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名的道路》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无名的道路》的读后感10篇

2018-03-20 21:2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名的道路》的读后感10篇

  《无名的道路》是一本由[日]赤木明登著作,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017-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名的道路》读后感(一):无我之味

  在我的心目中,艺术大师和手作艺人都是有些难以接近的类型,因为他们的交流对象通常不是观众顾客,而是手中的器物。他们可能不常说话,但说出的话语总是富于哲理,令人深思。正如手中的这本《无名的道路》,它是一位当代工艺大师沉淀四年,与自我展开的对话

  这本书写的是2007年到2011年间发生在日本轮岛著名漆师赤木明登身边的小事。赤木先生讲述了很多关于器物的事,但正如他所言,他想要表达的并非器物本身,而是围绕器物内外的一些想法,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器物与万物的相通之处。这么说来可能有些难以理解,我们不妨将其看做是手工艺大师对自己所做之物的一种要求,一种追求极致表达的探索

  和很多人一样,赤木先生也曾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有过迷茫。六年里,他反复问自己,究竟为什么来到轮岛,为什么选择漆艺,想要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个问题别人并不能给予他回答,很长时间之后,他才想清楚,之所以选择到轮岛做漆,其实就是“为了全心全意地做自己,做好自己,就这么简单。”

  对赤木先生来说,“做东西,就是想尽方法让‘自己’消失,让被执念束缚的小我消失殆尽。消除小我之后,进入无心状态,或者说,进入毫无人为造作之心的境界后,美才会翩然而至。”就和《犬马难画》中松田正平先生的画作一样,看似简单的线条和用色,透出的却是对生命深切爱意关注。但凡大师,都是把简单的小事都做到极致的人,所以松田先生才说自己不要追流行,不要成名,只是想要“埋下头踏踏实实练手艺,争取当个好手艺人。”赤木先生亦然。

  作为一个对日本文学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我也常常会问自己,中国也有着悠久历史,本国的文化宝库甚至比日本还要庞大丰富,为何独独喜欢看外来的和尚念经。细细思索,在日本文化之中,在日本的作家艺术家、手工艺人身上,总有一种执着精神。那是一种忘我的境界,是追求自身与所实践事物融为一体的“相通”感,它通常与金钱名利、时间、空间等等外在之物没有关系,而只是对自身的孜孜求索。这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也正因为达到太难才被珍视。

  赤木明登的做漆之路也是如此。书中沿时间的绳索前行,去到卢浮宫观看宗教画,阐发关于“气韵”的感悟;通过回忆儿童时代自然、自我和世界感受,寻找与世界的连接;从皮肤伤痕联想到人与混沌世界的入口;在社祭的仪式中悟出天人合一,主客逆转的奥义……赤木先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自己正在从事的漆器工作,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寻找到“做”的意义,应该怎样做才能不在工业化的世界里被洪流淹没。当“小我”消失之后,往往才有“大我”出现,才有世界在面前展开。

  虽然是关于美的随想集,但文章中心始终没有偏离“作物即生活”的主题。赤木先生回忆儿时对世界的感受,谈论绘画、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也讲茶道、森林海洋、山与神社,但是关于漆器的外形、颜色、肌理等内容,总是贯穿其中,在最后的部分,他甚至详细记录了熟漆的具体工艺,表达了对这种古老技艺的历史与人文思考。

  《无名的道路》给人的感觉谦逊低调、踏实,却又丰富、细腻深沉的。在赤木明登的文字里,丝毫没有任何大师的骄傲与专独。他似乎更希望成为普通人,用“做物”这件事去感受自身的存在价值,把人生的领悟与生命的滋味都融进手中的漆器里,认真过好自己的生活同时,也把这种认真无我的精神传递给更多还在寻找生活真谛人们

  无我之味,才是真我之思,《无名的道路》又是人生的美好一课。

  《无名的道路》读后感(二):无用的手指

  这是目前我所拥有的赤木明登所著的最后一本书。

  我从前面几本书里更多感受到的是“手作”、“手造”、“手艺”,对像我这样的使用者所产生的意义和影响——经过人的手工留下的作品,会留下每个人独一无二痕迹,会有自然而然美感独特感,会有温度感,是有生命的。不像是大规模工业制品产生的:一模一样的、冷冰冰的无生命感。

  而这本书让我明白的是,“手作”、“手造”、“手艺”对“手艺人”“匠人”和“艺术家”这样的制作方,本身所产的意义和影响,就像是赤木明登先生在这里所说的关于“道”的意义。

茶道、武道、花道、香道等被称为“道”的技艺,其本质究竟是什么?我想,是一个方法论,一个地基,所有规则手法早已被身体铭记,与人的交流只需身体语言,不用介入思考。.....在一个远离日常的生活空间里,只是端坐,是不可能抵达无心之境的。虽然禅宗有“只管打坐”的说法,但人脑中会有无数妄念源源而来,无法了断......如果我们的身体多次重复一个规则性的动作,这个动作成为常态之后,也许负责制衡的大脑区域就能得到休息。就是说,身体不知不觉的做出反应,进入无意识状态。也就进入了“无需语言介入的对世界的感知”。

  回看自己的生活(可能也是大多数的生活),我的手指,每天只需要轻松的点触各种按钮,指指点点就能完成很多事情。如果坐车和驾车的话,可能双脚也只需轻微的点点停停,就能度过一天。人类世界发展到了今天,或者畅想未来,也许会进化出越来越大的脑袋,和越来越小的身体,无论好坏,但是当前的我还不想接受这样的趋势。尽管我不是手艺人,但是我想每天多多使用自己的肢体,比如多多走路,多用用手指做一些—除了操控手机电脑、电器等电子产品以外的事情,比如目前我最喜欢的就是手写了,一有时间就用钢笔、铅笔在纸上面的书写,感觉手写的字比打出来的字更鲜活和有我自己的烙印

  《无名的道路》读后感(三):匠人治漆

  匠人治漆《无名的道路》

  说到匠人,说到工匠精神,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邻居,我们总是不愿意提起的日本,在这个方面做得比我们好得多。

  也许只有在日本,才会有延续上千年的小店,才会有几辈子传承的一门手艺。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治漆高手,写的一本散文集。漆器这是一种中国人发明的,只有在东亚才广泛传播的工艺。漆器十分古老,在曾侯乙墓,在先秦古人广泛使用漆器,可是瓷器后来居上为了生活主流。于是在中国漆器就一点一点没落了。

  和漆器相比,瓷器更明亮色彩艳丽,更不会掉漆。但是漆器的优点是很温暖,更容易保温。漆器一般最常见的只有两种颜色,一种是黑色,一种是红色,现在只有日本还在广泛使用漆器,甚至让我们产生了漆器就是日本的感觉。

  “如果你慢慢地,耐心地熟漆,漆也会变成缓慢而有耐心的漆。急性子的人手忙脚乱,漆也带上了急性子。漆随人变,这就是手工熟漆的妙趣。”这种手工技术,十年都未必能完全掌握。熟漆可以用炭火,也可以用日光,晒过头水分不够就白白浪费掉了。代价昂贵

  5分钟后温度上升到了40度,水分减少以后升温会加速。升到41度花了3分钟,目标是水分的含量在3%,不多也不少,温度大约在42度。要根据漆液的颜色、气泡的透明度、温度上升的速度等等。

  也可以利用太阳,时间就更长一些,长达几个小时,熟好的漆是6.592千克,目标是6.608千克。少了16克,那就是一口气的时间,下次动作在快一些就正好了。如果漆还没有熟好,太阳就落山了,那就要用红外线加热器。

  漆器就这样从古老的几千年前,一代一代传到了今天,而工匠们还在利用日光和炭火,按照几千年来的古老技艺在对抗着时间。

  《无名的道路》读后感(四):谈谈“感受”

  我在2017年早些时候见过赤木明登先生一面。他来上海做讲座,穿深褐色外套,红色袜子,考究的皮鞋一身干净独特的绅士气派,讲话的时候总带着微笑神情坦然真诚,让人觉得舒服

  那场讲座里,他分享了很多日常的感受。面对这样一个亲切、专注并且任性淘气的手艺人,你很难不被他的话吸引。回头想想会觉得,这样的人和他的生活,真好啊。

  当天的主持人,同时也是《无名的道路》策划人的逸雯在事后说,《无名的道路》和这场讲座的主题特别切近。关于生活、关于漆、关于人生的思考,是赤木明登最想和大家分享的话。

  希望现在还不算太迟。希望这本散文集《无名的道路》之后,赤木明登被更多人知道和喜欢。也希望你在阅读这本书之后,能更坚定拥抱生活,感受生活。

  赤木在开篇说,下面我要说的事,还没有名字

  “无名”是出于不忍。人对外物的体验方式千差万别,赤木明登可以畅快描述自己在面对大海时的感动震撼,见到好的器物时的惊喜动容,但他不忍告诉你海是“辽阔”的,器是“优雅”的,一个简单的、从别人口中说出的词语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你的感受力。所以他只描述,不命名,但邀你一起感受。

  赤木是哲学毕业,做过杂志编辑,在二十岁的尾巴上辞职学漆,成了手艺人。这份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让他不仅文笔练达、眼光锐利,且对世间万物和生活本质有深刻的思考。

  在这本书里,他将自己张开,摊平,用所有的细胞去感受这个世界,再将其中感受一一描述。

  “感受”在他的世界里是那么自然且重要的一件事。在赤木那里,只是看见并不够,只是知道也不够,你需要去参与,去体会,去琢磨,用全副身心经历过的事情,才是属于自己生命的最真实印记

  冒昧引用译者蕾克的说明:

  -----------------------------------------

  想起电影 Good Will Hunting 里的著名台词,我觉得赤木先生想表达的差不多是同一个意思:

  如果我问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关于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政治抱负、他和教皇,他的性向,他的所有作品,但你不知道西斯汀教堂气味,你从没站在那儿观赏过天花板

  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八成会说出个人偏好的谬论,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说不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的幸福滋味。

  问战争,你会说莎士比亚的话“共赴战场亲爱朋友”,但你从没接近过战争,从没有把好友的头抱在膝盖上,看着他吐出最后一口气。

  问爱情,你也许会引述十四行诗,但你没看过女人的那神秘眼神,她能以双眼击倒你,使你感觉上帝天使为你下凡,她能从地狱救出你,你不会体会当她的天使的滋味,爱着她,直到永远,经历一切,经历癌症。你无法体会在医院睡两个月,因为医生一看到你就知道,会客时间的规定对你无效。

  你不了解真正的失去,唯有爱别人胜于自己才能体会。我怀疑你是否敢那样爱人

  看着你,我没看到聪明自信,我看到一个被吓坏的狂妄孩子,但你是天才,没人能否认,没人能了解你的深度,但你看我的画就认定了我,你把我的人生撕裂了。

  你是孩子,对吧?你以为我会知道你日子有多苦、你的感受、你是谁,是因为我看过《雾都孤儿》吗?我不在乎,因为你知道吗,我不能靠任何书籍认识你,除非你开口谈自己,谈你是谁,我愿意倾听,但你不想开口,对吗?你怕你会被说出来的话吓倒。

  -----------------------------------------

  赤木明登先生开口谈自己,且听之。

  《无名的道路》读后感(五):认真生活,用心做物

  《无名的道路》是日本工艺大师,知名的漆师赤木明登的散文随笔集。在日本,他是制作漆器的大师,而在他成为漆器职人之前,还是一位杂志编辑,八竿子打不到一处的两种职业,却在他的身上很完美转变了。这位漆艺匠人,把他漆器制作从业生涯中的点滴感悟汇集成文字,于是,有了我们现在看到这本《无名的道路》以及他的其他文字作品。

  赤木明登曾被列为“日本现代漆器12”人之一,他独创将和纸贴于木器再上漆的技法,他的漆器作品经常被人认为是古董,则并不是说他制作的漆器破旧,而是有一种独特的质朴气质。赤木明登不仅是漆器匠人,也是生活美学家,在多年的制作漆器工艺研究过程中,累积了丰富的造物经验,也沉淀了饱满生活态度

  《无名的道路》正是赤木明登的造物与美随想集。书腰封上的那句话——“做物即生活,我只是认真过好生活罢了。”触动着我,生活的态度做事的态度相辅相成,一个人有认真生活的态度,那么他也会认真做出好物。怪不得,赤木明登的作品广受欢迎,据说,他半道转行,由文转工,独创的制作漆器方法在这个领域掀起了一阵旋风,也推动了制作漆器工艺的变革与进步。

  可能是因为有文字编辑的经验,所以他的文章写来也特别老练,且不说是不是翻译的功劳,但读这些文章的出发点和立脚点,就觉得视角独特,立意新,却又有艺术的气韵。虽然他从事的是漆器制作行业,但是这个领域却与绘画、制陶等多个工艺行业都有关联。赤木明登在这本书里除了聊制漆,还谈到了绘画、制陶等,写它们,当然不是很表面的写某幅画有什么特点,某件陶器怎么制作出来的之类,而是深入地说到了它们为什么吸引自己,譬如,在哪里看到过的某幅绘画作品,他透过画看到了什么,聊到画作的背景,聊到个人对画作的赏析。在形容画作以及其他器物时,他还很像中国古人那般说起它们的气韵之类,这些话语让如今的我们读来,颇觉有滋有味。譬如,我就很喜欢他形容用手触摸感受古物的“存在感”。引用高村光太郎(日本诗人、雕刻家)在《谈美》中写到的“气”——“气韵没有形状,意义也甚微妙,却构成了人间世界的内核。”赤木明登称他所欣赏的器物中的感受到了气韵。他把这“存在感”、“气韵”用在他所看到并欣赏的欧洲中世纪宗教画和桃山时代的古陶杯上,说到失落的感觉从身体里重新唤醒。他在制作漆器时,常会模仿古器物,实际上,也是把这种“气韵”嫁接和转载到新制作的器物之中。用“气”制作,也是用心制作。而他的文字却是把这种很难描写的来自器物上的“气”以聊家常的方式来定义、讲述着,却叫人透过字里行间也感受到他做物的精致、用心。再配上一些黑白色调的照片,莫名地让人觉得这些文章和他制作的器物是有力量的。

  每个匠人在这个大千世界里的匠心制作可能只是无名,但是“无名的道路”问心无愧,走得坦荡,做得用心,终有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