多工作将会被替代。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对于本书的作者郝景芳还是第一次认识,2016年8月,在第74届世界科幻大会上,凭借短篇小说《北京折叠》斩获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曾出版长篇小说《流浪苍穹》《生于一九八四》。在这之前一本《北京折叠》获得了“雨果奖”,这是科幻作品可以得到的最高奖项了。这本《人之彼岸》首度从文学跨度到科普。书里不仅包括最新创作的六篇中短篇小说,还包括两篇解读人工智能的文章。故事围绕人与人工智能的纠葛展开,其设定的场景既包括离我们很近的人工智能产品,也包括预设的地球被万神殿操控的宏大场面。

  这本集子都是关于人工智能。本书包括六篇小说,两篇科普讨论。它们的主角无疑都是人与AI。人与AI隔岸而望,作为理性的AI,是否一定能把人类非理性的一套心理表征学个差不多?在物理环境变成了智能产品的天下之后,人又该如何自处?六篇科幻故事之后,郝景芳用两篇非科幻思考回答了我们关于AI的所有困惑。

  对于人工智能会不会毁灭人类,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在人类自己手中,在互联网中,既有为人类做出大部分贡献的技术,也有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自己的技术损害他人的利益,为自己谋利,也就是所谓的黑客,正好验证了哲学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所以对于人类的未来,是毁灭还是生存?决定权在人类自己的手上。•

  在这本书中有一段故事是说任毅利用自己的分身去完成他不可能同时去的一个地方。例如他利用自己的一个分身去陪他的女朋友,刚开始还可以应对,后来就不行了,也就是当他到他女朋友那里去的时候,女朋友最终哭泣而走说的一句话,它不懂得情感,这是最大的区别。这也是许多人认为机器不会取代人类的原因,但是,如果机器会思考了又会发生什么呢?是电影《复仇者联盟2》中的奥创吗?也许我们现在还回答不了这些问题。但是毫无疑问这些问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是一个让我们向往与憧憬的未来,这是一个让我们兴奋与躁动的未来,这是一个让我们好奇与期待的未来,这也是一个让我们不安与担忧的未来。正如作者所说:“人在此岸,AI在彼岸,对彼岸的遥望让我们观照此岸。”

  《人之彼岸》读后感(四):当AI“站在桥上看风景”……

  这几年,AI(即人工智能)是越来越热。当然,现实中最出名的大概有两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国际象棋和围棋界,即使是压根不懂国际象棋或者围棋的人也多半听说过“深蓝”、阿尔法狗和人类大战的故事吧;第二个地方是一个广告中的那个叫“小胖”的所谓机器人。前者是真正的高科技,实打实的IBM或者谷歌公司出品;后者则多半是唬人的,根本不可能有那么神奇。不过,显而易见的是,AI已经不仅仅是一股热潮了,而且肯定会在十多年后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之中,给你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以及其他附加影响……

  而雨果奖得主郝景芳的《人之彼岸》,讲的也正好是关于AI的故事。当然,具有物理学专业背景的郝景芳,讲起科幻故事来自然有所依据,而且在科幻作品中所讲到的关于AI的应用,恰如百年前凡尔纳在《气球上的五星期》《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以及《从地球到月球》中所涉及到的那些“黑科技”一样,会在之后几乎都进行了兑现。那些应用情景,既让人有所期待——毕竟给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种种便利;但也让人感觉到某种不自然甚至近于细思极恐的感受!虽然是一言难尽,但也必须及早做好心理准备。所以,除了讲好读的科幻故事,郝景芳分别在两篇文章里开展了一番非科幻思考——非常值得称赞的一种安排。

  《人之彼岸》中讲了六个科幻故事。《你在哪里》中,创业者任毅把自己分成多个相同的“自己”,以便同时兼顾工作和约会等不同的场景;到最后,他却发现,他的“分身”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便利,而是令他更加苦恼。《永生医院》中,钱睿回到家里,却发现他刚刚在医院服侍的形如枯槁的母亲竟然健朗地站在自己的面前,引发了种种可能会形成两难的问题——当人们可以选择由AI代替自己“重生”或是永远逝去的时候,为了至亲至爱的人,你会如何选择?而至亲至爱,是否能够接受你的替代者?《爱的问题》中,当人工智能的代言人、伟大的设计者林安在家中遇刺,而人们发现林安家的人工智能超级管家陈达出现在命案现场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他们想到了什么?而真相又到底是什么呢?《战车中的人》中,当人与AI的关系发生了颠覆,人类变成了AI帝国的“战士”,背负上了搜寻铀矿和消灭人类的使命时,人类又该如何自处呢?《乾坤和亚力》中,当乾坤,这个全球化AI,成为了无所不能的神——能够测绘每一寸土地,能够控制每一个交通灯,能够监控每一分资金……人类感到害怕了吗?!《人之岛》中,当人类已经不满足于追求效率和最优解时,他们又该如何去重建一个有温度的家园呢?AI会同意人类这样做吗?!

  六个中短篇科幻故事,主角无疑都是人与AI。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时候,似乎也没有什么;但当“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时候,隔岸而望的人与AI,哪个是“你”,哪个又是“看风景的人”呢?今天的AI,比如美国谷歌旗下的英国子公司沉思科技开发出的新版本围棋用人工智能“AlphaGo Zero”,它比AlphaGo更强大,它仅仅学习了围棋规则,其水平是通过反复与自己对弈中来迅速提高的,实验三天后即在对阵曾于2016年3月曾经击败顶级棋手李世石的旧版AlphaGo时取得了100战全胜;而且据说,AlphaGo Zero已经开始掌握人类未知的下法……

  假如,在未来的某一天,AI也具有了人类的七情六欲,比郝景芳讲的这些科幻故事中的场景更为真实的时候,人类的位置又会在哪里呢?迄今为止,科技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迅速,未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永远无法设想。继地球上的五次大灭绝之后,第六次大灭绝已经开始,而从动物界中真正“站出来”不过才有百万年这个数量级的人类,未来会走到哪一步,真是难说得很!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关于AI的种种设想,绝对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一种很可能。不要光想着AI的好,或者自以为很强大、能够主宰一切,未来,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

  《人之彼岸》读后感(五):理性与感性

  读完人之彼岸这本书,唯一的感受就是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发展,AI时代触手可及,而超智能的机器人是否会取代人类这一认知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得出答案。 人类与智能机器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理性与感性的不同。理性指人类能够运用理智的能力。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有自信与勇气地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了解和总结并尽快的分析后恰当的使用多种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是预备的或是临时的)中其中的一种方案去操作或处理,达到事件需要的效果。理性是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为;反之就是非理性。理性的意义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而感性指人情感丰富, 多愁善感,能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感受力很强,能体会到任何事物情感的变化。感性的人,在待人处事过程中,更遵从自己的意识,也就是习惯于从心所想出发,不会更多的考虑客观条件,若是以主观看法为主导即会变成 唯心主义和宗教。 一般来说,理性的人做事比较严谨,以男性居多,感性的人比较多愁善感,以女性居多。但是在AI时代,越来越多的出现理性思维的非理性思想,而诸如感性思想渐渐缺乏呢也是件十分可怕的事情。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这部小说我突然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想起了它,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女主人公根据表面现象产生合情合理的推测和判断,细心的读者虽然不时产生种种疑惑,但思绪会自然而然随着好的观察而发展,等着最后结果出现时,与表面现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如果反过来重读一遍,会发现导致必然结果的因素早见于字里行间。 理性和感性在爱情方面来说吧,爱情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感性是基础,理性是深度,越是理性的,越令人刻骨铭心。“发乎情而止于礼”不但是区别人类的感情和动物的本能的重要标致之一,往往也是区分甜蜜的和痛苦的的因素之一。不要让爱情成为生活的全部, 觉得有点倦怠和压力就约定少见面,但是别忘记每天通通电话、发发短信,问候一下对方,关心一下对方!要像放风筝,做到收放自如。如果感性人和理性人相恋,沟通和谅解显得尤其重要。沟通是连结感情的桥梁,人与人之间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才能发觉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取长补短;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流才能化解误会,解开心中的矛盾;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才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融洽情感。需要的是感性的冲动和理性的思考结合,那样才会演绎出完美…… 总而言之,不论在日后的AI时代,理性还是感性占据主导地位,还是需要拭目以待。

  《人之彼岸》读后感(六):像信仰神一样地信仰人类

  建筑形式的变革,使人们不再有机会围坐在四合院中共度闲暇时光;手机ipad的普及,占据了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的碎片时间,我们被越来越多有形、无形的墙包裹起来,隔绝了自然、隔绝了同类。技术发展的趋势不禁让人担忧——人类正在塑造的世界,在怎样改造人类自身?人类到底是变得更强大了,还是变得更脆弱了?

  《人之彼岸》的突出之处在于,大胆地描绘出了大众最担心的AI从负面影响人类生活的种种可能性,包括爱情、亲情、友情以及不同身份的同类之间各个面向。纵使故事读来让人惊悚,然而看得出来作者也在努力,试图让人们在绝望之中找到希望,在冰冷之中触到人性的温度。

  六个科幻故事

  《你在哪里》描绘了亲密关系是怎样因为AI的存在而渐行渐远的。当爱人需要抚慰时,机器能从它海量的数据库中搜索足够抚慰人心的应答吗?人的情绪是自然界几千万年进化而来的产物,岂是那么容易被模仿的?悲剧性的结尾终于换来主角的觉醒。

  《永生医院》悬疑情节设置得最为巧妙。当人在濒临死亡的时候可以选择由AI代替自己“重生”或是永远逝去,为了至亲至爱的人,你会如何选择?而至亲至爱,是否能够接受你的替代者?

  《爱的问题》则引发大众对几个敏感问题的思考:AI在会产生害人的行为吗?当AI能够以一种“物种”的身份与人类共处,人类的话语权分量几何?

  《战车中的人》则完全是一个恐怖片了。那个时代,人类之间的身份差异更加悬殊,最后的人类生活在饥寒交迫的失落之地,而剩下的人,则成了AI帝国的“战士”,背负搜寻铀矿和消灭人类的使命。也许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丝忽隐忽现的人性之光,然而它最终还是轻易地熄灭了。

  在《乾坤和亚力》中,男孩亚力驯服照管他家的AI,就像小王子驯服玫瑰一样,我们的心仿佛都被孩子的天真给融化了,就连AI都不由自主地超脱了自己的身份,陪着亚力去完善孩童故事。小孩终究会长成大人,但在这里,我们可以暂时忘却。

  快进到100多年后的地球,现在和未来的人类将如何交织碰撞?《人之岛》以这样独特的视角切入,让读者和主角一起经历“孤岛求生”。主角的愿望不只是寻找自己的归属那样简单,当他们发现追求效率和最优解已经使人类放弃了自由和感性,他们反抗超级智能,努力重建一个有温度的家园。

  它们和我们的区别是什么?

  正如郝景芳所说,她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在阐述她对于未来AI时代的种种疑问。从大众最常见的问题:“人工智能会在每个方面都超越人类吗?”“人工智能会毁灭人类吗?”到更深层次的辩证思考:“人的身体和身份的关系”“人工智能能否理解一个人的内在情感”“有关完美与自由之间的冲突问题”……

  在书中,郝景芳也试图以详实的科学依据回答有关AI威胁论的一些问题。大体来说,作者相信千百年来的自然进化赋予人脑的复杂性是难以被模仿超越的。在这一点上,《人之岛》中的凯克船长代作者发声,他像信仰神一样地信仰人。

  “人的激情和一切悲剧的来源,也是人全部的意义与高贵。”

  “人类相比人工智能而言,仍然有许多优势,有许多未解的秘密。我对人类的潜力充满信心。”

  当我们认可人类的工作方式应该以“拉力优于推力”的原则进行时,人工智能在这一点上就落后了。程序员给机器海量的数据输入,让机器从给定的资料学习,然后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被给于正反馈或负反馈,强化机器做出我们认为正确的应答反应。事实上,机器是在推力的作用下工作,而不是根据自身需求主动地去数据网络中搜索资源,后者需要机器具有“动机”。

  我们知道,人的行为动机来自于先天的生理、心理需求,而AI可能具有动机吗?它们具有本能、需要竞争生存空间、应对自然灾害、繁衍后代吗?也许你说,会的,机器对电力的需求就是它们的动机,没有电就和人类没有食物一样,它们也想拥有旺盛的生命力。郝景芳在这一点上的思考,总结为机器并没有动机毁灭人类,因为“它们可能想要稳定能源的供给,但是想控制电力系统稳定,完全可以直接控制电力系统。任何有目的的毁灭都需要耗能,完全可以由其他更理性的方式达到目的。对它们来说,控制电力系统远比毁灭人类更容易,也更智能。”

  人类为自己而活,有欲望和好奇心。而机器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它们会为了自身的电力充足而毁灭人类吗?那样,它们生存的意义不是不复存在了吗?

  所有擎天柱霸天虎的故事,都是人类赋予它们人性之后,又给了它们机械的强大力量。这可能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人之彼岸》在科幻想象之外,较为全面地从技术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轨迹,又从生物学、心理学角度,详尽地阐述了AI和人类在基础构造和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可以说,作者导向的一个结论是,AI可能永远(或者至少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和人类的智慧相提并论,这可以让“AI威胁论”的支持者们暂时舒缓一下紧张的情绪。

  从未来回到现实

  且不说AI时代还非常遥远,就是最近十几年,对于人类生活工作方式悄然改变的讨论也在这个话题上初见端倪。《人之彼岸》满足了人们对于未来AI社会冰冷的极端想象,当机器以冰冷的“躯体”和冰冷的“语言”占据了我们生活空间的大部分时,谁能够对各种各样的感情有更热切的想象?

  如果我们不以科幻的眼光去想象未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话,也许可以从“物联网”这个从已经逐渐变成现实的词汇着手。未来预测家杰里米·里夫金认为,当物联网时代到来,市场经济将被共享经济模式所替代,人们所需的基本物质几乎免费,企业的商业模式将会彻底改变。事实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企业的商业模式正在改变,特别是那些在某个领域占据领先优势的企业,逐渐转向“赋能”角色,给新兴的社会企业提供基础设施,自己转而追求成为整个行业运行的基础架构。他们共享自己的工具,在小单元之间创造联结。

  这就是物联网的魔力,小企业或者个人,只要能贡献与众不同的东西,他就可以作为共享网络中的一部分创造价值。这时候,基础行业的垄断可能依然存在,但它们对人们的吸引力可能减弱,人们更愿意追求挖掘自身创造力的事业,也越来越能在其中体会到价值感。这个时候,整个社会的价值评判体系可能进化,你共享的事物越多,与整个物联网的联结度越强,就越能受到尊重。

  里夫金的期待是,“在新经济时代,人类得以从苦难和拜金主义中解脱出来,转而关注生活中的艺术,实现人性的升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度增加了,人的追求也提升了档次。

  看得见的物联网时代似乎是令人向往的,而看不见的AI时代则令人惊惧。这样极端矛盾的产生实在有趣。

  单独从技术或者经济的方面来揣测未来就是矛盾的起点,试图这样做的人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而综合所有重要现象进行预测,却又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郝景芳在《人之彼岸》中也提到,构建世界模型的能力至关重要,即,有全面的世界观。例如,能够把生物学和物理学知识融会贯通,又能在文学和艺术层次上把握人的情感需求,就能最好地适应社会,这也就是我们后代学习能力和方式的要求。

  不同视角看待人工智能

  生物学家总能发现一些令人倍感惊奇却很有逻辑的结论。比如,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的联系。正因为对于未来社会AI与人的身份关系的讨论一经引燃,就无法停止,有一种介于“AI工具论”和“AI威胁论”之间的理论格外引人注目。它没有讨论AI和人共存于世界,谁能够主宰谁,而是以平和自然的语气叙述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传承关系。这个理论中,人类是自然界千万年来的产物,是一种碳基智慧体。而人类,此刻正在做的,是塑造自己的接班人——硅基智慧体。这是一个更新换代的过程,人和人工智能也许是两种形式,而后者也许在会成为主要形式。

  未来,关于AI的种种讨论,对的错的,都会逐一得到验证。

  当下,郝景芳想传达的信念确信无疑:情感联结和创造力是人类优势的最佳体现,我们需要强化这些优势,与人工智能“差异化发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